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痘科辨要

卷八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辨夾蛔本原

痘瘡夾蛔者。古來以為難治。而其症候多端。且無定局。余往在京浪之間。每值此症。茫洋不能下手。苦心熱腸。漸有所得。乃撰為數條。以示門弟子云。

安永天明之間。痘瘟行於京浪之地。其時夾蛔者。十有二三。自寬政九年之秋。迨翌歲之春。東都市廛列戶。大人嬰童。罹蛔梟者稍多。十已有五六。是亦非歲氣之所以令然者耶。文化三年。痘疫大行。乃夾蛔者強半。殊見怪異之凶候。但據古人之立法。以審探而治之。則藥之奏效。如桴鼓相中。影響相應也。又自翌年丁卯之冬。越丙辰之春。夾蛔症者。十居七八。皆在初熱、見點、起脹、灌漿、收靨之期。凡在初發之期。蛔蟲自口鼻出者險也。尚屬可治。如夫變逆。則生蛔自大肛出。而搖動者。十之八九。不免死也。蓋糞死蛔者。多無妨害。凡候察之法。雖固無定局。而就法視之。辨認伏蛔蛔厥之二項。則起死回生之績。如反掌矣。翁仲仁曰。痘中見蛔者。死難聽生也。萬密齋曰。痘中夾蛔者作重。謂之狐惑。甚罹忌危也。朱丹溪曰。痘中見蛔者屬熱。是初發之驗也。

夫蟲者。待天地之氣。以成形者也。何為而在於人之腸胃中乎。蓋人乃小天地。故人氣亦天地之氣也。而且蛔之生於腸胃中。豈無假而成形乎。飲食入胃。不能消化。或魚果、肉醢、生曲、硬飯等之類。停蓄胃中。濕熱相釀。薰溽黏膠。以為其形。譬如糞場汙穢中。自生蚯蚓也。余因稽之。蛔者陰蟲也。其變必有胃寒也。若糞死蛔者。乃腹中陽氣。未竭盡之徵也。寒陰在腑。故是為險症。然得生者多。如糞生蛔者。臟腑悉寒。而為純陰無陽。故是為凶逆。其死在於旦夕矣。凡糞死蛔者。唇舌青紫淡紅而渣滓。糞生蛔者。唇舌淡白虛冷而滑潤。乃陽氣欲絕之徵也。蓋痘之熱毒。五臟百骸。無不激動。故蛔蟲為熱所困。無所蟠屈。而後為此凶梟乎。又有常伏蛔者。其長五六寸。或尺許。又有痘之毒火。薰蒸於胃。以產蛔子者。其形分余。或寸許。如白繭絲。數條作塊。繞宿糞而出。解碎視之。則蠢然搖動者。乃蛔子也。其形狀不一。不可不察也。疏工醫。每逢此證。倉皇失措。或以為毒氣內攻。袖手待斃。真可哀憐也。蓋痘毒內攻者。出瘡平陷。根暈離散。煩躁悶亂而氣急也。如夫蛔蟲。沖沖心腹。則諸瘡遲滯。煩悶頻渴。寒戰咬牙。凶逆疊出。時止時起者。是其候也。又案對薇玉案。獨舉肺蟲之說。其言無據。不足信矣。余又考之。蛔伏胸肋之際者。必從口鼻而出者。潛腸胃之際者。必從大肛而出焉。發始時。生蛔卒自口鼻出者。多無害。中間以後。生蛔自大肛出者。為凶險。此亦不可不辨知也。

辨夾蛔諸證

一發熱放苗時。心煩悶渴。胸腹時痛。動氣上下不定。嘔吐乾嘔。身熱微微。痘點遲滯。血色影影。心氣鬱冒如醉。言語錯亂。為奇怪之狀者。蛔蟲上衝心下也。先用升陽散郁之劑。開提毛竅。兼與殺蟲之丸散。

一見點之期。痘色平順。寢食無故。熟睡寤後。妄談狂言。無暫安放。漸醒如常。時煩時渴。心下有動氣。鬱結不宣。痘苗隱躍於皮下。而不松突。唇舌淡紅。痰黏激口中者蛔厥也。其治如前證。

一痘點已出。腹脝時疼。腸鳴心下悸。正飲食而嘔噦不已。午前頻渴。申後且休。或動氣在心下。時煩時渴。或睡已寤。譫妄狂言。不省人事。醒復如常。無定局者。蛔蟲也。急宜與黃芩加半夏湯。加烏梅川椒鷓鴣菜。

一初熱微微。瘡出平準。至三四日。身熱干炮。悶渴乾嘔。時起時止。唇堆腫如火。舌淡紅滋潤。神氣昏倦。思食嘔氣頻發。或生蛔自口鼻出者。是為險症。急宜治之。主方如前證。

一發始因吐瀉。而發透者。放苗淡白。曾不起突。越二三日。胸腹時痛時止。悶渴好沸湯。睡臥不寧。心下痞塞。或吐涎沫。手指足指共厥者。氣血虛耗。加夾蛔之症也。急宜用加減益氣湯。加烏梅川椒地丁蟬蛻。

一火熱二三日。痘點已現。赤色如火。大便未解。小水赤澀。腰腹時痛。痛脹不定。煩渴引飲。須臾復休。神氣昏憒。狂妄非常。動氣衝心下。及呼吸促迫。手足時冷。寢食不安者。急宜解其圍。於是見蛔梟之候者。宜四順制蛔湯。大便一通。表裡自和。則斟酌可治之。不必盡劑。

一痘出至四五日。瘡色如絳。起突不快。按候心下。脹痛不可忍也。動氣時起時止。發渴不定。飲食略易。睡中稍搦。寤後譫語躁亂。如鬼魅之作祟。殆失其常。時吐白沫者。蛔蟲之候也。若當此時。蛔症重者。不拘治痘。先宜治蛔蟲為要。黃連安蛔湯主之。或二陳湯。加烏梅川椒黃連。

一痘出平易。至五六日。溏泄一兩行。諸瘡平塌。失鼎峻之勢。根暈淡白。根腳不實。寒戰咬牙並起。唇舌淡白者。虛寒之候也。急宜峻補氣血。若加之。渴飲且頻且休。寒戰咬牙。忽休忽起。寢食或寧或不寧。不終日見變局者。蛔蟲也。此症雙唇堆腫燥裂。舌淡紅者也。宜與附子理中湯。加烏梅川椒炒黃連鷓鴣菜治之。

一痘至六七日。漿色將向充實。忽然遲滯。平塌不進。心中煩悶。寢食不寧。煩渴或止或起。脅腹動氣。發作有時。肚腹微痛。乍止乍起。大便快通。小水清利。睡寤妄言錯亂。為奇怪者。夾蛔之候也。急宜殺蟲之劑。理中安蛔湯主之。

一六七日以上。寒戰咬牙。唇舌淡白虛冷。眼鼻不封塞者。虛之極也。痘色淡白。根血不實。若當此時加溏泄者。表裡虛寒。而陽氣將下脫之徵也。急宜以峻補之劑救之。若瘡色未至淡白。根暈如故。或唇堆腫焦紫。而形如嘴舌尖純紅滑潤。動氣上衝心胸。腹痛上下不定。發渴乍休復起。手足煩熱。類壞證者。夾蛔之候也。先用木香散異攻散之類。兼與理中安蛔湯。若寒甚者。加人參熟附各二三分。

一七日以上。痘稠密而乎順、惟漿色不滿足。精神略倦。寢食共易。雖無他凶證。而生蛔二三條。從大肛走出。色㿠白動搖者必死。

一七八日。漿膿半足。肌肉腫亮。眼甚不封。鼻甚不塞。鼻孔稍開。流清涕者。起發不充之候也。於是有寒戰咬牙之證。而肌表懍慄。手足微涼。寒熱往來。唇舌乾紅燥裂。二便清調者。似熱非熱。似寒非寒。陰陽變幻。殆不分明者。夾蛔為壞症也。不拘熱候。急宜溫補氣血。兼與理中安蛔丸。

一八九日。遍身之痘。頂陷漿色不充。此痘必當靨不收結者也。凡眼鼻略開。雙唇堆腫如嘴。語音啞嗄。沉吟聲微。寢食不寧。鬱冒神倦。心下痞硬。時有動氣。腸鳴時痛。利青糞者夾蛔。為胃寒也。急用聶氏建中湯。溫補脾胃。以兼與理中安蛔湯。如寒甚者。加人參熟附子各三分。若糞死蛔者。多生。糞生蛔者。多死。

一痘出稠密。中間雜症並起。漿膿不充。漸至九十日。靨痂乾澀牢封。形色似鐵甲。而不澤突。精神虛餒。睡臥不寧。飲食略安。言語啞嗄。兩眼矇矇。欲開。鼻孔如塗煤。脅腹時痛。心下時悸。小水清利。大便稀溏。舌尖紅赤。雙唇淡白。帶水光。寒熱往來者。是為狐惑。乃伏蛔之候也。此證綿綿引日。於三七日之間。下利生蛔。則不待三日而必死。

一十十一日。收靨之定期也。而面腫略緩。小水清利。精神爽。寢食寧。唇舌滋潤者。生之兆也。若痘稠密者。瘡痂不盡干收。惡臭沖人。或有蒸蒸熱未除。唇瘡如堆粟。而黃硬者。或有其形如蕎皮。而舌淡白無神者。或痂殼厚。如老松皮。手足水疱。如葡萄樣。痂疕濕不幹。鼻開聲啞。寒熱交起。譫言妄語。動氣在心下。寢食不安。胸腹雷鳴。時疼時悶。無定極者。蛔蟲之候也。若糞生蛔者。多至十二日而死。緩則至十六七日而必死。

一十一二日。收靨之終也。於此期夾蛔者。當唇不靨。為蛔熱所困。氣血虛耗。至期不能回水。面腫未消。眼欲開而未開。雙唇乾澀。而作渣滓。舌心淡灰滑潤。小水頻數。大便滑泄。寢食不寧。胸中煩悶。鬱冒不宣。語聲沉吟。筋抽脈惕。心腹微痛。蒸蒸心熱。證自壞。煩渴不飲。或好熱飲不知熱。默默好食。困憊嗜眠。其無定程者。乃蛔蟲為梟也。而寒熱交起者。為壞症。又雙唇堆腫。如嘴作渣滓者。為狐惑。延綿引日。越三七日。而後利生蛔者。不待三日。而必死矣。若利死蛔者。十救二三。惟宜理中安蛔湯主之。若餘毒遷變。為凶險者。兼與忍冬解毒湯治之。

夾蛔用方

加減升麻湯 發始身熱。為痘未明白。疑似之間。以此湯探之。若有夾蛔症。兼與黃連消蛔丸可也。(方見於初熱之部)

加味升麻葛根湯 痘苗已現未齊。兼蛔梟者。於本方中。加烏梅川椒與之。若身熱甚者。加酒炒黃芩。(方見於初熱之部)

黃芩加半夏湯 治初發見點。二三日之間。蛔蟲沖沖心下。嘔吐不止者。(方見於收靨之部)

加減益氣湯(見於初熱之部)

四順制蛔湯 痘已見。至三四日。火熱未解。下唇純紅。如石榴花。腹肚時痛。大便未通。小水赤澀。動氣衝胸肋者。蛔蟲也。此湯主之。

當歸 芍藥 大黃(酒炒) 鷓鴣菜(各大) 甘草(減半) 烏梅 地丁(各中) 胡黃連 雄黃(各少許)

上水煎溫服。臨欲飲時。加雄黃末。

黃連安蛔湯 治蛔熱為壞者。

即理中湯方內。加黃連(姜炒一錢)烏梅川椒(黑炒)鷓鴣菜。(各五分)水煎溫服。為丸亦可。

二陳湯 治痘中有痰飲。嘔吐不止。夾蛔者。

半夏 茯苓 橘皮(各等分) 甘草(減半)

上生薑二片。加烏梅川椒(各一錢)黃連(炒五分)水煎溫服。

理中安蛔湯 治痘出五六日後。內變虛寒。而蛔厥者。

人參 白朮(黃炒) 乾薑(黃炒) 甘草(炒) 烏梅 川椒 黃連(姜炒減半)

上水煎溫服。若溏泄頻頻。虛寒甚者。加熟附子五分。若蛔蟲綿密者。加鷓鴣菜一大匙。此湯或為丸亦可。

木香散

異攻散(共見於起脹之部)

聶氏建中湯(見於灌膿之部)

忍冬解毒湯(見於收靨之部)

消蛔丸 治首尾蛔蟲之要方。

白朮(黃炒) 茯苓 乾薑(黑炒) 甘草(生) 烏梅(各一錢) 黃連(姜炒) 胡黃連 雷丸(各五分) 雄黃(少許)

上細末糊丸。如麻子大。計兒之大小與之。自五粒至十粒二十粒。一日兩三度。白湯送下。

清熱除疳丸 治痘經數日。蛔熱作壞。欲成疳療者。(方見於麻疹之部)

痘中夾蛔之候。有多端焉。大凡與殺蟲之劑。則有速下蛔蟲數條而愈。又有其病全愈而蛔不下者。由此稽之。其所蟠屈。應有腸內腸外之別也。蓋在腸胃之中者。直奏殺蟲之效。又在腸胃之外者。即怕其藥氣。直遁而伏腑下膜原之際。故雖不速下。而凶逆自退。表裡俱平。如此症者。痘後宜用消蛔丸。或有經日下數條者。亦有終不下者。是即從容消解之完策也。門人某語余曰。往有以罪被刑者。其人平生病喘。故請□官。而剖體視之。肺之二葉。枯凋凝結。其堅如石。且於肋骨間。看死蛔二條。余聞此言。抵手喜曰。余發明蛔蟲腸內。腸外之說久矣。然古人未或之知也。故無書之可證。而今得此徵。乃益信吾說之確乎不可易。

凡夾蛔之症。余精驗之。曾無定狀。欲究其奧。臨局懵然。蓋有痘症素輕。而夾蛔之故。凶逆蜂起者。庸醫不知其為夾蛔。妄執以為痘毒內攻而治之。遂至不救。可憐不用對症之方。而斃於非命矣。凡順痘加蛔者。隨治而生。若謬失治則死。險痘加蛔者。死生相半。逆痘加蛔者。必死勿治。但不抱偏闢之心。不泥痘瘡之方。專以治蛔梟。為大緊要。此可謂變通妙諦也矣。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