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起脹三日
凡事得其宜。則猶順風掛帆。熟路著鞭。一舉千里。其勢順也。不得其宜。則盪船於陸。御車於水。不進跬步。其勢逆也。治痘之術。以辨順逆為要。世之從事於斯者。曖昧模糊。不辨順逆。遇其逆證。不知為逆。而妄投促死之藥。或雖知為逆。而強望僥倖之功。人命之重。玩之於寸匙之。上縱令不愧於人。不怍於心乎。治痘當作是觀。
三四日痘出當齊。點至足心。勢方安定。唯須觀痘形之勢。以知氣血壯弱。及受毒淺深。其形尖圓光澤。氣滿血榮者順也。反之則逆也。驗其唇舌。以辨證之陰陽。推其部位。以明五臟六腑。氣血盈虧之候。治痘之要。不過乎此。四五日氣會血附。紅活鮮明。痘頂放光而白。而唇舌滋潤。內外俱無擁遏之憂者順也。如三四日。綿密似蠶種。及紫赤干洞。而頂陷者險也。如五六日。雖氣旺而血不歸附。其色灰陷。或水泡癢塌。破碎浮衣。氣背血散者逆也。必死。如三四日。根窠已起。但色不光壯。血暈纏繞。而頂陷者。此雖險而尚有生意。如五六日。雖氣旺而血附不厚。其色㿠白不榮。或帶昏黯灰紫者。為險。凡順者不待投藥而愈。逆者治之。不能奏效。卻招人之毀。險者藥之所及。宜以唇舌細認三項之症矣。
辨起脹三日治例
凡放標定。而漸漸起脹。痘瘡肥胖一分。是毒發出一分。肥胖十分。則毒亦出盡也。如於此時。有不起者。驗瘡色與唇舌以辨之。魏氏曰。三四日期頂陷者。血亦難聚。險者為氣弱。不能領袖其血也。以保元湯。加川芎肉桂。扶陽益陰。豈有不痊者哉。便不實者。大保元湯主之。如便青滑者。加丁子五粒。
又有至期峻突者。是氣血壯也。或有因元氣素弱。而束領不起者。或有因氣血凝滯。而不得發透者。細察內外諸證。多是於發熱放苗之時。調攝失宜故也。不早圖之。則後必難為矣。朱氏曰。三四日氣虛寒。則頂陷不起。按不堅實。摸不礙手。形不起脹。血虛寒則根窠淡白。或清。(言冷豔者)或細。(言隱伏不起者)或亂。(言隱躍出不齊者)或無。(言出而復沉伏者)或痘上如寒毛豎起。枯澀不活動。宜用以參耆補氣。芎歸以補血。肉桂以溫寒。六日後寒多。可加丁子以溫內。磨入木香。以行滯氣。辨明陰陽。唇舌是准。人參歸耆湯。或大保元湯主之。
夫痘證。有裡寒而虛者。有表寒而虛者。故發始雖實熱燔灼。而妄勿清涼大過。如其雖表色未解者。宜斟酌治之。詳唇舌紅不。以為則。翁氏曰。痘始出之時。雖為血熱擁遏。至於三四日後。身反不熱。肌膚冰冷。痘不長。烏得不進溫和之劑。如肉桂乾薑川芎之類。使內氣一暖。則外氣自和。泄瀉之後。其內必虛。雖腹脹煩渴喘急。烏得復為實熱。不過內虛陷伏成內攻而然。夫實熱之症。七八日曾經泄瀉。皆從虛治之。有木香異攻之證。進木香異攻之二散為貴。
痘之圓暈。以氣血為主。是故氣不可虧。虧則陽會不及。而圓暈之形不成。血不可盈。盈則陰乘陽位。而倒陷之禍立至矣。孫氏曰。四日來。起壯肥大。中有一小孔。自頂直下。至根腳。不黑不白。與痘色相等者。此名蛙痘。由表虛腠理疏而然。若不早圖。則大泄元氣。不能起發灌漿。急用大保元湯。大加糯米。提起內膿。以實其孔。庶致佳兆。二三劑後。孔自塞滿。如至六日。尚不塞滿者。急宜參歸鹿茸湯。加肉桂丁子。若虛寒者。加熟附子五分。
痘欲出而泄者吉。放苗位定。而泄利不止者。急止之。如至四五日。便一泄。則熱氣自散。神氣自虛者。痘之常候也。禁用清涼。如泄後續續。腸鳴下氣者。內虛也。如滑泄糞無臭氣。色青白而小水清利者。虛寒也。如痘色淡白。唇舌淡白虛冷者。表裡俱虛寒也。急宜峻補。聶氏曰。脾胃虛弱。飲食不化而泄瀉者。其泄滑利而色帶白。宜用術苓調脾散主之。又曰。泄而糞青白。泄利者。虛寒也。痘色必淡白。參朮散主之。如虛滑不止。兼七味豆蔻丸。萬氏曰。如四日後。忽然泄瀉。此宜急止之。恐腸胃虛真氣脫也。須辨冷熱虛實。如瀉而手足冷。面色青白。瘡不紅綻者。冷證也。理中湯。或益黃散。豆蔻丸。甚則陳氏木香散。異攻散。各當其證。則皆可用也。
嬌紅嬌嫩嬌豔。俱一證也。此原表裡俱虛。一齊湧出之象也。俗醫觀痘出二三日。起發鮮明。而虛脹者。愛其嬌豔。以為順痘。不置諸慮。或誤失治。六日後發癢塌。九日而死。此坐不熟練斯術。可勝嘆乎。朱氏曰。五六日當起脹時。有一等光活可愛。嬌嫩豔觀。手捺之破。燈照之如琉璃。此假脹也。又名空歡喜。急救表則或幸活。不則必癢塌而死。治之初發忌升發之劑。惟宜固表散火湯。三四日後。大保元湯。加丁子糯米。或人參歸耆湯。宜參用。如六日後。漿色虛餒者。宜參歸鹿茸湯與之。若泄瀉者勿與。(別有口訣)
痘出三四日。面先虛浮。眼先封者。險而兼逆。是所謂進銳者。退速者也。即氣虛一齊湧出之象。如至六日皺萎者。九日必死。又瘡密而七日後。眼不封。鼻不塞者。虛之極也。急防向來倒陷之患。費氏曰。五六日期。表裡無邪雖無阻礙。氣血虛弱。痘雖起發。而少光壯。淡白而不蒼老。眼不甚封。鼻不甚塞。腳雖不塌。項不能綻。體靜溫和者。稍稍解毒。中即當補益氣血。溫中保脾。如保元湯。加芎歸木香姜蠶白芷山楂。用解毒一二味。以預防漿後泄瀉。倒陷之患。
夫痘提升為要。內氣上行則生。內氣下行則死。故五六日後。眼鼻不封塞。而大孔時下氣者逆也。痘書所謂。六日後專用溫補。若虛寒甚者。峻補之。補瀉之要無他。以唇舌為蓍龜。翁氏曰。三四日續續不齊。不易長大。五六日不易成漿。少食氣餒。傷食易泄。七八日期。塌陷灰白不起。自汗微渴。或腹脹喘滿。泄瀉塌癢。寒戰咬牙。頭溫足冷。勢所必至也。驗唇舌紅白。以宜峻補。異攻散。或回陽反本湯。或參附湯宜參用。
凡痘出四日後。窠囊光壯者。氣有餘也。紅暈潤澤者。血有餘也。氣血有餘。則表裡俱實。不須服藥。萬氏曰。如形長大。而色枯燥者。此氣至而血不榮。宜四物湯。加人參麥門冬。色紅潤而形平陷者。血至氣不充也。宜四君子湯。加黃耆官掛川芎。形陷色枯萎者。此氣血俱不足也。宜十全大補湯。或和大桑蟲汁與之。
凡痘證氣虛血實者。證之常也。故痘多屬血熱。如首尾唇舌滋潤潔淨者。里內為平。不須加治。薛氏曰。已出五六日。不能長。而不生膿。或癢塌者。參耆四聖散。或排膿托裡散主之。
稟賦虛弱痘證。或痘前曾嬰大病。未全復。為初熱所困。至四五日。瘡遲滯不進。唇舌滋潤。或潔淨。或淡紅。時微渴者。只用加減益氣湯。兼與獨參湯可也。如未至大虛之前。唯培其脾元。以助灌漿收結而已。薛氏曰。治陽虛痘證。不起發。不紅活。或膿清不滿。或結痂遲緩。或痘痕色白。或嫩軟不固。或膿水不幹。或癢。或畏風寒者。宜獨參湯主之。
附經大病氣血未復忽然患痘一治驗
浪華小西伊兵衛。一子年十歲。患痘於癸丑之仲冬。放苗三日。急邀余往目之。形體虛瘦。手足如柴。顏色愁郁。天柱不舉。余怪問其故。父母答曰。患疫未日。一夜大熱如炮。醫以為再感治之。余曰。是痘也。蓋痘者以氣血。成始終之功。乃闖此兒。乞血大虛。唯所喜者。雖陸續出。未侵環跳之處。雖頂陷繼至。稍有松意。將內症論之。則鄰於逆。將形色言之。則瀕於險。雖然。調養脾胃。補益氣血。則應成領載之績。舉家大喜。便以加減益氣湯。加蟬蛻與之。次早診之。虛瘡略有紅意。尚與前方。加人參三分。肉桂二分。貫及五朝。眉宇微緩。陷瘡爭分光。然寢食未寧。因與大保元湯。兼用獨參半劑。六朝仍因本方。加減與之。方曉安睡。神情且清。次日窠囊突起。漿膿稍松。貫及八朝。漿色沛然。與以糯米粥。意色甚喜。九朝眼鼻封塞未全。而口角轉有收意。即以補中益氣湯。如法治之。已至十朝。頭面堆結而收痂厚。身體雖欠肥潤。神情逐日輕快。乃以補脾滲濕之劑。及十二朝。腫胖盡退。惟上唇如嘴腫硬。是欲發口疳之兆也。以胭脂膏。和金不換塗之。與當歸連翹飲治之。至三十八朝。而全平愎焉。
痘證至五六日。大便一泄利。忽然陽氣脫者。急宜峻補。薛氏曰。古治治瘡痘陽氣虛寒。咬開寒戰。手足並冷。或吐瀉不食。飲沸湯不知熱。用獨參湯。加好真附子炮如法者。每劑先加一錢。未應多加之。更不應加至四五錢。或等分亦無妨。俱用之以運其陽氣。如已脫者不治。用法煎法俱有訣。翁氏曰。氣虛症候盡具。而用峻補之劑。陽氣尚脫者不治。他無治法必死。
辨起脹三日清火治例
痘出位定後。欲知透與不透。要於手足細察。(四五日候)欲知足與不足。要於頭額詳驗。(七八日候)大都。於天庭印堂輔宮兩太陽邊。有幾點悅目可愛。又不瑣屑不歪斜。則雖遍身稠密模糊。亦可望生。痘書曰。出齊後四五六日內。其時日十分緊要。其形色證候最宜精察。蓋好痘全要膿漿濃滿。(是六日後候)其次亦要六七分膿。(七八日膿色六分者為險可治)方可保無慮。一齊形色顯然。其膿之成與不成。(候六七日)足與不足。(候八九日)皆可逆睹矣。除以上順候。自然膿足。不必服藥外。其有不順者。後必無膿。或膿少而清。急於此三日內。(指四五六日)觀形察色。分別寒熱虛實。用藥調治。以為灌漿收結計。猶可及也。
治痘先詳審八證。推察四節。便以內外因為準。故唇燥舌胎。內不平也。否則內平也。形萎色枯。外不平也。否則外平也。故唇舌滋潤。內處俱和平者。不可妄行下法殺人。朱氏曰。行升散後。(指見點一二日)四日間。(指三四日)猶有煩躁悶亂。作渴不食。唇腫腹脹。或大便秘澀。或瀉清黃水。外則乾枯焦紫者。四五日上。以涼膈散。加蜜下之。(行下雖遲不過六日)以救其陰。六日後好行補。(指七八九日)若四日上。便失下。(指五六日)使熱濕鬱結於胃。七日以上。定作泄瀉而死。若腹膨脹。大便秘結。唇燥舌胎乾燥者。以調胃承氣湯利之。(胡氏曰可下不下必死)季少陽曰。初泄者後結生。初結者後泄死。脾濕不泄。溏泄不禁而死。
痘出四五日來。有雖成窠而白泡乾涸。空地赤色。內火太盛。二便秘。無胎唇舌燥裂。元氣昏憒者。費氏曰。此痘以氣虛治。助其烈火。閉其毛竅。不得發泄其外。浮衣勢必破碎。如干豆皮。內囊肉色。燥赤如剝兔。並空隙之地。赤色散漫遊紅。煩躁擾亂。而莫可救藥矣。似是而非。不可不明辨矣。涼血攻毒飲主之。
發始不大熱。而痘出。乾紅滯色。項焦凹陷者。蓋屬倒陷倒塌。此症自五陷成。不可不辨。(五陷者白陷灰陷紫陷血陷黑陷也)翟氏曰。痘出稠密。到三四日。紅紫而頂陷者紫陷也。甚則轉為黑陷。此毒熱熾盛。蔽其血而陷也。仍用清毒活血湯治之。隨其症加減用之。然當其紫陷時。不過一二劑。而痘立起其效如神。及至黑陷。則受毒已深。雖用此方救療。而活者十僅二三。若不及。則涼血攻毒飲可參考。若又黑陷。唇舌淡白者。白花蛇散主之。
發始熱微。逐日內火太盛。至四五日愈劇。逮五六日。猶未解。有口氣如火。及雙唇燥裂。舌胎如粉。囊窠焦爍而乾涸者。費氏曰。假令毒火發見於外。熱如火熾。煩渴不已。口氣如爐。不拘在氣在血。均以石膏芩連犀角金汁等類。以制其陽光烈火。庶氣血兩不受炙。痘其得以起脹而榮潤矣。急宜清涼攻毒飲主之。或涼膈散。若熱毒入心經。而狂躁不知人事者。古法豬尾膏。間亦用之。而虛弱者忌用。以其性悍猛之故也。或奪命五毒丹。可參用矣。
附火極一治驗
京師。針口屋伊兵衛甥。年十有三。發熱不一日。次早見苗。證甚猛獗。始事者。凡十有二。醫皆為不治而去。時有小林順堂者。與余甚善。致書請余。往觀之。乃放苗四日也。其證身體如爐。耳目且紅。口氣如火。躁渴最甚。且熟察之。靜則昏憒如迷。躁則似魚失水。譫語狂妄。二便秘結。唇燥裂及舌炕。(炕者謂白胎通明中央焦紫陷黑者)痘隱躍於皮下。紅色且深。毒火燔灼。氣血不相依。而失負載之功。是乃火極之象也。始事者。皆知攻表之理。而不知治痘不可一定。謬投升散之劑。故致此梟。可憐其未得對病之劑。而坐視棄之。今日之策。當先攻其里。遲及明日。斷不可為。乃以涼血攻毒飲。加石膏大黃。與之且退火回生丹。加牛黃末二分。和冷水進之。徹夜靜恬安眠。次早下利黑便。六朝又下數枚。胸膈略爽。因以前劑。減石膏大黃。及七朝始認知傍人。即進白粥甚喜。且利滑便。如膠者數合。火褐漸退。內外轉松。乃以內托之劑。微加清涼。已及八朝。漿色半足。九朝寢食俱寧。口渴未止。至十一朝。面部略有收意。手足盤痕焮赤。煩渴頻頻。是余炎未盡。而為膈消也。因以人參白虎湯。加黃連。令一晝夜服七貼。貫至十四朝。口渴自休。痂厚收結。已及十六朝。頭頂項頸。發腫毒數塊。即以大連翹飲。貫至三十五朝。始得全功。千金之珠。必在驪龍頷下。獲之甚艱。醫之得奇續神功。亦在險逆之症。為痘者其可以易而求之哉。
辨清補治例
痘出血熱壅遏。則有用某藥。得內外分消。而無餘證。於是更拘日期。與托裡行漿。則有熱毒反蘊蓄。痘色煩紅。凶症疊出。朱氏曰。治血熱痘證。服藥後熱毒悉退。內外和平。惟不易長大者。加減排膿湯主之。然此雖保和元氣。活血行滯。以助痘成功。而前證未除。還當服十補解毒湯。不可拘以日程。而遽用之。
痘出雖掀發。而有兩顴過赤如餅。昏憒而兼氣虛者。孫朋來痘疹心印曰。四五日痘色不宜紅紫。乃熱毒不化。若血熱仍當涼血解毒。兼氣虛者。保元湯。加紫草木通紅花生地之類解之。
痘出氣血虛弱。毒氣盛熾。不能發透。兼虛兼實。遲滯不成漿。而難任溫補。難任清涼者。宜以清補之味保全之。聶氏曰。五六日起脹時。又有一種。出痘稠密。毒火既盛。然元氣虛血氣弱。津液枯竭。不能制火。以致虛火炎蒸。或煩。或渴。或咽喉痛。或鼻時出血。難任溫補。痘必不能成漿結痂。大凡年長之男女。嗜欲久開。血氣既耗者。多有此證。最為難治。今特製參麥清補湯以調之。
發始身熱不一日。而見苗者。謂火里苗。必稠密而無空隙。其症甚重。若唇舌赤色乾燥者。早宜用清毒行血之劑。若唇舌淡白者忌之。醫宗金鑑曰。痘不當收斂之時。忽一時收斂者。更現痘周身窠粒。乾燥口渴。發熱煩急不寧。此毒火壅盛之故也。宜用清毒散主之。
凡四五日候。頂陷焦紫者。毒盛熱實之象也。如窠囊大。而色淡白。以手擬之。皮薄而起皺紋軟寬者。表虛也。氣虛也。形大而掀發。根暈赤紅。枯澀皮薄者。氣虛毒盛也。滿頂紅如海棠紅者。氣虛血乘氣位而滯也。謂之嬌紅。屬氣血兩虛。痘瘡平陷。肉色與痘色。俱赤紫者。血熱毒未解也。痘色淡白。頂陷根暈散蔓者。陽虛也。氣虛也。痘色淡白。與隙地無異。遍身見青筋者。血虛也。如毒盛熱實者。宜清涼解毒。如皮薄表虛者。宜參耆補托。如頂平陷嬌豔者。宜補益氣血。如血熱未解者。宜涼血活血。安表和中。如血滯不運者。於活血行血中。兼補氣。如毒盛氣虛者。於補托中。微兼解毒。如熱毒未盡解。氣虛者。於補托中。微兼清涼。如偏氣虛頂陷者。重以補益溫補之力。如偏血虛瘡白陷者。重於滋補中。以參耆大補之功。然惟面上一二悅目可愛者。有鼎峻之勢。則驗唇舌潤燥紅白。以為用藥之准。用藥不失其期。則陷者突。枯者松。軟者實。薄者厚。而生生之道。存於此矣。是治痘之圓活也。
五六日候。痘頂白者。氣之充也。根紅者血之榮也。氣血兩分。而後明潤紅活者。始終無慮矣。凡痘出以七日。為界限之日。乃氣血毒之三者。悉發出於外。則內乃空虛也。故六日後。必行溫補。以使內氣實為要。蓋以其常言之。一二日宜升散。四日上才用清法。但辨唇舌紅不。而虛者遠清求補。又四日上大便秘者。才行下法微利之。行下雖遲不過六日。若唇舌滋潤者。忌下殺人。如不虛不實者。以平劑治之。然至六日天午。從證之輕重。用補益溫補。宜托裡行漿。雖遲不過八日。若加不順者。雖十日後。亦宜溫補峻補。如膿足之後。補湯太過。恐有癰毒眼疾口疳之患。是醫之過也。如痘平準者。勿服藥矣。又至十日。不結痂者。於補脾滲濕中。微加解毒治之。治痘之法。大略如斯。但當以唇舌易脈。驗其潤燥紅白。以為用藥之則。古人復起。不易吾言矣。
起脹三日虛痘用方
保元湯 痘出位定後。證平準者。加川芎桔梗。扶陽益陰。或陽氣不足者。加肉桂。豈有不痊者哉。(方見放苗)
大保元湯 治頂陷。根窠雖紅。而皮軟且薄。血有餘氣不足者。
黃耆(二錢) 人參(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官桂(五分) 白朮(炒一錢) 川芎(一錢)
上共六味。加薑棗。水煎溫服。如氣不行。去肉桂。加木香。若不食。加人乳半鍾。
木香散 治瘡灰白。表虛內虛。泄瀉腹脹。其效如神。若無灰白泄瀉等證勿用。
桂心 青皮 木香 腹皮 人參 赤茯苓 前胡 訶子 半夏 丁子 甘草(各等分)
上共十一味。每服五錢。姜三片。水一大鐘。煎六分服。
異攻散 治痘表虛塌癢。內虛泄瀉。腹脹喘急。悶亂煩渴。寒戰咬牙。頭溫足冷者。急宜服之。
木香 肉桂 當歸 人參 白朮 陳皮 厚朴 丁子 茯苓 肉果(各七分) 附子 半夏(各五分)
上共十二味。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棗二枚。水一大鐘。煎六分溫服。朱巽曰。此原兩方。予參合之。名木香異攻散。凡痘至八九日。凡虛寒種種即與服。奏速功。
術苓調脾散 治脾氣虛弱。飲食不化。而泄瀉其色帶白者。
白朮(去蘆皮炒) 白茯苓(各五分) 白芍(酒炒) 神麯 炙甘草(各五分) 白扁豆(姜浸去殼炒八分) 砂仁 炒香附 製厚朴(各三分)
上共九味。煨姜三片。大棗一枚同煎。或加人參。
益黃散 治脾虛寒。
陳皮(一兩) 丁子 青皮 炙甘草 訶子肉(各半兩)
上共五味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溫服。一方加木香三分。
四物湯 治痘形長大。而血色枯燥者。此氣至。而不榮者也。以本方加人參麥門冬治之。
當歸 熟地 芍藥 川芎(各等分)
水煎服。
四君子湯 治色紅潤。而形平陷者。此血至。而氣不充者也。以本方。加黃耆肉桂。川芎治之。
人參 白朮 白茯苓(各等分) 甘草(減半) 生薑一片。棗肉一枚。共水煎服。
十全大補湯 治形平陷而色枯萎者。此氣血俱不足也。以本方。合無價散治之。(無價散方見於後)即四君子湯。合四物湯。名八珍湯。加黃耆肉桂名十全大補湯。
加味四聖散 治痘瘡已出。五六日不能長。不生膿。或癢塌者。
當歸 芍藥(炒) 黃耆 川芎(各五分) 白朮 茯苓 紫草 木通 防風(各三分) 糯米(二百粒)
上十味。水煎服。
獨參湯 治虛弱痘證。四日後。諸症不穩者。
人參(去蘆一兩) 生薑五片。棗五枚。水二鍾煎八分。徐徐溫服。大人乳母亦服。
參附湯 治瘡痘五日後。純陰無陽者。
人參(去蘆一兩) 真附子(一錢或二錢) 生薑五片。棗五枚。
上以水三鍾。慢火先煎熟附子。至一鍾半。加人參一兩。煎一鍾去滓。頻頻溫服。朱巽曰。人參補元氣。生津液。定虛喘。退虛。此雖良藥。用之不當則殺人。然用之舌無黃胎乾燥。痘無焦色紫赤方可。每用三分五分。以至五錢八錢一兩止。舌色如常。止用三五七分。淡白者。二錢三錢。淡白之極。須五錢或一兩。膿漿將足。舌色漸紅。即宜減。至一錢五分三分。務在隨唇舌之色。轉之。若痘密色紅。四五日不得排膿者。十神湯內。可加四五分。名喚漿法。
加減排膿湯 治血熱痘證。服藥後熱症悉退。內外和平。惟不易長大者用之。凡此藥保和元氣。活血行滯。以助痘成功。如前症未除。還當服十神解毒。不可拘以日程。而遽用此也。慎之慎之。
當歸 川芎 白芍 人參(初發有勃勃之勢以沙參易用亦可) 陳皮 甘草 白芷 山楂 木通 桔梗
上十味。水一鍾半。黃豆廿一粒。筍嘴五個煎服。不拘時。至六日後。當易糯米為引。
膽導法 此通大便秘結之良方也。不損中氣。強如用藥。用大豬膽一枚。以鵝瓴筒。兩頭截齊。一頭入膽中。線牢扎定。吹令氣滿。納入穀道中。直待氣通取去。
起脹三日清火用方
涼膈散 治痘疹表裡俱熱。純陽無陰之證。
大黃 朴硝 甘草(各半錢) 連翹(一錢) 山梔 黃芩 薄荷(各二錢半) 淡竹葉(五片)
上八味。銼細作一服。水一盞。煎八分。去渣入蜜一匙。和勻服。或黃連解毒湯。合白虎湯亦可。
黃連解毒湯 治心熱如灼。煩渴躁悶者。
黃連 黃芩 黃柏 山梔(各等分) 一方有連翹。
白虎湯 治大渴引飲者。
知母 石膏 甘草 糯米 水煎溫服。
三乙承氣湯 治實熱證。壅遏於陽明。而胃家實。大便秘結者。
大黃 芒硝 厚朴(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四味。水一盞。加姜一片。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清毒活血湯 凡痘色紅紫乾枯。或帶焦黑者。此湯主之。
紫草茸(家用根) 當歸(俱酒洗) 前胡 牛蒡子 木通(各六分) 連翹 生地黃 生白芍(俱酒洗) 桔梗(各五分) 黃芩(酒洗) 黃連(酒炒各七分) 甘草(四分) 山楂肉(八分) 人參 生黃耆(八分)
上共十五味。生薑一片同煎。煩渴者。去參耆。加麥門冬酒炒花粉。
竇氣散 治痘血至。而氣不至。歸附則厚。郛殼不長。或平或陷。不充肥者。
丹皮 荊芥 青皮 山楂 穿山甲 牛蒡 木通 赤芍 殭蠶 蟬蛻
上共十味。加蘆筍十株。臨服和大桑蟲汁。
清補用方
參麥清補湯 氣血虛弱。毒氣熾盛。瘡色淡白。是虛火炎蒸。偏難任溫補。偏難任清涼者。此湯治之。清補之良劑也。
人參(八分) 麥門冬(一錢二分) 生黃耆(一錢) 白葛粉(一錢) 前胡 牛蒡子(各五分) 炙甘草(三分) 酒炒白芍 生白芍(各四分) 當歸(酒洗八分) 川芎 生地黃(酒洗各三分) 桔梗(三分) 山楂肉(五分) 生甘草(三分) 紅花(酒洗三分)
上共十六味。生薑一片。龍眼肉三個。同煎溫服。遇此證者。此藥頻頻服。
清毒散 治痘先期速干收者。
生地 赤芍 連翹(去心) 銀花 牛蒡子(炒研) 當歸 丹皮 甘草(生) 水煎服。
清涼攻毒飲 涼血攻毒飲(二方共見放點) 人參歸耆湯(同上) 參歸鹿茸湯(見灌膿) 白花蛇散(方見於後) 當歸丸(方見於後) 參朮散(方見於後) 七味豆蔻丸(方見於後)
辨灌漿三日
痘出六七日。諸症順候。先頭面行漿半足。至六日。從口角人中地閣。先起先膿。振鼎峻之勢。至七日。從兩腮兩顴眼部山根。紅活明潤。漿色發綻松之勢。虛瘡方爭分光。而精神爽快。睡臥安常。飲食如故。小便秘澀。大便堅固。眼鼻俱封塞。音聲清亮。微渴者。順美之兆也。
丹溪捷徑曰。痘至膿泡。乃收功之時。手足常要和暖。過冷過熱者變也。要人事靜。煩躁昏悶者變也。六腑要元實。忽吐利者變也。音聲要清亮。忽然啞者變也。飲食要漸進。忽不飲食。反大食。或大渴者變也。或觸風寒。或犯禁忌。或傷飲食。或誤湯丸。審察處方可也。痘疹要訣日。七八九日。夫痘灌膿之時。先脹先膿。後脹後膿。漸漸灌滿。水沖頂是也。若欲知膿之有無。先觀氣血之盛衰。切須滋補氣血。令易膿易靨。此最不宜寒涼解毒。恐氣血凝滯。不能灌漿。專以補益之功為要。
辨灌漿三日虛痘治例
痘出四五日期。大便一泄。則熱氣自散。神氣自虛者。痘之常候也。如便秘熱擁。則用托裡清涼責之。然火熱全退。有出瘡冰硬。漿色遲滯者。朱氏曰。治實熱之痘證。過服寒涼。而變冰硬。或嘔瀉。或皮薄漿清。或塌陷無神。血色不活。搔癢煩渴。凡有此則唇舌必淡白潔淨。大便必不牢固。延綿不治。則腹脹悶亂。寒戰鬥牙。死不旋踵矣。急宜加減托裡湯主之。
發始雖為火熱所困。氣血虛耗。而不甚至虛。不甚至寒。寒起勢微微。證又平準。則有宜斟酌治之者。襲廷賢濟世全書曰。治氣血虛損。或觸風邪穢毒。使瘡毒內陷伏而不生。或出而不勻快。此藥活血勻氣。調胃補虛。內托瘡毒。使之盡出易靨。參耆內托散主之。(獨美按內托散之症。龔氏所論。最為的當。但治不虛不實平症之良方也。)
稟賦虛弱之兒。有臨痘而氣血平易。惟少食窠囊虛餒。根暈不收。頂陷不起者。萬氏曰。痘瘡已長。六七日膿漿將成之時。脾胃弱則氣血衰少。不能周灌於身。使之作漿。虛軟清淡。雖有漿亦水而已。宜十全大補湯。去地黃。加木香。或參苓白朮散。去葛根。加黃耆肉桂。多服乃佳。然脾胃強弱。於食多少大便堅利。求之。如大便滑泄者。急宜峻補之。陳氏異攻散主之。
稟賦壯厚之兒。出痘稠密。里證無故。惟有氣血俱為初熱所困。不能送毒發透於肌標。而不成漿者。管氏曰。六七日。頂陷無膿。或服內托藥。而暫起。不久又陷者。貫不滿故也。宜內托散。倍加參耆當歸。煎和人乳糯米好酒服。若陽氣虛者。加熟附子三分。
凡痘出至六七日。有轉屎氣。或腹雷鳴者。腸鳴者胃氣敗。而穀氣下脫也。下氣者。五臟氣下陷也。是皆內虛之徵也。翁氏曰。痘出七八日。神氣靜氣冷。唇舌淡白涕清。嘔吐泄瀉。不渴少食。食亦不化。小便清利。大便稀溏。倦怠昏睡。皆裡寒而虛也。表裡俱虛寒者。用木香散異攻散。常看痘變紅綻。飲食如常。大便堅固為寧。
發始火褐燔灼。大便秘結者。與峻涼攻下為貴。或以痘密。不辨熱之多少。謬太過清涼。內氣自空。及六七日。忽然瘡色平陷。血澤散漫。變虛寒者。是皆清涼過深之失也。至此雖冀挽回於千一。而非猛峻之劑。不能收其功矣。費氏曰。乏其本而漿無所化。實則受其虐。而化不得行。是行漿之理也。有當制以泄其過。有當助以補其不足。不可專以保元為則矣。故至七八日。灰白錫色漿清。或漏出清水。頂陷白無血澤。神情懶倦。語話慵。氣虛之證繁多。總無烈火灼皮膚者。回陽反本湯主之。訣曰。如用之未及者。兼與參附大劑。
鄭氏痘經曰。愚每遇靨後泄瀉不止。為灸天樞二穴。在臍兩邊各開二寸。上肚腹脹。加中脘一穴。在臍上三寸。小腹脹。加氣海一穴。在臍寸半屢效。皆用本兒同身寸。若不瀉而腹脹大者。脾濕也。薏苡仁和尖米作粥。食之妙。
余以為痘中十二日。上六日屬熱。必禁艾灸。下六日屬寒。故以七日。謂之界限之日。蓋氣血領載。以逐毒達外。內自空虛。空虛則生寒。當膿期而不漿。寒戰鬥牙。溏泄頻頻。治宜峻補。如至八日。陽氣尚脫者。灸數十壯。以回其垂絕元陽。以濟其急。兼助藥力。亦能奏一時之功。依錄示諸生。
痘出稠密。中間侵氣虛。色淡白無紅暈。頂陷者白陷也。甚則轉為灰陷。此氣血衰耗。不能運化毒氣以成漿也。聶氏曰。痘出五六日內。如不順。至七八日。若膿漿不行。亦當用參歸鹿茸湯托之。若漿膿不起。則無生意矣。若有四五分。猶可望生。又曰。如痘色淡白。疱不尖圓。根無紅暈者。氣虛血縮者也。必不成膿。參歸鹿茸湯主之。如氣虛必易寒。為虛寒既明。加丁桂熟附治之。若寒甚而未應者。兼與參附大劑。
痘瘡始終忌瘙癢。然有痘症十分凶險。已過大半。而無凶癢者。便可計日以求安矣。又有瘙癢吉凶。未可知者。必視其所發。觀其所因。詳其情狀。察其唇舌。究陰陽之妙境。以施治法。以決生死而已。故瘡色及唇舌淡白。而大便。泄後為癢者。屬氣虛。治宜溫補。如痘色掀發。根暈紫赤。色燥舌尖赤色。中央無胎。大小便秘澀。而為癢者。屬血熱。治宜清涼活血。又在漿膿時。補湯太過則作癢。所謂癢乃美兆也。以其過於茂也。治之宜微行清涼。若皮薄清漿。毒不化而作癢者為重。(驗唇舌以決順逆而後治之)如內攻外剝。血散氣離。其癢猛於尋常。(內攻者。氣敗也。外剝者。形敗也。)萬氏曰。瘙癢之時。乍起乍止。精神清爽。不自抓搔。欲人撫摩者生。若搔癢無時。神氣昏沉。胡抓亂舞。搖頭扭項者。及遍身抓破。全無膿血。乾枯紫黑色者。必死之兆也。
痘出至漿期。諸症順者。七日而頭面。膿色半足。八日而額前頭頂。膿色充實。至此咽喉微痛。聲嘎少嗆水者。痘之常候也。又有根血散闊。或灰白錫光。時時瘙癢。睡臥不寧。或腸鳴下氣者。而唇舌淡白虛冷者。虛寒也。管氏曰。七八日期。漿不充實。不肯結痂。而渴瀉寒戰者。急與大保元湯。不食者加乳汁。根不紅者加雞冠血半匙。胃寒者加丁子。表裡俱虛寒者加附子。如及八日。證不穩者。建中湯主之。
附峻補一治驗
浪華伏見町。藥鋪一女兒。年僅四歲。出痘稠密。一醫療之。瘡平陷不起突。至八朝無膿路。以為不治辭之。急邀余往視之。頭面灰白。平塌如干豆皮。泄瀉無度。寢食不寧。虛寒之候悉備。余曰。此痘診之。不犯環跳之部。原非逆症也。是因其初失治。漸致氣虛。几上鬼簿。挽回之策。無他。唯在峻補之一手段。庶乎死中求生。即用大保元湯。加官揀參熟附子各五分。丁子七粒。別以人參一錢。熟附八分。濃煎兼與。至九朝略有松意。而寒戰咬牙。溏泄未禁。轉用聶氏建中湯。別湯中加參附一倍。兼與如前。又與回陽酒一盞。令兒醉之。迨夜安睡。次早寢食凶證半退。漿色稍松。至十一朝。明潤光活。膿色勃勃充肥。乃以補中益氣湯。加桂與之。次早精神爽快漸寧。貫及十五朝。痂疕高突。以小連翹飲。至甘五朝而全復。
八九日。忽然泄瀉者。為虛寒明。而有用木香異攻之類。而泄利不止。漿色虛餒。腹脹氣喘。陽氣猶脫者。聶氏曰。寒戰咬牙並起者。此真氣外發。而內虛寒也。宜建中湯大補之。或謂寒戰咬牙之症。有寒有熱。如痘色紅紫。齊湧掀發。身熱煩躁作渴。大便秘。小便赤澀。唇舌赤色者。屬實熱。宜清涼。蓋胃熱則咬牙。肺熱則寒戰也。如痘色淡白。皮薄頂陷。身涼惡寒。大小便利。煩渴頻頻。與沸湯不知熱。唇舌淡白者。屬虛寒。宜峻補。蓋胃寒則咬牙。肺寒則寒戰。以此辨之。其症歷歷。如懸鑑照物。毫無遁形也。
辨灌漿三日清火治例
發始火褐大盛。既投清涼。至五六日而半解。而後有與排膿之劑。胃火反燔灼。漿窠乾涸。及煩渴引飲。欲發走馬疳者。管氏曰。至七八日。當貫膿。身反大熱。而煩渴者。白虎湯。加天花粉葛根甘草治之。如上唇堆腫。大便秘者。胃火熾也。清涼攻毒飲可考參。
初發熱毒擁遏。則宜驗唇舌。以清涼解毒。若失而不治。則結疔毒。最忌五處疔痘。此處結毒必死。(五處耳前後心胸心背結喉兩太陽是也)慎勿認黑痘作疔。使父母驚惶。蓋七八日。行漿將足。而發疔須認黑疔。疔或黑而硬。或有紅絲。發大紫泡。未曾解毒者。龔氏曰。以神功散。加雄黃黃芩黃連大黃煎服。卻用點法。雄黃一錢。研胭脂重浸水令濃。調雄黃末。剔破疔頭。以點疔頭。立時即紅活。神法也。又曰。治疔痘。先以銀針。剔破疔頭。吮去惡血。而以拔疔膏。點疔頭即活。若貼之未活者。四聖膏亦妙也。
凡治痘之要。始解鬱火。中清實火。終治虛火。然至靨期。復歸補脾解毒。是古人之定法也。雖然。首尾非峻涼攻下。有不可救者。餘數年顓志於痘。驗數千人。漿期與猛峻攻利之證候甚鮮。但百中不過五六。審驗唇舌以治之。費氏曰。八九日期。至有梟毒烈火血熱之極。非不極其清解。其烈熱未減。紅暈不收。膿囊有斂意。謹防火褐。以致倒靨。以清涼攻毒散。重加生地黃石膏。
附首尾用清涼一治驗
浪華堂島。某一女兒。年僅六歲。己酉春患痘。見苗二日。邀余往診之。身熱燔灼。神昏不食。見點深紅如絳。二便秘結。唇燥舌尖如火。中央白胎且燥。余曰此症。梟炎熾盛。表裡俱實。不早解其圍。則將及危篤。即以十神解毒湯。加石膏大黃。貫至四朝。標瘡礬紅。而發紫疱。因用清毒活血湯。去參耆。加石膏大黃。至六朝。身熱稍減。次早思食。惟面瘡陷不起。二醫在傍曰。當漿期陷不突者。非參耆補托之功。安得綻松。余曰。此痘大便未解者。內實也。出瘡乾紅滯縮者。外實也。謬與補益。則是愈實實。所謂塗附塗者。子言是也。即以清涼攻毒散。倍加石膏大黃。及八朝通身略有松意。熱毒雖漸解而。細察其口舌。上齦其黑如煤而濺血。余曰。此乃走馬疳也。舉家驚惶。懇請良法。乃以金不換。和油胭脂塗之。以留其血。即與清胃瀉火湯。加石膏大黃犀角治之。九朝漿色半足。次早膿漸充肥。更投清補之味。至十二朝。熱復如炮。渴煩無休。再用清涼攻毒飲。倍加生地黃。及十四朝。宿便快通。凶證頓退。貫至十八朝。更以大連翹飲。至三十五朝而全愈。如此證候。寥寥乎晨星。不可執以為常。記以備參考爾。
痘出不壯突。而不能成漿者。有陰陽之分。一屬氣虛。一屬血滯。只驗唇舌與形色。以辨之。聶氏曰。六七日期。氣血流暢。則毒化為膿。膿之不成。其因有二。熱氣熾盛。則血燥而凝。故不能運化成漿。元氣耍弱。則血寒而縮。亦不能運化成膿。凡屬氣虛者。宜補益排膿。若夫痘色紅紫乾枯。或帶焦黑者。即毒熾而血凝也。必不成膿。急宜清毒活血湯主之。
辨灌漿清補治例
至漿期。氣血虛耗夾熱。而不能使毒化漿者。此毒氣肆奔潰。根血猶附。窠囊平塌不突也。若與托裡解毒。反取過深之失。況乃其元氣。素虛弱者乎。難之又難。宜三思焉。所謂難任溫補。又難任清涼。要以清涼之味為良。翁氏曰。七八日之間。毒未盡解。於溫補中。加解毒。熱毒未盡解。於補益中。兼清涼。若偏於燥劑。毒盛不能化漿也。參麥清補湯主之。或八珍湯。加黃耆麥門冬。
痘瘡素血熱太甚。至五六日。其熱全退。窠囊豐突者吉。如熱毒未解。根血焮赤。或水泡清淡空殼者。必有發癢之患。與以十神解毒一二劑。先解其熱。而後宜排膿補托。孟氏曰。八九日漿雖灌。而色大紅。根腳散漫。無一線之紅圍繞者。此血熱甚而未解。當有九朝十朝。發癢之患。急宜參耆內托散。加蟬蛻木通荊芥白芷火煅穿山甲等藥治之。更須令人看守。勿令抓破也。
痘出皮薄清淡。至七八日。瘡頭一二連串。漿水漏出者。是謂癍爛。又出瘡稠密。為片為塌。膿水淋漓不幹。是謂潰爛。一是過表發之失也。一是可發表。而不善發表之過也。萬氏曰。瘡頭膿熟潰爛者常候也。若未成膿先即潰者。此名斑爛。斑爛之由。病當發散。而誤不發散。則毒氣閉塞。喘促悶亂。(此可發不發之過也屬表實)不當發散。而誤發散。則毒隨陽氣暴出。遍身皮肉潰爛。(此不可發而誤發散之過也屬表虛)此當發而不發。與不當發而發之過也。治之宜調脾進食。令大便順快。以養榮衛。生肌解毒。解發不至冷。調養不至熱。乃方良法也。宜十全大補湯。多服之佳。(訣曰去桂加防風連翹治之)如大便秘者。以膽導法潤之。
灌漿三日用方
加減托裡湯 治實熱之證。過服寒涼。而變冰硬。或嘔瀉。或皮薄漿清。或塌陷無神。血色不活。瘙癢煩渴者。凡有此等症。則唇舌必淡白潔淨。大便不牢固。延綿不治。腹脹悶亂。寒戰鬥牙。死不旋踵。
黃耆 人參 肉桂 當歸 白芍 白芷 木香 陳皮 山藥 甘草
上十味。水一鍾半。糯米一撮。煎熟臨服時。加人乳半盞。酒釀數匙同服。如痘色灰白平塌者。加肉桂附子。
參耆內托散 治氣血虛損。或風邪穢毒沖觸。使瘡毒陷伏不出。或出而不勻快。用此活血勻氣。調胃補虛。內托瘡毒。使之盡易收易靨。
人參 黃耆 當歸 川芎 厚朴 防風 桔梗 白芍 白芷 官桂 木香 甘草
上十二味。水一鍾。糯米一錢溫服。(參耆內托散者。龔氏所論即治痘瘡之平症。而不治險逆之症乎。余按此方托裡發解之劑也。故二三歲小兒表肌大虛者。忌過服愈表虛皮薄。變為水泡清淡漏痘。而及危篤者多矣。)
千金內托散 此方治前證。乃於參耆內托散中。去桔梗加山楂子。生薑一片。龍眼肉三個。同煎入好酒和服。(聶氏活幼曰。痘色淡白。疱不尖圓。根無血暈者。氣虛而血縮者也。必不成膿。急用參歸鹿茸湯。或千金內托散。按此二方。其功用不等。參歸鹿茸湯。托裡滋補之劑也。治氣血虛弱。而痘失峻突之勢。不能化毒成漿者。千金內托散。托裡發解之劑也。治氣血虛損。而毒壅遏肌表。不能起突化漿者。世醫不辨。謾執以蹈其過。而二三歲小兒。有表肌大虛。出痘平塌。皮薄不成漿者。概以托裡發解之藥責之。其痘愈虛。窠頂平塌。致不救者甚多。治痘者鑑之。記以備參考。)
回陽反本湯 治痘瘡氣血虛劇。皮薄漿清。錫皮灰白。虛惕寒戰者。
人參 黃耆 鹿茸(酒炙銼片用酒煎膏配藥) 當歸 川芎 肉桂 甘草 山楂 熟附子
上共九味。外加大棗二枚。共水煎。
參歸鹿茸湯 專托膿之妙劑也。
鹿茸(酒塗炙去毛勿用酥炙恐其膻也三錢) 嫩綿黃耆(蜜炙一錢五分) 當歸(酒洗一錢五分) 炙甘草(六分) 人參(一錢二分)
上五味。加生薑一片。好龍眼肉三個。同煎去滓。入好酒一杯溫服。兒若能飲酒。濃煎藥汁。與酒相半和服。亦好。虛弱未甚者。服此一二劑。其痘即轉紅活而行漿。如困倦手足冷。飲食少者。加木香三分。丁香官桂各五分。寒戰咬牙者。再加官桂三分。製附子八分。泄瀉者去當歸。加曲炒白朮。酒炒芍藥。白茯苓各八分。木香丁桂各三分。別用參朮散止瀉。(余按夫脾者。惡苦好甘。而參歸鹿茸湯六味悉甘。調補滋潤之品。而腸滑之劑也。故稟賦脾胃脆者。常易泄。若六日後。重與此湯。則必腸滑泄利內氣下脫。窠囊陷塌。失起突之勢。必然不漿。至期隨症。欲投此湯者。必於本方中。加漢術桂丁子熟附與之。該宜防腸滑之疴。否則溏泄頻。以致不漿。終難救乎。聶氏每用此湯。必兼與參朮散。以防溏泄是也。)
回陽酒之方 治虛寒八九日。色㿠白如水泡。頂陷根白。癢塌。咬牙寒戰者。
鹿茸(酥炙) 大附子(曲裹煨去臍) 嫩黃耆(炒) 當歸(酒洗各六分)
上四味。銼好酒煎服。(訣曰。以好酒一合半。清水一合半。文火煎熬。待煎減及一合半。頻頻溫服。以醉為度。)
建中湯 凡至八九日。寒戰咬牙甚者。此真氣外發。而內虛寒故也。先用木香異攻之類。而無其功者。以此湯大峻補之。
人參(二錢) 蜜炒黃耆(三錢) 白朮 當歸(各一錢五分) 川芎(八分) 大附子 乾薑(炒帶黑色) 肉桂 炙甘草(各一錢) 丁子(五分)
上十味。生薑一片。同煎溫服。一服立止。甚者不過二服。如收靨後。寒戰咬牙者。用此方調治。如虛寒甚者。以參附大劑兼與。
十全大補湯(見起脹) 木香散異攻散(二方共同上) 參苓白朮散(見放苗)
灌漿清火用方
十神解毒湯 神功散 清涼攻毒飲 涼血攻毒飲(四方共見放點) 清毒活血湯(見起脹) 參麥清補湯(同上) 托裡清補湯(同上) 膽導法(同上) 白虎湯(見收靨) 參朮散(見丸散部)
按治痘之窾。以唇舌為要。然至其妙處。不必拘拘。猶九方皋之相馬。求之於牝牡驪黃之外。但此意也。難與庸醫言。未免向癡人說夢之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