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柴胡汤类概述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柴胡汤类共有七方,其中应以小柴胡汤为代表。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邪热的主方,它以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脉弦、舌苔白滑等为其主证。若在此基础上,兼阳明腑燥,大便秘结,心下急,呕不止的,则用大柴胡汤治疗。若但发潮热,而又胃气不和的,则用柴胡加芒硝汤治疗。若兼太阳之表不解,而发热恶风,四肢关节烦疼,呕而心下支结的,则用柴胡桂枝汤治疗。若兼见太阴里寒,气化不行,而见口渴不呕,小便不利,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等证,则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若兼见谵语烦躁,惊怖不安,小便不利,周身困重,难以转侧等证,则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若因阳气内郁,肝胆疏泄不行,而见手足厥冷,胸胁苦满,心下痞塞,下利后重等证,则用四逆散治疗。

一、小 柴 胡 汤

【药物组成】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炙)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法】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适应证】

(一)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耳聋目赤,脉弦,舌苔白滑。

(二)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如疟,或有谵语,脉弦,苔白滑。

(三)伤寒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不欲食,大便硬的阳微结证。

【原文】

第37条、96条、97条、98条、99条、100条、101条、103条、144条、148条、149条、229条、230条、231条、266条、379条、394条。

【方义】

柴胡、黄芩清解少阳经腑之邪热,又能疏利肝胆气机,为和解少阳表里之主药;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能升能降,兼助柴胡透达经中之邪;人参、甘草、大枣益气调中,扶正祛邪,以杜内传太阴之路。本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辛升、苦降、甘调合于一方之中,虽治在肝胆,又旁顾脾胃;既清解邪热,又培补正气,而使三焦疏达,脾胃调和,内外宣通,枢机畅利,则半表半里之邪解。

【选注】

程应旄:“方中以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彻;半夏豁痰饮,降里气之逆;人参补内虚,助生发之气;甘草佐柴芩,调和内外;姜枣佐参夏,通达营卫。相须相济,使邪不至内向而外解也。”

《医宗金鉴》:“邪传太阳、阳明,曰汗、曰吐、曰下;邪传少阳,唯宜和解,汗吐下三法皆在所禁,以其邪在半表半里,而再于躯壳之内界。在半表者,是客邪为病也;在半里者,是主气受病也。邪正在两界之间,各无进退而相持,故立和解一法。既以柴胡解少阳在经之表寒,黄芩解少阳在腑之里热,犹恐在里之太阴,正气一虚,在经之少阳邪气乘之,放以姜、枣、人参和中而预壮里气,使里不受邪而和,还表以作解也。”

【按语】

本方是和解少阳邪气的主方。少阳病有三禁,即禁汗、禁吐、禁下。此方能利少阳之枢机,而不通过汗、吐、下的手段,达到祛邪之目的,故称之为和解法。

本方的作用在于柴胡,故必须重用。《时方妙用》说:“方中柴胡一味,少用四钱,多用八钱。”认为柴胡的剂量以大于人参、甘草一倍以上为宜。《神农本草经》列柴胡为上品,性味苦平,微寒,无毒,主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现代药理学证明,柴胡的毒性很小,且有良好的解热和抗病原体的作用。因此,运用本方解热时,不必过于拘泥后世的“升阳劫阴”之说。由此看来,审证论治,遣方选药固然重要,而药物剂量的比例也不得忽视。

本方是针对少阳病主证而设,但病及少阳,病情往往复杂多变,所以运用本方要掌握两个原则:其一、首先要抓住柴胡汤的主证、主脉,如寒热往来的热型,胸胁苦满的病位,口苦、喜呕胆热的证情,脉弦、苔白的舌脉特征等。见到一、二个主证,便可用本方治疗,不必一一皆见。其二、本方的或然之证较多,因此,在辨明主证主脉的基础上,又要随证加减而应变。

【方歌】

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

口苦咽干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

【医案选录】

李某,女,38岁。长期呕吐,兼见低烧,服药已百余剂不效。脉弦而舌苔白滑。时有进修生陈君在侧,问曰:此何证也?余曰: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果服三剂而呕止热退。

(刘渡舟医案)

二、大 柴 胡 汤

【药物组成】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五两 枳实(炙)五枚 大枣(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适应证】

(一)少阳病热结在里,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急,或痛或胀不可忍耐,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滑有力。

(二)发热汗出,心下痞硬,呕吐下利,里急后重,舌苔黄燥,脉弦滑。

【原文】

第103条、136条、165条。

【方义】

本方是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之邪;大黄、枳实泻阳明之实;芍药于土中伐木,可敛阴和营,缓解腹中急痛;重用生姜,配半夏能止呕而又制大黄之迅下,配以大枣能补脾生津,调和营卫。八药相合,共为和解少阳兼泻阳明之剂。

【选注】

《医宗金鉴》:“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之法。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也。少加大黄,所以泻结热也。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

尤在泾:“大柴胡有柴胡、生姜、半夏之辛而走表,黄芩、芍药、枳实、大黄之苦而入里,乃表里并治之剂。”

【按语】

许叔微说:“大柴胡汤,一方无大黄,一方有大黄。此方用大黄者,以大黄有荡涤蕴热之功,为伤寒中要药。”王叔和云:“若不用大黄,恐不名大柴胡汤。且经文明言下之则愈,若无大黄,将何以下心下之急乎?”应从许氏之说为是。

本方虽为少阳阳明并病而设,但因少阳之邪未全入里,故大黄只用二两,且无芒硝,同时尚有生姜、大枣以顾护脾胃。由此可见,本方重在和解少阳,而通下阳明为辅。《医宗金鉴》云:“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实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也。”深得本方之旨。

本方在临床上应用为广,它不仅可以治疗多种急性胆道疾患,而且,凡是属于胆胃热实,气机受阻,疏泄不利,病位偏于两侧的急性疼痛,往往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柯韵伯云:大柴胡汤无加减,此说不免过于偏颇。实际使用本方时,常可依据证情,随证加减化裁。如挟湿热者,可酌加茵陈、山栀、茯苓;气郁甚者,酌加香附、郁金、木香;痛甚者,酌加元胡、川楝子;呕吐甚者,酌加竹茹、左金丸;有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等。

【方歌】

大柴胡汤大黄枳,柴芩姜夏芍枣宜;

少明合病气火郁,呕吐口苦心下急。

【医案选录】

李某,女,54岁。右胁疼痛,掣及胃脘,不可忍耐,唯注射“杜冷丁”方可控制不疼。视其人体肥,面颊绯红,舌质红绛,舌根苔黄腻,脉沉弦滑有力。问其大便已四日未解,口苦时呕,不能饮食。西医有诊为胆囊炎,有诊为胆结石。余认为症见胁痛而大便不通,口苦而呕,舌苔黄腻,脉来弦滑,乃肝胃气火交郁,气血阻塞不通,不通则痛。治宜两解肝胃,泄热导滞。

处方:柴胡18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12克,白芍9克,郁金9克,大黄9克,枳实9克,陈皮12克,生牡蛎12克。煎汤,分三次服。

一服,疼痛减轻得睡;二服,大便解下一次。从此,胁痛与呕泄俱解,转用调理肝胃药而安。

(刘渡舟医案)

三、柴胡加芒硝汤

【药物组成】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炙)一两 生姜(切)一两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擘)四枚 芒硝二两

【煎服法】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适应证】

(一)小柴胡汤证,大便燥结,傍晚发潮热者。

(二)已用泻下之药,胃津已伤,胃气不和,而少阳证未见者。

【原文】

第104条。

【方义】

本方即小柴胡汤加芒硝而成。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之邪,加芒硝软坚润燥和胃。本方有和解少阳与调和胃燥的作用,为少阳阳明兼治之剂。

【选注】

章虚谷:“按此方以小柴胡汤三分之一,而重加芒硝者,因其少阳之证误用丸药下之,余热留于阳明而发潮热,故仍用小柴胡和解少阳,而加芒硝咸寒润下,以清阳明之热,不取苦重之药峻攻也。”

柯韵伯:“不加大黄者,以地道原通;不用大柴胡者,以中气已虚也。”

【按语】

仲景治少阳有三禁,为理法之常。此方用下,则为理法之变。对于少阳兼里实者,根据其程度的轻重缓急,设有大柴胡汤和柴胡加芒硝汤,然皆以柴胡为主,可见慎之至也。

【方歌】

小柴加硝两解方,芒硝后煎入药良;

日晡潮热胸胁满,调和胃胆利少阳。

四、柴胡桂枝汤

【药物组成】

柴胡四两 桂枝(去皮)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半夏(洗)二合半 芍药一两半 大枣(擘)六枚 生姜(切)一两半

【煎服法】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适应证】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或眩晕,四肢关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脉浮弦,舌苔薄白。

【原文】

第146条。

【方义】

本方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而成。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以桂枝汤发表解肌。因太、少之证俱微,故各取原量之半,为内和少阳,外解太阳之法。

【选注】

《医宗金鉴》:“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者,是太阳之邪传少阳也。故取桂枝之半,以散太阳未尽之邪;取柴胡之半,以散少阳呕结之病。而不名桂枝柴胡汤者,以太阳外证虽未去,而病机已见于少阳里也。故以柴胡冠桂枝之上,意在解少阳为主,而散太阳为兼也。”

柯韵伯:“柴桂二汤,皆调和表里之证。桂枝汤重解表而微兼清里,柴胡汤重和里而微兼散表。此伤寒六七日,正寒热当退之时,尚见发热恶寒诸表症,更兼心下支结诸里症,表里不解,法当双解之。然恶寒微,则发热亦微可知;支节烦疼,则一身骨节不痛可知,故谓之支结。表症虽不去而已轻,里症虽已见而未甚。此太阳、少阳并病之轻者,故取桂枝之半,以解太阳未尽之邪,取柴胡之半,以解少阳之微结。凡口不渴,身有微热者,当去人参。此以六七日来,邪虽不解,而正气已虚,故用人参以和之也。外证虽在,而病机已见于里,故方以柴胡冠桂枝之前,为双解两阳之轻剂。”

【按语】

本方后有“本云人参汤……”二十九字,疑是衍文。

尤在泾认为本方能外解表邪,内除支结,乃七表三里之法。但许多注家却持有不同的看法,如《医宗金鉴》云:本方不名桂枝柴胡汤者,而以柴胡冠桂枝之上,意在解少阳为主,散太阳为兼也。

本方除能治疗太少并病以外,根据临床经验,还可治疗慢性肝炎续发的肝脾肿大,如减去人参、大枣,酌加鳖甲、牡蛎、红花、茜草、土鳖虫等软坚消痞、活血通络之品,多能收效。此方又治神经官能症的周身气窜作痛,以及风痹挟有肝气等证,其效果亦令人满意。

【方歌】

柴胡桂枝两方合,善治太少两经疴;心下支结关节痛,初期肝硬亦能和。

【医案选录】

刘某,女,21岁。产后三天突发寒战,继之高烧,体温最高达41.2c,汗多,头昏,两侧太阳穴痛,目胀,全身疼痛不适,口苦而干,欲呕,大便整日未行,小便尚畅,脉浮数,舌浅红,苔白微腻。诊为产后外感风寒,太少两阳合病之候。

处方:桂枝二钱,白芍二钱,甘草二钱,生姜二钱,大枣四枚,柴胡二钱,黄芩二钱,半夏一钱半,沙参三钱,葛根三根,一次服。

服药后次日,体温恢复正常,诸症减轻,不思饮食,仍宗原法减葛根,加丹参二钱、花粉三钱、知母三钱、麦冬三钱,一次服。三诊时,诸症悉除。翌日痊愈出院。

(摘《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1963,1)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

【药物组成】

柴胡半斤 桂枝(去皮)三两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熬)二两 甘草(炙)二两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适应证】

(一)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心烦,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脉弦而缓,舌淡苔白。

(二)《金匮》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原文】

第147条。

【方义】

本方即小柴胡汤减半夏、人参、生姜、大枣,加桂枝、干姜、牡蛎、栝蒌根而成。柴胡配黄芩,以和解少阳之邪;桂枝、干姜、炙草补脾散寒,温通阳气;栝蒌根生津止渴,配牡蛎以软坚开结。不呕,故去半夏;因气化受阻,故去参枣之滞,而加桂枝、干姜之行。此方既解少阳之邪,又能温寒通阳而行气化。

【选注】

《医宗金鉴》:“少阳表里未解,故以柴胡桂枝合剂而主之,即小柴胡汤之变法也。去人参者,因其正气不虚;减半夏者,以其不呕,恐助燥也。加栝蒌根,以其能止渴兼生津液也;倍柴胡、加桂枝,以主少阳之表;加牡蛎,以软少阳之结。干姜佐桂枝,以散往来之寒;黄芩佐柴胡,以除往来之热,且可制干姜不益心烦也。诸药寒温不一,必需甘草以和之。初服微烦,药力未及。复服汗出即愈者,可知此证非汗出不解也。”

【按语】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可续发于太阳病。如伤寒五六日,已发汗不愈,而又用攻下,以致邪陷少阳,气郁不舒,故胸胁满微结;胆火上炎而灼津,故心烦、口渴;热邪不得宣泄而上蒸,故但头汗出;正邪纷争,故往来寒热;无关于胃,故不呕;三焦气机阻滞,故小便不利;内伤脾寒,故见腹满或大便溏泻。此证为胆热而脾寒,故应清少阳之热,兼温太阴之寒,则柴胡桂枝干姜汤为宜。

本方为小柴胡汤加减而成。小柴胡汤有“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的加减法。今见心烦、口渴而不呕,故减去人参、半夏,加栝蒌根以滋津液而胜热。“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今胁下满微结,即为痞硬之征,故去大枣加牡蛎。“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今虽小便不利,但心下不悸而见烦,说明是津少而有热,并非内有蓄水,故仍留黄芩以清热。因无水邪,故不加茯苓。以干姜易生姜,并加桂枝,取其辛温散结,温中散寒以行气津,故初服药可见微烦。再服,表里和、阳气通、津液行,因而“汗出便愈”。

【方歌】

柴胡桂姜痛胁背,大便不实尿欠利;

阳邪向阴气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蛎。

【医案选录】

刘某,男,54岁。患肝炎而腹胀作泻,不欲饮食,胁痛及背,服药无数,效果不显。某君请余为治。脉弦而缓,舌淡苔白,此乃肝病及脾,脾阳先衰之象。为疏柴胡桂枝干姜汤。处方:柴胡12克,黄芩4.5克,炙甘草9克,干姜9克,桂枝9克,花粉12克,牡蛎12克。凡四服而腹胀与泻俱止,饮食较前为多,精神亦有好转。后以肝脾共调,佐以健脾利湿之品,肝功化验日趋正常而愈。

(刘渡舟医案)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药物组成】

柴胡四两 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洗)二合半 大黄二两 牡蛎(熬)一两半 大枣(擘)六枚

【煎服法】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碁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适应证】

谵语烦躁,惊怖不安,胸胁苦满,二便不利,周身困重,难以转侧,舌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

【原文】

第107条。

【方义】

本方系小柴胡汤去甘草,加桂枝、茯苓、大黄、龙骨、牡蛎、铅丹而成。小柴胡汤去甘草加桂枝,以转少阳之枢,兼行太阳之气,使内陷之邪得从外解;龙骨、牡蛎、铅丹重镇肝胆,镇敛精神以治烦惊;大黄泄热和胃而止谵语;茯苓宁神又利小便。共为和解少阳,泄热和胃,重镇安神之剂。

【选注】

尤在泾:“伤寒下后,其邪有并归一处者,如结胸下利诸候是也,有散漫一身者,如此条所云诸证是也。胸满者,邪痹于上;小便不利者,邪痹于下;烦惊者,邪动于心;谵语者,邪结于胃,此病之在里者也。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筋脉骨肉并受其邪,此病之在表者也。夫合表里上下而为病者,必兼阴阳合散以为治。方用柴胡、桂枝,以解其外而除身重;龙、蛎、铅丹以镇其内而止烦惊;大黄以和胃气止谵语;茯苓以泄膀胱利小便;人参、姜、枣益气养营卫,以为驱除邪气之本也。如是表里虚实,泛应曲当,而错杂之邪,庶几尽解耳。”

《医宗金鉴》:“是证也,为阴阳错杂之邪。是方也,亦攻补错杂之药。柴桂解未尽之表邪,大黄攻已陷之里热,人参、姜、枣补虚而和胃,茯苓、半夏利水而降逆,龙骨、牡蛎、铅丹之涩重,镇惊收心而安神明。斯为以错杂之药而治错杂之病也。”

【按语】

本方所主,乃是伤寒误下之后,邪热乘虚内扰,弥漫全身,表里上下俱病,虚实互见的证候。证情虽较复杂,但主要病变在于少阳,为肝胆失调,气火交郁,心神被扰,不得潜藏所致。故本方仍在小柴胡汤上加减,以开郁泄热,镇惊安神,表里兼治为其宗旨。

本方现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癫痫、小儿舞蹈症,以及小儿内伤食滞、外感风寒,痰热搏结所致之惊痫、食厥、热厥等证。凡病机属于肝胆者,均有一定效果。运用本方时,可随证加或化裁。如肝火偏盛者,加龙胆草、夏枯草、山栀;病及血分者,加桃仁、丹皮;顽痰凝结不开者,加郁金、胆星、明矾。此方铅丹有毒,用时剂量宜小不宜大,宜暂不宜久,并以纱布包裹扎紧入煎。

【方歌】

柴加龙牡桂丹铅,大黄茯苓记要谙;

减去甘草铅要裹,胸满烦惊小便难。

【医案选录】

尹某,男,34岁。胸胁发满,夜睡呓语不休,且乱梦纷纭,时发惊怖,精神不安,自汗出,大便不爽。既往有癫痫史,此病得于惊吓之余。视其人神情呆滞,面色发青,舌红而苔白黄相兼,脉沉弦。辨为肝胆气郁,兼阳明腑热,而心神被扰,不得潜敛之证。治宜疏肝泻胃,镇惊安神。

处方:柴胡12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9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大黄6克(后下),铅丹4.5克(布包),茯神9克,桂枝4.5克,大枣6枚。

服一剂,大便通畅,胸胁满与呓语皆除,精神安定,不复梦扰,唯欲吐不吐,胃中似嘈不适,上方加竹茹、陈皮,服之而愈。

(刘渡舟医案)

七、四 逆 散

【药物组成】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煎服法】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加减法】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适应证】

(一)急性热病中,若因阳气内郁,而见手足不温,胸胁苦满,或心下痞塞,脉弦,舌苔白滑者,可用此方治疗。

(二)下利,脘腹胀满或疼痛,厌食,里急后重,下利不畅,四肢不温,而脉弦者。

(三)妇人月经不调,胸胁引痛,少腹胀痛,脉弦,或微有寒热。

【原文】

第318条。

【方义】

方中柴胡疏利肝胆,透达阳郁;枳实降胃导滞,行气散结。二者一升一降,使枢机运转,阳气外达。芍药平肝和阴,土中泻木;甘草补中益气,与芍药相配,又能调和肝脾,而治腹痛。四药合而成方,使气机条达,阳郁得伸,则肢厥可温,肝脾调和,则胁腹满痛与泄利下重自除。

【选注】

《医宗金鉴》:“凡少阴四逆,虽属阴盛不能外温,然亦有阳为阴郁不得宣达,而令四肢逆冷者,故有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泄利下重诸证也。今但四逆而无诸寒热证,是既无可温之寒,又无可下之热,唯宜疏畅其阳,故用四逆散主之。”

张令韶:“凡少阴四逆,俱属阳气虚寒,然亦有阳气内郁,不得外达而四逆者,又宜四逆散主之。枳实形圆臭香,胃家之宣品也,所以宣通胃络;芍药疏泄经络之血脉,甘草调中,柴胡启发阳气而外达,阳气通,而四肢温矣。”

【按语】

本证之四逆,系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所致。往往伴见肝郁气滞、肝脾不和等证候。而且本证的厥冷程度并不严重,仅表现手足不温。正如李士材所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对比之下,如阳虚阴盛的寒厥,或热深厥深的热厥,其厥冷程度要严重得多。除此之外,寒厥还伴有恶寒蜷卧,精神萎靡,下利清谷,脉微细等证。热厥必有恶热烦躁,胸腹灼热,口渴引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脉沉数等证。三证应具体分析而不得混为一谈。

本方功在调和肝脾,后世疏肝诸方,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皆从本方发展而成。本方治疗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胆道疾患、胃肠神经症、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痢疾、疝气、妇人月经不调、男子阳痿等证,均有一定的疗效。

【方歌】

柴芍枳草四逆散,肝郁气结肢不暖;

脉沉而弦胸胁满,随证治疗须加减。

【医案选录】

一青年,体甚壮,其妻从乡间来,风尘仆仆,一路劳乏,入夜而睡,未行女妻之事,青年强之,则拒之甚力。由此,青年顿然阳痿,求医又多服补肾之药,则终不能起矣。切其脉弦,按之有力。此乃肝肾气郁,亦实证中之羸候也。为疏四逆散原方,加知母6克、黄柏6克,凡三剂而愈。

(刘渡舟医案)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