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5.苏子降气汤证的病理特点及其临床运用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苏子降气汤方,始见于宋代的《和剂局方》,是临床上经常选用的一个方剂,其治疗范围比较广泛,使用得法,则效果极为明显。根据《局方》记载,本方主治:“男女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虚烦引饮,头目昏眩,腰疼脚弱,肢体倦怠,腹肚刺,冷热气泻,大便风秘,涩滞不通,肢体浮肿,有妨饮食……”以后的文献,如《丹溪心法》、《兰台轨范》、《医宗金鉴》,以及全国中医院校教材《方剂学讲义》等书,都以围绕《局方》的说法为准则,但也有一些方书,如《景岳全书》、《医方集解》、《成方便读》等,还曾提出本方有治疗风寒痰喘的事实。可见,在《局方》的基础上,利用它的疏肺利气,涤痰宽胸的作用,后世医家又赋予其新的主治内容。

(1)“上盛下虚”的病机特点

“上盛下虚”是苏子降气汤的病机特点,所谓“上盛下虚”,指的是肺气上盛而肾气下虚。根据中医理论,肺为气之主,而肾为气之根。气虽主于肺,其根则在于肾,因为呼吸之气主于肺,饮食水谷之气滋生于脾,先天生命之气则资始于肾。所以,肺主气,实为气之标,肾纳气,方为气之本。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而有“母子”之义,“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阴阳升降,息息相通,则何病之有?但肾为水脏,内寄相火,如果水火相济,其气温焙,才能少火生气,充养周身。如果元气虚衰,或肾水不滋,相火过旺,则壮火食气,肺金胃火,则不能下藏于肾,此其一;亦有火衰水盛,水寒金冷,津液不得肾气之蒸化,留而为饮,上迫肺气,气不下肃,此其二。上述病理变化,前者是火旺灼金之喘咳,后者则为阳虚水寒,肾冷津凝之喘咳。而苏子降气汤的治疗当属于后者无疑。

(2)苏子降气汤的方义与作用

本方由苏子、半夏、厚朴、前胡、生姜、橘红、当归、甘草、肉桂九味药组成(一方有沉香无肉桂。我们认为两药皆用,疗效更好)。方中苏子、半夏、厚朴、橘红、生姜开胸降逆,利气化痰;前胡宣肺下气化痰;当归润燥养血;甘草安脾,调和诸药。妙在用肉桂以补君相之火,君火足则膻中阳振,膈上饮气自消;相火足则阳能化阴而痰饮得除。或加沉香暖命火,纳气入肾,而与肉桂相伍,治上盛下虚更为理想。此方有行有补,有润有燥,治上顾下,标本兼施,为豁痰降气,平喘理嗽,利胸快膈,通秘和中,纳气归元之良方。

(3)苏子降气汤的主治

苏子降气汤治疗“上盛下虚”痰喘咳嗽诸证,其中包括了近代医学的某些肺气肿、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根据本方的作用特点来讲,产生“上盛下虚”的病机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是《局方》所说的“虚阳上攻”,作为上盛下虚的病机。那就是由于肾阳的不足,下元虚寒、阴盛阳衰、阳被阴迫,而有“戴”、“格”之变。上攻的症状,既有上焦假热,如《局方》所说的“虚烦引饮,头目昏眩”等;又有阳虚津凝,痰气上涌的证候,如《局方》所说“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等证,这些症状的表现,归纳起来,统称之为“ 上盛”,这是虚阳上攻的上盛,而不是风寒遏肺的上盛。上盛是来于下虚,那么,《局方》所说的“腰疼脚弱,肢体倦怠,腹肚 刺……肢体浮肿”等证,就是“下虚”的体征表现。

另一种是感邪的上盛下虚。凡属下元阳虚的体质,容易感受风寒之邪。临床特点:咳喘多痰,恶畏风寒及头痛鼻塞等,兼见腰酸、腿沉、足冷、多溺、尺脉沉等,针对这样的上实下虚病情,苏子降气汤有上宣肺气,下温肾阳,正邪兼顾的特点。

上盛下虚之证,严重的可出现喘咳大作,痰涎壅盛,头痛汗出,四肢不温,小便多而带白,则属于阳虚“肾厥”的急证,急用本方将生姜改干姜,加人参浓煎,送服黑锡丹,有奇效。如果因咳喘久延,气机不顺,有升无降,血随气逆,浮溢于上,出现鼻衄、咳血、呕血等证,用本方加姜炭、黑芥穗、侧柏炭温经止血,理气平喘,则血自归经。

另外,喘咳气逆多有便秘不通,或排便困难之象,此属痰气蕴结膈上,津液不能下达,古人称为“气秘”。如果误认为胃肠燥结,滥施苦寒荡涤之品,徒伐胃气,反伤津液,通而复秘,于病无益。用本方降气以达津液,使肺肠表里相通,大便不攻而自下。况苏子、当归皆有润肠作用,适当增加剂量更佳。老人及体质素弱者,加人参3~6克,推动气机下行,以增强排便的作用。如果命火衰微,痰湿特甚,肾气虚冷之便秘,用本方送服半硫丸立效。

上盛下虚还能出现小便不利、少腹胀满及下肢浮肿等证。用本方加桔梗6克、白蔻6克,以开提肺气,俗称“提壶揭盖法”;茯苓、泽泻各10克,以利水道。少加人参,佐肉桂以行气化,俾上焦得通,下焦得温,小便通畅,肿胀自消。

苏子降气汤治疗上盛下虚发生的梅核气病也颇为理想。本病一般为气郁痰凝,阻塞咽嗌,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堵塞日久甚为痛苦。通常用小半夏汤、半夏厚朴汤等开郁理痰,便可获效。但如果属于上盛下虚的痰气凝结,便必须在本方基础上,肉桂减量用3克,另加桂枝6克,常能药到病除,效如桴鼓。因本方不但降气化痰,还能纳气归元,复借桂枝通阳宣痹,下气利咽之功,故能取效更捷。

苏子降气汤还能治疗胸痹疼痛。根据临床观察,胸痹疼痛,多为胸阳不振,痰饮内阻;或心肺气血不利,不通则痛。由于苏子降气汤有降气宽膈,豁痰宣肺的特点,凡辨证属于胸阳不振,阴气用事者,则加桂枝、薤白、菖蒲;痰浊交阻的,则加栝蒌、浙贝、枇杷叶(减去肉桂);心肺气血瘀滞不利者,则加木香、郁金、延胡、枳壳。随证加减,奏效甚捷。

此外,苏子降气汤治疗痰气噎膈也很理想。此证多因忧思郁结,木郁气滞,痰涎交阻而食物难下;气不得下,津液不布,便秘不通。这样便会出现痰气愈结愈甚,津液亦必趋于日渐凝滞的局面。治疗方法必须开豁痰气的瘀结,以敷布津液的流畅,而用苏子降气汤,往往取得满意效果。

(4)病案举例

病案一:

王某,男,56岁。患喘咳病已十多年,近来加重。痰多色白,呼吸不利,咳逆倚息不得平卧。舌胖苔润,脉弦。初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敛气平喘,但药后平平,效果不明显。仔细诊察其脉,寸弦而两尺软弱,伴有尿多,神疲体倦,腰腿无力等证。辨为上盛下虚,肾不纳气,投苏子降气汤(肉桂与沉香并用),另加人参、冬虫夏草各6克。一剂喘咳大减,即能平卧,神气大振。前后共服九剂,喘咳得以平息。

病案二:

武某,男,47岁。咳喘痰涌而胸满,咽喉不利。且头晕,心悸,气短,小便短少不利。舌胖大苔白,右脉沉细,左脉弦滑无力。右脉沉为肾阳虚,左脉弦为饮气,肾阳虚而不能化阴制水,水寒上泛而为饮,饮气阻肺,则成上盛下虚之势。

苏子10克 橘红10克 半夏10克 厚朴6克 前胡3克 生姜10克 当归10克 肉桂3克 人参6克沉香4.5克 炙甘草4.5克 黑锡丹3克(冲服)

服二剂后,喘咳平而能卧。但仍头晕而痛,筋惕肉,小便不利,下肢浮肿,转用真武汤合桂枝甘草汤。

附子10克 茯苓30克 白术10克 白芍10克生姜10克 桂枝10克 炙甘草6克

服二剂大效,小便利而肿消,头晕 止。后以金匮肾气丸巩固。

病案三:

张某,男,69岁。外感风寒,续得咳嗽吐痰,痰多而黏,夜间小便频数,曾以苓桂术甘汤加陈皮、半夏等味治疗不效。其咳嗽以夜间及晨起为甚,且胸闷气短,难以续息,动辄更甚,饮食不佳。脉弦而舌苔微腻,舌质嫩红。按上盛下虚治之。

苏子10克 半夏10克 橘红10克 生姜6克前胡6克 厚朴6克 当归6克 肉桂6克 沉香3克茯苓10克 党参12克 炙甘草6克

连服五剂,咳痰明显减轻,食欲增进,但见胸闷气短而难以续息。又以苏子降气汤原方加红人参6克、沉香6克,服六剂而愈。

病案四:

韩某,女,38岁。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症见:心悸,气短,咳嗽痰多已四个多月。语言低微,面白不华,舌淡苔薄润,脉沉小数软。时当夏暑,仍着毛衣,自称身寒恶风,体疲无力。根据脉证分析,为肾阳不足,肺气复虚。阴来搏阳,故脉反小数。乃疏苏子降气汤,另加人参6克。二剂症状减轻,咳痰减少。以本方加减化裁,共服十六剂而恢复工作。

病案五:

吕某,女,37岁。4年来下肢浮肿不消,近半月又发现咽喉不利,如物梗阻,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时时咳逆。并有胸满气短,头目眩晕,食欲不振,倦怠少力等症。其人面色黧黑,舌质淡胖,苔滑,脉沉弦无力。开始辨为痰气郁滞的梅核气,用半夏厚朴汤无效。仔细思虑此证,脾肾之本先拔,浮肿多年不消,其痰湿不得运化,上阻肺系故见此象。徒利痰气之标,不治脾肾之本,所以无功,改用苏子降气汤。

苏子10克 半夏10克 厚朴10克 橘红6克 生姜10克 前胡6克 沉香4.5克 肉桂3克 当归6克茯苓10克 泽泻10克 炙甘草6克

服三剂浮肿即消,咽嗌已不梗塞。原方出入,六剂而康。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