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概说

本篇是论述消渴、小便不利和淋病的辨证论治。篇中共有条文十三条,载方六首。其中第一、二条阐述了消渴的病机、脉证。第三、六、十二条是论消渴的证治和方药。第四、五条、十三条是论小便不利兼有消渴的证治和方药。第十、十二条则论小便不利的证治和方药。第七、八、九条阐述了淋病的脉证和治疗原则。由于消渴、小便不利和淋病的病变部位都和肾与膀胱有关,主要症状是消渴和小便不利方面的变化,故合为一篇论述。

消渴病,指其人口渴能饮,饮水能消,即水入不足以制火,而反为火所消的病变,然亦有由于津液内凝,变而为水,水蓄于下,则小便亦可出现消渴的证情。两者对比,以加强辨证思想。消渴可分为上、中、下三种。上消则在于肺,中消则在于胃,下消则在于肾。上消在肺,则口干舌燥,而渴欲饮水;中消在胃,热盛而燥,则消谷善饥而多食为突出;下消在肾,气虚寒冷,不能蒸水化气,则有多饮多尿之变。

小便不利,是一个证候,它可以出现于很多的疾病之中。举例而言,如肾阳虚的气化不行;或少腹有瘀血,郁而化热,或脾肾两虚,气化不利等原因,皆能引起小便的不利。

淋病是以小便淋沥涩痛为主证,多与下焦蓄热有关。

1.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不肯止。

【诠解】

本条是论述消渴病的辨证。厥阴肝为风木之脏,中见少阳相火,为阴中之阳脏,若风郁火燔之为病,脏燥求救于水,则为消渴。火生于木,肝气通于心,故气上冲心,心中疼热。胃受木克而求救于食,则知饥;然胃虚未复,故胃腑虚热,饥而不欲食。如强与食则随肝气上冲,故食后即吐,有蛔则随吐而出,此乃厥阴消渴证外兼之证。此证与“二阳结谓之消”病机不同,故彼则可下,此则禁下,若误下厥阴,则徒伤脾胃,而下利不肯止。

【选注】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肾中之水竭则命门火发,命门火发必缘木而升,所以消渴一证既责之肾水,再责之肾火,终责之肝木,阙一不可与言消渴之由来矣。其证必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一皆水不足而火有余之象也。于是其人善饥而不食,此何以故?以胃虚而膈热,热必入于胃,胃中蚘虫因热而不能安伏于胃之下脘,乃乘热而浮游于胃之上脘,胃热故善饥;蚘在上脘故不欲食。食入而蚘在食下,则相安;食入而蚘反在食上,则吐蚘,此胃热之所致也。肾水枯竭之人,胃气不足久矣,徒以热入胃中耗其精而扰其蚘,而初无实邪可以攻伐也。设误下之,下利自不可止矣。此非滋其肾火,养其肝木,充实其阳气,宣散其邪热,则消渴之证未易言除也。于此误下固非矣,即妄用寒凉以为能滋阴止渴,不知阳火以滋阴而渴止,阴火以滋阴而渴证且更他变矣。故主治者,壮水之本法之要也,益火之源尤法之要也。阳能生阴,阳足而阴自足,是又本治中之先务也。”

2.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诠解】

本条论述消渴病的病机构成。消渴病的原因很多,本条的消渴由于营虚的燥热和胃气的热盛引起津液不滋,形成消渴的病理机制。

营血虚竭,则不能充盈血脉;血少则不能滋灌全身,故脉来迟涩,反映营虚的一方面。营血虚竭,则燥热内生,进而更耗阴伤气,而使卫气不足。阳虚气浮,故脉浮而无力。阴血虚少,阳气浮动,燥热内生,势必形成消渴病变。

胃气热盛,则消谷善饥,脉浮而数。胃热伤阴,不润肠道,故大便坚硬。胃热伤津,燥热炽盛于肺,故胸膈躁烦,而口干多饮。脾不能运化水湿,敷布津液,反被胃之燥热所逼,偏渗于下,故而小便则频数;小便频数,则大便必坚,即为消渴之病。

【选注】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浮者,浮取大而无力也;迟者,沉取涩而不滑也。寸口主肺属气,浮弱之诊,中气不足,而卫气何有于足乎。寸口又主膻中属血,涩迟之诊心血不足,而荣气何得不竭乎。一言虚,阳虚气病也;一言劳,阴虚血病也。合言之,则虚劳内热,消渴之证甚明也,此其一诊也。再诊趺阳,阳明胃气也。脉浮而数,浮者气散而不收也;数者热盛而不熄也。气散不收则流注多而漫无检制;热盛不熄则谷虽消而津液日亡。所以气盛而小便常苦多,故溲数。溲数而津液日益耗,大便愈坚。以大便坚与小便数相搏,而正津亏竭,邪热炽盛,胸膈燥烦,口舌干裂求救于水,水入气不足运,随波逐流直趋而下,饮多溲多,无补于渴。此消渴之热发于肾,冲于肝,而归结于胃,受害于肺也。”

3.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方见妇人杂病中。

【诠解】

本条论述下消的证治。由于肾阴虚少,肾阳衰弱,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又不能摄水,以固州都,故多饮多尿,饮一溲一。治以肾气丸,温阳化气,滋阴生津。方中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丹皮、茯苓滋阴润燥,补益真阴;附子、桂枝温暖肾阳,蒸水化气,施化四布,则津液升而小便缩,以上诸证,自可消除。

【选注】

《金匮要略直解》:“肾中之气犹水中之火,地中之阳,蒸其精微之气达于上焦,则云升而雨降,上焦得以如雾露之溉,肺金滋润得以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斯无消渴之患。今其人也摄养失宜,肾本衰竭,龙雷之火不安于下,但炎于上而刑肺金,肺热叶焦则消渴引饮。其饮入于胃,下无火化直入膀胱,则饮一斗溺亦一斗也,故用桂附辛热,引真火归原;地黄纯阴,壮真水以滋肾,则阳光行于地下,而雾露自降于中天,何消渴之有,此属下消。”

4.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诠解】

本条论述太阳膀胱表里皆病,而水蓄于下,津液不化的证治。由于外感风寒,表邪不解,故脉浮,身有微热;太阳之气不利,而使水气不化,则小便不利;津液不能上润,故消渴能饮。

治以五苓散,解表清热,利水化气,方中桂枝疏风解肌,温化水液;茯苓、白术调畅三焦,渗利水湿;猪苓、泽泻清热利水。诸药相合,使表解热除而气化通畅,小便一利,则诸证可愈。

【选注】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有证亦消渴而因不同者,又不可概以虚劳之目也,如脉浮而小便不利,则非水无制而火衰,火上升而津耗之证矣;其脉亦浮者,必风湿外感之邪也。表外中风脉必浮,内有湿热,故小便不利,正津为湿邪所格,不能上于胸咽,故消渴,是饮多而不小便,水为内热所消,非同于虚劳之饮一斗溲一斗,以小便为消也。主之以五苓散,导水清热滋干,且用桂枝驱邪于表,表里兼治之道,为外感风湿内生邪热者,治消渴与虚劳之消渴迥然不同也。”

【病案举例】

钟某,男,57岁,老中医。因饱食山猪肉下酒,突然尿闭4天,西医外科检查前列腺极度肿大,堵塞膀胱及尿道内口,软胶导管无法导入,金属导尿管虽导入而尿仍不出。病者拒绝膀胱造瘘,只得在耻骨联合上膀胱处抽尿。老人痛苦难忍,于1971年6月转中医科治疗。此时病者膀胱胀急,疼痛哭吼,面色淡黄,口淡不渴,舌苔薄腻而滑,脉浮。此酒湿伤中,湿热下流膀胱之证。盖膀胱因湿热阻滞,不得气化而闭塞不通。患者自服中药数剂,荟萃一派峻利之品,服之仍无效者,以不得气化之故也。予五苓散重用桂枝,以转膀胱之气化,气化得行小便通矣。

处方:桂枝45克,白术12克,泽泻12克,茯苓30克,猪苓15克,车前子15克。入夜服药,鸡鸣小便即通。

十八个月后,旧病复发,二次手术摘除前列腺后小便仍点滴不通,予补中益气汤合五苓散,小便方行。

(摘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4:17)

5.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诠解】

本条在上一条基础上而论水邪上逆形成呕吐的,仍以五苓散为主。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热渴饮水,热已消而水不行,则逆而成呕,乃消渴之变证。曰水逆者,明非消渴而为水逆也。故亦宜五苓散去其停水。”

【病案举例】

患者吉某,男,36岁。发热,继以腹泻,日夜10余次之多,伴有腹鸣,纳少欲呕,旋忽小便不畅,渐至少腹胀。住本院观察室一昼夜,经治疗腹泻渐止,而少腹胀,尿少依然,烦渴引饮,水入即吐,体温38.1c,脉浮弦滑,舌薄苔白滞。脉证结合,属太阳腑病蓄水证无疑,五苓散主之。

方用:炒白术9克,云茯苓12克,猪苓、泽泻各9克,川桂枝5克,法半夏9克,陈皮7克,生知、柏各6克,藿、佩梗各6克,鲜荷叶1角。二剂之后,越一日再诊时,患者主诉:药后佳良,小溲畅通,小腹胀已好,服头煎药即有效,服二煎药病若失。苔脉均有起色,体温已趋正常,原方加进二剂以资巩固疗效。

(摘自《江苏中医杂志》1980,5:16)

6.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诠解】

本条是论述阴虚燥热消渴的辨证论治。由于肾阴虚少,虚火上炎,移热于肺,肺燥阴伤,故饮水不止。虽然渴饮不止,但犹不能以制燥渴,故其人饮水不止。治以文蛤散,益水行水以治消渴。文蛤咸凉,有润下退火,益水行水之功,故治上消的渴饮。

此条接五苓散证之后,亦行水清热、调治津液之法,此条与《伤寒论》的文蛤散证,可以对比发明。

【选注】

《金匮玉函经二注》:“尝考《本草》文蛤、海蛤,治浮肿,利膀胱,下小便,则知内外之水,皆可用之。其味咸冷,咸冷本于水,则可益水,其性润下,润下则可行水,合咸冷润下则足可退火,治热证之渴饮不止,由肾水衰少,不能制盛火之炎燥而渴,今益水治火,一味两得之。《内经》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者,尤宜以一味切于入心也。”

7.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诠解】

本条论述淋病的辨证。淋之为病,小便短而频数,尿出如粟米状。此乃湿热之邪煎熬膀胱津液,结成固体物质,小者如沙如米,阻塞尿道,使尿液通行不畅,故尿灼热,疼痛,淋漓不快,小腹拘急,而痛引脐中。

【选注】

《金匮要略心典》:“淋病有数证,云小便有粟状者,即后世所谓石淋是也。乃膀胱为火热燔灼,水液结为滓质,犹海水煎熬而成咸硷也。小腹弦急,痛引脐中者,病在肾与膀胱之也。”

8.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诠解】

本条论述胃热下注转成淋病的病机。由于胃中有热,故消谷善饥,趺阳脉数。胃热伤津,不润肠道,故大便必坚。胃热伤津,津液不布,膀胱水少而热,故尿黄量少而频数,则形成热淋。

【选注】

《金匮要略浅注》:“淋病为下焦之热,而下焦本于中焦。趺阳者胃也;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饮,大便必坚,小便则数,数而无度,茎中不痛,是热气燔灼,消渴之渐也。频数而短,茎中作痛,是热气下注,淋病之根也。此言淋病由于胃热下注,与消渴异流而同源也。”

9.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诠解】

本条是论述淋病禁用汗法。淋病多为肾阴虚而膀胱热,津液自是不足,虽有表证亦不可发汗。若发阴虚有热之汗,更夺其津液,则使阳热之邪更重,若热甚迫血妄行,则有尿血等证发生。

【选注】

《金匮玉函经二注》:“淋者,膀胱与肾病热也。肾属于阴,阴血已不足,若更发汗,则动其营,营动则血泄矣。”

10.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楼瞿麦丸主之。

栝楼瞿麦丸方

栝楼根二两 茯苓 薯蓣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诠解】

本条论述气化不行,小便不利的证治。由于肾阳不足,气化无权,水气不行,故小便不利。气化不行,小便不利,则生寒,故腹中冷。肾阳虚弱,不能蒸化,津不上承,故其人苦渴。

本证为下寒上燥之证,单纯温阳,则上焦热燥更甚,单纯滋阴润燥,则又碍于肾阳之虚,故以栝楼瞿麦丸,清上焦之热,补中焦之虚,妙在加附子一枚,振作肾气,以为诸药之帅。方后注云“腹中温”三字,为治疗之眼目,此方亦肾气丸之变化。

【选注】

《金匮要略浅注》:“膀胱之所以能出者,气化也;气之所以化者,不在膀胱而在肾。故清上焦之热,补中焦之虚,行下焦之水,各药中加附子一味,振作肾气,以为诸药之先锋。方后自注腹中温三字,为大眼目,即肾气丸之变方也。”

【病案举例】

刘某,女,40岁,重庆建设银行职工。

1964年12月20日初诊:水肿,小便不利一年许,口渴增剧,水肿加重两月左右。

现症:全身水肿,口渴引饮(工作和就诊时,自带大型瓷缸子一个,每天要喝24缸子水,至少约24磅),腰冷腿软,精神萎靡不振,纳差,每餐约一两米饭,小便不利,短小而淡黄,尿无热感,大便2~3天一次,不结燥,面色浮白,唇淡,舌质淡,无苔乏津,脉沉细。重庆医生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经服中西药,治疗一年左右,疗效不显,近两月来,病情加剧,其人苦于渴饮,水肿愈增,小便淡黄短少,于是来重庆市第二中医院就诊。当时诊断为水肿,此系肾阴不足,气化紊乱,形成上燥下寒之渴、肿、小便不利证,拟以润燥生津、温阳利水主治,方用栝楼瞿麦汤(丸剂改用汤剂),加鹿胶以填补精血。

方药:栝楼根30克,怀山药30克,茯苓15克,瞿麦15克,制附子15克(另包,先煎2小时),鹿胶12克(另包蒸化兑服)。

1964年12月23日二诊:上方服2剂,口渴大减,饮水量减少一半,每天喝水约12磅,水肿亦大减,小便量增多而畅利,饮食增加,每餐吃2两,其余舌脉同上。效不更方,将原方再进2剂。

1964年12月26日三诊:上方又服2剂,口渴更减,饮水量每天约4磅,小便畅利,水肿基本消失,饮食接近正常,每天一次,腰冷消失。现腰酸腿软,精神仍疲倦,夜尿3~4次,舌质淡,无苔微润,脉沉细。此肾阳渐复,气化功能逐渐趋向正常之象,而病理稍有变化,在治法原则上不变,拟以温阳(肾阳)利水为主,辅以生津润燥,佐以填补精血,于原方中将栝楼根改用15克,其余药物和剂量不变,嘱进2剂。

1964年12月29日四诊:上方服2剂,渴饮消失,水肿消失,食饮正常,精神比原来大有好转,时而仍感疲乏,尿色淡黄无热感,夜尿2~3次,腰酸腿软,面色接近正常,唇淡红,无苔津润,脉沉细。效不更方,仍宗前法,继服第三诊方,因余回蓉,嘱服2~10剂,以巩固疗效。

(摘自《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0,1:59-60)

11.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方

滑石二分 乱发二分,烧 白鱼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半钱匕,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方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将茯苓、白术煎成,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

【诠解】

本条论述小便不利的三种辨证论治方法。蒲灰散适用于湿热郁于下焦,少腹瘀血,气郁血瘀,郁热更重,引起尿赤而少,小便不利,尿道疼痛,少腹急疼等证。蒲灰散有化瘀止血,清热利湿之功。方中蒲灰化瘀止血,凉血消肿;滑石清热利湿,利窍止疼。

滑石白鱼散适用于少腹瘀血,阻碍气血运行,湿郁化热,引起小腹胀痛,小便不利,尿黄赤或有血尿等证。滑石白鱼散有散瘀止血,清热利湿之功。方中血余炭消瘀止血,通利关窍;白鱼理血脉,行水气;滑石清热利湿。

茯苓戎盐汤适用于脾肾两虚,气化不利,湿热聚于下焦,引起的小腹胀满,小便不利,尿后余沥不尽等证。茯苓戎盐汤有温肾健脾,渗利水湿之功。方中茯苓健脾利肺,渗水行湿;戎盐补益肾气,通络利水,除阴水,清湿热;白术补脾制水。

【选注】

《金匮玉函经二注》:“自三方观之,悉为膀胱血病涩滞,致气不化而小便不利也。蒲黄、滑石者,《本草》谓其利小便,消瘀血。蒲灰治瘀血为君,滑石利窍为佐。乱发、滑石、白鱼者,发乃血之余,能消瘀血,通关便,《本草》治妇人小便不利,又治妇人无故溺血。白鱼去水气,理血脉,可见皆血剂也。茯苓戎盐汤的戎盐,即北海盐。膀胱乃水之海,以气相从,故盐味润下,佐茯苓利小便;然盐亦能走血,白术亦利腰脐间血,故亦治血也。三方亦有轻重,乱发为重,蒲灰次之,戎盐又次之。”

【病案举例】

郑姓,男,32岁。患者5天来,发热,体温38.3c,口渴思饮,小便不畅,尿色深黄,有时夹有血尿,尿痛,尿频,少腹拘急。脉象滑数,舌苔黄腻。尿常规检查:红细胞(++++),脓细胞少量。病乃湿热下注,膀胱不利,邪在血分,治当清热利尿,佐以通淋化瘀。方拟蒲灰导赤散加味。

处方:蒲黄3克,滑石12克,生地20克,木通5克,竹叶10克,甘草5克,小蓟15克。连服4剂,发热渐退,体温37.3c,小便比前通畅,血尿已止。尿检:红细胞(+)。湿热渐去,膀胱通利,原方去木通,加藕节,再服3剂,小便清利,邪热退清,病即痊愈。

(摘自《辽宁中医杂志》1980,7:2)

12.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中暍中。

【诠解】

本条论述热盛伤津消渴病的证治。由于肺胃热盛,热能伤气,亦能伤津,气虚不能化津,津亏无以上承,所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水入能够滋润,但热盛能消,故口干舌燥不解,此即上消之证。

治以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止渴。方中石膏、知母清热降火,清解肺胃大热;甘草、粳米益胃生津;人参补脾肺之气,气足则生津止渴。

【选注】

《医门法律》:“此治火热伤其肺胃,清热救渴之良剂也。故渴消病之在上焦者,必取用之。东垣以治膈消,洁古以治能食而渴者。”

13.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诠解】

本条论述肺胃阴伤小便不利的辨证论治。由于胃热阴伤,不能润燥,肺热津伤,不能通调水道,水气停留,水热互结,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治以猪苓汤滋阴益血,渗利水湿。方中茯苓健脾生津,渗利水湿;阿胶补阴以生津,猪苓、泽泻、滑石利水清热。

【选注】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此节猪苓汤证,是证发于肺经,肺主皮毛,而先见发热,是肺有热也。肺热津不布,故渴欲饮也。外热上渴,肺既受伤,不能通调水道,因而小便不利,是先病肺之虚热也,但当滋肺经之虚热为主,故用阿胶与滑石。”

【病案举例】

某一女性患者,年30岁。发烧,腰痛,尿道灼痛,尿急短赤,脉数,苔黄微腻质红,尿常规化验红细胞较多,乃下焦湿热,伤及阴络,气化失职,宜滋阴清热利湿,佐通阳凉血之品。

处方:猪苓12克,泽泻12克,白术9克,云茯苓15克,桂枝9克,阿胶12克(烊化兑服),滑石12克,甘草梢6克,生地12克,血余炭9克,地肤子9克,芍药9克。

服上方五剂后,烧退,尿道灼热痛消失,腰痛已减,尿常规化验红细胞消失。

(摘自《赵锡武治疗经验》第36页)

结语

本篇论述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有肺胃津伤、胃热及肾虚等方面。在辨证施治上,提出肾虚消渴,用肾气丸温暖肾阳;水湿痰饮内停的消渴,用五苓散温化水湿;阴虚燥热者,用文蛤散益阴制水;肺胃热盛者,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而补气津以止渴。

小便不利的辨证施治,因气化不行者,用五苓散温化水湿;肺胃热盛,水热互结者,用猪苓汤渗利水湿;上热下寒者,用栝楼瞿麦丸温阳行水,生津润燥;少腹瘀血者,用蒲灰散或滑石白鱼散消瘀利水;脾肾两虚者,用茯苓戎盐汤补虚利水。

淋病的辨证,可分肾阴亏虚火旺和胃热伤津等。以上方剂,可以辨证选用。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