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济阳纲目

卷三十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諸氣

張子和 曰:天地之氣,常則安,變則病。而況人稟天地之氣,五運迭侵於外,七情交戰於中,是以聖人嗇氣如持至寶,庸人役物而反傷太和。此軒岐所以論諸痛皆因於氣,諸病皆生於氣,遂有九氣不同之說。氣本一也,因所觸而為九,怒、喜、悲、恐、寒、熱、驚、思、勞也。其言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逆上矣。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熱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出,故氣泄矣。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此《素問》之論九氣,其變甚詳,其理甚明。

虞氏 曰:人身之正氣,與血為配。血行脈中,氣行脈外,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氣血並行,周流乎一身之中,灌溉乎百骸之內。循環無端,運行不悖,而為生生不息之妙用也。經曰: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霄壤判。若內無七情之所傷,外無六淫之所感,何氣病之有。惟不善攝生者,五志之火,無時不起。五味之偏,無日不傷。是以膠痰固積,留滯於六府,鬱火邪氣,充塞乎三焦,使氣血失其常候,腑臟不能傳導,是故外邪得以乘虛而湊襲矣。以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諸般氣病,朝輟暮作,為脅痛,為心腰痛,為周身刺痛,甚則為反胃,為膈噎等症,皆此之由也。大抵男子屬陽,得氣易散;女人屬陰,遇氣多郁。是以男子之氣病者常少,女人之氣病者常多。故治法曰:婦人宜調血以耗其氣,男子宜調氣以養其血,此之謂也。

原病式 曰:氣為陽,而主輕微,諸所動亂勞傷,乃為陽火之化,神狂氣亂,而為病熱者多矣。子和云:河間治五志,獨得言外之意,凡見喜、怒、悲、思、恐之證,皆以平心火為主。至於勞者傷於動,動便屬陽;驚者駭於心,心便屬火,二者亦以平心火為主。今之醫者不達此旨,遂有寒涼之謗。

劉宗厚 曰:捍衛沖和,不息之謂氣;擾亂妄動,變常之謂火。當其和平之時,外護其表,復行於里,周流一身,循環無端,出入升降,繼而有常,源出中焦,總統於肺,氣曷嘗病於人也。及其七情之交攻,五志之間發,乖戾失常,清者行者抑遏而反止,表失衛護而不和,里失鍵捍而少降,營運漸遠,肺失主持,妄動不已。五志厥陽之火起焉,上燔於肺,氣乃病焉。何者?氣本屬陽,反勝則為火矣。河間有曰,五志過極,皆為火也。何後世不本此議,而一概類聚香辛燥熱之劑,氣作寒治,所據何理。且言指迷七氣湯,製作者,其皆用青皮、陳皮、三稜、蓬朮、益智、官桂、甘草,遂為平和,可以常用,通治七情所傷,混同一意,未喻其藥,以治其氣。已下諸方,尤有甚焉者,茲不復敘。況所起之情,各各不同。且經言九氣之變,未嘗略而不詳,如怒則氣上等症。其言治法,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驚者平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喜者以恐勝之,悲者以喜勝之,九氣之治,各有分別。何嘗混作寒論,而類以香熱之藥,通言而治諸氣,豈理之謂歟?若香辛燥熱之劑,但可劫滯氣,沖快於一時,以其氣久抑鬱,藉此暫行開發之意。藥中不佐制伏所起之氣,服甚則增熾鬱火,蒸熏氣液而自成積,積滋長而成痰,痰飲下膈,氣乃氤氳清虛之象,若霧露之著物,雖滯易散。內挾痰積,開而復結,服之日久,安有氣實而不動,氣動而不散者乎?此皆人所受誤之由。習俗已久,相沿而化,卒莫能救。升發大過,香辛散氣,燥熱傷氣。真氣耗散,濁氣上騰。猶由腎虛不能攝氣歸原,遂與蘇子降氣湯、四磨湯下黑錫丹、養氣丹,鎮墜上升之氣。且硫黃黑錫佐以香熱,又無補養之性,初服未顯增變,由喜墜而愈進,形質弱者,何以收救。不悟肺受火邪,子氣亦弱,降令不行,火無以制,相煽而動,本勢空虛,命絕如縷。積而至深,丹毒濟火,一旦火氣狂散,喘息奔急而死。籲!以有形丹石丸藥,重墜無形之氣,其氣將何抵受,隨而降之乎?譬以石投水,水固未嘗沉也,豈不死歟?丹溪有曰,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其熱為甚。自覺其冷,非真冷也。火極似水,積熱之甚,陽亢陰微,故有此證。認假為真似是之禍,可勝言哉。《內經》雖云百病皆生於氣,以正氣受邪之不一也。今七情傷氣,鬱結不舒,痞悶壅塞,發為諸病,當詳所起之因,滯於何經,上下部分藏氣之不同,隨經用藥,有寒熱溫涼之各異。若枳殼利肺氣,多服損胸中至高之氣;青皮瀉肝氣,多服損真氣。與夫木香之行中下焦氣,香附之快滯氣,陳皮之泄逆氣,紫蘇之散表氣,厚朴之瀉衛氣,檳榔之瀉至高之氣,藿香之馨香上行胃氣,沉香之升降真氣,腦麝之散真氣,若此之類,氣實所宜,其中有行散者,有損泄者,其過劑乎?用之能卻氣之標,而不能制氣之本,豈可又佐以燥熱之藥,以火濟火混同渭治諸氣,使之常服多服可乎。氣之與火一理而已,動靜之變,反化為二,氣作火論,治與病情相得。丹溪發揮論之,冷生氣者,出於高陽生之謬言也。自非身受寒氣,口食寒物,而遽論寒者,吾恐十之無一二也。

丹溪 曰:周流一身以為主者,氣也。苟內無所傷,外無所感,何病之有?今冷氣、滯氣、逆氣、上氣,皆是肺受火邪。氣得炎上之化,有升無降,熏蒸清道,甚而轉成劇病。《局方》類用辛香燥熱之劑,以火濟火,咎將誰歸。氣無補法,世俗之言也。以其為病,痞悶壅塞,似難於補,不思正氣虛者,不能運行,邪滯著而成病,苟或氣怯,不用補法,氣何由行。冷生氣者,高陽生之謬言也。病人自覺冷氣自下而上者,非真冷也。蓋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自下而出,其熱為甚。火極似水,陽亢陰微也。氣有餘,便是火。調氣用木香,然木香味辛,氣能上升,如氣鬱而不達,固宜用之。若陰火衝上而用之,則反助火邪矣。故必用黃柏、知母,而少用木香佐之。去滯氣用青皮,青皮乃肝膽二經之藥。人多怒,脅下有郁枳,固宜以解二經之實,若二經氣不足也,先當補血,少加青皮可也。補氣用人參。然蒼黑氣實之人多服之,恐亦反助火邪,而爍真陰,以白朮代之可也。若肥白氣弱人,多服之最好,肥人又必加陳皮同用。解五臟結氣,益少陰經血,用梔子炒令將黑,為末,以薑汁入湯,同煎飲,其效甚捷。氣刺痛,用枳殼,看何部分,以引經藥導使之行則可。若稟受素壯而氣刺痛,宜枳殼、烏藥。肥白氣虛之人,氣刺痛者,宜參、術加木香。若因事氣鬱不舒暢,而氣刺痛,當用木香。婦人胎前產後,一切氣疾作楚者,俱用四物湯為主,加疏利行氣之藥。

李氏 曰:蒼天之氣,清淨不息,變為雲霧。為雷雨者,山澤濕熱熏蒸也。人身元氣,與血循環無端,彼衝擊橫行於臟腑之間,而為疼痛。積聚痃癖,壅逆於胸臆之上,而為痞滿刺痛等症。多因七情、飲食、郁為濕熱成痰與積。初起宜辛溫,開鬱行氣,豁痰消積。久則宜辛寒降火以除根。氣滯上膈,為嘔咳痞滿,枳橘湯、積梗湯、橘皮一物湯、枳實韭白湯、沉香降氣湯、古烏附湯。濕熱者,清膈蒼莎丸;實熱者,解毒湯加知母、枳殼;痰火者,瓜蔞實丸;食積者,枳朮丸加木香二錢。氣滯下焦,為腰痛脹墜者,七氣湯加橘核,或木香勻氣散,吞青娥丸。便閉者,四磨湯、六磨湯、木香順氣丸、木香檳榔丸。氣滯於中,則心腹脅肋刺痛,伏梁痞塊者,神保丸,一塊氣丸,木香分氣丸、阿魏撞氣丸、古枳巴丸。濕熱,古茱萸丸、萸連梔石丸。氣滯於外,則周身刺痛,流氣飲子主之。或手足浮腫者,三和散合五苓散,或五皮散、加桂青木香丸。古法散火之法,必先破氣,氣降則火自降矣。但枳殼、青皮破滯要藥,多服損人真氣,虛者慎之。男子虛勞失血,及婦人月產後因氣者,四物加木香、檳榔。陰虛氣滯者,去木、檳,加元參、黃柏,或炒黑梔子一味,入薑汁煎服,開五臟結,益少陰血最好。

又 曰:諸氣皆因於火。蓋人身陰陽正氣,呼吸升降,流行榮衛,生養臟腑。惟七情火炎傷肺,閉塞清道,以致上焦不納,中焦不運,下焦不滲,氣濁火盛,熏蒸津液成痰,痰鬱成積。初起宜四七湯、七氣湯。辛溫消散稍久,宜二陳湯加芩、連、山梔或當歸龍薈丸、木香檳榔丸辛涼以折之,最忌辛香助火耗氣之劑。雖木香亦好上升,必佐以知母、黃柏。丹溪云: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其熱為甚,自覺其冷,非真冷也。間有挾傷飲食生冷,嘔逆積痛者,治中湯加木香,或蟠蔥散、丁香脾積丸。或七情後過飽,大實痛者,煮黃丸。因七情過飢,胃脘痛者,四君子湯加木香。挾寒則腠理密而氣斂於中,五積散。入里,四逆湯;挾風,分心氣飲;挾風寒犯腦,羌活附子湯;挾寒濕,五苓散。五苓能升降諸氣,通利三焦,非特分利而已。凡此熱劑,明知口傷冷物,身受寒氣,而後敢用,非變法也。挾暑則腠理開而汗泄於外,黃連香薷飲加蓼根,或清暑益氣湯加木香。喜動,心氣散不收,過則健忘,歸脾湯。恐傷腎,精怯不升,過則下焦脹滿,三和散、補中益氣湯。驚傷膽,神亂不定,過則怔忡失志,妙香散、十味溫膽湯。此三者皆令真元耗散,多見不足之證。又勞則喘息汗出,亦令氣散,尤宜補益。怒傷肝,氣上逆,過則嘔噦,枳梗二陳湯、紺珠正氣天香湯。熱者,柴陳湯。憂傷肺,其氣聚,過則喘促,蘇子降氣湯、分氣紫蘇飲。噎膈者,暫用五膈寬中散。悲傷心包及肺系,其氣急,過則為狂者,枳殼煮散、升陽順氣湯。思傷脾,其氣結,過則痞滿,退熱清氣湯、溫膽湯、木香化滯湯,木香、枳朮。瘀血加桃仁、紅花,或復元通氣散。痰壅則氣逆,順氣導痰湯、蘇子降氣湯。甚者,稀涎散微微吐之。不問內傷外感,久皆鬱熱,滯為痰積,況七情之火,無日不起,五味之偏,無日不積。此丹溪、河間力主為火也。雖然七情總髮於一心,七氣總隸屬於一氣。氣,陽也,動則為火。故以降火化痰消積分治,量其所稟厚薄而加減之。大概氣虛,四君子湯。氣實,古烏附湯為主。火多,合黃連解毒湯加知母、枳殼。痰多,合二陳湯。積多,合平胃散。痛加元胡索、青皮、蒼朮。寒加官桂與茱萸。便閉,加木香、檳榔。男子血虛,及婦人胎產氣疾,合四物湯。(凡遇氣動痛作之時,以辛溫散之,稍久,以辛平和之,以辛寒折之,則邪易退,正易復而病瘳矣)

脈法

脈經 曰:脈滑者,多血少氣;澀者,少血多氣;大者,血氣俱多;小者,血氣俱少。脈來大而堅者,血氣俱實。脈來細而緩者,血氣俱虛。代者,氣衰。細者,氣少。浮而細者,氣欲絕。闢大而滑,中有短氣。尺脈澀而堅,為血實氣虛;尺脈細而微,血氣俱不足也。

劉立之 曰: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沉極則伏,澀弱難愈,其或沉滑,氣兼痰飲病也。

脈訣舉要 曰:沉弦細動,皆氣痛證。心痛在寸,腹痛在關,下部在尺,脈象顯然。

治滯氣方

桔梗枳殼湯 治諸氣痞結滿悶。

枳殼 桔梗(各二兩) 甘草(五錢)

上㕮咀,每服四錢,生薑五片,水煎溫服。

快氣湯 治一切氣疾,心腹脹滿,胸膈噎塞,噫氣吞酸,胃中痰逆嘔,及宿酒不解,不思飲食。

陳皮(去白) 香附子(炒,各二錢) 砂仁 桔梗 甘草(各一錢)

上入生薑三片,水煎服。

三因七氣湯 治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情所為也。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阻,嘔逆噁心,並宜服之。

半夏(五錢) 茯苓(四錢) 厚朴(三錢) 紫蘇(二錢)

上㕮咀,每服四錢,生薑七片,棗子一枚,水煎熱服。婦人惡阻,尤宜服之。但半夏用薑汁製過。

加味二陳湯 治氣通用。

半夏(湯泡七次) 陳皮(去白) 白茯苓(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上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水煎服。上焦氣滯,加枳、梗、香附、砂仁。中焦加厚朴、枳實、三稜、莪朮。下焦加青皮、木香、檳榔。因怒者,加山梔、香附。痞滿,加黃連、枳實。痰盛,加瓜蔞。脅痛,加青皮、柴胡、芍藥、草龍膽。刺痛,加枳殼。氣實,加烏藥、香附。氣虛,加參、朮、木香。喜動心火,加黃連。怒動肝火,加柴胡。思動脾火,加芍藥。悲動肺火,加黃芩。恐動腎火,加黃柏。成郁不解者,煎吞交感丹。

蘇子降氣湯 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痰涎壅塞,胸膈噎塞,並年久肺氣,至效。

川歸(去頭) 甘草(炙) 前胡(去蘆) 厚朴(薑製,各五分) 肉桂(少去皮) 陳皮(去白,各七分半) 半夏 紫蘇子(另研,各一錢)

上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服。虛冷人加桂五分,黃耆一錢。

沉香降氣湯 治陰陽壅滯,氣不升降,胸膈痞悶,噫醋吞酸。

香附(四兩) 砂仁(五錢) 沉香(四錢) 甘草(炙,一兩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白湯調下。

香橘湯 治一切氣不快,久病服藥不下者。

香附子 陳皮(去白) 枳實(生用) 白朮 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鹽湯調,或薑棗煎,尤妙。

橘皮一物湯 治諸氣攻刺,及感風寒暑濕。

初症通用,凡酒食所傷,中脘痞塞,妨悶嘔吐吞酸。

橘皮洗淨

上銼,用新汲水煎服。

烏附湯 調中快氣,治心腹刺痛。

香附子(一兩) 烏藥(半兩) 甘草(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入鹽少許,沸湯調服。

木香破氣散

香附子(四兩) 烏藥 片薑黃(各二兩) 木香 甘草(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鹽湯空心調下。

枳殼煮散 治悲哀傷肝,氣痛引兩脅。

防風 川芎 枳殼 細辛 桔梗 葛根 甘草

上銼,水煎服。

復元通氣散 治諸氣閉澀,耳聾耳疼,腹癰便癰,瘡疽無頭,一切氣刺。活血止痛,內消瘡腫。

青皮 陳皮(去白,各四兩) 川山甲(炮) 瓜蔞根(各二兩) 甘草(三兩半,半生半炒)

上為末,每服一錢,熱酒調下。瘡無頭者津液調塗。

紫蘇子湯 治憂思過度,邪傷脾肺,心腹膨脹,喘促胸滿,腸鳴氣走,漉漉有聲,大小便不利,脈虛緊而滿。

紫蘇子(一兩) 大腹皮 草果仁 半夏 木香 厚朴(薑汁炒) 橘紅 木通 白朮 枳實(炒) 人參 甘草(炙,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加生薑五片,棗二枚,水煎溫服。

紫沉通氣湯 治三焦氣澀,不能宣通,腹脅脹,大便秘。

紫蘇葉 枳殼(麩炒) 陳皮(去白) 赤茯苓 甘草(炙) 檳榔(各一兩) 沉香 木香 麥門冬(去心) 五味子 桑白皮 黃耆 薄荷葉 荊芥穗 枳實 乾生薑(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煎空心服。

三和散 治七情之氣,結於五臟,不能流通。以致脾胃不和,心腹痞悶,大便秘澀。

羌活 紫蘇 宣木瓜(薄切,焙) 沉香(各一兩) 木香 白朮 檳榔 陳皮 甘草(炙,各七錢半) 川芎(三兩) 大腹皮(一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服。

茯苓湯 治胸中氣塞短氣。

茯苓(三兩) 甘草(一兩) 杏仁(五十枚)

上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六升,分六服,日三服。

通氣湯 治胸滿短氣,噎。

半夏(八兩) 生薑(六兩) 橘皮(三兩) 吳茱萸(四十枚)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煎服。一方用桂二兩,無橘皮。

下氣湯 治胸腹背閉滿,上氣喘息。

杏仁(四七枚) 大腹檳榔(二七枚)

上㕮咀,以童子小便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曾患氣發,輒合服之。

枳橘湯 治胸痹,胸中氣塞短氣。須審氣滯何部分,以引經藥導之。

橘皮(八錢) 枳殼(一錢半) 生薑(四錢)

上銼,水煎服。郁甚,加薑黃少許。

葉氏消氣散 治血氣凝滯,心脾不和,腹急中滿,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小便不清。

陳皮(去白炒,一兩) 白茯苓 草果仁(炒) 大腹皮(洗焙) 紫蘇(連根) 木通(各二兩) 青皮(去白) 桔梗(炒) 半夏 人參 木香 沉香(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加生薑四片,棗一枚,水煎,空心服。

分氣紫蘇飲 治男婦脾胃不和,胸膈噎塞,腹脅疼痛,氣促喘急,心下脹悶,飲食不思,嘔逆不止。

紫蘇葉 五味子 桑白皮 茯苓 陳皮(去白) 草果仁 大腹皮 桔梗 甘草(炙,各一錢半)

上㕮咀,每服加生薑三片,入鹽少許同煎,空心服。

流氣飲子 治男子婦人五臟不和,三焦氣壅,心胸痞悶,咽塞不通,腹脅膨脹,嘔吐不食;及上氣喘急,咳嗽痰盛,面目浮,四肢腫,大便秘結,小便不通;及憂思太過,鬱結不散,走注疼痛,腳氣腫痛,並皆治之。

紫蘇葉 青皮 當歸 芍藥 烏藥 茯苓 桔梗 半夏 川芎 黃耆 枳實(各一錢) 防風 枳殼 陳皮 大腹子 連皮 檳榔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二十四味流氣散 治腹中氣滯,痞悶不快,胸膈走痛,此方主之。

陳皮 青皮 甘草(炙) 厚朴(薑製) 紫蘇 香附(各四兩) 大腹皮 丁香皮 檳榔 木香 草果 莪朮(炮) 桂 藿香(各一兩半) 人參 白朮 麥門冬(去心) 赤茯苓 枳殼(炒) 石菖蒲 木瓜 白芷 半夏(各一兩) 木通(二兩)

上銼,每服一兩,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

蔭按:氣者,陽也。升降出入,法乾之行健不息,使氣無留滯,斯無痛苦。若人以寒熱怒恚喜憂愁七氣干之,則痞悶痛楚之疾生爾。今夫寒則氣收,收則氣不流矣,故用丁、皮、肉桂、草果之屬,溫而行之。熱則氣亢,亢則氣不流矣,故用麥門、赤茯苓、木通之屬,清而導之。怒則氣逆,逆則氣不流矣,故用檳榔、枳殼、厚朴、木香之屬,抑而下之。恚則氣積,積則氣不流矣,故用青皮、陳皮、腹皮、木香、莪朮之屬,快而利之。喜則氣緩,緩則氣不流矣,故用人參、白朮、甘草之屬,補而益之。憂則氣沉,沉則氣不流矣,故用白芷、紫蘇之屬,升而浮之。愁則氣鬱,鬱則氣不流矣,故用香附、菖蒲、半夏、藿香之屬,利而開之。或問七氣之來,豈能並至,方以二十四味,何示人以弗精專矣。余曰:氣證與諸證不同,諸證者,痰血食積,屬於有形。故著於一處,偏於一隅,可以單方治也。若夫七情之氣,屬於無形,上下左右,散聚無常,故集辛香之品而流動之。雖二十四味,不厭其煩,譬之韓候之兵,多多益善云爾。

分心氣飲 治男子婦人一切氣不和,或因憂愁思慮,忿怒傷神;或臨食憂戚,或事不遂意,使抑鬱之氣,留滯於胸膈之間,不能流暢,致心胸痞悶,脅肋虛脹,噎塞不通,噫氣吞酸,嘔噦噁心,頭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痿黃,口苦舌乾,飲食減少,日漸羸瘦;或因病之後,胸中虛痞,不思飲食,皆可服之。

木通(去節) 赤芍藥 赤茯苓 官桂 半夏 大腹皮 青皮(去穰) 陳皮(去白) 甘草 羌活 桑白皮(炒,各八分) 紫蘇葉(二分)

上作一服,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燈心草十莖,煎八分,食遠服。

分心氣飲 治症同前。

紫蘇 枳實 藿香 香附子(各一錢半) 半夏 陳皮 甘草 丁皮(各一錢) 白朮 人參 木香 大腹子 大腹皮 桑白皮 草果 桔梗 麥門冬 厚朴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子一枚,燈心十莖,水煎溫服。

木香化滯湯 治因憂氣食濕面,結於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之不散,常常痞氣。

半夏(一兩) 草豆蔻(半兩) 枳實(二錢) 柴胡(四錢) 木香 橘皮(各三錢) 當歸(一錢) 甘草(炙) 紅花(各五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東垣木香順氣散 治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木香 蒼朮 草豆蔻(各三分) 厚朴(四分) 青皮 陳皮 益智 茯苓 澤瀉 半夏 吳茱萸 當歸(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一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東垣升陽順氣湯 治忿怒傷肝,思想傷脾,悲哀傷肺,以致各經火動,有傷元氣,發熱不思飲食。

升麻 柴胡 陳皮(各一兩) 半夏 人參(各三錢) 黃耆(四錢) 當歸 草豆蔻(各一錢) 神麯(炒,一錢半) 黃柏 甘草(各五分)

上㕮咀,每服半兩,加生薑煎服。

治氣六合湯 治亡血後,七情所傷,或婦人產後、月信後著氣。

當歸 川芎 芍藥 地黃 木香 檳榔

上銼,水煎服。

木香枳朮丸 破滯氣,消飲食,開胃進食。

木香 枳實(各一兩) 白朮(二兩)

上為細末,荷葉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

木香檳榔丸 疏導三焦,寬利胸膈,破痰逐飲,快氣消食。

木香 枳殼(麩炒) 青皮(去白) 杏仁(去皮尖麩炙) 檳榔(各一兩) 郁李仁(去皮) 皂角(去皮酥炙) 半夏曲(各二兩)

上為末,別以皂角四兩,用漿水一碗,搓揉熬膏,更入熟蜜少許,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生薑湯下。

木香順氣丸

木香 大腹皮 蘿蔔子(各半兩) 枳殼(麩炒) 陳皮 補骨脂 香附子(各一兩) 牽牛(六兩,炒)

上為末,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

木香順氣丸

枳殼 檳榔 陳皮 青皮 藿香(各五錢) 半夏 砂仁 川芎(各三錢) 京三稜 香附子 當歸(各二錢) 木香(一錢)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薑湯送下。

木香導氣丸 治憂思傷脾,停積飲食,常服消食化氣。

神麯 麥芽(各四兩) 蘿蔔子 杏仁(麩炒,各三兩) 牽牛末 木香 陳皮(去白) 青皮(各二兩)

上為末,將杏仁、蘿蔔子研泥同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鹽湯下。

消脹丸 快胸中氣,除腹脹,消宿食。

木香 檳榔 黑牽牛(炒) 蘿蔔子(炒,各等分)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蘿蔔湯食後下。

青木香丸 治胸中噎塞,氣滯不行,腸中水聲,嘔吐痰逆,不思飲食,常服寬中利膈。

青木香(三兩) 補骨脂(炒) 蓽澄茄(各四兩) 黑牽牛(二十四兩炒香,取頭末十二兩) 檳榔(酸粟米飯裹濕紙包,火中煨,令紙焦去飯,四兩。)

上為末,清水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茶湯熟水任下。

一方 治怒後氣痛。

青皮 半夏(各一錢) 陳皮 柴胡 黃芩(各五分) 木通(三錢) 甘草(炙,二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治結氣方

順氣寬中散 治陰陽不和,三焦痞膈,氣逆澀滯,中滿不快,恚氣奔急,肢體煩倦,不欲飲食。

京三稜(煨) 蓬莪朮(煨) 大麥芽(炒) 枳實(麩炒) 人參 桑白皮 檳榔(各一兩) 甘草(炙,七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沸湯入鹽少許,調服。

木香流氣飲 調順榮衛,流通血脈,快利三焦,安和五臟。治諸氣痞滯不通,胸膈膨脹,口苦咽乾,嘔吐少食,肩背腹脅走注刺痛;及喘急痰嗽,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大便秘結,水道赤澀;又治憂思太過,怔忡鬱積,腳氣風濕,聚結腫痛,喘滿脹急。

陳皮(二錢四分) 半夏(一錢半) 厚朴 青皮 甘草 香附子 紫蘇(各一錢二分) 人參 赤芍藥 木瓜 白朮 麥門冬 大黃(各一錢半) 白芷 枳殼(各三分) 木通(六分) 草果 官桂 蓬朮 大腹皮 丁皮 檳榔 木香 沉香(各四分半)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子二個,水煎熱服。

分氣丸 治胸膈氣痞,痰實不化。

黑牽牛(炒取頭末,二兩) 京三稜(炮)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縮砂仁 白蔻仁 木香(各一兩) 枳實(麩炒) 蓬朮(炮) 蓽澄茄 蘿蔔子(炒另研,各半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薑湯下。

通氣丸 治氣滯胸脅,噎塞滿悶,並治小腸氣痛。

黑牽牛 丁香皮(各五兩) 京三稜(炮) 蓬朮(炮) 青皮 陳皮 益智仁 白朮(各一兩) 枳殼(去穰炒) 茴香炒 蘿蔔子(炒) 砂仁(各三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蘿蔔湯下。

助氣丸 治三焦痞塞,胸膈滿悶,氣不流通,蘊結成積,痃癖氣塊。

蓬莪朮(炮,二斤) 京三稜(炮) 青皮(去白) 白朮(去油) 陳皮(去白,各十五兩) 枳殼(去穰麩炒) 木香(各十兩) 檳榔(八兩)

上為末,水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熟水下。

木香分氣丸 治一切氣逆,心胸痞悶,腹脅虛脹。

木香 甘松(各一兩) 香附子(十六兩) 蓬莪朮(煨,八兩) 甘草(炙,六兩)

上為末,米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橘皮湯任下。

調中順氣丸 治三焦痞滯,水飲停積,脅下虛滿,或不時刺痛。

木香 白豆蔻仁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大腹皮 三稜(炮,各一兩) 半夏(各二兩) 砂仁 檳榔 沉香(各五錢)

上為末,水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陳皮湯下,姜橘皮湯下。

導滯丸 治心腹痞滿,停氣刺痛,嘔吐痰水,不思飲食。

黑牽牛(微炒取頭未,四兩) 京三稜(一兩半)

丁香皮(二兩) 青皮(去白,一兩) 檳榔 胡椒(各半兩) 木香(二錢半)

上為末,麵糊丸如小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薑湯下。

三和丸 治三焦不和,氣不升降,胸膈痞悶,或傷生冷。

枳實(麩炒) 白朮(各半兩) 檳榔 木香 赤茯苓 肉桂 藿香(各一兩) 京三稜(四兩) 青皮 丁香 陳皮(去白) 蘿蔔子(炒) 白豆蔻仁 沉香 蓬朮(各三兩) 半夏(湯洗,二兩) 黑牽牛(一斤,微炒取頭末,半斤)

上共為細末,酒煮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薑湯下。

啟中丸 治三焦氣逆,胸膈膨脹,痞滿,消宿食,進飲食。

南青皮 黑牽牛(半生半炒) 莪朮(煨) 半夏(生,各一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溫酒下,日進三服。

神仙一塊氣 治諸氣食積,及噎塞痞滿,胸脅刺痛,癥瘕疝氣,並皆治之。

青皮 陳皮 三稜(煨) 蓬朮(醋煮) 香附(童便炒,各一兩) 神麯(炒) 麥芽(炒) 蘿蔔子(炒) 白牽牛(頭末) 檳榔 鬱金 黃連(各五錢) 枳實(三錢) 皂角 百草霜(各二錢半)

上為末,麵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視疾之上下,為食之先後,熱酒薑湯任下。

導氣枳殼丸 治氣結不散,心胸痞滿,氣逆上攻,分氣逐水。

枳殼 木通 青皮(去穰) 陳皮(去白) 桑白皮(炒) 蘿蔔子(炒) 白牽牛(炒) 茴香(炒) 蓬朮(煨) 三稜(煨,各等分)

上為細末,薑汁煮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丸,橘皮湯下。

撞氣阿魏丸 治五種噎疾,九種心痛,痃癖氣塊,冷氣攻刺,腹痛腸鳴,嘔吐酸水,丈夫疝氣,婦人血氣刺痛,並皆治之。

茴香(炒) 青皮(去穰) 陳皮(去白) 蓬朮(炮) 川芎 甘草(炙,各一兩) 生薑(四兩,切片,鹽半兩浸一宿) 肉桂(去皮) 縮砂仁 丁香皮 白芷(各半兩) 胡椒 阿魏(醋浸一宿,同面為糊,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阿魏和麵糊丸,如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二三十丸。丈夫氣痛,炒姜鹽湯下;婦人血氣刺痛,淡醋湯下。

復元通氣散 治跌撲損傷,或負重挫閃,致氣滯於血分作痛,並一切氣不宣通,瘀血凝滯,周身走痛等症。

舶上茴香(炒) 穿山甲(溏火煨胖) 當歸(各一兩半) 白芷 元胡索 甘草(炙) 陳皮(去白,各一兩) 乳香 沒藥(各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不飲酒人白湯下。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

枳實薤白湯 治心中痞滿。此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

枳實(一枚) 薤白(二兩) 厚朴(一兩) 肉桂 瓜蔞仁(各五錢)

上銼,用水二鍾,先煮枳樸減半,入諸藥煎濃,食遠服。

神保丸 治諸積氣痛,項背注痛,宜通臟腑。

全蠍(七個) 巴豆(十個,取霜) 木香 胡椒(各二錢半)

上為末,蒸餅丸如麻子大,硃砂為丸,每服五七丸。心膈痛,柿蒂、燈心煎湯下;腹痛,柿蒂煨薑湯下;血痛,炒姜醋湯下;肺氣甚者,以白礬、蛤粉各二錢,黃丹一錢,同研,煎桑白皮、糯米飲下;氣小喘,只用桑皮、糯米飲下;脅下痛,炒茴香酒下;大便不通,蜜湯入檳榔末一錢下;氣噎,木香煎湯下;宿食不消,茶酒漿任下。

治熱氣方

退熱清氣湯 治氣逆身熱,中脘痞滿。

柴胡 橘皮 茯苓(各一錢半) 半夏 枳殼(各八分) 香附(七分) 川芎(五分) 砂仁(七粒) 木香 甘草(各三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加生薑三片,煎七分,去渣溫服。

清膈蒼莎丸 治因濕熱氣滯。

蒼朮(二兩) 香附子(一兩半) 黃芩(炒) 黃連(炒,各五錢)

上為細末,用新熟瓜蔞,去皮搗爛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

木香檳榔丸 此藥流濕潤燥,推陳致新,滋陰抑陽,散郁破結,活血通經。治男子婦人嘔吐酸水,痰涎不利,頭目昏眩,並一切酒毒食積,及米穀不化,或下痢膿血,大便秘塞,風壅積熱,口苦煩渴,涕唾稠黏,膨脹氣滿等症。

木香 檳榔 青皮(去穰) 陳皮(去白) 黃柏 黃連 莪朮 枳殼 大黃 牽牛 香附(各一兩) 當歸(一兩半) 黃芩(二兩,一方無此味)

上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水下。

木香枳殼丸 寬胸膈,進飲食,破滯氣,散內熱。

木香 檳榔 青皮(去穰) 陳皮(去白) 黃柏 黃連 蓬朮(煨) 枳殼(去穰麩炒) 當歸 香附(各五錢) 黑牽牛(頭末,一兩)

上為末,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薑湯下。

此即木香檳榔丸而無大黃,虛弱人或大便自利者,宜用此。

枳樸大黃湯 治支飲胸滿,按之則痛,此熱痰留滯也。

厚朴(一兩) 大黃(六兩) 枳實(四枚)

上三味,用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是齋推氣丸 治三焦痞塞,氣不升降,胸脅脹滿,大便秘澀,小便赤少,宜服。

大黃 陳皮 檳榔 枳實 牽牛(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量虛實加減。

木香順氣丸

木香 檳榔 青皮(去白,各一兩) 大黃(二兩,微炮) 黑牽牛(生一兩,炒一兩)

上為末,每藥末一兩,曲一兩三錢,蜜丸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溫水下。

治冷氣方

和氣散 治脾胃不和,中脘氣滯,心腹脹滿,嘔吐酸水。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蒼朮(米泔浸) 茴香(炒) 香附子(炒) 肉桂 良薑 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鹽少許,沸湯點服,鹽酒亦可。

化氣湯 治一切氣逆,胸膈噎塞,心脾卒痛,嘔吐酸水,丈夫小腸氣,婦人脾血氣,並皆治之。

陳皮(去白) 青皮(去白炒) 丁皮 乾薑(炮) 桂心 甘草(炙,各四兩) 茴香(炒) 蓬朮(煨) 木香(各二兩) 砂仁 沉香 胡椒(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生薑紫蘇湯調下,婦人淡醋湯下。

順氣木香散 治氣不升降,胸膈痞悶,時或引痛,及酒食過傷,噫氣吞酸,心脾刺痛,並皆治之。

蒼朮(泔浸) 桔梗 茴香(炒,各三兩) 乾薑(炮) 良薑(炒) 陳皮 厚朴(薑製) 砂仁 丁香 肉桂 甘草(炙,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或鹽少許,沸湯點下亦可。

異香散 治胃氣不和,腹脅膨脹,飲食難化,噫氣吞酸,一切冷氣,結聚,腹中刺痛,此藥最能治之。

厚朴(薑製,二兩) 陳皮(去白) 青皮(去白,各三兩) 石蓮肉 蓬朮(煨) 京三稜(煨) 益智仁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加生薑三片,棗一枚,鹽一捻,同煎,熱服。

雞舌香散 治男婦臟腑虛弱,陰陽不和,中脘氣滯,停積痰飲,胸膈腹滿,心脾引痛。

肉桂 香附子(炒) 良薑(炒) 赤芍藥 烏藥(各二錢) 甘草(炙,五分)

上銼,水煎,入鹽少許,食遠服。

三香正氣散 治陰多陽少,手足厥冷,氣刺壅滯,胸膈滿塞,心下堅痞,嘔噦酸水。

香附子(炒,二兩) 木香 丁香(各半兩) 丁香皮(一兩) 陳皮(去白) 益智仁 縮砂仁 厚朴(薑製) 烏藥 甘草(各一兩半) 乾薑(炮) 蓬朮(炮,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五錢,用生薑三片,棗一枚,煎湯調服,不拘時。

正氣天香散 治諸氣作痛,或上湊心胸,或攻築脅肋,及婦人胎前產後,一切氣痛,並皆治之。

香附米(八錢) 陳皮 烏藥 紫蘇葉(各二錢) 乾薑 甘草(各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服。

指迷七氣湯 治七情相干,陰陽不得升降,氣壅滯,攻衝作疼。

香附子(二錢) 青皮 陳皮(去白) 桔梗 蓬朮 官桂 藿香 益智仁 半夏 甘草(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生薑三片,紅棗二枚,水煎,食遠服。

勻氣散 治氣滯不勻,胸膈脹滿,虛痞,宿冷不消,心腹刺痛,噎塞嘔吐,噁心,並皆冶之。

丁香 白豆蔻 木香(不見火) 檀香(各二兩) 藿香葉 甘草(炙,各八兩) 縮砂(四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鹽一字,沸湯調服,不拘時。

蟠蔥散 治男子婦人脾胃虛冷,氣滯不行,攻刺心腹痛,連及胸脅、膀胱,小腸疝氣及婦人血氣刺痛。

延胡索 肉桂 乾薑(炮,各四分) 蒼朮(米泔浸焙) 縮砂 甘草(炮,各二錢) 檳榔 丁皮(各一錢) 三稜(煨) 蓬朮 茯苓 青皮(去穰,各七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鍾,連根蔥白一莖,煎至一鍾,空心熱服。

蘇合香丸 大能順氣化痰,並治傳屍骨蒸勞瘵,卒暴心痛,小兒驚搐,大人中風卒死等症。

沉香 麝香(另研) 訶子(煨,去核) 丁香 木香 安息香(另為末,無灰酒一升為膏) 香附 蓽撥 白朮 白檀香(各一兩) 熏陸香(另研) 蘇合香油(入安息膏內) 龍腦 硃砂(另飛) 烏犀角(各五錢)

上為細末,研極勻,用安息膏並煉蜜和丸,如櫻桃大,空心用溫水化下四丸,酒服亦可。

木香分氣丸 治一切氣逆,心胸痞悶,腹肋虛脹。

木香(不見火) 香附子 丁皮 砂仁 蓬朮(煨) 甘草(各四兩) 藿香 薑黃 甘松 檀香(各一兩)

上曬乾,不見火,搗為末,稀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橘皮湯下,不拘時。

木香快氣丸

陳皮(去白) 蓽撥 檳榔 木香 砂仁 枳殼 白豆蔻(各二錢) 白朮(一錢)

上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溫水下。

集香丸 治一切氣,胸膈痞悶,脅肋脹滿,心腹疼痛,噫氣吞酸,嘔逆噁心,不思飲食,或因飲酒過傷,脾胃不和,並皆治之。

丁香(六兩,不見火) 香附子(炒,四兩八錢) 砂仁 白豆蔻仁 木香(不見火) 薑黃(各四兩) 甘草(一兩) 麝香(另研,八錢)

上為極細末,用甘草膏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丸,細嚼津嚥下。常服寬中順氣,消宿酒,進飲食,磨積滯,去症塊。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