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司气机,藏血之脏。肝病初伤在气,继而气病及血。在一定的病理阶段,多表现出气血瘀滞之症,或伤经,或入络,种种见证不一。
一、肝血瘀滞
症状:面色青黑不华,右胁作痛如针刺,尤以夜晚为甚,或伴有腹胀,体倦无力,肝脾肿大,手可触及,脉弦而涩,舌绛,边有瘀斑,苔白。
证候分析:气病及血,血脉瘀阻,故肝区刺痛,而夜晚尤甚。肝脾肿大,脉弦而涩,以及舌有瘀斑出现,反映了肝血瘀滞之势已成。
治法:疏通气血,软坚消痞。
方药:加味柴胡桂枝汤。
柴胡12克,黄芩6克,党参9克,灸甘草6克,半夏9克,生姜9克,鳖甲15克,牡蛎15克,红花9克,茜草9克。
此方以十剂为一疗程,轻者两个疗程,重者四个疗程,即可收明显效果,临床用于治疗早期肝硬化也颇为理想。
方义:本方即小柴胡汤去大枣,加鳖甲、牡蛎、红花、茜草而成。以小柴胡汤疏通气血,和解表里,加鳖甲软坚,牡蛎消痞,红花、茜草活血。其用量柴胡应大于党参、炙甘草一倍,疗效才明显可靠。
【案例】
湖北,王某之妻,患慢性肝炎,日久不愈,已至“早期肝硬化”阶段,胁痛如刺,日轻夜重,脉来弦涩,舌质紫暗,边见瘀斑。问其月经,则称四十天一次,经行少腹疼痛颇剧。辨为肝病日久不解,气病及血,肝络血瘀之证。
遂用:柴胡10克,桂枝6克,黄芩6克,白芍6克,红花10克,茜草根 10克,丹皮10克,坤草10克,土鳖虫6克,炙甘草6克,党参6克,半夏6克,生姜6克,鳖甲20克,牡蛎20克。
此方前后共服30余剂,则胁痛不作,月经按时而来,饮食增加,面容光洁,判若两人,从此肝病痊愈。
二、肝血瘀而有腹水
血可化水,水可化血。肝病过程中,水血互结而瘀,或胀、或痛、或肿,但有阳虚阴虚之别。
(一)水结互瘀
症状:面色黧黑,腹部青筋暴起,四肢反瘦,小便发黄而不利,舌质紫暗,脉沉弦。
证候分析:由于血瘀气阻,导致水湿内聚,而小便不利,腹胀满青筋暴起,舌质紫暗,反映脉络瘀阻,脉沉弦则主水湿已凝而不消散。
治法:消满除湿,活血逐水。
方药:消胀除湿汤。
郁金10克,木瓜6克,苡仁30克,蜣螂10克(炒,去翅足),路路通15克,丝瓜络10克,佛手12克,香橼皮12克,茯苓皮15克,冬瓜皮15克,枳壳6克,紫菀6克。
方义:此方用蜣螂入阳明、厥阴二经,消腹胀,行血气;路路通通经利水,木瓜伐肝利湿,苡仁利水湿之滞;郁金行气血之瘀,丝瓜络活血通络;茯苓皮、冬瓜皮利水消胀;枳壳行气宽中,紫菀利肺宽胸,两药相配,能消气滞之腹胀;佛手、香橼皮疏肝利气,能开水气之凝结。
【按语】
此方治肝硬化腹水而不太严重者,一般多有效。
(二)阳虚气滞,血瘀水停
症状:腹胀大,按之不坚,胸腹满,面色晦滞,畏寒肢冷,下肢浮肿,舌质淡紫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甚则呕血吐血。
证候分析:脾肾阳虚,水饮搏结于胸腹,阴寒内盛,是以腹胀大,按之不坚,胸满,畏寒肢冷;气聚水停血瘀,故下肢浮肿;肝血瘀阻,故面色晦滞,舌质淡紫;瘀甚则迫血,故呕血吐血。脉弦细,苔薄白,皆阳虚肝郁之征。
治法:温阳活血利水。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加减。
桂枝12克,麻黄10克,生姜12克,甘草6克,大枣6枚,细辛6克,附子10克,丹参30克,郁李仁30克。
方义:方中用桂枝汤去芍药之酸寒,配麻黄附子细辛汤,通阳补中,逐饮散寒,丹参活血化瘀,郁李仁通便行水。
【案例】
丁某,男,43岁。胁痛3年,腹鼓胀而满3月,经检查诊为“肝硬化腹水”,屡用利水诸法不效。就诊时见:腹大如鼓,短气撑急,肠鸣漉漉,肢冷便溏,小便清长而量少,舌苔薄白质淡,脉沉细,诊为阳虚气滞,血瘀水停。拟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加味:桂枝10克,生麻黄6克,生姜10克,甘草6克,大枣6枚,细辛6克,熟附子10克,丹参30克,白术10克,三棱6克。
服药30余剂,腹水消退,诸症亦减轻,后以疏肝健脾之法,做丸善后。
【按语】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原载《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原文云:“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合麻辛附子汤主之。”陈修园颇有所悟地解释:“此方略露出其鼓胀机倪,令人寻译其旨于言外”。该方重在桂枝去芍药以温肝,麻黄附子细辛汤鼓舞肾阳,使“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临床可加用牛膝、益母草、沉香、槟榔、丹参等活血利水之品,待腹水消退后,应健脾利水以善后。
(三)阴虚内热,血瘀水停
症状:腹大胀满,手足心热,低热,面色萎黄,消瘦乏力,两颧泛红,口干口苦,齿衄鼻衄,小便黄短,大便溏,或便解不畅,纳差,胸背可见蜘蛛痣,舌质红绛少津,脉弦细而数。
证候分析:肝病营阴受损,阴虚内热,脾病转输失常,运迟则水湿蕴郁,肝脾两伤,统藏失职。肝阴不足而内热,故见手尽心热,低热,两颧泛红,口干口苦,舌质红绛少津;脾不转运,故小便黄短,大便溏,纳差神疲;气滞血瘀,故胸背泛见蜘蜂痣;脾虚水停,故腹大胀满,内热迫血妄行,故齿衄鼻衄。
治法:养阴活血利水。
方药:养阴活血利水汤。
生地30克,何首乌20克,玉竹15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胆草6克,鸡内金9克,茅根30克。
方义:方中以生地滋阴,首乌养血,玉竹增液,赤芍、丹皮凉血化瘀,胆草泻火,鸡内金软坚,白茅根清热凉血利水,从而共奏滋阴利水之效。
【案例】
查某,男,45岁。患血吸虫病肝硬化多年,近二月来,腹渐胀大,腹皮绷急而光亮,腹形如箕,欲便不能,欲溲不得,纳差,时泛恶,齿龈出血,体酸,口干口苦而黏,舌质红绛苔净,脉细弦而数,诊为阴虚血瘀成癥,水血互结。拟养阴活血利水汤增损:生地45克,何首乌20克,玉竹15克,赤芍12克,丹皮10克,丹参30克,鸡内金6克,白茅根30克,益母草15克,郁李仁10克。
服六剂而腹水明显消退,腹胀减轻,继服三十剂,舌仍绛,但有薄苔,诸证亦见好转,后改汤为丸,巩固三月,渐趋平稳。
【按语】
养阴活血利水汤,用治阴虚型肝硬化腹水,有明显利水之效。《医碥》云:“气血水三者,病常相因,有先病气滞而后血结者,有先病血结而后气滞者,有先病水肿而血随败者,有先病血结而水随蓄者。”说明气、血、水三者常互为因果,是形成肝病臌胀、腹水恶性循环的主要原因之一。水可化血,血可化水,水赖气化,气赖血载,津液精血皆由水谷所化。若阴虚内热,阴虚水停,阴虚血瘀,皆可导致腹水成臌,治宜滋阴为主,佐以活血利水。我们在临床上体会到,阴虚水停患者,运用生地、首乌,不但无泥膈之弊,而且必须重用才能收功,常可收到滋阴而不碍水,利水而不伤阴之效,故附录于此,以供读者参考。然阴虚型肝硬化腹水,其预后多属不良。
三、肝脾之积
《难经·五十六难》云:“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右胁下如覆杯,有头足……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古之“肥气”、“痞气”,即相当于今之肝脾肿大。由于肝病由气及血,继而病水,故在气分则痞,在血分则癥,病水则成臌。肝脾肿大未至水停,应按气滞血瘀论治,其证治规律有:
(一)阴虚内热,气血凝滞
症状:肝脾肿大疼痛,夜晚尤为明显,腹胀,口咽发干,面黑,或五心烦热,或低烧不退,舌红少苔,边有瘀斑,脉弦而细。
证候分析:肝脾肿大疼痛,舌有瘀斑,乃气血瘀滞之象;腹胀为气血瘀滞,肝脾不和所致;口咽发干,主津液已伤;五心烦热,或低烧不退,是阴虚内热之候。
治法:滋阴软坚,活血化瘀。
方药:柴胡鳖甲汤。
柴胡6克,鳖甲15克,牡蛎15克,沙参10克,麦冬10克,生地10克,丹皮12克,白芍12克,红花9克,土鳖虫6克。
方义:方中以沙参、麦冬、生地以益胃阴,胃阴复而气降得食,则肝阴自可复。丹皮凉血,白芍护肝阴,牡蛎软坚,鳖甲软坚通络,柴胡疏肝,红花、土鳖虫活血化瘀,从而可达软缩肝脾之效。
【案例】
李某,男,35岁。患慢性肝炎已有两载,肝脾肿大且疼,胃脘发胀,嗳气少舒,口咽发干,饮食日减,自述服中药二百余剂,迄无功效,索视其方,皆香燥理气之品,其脉左弦细,右脉滑,舌光红无苔。证候分析:服药二百余剂不为不多,然无效者,此肝胃不和,而非一般之肝胃不和,何以知之,舌红而光,脉又弦细,口咽又干,阴虚乏液昭然若揭。且新病在经,久病入络,宜乎肝脾肿大而又疼。治法:软坚活络,柔肝滋胃。方药:川楝子10克,鳖甲20克,生牡蛎15克,红花6克,茜草10克,麦冬12克,玉竹12克,生地15克,丹皮9克,赤芍9克。
此方加减进退,服至三十余剂,胃开能食,胁胀与疼皆除,面红润,逐渐康复。
【按语】
据我们临床体会:此方治疗慢性肝炎晚期,出现蛋白倒置,或乙型肝炎“澳抗”阳性者,或亚急性肝坏死,而出现上述脉证时,多有较好功效。
(二)湿热伤肝,血瘀成癥
症状:胁下痞块,坚硬不移,胁肋胀痛,腹胀,纳差,四肢浮肿,溲黄短,便溏,舌暗苔白腻,脉弦细,或濡数。
证候分析:肝胆脾胃协调机体气机升降活动,以为生理之常。若湿热壅滞肝胆,肝胆失其疏泄,以致脾不升清,运化无权,湿热壅滞愈甚,肝胆气血瘀滞愈剧,上不得入,下不得出,中不能透达,是以胁下痞块,坚硬不移,胁肋胀痛,继而腹胀、纳差、便溏、浮肿、溲黄而短。舌暗主血瘀,苔白腻主湿不化,脉弦细主肝气郁滞,脉濡数主湿热壅滞。
治则:辛开苦降,佐以活血消癥。
方药:加减痞气丸。
川厚朴60克,黄连60克,干姜60克,茵陈60克,茯苓90克,猪苓60克,泽泻60克,党参60克,苍术60克,丹参60克,砂仁30克,黄芪60克,三棱60克,莪术60克,鳖甲90克,青矾60克,卷柏60克,青陈皮各60克,神曲60克。
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日早、中、晚各服9克。
方义:本方从痞气丸加减而成。方中以参芪苓术益气健脾燥湿,以茵陈、茯苓、泽泻利水,黄连、干姜辛开苦降,青陈皮、砂仁、厚朴、神曲理气导滞,鳖甲入络搜邪,青矾敛燥湿,卷柏、丹参凉血化瘀,尤妙在三棱、莪术消积化瘀,张锡钝说:“三棱、莪术能治一切血凝气滞之症,若与参术芪诸药并用,大能开胃进食,调血和血。”本方作用特点:助脾胃以调升降,辛开苦降以调寒热,益气活血以消癥积。
【案例】
景某,男,37岁。患血吸虫病肝脾肿大3年,屡用锑剂注射治疗三次,肝脾未见明显缩小,近三月来,胁胀满痛,腹胀,颜面清瘦,下肢轻度浮肿,纳差,便溏,舌暗苔白根腻,脉弦细,自叹不久人世,乃求余予之一决。余诊为癥瘕,湿热伤肝,血瘀所致,照加减痞气丸原方,共服三料,竟体丰神健,肝脾亦见缩小,随访十余年未见复发。
【按语】
据笔者临床体会,加减痞气丸对血吸虫病肝硬化而见上症者,具有较好疗效。
(三)寒热错杂伤肝,血瘀成癥
症状:左胁下板滞,积块不移,纳食不舒,食后腹胀,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或。
证候分析: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邪聚肝络,气血凝滞,是以左胁下板滞,积块不移,即是脾肿大,皆气结血瘀所致。脾寒而不运,是以纳食不舒而苔腻;木郁而为热化,继而克脾,是以腹胀;脉濡为脾湿,脉主血瘀,皆为或见之脉。
治法:活血消癥,寒热并调。
方药:鳖甲煎丸。
炙鳖甲120克,乌扇30克(即射干,烧),黄芩30克,柴胡60克,鼠妇30克,干姜30克,大黄30克,白芍50克,桂枝30克,葶苈10克(熬),石韦30克(去毛),厚朴30克,丹皮50克(去心),瞿麦20克,紫葳30克,阿胶30克(炒),蜂窝40克(炙),赤硝60克,蜣螂60克( 熬),桃仁20克,半夏10克,人参10克,虫50克(熬)。
共为末,依法蜜丸,每日二次,每次6~9克。
方义:本方扶正之中,寓辛苦通降,咸走血络法。方中鳖甲为君,主癥瘕寒热,专入肝经血分,引四虫入脏络。四虫者,虫、蜣螂、鼠妇、蜂房,取其迅速飞走入络,以松透病根,即行络中之气,又化络中之血。辅以桃仁、丹皮、紫葳破满行血,以葶苈、石韦、瞿麦行气渗湿。尤妙在以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去姜枣,既调营卫,又和解少阳;大承气去枳实,驱胃腑之热结,三阳同治,佐以人参、干姜、阿胶补益气血以养正,因而用治癥瘕疟母,肝脾肿大而见上证者,均有较好效果。
【案例】
沈左,久疟屡止屡发,刻虽止住,而食入不舒,左胁按之板滞,胃钝少纳,脉濡,苔白质腻,脾胃气弱,余邪结聚肝络,拟和中运脾疏络。於潜术炒二钱,陈皮一钱,川朴一钱,制半夏一钱五分,沉香曲一钱五分,焦楂曲三钱,茯苓三钱,炒竹茹一钱,鳖甲煎丸一钱五分,开水送服。(《张韦青医案》)
【按语】
鳖甲煎丸虽然重点是在理气血破瘀消结,且有和解表里、平调寒热、通利上下之功,但犹恐药性猛峻,宜辅以调理脾胃,运行气血等养正之药。本案系以运脾疏络和中,送服鳖甲煎丸,临床可广泛用于肝脾肿大而见症如上者。不过,本方与“缓中补虚”的大黄虫丸相比较,其化瘀之力则明显逊于大黄虫丸,而养阴之力反而较强。
(四)燥淫伤肝,血瘀成癥
症状:腹中癥块不散不痛,或胁痛寒热,或妇女痛经,经闭,或产后血瘀。
证候分析:肝肾阴伤,妄用急攻治瘕,致瘕成蛊。肝气郁滞,燥邪深入下焦血分,是以腹中癥块不散不痛,或兼见胁痛寒热。妇人以肝为先天,故见痛经、经闭、产后血瘀诸症。
治法:消癥破结,润燥回生。
方药:化癥回生丹。
人参(或党参代)90克,安南桂30克,两头尖30克,麝香20克,片姜黄30克,公丁香45克,川椒炭30g,苏木45克,桃仁45克,苏子霜30克,五灵脂30克,降真香30克,干漆30克,当归尾60克,没药30克,元胡索30克,白芍60克,杏仁45克,香附米30克,吴茱萸30克,水蛭30克,阿魏30克,小茴香炭30克,川芎 30克,乳香30克,良姜30克,艾炭30克,益母膏120克,熟地黄60克,鳖甲胶30克,大黄120克。
共为细末,以鳖甲、益母、大黄三胶和匀,再加炼蜜为丸,重5克,蜡皮封,用时温开水和,空心服,瘀甚之证,黄酒下。
方义:“燥淫于内,治以苦温”。本方系从鳖甲煎丸、回生丹脱胎而出。吴鞠通自谓:“此方以参桂椒姜通补阳气,白芍、熟地守补阴液,益母膏通补阴气而消水气,鳖甲胶通补肝气而消癥瘕,余俱芳香入络而化浊,且以食血三虫,飞者走络中气分,走者走络中血分,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又以醋熬大黄三次,药入病所,不伤他脏,久病坚结不散者,非此不可。”
【案例】
乙酉八月三十日,王室女,二十岁,肝郁结成癥瘕,左脉沉伏如无,右脉浮弦,下焦血分闭塞极甚,此干血痨之先声也。急宜调情志,切戒怒恼,时刻能以恕字待人,则病可愈矣。治法以宣络为要。
新绛纱三钱,桃仁泥三钱,广郁金三钱,苏子霜三钱,旋覆花三钱(包),归横须三钱,降香末三钱,公丁香一钱五分,煮三杯,分三次服。
九月初四日,服前药四帖,六脉沉伏如故,丝毫不起。病重则药轻,于前方内加川椒炭三钱,良姜二钱。
再用化癥回生丹早晚各服一丸,服至癥瘕化尽为度,三、四百丸均未可定,断不可改弦易辙也。
十月十七日,癥瘕瘀滞,服宣络温经药二十二剂,化癥回生丹四十余丸,业已见效不浅,脉亦生动,经亦畅行。药当减其制,化癜回生丹每早空心只服一丸,效则不必加,切戒生冷猪肉介属,可收全功。
新绛纱三钱,丹皮五钱,广郁金二钱,香附三钱,旋覆花三钱(包),归横须二钱,降香末二钱,广皮二钱,苏子霜一钱五分,煮三杯,分三次服。此方常服可痊愈。(《吴鞠通医案》)
【按语】
本案患者,年方弱冠,肝郁成癥,血分闭塞已极,先予宣络,继佐温通,并加服化癥回生丹,始效,脉由“沉浮如无”,以致“生动”,月经由闭而畅行,进而痊愈。病程中加用化癥回生丹,要求服至癥瘕化尽为度,断不可改弦易辙,可见,化癥回生丹之功甚伟。
化癥回生丹较鳖甲煎丸似力峻而实稍缓,不仅人参、地黄、鳖甲胶用之量大,加以醋蜜为制,峻者亦为缓也。无怪吴氏自信地说:“有制之师不畏多,无制之师少亦乱也。”
综上所述,肝瘀血而腹水,或肝脾肿大,皆系渐变而成,缘因情志郁结,肝失疏泄,或饮食失节,脾胃受伤,或黄疸病后,或感染诸虫等因素引起,继而气滞、血瘀、水停。始于气滞,终必血瘀,发展则水聚而成臌胀,病位多由肝脾而累及于肾。其证治皆以气滞血瘀为标实之证,以阳虚内寒,或阴虚内热而为本,因阳虚多气化不行而停水,阴虚多精血同亏而内热,因而治疗宜标本兼顾,或温阳益气活血利水,或滋阴养血清热化瘀,皆宜据证而施,自始至终,不可攻伐太过,亦不可操之过急,不可辛燥温补太甚而愈增其胀,《格致余论》云:“医者不察病起于虚,急于作效,炫能希尝,病者苦于胀急,喜行利药以求一时之快,不知宽得一日半日,其胀愈甚,病邪甚矣。”因而,正确运用扶正祛邪之法,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四、肝着
症状:胸胁胀满刺痛,痛处不移,吞酸作呕,口渴欲热饮,得热饮稍舒,舌质暗紫,脉细涩。
证候分析:肝着是指肝脏气血郁滞不行,逆而犯肺而言,尤在泾说:“然则肝虽着而反注于肺,所谓横之为病。”(《金匮要略心典》)肝郁而横逆于肺,是以胸胁皆胀满刺痛,痛处不移;犯胃则吞酸作呕;气血遇寒则滞,得热则舒,瘀阻于内,是以口渴欲饮,得热饮则舒。舌质暗紫,脉细涩,皆血瘀之征。
治法:行气散滞,通阳和血。
方药:旋覆花汤加味。
旋覆花10克(包煎),茜草10克,葱白10克,合欢花10克,柏子仁10克,丝瓜络10克。
方义:方中以旋覆花咸温下气,散结而通血脉,葱白通胸中之阳,原方用新降,今用茜草代之,用以破血活血,合欢皮疏肝活血,柏子仁理气行滞,丝瓜络通络,从而使气血宣通,诸证可解。
【案例】
刘某,女性,24岁。情怀素抑郁而不舒,肝区疼痛而胀,胸满已二年,屡治乏效,逍遥、越鞠、四七诸汤皆不应病,近二日疼痛愈频,痛如针刺而不移,时呕吐痰涎,欲热饮而心胸宽以少许,舌质暗苔薄净,脉细弦,诊为肝着,投旋覆花汤加味:旋覆花10克(包煎),茜草12克,葱白三根,合欢皮12克,柏子仁10克,丝瓜络10克,当归10克。服药三剂,疼痛如失。
【按语】
旋覆花汤以旋覆花为君,降胸中之气而不破气,不同于枳朴之下气;葱白通胸中之阳,不能等同于薤白、葱白轻宣,使阳气自通;茜草、当归皆活血之妙品,是以理气行气诸方不应,而用通阳和血,行气散滞始可收功。若肝着之病,郁久不愈,伤及肝络,可致肝络不和。
五、肝络不和
肝络不和,是肝病由气及血,瘀阻络脉所致,反映了病邪深居隐伏。临床可分为络实证和络虚证,虚实证治有别。
(一)络实证
症状:胁痛如刺,固定不移,卧着不安,剧则呼吸不利,腹胀,食则痛剧,脉涩。
证候分析:肝络凝瘀,或肝风内震入络,故胁痛如刺,固定不移。瘀重则气机壅滞愈甚,可见呼吸不利,卧着不安。阴邪聚络,或络脉瘀甚,可见腹胀,进食而痛剧。脉涩主血瘀也。
治法:辛温通络。
方药:辛香温通汤。
荜茇10g,半夏9g,川楝子9g,元胡6g,吴茱萸9g,良姜9g,蒲黄9g,茯苓10g,桂枝6g,当归须10g,淡姜渣6g。
兼血瘀痛久不移,邪正交结,可加虫3克、蜣螂6克;若症属虚寒,可加枸杞6克、苁蓉10克、胡桃10克、鹿角霜9克。
方义:方中以荜茇、吴茱萸、良姜、桂枝辛温快利,佐以半夏、姜渣、茯苓化痰通络,伍以川楝子、元胡、当归须理气活血止痛,又防吴茱萸、桂枝辛燥太过之弊。全方配伍,可达辛香温通,活络止痛之效。
【按语】
本方对肋间神经痛而见症如上者,常有明显效果。
络实之证,是邪伏深居络脉,性质属实之证。因积伤入络,气血皆瘀,既不能峻攻,又不可缓图,必须辛香温通,燥动络中伏邪,络脉才能畅和。叶天士门人姚亦陶说:“阴邪聚络,大旨以辛温入血络治之。盖阴主静,不移即主静之根,所以为阴也,可容不移之阴邪者,自必无阳动之气旋运之,而必有阴静之血以倚伏之,所以必藉体阴用阳之品,方能出阳,以旋其辛散温通之力也。”(《临证指南医案·积聚》)若瘀血久滞,邪正交结,宜“取虫蚁迅走飞去诸灵”,以达“松透病根”之效,故加虫、蜣螂为妥,若络虚寒者,宜温润通补,所谓“柔剂阳药”,如鹿角霜、枸杞、苁蓉、胡桃等,通奇经络脉而不滞,温补血络而不凝,非一般补血厚味之品所能比。
络实证有轻重之别,治有缓急之分。叶天士治络实证,主张辛润法,宜于邪在络久而化热化燥的患者,以旋覆花汤加归尾、桃仁、红花、柏子仁等;若剧者配伍和阳益阴,润滑善动之品,如生地、阿胶、麻子仁等;若有热者,加辛凉润而又善走之品,如川楝子、丹皮、夏枯草等。与前述辛香通络法相比,本证较前为轻,治亦稍缓。
(二)络虚证
症状:胁痛悠悠,痛不持久,重按少缓,得食自缓,知饥不纳,唇紫,舌青,脉细涩;或身寒,呕吐清涎,或入阴分势笃,五心烦热。
证候分析:虚为气血不足,肝络不荣,故“络虚则痛”,凡虚者,病势不甚重,重按、得食能缓,若寒入络虚,是以身寒,犯胃则呕吐清涎;若络热则痹,每天夜甚,且兼五心烦热、唇紫、舌青、脉细涩,皆为瘀阻络道之征。
治法:柔剂通补。络虚寒则温柔辛补,络虚热则凉润辛补。
方药:
1.温柔辛补 宜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15克,生姜15克,羊肉60克。
2.凉润辛补 宜炙甘草汤去姜桂。
炙甘草12克,大枣10克,麦冬12克,火麻仁10克,生地12克,阿胶10克。
方义:温润辛补方,以当归、生姜之辛,养血散寒,羊肉温补养血,是以有通补之功。凉润辛补方,麦冬、阿胶、生地养阴益血,炙甘草温通益气,火麻仁凉润,大枣扶脾益气,是以有凉润辛补之功,宜于液亏风动,络虚则热诸证。
【按语】
肝络不和,多是“药所不及”,深居而隐藏之处患病,有虚实不同病变规律。有病证特殊,病情缠绵,一般药难能取效,芩连不能清,姜附不能温,参芪不能补,芍地嫌其腻等特点。无论虚实,用药应取流动活泼之品,补应通补,攻应缓攻,这是病久入络的论治规律,临床应加以注意。
六、肝寒血凝经脉
症状:肩臂疼痛,得温则减,形寒,手足厥冷,舌淡而暗,脉细欲绝。
证候分析:肝虚而寒,寒邪客于血府,络脉不通,是以肩臂疼痛,得温则减。血虚不能充脉,阳气不能通达,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形寒,阳虚之征;得温则减,虚寒之象。舌淡而暗,气虚凝瘀所致。
治法:温肝散寒,活血通脉。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味。
当归9克,桂枝9克,赤芍药9克,细辛6克,炙甘草4.5克,木通6克,大枣6枚,葱白3根,陈绍酒30克。
方义:寒伤厥阴经脉,寒凝血瘀,故用当归四逆汤温肝经经脉之寒,活厥阴心包之血脉。该方为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木通、细辛组成。一方面寓治肝五法于一方之中,“以桂枝之辛以温肝阳,细辛之辛以通肝阴,当归之辛以补肝,甘枣之甘以缓肝,芍药之酸以泻肝,复以通草利阴阳之气,开厥阴之络。”(王晋三语)。该方再加入葱白、陈绍酒,取其速通经隧,畅通络脉。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加吴茱萸直温厥阴之寒,生姜之辛以温散经脉之寒湿,从而畅通气血,温经散寒。王旭高云:“此方治寒入营络,腰腿足痛甚良”。
【案例】
少腹久痛未痊,手足挛急而痛,舌苔灰浊,面色不华,此寒湿与痰,内壅于肝经,而外攻经络也,现在四肢厥冷,宜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小茴香炒)、白芍(肉桂炒)、木通、半夏、苡仁、防风、茯苓、橘红。《曹仁伯验案》
【按语】
寒伤厥阴有在经、在络、在脏之别。伤经因厥阴血虚寒郁,伤络因络脉瘀阻,唯伤脏证最重,厥阴相火内寄,不易伤脏,若见脏寒之证,则生死攸关。本案少腹久痛未痊,手足挛急,四肢厥冷,显系肝血内虚,寒湿外犯,挟痰内壅肝经所致,故遵当归四逆汤法,去甘枣甘壅,免滋腻之弊,去细辛免损及营阴,桂枝改为肉桂,以温下焦之寒。半夏、橘红、茯苓、苡仁化痰利湿,防风祛风化湿,药后少腹痛止,惟手足挛急未愈,后转方专理上焦,以蠲痹汤去防风合指迷茯苓丸而痊愈。足见临床辨证,费在灵活,法不变而方可变。
“人身所有者,血与气耳”,肝病无不关系气血,其体用矛盾失调的基本形式,就是气血失调,气滞血瘀则是这个基本形式的一个重要病理环节。前所述及的肝血瘀滞,肝血瘀而有腹水,肝脾肿大,肝着,肝络不和,肝寒血凝经脉等,皆是气滞血瘀中常见的病证,而每一病证又各有其不同证候特点,掌握这些证治特点和规律,就可以提纲挈领,提高临床疗效。
气滞血瘀的论治原则是:“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须知“阴血为病不犯阳气之药,阳旺则阴转亏也;阳气为病,不犯阴血之药,阴盛则阳转败也”。(《医宗必读·辨治大法》)因此,气血的偏胜或偏衰,不能脱离客观实际而存在,而治疗大法的侧重点也应随之相应变更,既掌握气血为病的共性规律,也应区别气血偏盛或偏衰致病的各自特点,从而进行恰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