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痘科辨要

卷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辨初熱三日

夫天象。雖雜陳乎推步者。見其有條而不紊。地理。雖雜敷乎堪輿者。知其有脈而不斷。醫之於痘亦然。痘瘡之症。千狀萬態。不可僂指。雖然。精究此術者。絲分毫析。隨症投藥。未嘗謬認一症。誤投一味也。所謂多多益辨者。何獨兵耶。此之謂通神之手矣。又此之謂泣鬼之手矣。

初發身熱悠悠。是宜氣血和平。惟熱輕則痘亦輕。熱重則痘亦重。又有熱重而痘輕者。有熱輕而痘重者。又熱一日而出者甚重。熱二日而出者次之。熱三日而出者又次之。唯四日而身涼見苗者為稀。如火褐大過。則正氣不勝邪。故面色為昏暗。為枯澀。為黑滯。氣血充榮。則面色為潤澤。為光彩。為淡紅。此乃勢之所必至也。

發始身熱溫和。皮膚潮潤。面眼無澀萎。兩耳如常。音聲清亮。睡中微悸。二便如故。及口渴食減貪眠。唇舌滋潤者。順痘也。凶逆者反之。先一二日。用輕揚發散之藥。以取微汗。

似是而非。若同而異。此病之所以能感人也。小兒痘瘡。其初不免乎發熱。似傷風食傷驚熱。為痘未真。是謂疑似。雖曰良工。而難辨明。於是欺世盜名之輩。妄言詭辭。令父母驚惶失措。是可哀哉。孟繼孔幼幼集日。痘瘡欲出。必先發熱。目睛黃眵。耳後紅紋。耳尖尻骨獨冷。面色四肢俱赤。惡熱而不惡寒。此痘疹之所有。而傷寒之所無也。若夫疑似之間。辨認未真。先以升麻葛根湯。惺惺散探之。朱巽痘科鍵曰。如初發微熱。面色㿠白。皮膚柔嫩。呵欠竄眼。吐利並起。精神倦怠自汗者。虛證也。加減益氣湯主之。

發始先腰痛者。為重症。腰者腎之府也。乃人身之樞紐。諸骨之根柢也。故痘家最大忌之。腹痛雖惡候亦次之。諸書所謂。發始先腰腹痛。而後發熱者甚重矣。先發熱。而後覺其痛者險也。宜急發其痘。如四肢痠痛。額前發青氣者。為大逆。如攻發痛止者無妨。聶久吾活幼心法曰。有腹痛腰痛。而煩悶者。此其毒誠重。然只當用敗毒和中散主之。大便秘。則加酒炒大黃。微利之。

發始吐利二證。俱非寒也。諸嘔吐暴泄。皆屬於熱。水穀傳化之道路。為熱所迫。輸送失常。吐利並作。朱氏曰。嘔吐者。初緣毒壅於中。不能發越也。只當發痘。瀉屬於脾。為毒壅於脾。不能上達。雖為濕熱下泄。亦有分消之義。其初出二證。俱不可止。唯宜發痘。主方和解湯。加減升麻湯之類。宜參考。如至三四日。猶不止者治之。

發始發驚搐。痘隨出而驚自止者。為驚痘吉。大抵驚搐。雖屬於肝木。而痘之驚搐。屬於陽明。故宜先發痘。痘出則止。然木能勝土。又歸心火相爭。脾土不足故也。若四日不止者為凶。丹溪捷徑曰。凡痘發熱。有驚搐者。以導赤散。加辰砂末服之。聶久吾曰。毒壅盛於皮。不能驟發於外。而驚搐狂躁者。宜用清解散以宣之。又血氣虛弱。送毒氣不出。而驚搐狂躁者。宜用溫中益氣湯以托之。費建中救偏瑣言曰。治痘前驚跌發搐者。宜此湯。疏肝透毒散主之。

發始大熱。譫語狂言。見鬼見神者。緣梟炎亂心魂。是謂純陽無陰。朱氏曰。凡見積熱形證。一熱即下。遲則不能斡旋。三日即死矣。如其為證。發始身熱如炮。二便秘結。口渴。兩睛如血。兩耳灼熱。煩躁狂妄。譫語狂亂。唇裂舌胎如粉。甚則舌炕。惡熱者單下之。以胎減為度。惡寒者雙下之。不可泥在初當發之說。此症百中一二。不可執以為常。如唇舌滋潤者。忌妄下殺人。主方清涼攻毒飲。或涼膈散。

凡升者。提清氣以上達也。發者。開百竅以四播也。俗但知以毒透毒。不知升發之義。翁仲仁金鏡錄曰。實熱壅遏。不得達表。氣粗喘滿。腹脹煩躁。狂言譫語。睡臥不寧。大小便秘。毛豎面浮。眼張若怒者。併為風寒外搏。與出不快者同治。宜羌活散郁湯主之。

凡有一日熱而出者。有二日熱而出者。有三日熱而出者。或五六日熱而出者。因風寒襲外。腠理不疏故也。丹溪捷徑曰。熱三朝便出者。此常期也。如過四五日不出者。熱綿綿無休歇。吉凶之徵未卜也。急與解毒托裡。分內外因而治之。疏者吉。外邪壅遏。而不易出者。此外因也。麻黃解表湯主之。

方發之後。所出不多。氣候和平。無他症者。即是瘡本稀。不可更發也。所謂發不至太過。守不至不及。乃用藥之圓活也。聶氏曰。其或增寒壯熱。頭痛咳嗽。鼻流清涕者。多因於外感。不可不發散也。當視兒強弱。而用藥發汗。兒體氣素壯實者。用加味升麻葛根湯汗之。體氣素怯弱者。用加味參蘇飲汗之。然皆不可出汗太多。恐發虛其表。後難起脹灌漿也。既經發汗。而身熱漸緩。兒頗安靜者。其痘出必稀少。此為順候。且勿服藥。以待之。

漢唐以來。當痘疫流布時。不擇大人嬰童。一發熱。專用升麻葛根湯為治。痘疹初熱之定奪。然余嘗稽古人之意。升麻葛根湯一方。蓋治痘瘡之常。不治痘瘡之變常者。聶氏曰。先用升麻葛根湯發之後。或身熱不退。而煩躁者。且勿峻攻。姑少待之。其或煩悶躁渴。而妄語者。用敗毒和中散清之。如大便秘結者。加酒炒大黃。微利之是也。痘自包孕之地。萌動而起。未形是謂無極。於此為氣虛已明。則先可知三禁。一勿攻發。一勿清涼。一勿解毒。始終以保元四君之加減治之。翁氏曰。治虛證痘證。以元氣為主。元氣充實。則毒易出易化。故善治痘者。惟保元氣於虛弱之前。使不致於耗散為貴。然其治法。一曰。實腠理。而固肌表。二曰。節飲食。而保脾土。肌表固。則外陷之患不足慮。脾土實。則下陷之患不足憂。更加以參耆補益之功。

夫痘有輕重。人有強弱。治有緩急。不可不辨。然挽回調劑。古人必按痘之形色。而後推敲。故施之於緩者則可。其重且急者。痘雖未形。而兒體之生命。已在涉春冰而蹈虎尾。其痘未及見。則毒雖猛。而尚未有定位。火雖烈。而尚未及燎原。此誠轉危就安之機。起死回生之會也。宜用攻發解毒之劑治之。如及悶痘定位形色已凶。則梟炎不易破矣。況形以氣見。色以血呈。凶顯形色。逆亦非淺。虛實同然。補瀉用法。唇舌是准矣。

戲猴出痘

嘗聞。俗諺野猴患痘。其歲闔鄉。出痘必稀。曏者余在岩島。偶見友人畜野猴。教以戲技。一日猴乍伏臥不起。與物不食。且如驚搐狀。翌日面上磊落。生小皰子五六粒。殆如血靨痘狀。余問之於狙公。乃云。此即痘也。按聶久吾曰。胡地極寒。其人無屋居。鮮火食。冒風霜。犯冰雪。腠理秘密。若禽獸然。即有胎毒。尚為別症。不能宣發於皮膚。而為痘疹。是以胡人不出痘。今野猴遇乎畜養。失其山野之性。不冒風霜。不犯冰雪。熟食褥臥。與人同居。故觸遇疫氣。遂致然歟。抑亦不知野猴皆患痘瘡。而人不逮見之歟。記以備參考。冀世醫諒余苦心至此而已。

初發三日用方

升麻葛根湯 初熱發解痘疹之良方。古方三日前後用之。

升麻 葛根 芍藥 甘草(各等分)

上四味銼細。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無時。一方加羌活。

和解湯 古方三日前後用之。

升麻 芍藥 葛根 人參 川芎 防風 羌活 甘草(各等分)

上八味。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加減升麻湯 無論痘與非痘。但見嬰兒身熱。呵欠煩悶。睡中驚悸。嚏噴眼澀。鼻出氣粗。手足痠軟。即宜與服。如有雜證。再兼雜證藥治之。

升麻 乾葛 芍藥 甘草 前胡 紫蘇 當歸 連翹 桔梗

上九味。水一鍾半。姜三片。蔥白三寸。煎服取微汗為度。如有汗。當以小劑疏發之。

敗毒和中散 發汗之後。或身熱不退。而煩躁者。且勿峻攻。姑少待之。其或煩悶躁渴。而妄語者。此散清之。

連翹 牛蒡子(各等分) 酒炒黃連 枳殼(炒各七分) 防風 荊芥(各五分) 桔梗(四分) 前胡(五分) 升麻 紫草茸(酒洗家用根) 蟬蛻(去頭足) 小川芎(各四分) 木通(五分) 甘草(四分) 麥門冬(去心八分)

共十五味 大便秘澀者。加酒炒大黃。(一錢二分)微利之。不秘者勿加。服此覺煩悶少解。即止勿服。聽其痘出外。則中自安也。

導赤散 凡痘發熱。有驚搐者服之。

木通 生地黃 防風 薄荷

上燈心引。共五味煎服。加辰砂未可也。或加蟬蛻牛蒡子。

清解散 治毒氣壅盛於內。不能驟發於外。而驚搐狂躁者。

防風 荊芥 蟬蛻 小川芎(各四分) 升麻(五分) 甘草(三分) 酒炒芩連 木通(各六分) 桔梗(四分) 前胡 乾葛(各五分) 紫草茸(家用根六分) 山楂肉(八分) 牛蒡子 連翹(各七分)

上共十六味。生薑三片。同煎溫服。

溫中益氣湯 治血氣虛弱。不送毒氣出。而驚搐狂躁者。

人參 白朮(炒各五分) 黃耆(生八分) 當歸(酒洗) 白茯苓(各六分) 炙甘草 川芎(各四分) 白芷 防風(各三分) 南木香 官桂(各二分) 山楂肉(六分)

上共十二味。生薑一片。大棗一枚。同煎。(一服中病即止)

疏肝透毒散

殭蠶(炒四分) 蟬蛻(二分) 薄荷(二分) 鉤藤(六分) 青皮(七分) 木通(三分) 前胡(六分) 山楂(二錢) 羌活(四分) 荊芥(三分)

加燈草一分。姜二分。水煎溫服。按氣血虛弱。而表虛汗多者勿用。

羌活散郁湯 專治實熱擁盛。郁遏不得達表者。

防風 羌活 白芷 荊芥 桔梗 地骨皮 川芎 連翹 甘草 紫根草 大腹皮 鼠黏子

上十二味。為粗散。水一鍾。燈心十根。煎六分溫服。

麻黃解表湯 治勞苦之人。皮膚粗厚。腠理閉密。及外感風寒。其痘被外邪所遏。而不易出者。

麻黃(去根節酒炒黑) 升麻 羌活 葛根 防風 大力子(炒) 荊芥 甘草 蟬蛻 桔梗

上十味。各等分。水煎入燒人糞同服。

加味升麻葛根湯 此一方即是傷寒之劑。痘疹服之。發汗亦無妨。

白粉葛(一錢) 升麻(八分) 芍藥(六分) 小川芎(四分) 甘草(三分) 山楂肉(八分) 牛蒡子(炒香五分) 桔梗 防風(各三分) 蘇葉(五分)

上十味。生薑三片。同煎熱服取汗。

加味參蘇飲 用虛弱之嬰童。為痘未明。而發熱者。

人參(三分) 蘇葉(五分) 小川芎 桔梗 前胡(各四分) 陳皮 甘草(各二分) 白茯苓(五分) 粉葛(八分) 半夏(制三分) 牛蒡子(制四分) 山楂肉(六分)

上十二味。生薑三片。同煎熱服取汗。

惺惺散 發熱疑似之間。辨認未真。先以此湯探之。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天花粉 桔梗 細辛(炒) 甘草 薄荷(各等分)

上八味。水一鍾。姜二片煎服。

加減益氣湯 治一發熱。遂頭溫足冷。不渴便溏。面色㿠白。或瀉利青谷。嘔食不化。兼身熱呵欠等症。乃氣虛也。

黃耆 沙參(一日後易人參) 甘草 當歸 川芎(五日後宜去之) 白朮 陳皮 升麻(洗酒少許) 桔梗

上九味。水一鍾半。姜一片煎服取暖為度。

停滯腹痛。或瀉酸臭。加山楂面蘖。不停滯。而唯腹痛。瀉酸臭。加乾薑芍藥。驚悸加天麻鉤藤。磨安神丸同服。嘔吐去桔梗。加煨乾姜。瀉泄不止。去當歸。加肉豆蔻。兼與豆蔻丸。四肢冷。加乾薑肉桂。有汗去升麻桔梗。加肉桂。倍黃耆。產後出痘。加赤地白芍木香肉桂。氣虛毒壅者。加蟬蛻地丁。

清涼攻毒飲 涼膈散(二方共見放苗)

安神丸 七味豆蔻丸(二方共見於後)

辨見苗三日諸證

嘗謂痘初見點。便顴顏色榮枯。蓋皮膚黃紅白。而明瑩者。氣血相旺也。然推察頭面之諸位。以預知吉凶悔吝之由。左頰屬於肝。右頰屬於肺。正額屬於心。下頦屬於腎。鼻屬於脾。正額者太陽脈之所會。唇頰陽明脈之所經。兩耳兩傍。少陽脈之所過。夫痘為陽毒。故隨陽而見於面也。然陽明胃與大腸。積陳為朽。氣血俱多。故先於口鼻兩傍。人中上下。兩腮年壽之間。先出先脹。先漿先靨者吉。反之他處先見者。為險為逆矣。先現一點血。其色淡紅而大者稀。紅赤而小者密也。敷點既定。貴圓淨。而嫌破碎。貴高聳。而嫌平塌。貴稀疏。而嫌稠密。唯出要參差。耳後項頸心胸。少於他處為佳。眉稜兩顴額前。先潤不滯為妙。

蓋放苗三日。而生死判然。候之其關竅。全在面部。面諸陽之會。天庭印堂為第一。最面部吃緊處。出痘首尾。不過論氣血毒三者。夫元氣者。以胃氣養之。故能食。脾胃健固。則元氣勝毒。應期收功。故一二日先見。四五日先長。七八日先漿。十十一日先靨。若不能食者。毒勝元氣。則內攻外剝為逆。如痘碎密。而黯灰空瘡者。即死症也。凡眼部以下先見。二三相連出。唇舌紅潤滋潤者。毒無內擁。朝見點。而暮礙手。色淡紅滋潤。而身熱漸減者。吉兆也。

痘已出。成形者氣也。成暈者血也。兩者均可驗吉凶。決生死。世醫何專言血。而不及氣。氣無形難見。血有形易見。故診氣血之法。痘窠尖圓光活者。氣之充拓也。根暈收緊紅活者。血之榮養也。故見苗色乾枯涸澀者。血虛也。頂陷不突者。氣虛也。塌陷者。氣離也。根散者。血離也。灰白者。氣滯血衰也。焦褐者。血枯也。黑者。毒滯而血乾也。紅變白。白變黃者生。紅變赤。赤變紫。紫變黑者。雖作窠。而毒沉伏也。發始四日必死。見點隱躍覆沒者。六日必死。

辨虛痘治例

凡見點淡白者。屬氣虛。過赤者。屬熱毒吐瀉者。屬內虛。便秘者。屬內實。汗出如濡者。屬表虛。肌膚乾枯者。屬表實。謂之初發之六候。唇舌滋潤者。氣血和平。唇舌淡白者。氣血衰損。唇舌赤色者。熱實也。唇舌乾燥者。毒火盛也。唇舌燥裂者。毒火燎血中。白胎通明者。梟炎甚於中。然唇舌微旨。亦有多端。舉其一二以示之。凡舌三十六品為病舌。二變為七十二舌。三變為一百四十餘舌。蓋三變決生死。如響之應於聲。唇十八品。亦依此例也。雖然。唇舌之候。秘藏累世。不敢妄傳。若欲得之。則宜入余門以請焉。

凡痘證。有似虛反實者。有似實反虛者。變證百出。千形萬狀。若欲體認變幻。先須知三項。翁氏曰。氣虛之證。初發身熱。手足厥冷。乍涼乍熱。精神倦怠。肌肉㿠白。飲食減少。四肢倦怠。睡臥安常。便清自調。虛症無疑。未見點前。用參耆飲。加輕揚發散。如紫蘇防風白芷。見點之後。用參耆飲。加川芎桔梗。見點四日之後。重用參耆飲。隨病加減處治。

夫痘有純虛者。有純實者。有先實而後轉虛者。有先虛而後轉實者。惟宜斟酌。要隨唇舌治之。丹溪捷徑全書曰。痘瘡出形如平日。皮肉正色者吉。若痘常帶豔(豔者說文好而美也)而赤。其後多致癢塌。不可救也。凡帶豔者。防後日塌癢之變。為一急著。宜用疏風固表消毒之藥。使氣血充實。邪火漸退。正氣不虧。光松干收。如期不亂可也。固陽散火湯主之。翟繆類編曰。色白皮薄者。必用固陽散火湯主之。去荊芥生地。加白朮茯苓各五分。

凡放苗僅有數粒。色不甚紅。亦不甚白。身體溫和。神情清爽。不暗慮者為順。然其囊窠。累日不見粗肥。皮薄不起者。宜防日後倒陷之患。管橓保赤曰。初出一二日。灰白頂陷不起。或起亦軟。而不礙手。根窠不紅活。身涼而靜。此虛寒證也。人參歸耆湯主之。氣滯者少加木香。

發熱見點之時。吐瀉者莫妄用澀藥。毒在上焦者。宜吐而解。毒在下焦者。宜泄而解。毒在中焦者。即從吐瀉而解。但宜發痘。如至出齊期。而不止者。宜止之。孟氏曰。千錢買痘前瀉。蓋言熱隨利減也。若痘見點已定。而吐瀉不止者。恐損脾胃。當用人參調中湯。七味豆蔻丸主之。

發始有心氣虛弱。而毒在胸中。嘔吐不止。水食不入者。須急吐之。如當吐而不吐。則必死。吐法忌瓜蒂豆豉之類。必動內氣。轉生煩劇。朱氏曰。有可吐者吐之。吐中有發散意存焉。滴水不入。毒壅氣道者。宜吐之。飲食停痰。形色生變。陽氣鬱遏也。宜吐之。氣虛多汗者則忌。(吐方用法口訣)

附可吐一治驗

浪華。阿彌陀池。雛僧年十一歲。出痘於甲辰之春。初熱悠悠。至出齊期。嘔吐不止。始事醫兩三子。以半夏瀉心。或小半夏加茯苓之類。其吐愈劇。而加以唾血。相俱驚惶。以為不治辭去。已至五朝。邀余。往診之。煩悶不寧。水食下咽即吐。時發狂妄。狀如醉酒。或歌。或笑。神氣困憊。終日不寢。面色㿠白。痘苗隱隱。欲出不出。且唇淡紅。舌白胎通明。手足微涼。便是元氣虛弱。不能發越毒邪於皮膚。而毒在胸中也。治法宜吐。不早圖之。則必至噬臍。幸任余所處。則百無一慮。滿坐大喜。仍用家法吐藥探之。則吐白沫二三口。神氣略快。再吐之。則思食貪眠。乃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與之。已至六朝。精神爽。睡臥寧。痘囊發峻突之勢。至七八朝。漿色勃勃。紅暈光澤。諸症順美。十二日而全愈。因書以為握匕者之一模云。

痘已出。實熱末盡解。而早用溫補。則熱毒蘊蓄。轉至煩劇。細察其形。詳驗其色。識見不真。先迷嚮往之途。聶氏曰。察其痘形。淡淡在皮下。不見紅活。唇淡面白。或帶青。脈亦遲緩。雖煩躁驚狂譫語。亦是血氣虛。而送毒氣不出者也。溫中益氣湯主之。

氣虛痘症。父母能守禁忌。醫用藥不誤。調燮順候。則元氣充實。腠理堅固。脾胃強健。飲食如常。二便清調。不問已出未出之證。先以氣虛。為施治之要。朱氏曰。凡一發熱。遂頭溫足冷。不渴便溏。面色㿠白。或瀉利青谷。嘔食不化。兼身熱呵欠等證。乃氣虛也。宜益氣湯。加減與之。或錢氏白朮散。加黃耆。四日後。去葛根。加黃耆肉桂。

辨見苗三日清火治例

一日熱即出者。是謂火里苗痘。如連串為叢者。必作稠密。其痘原屬氣虛。宜急退其熱。當詳視其大密之中。根窠分與不分。顏色松與不松。及其元氣虛實。年紀大小。若元氣實。年力大者。痘雖稠密。而無畏慮。只要飲食。費建中曰。放點不一日。烈熱干炮。帶火而出。不論稀密。色紫豔。或焮紅。其他可知。此梟毒烈火。及早圖之。不致日後內潰。急用攻毒清肌發透。不可以初見而翫忽也。清熱解毒湯。或清地退火湯主之。

一發熱。已出未出之時。先精究頭面六十之部位。辨認出形之美惡。以成終始之計。是痘家之權機也。蓋山根年壽。鼻兩傍。人中上下。兩腮兩頤之間。乃陽明胃經脈。與太陽脈之所統也。故放苗陸續既出。火熱未減。面上一片。發紅赤色。惟山根鼻準。人中兩腮。兩頤之間。帶㿠白色者。必於腸胃之間。有壞濁梟垢。宜急下之。訣曰。其證腰腹大痛者。逆症也。不治。若腰腹不甚痛者。宜早圖之。十神解毒湯。加大黃石膏。微利之。泄利膿血穢垢數合。而腰腹痛止者吉。若三四日期。誤失下。則遍身瘡色。慘黯凝澀。不起發。不灌漿。待靨期。而致不濟焉。頭面六十之部位。其詳見於前卷矣。

凡臨痘為奇怪之狀者。悉皆由神元不足也。否則夾蛔之證乎。宜詳驗之。丹溪曰。凡痘發熱。有所妄見。而譫語者。或昏昏好睡。夢中言語喃喃者。或狂妄欲走。循衣摸床者。皆毒氣內攻。神識不清故也。急用鎮神解毒之藥。辰砂導赤湯主之。人事清爽。神彩復舊者生。若連綿不止者。魂魄將離之兆也。

一二日。既熱欲放苗。而鬱不成窠粒者。或已熱。先從手足見點者。或已熱。頭面放點。如蚊點蚤斑者。或已熱。遍身處處如堆粟。或已熱。頭面手足。痘苗已見已沒。而變紫黑者。必死。是曰五惡痘。又有似此證而非者。宜精察之。切不可以模稜之伎倆而誤人。凡稟賦氣血虛劇。神元不足者。臨局火毒必入心經。四臟紊亂。梟毒沉伏。不能發透於肌肉。而遍體悉病。故面色慘黯枯萎。額前發青氣。心煩躁悶。痘形不現。是曰鬱伏。不早圖之。則待三日六日而死。翁氏曰。發始痘點略見。已黑陷倒塌。乾枯不起。不作窠粒者。急宜奪命五毒丹。唯實熱未解者。宜於初熱見苗。四五日之間。與之是也。

夫痘貴紅潤。而惡嬌嫩。貴淡紅。而嫌赤紫。貴一色。而不好二色三色。蓋嬌嫩與血熱相類。不可不辨。嬌嫩屬虛。血熱屬實。不可妄以嬌紅者。認為血熱治之。殺人不少。宜驗唇舌以辨之。翁氏曰。初發已身發壯熱。腮紅臉赤。毛焦色枯。已出未出。三日已前。痘點煩紅。痘色與肉色無異。煩渴欲飲。睡臥不寧。小便赤澀。大便秘結。此血熱也。並皆十神解毒湯。所能治也。

凡臨局躁亂非常。或有作危怪者。世俗不知。以為神奇。懇祈巫祝而不延醫。坐視其陷鬼錄。孟氏曰。痘瘡發熱見點之時。亂言狂語。見鬼見神。尋衣摸床。昏睡不醒。此皆毒氣內攻。心神不清所致。宜導赤散。加連翹黃芩犀角木通。或牛黃丸。抱龍丸。辰砂益元散。使小便流利。精神清爽。痘亦漸出。方望生意。若昏倦軟弱。不省人事。口語喃喃不休者。不可治矣。

痘症甚猖獗。舉證言之。凶險繁劇。無所施治。其間有一二屬可治者。豈忍棄之。當於此時。膽力不雄。則不見其功。宜不惴三軍。輕扛萬鈞。然後臨之。廬詵痘疹要訣曰。痘發之時。言語精神。狂燥悶者。此心火消燥肝血。以致神不守舍。狂亂如見鬼神。外症紅紫焦燥。壯熱不寧。所謂純陽不陰之證也。退火回生散主之。(即退火回生丹也。翁氏曰。治血熱枯澀。)痘欲出火熱太盛。面眼兩耳俱赤。忽然筋抽白吊者。熱毒壅遏於內也。翟氏曰。幼兒欲出痘。發熱至二三日。全無痘點。形影忽然。而發驚搐狀。與急驚風一樣者。此亦毒氣壅遏。不能宣發所致。宜用清解散。以宣之。若時醫不知是出痘。誤作急驚風施治。或單以寒涼投之。以驅痰峻藥下之。其兒必死。如又發熱如炙。而發驚厥。二便秘結。渴煩太盛。口氣粗。手足熱。痘色紫豔乾紅。唇舌燥裂。或舌胎乾燥者。清涼攻毒飲主之。

凡毒火衝突血分。則為血熱矣。或痘出不分地界。鋪紅肆溢。或眼赤如朱。或迫血妄行。有從口鼻而出者。有從大小便而出者。有從大肛而下數升者。有從瘍瘡之頂而出者。痘或焮紅。或紫豔。或發血泡。或發紫泡。是皆因毒火猛烈也。謂之悶痘。諸書所謂。痘之失血。唯自鼻出者。屬可治。其餘雖皆絕證。亦有百中一二得生者。費氏曰。放苗小水有如醃魚汁者。有如紅花膏者。然以涼血攻毒飲。大黃為君。加桃仁。每劑和大桑蟲。日服二大劑。(袁氏全書曰。桑蟲起腎肺毒沉伏者。其功甚妙也。別煎和藥汁用之。)

凡大便。一日一次為調。一日二次為利。二三日不上厠溷為秘。欲驗痘之順逆。以大便通與不通。為虛實之候。魏直曰。若夾毒初出。色赤如火。乃毒滯不宣發之故也。當以四順清涼飲一服。大便去一二次。而斑或退。則血附氣位。即以四君子湯。加黃耆薑棗進之。如利不止。可以肉豆蔻丸。即止。

痘內遍身。有碎小密如芥子者。此夾痧而出也。如有肉色鮮紅。成片成塊者。此夾斑也。皆是毒火太盛。薰蒸於內。故一齊湧出。早宜清涼解毒。聶氏曰。有夾斑而出者。有紅赤點。而無頭粒。多隨出而隨沒。又有夾丹而出者。紅赤成片。如雲頭而突起。此皆毒火浮游。散漫於皮膚之間也。遇此者不必驚惶。惟用玄參升麻湯一二劑。散其遊火。其斑丹自退。又有夾麻疹而出者。用前法。加桔梗酒炒黃芩各六分。令麻𤺋先退。痘瘡自當起發。

附痘內夾痧一逆證

東府一侯家公子。年才三歲。染痘於戊午二月上旬。一夜發熱。次早忽然。左手腫如瓜。已過曲池。眾醫不韻其事。而妄療之。驟然驚搐無度。煩悶非常。三日使人延余。往診之。身不甚熱。而時搐時白吊。吐利一兩行。面色㿠白。頭汗如濡。唇舌淡紫。神情恍惚。眉宇不宣。照燭觀之。左手掀腫如白疹者。如有如無。隱隱似迷。頭額兩頤。赤點如蚊咬蚤斑者。隱躍於皮下矣。是非難認。眾皆疑之。余曰。是即痘也。是甚為逆。無策可施。唯待屬纊。凡左手先掀腫者痧證也。痘夾痧出。而速退者。梟邪自解。否則痘毒郁遏不宣。不能發越於肌標。是謂鬱伏。古來絕無治法。明四日應告變。侯殷勤請治。余峻辭之。乃進敗毒和中散二貼。侯問曰。今夜何如。曰。無慮矣。

凡痘鬱而不出者。三日斃。其期在明日。翌日果然。發始可下。而不下必死矣。痘出二三日。大熱大便秘者。若下之少遲。則煩躁不定。胃爛口臭。口角流血。白睛紅赤。腹脹喘滿。身發紫皰而死矣。所謂痘瘡。首尾不可下之說。又一偏之見也。若唇舌滋潤者。雖見危證。忌妄下。必殺人。費氏曰。發始已放點。有唇裂掀腫。甚有焦黑如煤。或口中穢氣不堪。或舌起芒刺。此毒火犯胃。急宜重以清火涼血解毒。必攻之。瀉黃納穀散加大黃主之。或清涼攻毒飲可參考。

如伏火伏毒。燥炙於內。煩躁悶亂。身無暫安放。而痘苗反如水珠。所謂揚湯止沸。不如灶底抽薪。凡痘內火燔灼。則須急投清火。以撲滅火褐焉。其痘自松突焉。朱氏曰。痘出若瘡白起㿠色。唇舌赤紅非虛。三日後漸變紅紫。尚作虛治。誤人不淺。急宜清涼解毒。清熱解毒湯。甚者清涼攻毒飲可參考。

凡痘瘡初出。當視其相去遠近多少何如。相去三五寸一粒者。必輕而稀。勿服藥。如相去一二寸者。頗密。隨痘治之。如三兩成叢而出者。必密而重。其後多變癢塌。費氏曰。若皮中窠粒。雖不甚多。色紅不至於紫。而地界不分。身熱未退者。宜托裡清涼。或神功散。加蟬蛻地丁。如唇舌赤色白胎者。加酒炒黃芩黃連。

凡小兒發頭瘡。或原有遺毒。日久不愈。而因近鄰痘瘡傳染。既觸痘氣。忽然發熱。患痘者為甚重。若痘輕稀。則十中可救一二。重則必死。朱氏曰。凡患頑瘡未愈。或新愈而見點者。此陽毒也。(有頑瘡已愈後。其嫩皮出瘡攢。聚如堆粟者。是肌表毒延漫出。非內毒之所為也。故謂之陽毒。)但瘡不幹收。不枯燥。雖重不死。初發時。勿攻發。只宜費氏清熱解毒湯。如痘得潤松。必易起發。如諸證平準者。用法如常。

見苗三日虛證用方

參耆飲(乃保元湯) 專治元氣虛弱。精神倦怠。肌肉柔嫩。面青㿠白。飲食少進。睡臥寧靜。而不振者。不分已出未出者皆服。

人參(一錢) 黃耆(二錢) 甘草(五分初熱生用出定炙用)

上三味。用水一鍾。姜一片。煎四分。不拘時服。未見點前。加紫蘇防風白芷。見點之後。加川芎桔梗。見點四日之後。重用此湯。隨病加減處治。若四五日間。手足厥冷。冰硬不起。加丁子肉桂黃耆川芎。

固陽散火湯 痘瘡出形。如平日。皮膚正色者吉。若瘡色常帶豔。而面色赤。其後多癢塌。而不可救也。但見帶豔者。即防後日癢塌之變。用此湯治之。

人參 黃耆 甘草 歸尾 升麻 葛根 連翹 防風 生地 木通 荊芥

上十一味。水煎服。一方色白皮薄者。去荊芥生地。加茯苓白朮各五分。如與此湯。豔色已退者。唯補益氣血為要。

人參歸耆湯 治痘頂不起。血不紅活。雖為漿。而皮薄色白。氣血不足證。

黃耆(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 甘草(八分) 當歸(一錢) 川芎(一錢) 官桂(三分) 山楂(八分) 紅花(酒洗) 白朮(糯米水洗八分)

上九味。姜一片。水煎溫服。如氣滯者。少加木香。

人參調中湯 若痘見苗已定。而吐瀉猶不止。恐損脾胃。兼與七味豆蔻丸。或參苓白朮散類。

人參 黃耆(炙) 白朮 甘草 木香 白芍(酒洗) 陳皮

上七味。水一鍾。棗一枚煎服。

錢氏白朮散 治因吐瀉脾胃虛。而出不快者。

人參 白朮 茯苓 木香 藿香 乾葛 甘草

上七味。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 治氣虛出不快者。

黃耆(二錢) 人參 白朮 當歸 柴胡 升麻 陳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共八味。生薑煎服。

清火用方

清熱解毒湯 治痘放點乾紅。色滯壯熱煩躁者。

山楂(二錢) 滑石(三錢) 前胡(七分) 地丁(四分) 黃連(六分) 荊芥穗 紅花 蟬蛻 木通(各三分) 牛蒡(一錢) 丹皮 青皮(各七分) 生地(二錢) 加燈心一分

上共十四味。水煎服。

清地退火湯 凡痘不退熱而出。名為火里苗。急用此方。以退其熱。則後無青黑干陷之患。

地骨皮(一錢) 地膚子(九分) 牛蒡子(炒研七分) 柴胡(一錢五分) 紫草根(八分用糯米汁水制過) 乾葛 連翹(六分) 當歸(五分) 木通(三分) 蟬蛻(二分)

上共十味。外用姜一片。水煎服。如熱不退。再服一劑。或制末藥。燈心湯下亦好。或加犀角汁。

十神解毒湯 治遍身發壯熱。腮紅臉赤。毛焦色枯。已出未出。三日已前。痘點煩紅。躁渴欲飲。睡臥不寧。蓋嬌紅與血熱。其色相類。嬌紅屬虛。血熱屬實。若小便赤澀者。此熱盛也。並皆治之。

當歸 生地黃 紅花 牡丹皮 連翹 川芎 赤芍藥 桔梗 大腹皮 木通

上共十味。心印有甘草。已上並用燈心十四根。水煎溫服。身熱壯盛。加葛根前胡。毒盛綿密加荊芥鼠黏。渴加天花竹葉滑石。小便尿血。加犀角山梔。大便黑。加犀角黃連或桃仁。吐血乾嘔。加黃連犀角。發紅斑。加犀角黃芩黃柏山梔子玄參。小便赤。加山梔。唾血。加犀角黃連茅根。小便短澀。加豬苓澤瀉。小便秘。加滑石瞿麥。大便秘。加枳殼前胡大黃。煩躁。加麥門冬天花粉。煩渴狂亂譫語。加知母麥門冬石膏。咽喉痛。加甘草鼠黏子荊芥。嘔。加橘皮。泄瀉。加豬苓澤瀉防風。毒壅血熱者。加蟬蛻地丁。

導赤散 治內攻心神。不清者。

木通 生地 甘草(各等分) 淡竹葉(三十葉) 一方有麥門冬

上四味。水一鍾。煎服。加連翹黃芩犀角木通。牛黃清心丸。抱龍丸。辰砂益元散。退火回生丹。可兼與。(已上四方見於後)

辰砂導赤湯 譫語狂言。見鬼神。皆緣熱毒亂天君。用之安魂魄。莫聽巫師。多誤人矣。

人參 白茯苓 黃連(炒) 山梔仁(炒) 石菖蒲 木通 麥門冬 辰砂(別研) 牛黃(別研)

上七味。燈心引水煎。入竹瀝。調辰砂牛黃末同服。若因蛔厥。見此證者。宜黃連安蛔湯。

清涼攻毒飲 治痘瘡大熱如火。紫豔深紅。煩渴顛狂者。此湯主之。

石膏(三錢至一兩) 黃連(一錢至三錢) 大黃(三錢至六錢) 木通 紅花 荊芥穗(各四分) 牛蒡(一錢五分) 犀角(磨汁三分) 生地(三錢至一兩) 丹皮(一錢) 青皮(七分) 地丁(一錢)

加燈草一分。共十三味。水煎。

涼血攻毒飲 治痘毒火內伏。煩渴躁亂。身體反涼。痘色紫滯礬紅。徹夜無眠者。此湯主之。

大黃(二錢) 荊芥(五錢) 木通(四分) 牛蒡 丹皮 紫草(各一錢) 赤芍(八分) 葛根(七分) 蟬蛻(四分) 青皮(七分) 生地(四錢) 紅花(四分)加燈心一分。共十三味。水煎服。如失血甚者。大黃為君。加桃仁。每劑和大桑蟲。日服二大劑。

四順清涼飲 治裡熱大便秘者。

當歸 白芍 大黃 甘草

上四味。銼細。水一盞煎七分。去滓食前服。如便泄後。諸症穩者。四君子湯。加黃耆薑棗進之。如利不止者。加肉豆蔻止之。

玄參升麻湯 治初發夾斑丹。疹出者。

玄參 升麻(各二分) 甘草(八分) 防風 荊芥 大力子(各六分)

上六味。水煎溫服。有夾麻疹而出者。用此湯。加桔梗酒炒黃芩各六分。令麻疹先退。痘瘡自起發。

瀉黃納穀散 治痘邪熱犯胃。唇口燥裂。口中膩渴。甚至舌起芒刺。嘴黑如煤。漿後身猶壯熱。而不思食者。此湯主之。

石膏 黃連 生地 丹皮 木通 炙甘草 生甘草 牛蒡 山楂 荊芥穗

上十味。重者加大黃。外加燈心。水煎。

清補用方

托裡清補湯 治氣虛毒壅者。

人參 黃耆 當歸 川芎 厚朴 防風 桔梗 白芍 白芷 木香 牛蒡子 地丁 黃芩(酒炒) 甘草

上共十四味。水煎溫服。

九味神功散 此方初出。而稠密紅紫。或帶焦黑色者可用。宜不拘時服之。

黃耆(生) 人參 赤芍 紫草根 生地 紅花 前胡 大力子(各等分) 甘草(減半)

上共九味。銼水煎溫服。熱甚者去參耆。加酒炒黃耆黃連。若大便秘者。加酒炒大黃。有驚搐者。加蟬蛻。

溫中益氣湯(見初熱) 四君子湯(見起脹)

案善治痘者。猶輪扁之劉輪。得之乎手。而應之乎心。雖有數千百之方法也。至其妙處。究竟在乎心會意領而已。讀者切無守株待兔。膠柱鼓瑟而可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