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痘科辨要

卷六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辨收靨三日

夫進德通伎者。不遠釣利弋名之心。則未有能入其神理矣。然他藝猶有忘利遺名。而樂其業。不知老之將至。獨為醫者。率多利名之徒為之。故不免訪病遲疾其輿。執匙良惡其藥。苟以利名之心求之。則何所不至。古云。陽作惡者。人誅之。陰作惡者。鬼誅之。其可不怕鬼神之誅哉。況痘瘡小兒之科。將長而折之。將壯而夭之。乖戾天運之理乎。

陰有瀾痘疹一覽曰。痘瘡自八九日。至十一日二日。內外大熱已定。灌漿滿足。膿汁漸干。或如蒼蠟色。或如葡萄色。或如香灰色。先從人中上下口鼻兩邊。收起漸至項下額上。遍身及兩手兩足。一齊收盡。痂厚色黑。逐漸脫落。飲食二便如常。身體輕快。別無他證者。此大吉也。

又九十日候曰。瘡痘成膿之後。鮮明肥澤。飽滿堅實。以手拭之。瘡頭微焦硬者。此欲靨也。然大小前後。最宜漸次收結。既不失於太急。又不失於太緩。其已靨者。痂殼周圓。而無凹凸。及乾淨黃潤。無淫濕破濺者。是為正靨。

凡人中者。督任二脈。交會之衢。痘疹先從此處出。收斂結靨。為陰陽和暢。若於頭顱手足。先痂先褪者。攻心莫救。痘瘡收靨。貴整齊。而干如螺靨者上也。頂破膿出。結如雞屎殼者次也。破爛無痂者下也。凡遇此等收結。便須詢察其犯何逆。若血氣本實。誤投補藥。邪毒得補。反饋正氣。如火爍而爛。宜天水散解之。邪火退。而收結齊矣。

痘至十日。毒氣已解。則膿轉黃色。又變蒼蠟矣。元氣實者。靨必循次而結。如口角與陽物。先結者正收也。身漸輕快。腫漸消解。眼朦朦欲開。食倍常量。二便無故。從上至下。逐漸收靨。結痂後色紅者。可無慮焉。

如結靨時。身忽發熱。亦不必慮。乃蒸熱作靨也。凡一時靨盡。或隨即落者。毒火爍也。急宜清涼解毒之品解之。此證必膿未充肥故也。如聲啞。煩悶喘促不食者。死期迫矣。如毒在肉裡者。必發癰腫而生。如毒在皮毛者。必為臭爛而生。

鄭氏痘經曰。痘出稀少。四五日。胖如豌豆。六七日血靨。痂干亦似丹砂。九日痂落。此氣血充足。隨出隨痂。不及釀膿也。此痘極佳也。百無一死。此名血靨痘。(按此痘痂後。只有餘毒者。十中五六。不早圖。則多為廢人。自九日後。宜補脾解毒驗之可見。)

翁氏曰。痘瘡八九日。漿足之後。別無他證。並以此方。調理氣血。資養脾胃。不拘氣虛實熱之二症。先可服之。保嬰百補湯主之。有餘毒者。去生地山藥。加防風荊芥連翹。名小連翹飲。若惟九十日。漿足之後。虛寒未盡去者。乃保嬰百補湯。加黃耆肉桂與之。

辨收靨三日虛痘治例

凡痘出時。一點血化為水。水化為膿。膿滿為結痂。封藏斂束。渾如螺靨。此毒從外解。是正靨也。而膿成之後。不結痂者。反成腐爛。和皮已脫。當靨不靨。是氣血虛寒故也。聶氏曰。九十日間。膿足而色蒼蠟者。必且發熱薰蒸。此回水之候也。蓋真陽運化。其水自然消爍。而收靨也。其元氣不足者。不能及時回水。而當靨不靨。此虛寒也。身涼而手足冷。唇舌淡白者。須大補氣血助之收結。宜用溫表調中湯主之。

凡痘瘡八九日期。倒陷倒靨者。有二證。一攻發而生。一溫補而活。蓋攻發而生者。緣風寒穢氣也。溫補而活者。緣內泄虛寒也。如瘡掀發。忽然為癢塌破損者。外感也。急宜攻發。如根血塌闊內泄。唇舌淡白者。內虛也。急宜溫補。如面上瘡破壞者。與藥後復加腫灌。額前手足。原無瘡處。又復出一層痘。雖則細少。朝生暮膿者活。不膿者死。是謂翻空痘。翟氏曰。如痘色淡白。皮薄頂陷。身涼惡寒。大小便利。寒戰咬牙者。建中湯主之。

痘出中間。雖多侵氣虛。而首尾不失調理。其漸奏功。而及九十日。忽然乾熱。當靨不靨者。表裡俱虛故也。孫氏曰。痘系危證。氣血本虛。多服補劑。而漸有膿色。將收靨。雖有熱者。只於補劑中。加涼藥可也。若謂將靨。而去補劑。竟與涼劑。更加下利藥。欲令速靨。是速其斃也。蓋虛者復虛。反內攻而死。此必然之理。已然之驗也。十全大補湯。去地黃肉桂。加防風桔梗山楂。如內虛者。人參白朮散。去葛根。加黃耆肉桂治之。

痘症氣血虛薄。漿色虛餒。中間夾證雜出。則有至九十日。或泄或渴。或不食。雖漸收功。而痂薄不幹結者。萬氏曰。或泄瀉氣虛。脾胃弱津液少。肌肉虛而不收者。內服陳氏木香散。外用敗草散。或因渴飲冷水過多。以致水漬脾胃。濕淫肌肉而不收者。內服五苓散。如因食虛而不收者。人參白朮散。去葛根。加桂主之。已上證。以法治之。已潰者結。痂薄未潰者。結痂。方為佳兆也。若痂皮俱不收結者。成倒靨不治。如虛寒證甚者。建中湯可參考。

凡痘瘡漿足後。將靨而或微渴。或微熱。或微癢者。痘之常候也。不可加治。如其病愈甚。而成猛烈之勢。宜察唇舌之紅白。究陰陽之變幻。以施治。翟氏曰。八九日漿膿足。諸證平準。只煩渴不休者。急宜補中益氣湯。合生脈散治之。如九日後。發癢剝去痂皮。或血出。或不出。仍復灌漿。如瘡疥者。此血熱氣虛也。宜八物湯。加紅花紫草牛蒡子治之。

若瘡欲靨不靨。其痂欲落不落。當辨其寒熱虛實施治。若身熱作渴飲湯。此脾胃氣虛也。參苓白朮散。木香散。六君子湯。治之。

聶氏曰。九十日後。若其發熱稍緩。頭熱面不甚熱。手心熱。腳心不熱。手背腳背不熱。精神困倦。大小便利者。虛熱也。宜用補中益氣湯治之。萬氏曰。若九十日後。晝日安靜。夜間發熱者。血虛也。宜用四物湯。加柴胡山梔子治之。痘前發驚者。多生。痘後發驚者。九死一生。蓋痘後發驚搐者。氣血虛耗。毒氣亦未盡解。故其治甚難。藥要其時。又要其當病勢早退。小水利者生。不利者死。蓋脾虛而肝木乘之。動於心火故也。張霞飛痘疹集成曰。用清神散火湯。而痘後驚搐。藥對病者可治。若連發不止者。死證也。極惡者一發。必三日死。朱氏曰。驚發痘後。諸書莫救者。是目閉無魂。而兼吐瀉。及唇白肢冷等證也。如痰熱內甚。小便閉澀。或素有驚疾。又屬可治。鎮驚丸。安神丸。兩藥俱可服。

丹溪捷徑曰。傷寒吐蛔者屬寒。痘疹吐蛔者屬熱。所謂初發之驗也。翁氏曰。痘中蛔蟲出者。死難聞生。余往驗數千兒。初熱之時見蛔。而其形褐色。如爛者屬熱。多無妨。若五六日後。見生蛔或自口鼻出。或自大孔出。其色㿠白。自搖動者。屬胃寒。急則九日十二日死。或延綿引日。寒熱往來。好睡默默不食。變壞證而死者。十中八九。萬氏曰。屬熱者。黃芩加半夏湯。加烏梅川椒。屬寒者。理中湯。加烏梅川椒黃連。如虛寒甚者。加熟附子。

附痘中見蛔一治驗

東武木挽町。佐久間彌右衛門孫。年已四歲。出痘於丁巳春。始邀三兩醫觀之。皆為不治辭之。仍急邀余往看之。瘡甚稠密。無空隙地。頭面灰白。平塌不松。瘙癢將起。雖其勢猛烈。幸離環跳之部。是天不令此兒夭死矣。但起脹六日。而溏泄未休。寢食不寧。神情昏憒。是表裡俱虛故也。乃問前狀。父母答曰發熱三日。俄吐生蛔一條。爾後乾嘔略安。但雖憶食。不能口之。余曰。痘中見蛔者。必鄰於逆。雖病藥適合。多不得生。辭之。再三懇請。即以大保元湯。加減與之。次早瘡色略有松意。泄泄未止。即照前法。兼與參附大劑。既及八朝。頭面漿色半足。凶逆稍退。時利青糞。因投聶氏建中湯。雜與參附濃煎如前。貫至十朝。膿漸充肥。神情未爽。複利活蛔數條。寒熱交起。大類壞證。乃案是蛔厥之證也。此痘確雖得生。而凶險之症未悉除。今欲治之。宜先治蛔蟲為要。更與附子理中湯。加烏梅川椒黃連。貫至十五朝。面瘡收功。內證未除。引日寒熱。時起時止。寢食稍寧。尚以前方。去附子以與。逐日痂疕厚突。後發腫毒數核。仍投忍冬解毒湯。三十五日而全快焉。此症甚夥。詳見夾蛔方論。

辨收靨清火治例

凡靨後諸症。千端萬項。難悉盡於筆端矣。大都惟辨中間諸證。及膿之豐約何如。則諸症炳如觀火。若漿色豐滿。則靨後諸症多屬虛。此宜補益。如漿色疏約。則靨後諸症多屬實。此宜清涼。如虛實不詳。則驗唇舌紅不。以處方乎。無不中的矣。

汪若源痘疹大成曰。十一十二日。身不潮熱。飲食不減者。不須服藥。若發熱當靨不靨。及痂落無托靨者。宜解毒飲主之。又醫宗金鑑曰。痘不當收斂之時。忽一時收斂者。更現症。周身窠粒。乾燥口渴。發熱煩急不寧。此毒火壅盛之故也。宜用清毒散主之。

凡雖梟毒太盛。而毒在表者。痘雖稠密。不足畏慮。但中間或涉春冰。靨後復蹈虎尾等之痘證。尤為險重。盧氏曰。或六七八日。痘色紅兼紫毒盛者。或十日後。壯熱不結痂。雖結不實。狀如蠟滓。不幹結者。犀角解毒飲。加淡竹葉三十片主之。

痘出至六七日。有臭氣者逆也。是肌肉腐壞之氣也。必死。痘巳收結。九十日後。才有臭氣者。此痘成就之氣也。邪毒自內而出也。故為吉。李少陽曰。臭痘原來徹陽明。膚囊潰破流漿。膿臭盡毒除。成美痘。若教凹爛痘還空。觀此痘之臭者。泄其梟毒。而不至殤傷。臭而爛者。戕其元氣。而竟難全活。若痘臭或靨或破者生。囊不盡脫者生。紅活見血者生。身熱氣蒸者生。不癢不燥者生。此臭痘生之徵也。皮肉黑爛者死。破處乾黑速收者死。傳人毒痛者死。頭額脫皮者死。指爛入筋者死。陽球爛穿者死。口內惡臭者死。兩脅汗不幹者死。此臭痘死之徵也。

痘後餘毒遷變。氣血敗壞。痘素稠密。膚皮脫落不收者。乃似癩病。是謂痘癩。萬氏曰。氣血虛弱痘瘡。易感穢毒疫癘惡氣。瘡本稠密。身無完膚。瘙癢難任。肌肉潰爛此為梟。急用大補氣血。清熱解毒之法。庶可求全。凡瘡破成癩者。用十全大補湯。微加清解之味療之。外用滅瘢救苦散塗之。

痘至結痂之時。察其結局。必以五驗。一曰疹。二曰癰。三曰目疾。四曰走馬疳。五曰疳蝕瘡。再觀餘毒有無淺深。當疏利者。急宜疏利。當調補者。急宜調補。若身熱煩渴。二便秘。唇舌赤色。或白胎通明者。是餘毒也。宜隨其證治之。聶氏曰。結痂厚實。無他症不必服藥。如結痂後發熱。或煩渴。當辨其虛實調治之。發熱壯盛。胸腹手足頭面俱熱。大便秘。小便赤澀者。餘毒猛盛。即當解毒。大連翹飲主之。若解毒遲。則痂落後必發癰毒。如夫大便秘者。加酒炒大黃微利之。如虛症變實。而有餘毒者。宜忍冬解毒湯主之。

痘後餘毒太盛者。遷變種種為大患。多屬誤治。嘗謂疹癍丹。及癰痍。眼疾。疳蝕瘡。走馬疳。其名狀雖不同。是皆梟毒擁遏於肉裡骨空皮毛之間之所致。其原歸於一也。故雖有輕。重而屬可治。臟內實無郁毒故也。費氏曰。毒盡元虛。保元為要。縱有實中虛。虛中實。亦權其緩急輕重。而因應之。不可遺其重且急。而反迂務其輕且緩也。若執以痘後無實證。總歸虛治。誤之甚矣。治痘痂褪大局無慮。痂少榮潤。熱欠清和。防餘毒竊發者。忍冬解毒湯主之。痘稠密者。當靨結時。青蠅慕其臭氣來。於痂殼厚嵌處。集𠷀膿黏。偶或遺卵則直成蛆。是謂蛆痘。此痘必無死證吉兆也。袁顥孟痘疹全書曰。痘里生蛆。八九朝。蛆盤臭達。命堅牢。逐蛆法。內用清涼解毒之藥。外噙絲瓜葉。搗汁噴之。痘上其蛆自出。又有痂皮厚不能出者。須用銀針挑破。滴香油在內。凡蛆蟲見油即出。或又以忍冬菊花。(各等分)花椒(少許)和沸湯薰洗亦可也。

痘至十日後。煩渴未休。而有身熱者。有不熱者。宜詳虛實而治之。萬氏曰。痘根煩紅。漿色充足。能食渴者。肺熱也。經曰。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治在上焦。人參白虎湯。加黃連一大匙。如自利而渴者。屬少陰虛。治在下焦。宜溫之。異攻散主之。如不能食而渴者。脾胃虛也。治在中焦。參苓白朮散主之。

凡及靨期。如火燒煙薰者。生死最難決焉。如聲亮神爽。寢食無故。二便清調。唇舌滋潤。爬破血膿淋漓者得生。治於補托中兼清涼。如唇舌乾燥。或胎黃黑。二便秘結。譫語呢喃者。單宜清涼解毒。如聲啞不寢不食。破處乾黑。煩躁氣喘者。必死莫治。費氏曰。九十日後。至梟毒烈火血熱之極。早圖之。如火褐未解。皮表牢封。無所泄。故乾熱成倒靨。不可救矣。汪氏解毒飲。加黃連蝮蛇治之。(或代白蛇好)如火褐太盛。煩渴引飲。神氣不寧者。清涼攻毒飲。宜參考。

附痘毒不混他病一治驗

浪華南堀江傭夫。年二十四歲。己亥秋出痘。原患黴毒。骨節痛疼。因疲瘦非常。神情困倦。兩耳項頸間。發腫毒數塊。乃如瘰癧狀。一夜發熱。放點堆聚。簇簇無縫。至灌漿期。面上一片模糊。不分口鼻。但當以意摸索五竅。然精神略亮。寢食稍寧。瘡自掀發。且有松意。已當靨期而不靨。至十二朝。干蠟如火燒煙燻。壯熱如蒸。譫語狂妄。煩渴不休。此雖里毒全解。而餘毒壅遏於皮毛。痂殼牢封。而無所泄。故余炎不能宣發。依是為此梟惡之症也。因以汪氏解毒飲。加黃連蝮蛇一大匙與之。次早遍身頭頂。剔破如龜甲。膿血淋漓。臭惡沖鼻。凡過一百餘日。並舊疾而愈。舉家大喜。如得拱璧。比及周年。頸項腫毒。漸發如故。乃知痘毒之不混他病也。姑存案備參考之一云。

凡痘稠密者。以十二日。為開眼期。如痘密不及期。而開眼者。便類倒靨。又有過期而不開者。宜驗密之。聶氏曰。有忽然頭頂大痛者。餘毒上攻也。或因多服熱藥所致。若不急治。其毒注於兩眼。而目病大作矣。宜用大連翹飲。去木通車前滑石。加升麻(六分)川芎薄荷(各四分)服數劑。以解散上攻之毒。庶可免目患。若又痘瘡首尾平準。而十二三日之後。卒然目赤痛者。急以本方。加大黃。宜微利之。應手必愈。

凡痘稠密。至十二三日開眼者。痘之常候也。都十二日後開眼。至十六七日。再複目閉不能開。而淚汪汪出者。目中必有赤脈。是欲作眼疾之徵也。急圖之。遲則多生翳膜。難愈。翁氏曰。如十二日後。毒熱留於肝經。則為目翳為赤色。急用瀉肝清涼之劑。羚羊角散主之。所謂眼疾餘毒。悉皆屬誤治。故業醫者。不可不知。萬密齋曰。痘後欲開兩目。而向暗則開。兩目不赤。嚮明則閉。又不流淚。此肝經火邪未去也。是謂羞明。涼肝明目散主之。

痘十一二日。而面腫漸退。即開眼者。症之常候也。若他處腫消。而上唇獨腫不退。唇外牙齦。時濺血者。欲作口疳之兆也。急宜治之。朱氏曰。凡口疳皆胃熱之所致。有輕者。有重者。有生者。有死者。滿口白糜。或紅點簇簇。或齒齦濺血者。輕症也。急金不換擦之。如唇舌腫硬。牙齦黑爛。臭氣衝鼻者重。先以清胃瀉火湯。加犀角石膏療之。或清涼攻毒飲主之。如面腫唇腫。穿鼻破頰。潰喉腐熟。寢食不安者。臭惡甚。連齒脫落者死。俗呼走馬疳是也。

出瘡稠密。而氣血為之耗虛。藥餌不謬。漸得生活。雖然有經數日。而氣血不歸元者。丹溪曰。凡痘收後。手足忽然拘攣。不能屈伸運轉者。此因血少不能養筋。又或感風寒濕氣。致此症者。不可輕用發散。恐反耗其血。只補血此秘訣也。用當歸桂枝湯。如感風寒骨節痛。加羌活防風。如氣虛加川烏引經。再加人參。

又曰。痘痂褪後。面目虛浮。四肢腫滿者。此屬於肺。因表虛受風濕之氣。宜汗解之。用五加皮湯。或腹脹如鼓。目胞微腫者。此屬於脾。因脾胃素虛。飲水太多。水蓄於中。滿而不去。五苓散。加燈心滑石。如有餘毒。口渴不休。全身腫脹者。忍冬解毒湯。加燈草滑石。又傷食脾胃不能消化。濕熱內蓄者。宜以利解。厚朴湯主之。如虛腫者。不可妄投藥。隨症治之。又宜萊菔丸主之。

又曰。痘瘡出後。衛氣最不宜傷。故收靨之後。衛弱而汗出也。汗常出者。謂之自汗。睡中汗出。寤則乾者。謂之盜汗。此由胃弱不能斂束。六腑榮間有熱。而為汗。此證在內為血。在外為汗。以黃耆湯為主。盜汗以當歸湯為主。

又曰。痘後有神昏喜睡者。但精彩不與人相當。形如醉人。亦多妄語。此邪熱入於心。心為君主之官。不肯受邪傳於胞絡。治法以導赤解毒湯主之。兼與安神丸。加牛黃末。亦可也。

凡痘後餘毒遷變。有遍身生瘡疥。而為種種之狀者。或有日夜痛癢難忍。其形如疥。痂痕侵淫。皮膚潰剝。膿血出者。謂之檮杌痘。又或有發落爪拔。遍體生瘡。如癩十指悉臭腐。而為廢人者。二證俱屬可治。急以托裡清熱解毒之劑治之。又或有身發紅點。不痛不癢。不作窠粒者。是乃癍也。急宜投化斑湯。加玄參地黃。又或有發赤火丹瘤者。此惡候也。其毒紅腫作痛。流移上下手足。其治法。內用小紫胡湯。加生地黃。或玄參化毒湯。加犀角。外用砭法。去其惡血。否則頭上起者。下過心即死。足上起者。上過心腎即死。此證甚逡速者也。處方不應者。宜清涼攻毒飲。此數項有志痘者。最宜書諸紳矣。

收靨結痂用方

保嬰百補湯 治痘瘡八九日。漿足之後。別無他證者。

當歸 芍藥 地黃 白朮 人參 茯苓 山藥 甘草

上八味。水一鍾。加棗二枚。煎六分溫服。如或十日後。無餘證者。去地黃山藥。加防風連翹荊芥。名小連翹飲。所謂補脾滲濕之中。微加解毒之味者。即此方也。

溫表調中湯 痘至九十日。當靨不靨。此虛寒證也。必身涼而手足冷。唇舌淡白。須大補氣血。而助收結。此湯主之。

蜜炙黃耆(二錢)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官桂 大川藭 當歸身 炒乾姜(各一錢) 防風(八分) 白芷 丁香 熟附子(各五分)

上十二味。生薑一片。同煎溫服。

五苓散 治飲水過多。以致水漬脾胃。而瘡不收者。

豬苓 澤瀉 白朮 茯苓 肉桂(各等分)

上五味。水煎溫服。

六君子湯 即於四君子湯方內。加陳皮半夏者也。

生脈散 滋生精氣。培養真元。補心潤肺之良法也。

人參(三錢) 麥門冬(三錢) 五味子(十五粒)

上三味。水煎溫服。

黃芩加半夏湯 初發二三日之內。治熱毒未解。而蛔厥者。

黃芩(一錢五分) 甘草(炙一錢) 白芍(六分) 半夏(二錢) 大棗(二枚) 生薑(一錢) 共六味。水煎服。蛔蟲屬熱者。加烏梅川椒。

理中湯 治痘證五六日後。變虛寒而蛔厥者。

人參 白朮 乾薑(炒) 甘草

上四味。水煎服。雖蛔蟲屬寒者。加烏梅川椒黃連。(少許)是主方也。叵虛寒甚者。加熟附子五分。或蛔症熱為凶惡者。即加黃連五分。加烏梅川椒。此名黃連安蛔湯。又加鷓鴣菜可也。

汪氏解毒飲 十一二日。身不潮熱。飲食不減者。不須服藥。若發熱當靨不靨。及痂落無托靨者。此方治之。

當歸(酒洗) 芍藥 人參 山楂 黃耆(蜜炙) 荊芥 牛蒡(炒研碎) 防風(各二分) 炙甘草(一分)

上九味。煎溫服。若是陽證。各照本方。加黃連(四分)黃芩。(共酒洗二分) 或熱甚者。加生黃芩生黃連銀柴胡各三分。若是陰證加肉桂。

清神散火湯 治痘後驚搐。此藥對病者生。若不對而連發不止者死。

木通 麥門冬 玄參 黃連 梔子仁

上五味。燈心引。水煎。研辰砂末調服。大便秘者。加大黃。自利加人參。

清毒散 痘不當收斂之時。忽一時收斂者。更現證。周身窠粒乾燥。口渴發熱。煩急不寧。此毒火壅盛之故也。此湯主之。(方見於起脹部)

犀角解毒飲 治十日後。壯熱不結痂。雖結不實。狀如蠟滓。而不幹者。

生地黃 牡丹皮 犀角梢尖 芍藥(各一錢) 五味子(七粒) 連翹 牛蒡子(炒) 玄參 甘草(各三錢) 人參(一錢)

以上十味。水一鍾半。煎六分或三分。不拘時服。或研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用一丸。燈心草二十根。棗二枚。煎湯化下。又加淡竹葉三十片。亦可。

大連翹飲 十二日後。發熱壯盛。胸腹手足。頭面俱熱。大便秘小便澀。餘毒太盛。即當解毒。此湯主之。

連翹 牛蒡子 柴胡(去蘆) 赤芍 防風(各八分) 木通 當歸 車前子 荊芥穗 黃芩(酒炒) 山梔子(酒炒) 滑石 甘草 蟬蛻(各五分)

生薑一片。俱十五味同煎。大便秘者。加酒炒大黃一錢五分。

忍冬解毒湯 痘痂初褪。大局無慮。疤少榮潤。熱欠清和。防餘毒竊發者。此湯主之。

金銀花 土貝母 甘菊 荊芥穗 牛蒡子 紅花 甘草 木通 連翹 地丁

上共十味。外加胡桃煎服。若大便秘者。兼與四順清涼丸。(以四順清涼飲。為末以糊丸之。)

羚羊角飲 治痘餘毒不解。上攻眼目。生翳羞明。眵淚俱多。紅赤腫閉。

羚羊角(磑碎) 黃芩 黃耆(生) 草決明 車前子 升麻 防風 大黃 芒硝(各等分)

上共九味。水一鍾。煎半鍾。稍熱服。

涼肝明目散 治痘後羞明者。

當歸 龍膽 蜜蒙花 川芎 柴胡 防風 黃連(酒製)

上七味。各等分。雄豬肝煮湯煮服。一方加蟬蛻。

清胃瀉火湯 治口疳輕者。宜此湯。若重者。乃宜用清涼攻毒飲。留濺血塗金不換妙也。

連翹 桔梗 黃連 梔子 黃芩 玄參 升麻 生地 薄荷 甘草 葛根

上十一味。水煎服。或加犀角石膏。若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一錢。

甘露飲 治虛證口疳。(又牙根臭爛出血並治喉舌生瘡)

天門冬 麥門冬 生地黃 熟地黃 枳殼 黃芩 石斛 茵陳 枇杷葉 甘草

上十味。白水煎服。

當歸桂枝湯 治痘後手足。忽然拘攣。不能屈伸運轉者。

當歸(酒洗) 白芍(酒炒) 川芎 甘草 桂枝 黃耆 蒼朮(制) 黃柏(酒炒)

上八味。水煎服。如感寒骨節痛。加羌活防風。如氣虛。少加川烏引經。再加人參。

五加皮湯 治痘收之後。或面目虛浮。四肢腫滿者。此屬於肺家也。

五加皮 蒼朮 桔梗 木通 防風 桑白皮 姜皮 豬苓 澤瀉

上九味。水煎服。

厚朴湯 治腹脹如鼓。目胞微腫者。此屬於脾家也。

厚朴 陳皮 蒼朮 大腹皮 白茯苓 豬苓 木香

上七味。水煎服。傷於水濕者。加澤瀉滑石車前子葶藶。傷於食物者。加神麯山楂子三稜莪朮枳實。喘者加葶藶杏仁。萊菔丸。(方見於後)

四苓散 治痘中過服飲水。而痂後腫滿者。四苓散加燈心滑石。

黃耆湯 痘收之後。衛弱而汗出者。此湯主之。

人參 黃耆 黃連(炒) 甘草 桂枝

上五味。水煎溫服。

當歸湯 睡中汗出。寤則乾者。謂之盜汗。此方主之。

黃耆 當歸 生地 麥門冬 白芍(炒) 炙甘草

上六味。用麩麥為引。豬心以竹刀批開。煮湯煎服之。

導赤解毒湯 痘後有昏昏喜睡者。若連日不醒。口中喃喃自語。或有睡而復醒者。形如醉人。亦多妄語。此邪熱入於心也。此方主之。

茯神 木通 生地 麥門冬 山梔仁 人參 石菖蒲 甘草節

上燈心引。九味。水煎服。兼與安神丸。加牛黃末妙也。

化斑湯 治痘淋色紅。

人參 知母 石膏 牛蒡子 連翹 升麻 地骨皮 淡竹葉 甘草 糯米

上十味。水煎服。以米熟為度。馮氏秘錄曰。化斑加玄參地黃。

小柴胡加生地黃湯 治赤火丹瘤。其毒紅腫作痛。手不可近。流移上下者。

柴胡 人參 黃芩(各三錢) 甘草(炙二兩) 生地黃 半夏(各二兩湯泡七次)

上六味。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半盞。去渣溫服。萬氏心法曰。治痘癰。

玄參化毒湯 治痘後赤火丹瘤。

玄參 歸尾(酒洗) 紅花(酒洗) 連翹(去枝梗心) 軟石膏 赤芍 地骨皮 防風 荊芥穗 木通(等分)

上共十味。加淡竹葉水煎服。如其急者。置紅腫處。徐徐以銀剔針破。吮去惡血。亦可也。

案古人有言。當局者惑。傍觀者明。治痘亦尚如此。平素不研究之。一旦臨局。其能無狼狽疑惑歟。世醫其思諸。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