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济阳纲目

卷二十七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郁證

虞氏 曰:《內經》云: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張子和曰:木鬱達之,謂吐之令其條達也;火鬱發之,謂汗之令其疏散也;土鬱奪之,謂下之令無壅礙也;金鬱泄之,謂滲泄解表,利小便也;水鬱折之,謂抑之制其沖逆也。此治五郁之大要耳。至丹溪先生觸類長之,而又著為六郁之證,所謂氣和血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此發前人之所未發者也。夫所謂六郁者,氣、濕、熱、痰、血、食六者是也。或七情之抑遏,或寒熱之交侵,故為九氣怫鬱之候;或雨濕之侵凌,或酒漿之積聚,故為留飲濕鬱之疾。又如熱鬱而成痰,痰鬱而成癖,血鬱而成症,食鬱而成痞滿,此必然之理也。又氣鬱而濕滯,濕滯而成熱,熱鬱而成痰,痰滯而血不行,血滯而食不消化,此六者皆相因而病者也。是以治法皆當順氣為先,消積次之,故藥中多用香附、撫芎之類,至理存焉,學者宜知此意。

丹溪 曰: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鬱,百病生焉。其證有六:曰氣,曰濕,曰熱,曰痰,曰血,曰食。蒼朮、撫芎總解諸郁,隨證加入諸藥。氣鬱,加香附;濕鬱,加白芷、川芎、茯苓;熱鬱,加山梔子、青黛、香附;痰鬱,加海石、香附、南星、瓜蔞仁;血鬱,加桃仁、紅花、青黛、川芎、香附;食鬱,用香附、蒼朮、山楂、神麯、針砂。諸郁藥,春加防風,夏加苦參,秋冬加吳茱萸。凡郁在中焦,以蒼朮、撫芎開提其氣以升之。假令食在氣上,氣升則食自降矣,余皆仿此。火鬱發之,當看何經。一女許婚後,夫經商二年不歸,因不食,困臥如癡,無他病,多向床里坐。此思想氣結也,藥雖能治,得喜可解,不然,令其怒(脾主思,過思則脾氣結而不食。怒屬肝,肝木能克脾土,怒則木氣升發而衝開脾氣矣)。予自往激之,大怒而哭,至三時許,令父母解之。與藥一帖,即求食矣。予曰:病雖愈,必得喜方已。乃詒以夫回,既而果然病不舉。

戴氏 曰: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也,當升者不得升,當降者不得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也,此為傳化失常,六郁之病見矣。氣鬱者,胸脅痛,脈沉澀;濕鬱者,周身走痛,或關節痛,遇陰寒則發,脈沉細;痰鬱者,動則喘,寸口脈沉滑;熱鬱者,瞀悶,小便赤,脈沉數;血鬱者,四肢無力,能食,便紅,脈沉;食鬱者,噯酸腹滿,不能食,人迎脈平和,氣口脈緊盛者是也。

王節齋 曰: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氣、血、痰三者,故用藥之要有三:氣用四君子湯,血用四物湯,痰用二陳湯。又云:久病屬郁。立治郁之方,曰越鞠丸。蓋氣血痰三病,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或誤藥雜亂而成郁。故予每用此三方治病時,以郁法參之。氣病兼郁,則以四君子加開鬱藥,血、痰病皆然。故四法者,治病用藥之大要也。

李氏 曰:郁者,病結聚不散也。六郁,氣、血、痰、食、濕、熱。然氣鬱則生濕,濕積則生熱,熱鬱則成痰,痰鬱則血不行,血鬱則食不消,而成症痞。六者皆相因為病,以致當升降不得升降,當變化不得變化。故法以順氣為先,降火化痰消積,分多少治,與諸氣大同。凡病當先尋六郁與痰火,有則急治於此,無則依雜證治。郁本病久不解,因服藥雜亂而成,又有郁久而生病者,俱宜升提。如郁在中焦,以蒼朮、川芎開提其氣以升之。如食在氣上,提其氣則食亦自消。痰鬱,火邪在下,二便不利者,二陳湯加升麻、柴胡、川芎、防風以升發之。熱鬱,升陽散火湯。火鬱,火鬱湯主之。當看發在何經,加各經火藥。丹溪治病,氣用四君子湯,血用四物湯,痰用二陳湯,時以六郁湯料參之,此雜病治法總要也。氣鬱,胸滿脅痛,脈沉澀,加木香、檳榔、烏藥、蒼朮、川芎,倍香附、砂仁;痰鬱,胸滿,動則喘急,起臥怠惰,寸脈沉滑,加南星、香附、瓜蔞仁、海石;血鬱,四肢無力,能食,小便淋,大便紅,脈沉芤澀,加桃仁、韭汁、牡丹皮;食鬱,噯酸惡食,黃疸,鼓脹痞塊,氣口緊盛,二陳湯加山楂、神麯、麥芽,傷冷食胃脘痛,加草蔻、乾薑;濕鬱,周身關節走痛,首如物蒙,足重亦然,遇陰寒便發,脈沉濡,加白朮,倍蒼朮;熱鬱,目蒙,口乾舌燥,小便淋濁,脈沉數,加黃連,倍山梔、連翹。六郁不言風寒者,風寒鬱則為熱故也。但諸郁挾風,加防風、苦參;挾寒,加吳茱萸、香附、紫蘇。先順後逆,雖不中邪,病從內生,令人飲食無味,神倦肌瘦,名曰脫營,內服交感丹,用香鹽散臨臥擦牙。有鬱結在脾,半年不食,或午後發熱,酉戌時退,或煩悶作渴,加嘔,或困臥如癡,向里坐,亦喜向暗處,婦人經水極少,男子小便點滴,皆憂思氣結,治宜溫膽湯或二陳湯加參、朮、紅花。痰火甚者,以痰藥吐之下之,後用越鞠丸調理。平人上納下化,水穀滋沛,身中陰氣自生。如失名利之士,有志恢圖,過於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熱,熱熏胸中則內熱,宜養陰降火,三白湯加陳皮、蒼朮、川芎、山梔、香附、枳殼、甘草,煎熟入薑汁少許,熱服,以散其鬱,加當歸、黃柏、沙參或元參,以養其陰,痰加貝母,夏加麥門冬,冬加補骨脂。蓋當歸隨參補血,白芍隨二術除郁。因食冷物,郁遏陽氣於脾土中,多因血虛而得之,故用炒黑山梔解五臟結,益少陰血。若不早治,復恣酒色,勞瘵之由也,可不慎哉。

蔭按:葉氏曰:六郁為病,不可太拘。如木鬱達之,達者通暢之謂,或升發,或輕散,或宣越,皆達之之法,不可以吐為達也;火鬱發之,發者升散之謂,或汗解,或升舉,或從治,皆發之之法,不可以汗為發也;土鬱奪之,奪者攘取之謂,或攻下,或劫而衰之,皆奪之之法,不可以下為奪也;金鬱泄之,泄者露去之謂,或滲泄利小便,或疏通其氣,皆泄之之法,不可以利為泄也;水鬱折之,折者曲激之謂,或制御,或伐挫,或漸殺其勢,皆折之之法,不可以抑為折也。然須審其人之虛實,病之久近淺深,切不可混雜施治。若邪氣既去,正氣必虛,又當調平以復其常,如此方盡治郁之妙。

脈法

脈多沉伏。氣鬱則脈必沉而澀,濕鬱則脈必沉而緩,熱鬱則脈必沉而數,痰鬱脈必弦滑,血鬱脈必芤而結促,食鬱脈必滑而緊盛。郁在上則見於寸,郁在中則見於關,郁在下則見於尺,左右亦然。郁脈或促,或結,或代。

滑氏診家樞要 曰:氣血食積痰飲,一有留滯於其間,則脈必因之而止節矣。但當求其有神,何害之有。夫所謂有神者,即經所謂有中氣也。

治方

越鞠丸 解諸郁。

蒼朮 撫芎 香附(童便浸一宿) 神麯(炒) 梔子(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水丸綠豆大,每服五七十丸,溫水下。一方本方各四兩,外加陳皮、白朮、山楂各二兩,黃芩酒炒一兩半,名加味越鞠丸。

六郁湯 解諸郁

陳皮(去白) 半夏(湯泡七次) 蒼朮(米泔浸) 撫芎(各一錢) 赤茯苓 梔子(炒,各七分) 香附(二錢) 甘草(炙) 砂仁(研細,各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如氣鬱,加烏藥、木香、檳榔、紫蘇、乾薑,倍香附、砂仁;如濕鬱,加白朮,倍蒼朮;如熱鬱,加黃連,倍梔子;如痰鬱,加南星、枳殼、小皂莢;如血鬱,加桃仁、紅花、牡丹皮;如食鬱,加山楂、神麯、麥芽面。

開鬱湯 治惱怒思慮,氣滯而鬱,一服即效。

香附子(童便浸) 貝母(各一錢半) 蒼朮 撫芎 山梔 神麯(炒) 陳皮(去白) 茯苓 枳殼(去穰,麩炒) 蘇梗(各一錢)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氣,加木香,檳榔;濕,加白朮、羌活;熱,加黃芩、黃連、柴胡;痰,加半夏、南星;血,加桃仁、紅花;食積,加神麯、山楂、砂仁。

升發二陳湯 治痰鬱,火邪在下焦,大小便不利,此藥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

陳皮(去白,一錢) 半夏(一錢半) 茯苓(一錢) 甘草(五分) 撫芎(一錢) 升麻 防風 柴胡(各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木香檳榔丸 治濕熱食積諸郁,壯實人宜用。

木香 檳榔 陳皮 青皮 蓬朮(煨) 黃連 枳殼(麩炒) 黃柏 大黃(各三兩) 香附(炒) 牽牛(頭末,各四兩)

上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湯下。

交感丹 治一切名利失意,抑鬱煩惱,七情所傷,不思飲食,面黃形羸,胸膈諸證,極有神效。

香附米(二斤,用瓦器炒金黃色,取淨末一斤) 茯神(去皮木,為末,四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空心細嚼,白滾湯或降氣湯下。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