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三、肝病的诊断学特点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诊断学认为:从诊察疾病显现在各个方面的客观症状,可以帮助了解疾病的原因、性质及内在的联系,从而为临床辨证提供依据。因此,我们在了解肝的病变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其诊断学特点,包括四诊观察和肝病特有症状的鉴别诊断,就会更好地掌握肝病的辨治。

(一)四诊对肝病的诊察

1.望诊

以五色命脏,则青为肝色。临床可依据青色的明晦含露与所见部位,来分析肝病的寒热虚实和预后转归等变化。以常变而言,面色明润,隐含微青之色,为其常,《素问·五脏生成》曰:“生于肝,如以缟裹绀”,说明青色隐然内见,即是肝脏所见于外的正常色泽。若颜面青色而晦滞,毫无光泽,即为肝病之色,且又提示了病情危重,所以《素问·五脏生成》又说:“青如草兹者死”。如青色显露不失明润,病虽较重,仍有较好的转归,故又说:“青如翠羽者生”。可见诊察青色的晦暗、枯槁、显露,能够诊断肝病的轻重顺逆。以青色所见部位而言,如小儿两眉间(印堂)青色暴露,则为惊忤伤肝,或肝风易动之象;若面见青色或太阳穴部位见青筋的,则为急惊风预发之兆。余如目青多为风寒,唇青紫多为血瘀,唇吻反青,四肢者则为肝气已绝。若以兼色而论,如面色青兼白为挟寒或脱血;青而兼黑为痛甚;黑而枯瘦则为肝肾将败。在辨兼色时要分清主色和客色,乃是提高诊断水平的一个关键。

此外,根据“肝主筋”,“肝开窍于目”,“爪为筋之余”理论,观察目、筋、爪色泽的变化,也可以作为诊断依据。如肝风发动目常眨眨;肝阴内亏则视物不明或雀盲;痉厥将作,目多上视或斜视;若目直视或正圆,则主病情危重;目青多风寒,目黄多瘀热,目赤多风热,兼肿者系因风火交扇;目涩而痒者多病有虚风;爪甲枯槁提示肝热。甚则舌体的变化,也可作为诊断肝病的依据,因足厥阴经脉络舌本,故凡见舌卷、强硬、短缩、萎缩,或伸出颤抖、歪斜不正等态,都与肝病有关。

更有意思的是,对机体外在的体形、动态、肢体运动状态及精神面貌的观察,也能为肝病诊断提供依据。如《灵枢·本脏》云:“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骹者肝高,合胁兔骹者肝下,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灵枢》这一记载,虽然还需要加以临床验证,但它说明中医的体检要求还是比较具体的,其目的就是为诊断疾病提供依据,当然精神状态的诊察则更为重要。所谓望神,是指观察病人精神意识的变化。古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望神的重要性。如肝病所致的昏迷,可见到循衣摸床,两手撮空等无意识举动,肝风内动的痫证,可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动,鼻息必鼾,或见精神烦躁与易怒等病证。由此可见,通过观察精神变化,判断肝脏阴阳气血盛衰的病态和预后,这对临床来说是有指导意义的。

2.闻诊

病人语言、声音、气味的变化是疾病的客观反映。根据中医学肝“在音为角,在声为呼”,“肝为语”等有关理论,通过对语言、声音、气味的观察,可以帮助判断肝病寒热虚实的变化。如从声音高低不同可辨虚实,小儿阵发性惊呼,发音尖锐,惊恐,多为肝风之证;成人下利矢气,辟辟有声而粪色青者,亦多与肝风有关;盛怒之下,大声疾呼,多属肝实之候;时发太息,长声短叹,多属肝郁之候;如呃声高而短,响亮有力,或呕吐较猛,声音响亮有力多属肝火冲逆之候;若呃声低而长,且微弱无力,有时则见于肝寒冲胃之变;若以语言变化而言,声高有力多为实热,狂言骂詈不避亲疏,多系肝经实火所致;若语言低怯,或说话断续不接,或颠倒错乱,喋喋不休,喃喃不止的又多属肝经虚热之证。

肝病患者的口气、汗气、排泄物等,也有其特殊表现。如肝经之证易排泄酸腐臭恶等物,或小便臊臭特甚,或淋浊带下,臊臭特甚。无论口气、汗气,或二便的气味,只要嗅到酸或臊臭味,即可作为肝病的诊断依据。

3.问诊

问诊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对肝病患者进行问诊,应在抓住肝的主证前提下,追询其自觉证候和病情喜恶,判断它是否与肝的发病有关。如以头痛为例:首先辨明病位究属何经,如头痛在巅顶部位,可以认定它是肝经的头痛,因为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上会于巅,而肝之风木之气又有向上升发的作用,所以,多与肝经风阳上冒有关。在此基础上,应探索病情是否肝风病中而有兼挟之邪,例如抽掣作痛的为风重;兼头胀的则多挟风热;痛如雀啄的多为风火;头顶压痛或首如帛裹,则为风湿之邪;若寒湿头痛,则喜热而恶凉;火燥头痛则喜凉而恶热;邪偏实者,则巅顶胀痛不已而手不可近;正偏虚者,则痛而喜按,且时作时止。通过以上的问诊所得、四诊合参,综合分析,作出正确的诊断也就不困难了。

4.脉诊

脉诊是诊断肝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所以,重视脉象对肝病的诊察甚为重要。临床上要以脉的至数,脉的形态,脉的幅度等方面进行鉴别分析,以诊断具体病情。以常变而论,正常的肝脉是微弦,“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素问·玉机真脏论》),是说脉来稳重,张力柔软,脉波滑利,反映了气血运行通畅,肝脏功能正常。至于肝病的脉象则是弦多胃少,“病肝脉来,盈时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素问·平人气象论》),是说弦脉虽滑而欠柔,脉体长而盈实,触指遒劲。然而,“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至于肝病的真脏脉,是但弦无胃,只见强硬劲急,状如弓弦,毫无从容和缓之象,所谓“急益劲,如新张弓弦”,其脉预后大多不良。以部位而论,历代医家多数认为关部脉均候肝胆病变,一般左关候肝为主,故肝病左关脉弦。若右关脉弦,多为木克土,兼见腹痛腹泻,腹满胀大等证。如两手关部俱弦,或右盛于左,预示病情已进入严重阶段,病情加深。若以相兼脉象而论,弦数属热,弦迟为寒,弦细为肝血虚,弦细数为肝阴虚生热,弦大数为肝火盛,弦大为邪实,弦涩为血瘀,弦滑为风痰,弦而微浮为厥阴病欲解。凡此种种,弦脉兼见其他脉象,往往提示肝病兼有不同病候。

此外,腹诊在诊察肝病时也具有特殊意义,尤其在肝病发展至肝木横克脾土的阶段更为重要。一般来讲,肝病继发腹水,以手按其腹皮松软不坚者,多为脾虚不运而水湿停留之证。反之,腹皮紧张,按之坚而弹性,则多为气血水相凝结不散等实证。若腹中胀痛,以手按之腹中有块而固定不移,则多为积聚之变;若肝病而腹部反凹陷不起,以手按之而不柔和,则为肝之气血津液不足的反映。

(二)肝病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

由于肝病的病因病机复杂,反映于外在的症状也不尽相同,甚至是千姿百态,错综复杂的。如何在同中辨异,于异中求同,辨别疑似,分析准确,这就需要认真地鉴别诊断。

1.胁痛

肝在人体的解剖部位居于右胁下而稍偏左,因足厥阴经经脉属肝络胆,布于胁肋,故胁痛是肝病的特定症状,如“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邪在肝,则两胁中痛”。证之临床,肝病患者多有胁痛一症,因此,对胁痛的鉴别诊断很有意义。

肝病胁痛的鉴别诊断,应着重辨别痛的性质和痛的部位。比如痛的性质有隐痛、胀痛、热痛、刺痛、坠痛、注痛及串痛等的不同。一般来讲,隐痛即隐隐而痛,绵绵不休,痛时喜按喜揉,舌红少苔,脉见沉细或略数,这种情况多见于肝病病程较长的患者,其痛势往往因劳累诱发,张石顽云:“里虚而痛者,阴不足也。”(《张氏医通》)张景岳也说:“胸胁隐隐作痛,为肝肾精虚。”(《景岳全书》)可见隐痛多属肝阴不足,或水不涵木所致。胀痛是指肝区既痛且胀,痛胀并作,病人多有胸脘部胀满不舒等证,宜从肝郁气滞与湿热壅滞两者进行鉴别;若见胸满不食,呕吐嗳气,或腹中胀满,多与肝气横逆,克犯脾胃有关;若见胃呆纳少,呕恶厌油等证,则因肝郁化热,湿热交蒸,疏泄不利为病,其舌苔多厚腻,脉多弦数或弦滑。热痛是指疼痛中灼热感,可于虚实之中进行鉴别。实证痛剧,发病多急,常伴有烦躁易怒、头痛咽干、便干溲赤、舌赤脉数等症;虚证则隐隐作痛,发病缓慢,多见于久病之后,常伴有头晕失眠,口干低热,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症。实者多为肝火所致,虚者多属肝肾不足而起。“注痛”是指肝病病人,自感右胁下或剑突下疼痛如有根基,固定不移,随体位变动,或饱餐后痛势加重而言;且常兼见皮肤甲错,面部有蟹爪纹理,舌紫脉涩等症。坠痛是指胁痛伴有沉重下坠感,往往久立痛增,平卧则痛减,喜揉喜按,兼见气短乏力,纳少便溏,脉虚舌淡等症,多为久病之后,肝木乘脾,脾气下陷所致。串痛是指痛无定处,攻冲上下,时发时止,发作多与情志波动有关,兼有嗳气、善太息、舌淡、脉弦等症。刺痛是指痛如针刺、固定不移,兼见舌青脉涩等症,多属血瘀,多为病久由气及血,气滞血瘀而成。亦有虫扰胁痛者,其部位以右胁及剑突为主,多兼有呕吐蛔虫,颜面发生虫斑,痛势有如顶撞感的症状。凡此种种,只要认真诊察则不难鉴别。总的来说,其鉴别重点应分清气、血、寒、热、虚、实。如偏气分的多实,偏血分的多瘀,亦有虚中挟实。如实证患者,误用香燥理气太过,则易向虚证转化,这些证候都是临床应当掌握的问题。至于胁痛部位,也有一侧或两侧之异,肝病胁痛虽然多以右胁为主,但肝失疏泄,两侧攻刺而痛,临床亦不少见。

应当指出的是,胁痛固然是肝病的常见症状,但不能一见胁痛即诊断为肝病,尤其应与风寒、痰饮等证所引起的胁痛相互鉴别。其要点在于:肝病胁痛往往有较明显的情志过度刺激等诱因。有情绪不稳定、性急易怒表现,且易引起脾胃方面的症状,如胁肋隐痛、腹满、纳呆、肠鸣、便泻、倦怠乏力等症。痰饮胁痛,其痛多满痛而胀,伴有咳吐痰涎,呼吸咳嗽则疼痛加剧;风寒胁痛,痛势阵发短暂,多伴有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等症。这些只要在临床上认真辨证分析,就不会发生误诊。

此外,胁胀也是肝病常见症状,易与胁痛同时存在,痛而兼胀,或由胀而痛。所谓“肝壅、两胁满”,说明胁胀多见于气滞。不过单纯胁胀的出现,多数在病的初期或后期阶段,肝病初起,胁胀多为胁痛的前驱症状,其程度可以上及胸膺,下连少腹,而以实证多见;肝病后期,由于久病正虚的缘故,胁痛解除后,往往遗留下隐隐胁胀,多属虚中挟实,以血虚挟瘀尤为多见,这在临床上是很有诊断价值的。

2.黄疸

黄疸的出现,多为湿热或寒湿内蕴而生。如湿热发黄的则为“阳黄”,寒湿发黄的则称之为“阴黄”。肝病而有黄疸,因肝胆互为表里,肝病若影响胆汁排泄功能失常时,则可发生黄疸。喻嘉言说:“胆之热汁满而溢出于外,以渐渗于经络,则身目俱黄。”(《寓意草》)肝病继发黄疸非单纯湿热所引起,还应注意与瘀血、寒湿、疫毒等因素有关。鉴别诊断,凡身目黄色鲜明、小便短少、色黄赤者为湿热黄疸,兼有心中、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热重;兼见身热不扬、黄色滞晦、头身困重、脘痞腹胀、口淡不渴、苔黄厚腻、脉象濡缓者为湿重。若症见身黄、少腹硬满、小便不利、黄色兼黑、目青面黑,或心中如瞰蒜薤状、额上黑、足下热、脉沉结等症,则为瘀血黄疸,多为瘀血湿热相合,阻滞肝胆所引发,肝病后期此证比较多见。寒湿发黄,每以脾阳不振,寒湿郁滞为主,多兼有纳少、脘闷、腹胀、大便不实等症。疫毒黄疸是肝病中最急剧的一个类型,多具有发病急,病势重的特点,常突然身黄,迅速加深,黄色如金,胸满气喘,高热烦渴,尿如柏汁,腹胀胁痛,神昏谵语,脉弦数或细数,舌红绛,苔黄燥,吐衄便血,或见斑疹,或见腹胀昏迷等证;病因为感受“天行疫疠”之气,热毒之邪,化燥而劫伤肝血,或迫血动血,或内陷心包所致。总之,肝病发生的黄疸不可概以湿热、寒湿而论,因此,进行鉴别诊断实是提高辨证论治水平的关键。

3.乏力

乏力是指肝病患者自觉四肢倦怠,周身无力,懒言少动的病象而言。因“肝为罢极之本”,主一身筋脉及肢体的运动,所以肝病可以使机体耐受疲劳的能力减低,而显示体疲乏力的症状。经临床观察,肝病的任何阶段都可以出现疲劳和乏力的征象。其鉴别诊断之法,宜分清虚实两端,虚证有肝气虚、肝血虚、肝肾两虚之别;实证有气滞、血瘀、湿热蕴结之分。肝气虚者易见周身倦怠,肢体软弱,不耐劳动,动则气喘,心悸,自汗,易受外感。因肝主升发之气,若肝之生化不足,则脾胃运化功能受影响,四肢的运动、肌肉脏腑的营养受到限制,故呈现倦怠、乏力的症状。黄元御云:“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温和则肝木发荣,太静则风恬水寒,土湿不能生长……”生气不足者十当八九,木气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以上讲的是肝气、肝阳的生化功能不及之虚。若肝血虚的乏力症,则多见头晕、视物昏花等症,并且下肢乏力,伴有似痛非痛,似麻非麻之感,甚或筋脉发生拘急。实证之气滞、血瘀、湿热蕴结,在病变中虽然可以互为因果,但在鉴别诊断上仍有不同的区别:如气滞倦怠乏力,多伴有肢体酸胀,关节串痛,卧床休息反而加重,运动后则反稍轻的现象。此证多见于肝病初起,因肝气郁滞,血行不畅所致。血瘀倦怠无力,具有明显瘀血体征,且四肢酸痛,或伴低热等证。缘因肝血虚而不行,筋脉失养所致。湿热乏力多伴见肢体沉重酸楚、头痛如裹、小便黄赤、或目黄身黄,多见于湿热蕴郁肝胆,肝疏泄失职,气血阻遏经脉,是以乏力。总之,肝病乏力不可一概责之于虚而妄投补剂,仍宜细心鉴别,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4.头痛眩晕

头痛眩晕也是肝病的常见症状。因足厥阴肝经经脉上络巅顶,故其头痛多以巅顶为甚,又肝开窍于目,肝风又多上扰,故眩晕多为阴虚阳亢,下虚上实之证。两者常合并出现,也可以单独出现。头痛眩晕同时存在,多见于肝热或肝阳上扰之证,兼有头之两侧太阳穴胀痛,眩晕如坐舟中,多为阳用过极,疏泄太过所致。《素问·五常政大论》说:“肝疏泄太过,易掉眩鼓栗,筋痿不能动。”当然,少数患者亦可因肝血或正气不足所引起,多兼见头顶痛甚,头晕眼花,心悸不寐等证。故《至真要大论》又说:“肝疏泄不及,头顶痛重而掉眩。”

肝病头痛要注意从肝郁、肝热、肝阳上亢、肝寒、肝火等方面进行鉴别诊断。其鉴别要点在于:肝郁头痛,多在一侧,因精神抑郁诱发或加重,兼见胸肋胀满,脉沉弦等症;肝风头痛,痛多在巅顶,伴头皮抽掣或有蚁行感;肝阳上亢头痛,痛多兼胀,伴有耳鸣目赤等症;肝寒头痛,虽也多痛在巅顶,但多有呕吐稀涎,脉弦缓等症;肝火头痛,痛势急剧,伴心烦目赤、口苦易怒等证。诚然,头痛除肝病中常见以外,他如内因髓海空虚等,亦可引起。

肝病眩晕,可参照肝病头痛进行鉴别,不过眩晕的出现比较易见于肝风、肝阴(血)虚的患者,肝风引起常由阴虚阳亢,风阳旋绕所致,必有抽掣、动摇之象;肝血不足,多伴有面色苍白,心悸失眠,手足发麻之症。

5.腹胀

腹胀是指肝病患者出现脘腹胀满而言。因足厥阴肝经经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故肝病腹胀以少腹胀满为多见。肝病腹胀亦有虚实之分,实证以肝经气血瘀阻,因而出现胀满之证。凡因气滞所致之腹胀,多以食后较甚,有明显的肠胃症状,肠鸣漉漉,矢气则腹胀较松;因瘀血所致之腹胀,则见腹皮脉络怒张、面色黯黑、唇色紫褐、肌肤甲错,反映了肝经瘀血而致经脉失养。至于肝肾阴虚之腹胀,属于虚证,可见面色晦滞,口燥咽干,腹部独大,叩之空空然不实,且逐渐积水,这种脾不健运,气聚水停的腹胀,也要分辨脾肾阳虚和湿热的孰轻孰重,兼脾肾阳虚者多见纳呆、便溏、肢冷、恶寒等证;兼湿热者,多见脘胀撑急、烦热口苦、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证。

此外,腹胀有时也偶见腹痛、腹胀并存者,这在肝病中多见于气滞血瘀,《灵枢》云:“眇络季胁,引少腹而痛。”妇人经带胎产亦不乏其例,与肝失疏泄有关。

6.抽搐、囊缩

抽搐是指四肢抽搐、拘急搐挛而言,囊缩是指阴囊缩入而论,两者皆为肝病常见症状之一,多见于肝病的危重阶段。抽搐多因肝风内动所引起,由于“动风”的原因不一,抽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如阴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的抽搐,可见手足拘急不宁,初起但见手指蠕动,严重时即成“痉厥”,伴见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绛脉细数等阴虚见症;热盛动风,因热伤津液,筋脉失养,以致抽搐,多伴见抽搐有力,高热,口渴心烦,舌红,脉弦数等症,《素问·痿论》说,“肝气热则筋急而挛”。至于囊缩一症,则有寒热之分,属于寒邪者,因寒主收引,使肝脉不利者有之;属于热邪者,因热伤津液,肝脉失润,而使囊缩。属于寒证则有寒象而舌苔黑滑有津;属热证者则有热象舌苔黑而且燥。然无论寒热何证,凡见到男子囊缩,女子乳缩的皆为危重之候。

7.善怒惊骇

善怒是精神易躁喜怒,虽经劝说也不能自拔。惊骇是善怒的进一步发展,表现于惊惕骇怒,使精神不安。因肝藏魂,怒又为肝志,故善怒惊骇皆为肝病的常见症状,《灵枢·本神》云:“肝气实则怒”。惊骇的出现则又与肝不藏血,或热邪迫血妄行,以致魂无所君,故见惊骇,《素问·五常政大论》说:“肝其病发惊骇”。

以上所举,仅是肝病的几个主要常见症状,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1肝病常见症状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特点,掌握它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有一定作用;2中医对肝病的诊断,是完全以藏象学说为依据的,所以不能把肝病孤立起来,应当和它所联系的各个脏腑加以有机的联系,如能掌握这两个基本精神,对肝病的诊断就庶几近之了。

(三)气血辨证在肝病诊断中的意义

我们在前面谈到肝的“体”和“用”的问题,肝病辨证的入手处,就是首先分辨气与血矛盾的问题,这因为无论肝病的发展变化如何的复杂,都离不开体、用平衡失调这个基本矛盾。因此,阴阳气血辨证较能概括肝病的演变规律。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机体新陈代谢的源泉,而肝的生理功能,无论生发、疏泄、运动都是气血的生化和运动表现。因此,肝病的病理变化无不反映于气血的失调。朱丹溪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所以,我们认为,气血辨证在肝病诊断中具有积极意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