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痘科辨要

卷七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辨女子出痘

夫善治痘者。譬如曾無疑畫草蟲。方其落筆之際。不知我之為草蟲草蟲之為我也。方臨痘局。不知我之為痘痘之為我。然後乃可通其神理。而百無一誤矣。此卷於女子出痘之方論。托出得盡。觀者不可認作浮論空說矣。

女人出痘候曰。婦女之痘。最難醫焉。要之女者陰質。血常不足也。然其平準者。出形起發。灌漿干收。咸等童男。唯怕時逢天癸期至耳。蓋痘瘡始終。以氣血為主。氣以充之。血以濡之。一有不足。則變症百出。不可屈指。故女子十四以後。出痘不免起發成就之時。天癸一行。內動其血。變為陷伏者多矣。

女子痘疹。發熱之時。經水適斷。憎寒壯熱。神識不清。視瞻怪妄。言語荒誕。此為熱入血室。血室衝脈是也。而肝主之。肝藏血。沖為血海。行經之後。血室空虛。天行邪熱。乘虛入里也。肝藏魂。開竅於目。神不清者。魂亂也。目妄視者。心亂也。譫語者。肝移熱於心也。瀉肝散主之。如大便秘結。宜清涼攻毒飲。

凡發熱之時。適當經水方斷。而血分空虛者。須早服柴胡四物湯。以防毒邪乘虛而入。若憎寒壯熱。神識不清。見聞狂妄。言語錯亂。尋衣撮空者。此即血室空虛。而熱邪已入者也。宜四物湯。合導赤散。加麥門冬。兼與安神丸。若發熱之時。經水適來。而非正經之期者。此由毒火內甚。擾亂血海。迫血妄行。故月事不時而下也。急以涼血地黃湯。加解毒藥。使熱得越。毒解痘出而經止為度。逡巡隱忍。直待中氣虛弱。瘡伏不出。乃責諸醫亦晚矣。

發熱之時。經水以期而來。則畜血得出。熱隨血解。乃吉兆也。但至四日其經當止。若不止者。此即熱血入室。迫血妄行也。涼血地黃湯。加人參主之。

凡女子出痘。經水忽行。乃暴瘖不語者。蓋心主血。舌乃心之苗也。血去則心虛。心虛則少陰之脈。不能上榮於舌。故暴瘖不語也。宜先以當歸養心湯。養心血利心竅。待其能言以十全大補湯調之。

如值月事大行之故。瘡不起發。不光壯。不飽滿。不紅活。或灰白。或黑陷。或灰陷。或青乾者。此皆裡虛之候。痘復陷入也。治之宜十全大補湯。如唇舌淡白者。加熟附子。固其陽氣。如虛寒者。兼與參附湯。而峻補之。凡女子崩漏未止。氣血已虛。而感時氣。直患痘則必不能以任其毒。宜用十全大補湯。以補氣血為主。若灰白平陷。難發難漿者。加熟附子一二片。使裡氣充足。毒不停留。而自能飲食。自能起脹。庶可保全。不則倒塌不治矣。寒甚則兼與參附大劑。

凡七八九日。起發泡漿之時。月事大來。瘡應起發。而不起發應泡漿而不泡漿。頂平形塌。或如灰白。或如黑陷。此皆為陷伏。乃壞瘡也。急用補中托裡。以調元內托散主之。外用胡荽酒噴之。瘡起發腫脹。或於空中再出一層痘。此大吉之兆。若腫滿喘急。寒戰鬥牙。手足厥冷者。乃死兆也。

夫孕婦出痘。熱能動胎。胎墮則氣血衰敗。而痘不能起發灌漿矣。凡治之之要。始終以安胎為主。切不可用丁桂燥熱之品。及禁食諸毒物之類。其初發熱。先以參蘇飲之類發之。既出後無凶症者。多服安胎飲保之。或渴或泄者。用人參白朮散。加減治之。如痘色灰白。頂陷不起發者。用十全大補湯。加木香糯米服之。總之不問輕重。如有熱證者。悉以清涼安娠為主。如毒火燔灼於內。則雖大黃石膏亦可用。是乃安胎之妙要也。

蓋孕婦出痘。正當盛時。忽有臨正產者。勢必氣血俱虛。亦宜以十全大補湯。大補氣血為主。如虛寒者加熟附子。如虛寒愈劇。陽氣猶脫者。急以參附大劑兼與之。凡胎之墮也。非血熱。必氣虛也。急宜峻補。而陽氣猶脫者不治。他無法方。

凡當初熱見點起脹之時。而胎墮者多生。至灌漿期。而胎墮者多死。至收靨期。而胎墮者無妨。但不問日期。胎墮之後。內氣下脫。而痘倒陷。不成漿者必死。故急宜以峻補之劑。實其元陽。外此無復他策。如證平準。宜審症施治。不可妄為多疑之慮。反到變證也。

又曰。孕婦出疹。熱極不易退者。內實故也。必墮其胎。胎墮則疹隨熱內解而愈。古人所謂。麻宜內虛。痘宜內實。此之謂也。

凡方產之後。半月前後。適逢出痘者。其症雖重。而無胎孕擊累。惟氣血尚虛。治宜大補榮衛為主。若出瘡密者。隨其證而用其方。如投連翹大力子之類。大便自利者。用肉果炮姜之類。余照常例而治之。惟雖孕婦首尾無夾症者。應於日期。用法如常。

婦女孕婦主方

瀉肝散

羌活(六分) 當歸(一錢) 山梔 龍膽(各五分) 川芎 防風(各八分) 大黃(蒸三遍六分)

一方有木通柴胡黃芩。無大黃。如證重數日大便秘者。四順清涼飲。或涼血攻毒飲。清涼攻毒飲。可參用。

四物湯

導赤散

安神丸(三方共見於前)

涼血四物湯

白芍(桂炒) 當歸梢 生地黃 升麻 條黃芩(酒炒) 酒紅花 酒黃芩 連翹 牛蒡子(炒) 甘草

上十味。水煎服。

柴胡四物湯

柴胡 人參 黃芩 當歸 川芎 生地 白芍 地骨 麥門冬 知母 淡竹葉

上十一味。銼細。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

當歸養心湯

人參 當歸 麥門冬 甘草 升麻 生地(各等分)

上六味。加燈心水煎服。

涼血解毒湯 女人出痘。非經期。於發熱之時忽至者治之。

當歸(一錢一分) 白芷(五分) 升麻(四分) 紅花 赤芍 連翹(各一錢) 紫草根(一錢五分) 燈心(二十根) 桔梗(八分)

上九味煎服。重身者禁之。

調元內托散 痘發起泡漿之時。月事大來。瘡應起不起。應灌不灌。頂平形塌。或灰白。或黑陷者。此皆附伏。乃壞瘡也。急宜托裡。此湯主之。

黃耆 人參 當歸 桂枝 木香 青皮 赤芍 川芎 大力子

上九味。水煎服。虛者加熟附子。

安胎飲 初熱既退。諸證平準。以安娠為主。

人參 白朮 黃芩 熟地 川芎 當歸 芍藥 砂仁 紫蘇 陳皮 甘草

上十一味。生薑三片。紅棗三枚。水煎服。

安胎飲 痘出定後。無餘症者。此湯主之。

大腹皮(酒洗) 人參 陳皮 白茯苓 砂仁 白芍藥 紫蘇 香附子 甘草

上九味。外加糯米水煎服。如有汗者。去紫蘇。加生黃耆。胎漏者。加阿膠百草霜。

胡荽方(出於麻疹部)

四順清涼飲

涼血攻毒飲

清涼攻毒飲

十全大補湯

參附湯

參蘇飲

人參白朮飲(以上共見於前)

辨麻疹諸證

(一名膚疹。一名騷疹。一名糠疹。一名麩疹。一名瘄子。一名痧子。一名赤瘡。)

古謂麻即疹也。疹出如麻成朵。痘出如豆成粒。皆因其形而名焉。夫胎毒一也。玉案曰。初見時。大小不一。有色點如疿者。曰之疹。又瑣屑紅點。隱隱肉間。曰之痧。同其證異其形。是皆膚疹也。夫天地之癘氣一動。則所稟之毒。隨感而發。陽感之則疹出焉。陰感之則痘出焉。陽浮而淺。故疹易出易收。陰凝而深。故痘難出難收。所謂疹出心肺。然至言鼻涕咳嗽噴嚏。眼胞浮腫。眼淚汪汪。面腫腮赤等證。陰陽混雜。自非具眼。不可辨認。既曰。疹出於腑。心肺獨非臟乎。如一蒸熱。則五臟百骸。共受之傷。發熱無汗。毛竅閉塞者。先以辛散發之。如葛根麻黃荊芥羌活西河柳之類。若熱毒郁遏。煩躁譫語狂妄。二便秘。如見鬼狀者。先以苦寒清之。如黃芩黃連石膏大黃犀角之類。初發行辛散。則毒從毛竅而出。是非侵心肺而出於皮膚乎。若鬱火伏毒。燥炙於內。心火煉肺金。則血燥液竭。而皮膚乾涸。出疹變紫黑色者。必死。急以苦寒清解之。蓋此因何部以治之。古今無究其源者。余深考之。痘麻二證。雖出命門之陰陽。而其治之。以風候為主。此余之所以躬試心得之訣也。九原如可起。則余當從軒岐而定是非而止。聖濟總錄曰。疹者其邪在腑。發為細疹狀。如蚊喙所螫。點點赤色。俗號麩瘡。

三因方曰。細粟如麻者。俗呼為麻。即膚疹也。

幼幼集曰。麻即疹也。謂形亂如麻為朵也。

痘毒動於陰分。賴陽氣升提。沉陰出於陽分而解。不可損氣陷陽。麻毒動於陰分。賴陰血滋潤。浮陽解於陰分而化。不可損血燥陰。蓋痘之成功賴氣。麻之成功賴血。此之謂也。

初發身熱麻𤺋欲出之圖說

𤺋之出形圖

痧之出形圖

按麻如麻。痧如沙。但大小不同耳。所謂痘疹麻疹痧疹風疹隱疹之屬。蓋指初出赤點。皆謂之疹。疹與𤺋古通用。發熱之初。多似傷寒傷風。唯疹則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胞腫。其淚汪汪。面浮腮赤。噁心乾嘔為異耳。但見此候。便宜謹避風寒。戒暈腥厚味。以表散之。如使皮膚通暢。腠理開豁。則疹毒易出也。如已發熱。唇舌赤紅滋潤者。疹出最快。如唇乾燥。舌白胎通明。而火熱無汗者。急宜峻發得汗。而後見疹。則止後服。

如初發雖大熱。而時寒時暖。宜以辛平之藥發之。升麻葛根湯。加牛蒡子西河柳之類主之。如唇舌赤紫無胎者。勿用峻涼。疹冰伏不出。

翁仲仁曰。麻疹出於六腑。然麻疹一症。先動陽分。而後歸於陰經。故標屬陽。而本屬陰。其熱也。氣與血分相搏。故血多虛耗。其治也。先發散行氣。而後滋陰補血。凡動氣燥悍之藥。皆不可用也。大抵疹欲出已出之間。雖寒勿用桂枝。雖虛勿用參朮。雖有痰嘔。勿用半夏南星。

疹喜清涼。痘喜溫暖。然疹子初出。亦須和暖乃易出。所謂出苗之初。得毒出盡便解也。發熱之時。不問已出未出之諸證。以升葛之味發透之。如發熱咳嗽甚者。宜瀉白散加減。

麻𤺋用方

升麻葛根湯(方見於前) 不拘時服之。又檉河柳為細末。加一錢調服亦可也。

瀉白消毒散

桑白皮 地骨皮(各三錢) 牛蒡子(炒研) 荊芥穗 桔梗 甘草(各一錢) 浮萍(曬乾二錢)

上七味。為粗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煎六分。如毒熱鬱壅於皮膚。或出不快者。加檉河柳一錢。同煎服。

翁氏檉葉散(一名獨聖散)

檉河柳(又名西河柳。又名青絲柳。又名三春柳。又名觀音柳。又曰兩師。俗呼御柳。)

上青茂時。採葉曬乾。為末。每服一二錢。茅根煎湯調下。或於煎湯中。加之和勻服之亦可。乃治疹之聖藥也。赤檉柳。治痧疹聖藥也。得之疹毒自出。而可不死。

發熱疹已出未盡出。而唇舌赤紫滋潤者。急宜以清解之劑發之。若發熱太盛。煩渴譫語。頭面遍身。赤色如火。唇舌共赤。薄胎通明者。宜化斑湯。

麻疹未出時。發熱吐瀉交作。三日內出。耳後項上腰腿。先出一日出三次。二日再出六次。見點貼紅活顯露。形小鮮明。 頂尖不長。隨出隨沒。三四日方收者。順證也。如疹出熱退。唇舌淡紅滋潤者。不服藥自愈。是毒從吐利而解。如不愈者。宜四苓散。加牛蒡子訶子。

麻疹未出時。發熱熇熇。如干霍亂。身體烘熱。欲出不出。隱伏不發。口渴氣粗。唇舌赤紫。或乾燥。或燥裂者險症也。急宜作升麻葛根湯。合白虎湯。加牛蒡子玄參檉河柳發之。如初發熱蒸甚。則必咳嗽。宜清熱透毒。嗽尚不止者。宜繆氏清揚飲子。

白虎湯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上四味細銼。水一鍾半。煎至一鍾。以米熟為度溫服。

繆氏清揚飲子 麻疹之主方。

麥門冬(去心三錢) 西河柳(五分) 玄參(二錢) 鼠黏子(炒研) 葛根(各一錢一分) 蟬蛻 知母(蜜炒) 荊芥穗 甘草 薄荷(各一錢) 竹葉(三十片)

上甚者加石膏(五錢研) 冬米一撮。愈甚者加黃芩黃柏黃連。

翁氏曰。既發熱咳嗽甚者。已是心火刑肺金。是乃賊邪。其症當重。何反輕於痘。每治疹但據見證。宜瀉白散。加西河柳末投之。雖為危症。亦無不得其效者。

瀉白散

桑白皮(一兩炙黃) 地骨皮(一兩) 甘草(半兩炒) 粳米(百粒)

上四味水煎。加西河柳末。食後服。

看疹之法。於暗室中。照火候之。看耳後項頸胸前腰腿。此部先出現。其色鮮紅。(嫌紫黑色也)頂尖而不長。其形小粒而湧均。音聲明亮。唇舌滋潤者為吉。

若頭面赤色。如朱丹而帶紫。眼有赤脈。口有黑氣。唇舌乾燥。或燥裂。二便秘結者。內火燔灼。毒氣大成者。宜化斑湯。或白虎湯。合黃連解毒湯。主之。

化斑湯 治疹子已出。火熱不退。色大紅者。

人參(舌赤色或白胎乾燥者去之) 知母 石膏 牛蒡子 連翹 升麻 地骨皮 糯米 淡竹葉

上共十味煎。以米熟為度。

消毒飲 治瘡疹已出未出。不能勻齊。又治一切諸證。胸膈黏痰。咽喉痛者。

大力子(二兩炒研) 甘草(銼炒半兩) 荊芥(二錢五分)

上三味。水煎服。

黃連解毒湯 治熱毒盛者。

黃連 黃芩 山梔子 黃柏(各二錢)

上四味。水煎服。

如面色青㿠白。疹子已出。色白。或淡白。或唇舌俱帶白色者。此榮血不足也。人參養榮湯主之。

人參養榮湯

人參(去蘆頭) 當歸 紅花 赤芍藥(桂水炒) 甘草

上五味。水煎服。

若疹現其色紫赤。而如煙火。肌膚乾枯暗晦。異平時者。乃火鬱甚。而毒亦深。如喘滿氣急者。邪熱壅於胃。乘於肺故也。急以竹葉石膏湯治之。或兼與辰砂益元散。所謂養陰退陽之義也。此乃半死半生之危症也。或大青湯。大小無比散。亦宜詳其症而用之。若黑色如灑墨。空竅失血者。乃熱毒敗陰絡也。必死。須明察之。切勿妄執以施治矣。

繆氏竹葉石膏湯

石膏(自一兩至五錢) 知母(自一錢至二三錢) 竹葉(三十片或百片) 粳米麥門冬(自三錢至五錢) 加玄參 薄荷(二錢) 西河柳(兩許)

上八味水煎。一方加當歸五錢。

辰砂益元散 治疹出熱不減。小水澀。心煩作渴者。

白滑石(飛過六錢) 甘草(極細末二錢) 辰砂(二錢)

上三味。量兒大小。和勻冷水調下。大人自五錢至十錢。如心煩氣急甚者。再加辰砂一錢。甘草一錢。以淡竹葉煎汁和調。候冷頻頻與之。

翁氏大青湯 治色大紅。或微紫而血熱者。或疹出毒火甚者。

大青 玄參 生地黃 石膏 地骨皮 知母 木通 荊芥穗 甘草(各等分)

上銼細。共九味。水一盞。淡竹葉十二片。煎七分。去滓溫服。

心印大無比散 治疹已出。熱毒太甚。驚狂譫語引飲者。

桂府滑石(飛過六兩) 粉草(一兩) 辰砂(飛三錢) 雄黃(飛一錢)

上四味。為末。每三五歲服一錢。十歲服二錢。

心印小無比散 治壯熱口渴。小水澀。大便秘。口氣熱。煩躁不寧。或焦紫。或紅斑。

桂府滑石(飛過六兩) 石膏(飛過一兩) 粉草 寒水石(各五錢) 鬱金(蟬肚小者甘草湯煮乾為末七錢)

上五味。俱制淨末和勻。每五歲者服二錢。大人再加。冬月燈心湯下。夏月井水調下。如熱甚不解者。井水磨犀角汁調下。

生生子曰。麻疹咳嗽喘急。每用痘門中大小無比散。服五七分。大者服一錢。即刻喘定。而睡醒後。神安氣和。而屢用屢驗。乃熱毒從小便出也。(余往往驗之。奏功如其言然。依以記之。)

正疹欲出。發熱頭痛。面不甚紅。唇舌赤紫。或白胎通明。煩渴徹夜不眠。大便三四日不通。躁亂不寧。是毒火內伏。煎熬陰血。而內實故也。急宜涼血攻毒飲主之。

費氏涼血攻毒飲

大黃(二錢) 荊芥穗(五分) 木通 蟬蛻 生地黃 紅花(各四分) 牛蒡子 丹皮 紫草(各一錢) 赤芍(八分) 葛根 青皮(各二分)

上共十二味。外加燈心一分。若熱毒熾盛。加石膏二錢。檉河柳五分。

發熱之時。疹欲出未出。不口渴者。但以檉河柳一錢粗煎。和六一散少許。頻頻與之。如大渴者。宜人參白虎湯。加黃連治之。乃生津解毒而已。若恣飲冷水。恐生水畜症。其說見於諸書。故茲略之。

管氏六一散(一名益元散) 滑石(飛過六兩) 粉草(炙一兩)

上二味為細末。冷水或溫湯。任意服。

疹出之時。咽喉腫痛。不能飲食者。此毒火怫鬱上薰也。宜甘桔湯。加玄參牛蒡連翹山豆根。外以玉鎖匙吹之。不可妄用針出血矣。

甘桔湯 治咽喉腫痛。

桔梗(二錢) 甘草(一錢五分或等分)

上水煎食後服。一方加防風一錢五分。一方加山豆根等分。一方加玄參牛蒡連翹各一錢。

玉鎖匙(方見於痘瘡部) 治咽喉腫痛。或帝鍾拕下不收。及咽喉舌強硬者。

發熱四五日後。疹子卻不見出。此皮膚堅厚。腠理閉密。又或為風寒所襲。曾有吐利。而猶不發見者。乃內伏也。急宜投托里發表之藥。即用麻黃湯調和檉河柳末一大匙發之。外用胡荽酒。如自初發大便不通者。火毒與瘡毒相搏。凝結腸胃。伏里而不出也。急以四順清涼飲。或七物升麻丸。解之發之。再不出者。忽然煩躁氣急。變凶惡而死。

翁氏麻黃湯 治襲於風寒。而不發見。

麻黃(去根節制過) 升麻 牛蒡子(炒研) 蟬蛻(洗淨去足翅) 甘草(各一錢)

上五味。煩渴加石膏四錢。銼細加臘茶葉一錢。或替用檉河柳亦佳。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服。

翁氏胡荽酒方

胡荽四兩細切。好酒二盞。煎一二沸。入胡荽再煎。少時用。物合定放溫。每吸一大口微噴。從頭至足勻遍乃止。病人頭面左右。常令有胡荽氣。即能避去穢氣。疹瘡出快。(痘瘡麻疹。宜避穢氣。余往往用此方。其功如神。因以錄之。)

四順清涼飲(方見於痘門中) 治熱實大便不通者。或加薄荷二葉。西河柳一錢。不拘時服。若小便不利者。可兼與益元散。

七物升麻丸 治毒火甚於內。疹伏而不出。大便秘結者。

升麻 犀角 朴硝 梔子仁 大黃(各二兩) 淡豆豉(二升微炒) 黃芩(二兩)

上七味。共為末。煉蜜丸如黍米大。凡覺四肢大熱大便難。則服取微利乃止。

疹已出之時。自利不止。或瀉清水頻數者。有吉有凶。惟要看其疹之形色如何。若遍身稠密。其勢大盛。或赤色。或紅鮮。或紫赤者為吉。蓋毒在大腸。非泄不解。惟用升麻葛根湯。合黃芩湯。加西河柳末一匙治之。若吐利不止者。宜黃芩湯。加蘆根茅根。兼與辰砂益元散。

黃芩湯 治熱泄。

黃芩(一錢五分) 甘草(炙一錢) 白芍藥(六錢)

上三味。銼細。加大棗二枚。水煎服。

如自利甚。則裡急後重。而為滯下。宜加味黃芩湯。兼與益元散。大抵疹家。吐利滯下為最要。上焦毒多。乃吐而解。下焦毒多。乃泄而解。中焦毒多。乃從吐瀉而解。如以此症推之。痘毒亦當相同。

加味黃芩湯 治自利甚。裡急後重者。

黃連 黃芩(各一錢半) 白芍(三錢) 甘草(七分) 滑石(末三錢)

上共五味。水煎服。血痢加地榆紅花各二錢。

聶氏曰。麻出有毒氣流注。而成痢者。宜清熱導滯湯。

清熱導滯湯

黃連 條芩 白芍 枳殼(炒) 山楂肉(各一錢) 厚朴(去皮薑汁炒) 青皮 檳榔(各六分) 當歸 甘草 連翹 牛蒡子

上水煎溫服。紅多者。加紅花三分。地榆五分。秘澀甚者。加酒炒大黃一錢二分。疹毒甚者。加檉河柳五分。

痘與疹其色為異。大柢痘子。怕大紅皮薄。易破而必生瘙癢。疹子喜通紅。疹發於心。其色紅者。心之正色也。若色淡白者。心血不足也。養血化斑湯主之。色太紅。或微紫。而唇舌赤紫。無胎而熱煩者。血熱也。並宜大青湯主之。若疹黑紫。如青黑斑者必死。

養血化斑湯

當歸 生地黃 紅花 蟬蛻 人參(各等分)

上五味。水一盞。生薑一片。煎六分。去渣溫服。

大青湯(方見於前) 若疹出遲滯者。加西河柳一錢。

大抵疹子出沒。常以六時為準。假令子後出者。午後即收。午後出者。子後即收。乃陽生陰成。陰極陽生。造化自然之數也。凡此旋出旋沒者輕。若一出連綿。三四日不收者。乃陽毒太盛。宜大青湯。或檉葉葛根湯。如唇裂舌胎燥。生黃刺者。加石膏四五錢解之。如逡巡不出。皮膚無松潤者。乃風寒緊束皮膚。毛竅閉密。不得出汗也。急宜荊防敗毒散主之。

繆氏檉葉葛根湯 治疹子已出。未盡出。陽毒太盛者。

葛根 西河柳 前胡 麥門冬 荊芥 貝母 玄參 知母 甘草

共九味。水煎服。如天寒甚。則痧毒鬱於內。不得透發。喘渴悶亂煩躁。舌上白胎分明。唇乾燥。神情不寧者。加制麻黃一錢。急發其汗。

荊防敗毒散 治風寒襲皮膚。難出者。

前胡 防風 桔梗 柴胡 川芎 荊芥穗 枳殼 羌活 獨活 茯苓 人參 甘草

上共十二味。銼細。加薄荷五葉。水一盞煎七分。

如熱勢太盛者。用白虎湯。去人參。加西河柳一錢五分治之。惟忌升麻黃耆。若痧疹欲發未發。喘嗽煩悶躁亂者。急宜獨聖散。如麻疹出齊。煩渴不止。煩躁不寧者。三黃石膏湯主之。

繆氏三黃石膏湯 治疹出後。煩渴者。

石膏 麥門冬(各三兩) 竹葉(三十片) 黃柏 黃芩 黃連(各五錢) 知母 檉河柳(各一兩)

上八味濃煎飲之。煩躁定而愈。

疹退之後。微微咳嗽者。此餘毒未盡也。瀉白散。合消毒飲。(方皆見於前)

若咳嗽甚。氣喘連聲不住。甚者飲食湯水。俱嗆出之。此熱毒乘肝肺而然也。宜門冬清肺湯。加枇杷葉。如見血症。加茅根汁阿膠主之。

門冬清肺湯 治疹咳嗽不止者。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杏仁(去尖) 牛蒡子 知母 貝母 款冬花 馬兜鈴 桔梗 甘草 桑白皮 地骨皮

上十二味。銼細水煎去渣。食後溫服。如疹收後。咳嗽不止。咽喉痛者。本方加石膏檉河柳治之。

凡疹子收後。遍身微熱。唇舌滋潤者。此乃虛熱也。不可加治。只待氣血舒暢而自痊。蓋痘宜內實。麻宜內虛。所謂不宜補益也。然又大虛不補。氣血其何由回。大實不瀉。邪毒其何由去。若疹漸收。而虛症繁多。怔忡驚悸。心神困倦。睡臥不寧。循衣摸床撮空等之證。是皆大虛之候也。惟辨審唇舌之紅白潤燥。以明為虛證焉。急宜人參養榮湯主之。虛候少退。速止後服。蓋痧疹首尾為火熱燥證。故忌用參耆桂薑朮苓之類。

人參養榮湯 治疹已收後。氣血虛耗。餘熱不退者。

人參 麥門冬 遼五味 生地黃 歸身 知母 白芍 陳皮 甘草

共九味。煎服。如實熱兼見者。以沙參代人參。或三七參無妨。

疹應期收。後大熱不退。或日久不減。急宜柴胡麥門冬湯。甚則宜黃連解毒湯。合白虎湯主之。若發枯毛堅。肉消骨見。漸漸羸瘦。寒熱雜爭者。柴胡四物湯主之。

柴胡麥門冬湯 治疹已收。後大熱日久不退者。

柴胡 龍膽(各五分) 麥門冬(八分) 甘草 人參 玄參(各半錢)

上共六味。煎服。

柴胡四物湯 治余炎未竭。日久寒熱雜起。欲變骨蒸者。

柴胡 人參 黃芩 地骨皮 麥門冬 當歸 川芎 白芍 知母 生地黃 淡竹葉

共十一味。水煎不拘時溫服。若見血症。加犀角磨汁。

疹後熱未除。忽作搐者。不可作急驚風而治焉。只用導赤散。加人參麥門冬與之。兼送下安神丸。小便清利者可治。短澀者不可為矣。

導赤散 治發搐者。

生地黃 木通 甘草(各等分)

上水煎服。一方用黃芩。

安神丸 治昏悶神氣不清者。

黃連 麥門冬 當歸 茯神 甘草(各五錢) 硃砂(一兩) 龍腦(二分半)

上七味。為細末。湯浸蒸餅。和豶豬心血。搗勻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燈心湯下之。

丹溪捷徑曰。若疹子既收。而其毒不解。邪火怫鬱。渾身發熱。晝夜不退。發枯膚瘦。漸成疳瘵。治法以清熱除疳丸為主。若不早治。以致睡則揚睛。口鼻氣冷。手足厥逆。微微瘛瘲。變為慢脾風者。多不治矣。

清熱除疳丸

黃連 當歸(各二錢) 龍膽 陳皮 青皮(各一錢五分) 川芎 乾蟾頭(燒各一錢) 使君子 蘆薈(各一錢二分)

上九味。為末。神麯丸米湯下。

又曰。如渾身壯熱。未至羸瘦。但多搐掣煩躁者。此熱在心脾之二經也。治法須用當歸養血湯。黃連安神丸。相間而服之。以神爽身涼為度。

當歸養血湯

當歸 川芎 麥門冬 木通 淡竹葉 甘草 山梔子 燈心

上八味。水煎服。大便秘者。微加大黃。

黃連安神丸

即於前安神丸方內。去麥門冬甘草龍膽。加石菖根(一錢五分) 全蠍(七個) 龍膽。(二錢)

製法同前丸。硃砂為衣。燈心湯送下。

孕婦麻疹。但當以四物湯。倍加白朮條芩艾葉。安胎清熱為主。使胎無虞。而後疹易沒也。如胎氣上衝。急用苧麻艾葉湯。磨檳榔並服之。更多服上藥為妙。雖表熱壯盛。而唇舌滋潤者。忌妄用石膏大黃金汁犀角芩連等類。則傷胃中精陽氣。不能升呈胎氣。其胎必墮。而母子共亡者多。是皆峻涼太過之失也。

一熱毒薰胎。胎多受傷。而母實無恙也。蓋疹與痘不同。痘宜內實。故胎墮而母亡。麻宜內虛。故胎墮而母安。與其胎去而母存。孰若子母俱全之為愈也。大抵諸證平順。則用法依定例治之。

凡疹後熱毒。鬱伏胃中。牙齦黑爛。肉腐血出。臭氣衝人者。為走馬疳。治法宜清胃火。輕者以清胃瀉火湯。加石膏大黃檉河柳治之。外以馬鳴散貼口中。重者以清涼攻毒飲清解之。若面頰浮腫。環口青紫黑。頰穿齒脫。唇崩鼻孔腐壞者。必死勿治。如唇口多瘡。其聲啞嗄者。謂之狐惑。以化䘌丸主之。更煩躁昏悶。失聲者死證也。

清胃瀉火湯(方見於痘門收結部)

翁氏馬鳴散

人中白(即溺底白垽刮取用新瓦盛之火煅如鹽者五錢) 馬鳴退(即蠶退紙火燒過二錢五分)

五倍子(二錢一錢生用一錢入礬內燒) 白礬(一錢碎入五倍子一錢火煅過用)

上四味。為極細末。先以米泔濃汁攪。口內貼之。痘門金不換亦可。

費氏清涼攻毒飲(方見於痘門放苗之部) 治胃中伏火伏毒太甚者。

麻疹收後。去大力子。加檉河柳一錢。燈心一分。水煎食前服。

翁氏化䘌丸

黃連(五錢) 川椒(去閉目並目與子蒂炒去汗二錢) 苦楝根白皮(乾者二錢)

上三味。為末。用烏梅七個。艾湯浸去核。搗爛和丸。艾湯送下。

辨死證

凡麻疹黑暗乾枯。一出即沒者死。鼻扇口張。目無神者死。疹出漸變黑色者。熱毒最甚。加煩躁氣急者死。犯禁忌卒爾毒氣擁遏。渾身如紫黑藍癍。疹混不見者死。熱極喘脹。胸高肩息。狂言譫語。搦手搖頭。尋衣摸床。嘔噦秘口。出屍氣者必死。氣喘心前吸氣。而口如魚口者死。鼻青糞黑者死。疹頭面一向不出。遍身稍出現者死。面色青。衄血成流。精神昏憒者死。大熱煩渴。遍體先發紫黑癍。皮爛如墨者必死。發熱丹疹。先從四肢起。而後入腹。頭面疹不見者死。熱毒內甚。至四五日。紅點不見。譫語狂亂。如見鬼狀。兩目如血。唇舌紫黑色。乾澀者必死。疹欲出所襲風寒。皮膚閉密不出。則宜早圖之。毒成內攻。如悶亂煩躁搖頭。呼吸促迫者必死。疹欲出未出。熱毒攻大腸。下利鮮血。既止者生。如屋漏水。不止者急死。喘咳不止。血從口鼻出。聲啞嗄。面色枯皺者死。麻後牙疳。有五不治。臭爛者不治。自外入內者不治。無膿血者不治。白色者為胃爛不治。牙落者為腎敗不治。一有正氣不足。不能逐毒外出。則毒伏於內。喘脹而死者。是俗名悶痧也。疹已出。或一片白。一片赤一片紫。一片黑。如錦紋者死。(是乃斑症也)疹收後。身體枯瘦。露睛口鼻氣冷。忽變慢驚風者。死證也。

夫世俗所謂水痘。以每歲被行。痘瘡三年。麻𤺋三七二十一年。率為定期。然而其間有遲速傳染之異。是皆歲氣順逆所致。故未始必有定期也。寶曆壬申夏。列國麻疹大行。時余壯年在鄉。初療數十人。余亦患之。疹後餘毒變痢。裡急後重最甚。殆為鬼奴。乃用聶氏導滯湯。而全平復。又安永丙申。客於藝州嚴島。是歲群國又大流布。於此益勉療之。愈數百人。又享和癸亥。自春至秋。王公士庶。嬰麻厄者。不可勝數。當時余在茲地理療。不下數千餘人。自壯至老。得親驗此厄者三焉。古人有言。三折肱。豈此之謂乎。因今攟摭古人之方。以為治疹之的。登之於痘科之尾。其方論皆平生所躬試。而非捕風捉影之類。讀者察諸。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