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干姜汤类概述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干姜汤类共有三方,即干姜附子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和理中汤。干姜附子汤治阳虚阴盛的昼日烦躁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则治饮食入口即吐的寒热阻格证;理中汤则治脾阳不运,寒湿内生的呕吐下利等证。

理中汤又名人参汤,应列入人参汤类,因人参难于类聚,故列于干姜汤下,而一并论述。

一、干姜附子汤

【药物组成】

干姜一两 附子(生用、去皮、切八片)一枚

【煎服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适应证】

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身无大热,脉沉微。

【原文】

第61条。

【方义】

本方系四逆汤去甘草而成。附子、干姜大辛大热,破阴回阳。因病势急迫,故不用甘草之缓恋,以利于姜附之回阳。浓煎一次顿服,俾药力集中,收效更速。

【选注】

柯韵伯:“茯苓四逆固阴以收阳,干姜附子固阳以配阴,二方皆从四逆加减,而有救阳救阴之异。茯苓四逆比四逆为缓,固里宜缓也。姜附者,阳中之阳也。用生附而去甘草,则势力更猛,比四逆为峻,回阳当急也。一去甘草,一加茯苓,而缓急自别。加减之妙,见用方之神乎。”

喻昌:“用附子、干姜以胜阴复阳者,取飞骑突入重围,搴旗树帜,使既散之阳望而争趋,顷之复全耳。不知此义者,加增药味,和合此汤,反牵制其雄入之势,必至迂缓无功。”

【按语】

烦躁一证,统而言之,有阴阳之别。烦躁属阳热实证者,人所易知,而属里虚之阴躁者,最易被人忽略。本方所主之烦躁,为下后复汗,阳衰阴盛,而阳为阴格,欲争无力之象。虚阳得其时始争,故昼日烦躁;失时则力弱不能争,故夜而安静。阳不胜阴,气血皆寒,而反身有微热,阳亡于外而欲脱欤?故急投本方,追回散失之阳气。

本方与茯苓四逆汤同为治阳虚烦躁之方,但两方的作用有别。彼为汗下后,阴阳两虚,故用以回阳救阴;此为汗下后,阳虚阴盛,故用以扶阳抑阴。

【方歌】

干姜附子治少阴,阳虚烦躁夜则宁;

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无大热脉微沉。

【医案选录】

李东垣治一人,恶热目赤,烦渴引饮,脉七八至,按之则散,此无根之火也。与姜附加人参服之愈。

(摘《名医类案》)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药物组成】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三两

【煎服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适应证】

治“寒格”误用吐下,饮食入口即吐。

【原文】

第359条。

【方义】

干姜辛开,以散气结;芩连苦寒,以降胃逆;并以人参补中益气,以恢复吐后之虚。

【选注】

章虚谷:“病者本自中寒,而又伤外感,则当温中解表,庸下之医复吐下之,其寒气格拒,更逆而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阻在上脘,阴阳不相交通,故以干姜、芩、连寒热并用,通其阴阳,辛苦开泄以降浊,人参补正而升清,则中宫和而吐利可止矣。”

柯韵伯:“妄吐下后,食入口即吐,是为食格,此肺气胃气受伤之别也。入口即吐,不使少留,乃火炎上之象,故苦寒倍于辛热。不名泻心者,以泻心汤专为痞硬之洁耳。要知寒热相结于心下,而成痞硬,寒热相阻于心下,而成格逆,源同而流异也。”

【按语】

章、柯二氏之注均很精当。柯氏指出本方所治系寒热格拒证,与寒热互结致痞的泻心汤证源同而流异,立论更为精辟。本方与半夏、生姜、甘草等泻心汤同取辛开苦降甘调法,同治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之证,但二者的主证有所不同。泻心汤证以痞为主,呕、利为次;本证以呕为主,未及于心下痞,说明虽见寒热相阻,逆而作吐,但还未达到气痞的程度。因证候较轻,故制方用药仅用泻心之半而已。

本汤证的辨证着眼点在于“食入即吐”。王冰曰:“食入即吐,是有火也。”陆渊雷云:“凡朝食暮吐者,责其胃寒;食入即吐者,责其胃热。”陈修园亦以为此证乃火郁作吐,若以生姜代干姜更有妙义。

【方歌】

干姜芩连与人参,辛开苦降法超群;

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格拒此方珍。

【医案选录】

林某,五十岁,患胃病已久。近来时常呕吐,胸间痞闷,一见食物便产生恶心感。有时勉强进食少许,有时食下即呕,口微燥,大便溏泄,一日两三次,脉虚数。我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处方:横纹潞五钱,北干姜三钱,黄芩二钱,黄连一钱五分,水煎,煎后待稍温时分四次服。服一剂后,呕恶、泄泻均愈。又嘱病者购生姜、红枣各一斤,切碎和捣,于每日三餐蒸饭时,量取一酒盏置米上蒸熟,饭后服食。服一疗程后(即尽两斤姜枣),胃病几瘥大半,食欲大振。后病,又照法服用一疗程,胃病因而获愈。

(摘《伤寒论汇要分析》)

三、理中丸(汤)

【药物组成】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煎服法】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加减法】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

【适应证】

腹胀满,时腹自痛,喜温喜按,呕吐,下利,自利不渴,饮食不下,或多涎唾,舌质淡嫩,苔白,脉沉缓迟弱。

【原文】

第159条、386条、396条。

【方义】

人参、炙甘草补中益气,干姜温中去寒,白术健脾燥湿,务使脾阳健运,中阳振奋,寒湿一除,则诸证自愈。

【选注】

柯韵伯:“太阴病,以吐利腹满痛为提纲,是遍及三焦矣。然吐虽属上,而由于腹满,利虽属下,而亦由于腹满,皆因中焦不治以致之也。其来有三:有因表虚而风寒自外入者,有因下虚而寒湿自下上者,有因饮食生冷而寒邪由中发者,总不出于虚寒。法当温补以扶胃脘之阳,一理中而满痛吐利诸症悉平矣。故用白术培脾土之虚,人参益中宫之气,干姜散胃中之寒,甘草缓三焦之急也。且干姜得白术,能除满而止吐,人参得甘草,能疗痛而止利。或汤或丸,随机应变,此理中确为之主剂欤。”

【按语】

本方是温运脾阳的主方。所治腹满、腹痛,而有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的特点。而且此证越泻则腹越满,不因泻下而减轻。所以,它和阳明腑实证的大便燥结、腹满不减、腹痛拒按等证而不相同。

本方有丸汤之分,若用蜜丸,适宜于慢性脾胃虚寒证。若用汤服,适用于寒邪直中太阴,病情较急,方能以求速效。

本方一名人参汤,《金匮要略》用以治疗胸痹虚证,症见: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兼见四肢逆冷,少气倦怠,脉象沉迟等。

本方加减之法:如兼表证者,则加桂枝;脾肾虚寒的,则加附子;脾虚肠热久利不愈的,则加黄连;阴黄脾虚,小便不利,而脉沉迟者,则加茵陈。

【方歌】

理中白术与人参,干姜炙草四药亲;

脾阳虚衰寒湿甚,腹满吐利脉迟沉。

【医案选录】

黄某,女,35岁。患水肿病新瘥,面部仍有轻微浮肿,面色淡黄,唇色不荣。近日胃脘作痛,绵绵不休,口中干燥,大便三日未通,脉象沉涩,舌白而干。我拟理中汤一剂,方用:党参四钱,白术三钱,干姜二钱,炙草三钱。门人问:口燥便秘而用理中汤,岂不怕使燥结更甚吗?我说:此证乃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司,水津不布,津液不上输,故口燥舌干,不下行,故大便秘。是太阴里虚寒,而非阳明里实热证,从患者以往病史及当前面色、脉象可知。其痛绵绵不休,腹无硬结,不拒按,是虚痛,故用理中汤温中健脾,使脾阳振奋,津液得行,所以诸症状即可解除。

次日复诊,大便已通,口舌转润,胃脘痛随之而减,遂以六君子汤以善其后。

(摘《伤寒论汇要分析》)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