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以獨開生面為奇,術業以獨出匠心為貴。業如醫,尤以無因究因、無法立法為高。自軒岐《內經》、盧扁《難經》、華元化之五禽圖、孫思邈之《千金方》出,天下後世之潛心於醫學者,宗厥經旨,著述為書,而病藥之真詮、醫治之妙訣,闡發既無遺蘊。惟秋瘧一道,則尚闕如,後之人遂不禁有遺憾焉。今讀林德臣先生所著《秋瘧指南》一書,上卷治瘧之寒熱證辨,表裡陰陽、寒熱虛實,一證一方,條分縷析,皆發前人所未發,誠壽世之金針。讀至下卷熱瘧證辨條內,自製救陰逐暑飲等方,乃泄中寓補,保存津液為宗旨。余如承氣湯以救一線之真陰,龍牡湯以靖龍雷之潛伏,真武湯以鎮元陽之外泄,四逆湯以鎮真陽之上越,耆附湯以救脾腎之兩傷,參附湯以治陽虛之頭痛。細味其調劑之宜、支配之妙、診治之靈、運用之巧,真如神龍出漢,變化莫測,洵千百世之利用無疆也。余與效久知先生醫傳五代,學有真源。先生又能以錦心為苦心,推究因中之因、法外之法,瘧病遂有一事實上之的旨歸,醫治遂無不測之態度。所謂良醫功同良相,非先生誰與歸。
時在中華民國壬子年春月,遇弟楊光焯拜題。
卷二
暑濕燥之單熱證辨
暑濕之單熱,多由腎陰素虧,兼胃陽偏盛所致。然陽明為資生之海,氣血之源,苟因胃陽偏盛,津液自劫,不能存精於腎,以致腎陰日奪,陽熱日熾,久則腠理不通,氣血不宣,誠為燔郁之亢陽矣。故其病作,則熇熇然有如焚天之勢而莫御,渾身壯熱,頭痛口渴,舌苔焦黃,大便秘結,溲溺赤澀,或兼腰痛,或腹中飽滯而欲嘔,甚則神昏譫語,舌苔焦黑,晝夜不已。嘗見此證綿延難愈,多屬危候,皆由陰液內竭而然。診脈數而大小伏澀不一,劇則脈數大而弦,甚者更屬難治,同志者宜詳審焉。擬用救陰逐暑飲主之。
大黃(三錢)、麥冬(三錢半)、淡竹葉(錢半)、生梔(二錢)、條芩(四錢)、雲連(八分)、滑石(三錢)、杏仁(錢半)、花粉(二錢)、青翹(四分)、元參(三錢)、玄明粉(一錢),水二碗,煎至一碗服之。
此方服三五劑後,若濈濈暍暍之勢,此乃燠熱內劇,當加入羚羊、犀角等類與之。然邪熱深淺,質體弱強,偵察圓機裁之。
青蒿味苦寒而芬芳,得春陽之令最早,清肝膽之血熱,解心脾之暑毒,宜採嫩葉,童便浸一宿,日曬乾存用,乃效。
暑濕之單熱,猶有陰液素虧,復以遠行勞倦,汗液大泄,暑淫乘虛而薄之,遂致陰液日耗,陽熱日盛,久則氣血不宣,腠理燔郁,誠為偏陽之體。參病則渾身壯熱,頭暈疼,口燥渴,舌焦黃,大便秘,溲溺赤,擬救陰逐暑飲主之。熱已稍有微汗者易痊。《內經》云:「熱病猶有恣意酒色者,陰氣先竭於內,陽熱獨滯於中,故病則心中惡熱,煩冤欲嘔,熱則四肢更劇。」 嘗有兼伏暑內蘊者,致陰液愈耗,陽熱愈熾,病則熱勞尤倍。然頭暈口渴,舌苔焦黃,大便秘,溲溺赤,甚則譫妄者,皆暑濕為患也。擬救陰逐暑飲加減主之。若審暑邪遂輕,又當地黃湯加釵斛、甘杞、甘蓉、龜板等類,滋之溫之之法。
大黃(三錢)、條芩(四錢)、雲連(一錢)、花粉(二錢)、麥冬(三錢)、元明粉(一錢)、淡竹葉(二錢)、生梔(二錢)、生竹茹(一錢)、滑石(二錢)、釵斛(錢半)、元參(三錢),水燉半飢服。
暑瘧之單熱,猶有心中煩冤,口渴引飲,渾身壯熱,汗出淋漓,四肢微厥,此兼衛陽表虛所致。擬救陰逐暑飲加桂枝、生芍主之。若審六脈數實有力,又宜除去桂、芍,加元參、粉元明粉。
大黃(四錢)、麥冬(三錢)、花粉(二錢)、生梔(錢半)、滑石(二錢)、條芩(四錢)、杏仁(錢半)、淡竹葉(錢半)、桂枝(五分)、生芍(錢半)、生甘(五分),半肌服。
暑瘧之單熱,猶有兼肺家燥熱者。然肺乃諸臟之華蓋,主治節,濡津液,內則灑陳臟腑,外則充膚澤毛,有如雨露之潤焉。苟因肺有燥熱,復以伏暑內劫,遂令治節不行,津液不濡,腠理不通,陽熱日劇。故病則渾身壯熱,鼻孔焦燥,頭痛口渴,二便不利,甚則昏沉譫語。擬救陰逐暑飲加味主之。
麥冬(五錢)、大黃(四錢)、滑石(三錢)、生梔(二錢)、條芩(五錢)、杏仁(二錢)、雲連(一錢)、淡竹葉(錢半)、枳殼(三分)、桔梗(三分)、元明粉(一錢)、柿霜(錢半)、元參(三錢),水二碗,煎至一碗半飢服。
或問曰:「經雲『魄汗未盡,留連肌腠』者何也?」
答曰:「魄汗乃肺之合也,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主行榮衛,溫分肉,充腠理者也。然津液發泄之處謂之腠,文理縫會之中謂之理。因偶受風寒,邪汗未盡,鬱於肌腠,則皮毛閉密,腠理不通,經氣適旺,而經俞之核皆閉矣。夫經者,徑也,邪已不能過於經,則留連腠理,隨表陽以化熱故耳。擬用桂枝白虎湯主之。」
桂枝(一錢)、石羔(二錢)、知母(一錢半)、甘草(六分)、糯米(一勺)。
或問曰:「經俞、經隧、經舍何謂也?」 答云:「各司其道,經俞者,通腑臟之核道也;經隧者,乃氣血之歷界也;經舍者,猶行人之傳舍也。」
暑瘧之單熱,嘗見兼衛陽盛實者,病則熇熇發熱,口渴頭痛而無汗。蓋由衛陽盛實,腠理不通,玄府緻密,氣不泄越而然。診脈多帶浮大滑數,宜香薷蠲暑飲加滅主之。
條芩(四錢)、淡竹葉(錢半)、杏仁(二錢)、滑石(三錢)、生甘(六分)、大黃(三錢)、麥冬(二錢)、川連(錢半)、青蒿(五分)、粉葛(錢半)、羌活(八分)、玄參(錢半),水二碗半,煎至一碗服之。
此方服三五劑,病勞稍退者,減除香薷、大黃、羌活之類,加沙參、骨皮、石蓮之味。猶須察病熱之重輕,審質體之強弱,當圓機裁酌耳。繼用清補飲主之。
少參(三錢)、麥冬(錢半)、生甘(六分)、骨皮(錢半)、洋參(八分)、茯神(錢半)、石蓮(錢半)、蘇淮(錢半)、生芍(錢半)、銀柴(一錢),水二碗,煎至八分中部服。
夫暑傷於夏秋,病為瘧,勢所必然。猶有兼暴受風熱而傷衛陽之氣,遂挾內伏之暑淫交併而作。故熇熇發熱,濈濈自汗,口渴頭痛,凡淅淅微惡風寒,脈診帶浮數而有力,擬用枳桔蠲暑飲主之。
青蒿(五分)、麥冬(三錢)、川連(錢半)、粉葛(一錢)、天花粉(二錢)、杏仁(錢半)、滑石(三錢)、條芩(四錢)、赤茯(一錢)、生甘(六分)、枳殼(八分)、桔梗(八分)、大黃(錢半)、元參(錢半)、羌活(六分),水二碗半,煎至一碗服之。
余按陽明篇治療經驗者,引舉於下。經云:火劫傷陰,逼血從大腸以下奔,以致便血者,調胃承氣湯加黃芩、生芍;或熱從下奔,泄瀉濁穢者,加芩連;或裡急後重,兼赤白者,加芩連、歸芍、枳桔。若胃陽偏盛,病則蒸蒸壯熱,溱溱自汗,口渴舌焦,甚則潮熱昏狂,神明撩亂,脈洪長數大者,調胃承氣加黃芩、麥冬、花粉之類。當有陽明熱盛,誤以溫劫,以致氣血流溢,遍身蒸黃,氣粗喘促,或頭汗出,劑頸而還,乃陽熱上越,不能下納於陰之故,是由火逼血瘀,自製保津消暑飲主之。猶有寒熱往來,誤以溫劫,邪熱益盛,津液倍竭,以致氣血流溢,濕熱外瘀,肌膚微腫,遍體蒸黃,溲溺短澀,甚則氣粗喘逆,此乃熱逼濕瘀,自製梔子黃柏湯治之。有兼胃陽偏盛,津液素虧,陽明之氣上逆,撩亂神明,煩躁譫語,苟誤劫散,邪熱傷陰,逼血妄行,保津消暑飲加犀角、丹皮主之。暑瘧昏沉,寒熱往來,誤以劫散,遂兼陽明積熱上壅,譫語喘咳,目睛瞭瞭不得寤寐,甚則兩睛直視不能活動,宜速驅陽熱而救垂絕之陰,保津消暑,玄明粉易樸硝,加枳實、花粉、犀角主之。嘗有瘧病初發,寒熱往來,投以劫散,致腹滿喘促,燥渴譫語,循衣摸床,小便利者,保津消暑加元參、花粉治之。若溲溺不利,則當液內涸,膀胱化源竭絕,不可為力矣。此證或體羸脈虛,不堪任下者,先以六味生地黃湯加生麗參與之,待病機裁之。
問曰:「傷寒之承氣用朴硝,暑瘧研究室承氣用明粉何也?」 曰:「傷寒瀉其實,暑瘧瀉其熱,證熱而不實,恐朴硝之過峻而傷陰,若是結實之證,亦當用朴硝,不能膠固耳。」
調胃承氣湯
大黃(三錢)、元明粉(二錢)、生甘(一錢),水燉半肌服。
保津消暑飲
水參(二錢)、大黃(二錢)、麥冬(二錢半)、花粉(錢半)、條芩(三錢)、生甘(八分)、生梔(錢半)、元明粉(錢半)、正羚羊(錢半)、釵斛(錢半)、元參(二錢),水二碗,燉至一碗半飢服。
梔子黃柏湯
生柏(二錢)、茵陳(錢半)、黃柏(錢半)、大黃(錢半)、生甘(八分)、條芩(錢半)、麥冬(錢半)、川連(一錢),若大便熾秘,倍大黃,加元明粉,水燉半飢服。
暑瘧症,初則寒熱,繼則變單熱,不甚劇,越月不已,忽然遍身及頭面起黑點,如烏豆大,滿腹刺痛,痛劇則吐黑血,此皆誤於陷邪藥餌,致引暑熱內陷太陰,遂似蠲暑飲加大黃、梔子主之。服二三劑後,即下黑血,諸恙悉除。
條芩(三錢)、滑石(二錢)、赤茯(錢半)、生甘(五分)、大黃(錢半)、杏仁(錢半)、澤瀉(錢半)、生梔(錢半)、花粉(錢半)、麥冬(二錢)、青蒿(三分),水燉半飢服。
暑瘧證,兼陽明素有積熱者,則潮熱譫語,溱溱自汗,舌苔焦黃,口渴引飲,或腹滿痛,大便燥秘,脈洪大滑實,宜大承氣加味主之。
大黃(三錢)、條芩(四錢)、生梔(錢半)、生甘(八分)、朴硝(二錢)、麥冬(四錢)、枳實(錢半)、天花粉(二錢),水二碗,燉至一碗服。
暑瘧證,留連數日,遂致神昏譫語,腹滿口乾,舌苔焦黃,四肢微冷,脈沈有力,此由熱壅陽明,即傷寒論中所謂 「熱深厥深」 之義,陽極似陰之證也,宜大承氣湯加味主之。
大黃(三錢)、枳實(錢半)、麥冬(三錢)、條芩(四錢)、朴硝(錢半),水二碗,煎至一碗服。
問曰:「暑瘧有留連數日後服白虎湯而已者何也?」 答曰:「此兼陽明散溫之邪,其證必煩熱自汗,口渴引飲,舌苔貢厚,脈診浮洪滑實者,宜白虎湯主之。若瘧之初作,即有如上之證脈,亦當與救陰逐暑飲為穩當,未可概例散漫之邪。若六脈浮虛有汗,生脈飲主之,速扶元氣而救津液,猶恐陽亡陰竭之變,不可不早慮及此也。」
陽明篇雲:「散漫少者,邪未深入胃腑,未曾結實之故,暑瘧不可同例混治也。至於方藥亂投,留連日久之變態,或清或溫,以意消息,圓機度之。」
白虎湯
石羔(錢半)、生甘(八分)、知母(錢半)、糯米(一勺)。
生脈散
洋參(錢半)、麥冬(一錢)、五味(十粒)。
暑瘧證,嘗有經旬越月不已,忽然遍體及頭面起水泡,與水痘相似,實非水痘,極其晶亮,此乃初時藥餌不當,暑濕不解,外瘀腠理,衛氣不宣,擬用元參連翹蠲暑飲與二服,得濈濈自汗而解。
元參(錢半)、赤茯(錢半)、杏仁(錢半)、香薷(三分)、生甘(六分)、連翹(錢半)、條芩(錢半)、滑石(錢半)、粉葛(錢半)、防風(五分),水二碗,煎至一碗服之。
暑瘧之單熱,口渴無汗,旬日不已,藥餌無效,更有兼腎精素奪,水虧火旺而作者,則挾龍雷之火以上奔,甚則心君撩亂,神明不定,渾身徽熱,晝夜不已,脈診多弦緊澀數,或劇而脈數亂者,斯際用藥最難措手,擬於溫則陰液愈劫,擬於清則龍雷愈奮。余嘗偶幸中之,方列下而待司命者裁之。繼用加味地黃湯。
生龍骨(五錢)、生牡蠣(三錢)、麥冬(五錢)、焙附(一錢)、甘杞(二錢)、骨皮(錢半)、生麗參(一錢)、釵斛(二錢),水燉服。
加味地黃湯
大熟地(四錢)、丹皮(一錢)、萸肉(六分)、釵斛(錢半)、蘇淮(二錢)、澤瀉(一錢)、生芍(錢半)、茯苓(錢半)、車前(一錢)、麥冬(錢半)、巴戟(二錢半)、甘蓉(三錢)、龍骨(三錢)、焙附(一錢)。水二碗,煎至八分,沖童便半杯,空心服。肝腎本同宮,腎虛則肝無滋養,致龍雷之火陡升莫制,故先擬龍牡湯而靖龍雷,繼用加味地黃湯滋之、溫之也。
暑瘧猶有兼陰虛發熱者,脈則細數無力,兩尺澀數,必有津液枯、口乾之症,臨症者審之。夫陽氣衛於外,為陰之藩籬;陰氣榮於中,為陽之營守,陰陽相濟,其體乃治。苟勞神過度,遠行勞倦,嗜欲斷喪,以致陰液內耗,陽熱獨盛,故必外蒸於肌表,遂成惡熱之證。擬用生地黃湯加味治之。
蘇淮(二錢)、川連(八分)、石蓮肉(錢半)、生地(二錢)、麥冬(一錢)、生芍(錢半)、澤瀉(八分)、茯神(錢半)、粉丹(八分)、元參(二錢)、釵斛(錢半)。
此證若無內熱外渴之症,審右尺虛甚者,須除川連、麥冬,加焙附主之。然病勢有兼於陽虛陰虛者,當舍其病而固其本為道,同志者宜圓機度之。
暑瘧證有兼陰虛發熱者,醫更雜投以攻劫之劑,以致溲溺不利,四肢拘急,劇則眼睛直視,遺溺譫語,或腹脹氣逆,皆由腎精劫奪,膀胱化源竭絕所致,此乃危候。擬用加味地黃湯主之。
老熟地(三錢)、茯神(錢半)、焙附(二錢)、甘杞(二錢)、巴戟(錢半)、蘇淮(二錢)、金石斛(一錢)、萸肉(八分),水兩碗,煎至八分服。
此證若審六脈虛弱無力或弦大者,宜四物湯加麗參、焙附、甘杞、甘蓉、巴戟等類主之。若兼惡寒自汗者,當參太陽篇桂枝湯加焙附以救津液之法,加麗參更妙,同志者合細繹之。
暑瘧證猶有以手捫其肌肉不熱,病人竟自言熱,須重按於筋骨之間始得熱氣蒸手,此由陰液素虧,內熱自熾。審六脈細數者,六味湯加減主之。
生地(二錢)、蘇淮(錢半)、澤瀉(八分)、石蓮(錢半)、沙參(二錢)、生牡蠣(二錢)、生芍(錢半)、茯苓(錢半)、粉丹(八分)、骨皮(一錢)、釵斛(錢半)、生龍骨(三錢),水燉半肌服。
此證若審六脈沉而有力,舌焦口渴,二便不利者,宜當以羚羊、犀角、大黃、麥冬之類主之。
問曰:「暑瘧暴發則昏沉不省,而兼煩躁,診其六脈皆和,藥餌無效,遂致不治者,何也?」 答云:「此由腎精素奪,陰液內竭,更兼泄汗太過,心氣暴滅,元陽離決之所致。故診其六脈皆和者,即俗所主『胃油末燈光』之義也。余嘗擬龍骨牡蠣湯而求萬一之幸耳。」
生龍骨(兩半)、生牡蠣(一兩)、麗參(二錢),水燉不拘服。
暑瘧之單熱,旬日不已,脈浮大而鼓指,肌肉瘦爍,口乾心煩不寐,此由腎精內奪則生煩,陰血內虛則生熱,陽極陰消則肌爍。若誤攻之,必重傷陰血,更為危殆。宜六味地黃湯加味主之。
大熟地(三錢)、淮山(二錢)、茯苓(錢半)、川芎(八分)、生芍(錢半)、澤瀉(一錢)、粉丹(八分)、釵斛(錢半)、沙參(三錢)、當歸(錢半)、甘杞(錢半)、老山洋參(一錢),水碗半,煎八分服。
暑瘧證有兼腎陰互奪,元陽之真氣浮越於外發熱者,則身重嗜寐,昏沉倦語,脈沉無力,並無裡實內熱之徵,甚則揚手露足,心煩體躁,或反躁煩不寐者,難治。擬用真武湯加味主之。
焙附(二錢半)、白朮(二錢)、炒芍(錢半)、茯苓(錢半)、甘杞(錢半)、黑姜(一錢)、當歸(錢半)、熟地炭(二錢),水一碗,煎六分,和童便二匙服之。
人之聲出於肺,聲之根出於腎,下焦之生氣不足,故懶言嗜臥,身重沈困,熾默默昏寐,身重疼痛,口和語倦,脈沉無力,雖無裡實內熱,尚有因虛陽上逼,舌苔帶黃色等證。擬真武湯,服五劑,病勢遂輕,繼加麗參、當歸、甘杞等類調治而愈。
焙附(二錢)、白朮(錢半)、乾薑(八分)、茯苓(一錢)、炒芍(錢半)、熟地炭(二錢),水一碗,煎六分,和童便二匙服。
蓋陰虛發熱之證,雖熱不甚劇,面色必嬌紅而無塵垢,舌苔或有帶黃色,亦必薄滑。至於元陽欲脫之際,其熱必劇,回陽之藥當倍用,抑或補陰益陽,抑或補氣回陽,此又不可不審。
暑瘧寒熱往來,經旬不已,繼則單熱無寒,熱已微汗,至十餘天,反寒粟鼓頷,半時許,則蒸蒸熱,溱溱自汗,熇熇暍暍之勢,寒不知引衣,熱不知去衣,至天明熱退,默默無言,神明不定,身重難轉,六脈濡軟,關尺尤甚,此由腎精素奪,陽浮於外之險證。遂擬真武湯加味,與三四劑,其瘧遂除,神明漸定。
茯苓(二錢)、酒芍(二錢)、熟地炭(二錢)、黑姜(錢半)、焙附(錢半)、白朮(三錢)、麗參(錢半),水燉空心服。
暑瘧證服藥後,身熱譫語,四肢厥冷,下利清穀,脈沉無力,若煩躁不寐者,難治。宜用四逆湯加白朮、茯苓主之。
黑姜(錢半)、焙附(二錢)、白朮(錢半)、茯苓(錢半)、炙甘(八分),水燉空心服。
諸證悉皆經驗,服湯後加減略舉一二,以告同志。
暑瘧證,醫以過服涼劑,以致昏沉嗜臥,默默無言,劇則昏迷不省,身重睛露,脈沉無力,此乃脾腎將絕之危證。擬真武湯加參耆與之,三服病機遂轉,繼加當歸、潞黨、龍眼等類。
茯苓(一錢)、炙耆(錢半)、乾薑(錢半)、野山參(錢半)、白朮(二錢)、焙附(三錢)、炒芍(二錢)、炙甘(八分)、甘杞(二錢)、地炭(錢半),水燉空心服。
暑瘧證,有兼脾腎兩虧者,重複誤於攻下,以致真氣外泄,煩熱無可置身,欲坐臥於泥水之中;真液內竭,欲引水而自救,故渴飲不絕。脈多沉微,或兼舌苔黃色,宜用耆附六君加味主之,加麗參更妙。
潞黨(三錢)、茯神(錢半)、生耆(六分)、歸身(錢半)、龍眼肉(十隻)、白朮(二錢)、炙甘(八分)、焙附(一錢)、炒芍(錢半)、大棗(二個)、甘杞(二錢)、巴戟(錢半)、老熟地(錢半),水碗半,煎至八分,和童便二匙服。
暑瘧證,重複誤於攻下,以致裡虛外熱,面赤身熱,腹痛咽痛,下利清穀,四肢厥冷,脈微欲絕者,四逆湯加味主之。
乾薑(一錢)、炙甘(八分)、白朮(錢半)、焙附(錢半)、潞黨(二錢)、桔梗(八分),水一碗,煎至五分,入童便二匙,空心服。
暑瘧,有發熱煩躁,大渴不止,脈虛大而無力者,此屬陰血虛竭所致,擬用四物湯加味主之。
熟地(二錢半)、生芍(錢半)、沙參(二錢)、甘杞(二錢)、龍眼(二隻)、歸身(錢半)、川芎(一錢)、潞黨(二錢)、炙甘(六分)、大棗(二個),水一碗,煎至五分,空心服。
暑瘧之單熱,口渴留連多日,更兼誤於攻下,以致腹脹氣粗而喘,脈診帶弦者,此乃肝木乘脾所致,宜柴芍六君湯加味主之。
柴胡(八分)、生芍(二錢)、潞黨(三錢)、茯神(錢半)、甘杞子(錢半)、白朮(錢半)、炙甘(六分)、巴戟(錢半),水碗半,煎至八分服。
問曰:「暑瘧病於冬者何也?」 蓋由感受暑邪之輕微,溜於經隧之處,界伏而不泄。雖遇秋燥之斂束,邪之勢微,不足以泄其氣。必期冬令肌表固密,諸火內藏,暑假內藏之火,互相糾郁,釀成熇暍之威。由是欲張其怒,遂於陰氣相搏,故凜凜而寒,寒不甚劇,寒已則熱,熱亦不甚劇。或遍身疼痛,心煩不寐,或口渴溺急,作止無常,或一日一發,或間日而發,宜香薷蠲暑飲,審病勢裁之。猶有寒粟鼓頷,壯熱昏狂者,必由陽明偏旺,或陰液內奪,同志者當圓機消息耳。
暑瘧證,煩熱頭痛,燥渴溺澀,脈帶弦,其嘔吐痰飲,臭味酸穢,此乃暑熱挾肝火以陡升,逼津液而成飲。飲即有形之火,火即無形之飲,隨火而升降,火引飲而逆行,擬用柴苓湯主之。
赤茯(錢半)、柴胡(一錢)、白茯苓(錢半)、條芩(三錢)、竹茹(一錢)、半夏(一錢)、生甘(六分)、麥冬(二錢)、滑石(錢半)、羚羊(一錢)、玄參(二錢)、半夏(一錢),水碗半,煎至八分服。
暑瘧之單熱,苟因數下而傷脾胃,以致胸腹䐜脹,胸中氣逆,甚則神明若失,脈益洪大而鼓指,此乃陰寒鼓舞而見假實之證。茲擬六君加味湯主之。若胸腹䐜脹及小腹滿痛,溲溺不利,脈診得洪大而弦者,此是肝木賊脾及膀胱之化源竭絕,難以救療,聊擬獨參湯,亦求萬一之幸也。
獨參湯
生野山參(二錢),用水一大杯,燉至半杯服。
歸耆六君加味湯
生耆(八分)、潞黨(三錢)、茯苓(錢半)、何首烏(錢半)、歸身(錢半)、白朮(二錢)、炙甘(六分)、大棗(二個)、焙附(六分)、甘杞(錢半),水一煎半碗,空心服。
暑瘧證,煩熱口渴,自汗身重,腹中濡滿,脈診微洪而數,此乃暑暍挾胃陰燥熱與太陰濕熱糾郁致病。夫脾專主腹,又主四肢,因旋運不行,則腹中飲主之。
條芩(二錢半)、川連(一錢)、棗冬(錢半)、生扁豆(一錢)、花粉(錢半)、白朮(一錢)、蓮心(一錢)、澤瀉(一錢)、滑石(一錢),水碗半,煎至八分服。
暑瘧證,脈胗疾燥,不為藥解,此即陰液外脫,陽熱內陷,經所謂陰陽交錯,即此義也,故主不治。
暑瘧證,不為藥解,呃逆不止,甚則其氣從臍下上衝,連續不斷者,此即腎氣欲脫之危症,主不治。
暑瘧證,服湯已,病不解,譫語狂言,直視遺尿者,此腎絕也,主不治。
暑瘧證,煩熱不止,汗如貫珠,成循衣摸床,喘汗不休,皆陽衰邪盛,主不治。
經云:「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中,而偶受風寒,內藏於心,外舍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獨盛,陰氣內虛,不能與陽爭,故單熱不寒,令人消灼肌肉。」
《金匱》云:「陰氣孤絕,陽氣獨發,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藏於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灼肌肉。」
按此二案大意相同,然陽極則陰消,故肌肉消灼。此昔腎皆指風寒而言,故用桂枝白虎湯乃能獲效。但此伏暑假秋燥而發者,相去天淵,不同例也。
紅花退熱奇案
有友患單燒,輒投石羔白虎及羚羊犀角之類,遂致熱勞倍熾,心如火棼,病者竟以冷水帕自放心胸而求苟安,須臾莫離。醫者更擬大黃朴硝等類與之,亦皆罔效。由是熱勞日亢,病勢日危,徬徨無策,將束手而待斃,乃所謂 「斯熱病而用斯涼劑,服之無靈,脩短亦委天命耳」。氣息奄奄之際,遂擬西紅花二錢、麥冬三錢、川連一錢與服,病者自覺如飲冰雪焉。及後熱勞勢頓輕,繼服生六味地黃湯而愈。人皆駭奇,余曰:「非奇也,此乃誤服石膏知母羚羊犀角之證驗耳。何也?余審讀《內經》,明言暑侵肌表,故首論邪從表來,必令仍從表去,病方易已。緣伊熱瘧初作,妄用閉門留寇之類,復引暑邪內陷心胞,致令煩冤倍甚,如火薰蒸。更加自誤以冷水頻沽,以致腠理愈密,三焦愈閉,熱勢益深,病勢益劇。且燠熱內踞心胞,為巢為穴,蔓延繹絡,誠陽亢之赤地炎蒸,日久則血液槁瘀,如燔如炙,危殆悉至。特要紅花假連麥為嚮導,直入心胞,蕩其發電機穴,滌其瘀垢,雖酷烈之勢,悉隨響應而解散,頃刻轉為清涼境界矣。故所病者有若飲水雪之清焉。繼及六味地黃湯濡養心液,則諸恙遂瘥。猶有謂大黃朴硝皆蕩邪滌熱之藥,何以無效?殊不知彼乃足陽明胃腑之藥,此乃手厥陰胞絡之病,彼此天淵,須當縷析證因。碑載奇命曰奇案。」
暑瘧之寒,誤服陷邪藥餌,遂致咳嗽氣逆,越日一發,如癇狀,數月不已,擬用香薷蠲暑飲加黨參、生苡米與服,數劑而愈。
暑瘧之單熱,初時雜投藥品,延至數月不愈,乍愈乍作,或間日一發,或三五日一發,服溫清補瀉皆無效,擬用蠲暑飲加大黃、桑皮、石蓮與服,數劑而愈。
暑瘧之寒熱,因誤於藥,邪陷太陰,遂生燥咳,或微發寒熱,時作時止,數月不已,如癆火之狀,擬用香薷蠲飲加桑皮、紫苑、覆花、生芍等類與服,諸恙漸愈。
暑瘧之寒熱,苟因妄投藥餌,邪氣流連不解,數月不已,擬用補益增寒熱,擬用清則生泄瀉,遂用蓮淮六君、川蓮、麥冬、車前、扁豆等類與服,數劑而愈。
附錄唐容川先生痢證方治諸方列下
痢為病,發秋天,古名腸澼,又名滯下,令名曰痢,而又不爽利也,與洞瀉相別天淵。四季皆有此症,惟秋時此病為更多。所以秋時此症更多者,蓋五行之序,由春入夏,為木生火,熱氣主事之時也;由夏至長夏六月,為火生土,是為濕土主事之時。熱來蒸濕,合氣為暑,故六月節名小暑、大暑。至秋以後,則土來生金,濕熱當止,故其節名處暑,言氣自此止也。暑止則熱氣變為涼氣,而涼風至矣;濕氣變為清氣,而清肅降矣。如此則秋金氣旺,木火自斂,中土不致受邪矣。
若其人之肝木大旺,遇金來制之,而木不受制,遏郁生火,則熱氣不退,火反剋金,金氣不得清肅,因之濕亦不化,與熱相蒸,蘊結血氣於三焦腸胃之間,釀為腐穢膠黏之汁,則成痢矣。蓋人身肝主疏泄,疏者,條達而止也;泄者,順利而下也。木氣不疏,則鬱,鬱者,草木多而壅遏也;木氣大泄,則暴注,暴注者,泄力太過之故也。然使金不與木爭,則泄而不斂,何至滯塞哉?惟當秋金收斂之令,肺氣不應受邪,故金必與木爭,木愈旺則金愈收,是以逼迫難澀而成裡急後重也。
銀菊花(治白痢之輕藥也)
銀花(三錢)、白菊(三錢)、生白芍(三錢)、杏仁(三錢)、連翹(二錢)、桔梗(三錢)、梔子(三錢)、木香(一錢)、牛蒡子(三錢)、甘草(三錢),用水三茶碗,煎取碗半服。如有宿食,加生大黃五錢。
白虎湯(治痢之重證也)
研生石膏(三錢)、煅石膏(三錢)、甘草(一錢)、粳米(三錢),再加淡條芩(三錢)、白芍(三錢)、杏仁(三錢)、杏梗(二錢)、厚朴(一錢)。
此方合痢症有外寒者,再加葛根、荊芥;小便不利者,再加桑皮、滑石。此治白痢之良方也。
白頭翁治紅痢
白頭翁(五錢)、黃柏(三錢)、黃連(三錢)、秦皮(三錢),用水二碗,煎取一碗最妙。白頭翁能平木疏肝,息風清火,使下迫之氣條達而上也。
金花湯(治紅痢,今名黃連解毒湯)
黃連(三錢)、黃芩(三錢)、黃柏(三錢)、梔子(三錢),加杏仁(三錢)、檳榔(三錢)、當歸(三錢)、地榆(三錢)、赤芍(二錢)、荊芥(一錢)、生地(三錢)、青蒿(三錢)、生甘(一錢),水煎服。
霹靂散(治痢症脹閉,有宿食,發嘔等症)
生大黃(一錢)、黃芩(三錢)、吳萸(一錢),用水二碗,煎取一碗。先服半碗,得快利即勿服;如不快利,再服一次。此藥只可服三次,不可多服。
大承氣湯(治奇恆痢)
生大黃(二錢)、厚朴(二錢)、枳殼(一錢)、芒硝(三錢),先煎三味,既成後入芒硝,三沸取汗服。咽痛嗆咳愈即止,再加減金花湯。
三黃酒治痢症發嘔吐者(按:發嘔吐食不食,真噤口嘔吐止即能進食)
黃連(一錢)、黃芩(三錢)、生大黃(二錢),用好燒酒二碗,煎成一碗,徐徐嚥下。如飲酒者,用水一碗加酒一杯,煎服徐咽,嘔吐止即勿服。
救胃煎(治噤口不食)
生地(三錢)、白芍(三錢)、黃連(三錢)、玉竹(三錢)、炒枳殼八分、杏仁(三錢)、桔梗(二錢)、石膏(四錢)、麥冬(三錢)、花粉(三錢)、生甘(一錢)、黃芩(三錢)、厚朴(一錢)。右水三茶碗,煎取碗半,必舌上有津液,則進食矣。
開禁湯(治噤口不食)
人參(二錢)、麥冬(三錢)、煅石膏(三錢)、梔子(二錢)、川連(二錢)、黃芩(一錢)、黃柏(一錢)、生地(三錢)、當歸(三錢)、射干(二錢)、杏仁(三錢)、檳榔(一錢)、枳殼(一錢)、生甘(一錢)、花粉(二錢)。
此為治噤口痢之主方,生津進食,除腸胃中之炎症,力量周至。再加白頭翁,則詳盡無遺矣。
歸地養榮湯
當歸(三錢)、生地(三錢)、淮山(三錢)、麥冬(三錢)、白芍(三錢)、蓮子心(三錢)、桑葉(三錢)、荷葉(三錢)、釵斛(三錢)、玉竹(三錢),水二碗,煎取一碗。痢愈後多服,大補益元氣。
調胃承氣湯
生大黃(三錢)、芒硝(二錢)、生甘(一錢),水煎二味,既成再入芒硝,二沸即取,得快利即止。
桃花湯(治痢症不後重者)
赤石脂(一錢)、糯米(五錢)、黑姜(一錢)。
上三味久煎成湯服之,能溫補止澀,為虛滑痢之主方。不後重下痢者乃用。
清寧丸(治休息痢)
生大黃(四兩),用薄荷拌酒蒸一次,去薄荷,干後用去糟米酒半斤、好燒酒四兩泡二七日,在飯上蒸一次,再攪一次,再曬露,再蒸乾,再加酒至大黃爛如泥,為丸如綠豆大。每服或一錢或五分,大便微下則愈。
烏梅丸(治虛滑久痢不後重者)
烏梅(十枚去核)、川連(三錢)、黃柏(一錢)、人參(一錢)、桂枝(一錢)、細辛(一錢)、焙附(一錢)、當歸(一錢)、花椒(一錢)、乾薑(二錢)。
上為末,用烏梅飯上蒸熱,搗和加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附錄經驗奇恆痢症
余治族人,始患痢,日夜數十行,紅白相間,六脈大,服黃芩、連翹、導滯等類罔效。繼則病勢日劇,渴飲熱湯乃快。延余診視,六脈數大無倫,遂擬歸芍六君加味取效,繼用歸脾湯而愈矣。
老山洋參(一錢)、生芍(錢半)、於朮(一錢)、酒芩(八分)、焙附(一錢)、甘杞(二錢)、歸身(二錢)、吳萸制川連(八分)、炙甘(八分)、潞黨(二錢),水燉空心服。
附經驗鼠疫證治
鼠疫為患,皆由陰陽不齊,時序乖舛,天降異災,地生熱毒。惟鼠質最熱,鼠性最靈,先感召其熱毒而死,沿門合境皆是,繼則傷於人。然受病之因不一,或內因積熱而引外毒,或由竅道感受地氣之熱毒,或由口鼻感觸死鼠之臭穢,或由鼠蝨而傷人之肢體,鼠疫之名由此來也。
究竟其毒直中陽明,當慎於始。始則病形未彰,起居如常,或口燥咽乾,或似飢非飢,或飢而欲食,或臥寐煩躁,或睏倦欲臥,或四肢酸痹,或遍身旋痛,或頭眼暈痛,或乍寒乍熱,或咳嗽腹痛。以上諸證,皆受病之始,如有一二證,即系此病之發見端,便應作時疫調治,庶幾有萬全之功。然邪氣傷人,必乘虛而湊之,若素有舊病之人,必從舊病先起。無論頭痛、腰痛、胸腹氣痛,切不可概舊例而治之,必須按此方而服之,可保無患耳。
藥方
連翹(二錢)、粉葛根(二錢)、玄參(五錢)、丹皮(三錢)、牛蒡(二錢)、條芩(六錢)、麥冬(五錢)、赤芍(三錢)、大黃(三錢)、紫草(五錢),用水三大碗,煎至二大碗,半飢服。若大便秘結,加玄明粉一錢半,調藥水服。必須連服數劑,二便利,病退為度。毒氣甚者,必下黑血而愈。如肢體有結核者,加西紅花二錢、桃仁一錢半。猶有肢體結核而不痛,無憎寒壯熱者,此由鼠蝨所傷之輕病,不藥可愈。
食物須知
患疫症者,僅可用薯粉作羹、綠豆煮湯食之(山薯即番薯)。
切戒飲食
鼠疫切忌粥飯,即飯湯亦不沾唇。然粥飯入胃,濁氣歸心,最助陽明之熱毒,若誤食米穀,必殆;切忌黃糖、白糖,甜氣入脾,最助邪熱;切忌冷水,若誤食之,則血液瘀滯;切忌生青瓜果,若誤食之,患同冷水無異;切忌暈魚蝦、酒面等類,若誤食之,必殆。須要腸胃熱毒瀉盡,憎寒壯熱頓除之後,方可用米少許和綠豆煮粥,漸次飲之。
論疫之重證
蓋陽明為資生之海,氣血之源,主肌肉而潤宗筋。故毒中陽明,則肢體疼痹,憎寒壯熱,或口渴引飲,或藥不下咽,或腰腹脹痛,二便秘澀。猶有結核者,多生於兩胯、兩脅,兩胯猶多,亦有生於肢體左右上下不等。究其結核之由,皆緣井榮腧原經合之筋脈互相交錯之處,值其虛者,毒必湊之,氣血與熱毒互交糾結,則核生焉。
然多生於胯脅者何也?胯為陰包之界,脅為大包之屬,乃宗筋之要道,熱毒流壅於胯脅,則宗筋凝,樞要不通,機關不利,故核多糾結矣。核之形,或大如鴨卵、如覆杯,小則如龍眼、如鈕仔,或紅腫而不痛,有隱隱而痛,有痛楚難堪。須知痛甚必由其毒甚所致,最忌針刀,若鹵莽誤用,必殆。
治之之法,總要用藥得宜,必令瀉盡腸胃黑穢之毒物,蕩盡則憎寒壯熱自除,諸恙自己。如果核不銷散,由其自然而出膿水,謹慎藥餌,和緩調理,可保平安,歷驗不爽。列方於下,必須連服數劑,俟毒盡為度。
連翹(三錢)、玄參(一兩半)、條芩(一兩)、紫草(一兩)、丹皮(八錢)、大黃(六錢)、丹參(四錢)、牛蒡(三錢)、麥冬(一兩半)、公英(五錢)、生地(二兩)、赤芍(五錢)、粉葛(三錢),水煎。臨服加西紅花(二錢)、玄明粉(三錢)(沖),藥水調勻,均三五次服。如質體強旺,壯熱盛者,用大黃一兩或一兩半,玄明粉易朴硝五錢,審病勢度之。
如果憎寒壯熱遂除,核不銷散者,宜生地四物加減。
生地(五錢)、生芍(一錢半)、條芩(三錢)、連翹(一錢半)、玄參(三錢)、歸身(一錢半)、麥冬(三錢)、紫草(四錢)、牛蒡子(一錢半)、公英(三錢)、桃仁(一錢)、角刺(二錢)。此方可連服十貼或五貼,當審質體強弱、病勢重輕,同志者圓機裁度。核色紅者,加大黃二錢;色白者,加黨參二錢、川芎一錢;痛者,加乳香六分。
如結核處痛甚者,宜用生地四兩、銀花二兩、紫草四兩、乳香(三錢)、沒藥(三錢),濃煎乘熱頻頻洗之。另用大黃末加梅片少許,蘸蜂糖塗患處。此證按法調理,有十餘天而出膿水者,有月餘而出膿水者。至出膿水時,宜生熱四物湯加減。
生地(三錢)、當歸(二錢)、釵斛(一錢)、生甘(八分)、玄參(三錢)、熟地(四錢)、生芍(一錢半)、紫草(三錢)、麥冬(三錢)、老山洋參(一錢)。此方可服數劑,如膿水未乾,加蘇淮(三錢)、茯苓(二錢半)、川芎(一錢)、黨參(三錢)、當歸(三錢),或倍用洋參,或加白朮,圓機之士宜活潑度之。
論疫之危證
夫陽明居中,土乃多氣多血之海,萬物所歸,無所復傳。故毒壅胃腑,則水腎水暴竭,津液驟涸。所以毒攻於腎,則躁煩腰折,咽喉腫痹;毒攻於肝,四肢瘛瘲,循衣摸血;毒攻於脾,則腹脹氣促,身重難轉;毒攻胃腕,則嘔逆難嚥;毒攻於心,則妄語昏狂;毒攻於肺,則咳嗽痰血;毒攻督脈,巔頂若劈;毒攻筋脈,四肢抽搐;毒攻衝任,則血逆而吐;毒攻於腦,則頭痛而暈。以上諸證,危亡旦夕。附方於下,以求萬一之幸。
生地(三兩)、條芩(二兩)、玄參(二兩半)、丹皮(一兩)、正犀角(五錢)、麥冬(二兩半)、大黃(一兩半)、紫草(二兩)、正羚羊(五錢)、赤芍(五錢)、當歸(三錢)、生甘(二錢),水煎。臨服加西紅花(三錢)、朴硝(五錢),沖藥水服,均數次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