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欲之后,老庄学者重视的另一个修养诀窍是虚静。这个虚静甚至比禁欲更为重要。只是这里的虚静是虚与静两种状态呢,还是虚静一词?假如是虚与静,那这两个字前后轻重又是如何?
1.虚与静孰先孰后
老子曾说:“致虚极,守静笃。”虚先于静。庄子却说:“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静先于虚。虚先静后抑或静先虚后,这是一个疑问。若认真思考,真正变得虚心,因为心不乱就获得平静,这是事实;或者在夜深人静之时,静心潜思,当然也能变得虚心。虚与静孰先孰后,或许全都根据时间、场合的不同而不同。下面先讲述老庄的静。
2.静者无欲,为动之源
老子在多处把虚与静分开来讲述。按照老子的解释,静似乎是没有欲望之人的正确姿态。“静为天下正”“我好静而民自正”等名句可证此点。这些句子中的静无疑是指精神不受欲望驱使的静止状态。可以认为,老子提出的这种静止状态,实际上是静的相反,是动的根本。
“静胜热”,彻底静谧就会发热。静是活动的根本。“静为躁君”,静谧是躁动的支配者。归根结底,他是在说静是动之源。
3.天道昧然静乎
老子这一想法也被庄子所继承。庄子《天道》篇似乎是后人所作,但它汲取了庄子之流的思想。文中指出,圣人之所以“静”,不是因为安静很好,而是“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对圣人而言,因为没有扰乱内心的人之欲望,故而安静。这与老子以无欲阐述静之本质毫无二致。
庄子另外还讲述了静为动之根本。依据其说,天道、帝道或圣道等都运行不止,至于其动能来自何方,他认为,根本在于必须“昧然无不静者”。庄子原封不动地传承了老子的观点:静即动之根本。
4.静之作用
庄子又说:“静则动,动则得矣。”还说:“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这里阐述了老子未曾说到的内容,我认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这句话意味无穷。
身处高位者可以不做任何事。不做事看似不好,但自己不做事,却能让底下人感到责任,这才是伟大。其后的“无为则俞俞”是指上面人越是实施无为政治,普天百姓就越能愉快生活,这也是一句名言,彻底说明了静的效果。
5.虚之两大作用
老庄所思考的“静”实际上包含了上述的无欲和动之根本这两项内容。那老子所思考的“虚”又包含怎样的内容呢?关于这点可以做种种思考,我首先就两个方面略陈己见,一个是虚则容物,得以丰富自我,另一个是虚则能将外部真相映于我心以资判断。
6.虚则容物
我等之所以要虚心,首先是为了丰富自己。假如我们不虚心,胸中常有“我”存在,那别人的教诲、友人的忠告怎么会进入我心呢?就像茶碗或杯子,唯有中间虚空才能注水。
老子曾经一语道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庄子继承了这一观点,主张“以心为师”,即以自己的心为主,有“成心”,是要把既有的个人成见当作修养上的大害加以戒除。
《庄子》里南郭子綦的话语中有“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他告诫人们:如果我们将自己心中业已形成的想法当作根本,以为唯有这个才是伟大,那任何人都会自有主张。那么一来,就不可能有正确而公平的讨论。
庄子还用其他故事劝诫人们不要以心为师。某时,孔子门徒颜回准备出去游说,孔子给予他种种教诲:“迄今为止,你的谈论都是‘以心为师’,因为你以你心为师,所以,其他人的教导就听不进去了。”按照庄子的思想,应该先消除成心、师心,然后努力去保持虚。
7.鉴于止水
虚心的第二要点是,只有在虚心之时我们才能看到外面的真相。镜子之所以能准确映照物体的形状,是因为镜子本身没有形状和颜色。唯有无形无色,才能准确映现世上的形态。庄子又假托孔子之言以教导世人:“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流动的水起伏不定,不能作为水镜映现物体。静止的水不会起伏波动,唯有空虚的止水才能映现物体。
庄子又继续说道:“唯止能止众止。”此句措辞过于巧妙,不太容易懂。“唯止”意思是只有保持自己心如止水,而“众止”是指外部世界静止时的真实状态。总而言之,人只有在虚心时才能将世界静止时的真实形态原封不动地映现在自己心上。
庄子又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面如果平静,就可以清晰映照出人的胡须和眉毛。水唯有在平静之时才能成为水平仪,工匠才会取之为准则。庄子此后又继续说:“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以此来称赞虚无之德。
总之,唯有虚心才能把世上形态正确映现在自己心上。唯有把世上所有形态正确映现在自己心上,我们才能正确判断世界。所谓虚心,实际上是我们正视社会、准确进行判断的重要能力。
8.虚与心斋
上文讲述了虚心的两个益处,唯有这种虚心实际上才是心斋。就如前文已有提及,孔子门徒颜回曾经想去卫国从政,当时孔子未曾允许。于是,颜回哀求孔子,说自己能做到为人“端而虚,勉而一”,处世态度“内直而外曲”,但孔子怎么也不答应。最后颜回无计可施,哀叹道:“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这时,孔子才教他:“斋!”意思是说你要斋戒。
于是,颜回说:“实际上我一直都在实行斋戒,我家原本贫穷,我不饮酒不茹荤(韭菜、葱等气味强烈的食物)已有数月。”但孔子谆谆教导他说:“你那属于祭祀时的斋戒,我说的斋戒是心斋,也就是虚心。对于所有事物不可只用耳聆听,而要用心听。不,用心听也还不够,要用气听。因为耳朵听到的只限于耳朵,用心所听的只限于心。只有气原本就是虚无,能包容自然万物。所以,唯道集虚,达到心灵空虚,这才是心斋。”
孔子向准备迈向仕途的颜回阐述了虚的功用,详细解释了虚。在社会上,运用知识来了解世界的人为数众多,不用知识而能了解世界的人极少。孔子让颜回试着一动也不动地端坐在空无一物的巨大房间里。一旦端坐到内心虚化,即便在黑暗夜晚也能感知光明。这就是所谓的“虚室生白”。
这些难道不是颇具意味的话语吗?我有时想稍加整理便可归纳成文,但动笔撰写却又毫无头绪,出门散步就忘掉了先前的问题,一回到家却豁然开朗,下笔如飞,这种情形大概也是心“虚”后才发现光明吧。
上文讲述了虚的益处和注意事项等,妨碍虚的又为何物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想到庄子的“外重者内拙”。
9.外重者内拙
对此,庄子举出了种种例子。他首先就赌博展开谈论。用价格低廉的瓦下注进行赌博,进展大体顺利;用比瓦略贵的衣带钩做赌注,就不太顺利;而用价格更贵的黄金做赌注,那就完全不顺利。这是为何呢?究其原因,用价格便宜的东西下注,输赢都无所谓,心变空虚就反而容易赌中。而与此相反,赌注价格昂贵,自己就想大赚一把,首先心思紊乱起来,反而押不中。举出赌博下注这个例子之后,庄子揭示了“外重者内拙”的道理。
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能体会之事,如果不虚心,干什么都不会顺利。比如说写字,过于认真书写,却反而弄巧成拙。又比如考试,动笔之前就想写出完美答案,却反得败绩。
10.碍虚者
上文就虚心的益处讲述了庄子的种种观点。为了达到心之空虚,庄子为我们论述了四六不荡。他将妨碍致虚的事物分为四种,而每一事项中又分别包括六个内容。了解阻碍并消除阻碍,也是实现虚心的一个方法,所以,容我讲述一下四六不荡的梗概。
四六不荡的第一项是贵富显严名利六样,它们是世人所羡慕的财富、地位、利益。第二项是容动色理气意六样,是指粉饰自己的态度、脸色用于示人。第三项是恶欲喜怒哀乐六样,是指人对外面情境的情感变化。第四项是去就取与知能六样,是指自己处世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以上四大项是扰乱我们心志的主要事项。我们会因世人所羡慕的富贵、权力而心旌摇动,或因美化自己的虚荣心、自矜而心生涟漪,或因他人的感情而情绪波动,或因迷乱于处世之道而心生彷徨。如果我们能在这些方面保持谨慎,就能四六不荡,虚心以待,因而也就能无往而不利。四六不荡措辞漂亮,如果能对这些事项详加考虑,每一项都可以成为我们探索致虚方法的有效参考。
1—5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庄子·天道》
6 南郭子綦曰……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
——《庄子·齐物论》
7 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庄子·德充符》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庄子·天道》
8 仲尼曰:“恶!恶可!大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暤天不宜。”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庄子·人间世》
9 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hun)。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
——《庄子·达生》
10 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庄子·庚桑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