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庄子物语

第二十二章 绝学无忧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前几次我就老庄提倡的道德进行了论述,也了解到其最后要回归至雕琢复朴。总之,返朴前先要“雕琢”,那这个“雕琢”究竟是怎样实行的呢?我想有必要加以考察。依据通常的想法,是要依靠治学,而治学主要依靠读书,或依靠治学、读书之外的其他功夫,老庄是如何思考的呢?

1.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直截了当地说,老子对所谓治学不太感兴趣,似乎反而很排斥它。他一语道破:“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唯”是郑重其事的回复,“阿”是粗糙、含糊不清的回答。虽说治学是为了推进文化发展,但文化本身到底有多少价值呢?

这里所谓的学主要是指礼,求学是为了扩大识见,开阔见闻。关于这一点老子也怀疑,丰富这些思想内容,对人生会产生多少作用呢?是否只会徒增人之疑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句话极富意味。我们钻研学问,还须学习,借此了解昨日之未知。昨日未晓之事今日知,今日未晓之事明日知。治学而使自我日益丰富,这是我们乐意做的,但这样就行了吗?其实或许如老子所言:“多则惑。”所以,研究日益增多的学问是否果真有益,这是个疑问。

与此相反,修习道,内容就逐渐减少。少到极致就是最终归于“无”。你也许会感觉有点可惜,但实际变成了“无”时,才是承担最多工作之时。老子站在这种立场上,所以对为学、治学之类的麻烦事就闭口不谈了。

2.道法自然

老子曾说世上有四大事,其中王者为一、地为一、天为一、道为一。这四大也同样要归于自然,因此老子说:“人(王者)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总之,天地间的四大也都要师法自然,此外别无他法。另外,辅助自然的是人之道,老子也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曾经讲述理想人物的形象,他在最后说:“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要说修道者哪一点与世上普通人不同,那便是“贵食母”。此处所谓的母是指自然,所以,归根结底,最好是毫不迟疑地投入自然的怀抱。老子不说为学、治学,只强调人要置身于自然之中任波随运。

对于普通人而言,读书是修养的重大事项,但如上所述,老庄一派学者认为,回归自然、辅助自然才是人之本性,回归本性是人的希望,读书反而不具有意义。关于这一点,老子未曾多说,但庄子在许多地方都对读书提出质疑。以下讲述与此相关的两三例。

3.迹岂履哉

在庄子看来,世人治学读书,但所读之书本身究竟能发挥多少价值呢?确实,书中写有许多事情,但是书中所写的绝不是事实。书里写出来的事实与社会上实际发生的事实并不相同。这么一看,读书未必能了解事实,对人们判断事实未必能产生作用。

稍加解释便是,我们行走在泥泞道路上时,必定留下痕迹,也就是留下鞋印。但是,那毕竟只是鞋印而不是鞋本身。同时,鞋也绝不是鞋印。同理,书中所写事件与实际发生的并非同一事情。两者必然是不同的。因此,看书能让我们了解许多事情,但对社会现实毫无作用。这就是庄子的主张。

关于这一点,庄子一如以往,以孔子去老子那里受教的形式创作了下述故事。

4.六经乃先王之陈迹

有一次,孔子问老子:“我遍读《诗》《书》《礼》《乐》《易》《春秋》,即世人尊崇的所谓六经。只要是六经里所写内容,我都熟记于胸。不过,我以所治学问去游说天下诸侯,竟丝毫不起作用。我拜访过七十二位国君,滔滔不绝地对他们讲述自己以前所研究的学问,但没有一位国君想实践我的道。人是很难说服的。”

对此,老子笑着说:“是吗?这很有趣。不过,没有遇到真正的明君或许是你的幸运。”老子认为,把书里所写事情当作明君事迹本身,这完全是大错特错。它会让你在精神上感到严重混乱。老子讲出了这句名言:“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六经是当时最受尊崇的伟大典籍,但在老子看来,它们只不过是以前的伟大圣人留下的旧痕迹而已。痕迹绝非行为本身。

庄子否定读书的理由是,读书未必能帮助人理解真正的意味。归根结底,人的真知识,如果不付诸实践就无法明了。通过读书来寻求真知,这是一个错误判断。明朝王阳明提出的著名的知行合一学说大体也强调这一观点,王阳明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行先知后,没有通过实践领会的知识就不是知识。我认为这确实是独到之见。关于这一观点,庄子又使用了寓言。

5.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

春秋时代,有位豪杰叫齐桓公,他是春秋五霸之首。这位齐桓公有一次在房中读书,正在堂下制作车轮的工匠噔噔上楼,来到桓公面前询问:“您读的到底是什么书?”齐桓公回答:“是记载圣人语录的重要书籍。”工匠又问:“您说的圣人现在还活着吗?”“当然是已经过世了。”工匠笑着说:“那就是说您读的是死人书,它们难道不是古人的糟粕,难道不是古人吃剩的残羹剩饭吗?”

齐桓公勃然大怒,威胁道:“我身为霸主,竟然被你这样的工匠说三道四,这是怎么回事?你如果有合理的辩解也就罢了,假如没有,我就处死你。”听到桓公的威吓之语,那个斫轮木匠毫不在乎:“实际上我一无所知,但从职业经验上来看,我觉得您读书毫无用处。我确实只是个卑微的斫轮木匠,但出于自己的职业多少有点感悟。为了制作车轮,首先要削木做轮辐,然后嵌进轮孔里。轮孔如若挖得偏大,轮辐嵌进时就会松弛滑脱。如果轮孔偏小,轮辐就嵌不进去。偏大偏小都不行。我的技艺总是提醒我,指尖与心要保持完全一致,这样无须一一测量尺寸就能顺利制轮。其中的诀窍难以言表。我想把这种方法和诀窍传授给儿子,但总也教不好。所以,我孩子也无法从我这里继承这种技艺。今年我已七十岁了,年长如我,时至今日依旧要干活,别无他法。从我的经验考虑,书上所写的即便都是好东西,却无法实现。诀窍如果不是心领神会,亲身领悟,根本就无法掌握。所以我才斗胆进言,说您所读之书是‘古人之糟粕’。”工匠一一援引事例详加辩解,就连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也不得不表示佩服。

通过这一事例,庄子告诫世人:单凭读书来行修养之道是种愚昧。讨论略显极端,但对当今学子无疑是一记当头棒喝。

6.刍狗之祟

庄子用大体相同的趣旨撰写了下面故事。

有一次,孔子打算前往卫国。孔子门徒颜渊询问师金:“我的老师孔子此次要前往卫国,怎么做才能在那个国家顺利施政呢?”对此,师金回答:“真是岂有此理。令师如果去,必定会以失败告终。”颜渊问道:“那是何缘故呢?”师金就详细讲述给颜渊听:

“从前有种祭祀用品叫刍狗,是将草编成犬形供祭祀之用。因为是祭祀所用,刍狗会被装到漂亮盒子里,上面用美丽绫锦装饰。祭祀时,刍狗甚至被当作神主,人们一般在斋戒沐浴后将其供奉给神祇,但是,祭祀一结束,它就被丢弃在路边。它的头和脊背可能会被行旅之人践踏。又因为刍狗是用草编结而成,它也许会被路边的割草人捡起,拿回家当柴火烧。这就是刍狗的命运。

“祭祀结束后的刍狗毫无用处。如果忘记这一事实,总是把刍狗装进盒子并饰以绫锦,那一定是刍狗作祟。从前有个傻子忘记扔掉本该抛弃的刍狗,而对刍狗十分尊崇,甚至睡在其旁。据说当夜刍狗就出现在他的梦里,他被刍狗噩梦魇住,整天头昏眼花。

“如今,令师孔子要去卫国,他把记载古人陈旧事迹的六经当成重宝,怀抱着这些书籍前往卫国,但是,六经就如同祭祀结束后的刍狗,如今毫无用处。孔子仍想把那些没有用处的古人书籍当作宝贝去卫国讲道,这都是刍狗作祟所造成的恶果。”

师金对着颜渊猛烈抨击了孔子。孔子学派的经典——六经遇到庄子的毒舌自然是狼狈不堪。

庄子似乎十分讨厌当年那些借读书来做自我推广的学者。

1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老子》二十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

——《老子》四十八章

2 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老子》六十三章

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六十四章

3、4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

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

——《庄子·天运》

5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zhuó)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庄子·天道》

6 孔子西游于卫,颜渊问师金曰:“以夫子之行为奚如?”师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颜渊曰:“何也?”

师金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将复取而盛以箧衍,巾以文绣,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

——《庄子·天运》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