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翻胃
論
醫說 云:古今論膈氣,乃有五種。謂憂、恚(胡桂切,音惠,恨怒也)、氣、寒,熱也。夫胸中氣結煩悶,飲食不下,羸瘦無力,此名憂膈。心下實滿,食不消化,噫輒醋心,大小便不利,此名恚膈。胸脅逆滿,咽喉閉塞,噫聞食臭,此名氣膈。心腹脹滿,咳逆腸鳴,食不生肌,此名寒膈。五心中熱,口舌生瘡,骨煩體重,唇乾口燥,背痛胸痹,此名熱膈。噎病亦有五種,謂氣、憂、食、勞、思也。噎者,乃噎塞不通,心胸不利,飲食不下也。各隨其證而治之。
張雞峰 曰:此病不在外,不在內,不屬冷,不屬熱,不是實,不是虛,所以藥難取效。此病緣憂思恚怒,動氣傷神,氣積於內,氣動則諸證悉見,氣靜疾候稍平,手捫之而不得疾之所在,目視之而不知色之所因,耳聽之而不知音之所發,故針灸服藥,皆不見效。此乃神意間病也。頃,京師一士人家有此症,勸令靜觀內養,將一切用心力事,委之他人,服藥方得見效。
潔古 曰:吐有三,氣、積、寒也,皆從三焦論之。上焦在胃口,上通天氣,主納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氣,下通地氣,主腐熟水穀。下焦在臍下,下通地氣,主出而不納。是故上焦吐者,皆從於氣,氣者,天之陽也。其脈浮而洪,其證食已暴吐,渴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衝胸而發痛,其治當降氣和中。中焦吐者,皆從於積,有陰有陽,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其脈浮而弦,其證或先痛而後吐,或先吐而後痛,治法當以小毒藥去其積,檳榔、木香和其氣。下焦吐者,皆從於寒,地道也。其脈大而遲,其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當以毒藥通其閉塞,溫其寒氣,大便漸通,復以中焦藥和之,不令大府秘結而自安也。(樓氏曰,潔古論三焦吐,其說蓋本於黃帝,所謂氣為上膈,食飲入而還出,為下膈,食晬時,乃反出之其上焦,食已暴吐者,今世謂之嘔吐也。中下二焦,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今世謂之膈氣翻冒也。今分嘔吐膈氣為二門。晬,祖對切,音最,晬時,周時也)
王太僕 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無火也。又發明曰:噎者,六腑之所主,陽也,氣也。塞者,五臟之所主,陰也,血也。二者皆因陰中伏火而作也。劉宗厚曰:若三焦傳化失常所致,主於氣也。若血虧胃脘乾槁所致,因於血也。塞,猶填塞不通之義。故發明有治幽門不通,噎塞不便通幽湯例。蓋陽無陰不能通化,陰之失位而陽伏其中,傳化不變而反上行矣。
虞氏 曰:先哲論膈噎翻胃,大率以血液乾槁,其或咽喉窒塞,食不能下,其槁在吸門。或食下則胃脘當心而痛,須臾吐出,食出痛止,其槁在賁門,此皆上焦之膈噎也。其或食物可下,良久復出,其槁在幽門,此中焦之膈噎也。其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其槁在闌門、大小腸之間,此下焦之膈噎也。雖然,亦有斯須輕病,而為醫所誤者,丹溪論之詳矣(闌門臍下攔約水穀,分膀胱大腸而為糞溺)。丹溪曰:《局方》治一切氣,冷氣,滯氣,逆氣,上氣,悉用香燥熱藥。夫周流於人之一身以為主者,氣也。陽往則陰來,陰往則陽來,一升一降,無有窮已。苟內不傷於七情,外不感於六淫,其為氣也,何病之有?今曰冷氣、滯氣、逆氣、上氣,皆是肺受火邪,氣得炎上之化,有升無降,熏蒸清道,甚而至於上焦不納,中焦不化,下焦不滲,展轉變為嘔、為吐、為膈、為噎、為痰、為飲、為翻胃、為吞酸。夫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此正治之法也。治熱用熱,治寒用寒,此反佐之法也。詳味《局方》既非正治,又非反佐,此愚之所以不能不疑也。按原病式曰:諸病嘔吐酸,皆屬於熱,諸積飲痞滿中膈,皆屬於濕。諸氣逆衝上,嘔湧溢,食不下,皆屬於火。諸堅痞腹滿,急痛吐腥穢,皆屬於寒。深契仲景之意。觀《金匱要略》用藥微意,可表者汗之,可下者利之,滯者導之,郁者揚之,熱者清之,寒者溫之,偏寒偏熱者反佐而行之,挾濕者淡以滲之,挾虛者補而養之,何嘗例用辛香燥熱之劑以火濟火,實實虛虛,咎將誰孰?或曰:脈訣謂熱則生風,冷生氣,寒主收引,今冷氣上衝矣,氣逆矣,氣滯矣,非冷而何?吾子引仲景之言而斥其非。然則諸氣、諸飲、諸嘔吐、翻胃、吞酸等病,將無寒病耶。予曰:五臟各有火,五志激之,其火隨起,若諸寒為病,必須身犯寒氣,口食寒物,乃為病寒。非若諸火,病自內作,所以氣之病寒者,十無一二。或曰:其餘痰氣嘔吐吞酸,噎膈翻胃,作熱作火論治,於理可通。若病人自言冷氣從下而上,非冷而何。予曰: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自下而出,其熱為甚,自覺其冷,非真冷也。火極似水,積熱之甚,陽亢陰微,故見此證。冷生氣者,出高陽生之謬言也。若病果因於寒,當以去寒之劑治之,何至例用辛香燥熱為方。不知權變,豈不誤人。或曰:諸氣,諸飲,與夫嘔吐吞酸膈噎翻胃等症,《局方》未中肯綮,然則要略之方,果足用乎?抑猶有未發者乎?予曰:天地之氣化無窮,人身之病亦變化無窮。仲景之書載道者也。醫之良者,引例推類,可謂無窮之用,假令略有加減,修合終難俞越矩度。夫氣之初病也,其端甚微,或因些小飲食不謹,或因外冒風雨寒暑,或內感七情,或食味過厚,偏助陽氣,積成膈熱,或資稟素實,表密無汗,或性急易怒,陰火炎上,以致津液不行,清濁相干。氣為之病,或痞,或痛,或不思食,或噎噫腐氣,或吞酸,或嘈雜,或膨滿,不求本原,便認為寒,遽以辛香燥熱之劑投之數帖,暫得快然,以為神方,仍前厚味不節,將理不謹,舊疾被劫暫舒,濁液易於攢聚,或半月或一月,前病復作,如此延蔓,自氣成積,自積成痰,此為痰、為飲、為吞酸之由也。痰挾汙血,遂成窠囊,於是為痞、為痛、為嘔、為噎膈翻胃之次第諸症隆起,飲食湯液,泥滯不行,滲道蹇澀,大便或秘或溏,下失傳化,中焦愈停,醫者不察,猶孰為冷,翻思前藥,隨手得快,以冀一旦豁然之效,不思胃為水穀之海,多血多氣,氣清和則能受。脾為消化之官,氣清和則能運。今得香熱之藥,偏助氣血沸騰。其始也,胃液凝聚,無所容受。其久也,脾氣耗散,傳化漸遲。其有胃熱易飢,急於得食,脾傷不磨,鬱積成痛,醫者猶曰虛而積寒,非尋常草木可療,妄以烏、附,助佐丹劑,專意服餌,積而久也。血液俱耗,胃脘乾槁。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間或可入,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與胃相近,食雖可入,難盡入胃,良久復出,名之曰膈,亦曰翻胃。大便秘小,若羊屎。然名雖不同,病出一體。要略論飲有六,曰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留飲、伏飲,分別五臟諸證,治法至矣盡矣。第恨醫者不善處治,病者不守禁忌,遂使藥助病邪,展轉深痼,去生漸遠,深可哀憫。或曰:千金諸方,治膈噎翻胃,未嘗廢薑桂等劑,何也?予曰:氣之鬱滯,久留清道,非借香熱不足以行,然悉有大黃、石膏、竹茹、芒硝、澤瀉、前胡、朴硝、茯苓、黃芩、蘆根、瓜蔞等藥為之佐使,其始則同,其終則異,病邪易伏,故易於安。或曰胃脘乾槁者,古方果可治乎?將他有要捷之法,或可補先人之未發者乎?予曰:古方用人參以補肺,御米以解毒,竹瀝以清痰,乾薑以養血,粟米以實胃,蜜水以潤燥,生薑以去穢,正是此意。張雞峰亦曰,噎當是神思間病。惟內觀自養可以治之。此言深中病情,治法亦為近理。夫噎病生於血乾,夫血者,陰氣也。陰主靜內外兩靜,則臟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二氣有養,陰血自生。腸胃津液傳化合宜,何噎之有?
又 曰:翻胃即膈噎,膈噎乃翻胃之漸,大約有四,血虛、氣虛、有熱、有痰。病之初起,因內傷外感,而致痞痛噫酸嘈雜等症,醫者率用《局方》辛香燥劑,劫之而愈,復作復劫,延蔓至久而成噎膈。展轉深痼,良可哀憫。
治法用童便、韭汁、竹瀝、牛羊乳、驢尿氣虛,入四君子;血虛,入四物;有痰,用二陳,入氣血等藥中,切不可用香燥藥,宜薄滋味。氣虛以四君子為主。血虛以四物為主。氣血俱虛者,則口中多出沫,但見沫大出者不治。有痰以二陳為主。寸關脈沉而澀者,以解毒為主,二者可治。有氣結者,用開導之劑。有陰火炎上者,作陰火治。有積血者,當消息去之。韭汁能下膈中瘀血。年少者,四物湯,清胃脘血,血燥不潤,故便澀,大便澀者難治,常令食兔肉則便利。年高者不治,治必用參朮輩,關防氣虛胃虛。糞如羊屎者,斷不可治,大腸無血故也。
又 云:一中年婦人翻胃,以四物湯,加帶白陳皮,留尖桃仁,生甘草,酒紅花,濃煎。入驢尿以防生蟲,與數十貼而安。一木匠,勤工作而有艾妻,且喜酒,病翻胃半年。面白,脈澀不勻。重取則大而無力。大便燥結,形體羸弱,精血耗故也。取新溫牛乳細飲之,每次盡一杯,晝夜五七次,漸至八九次,半月便潤,月餘而安。然或口乾,蓋酒毒未解,飲以甘蔗汁少許。一人年四十,病翻胃。二月不喜飲食或不吐,或吐。涎裹食出,得吐則快,脈澀,重取弦大。因多服金石房中藥所致,時秋熱,以竹瀝御米為粥,二三啜而止,頻與之,遂不吐,後以流水煮稀粥,少入竹瀝與之,間以四物湯,加陳皮益其血。一人咽膈間,常覺有物閉悶,飲食防礙,脈澀稍沉,形色如常,予作曾飲熱酒所致。遂以生韭汁,每服半盞,日三服,至二斤而愈。一人不能頓食,喜頻食。一口忽咽膈壅塞,大便燥結,脈澀似真藏脈,喜其形瘦而色紫黑,病見乎冬,卻有生意,以四物湯加白朮、陳皮,濃煎,入桃仁十二粒,研,再煎沸,飲之。更多食諸般血以助藥力,三十帖而知,至五十帖而便潤,七十帖而食進,百帖而愈。一人食必屈曲下膈,瀝瀝微痛,脈右澀而關沉,左卻和,此瘀血在胃脘之口。氣因鬱而為痰,必食物所致。詢其去臘日,飲點剁酒三盞,遂以韭汁半盞冷飲,細細呷之,盡半斤而愈。
古方用人參以補肺,御米以解毒,竹瀝以清痰,乾薑以養血,粟以實胃,蜜以潤燥,姜以去穢,有治寒者,必為當時有實因於寒者,用之得效,不比《局方》泛論使凡有此證,率用之也。挾寒者間或有之,今人率因痰氣,久誤於醫,傳變而成,其無寒也明矣。
集略 云:夫五噎五膈者,或由飲食痰飲,七情過用,脾胃內虛,以吞酸吐酸作痛之始。原病式曰:嘔湧溢食不下,火氣炎上,胃膈熱甚,則傳化失常故也。不可用香燥大熱之劑,亦有服耗氣藥過多,中氣不運而致者,當補氣自運,有服通利藥過多,致血液耗竭而愈結者,當補血潤血自行,如痰飲阻滯,脈結澀者,當清痰瀉熱,其火自降。有脾胃陽火衰,其脈沉細而微者,當以辛香之藥溫其氣,仍以益陰養胃為主,非如局方之惟務燥烈也。如實熱太甚,承氣三湯可下之。脾胃衰虛者禁用。大抵養血生津,清痰降火,潤氣補脾,開鬱為上,枳朮二陳湯降火,以酒炒芩、連清痰,以竹瀝、薑汁開鬱,以神麯、香附潤氣,以麻仁、杏子生津,以烏梅潤燥,少加白蜜,其間腸胃燥結,至食罷如羊屎者,不能為矣。調養之法,務在戒性安靜,張雞峰云:噎是神思間病,當內觀自養,使臟腑之火不起,以培金水二氣,若不守戒,忌厚味、房勞之人,及年高無血者,不愈。
蔭按:夫膈噎翻胃之證,因火而成,其來有漸,病源不一。有因思慮過度而動脾火者;有因忿怒過度而動肝火者;有因久食煎炒而生胃火者;有因淫欲忘反而起腎火者。蓋火氣炎上,熏蒸津液成痰,初則痰火未結,咽膈乾燥,飲食不得流利,為膈為噎;久則痰火已結,胃之上脘不開,飲食雖進,停滯膈間,須臾便出,謂之嘔吐。至於胃之下脘不開,飲食雖進,停滯胃中,良久方出,謂之翻胃。丹溪云:年高者不治。蓋少年氣血未虛,用藥劫去痰火,病不復生。老年氣血已虛,用藥劫去痰火,雖得暫愈,其病復作。所以然者,氣虛則不能運化而生痰,血虛則不能滋潤而生火故也。丹溪又云:此證切不可用香燥之藥,若服之必死。宜薄滋味,夫證屬熱燥香燥之藥非宜。又香散氣燥耗血,滋味助火而生痰也。予嘗用霞天膏,加於補虛藥中,以治此證者。一人則吐瀉以去積血;一人則吐瀉以去積痰,俱獲病安思食。但二人俱不能節戒,隨啖肥甘,終不能免。殊不知此證挾虛,雖云病去,而脾胃尚弱,肥甘難化,故病復也。噫,得此證者,可不謹哉,可不懼哉。若用霞天膏吐瀉後,宜用人參膏補之。又按吳氏曰:噎膈者,有物噎塞,妨礙飲食之名,方書稱五噎五膈。五噎者,氣噎、憂噎、勞噎、食噎、思噎也。五膈者,憂膈、恚膈、氣膈、寒膈、熱膈也。立言雖曰有五,說症其實未周,今不拘其說,只據世人所有之證立方焉。翻胃者,胃不能安穀,食下即出之名也。嗜酒燥暴之人多有此疾。若胃脘未枯,皆為可治。已枯者,從容用藥,猶可久延,若造次不察病理,非惟無益,而又害之矣。(張雞峰云:內觀靜養,深中病情,然其中有挾蟲、挾血、挾痰與食而為患者,皆當按法兼治,不可忽也)
李氏 曰:飲食不下,而大便不通,名膈噎。疏云:膈有拒格意,即膈食翻胃也。玉機云:噎塞大便不通,通幽湯。故以膈噎為題。《局方》以噎近咽,膈近胃而遺下焦,又妄分十膈五噎,皆非經旨。病因內傷憂鬱失志,及飲食淫欲而動脾胃肝腎之火。或因雜病誤服辛香燥藥,俱令血液衰耗,胃脘枯槁,其槁在上焦賁門者,食不能下,下則胃脘當心而痛,須臾吐出乃止。賁門即胃脘上口,言水穀自此奔入於胃,而氣則傳之於肺也。其槁在中焦幽門者,食物可下,良久復出。幽門與中脘相近,言其位幽僻,胃中水穀自此而入小腸也。其槁在下焦闌門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闌門臍下攔約水穀,分水膀胱大腸而為糞溺,是大小腸膀胱乃氣血津液流通之道路也。經曰:三陽結謂之膈,小腸熱結,則血脈燥,大腸熱結,則不能便,膀胱熱結,則津液涸。三陽熱結,脈必洪數有力。前後閉塞,下既不通,必反而上行,所以噎食不下。縱下復出,乃陽火上行而不下降也。實火,黃連解毒湯加童便、薑汁,或益元散入薑汁,澄白,卻為小丸,時時服之,溫六丸尤妙。甚者,陶氏六一承氣湯,人參利膈丸。虛火衝上食不入者,枳梗二陳湯加厚朴、白朮及木香少許,或古萸蓮丸。渴者錢氏白朮散。大便閉者,導滯通幽湯或參仁丸、麻子仁丸。當噎未至於膈之時,便宜服此防之。膏肓之疾豈可怠忽。間有身受寒氣,口傷冷物,以脾胃火衰,膈上若冷,腸鳴,脈必滑微,宜暫用丁香煮散、五膈湯、五噎湯、單附子散以劫之。若不求其本,偏認為寒,概用辛香燥藥,必至爍陰不救。古云:膈噎神思間病,惟內觀自養之,益七情火熾,熏蒸津液為痰為積,積久則血愈衰。針經曰:怒氣所至,食則氣逆不下。勞氣所至,為膈噎喘促。思氣所至,為中痞三焦閉塞,咽嗌不利,痰飲脈滑或伏,二陳湯、古參夏湯、化痰丸、瓜蔞實丸,或用黃連、吳茱萸、貝母、瓜蔞仁、牛轉草水煎。食積,脈滑而短,枳朮丸加黃連、陳皮、半夏,或狗米平胃丸、虎脂平胃丸,或用保和丸二錢加姜炒黃連三錢,山楂二錢為丸,如麻仁大,胭脂為衣,每六十丸,人參煎湯,入竹瀝下。七情鬱結,脈沉而澀,飲食喜靜,胸背痛者,四七湯、溫膽湯。痞滿煩悶微嗽,二便不利者,分心氣飲、四磨湯,或木香檳榔二味等分為末,白湯下。傷神不睡者,十味溫膽湯、硃砂安神丸。腹脹腸鳴者,木香勻氣散。有積聚者,阿魏撞氣丸。惡聞食氣者,五膈寬中散。氣虛不能運化生痰者,脈必緩而無力,四君子湯。大便秘,加蘆根、童便。氣虛甚者,六君子湯加附子、大黃。酒毒加甘蔗汁,單人參湯、人參膏尤妙。血虛不能滋潤生火者,脈必數而無力,四物湯加童便、竹瀝、薑汁。大便閉,加桃仁、紅花。有瘀血,加壯丹皮、韭汁。防生蠱,加驢尿。血虛甚,加乾薑。血燥,加牛、羊乳汁,不可以人乳代之。蓋人乳反有七情飲食之毒火故也。氣血俱虛者,八物湯主之。不問虛實,俱以益陰養胃為主,庶免後患。
通用二陳湯,加童便、竹瀝、薑汁、韭汁。有熱,加土炒芩連、瓜蔞、桔梗。七情,加香附、川芎、木香、檳榔。不納食,加麥芽、神麯。熱結,食反上奔,加大黃、桃仁。氣虛,合四君子湯。血虛,合四物湯。雜方燒針丸、杵糠丸、紫金錠、霞天膏、神仙奪命丹、古阿魏散,或靈砂燒酒下。凡五十歲後,血枯糞如羊屎,及年少不淡薄飲食,不斷絕房室者,不治。
袖珍論 曰:又有下虛之人氣上控膈,令人心下緊滿痞急,肌中苦痹,緩急如刺,不得俯仰,名曰胸痞。其證類乎五膈,又當以嚴氏瓜蔞實丸治之,臨證又宜詳審。
脈法
脈經曰:寸緊尺澀,其人胸滿不能食而吐,吐止者,為下之,故不能食。誤言未止者,此為翻胃,故尺為微澀也。寸口脈緊而芤,緊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脈為陰結而遲,其人則噎。關上脈數,其人則吐。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變於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令脈反弦,故名曰虛。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脈澀而小,血不足,脈大而弱,氣不足。
戴氏 曰:翻胃血虛者,脈必數而無力。氣虛者,脈必緩而無力。氣血俱虛者,則口中多出沫。但見沫大出者必死。有熱者,脈數而有力。有痰者,脈滑數,二者可治。血虛者,四物為主。氣虛者,四君子為主。熱以解毒為主,痰以二陳為主。龔氏曰:翻胃噎膈,寸緊尺澀,緊芤或弦虛寒之厄。關沉有痰,浮澀脾積,浮弱氣虛,澀小血弱。若澀而沉,七情所搏。又曰:脈浮緩者生,沉澀者死。
通治諸膈噎翻胃方
加減二陳湯 丹溪活套,治膈噎翻胃,悉用此為主治。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上用水煎,加薑汁、竹瀝、童便、韭汁服。如胸中覺有熱悶,加土炒黃連、黃芩、瓜蔞仁、桔梗。如血虛瘦弱之人,合四物湯,加杏仁泥、紅花、童便、韭汁之類,仍不可缺。如氣虛肥白人膈噎者,合四君子湯,亦加竹瀝、薑汁為要藥也。如飲酒人,加砂糖、驢尿入內服。如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食下須臾即吐者,此胃可容受,而脾不能傳送也。或大小腸秘結不通,食返而上奔也,加酒蒸大黃、桃仁之類以潤之。脾不磨者,加麥芽、神麯之類以助化之。有因七情鬱結成氣噎者,加香附、撫芎、木香、檳榔、瓜蔞仁、砂仁。
蔭按:膈噎大便燥結,用大黃,乃急則治其標之劑也。仍用四物湯,加童便、韭汁,多飲牛羊乳為上策也。但不可以人乳代之。蓋人乳內有飲食烹飪之火及七情之火存於中,故不可用。
順氣和中湯 治嘔吐翻胃,嘈雜吞酸,痞悶噫氣,噎膈,心腹刺痛,噁心,吐痰水。
陳皮(鹽水炒) 香附(醋浸炒) 山梔子(薑汁炒黑,各一錢) 白朮(八分) 白茯苓(七分) 半夏(薑汁浸炒) 神麯(炒,各六分) 黃連(薑汁曬乾,以豬膽汁拌炒) 枳實(麩炒,五分) 砂仁(三分) 甘草(炙二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長流水,入嬌泥,攪澄清水一盅,煎至七分,入竹瀝、童便、薑汁,不拘時,細細溫服。如氣虛,加人參、黃耆各八分。如血虛,加當歸七分,川芎五分。如氣惱,或氣不舒暢,加烏藥五分,木香三分。如胸膈飽悶,加蘿蔔子炒六分。如心下嘈雜醋心,加吳茱萸四分,倍加黃連、白朮。如嘔吐不止,加藿香梗七分。
安胃湯 治胃虛,吐食不納。
人參(五分) 白朮 茯苓 山藥(炒) 當歸 陳皮 半夏(薑汁炒) 藿香(各一錢) 黃連(薑汁炒) 蓮肉(各八分) 砂仁(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棗一枚,烏梅一個,水煎溫服。
王道無憂散 治翻胃膈噎,攻補兼濟。
白朮(土炒) 白茯苓(各一錢二分) 當歸 白芍藥(煨) 川芎 生地(酒炒) 赤茯苓 砂仁 枳實(麩炒) 香附 烏藥 陳皮 半夏(薑汁炒) 藿香 檳榔 豬苓 木通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各八分) 粉草(三分) 黃柏(人乳炒) 知母(人乳炒) 黃芩(炒,各八分) 赤芍藥(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服。
安中調氣丸 治翻胃,一切痰氣之疾。
白朮(土炒) 陳皮(鹽水炒,各二兩) 香附(三兩,長流水浸三日,洗淨,炒黃色) 半夏(薑汁浸曬,香油炒) 白茯神(去木) 枳實(麩炒) 黃連(薑汁浸,豬膽汁炒) 神麯(炒,各一兩) 白芍藥(鹽水洗) 紫蘇子(炒) 蘿蔔子(炒,各六錢) 當歸(酒洗) 川芎 白豆蔻(各五錢) 木香(一錢) 甘草(炙,三錢)
上為細末,竹瀝、薑汁打神麯糊丸,如綠豆大,每服八十丸,不拘時,白滾湯送下,清米湯亦可。
治氣膈翻胃方
四七調氣湯 治七情四氣,以致膈噎翻胃。
紫蘇子 厚朴(薑汁炒) 陳皮 半夏 茯苓(各一錢半) 枳實(麩炒) 砂仁(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服,後以加味保和丸,加人參一兩,砂仁、木香各二兩,服之效。
四子調中湯 治翻胃,或小便赤,或大便閉,及痰氣壅盛者。
半夏(薑汁炒,二錢) 枳實(麩炒) 香附(炒) 蘇子(炒) 瓜蔞仁(炒) 白芥子(炒,各一錢) 黃連(薑汁炒,七分) 陳皮 青皮(去穰麩炒) 白茯苓 木通 沉香 芒硝(各五分) 桃仁(去皮尖,一錢半)
上銼一劑,生薑五片,水煎,稍熱服。
五膈寬中散 治七情四氣,傷於脾胃,以致陰陽不和,胸膈痞滿,停痰氣逆,遂成五膈之病,一切冷氣,並皆治之。
厚朴(薑製,一斤) 陳皮(去白) 青皮(去穰) 丁香(不見火,各四兩) 砂仁 香附子(炒) 木香(不見火,各三兩) 白豆蔻(去皮,二兩) 甘草(炙,五兩)
上㕮咀,每服七錢,加生薑五片,鹽一捻,水煎,食遠服。或為細末,每服二錢,用姜鹽湯調服亦妙。
木香通氣飲子 治一切氣噎塞,痰飲不下。
木香 青皮 陳皮 枳殼 人參 蓬朮 檳榔 蘿蔔子(炒) 甘草(各五錢) 藿香葉(一兩) 香白芷(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八分,溫服。
香砂寬中湯 治氣滯,胸痞噎塞,或胃寒作痛者。
砂仁 白豆蔻 木香(臨服時磨水入三四匙) 青皮 半夏 茯苓 檳榔(各一錢) 香附子 陳皮 白朮(各一錢) 厚朴(薑製,一錢二分) 甘草(三分)
上加生薑三片,水煎,入蜜一匙,食前服。
透膈湯 治脾胃不和,中脘氣滯,胸膈滿悶,噎塞不通,噫氣吞酸,脅肋刺脹,嘔逆痰涎,飲食不下,並皆治之。
木香(不見火) 白豆蔻 砂仁 檳榔 枳殼(麩炒) 厚朴(薑汁炒) 半夏(湯泡) 青皮(去穰) 陳皮(去白) 大黃 朴硝 甘草(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水煎食遠服。
沉香散 治五膈五噎,胸中久塞,諸氣結聚,嘔逆噎塞,飲食不化,結氣不消。常服順氣通噎,寬中進食。
白朮 茯苓(各二錢) 木通 大腹皮 陳皮 青皮 當歸 芍藥 檳榔(各一錢) 白芷 紫蘇 枳殼(麩炒,各一錢二分) 沉香(不見火) 木香(不見火,各七分) 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食遠服。
五子散 治氣膈鼓脹噎食。
白蘿蔔子 紫蘇子 白芥子(各五錢) 山楂子(去核) 香附子(各二錢)
上各為細末,合一處,作芥末用。
紫蘇子飲 治咳逆上氣,膈噎,因怒氣叫喊未定,便夾氣飲食,或飲食甫畢,便用性恚怒,以致食與氣相逆,氣不得下,或咳嗽不透,氣逆噁心。
真蘇子(炒) 訶子(煨,去核) 蘿蔔子(微炒) 木香(不見火) 杏仁(去皮尖,麩炒) 人參(各一錢半) 青皮 甘草(炙,各三錢)
上㕮咀,分二貼,每帖加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
補氣運脾湯 治中氣不運,噎塞。
人參(二錢) 白朮(三錢) 黃耆(一錢,蜜炙) 茯苓(錢半) 砂仁(八分) 陳皮(各一錢半) 甘草(炙,四分)
上加薑棗煎,食遠服。有痰,加半夏曲一錢。
深師七氣湯 治氣噎膈。
桔梗(三兩) 乾薑 黃芩 桂心 半夏 橘皮 芍藥 熟地黃 甘草(各二兩) 人參(一兩) 枳實(五枚) 吳茱萸(五合)
上銼,每服五錢,加生薑煎服。
人參利膈丸 治膈噎胸中不利,大便結燥,痰嗽喘滿,脾胃壅滯。推陳致新,治膈氣之聖藥也。
木香 檳榔(各七錢半) 人參 當歸(酒洗) 藿香 甘草 枳實(麩炒,各一兩) 大黃(酒蒸) 厚朴(薑製,各二兩)
上為細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溫水下。
神仙奪命丹 治七情氣鬱,嘔吐或噎食不通,大腸秘結,糞如羊屎。
百草霜(五錢,研) 雄黃 硼砂(各二錢) 乳香(一錢半) 綠豆 黑豆(各四十九粒)
上為細末,用烏梅十三個,水浸去核,搗丸如彈子大,以乳香少加硃砂為衣,每噙化一丸,食茶泡熱餅壓之,過三五日再服一丸,神效。切忌魚、鵝、雞、羊,生冷油膩,一切發熱之物。一方,硼砂作硇砂。
治寒膈翻胃方
加味六君子湯 治翻胃,氣虛有寒。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 陳皮 半夏 乾薑 白豆蔻 黃連(薑汁炒) 吳茱萸(制)
上銼,加生薑煎服。
丁香煮散 治翻胃嘔吐。
丁香(不見火) 石蓮肉(各四十枚) 生薑(七片) 北棗(七枚,切碎) 黃黍米(半合,淘淨)
上四味,用水一鍾半,煎,去渣,入黃黍米,煮稀粥食下。
十膈氣散 專治十般膈氣,冷膈、風膈、氣膈、熱膈、痰膈、憂膈、悲膈、水膈、食膈、喜膈。
人參 茯苓 官桂 枳殼(麩炒) 神麯(炒) 麥芽(炒) 訶黎勒(煨,去核) 乾生薑 三稜(煨) 蓬朮(煨) 陳皮(去白) 甘草(炙) 白朮(各一兩) 厚朴(薑製) 檳榔(煨) 木香(不見火,各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白湯調服。如脾胃不和,腹脅脹滿,用水一鍾,生薑七片,棗一枚,鹽少許,煎服。
五噎散 治五噎,食不下,嘔逆痰多,咽喉塞噎,胸膈滿痛。
人參 半夏(湯洗七次) 桔梗 白豆蔻 木香(不見火) 沉香(不見火) 杵頭糠 蓽澄茄 枇杷葉 乾生薑 白朮(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五片,水煎,不拘時服。
五噎湯 治噎食不下,嘔噦不徹,胸背刺痛,淚與涎出。(即前十膈氣散)
人參 白朮 茯苓 陳皮(各一錢) 厚朴 枳殼 甘草 乾薑 三稜 蓬朮 神麯 麥芽(各五分) 訶子 桂心 木香 檳榔(各三分)
上作一服,加薑棗,水煎服。
五膈湯 治胸膈痞氣,結聚脅脹,痰逆噁心,不欲飲食。
白朮(一錢二分) 枳殼 青皮 南星 半夏(各一錢) 大腹皮(八分) 乾薑(七分) 麥芽(六分) 丁香 木香 草果(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作一服,入生薑三片,水煎服。
豆蔻散 治五種膈氣,通血脈,補脾胃,去痰實。
肉豆蔻(去皮,五個) 木香 人參 厚朴(薑製) 赤茯苓 桂(各半兩) 甘草(炙) 檳榔 訶黎勒 青皮 陳皮(去白) 郁李仁(湯泡去皮尖,炒) 半夏(薑製)
上為極細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如茶點服,若入薑棗同煎亦佳,不拘時。
丁香附子散 治膈氣吐食。
丁香(半兩) 檳榔(一大個) 黑附子(一個半兩者,炮去皮) 硫黃(去石) 胡椒(各二錢)
上先將四味為末,次入硫黃,再研勻,每服二錢,用飛硫黃一個,去毛翅足腸胃,填藥在內,用濕紙五七重裹定,置慢火內燒熟,取出,嚼吃後用溫酒送下。一日三服,不拘時候。如不吃酒,溫粟米粥飲調下。(飛硫黃本草無,或云蝙蝠)
呂純陽降筆傳治翻胃方
藿香 陳皮 半夏 人參 赤茯苓 白豆蔻 厚朴 檳榔 蘇子 沉香 枇杷葉 白芥子 良薑 官桂(少許) 丁皮(少許) 杵頭糠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一方 治男婦小兒,唇青面黃,肚裡冷疼,引牽小腹,以至翻胃嘔吐,口苦舌乾,少寤多寐,腳手牽制,不拘年日遠近,一切脾冷病,悉能除愈。
人參 黃耆(鹽炙) 粉草(各一兩) 白茯苓(二兩) 附子(重七錢以上者,炮去皮臍)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鹽湯煎服。忌生冷,油麵、黏膩等毒物,無不效者,甚妙。一婦人,年四十餘,久患翻胃,面目黃黑,歷三十餘年,醫不能效。脾俞諸穴,燒灸交遍,其病愈甚,服此藥七日,頓然全愈。服至一月,遂去其根。自是服之不三五服,些小脾疾,立便瘥平。保全胃氣,能生肌肉,進飲食,順榮衛,常服大有補益,累試累驗,幸毋忽焉。
附子散 治翻胃。
用附子一枚極大者,放於磚上,四面著火,漸漸逼熟。淬入生薑自然汁中,再用火逼,再淬,約盡生薑汁半碗,焙乾,入丁香二錢,每服二錢,水一盞,粟米少許,同煎七分,不過三服瘥。斗門方,用粟米飲調下一錢服之。
桂香散 治膈氣翻胃,諸藥難瘥,朝食暮吐,甚者食已輒出,其效神速,此重劑也。
水銀 黑錫(各三錢) 硫黃(五錢)
上三味,銚內用柳木槌熬研,微火上細研為灰取出,入:
丁香末 桂末(各二錢) 生薑末(三錢)
上都一處研勻,每服三錢,黃米粥飲調下,一服效驗。
蔭按:上丁香、附子,例治翻胃,見臟腑有寒者服之。丹溪云:治翻胃,忌甚燥之劑,犯之必死。設用,必與潤血藥相兼服方可。
漢防己散 治五噎。
漢防己(五錢) 官桂 陳皮(去白) 杏仁(湯炮去皮,各一兩) 細辛 紫蘇 羚羊角(末,各七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生薑三片,水煎,日二服。
膈氣丸 治氣、食、憂、勞、思慮五噎。
麥門冬 甘草(各五錢) 人參(四錢) 桂心 細辛 川椒 遠志(去心炒,各三錢) 附子 乾薑(各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雞頭大,綿裹一丸,含化,食後,日三夜三服,胸中當熱,七日愈。
膈氣丸 治氣、食、憂、勞、思慮五噎。
半夏 桔梗(各一兩) 肉桂 枳殼(各一兩半)
上為細末,薑汁麵糊,丸如桐子大,薑湯下三十丸,食後臥服。
纏金丹 治五種積氣,及五噎,胸膈不快,停痰宿飲。
半夏 南星 瓜蔞根 馬兜鈴 五靈脂(各半兩) 丁香 木香 沉香 檳榔 官桂 胡椒 硇砂(研) 白丁香 白豆蔻 飛礬(各一錢) 硃砂(三錢,留半為衣)
上為細末和勻,生薑汁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生薑湯下。或干嚼蘿蔔湯下。
紅豆丸 治諸嘔逆,膈氣翻胃。
丁香 胡椒 砂仁 紅豆(各二十一個)
上為細末,薑汁糊丸,如皂子大,每服一丸,以大棗一枚,去核填藥,麵裹燒熟,去面細嚼,白湯下,食前。進三服,神效。
六丁丸(一名香靈丸) 治翻胃如神,亦治產後嘔不止。
丁香 辰砂(另研,各六分) 五靈脂(一錢)
上香脂先研末,後入朱,再研勻,用狗膽或豬膽,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生薑陳皮湯磨下。
吳茱萸丸 治寒在膈上,膈咽不通。
吳茱萸 草豆蔻(各一錢二分) 益智仁 陳皮 人參 黃耆 升麻(各八分) 半夏(一錢) 麥芽(一錢半) 當歸身 甘草(各六分) 白殭蠶 薑黃 澤瀉 柴胡(各四分) 青皮 木香(各二分)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細嚼三十丸,白湯下,不拘時。勿多飲湯,恐速走下,則減藥力。
回生養腎丹 治真元虛損,心腎不交,精神耗散,脾土濕敗,不能化食五味之物,不成津液,反成痰涎,聚於中脘,不能傳導,以致大腸燥澀,小便反多而赤。或時嘔吐酸水,久成翻胃結腸之證。
蒼朮(米泔浸三日.洗淨曬乾,再換浸三日,四兩) 蓮肉(酒浸一宿去心,四兩)
上用豶豬肚一個,壁土揉擦洗淨,入蒼、蓮在內,以線縫好酒煮爛,取入石臼內,搗爛捏作小餅,烘乾加後藥:
南星(四兩細切,薑汁浸一宿,以灶心土同炒,去土,黃土亦可) 半夏(四兩,泡去涎,曬乾切細,好醋浸七日蒸熟) 橘紅銼(以灶心土炒,去土不用) 粟米(四兩,薑汁浸蒸焙)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厚朴(薑汁炒) 莪朮(煨醋炒) 蓽澄茄 三稜(煨醋炒) 砂仁 白豆蔻 穀芽(炒) 麥芽 甘草(各一兩) 丁香 木香 沉香(各五錢)
上為末,稀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空心米湯下。
東垣補真丸 治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大便不實,胸膈痞悶,吞酸噯腐,食反不化。
鹿茸(酒浸,炒) 巴戟(去心) 鍾乳粉(各一兩) 胡蘆巴(炒) 肉蓯蓉(酒浸焙) 附子(炮去皮臍) 陽起石(煅) 肉豆蔻(麵裹煨) 菟絲子(洗淨酒浸蒸) 川烏(炮去皮) 沉香 五味子(各五錢)
上為末,用羊腰子兩對,治如食法,蔥椒酒煮,搗爛入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鹽湯任下。
治痰膈翻胃方
清痰理胃湯
枳實(麩炒) 白朮(炒) 半夏(湯泡) 陳皮(去白各五分) 白茯苓(一錢) 甘草(三分)
上銼,水二鍾,姜三片,水煎服。清痰,加竹瀝、薑汁各五茶匙;瀉火,加薑汁、炒黃連五分;開鬱,加香附米、炒神麯、炒橘葉、青皮各五分;嘔吐,加藿香、砂仁;潤氣,加杏仁、麻子仁炒各五分;津少血虛,加川、歸、生地黃各酒洗五分。
開膈利痰湯 治氣結痰壅,膈噎飲食不下者。
半夏 茯苓 陳皮(各一錢半) 枳實(一錢二分) 桔梗 瓜蔞仁(去油) 黃連 香附(各一錢) 甘草(三分)
上用水二鍾,煎八分,加竹瀝半盞,薑汁二三匙,食前服。
旋覆花散 治胸中痰結,痞塞不通,不能飲食。
旋覆花 大腹皮 附子(炮,去皮臍) 木香(不見火,各五錢) 赤茯苓 白朮 前胡 半夏(泡七次) 桂心 川芎 人參(各一兩) 青皮(去穰,七錢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
參夏湯 治翻胃嘔吐。
人參(三兩) 半夏(六兩)
上銼,每服一兩,入白蜜十餘匙,水煎溫服。
瓜蔞實丸 治膈噎,胸膈痞塞,痛徹背脅,喘急妨悶。
瓜蔞實(去殼) 枳殼(去穰麩炒) 半夏(湯泡七次) 桔梗(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薑汁、米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薑湯下。
九仙奪命丹 治翻胃,痰涎壅盛。
半夏(薑製) 白礬(枯過) 厚朴(薑製,各五錢) 南星(薑製) 人參 甘草(各三錢) 木香(四錢) 枳殼(麩炒) 豆豉(洗過,各一兩)
上為末,老米打糊為餅,如錢大,瓦上焙乾,晴夜露過,每服一餅,細嚼,以姜煎平胃散送下。忌酒、面、熏臘。一方加阿魏三錢,糖裘子五錢,神效。
一方
吳茱萸 黃連 貝母 瓜蔞仁 牛轉草
上丸服。
三花神佑丸 治積痰滿胃,食下即吐。
甘遂 芫花 大戟(拌炒,各半兩) 大黃(一兩) 黑牽牛(二兩,取頭末) 輕粉(一錢)
上共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五丸,漸加五丸,白湯下,以快利止。
蔭按:胃中純是痰,則遏下焦少陽之火,蓄極而通,必作翻胃者勢也。以平劑治之,則經年不效,故用峻厲以下之。此大毒類聚為丸,瞑眩之劑也。惟聲重脈來有力者能行之,若言微脈來無力者,勿輕與也,慎之。
治食膈翻胃方
化滯和中湯 治脾胃弱為飲食所傷,胸膈噎塞,食不運化,此藥最好。
白朮(一錢半) 枳實(麩炒) 半夏(湯泡) 陳皮 黃連(炒) 茯苓(各一錢) 厚朴(薑汁炒) 神麯(炒) 麥芽(炒) 山楂(各八分) 砂仁(七分) 甘草(三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前服。
加味保和丸 治食積膈噎。
山楂肉(一兩) 半夏(薑製) 陳皮 黃連(炒) 蘿蔔子(炒,各五錢) 神麯(炒三錢) 麥芽(炒二錢)
上為末,酒糊或神麯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
食鬱越鞠丸 治食噎膈。
山梔 神麯(炒) 砂仁 香附(童便制) 撫芎 蒼朮(米泔浸七日) 梔子
上為末,丸服。
寬中進食丸 滋形氣,喜飲食。
枳實(麩炒,四兩) 半夏(七錢) 神麯(炒) 麥芽(各五錢半炒) 人參 草豆蔻 澤瀉(各五錢) 白茯苓(三錢) 橘皮 青皮(去白) 檳榔 豬苓 乾生薑(各二錢半) 白朮 甘草(炙,各二錢) 砂仁(一錢半) 木香(一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米飲下。
五膈丸 治飲食停積不消,胸膈痞氣。
橘皮(二兩) 大黃 牽牛 木香(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冷水下,此治熱積之劑。
紫沉丸 治中焦吐食,由食積與寒氣相格,故吐而疼。
陳皮(五錢) 半夏曲 砂仁(各三錢) 烏梅(去核) 丁香 杏仁(去皮尖) 檳榔(各二錢) 白朮 沉香 木香(各一錢) 白豆蔻 巴豆霜(另研,各五分)
上為細末,令勻,醋糊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食後薑湯下,愈則止。小兒另丸。
厚朴丸 主翻胃吐逆,飲食噎塞,氣上衝心,腹中諸疾。其藥味即與萬病紫菀丸同。
厚朴 蜀椒(去目微炒) 川烏頭(炮去皮各一兩半) 菖蒲 紫菀(去土苗) 吳茱萸(湯洗) 柴胡 桔梗 茯苓 官桂 皂角(去皮弦,炙) 乾薑(炮) 人參(各二兩) 黃連(二兩半) 巴豆霜(半兩,另研)
上為細末,入巴豆霜,勻,煉蜜為劑。旋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漸次加至五七丸,以利為度,生薑湯下,食後即臥。此方治效,與《局方》溫白丸同,及治處暑以後,秋冬間下利大效。春夏加黃連二兩,秋冬再加厚朴二兩。
棗包內靈丹 治男婦小兒胸膈脅肋疼痛,腹脹如鼓,不思飲食,宿食不消,膈噎,神效。
白朮 當歸 川芎 半夏 杏仁 茴香 莪朮 三稜 丁香 沉香(各五錢) 良薑 官桂 川椒 胡椒 青皮 陳皮 甘草 草烏(各二錢) 木香 巴豆(去油,各三錢)
上為末,醋糊丸如芡實大,每一丸用大棗一個,去核將藥入內,外用紙包,水濕煨熟去紙,細嚼溫酒下。
已上三方,俱系辛熱毒劑,有寒積者宜用。若無寒及虛弱人,勿輕用也。
棗肉平胃散 開胃進食。
蒼朮(米泔浸,五兩) 厚朴(薑製) 陳皮(去白,各三兩) 甘草(炙) 紅棗 生薑(各二兩)
上銼,拌勻,以水浸過面上半寸許,煮乾焙燥為末,每服二錢,空心鹽湯,點服。一方,加人參、茯苓。
太倉丸 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翻胃不食。
縮砂仁(二兩) 白豆蔻 丁香(各一兩) 陳倉米(一升,黃土炒)
上為細末,用生薑自然汁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食後淡薑湯下。
已上數方,俱調養脾胃,誘進飲食之劑。
治積膈翻胃方
沉香降氣丹 治翻胃,腹中積塊者。
黑牽牛(三兩,取頭末) 大黃(酒蒸) 檳榔 當歸(酒浸) 蒼朮 青皮(去穰炒) 烏藥 枳殼(去穰麩炒) 香附(炒) 黃連(薑汁炒) 黃芩(酒炒,各一兩) 陳皮 枳實(麩炒) 砂仁 半夏(薑汁浸,各五錢) 良薑 沉香 木香(不見火) 三稜(火煨) 蓬朮(火煨,各三錢)
上為末,酒糊九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淡薑湯送下。
七情通氣散 治十膈五噎,腹內久積氣塊,傷力,嘔吐膨脹,此方諸病皆治。
皂角(火炮,一兩) 大黃(麵包燒熟,二兩) 當歸(二錢半) 硇砂(二錢) 巴豆(六錢,去油二錢)
上為末,每服一分,或二分,量人大小虛實,加減用之。引用好酒一口,調服。不飲酒者,滾白水亦可。引不許多,引多動一二行。此藥服之,不吐則瀉,兼治小兒驚風痰響,上宮天吊,吐痰即愈。
芫花丸 治積聚停飲,痰水生蠱,則成反胃,及變為胃癰,其說在《靈樞》,及巢氏病源。
芫花(醋炒,一兩) 牛膝 狼牙根 桔梗(炒黃) 藜蘆(炒) 檳榔(各半兩) 巴豆(十粒,炒黑)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赤豆大,每服二三丸,加至五七丸,食前生薑湯下。《本事方》云:此方常服,化痰消堅,殺蠱。予患飲癖三十年,暮年常多雜痰飲來潮,遲即吐,有時飲半杯酒即止,蓋合此症也。因讀巢氏病源論酒瘕云:飲酒多而食谷少,積久漸瘦,其病常欲思酒,不得酒則吐,多睡不復能食,是胃中有蠱使然,名為酒瘕。此藥治之,要之須禁酒即易治,不禁無益也。
蒜齏酢治噎方 《太平御覽》云:華佗行道,見一人病噎,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車載欲往就醫,佗聞其呻吟,駐車往視,語之曰,向來道旁賣餅者,有蒜齏大酢,從取三升,飲之,病即當瘥。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條,懸之車邊,欲造佗,佗家小兒戲門前,迎見,自相謂曰:客車邊有物,必是遇我公也。疾者先入,見佗壁懸此蛇以十數。蓋蒜味辛熱,為陽中之陽,能令人氣實悶亂而自吐。若蠱蛇蠱瘕,尤為宜之。褚尚書以蒜一升,吐李道念之雞雛,郭坦之兒食蒜一畦,吐消食籠於頃刻。蒜之妙用如此,今之醫者,罕能知之。或問何以不用瓜蒂散?曰:傷寒內熱者,宜吐以瓜蒂散之苦寒,蟲瘕痼冷者,宜吐以蒜醋之辛熱。人知苦能吐熱,而不知熱能吐寒,故特表而出之。
東坡家藏仙方 單用藍靛白湯化下數次,效。凡用藥內,必用藍靛或青黛亦好。永徽中,絳州有僧病噎,妨食數年。臨死遺言,令破喉視之,得一物似魚,而有兩頭,遍體悉是肉鱗,置缽中跳躍不止,時寺中方刈藍,試取少靛,置缽中,此蠱繞缽畏走,須臾化為水。
治火膈翻胃方
滋陰清膈散 治陰火上衝,或胃火太盛,食不入,脈洪數者。
當歸 芍藥(煨) 黃柏(鹽水炒) 黃連(各一錢半) 黃芩 梔子 生地(姜酒炒,各一錢) 甘草(三分)
上銼,水煎,入童便、竹瀝各半盞,食前服。
粉草散 治膈上氣壅滯,五臟秘塞邪熱。
玄明粉(一斤,製法見火門) 甘草(為末,二兩)
上二味和勻,每用一錢二分,桃花湯,或蔥白湯調下。
回令丸 治火膈噎。
黃連(六兩) 吳茱萸(六兩,水煮少時曬乾)
上為末,粥丸服。
薑汁六一丸 治實火及飲積、翻胃,通用。
滑石(六兩) 甘草(二兩)
上為末,用生薑自然汁,澄清,取白腳,丸小丸子,時時服之。
溫六丸 治翻胃,伐肝邪。
滑石 甘草(各二兩) 乾薑(一兩)
上為末,湯浸蒸餅丸服。
一方 治翻胃吐食。
白礬(二兩) 黃丹(一兩)
上為末,入瓦罐內,煅令和,取出,以淨紙盛放地上,盆蓋一宿再為末,蒸餅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空心溫酒下,更量老少虛實與之。
白堊散 治虛熱翻胃。
用白堊土一斤,米醋一升,煅土赤,入醋內,再煅,再入以醋乾為度,取土一兩,入炮姜一錢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甚者二錢,須服四兩有效。
新瓦散 治翻胃。
用多年瓦一片,燒紅入驢尿內,淬二十一次,研為末,倉米飯焦亦為末,每用二分,飯末一分,瓦末蠟精和飯丸,以驢尿調平胃散服之吞下。
螺泥丸 治積熱翻胃,此方亦良。
取田中大螺,不拘多少,用新水養之,取其吐出之泥,陰乾為丸,每服三十丸,藿香湯下。螺性至涼,泥性至冷,故可用之清胃。吞以藿香湯,借其辛芳,開胃而已。
大黃湯 治冷涎翻胃,其候欲發時,先流冷涎,次則吐食,此乃勞症,治不早,死在旦夕。
用大黃一兩,生薑自然汁半茶盞,炙大黃令燥淬入薑汁中,如此淬汁盡,切焙為末,每服二錢,陳米一撮,蔥白一莖,水一大盞,煎七分,先食蔥白,次服其藥,不十日去根。
八仙膏 專治噎食。
生藕汁 生薑汁 梨汁 蘿蔔汁 甘蔗汁 生果汁 竹瀝 蜂蜜
上各取一盞,合和一處,飯甑蒸熟,任意食之。
驢尿一物飲 治鬱火翻胃。
驢尿(每服呷二合)
蔭按:炎火鬱於中,治以辛香開胃之藥。益滋其燥,非所宜也。驢尿辛膻,可使開鬱,然為濁陰之所降,則可以濟火矣。唐貞觀中許奉御及柴蔣等,時稱明醫,奉敕治其翻胃,竭其術,竟不能療,漸至羸憊,死在旦夕。忽有一衛士云:服驢子小便,極驗。日服二合,午食惟吐一半,晡時又服二合,人定時食粥,吐即定。後奏知大內,五六人患翻胃,一時俱瘥。然此物稍有毒,服時不可過多,盧和著丹溪纂要謂,入驢尿,以防生蠱,此未究理者也。
專治膈噎方
溫肭臍 阿芙蓉 晚蠶蛾
收阿芙蓉將米殼萵苣開花之時,當取七八寸齊,又用瓷罐蓋之,一月生津脂,收起。
治燥膈翻胃方
加味四物湯 治血虛不能滋潤,生火以致膈噎。
當歸 川芎 芍藥(酒炒) 生地黃 壯丹皮 韭汁
上銼,水煎服。大便閉,加桃仁、紅花。
加味四物湯 治血虛枯燥,及婦人翻胃。
當歸 川芎 芍藥 地黃 陳皮(帶白) 甘草(生用) 桃仁(留尖) 紅花(酒製)
上銼,水一鍾半,煎八分,入驢尿,以防生蟲。
當歸養血湯 治年老之人,陰血枯槁,痰火氣結,升而不降,飲食不下,乃成膈噎之病。
當歸 白芍藥(煨) 熟地(砂仁炒) 茯苓(各一錢) 貝母(去心) 瓜蔞仁 枳實(麩炒) 陳皮 厚朴(薑汁炒) 香附 撫芎 蘇子(炒,各七分) 沉香(五分另入) 黃連(用吳茱萸同炒,去茱萸不用用黃連,八分)
上銼一劑,生薑一片,棗二枚,水煎。竹瀝磨沉香調服。
生津補血湯 治年少胃脘血燥,致患膈噎,便閉塞而食不下。
當歸 白芍藥(炒) 熟地 砂仁(炒) 生地(姜酒炒) 枳實(麩炒) 茯苓(各一錢) 黃連(炒) 陳皮 蘇子 砂仁 貝母(去心,各七分) 沉香(各五分)
上銼一劑,生薑一片,棗一枚,水煎。竹瀝磨沉香同服。
人參散 治大便秘澀,咽塞不通,食下便有痰出。此血虛腸燥,為脾約症。
人參 黃耆 枳殼(炒) 桃仁(各一錢) 厚朴(八分) 地黃(七分) 甘草(炙,少許)
上銼,水煎,入竹瀝、薑汁飲之。又與鎖陽、芙蓉二錢,桃仁一錢煮粥,入竹瀝,名潤腸散。
丹溪方 一男子六十,自來好色,虛甚。去秋患吐病,或作或止,腹結微渴。
白朮 芍藥 地黃(各一錢) 人參 當歸 陳皮 枳殼(各五分) 黃芩 川芎 木通(各三分) 甘草(炙,二分)
上銼,水煎服。
神奇散 治噎食翻胃,三陽枯竭,血虛有火。
當歸 川芎 白芍藥(酒炒) 生地(姜酒炒) 陳皮 半夏 白朮 枳實(麩炒) 白茯苓 赤茯苓 赤芍藥 香附 砂仁 藿香 檳榔 木通 豬苓 黃芩(炒) 黃柏(人乳炒) 知母(人乳炒)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粉草 烏梅
上銼,水煎服。
韭汁牛乳飲 治胃脘有死血,乾燥枯槁,食下作痛,翻胃便秘。
韭汁 牛乳(各等分)
上二味,合一處,時時呷之。
一方 治翻胃要藥。
韭汁(二兩) 牛乳(一盞) 生薑(半兩,取汁) 竹瀝(半盞) 童便(一盞)
上五味和勻,頓服,或入煎藥內同服,尤效。
秘傳潤腸膏 治膈噎,大便燥結,飲食良久復出,及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其功甚捷。
威靈仙(新者四兩,搗汁,四五月開花者) 生薑(四兩,搗汁) 真麻油(二兩) 白砂蜜(四兩,煎沸,掠去上沫)
上四味,同入銀石器內攪勻,慢火煎,候如餳,時時以箸挑食之。一料未愈,再服一料,決效。
橘杏麻仁丸 治翻胃便秘。
橘皮(炙) 杏仁(去皮尖) 麻仁(去殼,各三兩) 郁李仁(去殼,五錢)
上陳皮為末,三仁俱搗成膏,用棗仁去核,以石臼納三味搗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煎枳實湯下,食前服。
木香順氣丸 治翻胃,大便閉結。
檳榔 牛膝(酒浸三日) 郁李仁 火麻仁(各二兩) 當歸(酒浸) 山藥 菟絲子(酒製) 枳殼(麩炒) 白茯苓 獨活 防風(各一兩) 大黃(酒蒸) 沉香(各五錢) 木香(三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五丸,白滾湯下。
治血膈翻胃方
滋血潤腸湯 治血枯,及死血在膈,飲食不下,大便燥結。
當歸(酒洗,三錢) 芍藥(煨) 生地黃(各一錢半) 枳殼(麩炒) 桃仁(去皮尖炒) 紅花(酒洗,各一錢) 大黃(酒煨,二錢)
上銼作一服,水煎,入韭芽汁半盞,食前服。
韭汁飲 治血噎膈。
生韭汁 醇酒(各等盞)
上二味,合一處,每服二合,日二服。生韭汁能解畜血之瘀結,佐以醇酒,行其勢也。
神功散 治血膈,胸腹作痛。
五靈脂(一兩,炒) 莪朮 桂心 芸臺子(炒,各半兩)
上銼,每服二錢,酒水各半盞,煎服。
本事方 治男婦小兒遠年近日翻胃吐食,五靈脂一味,不拘多少,為細末,用黃犬膽汁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好酒半盞,溫服。不止再服,不過三服。
治膈噎雜方
大力奪命丸 治膈噎不下食,翻胃等症。
杵頭糠 牛轉草(各半斤) 糯米(一斤)
上為末,取黃牛口中涎沫,加砂糖一二兩為丸,如龍眼大,入鍋內,慢火煮熟食之。一方,只用近山處黃牛糞尖三個燒灰,砂糖酒下。
一方 治氣噎,不下飲食。
枇杷葉(去毛,炙) 青皮(去穰) 陳皮(去白,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加生薑五片,水煎,溫服不拘時。
一方 治膈氣噎,不下食。
用陳皮去白,不拘多少,用大蒜研細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溫米飲下,食後,日三服。
一方 蘆根五兩,銼,水煮服。
馬剝平胃散 治膈噎。
馬剝兒即王瓜,燒存性,每服一錢,用棗肉平胃散二錢,溫酒調服,食即可下。然後隨病源調理,神效。
鯽魚平胃丸 治膈氣。
用大鯽魚自死者,活者不效,剖去腸,留鱗,用大蒜去皮,薄切片填之魚腹內,仍合魚,用濕紙包定,次用麻縛之,又用熟黃泥厚固,日微干,炭火慢慢煨熟取出,去鱗刺骨,用平胃散杵丸,如桐子大,日曬乾,瓶收,勿令泄氣,每服空心米飲下三十丸。
一方 治噎食。
用碓嘴上細糠,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噙化津液嚥下
一方
用白麵二斤半,蒸作大饅頭一個,頂上開口取空,將皂礬裝滿,用新瓦四圍,遮護饅頭,鹽泥封固,卻挖土窯安放,以文武火燒一晝夜,候紅色,取出研為細末,棗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酒湯任下,忌酒色。
一方 治噎。
雞谷袋不問多少,不可失包內物一粒,用泥固濟,火煅存性,用薑汁炒香附,每個入半兩香附末,神麯糊丸,薑湯送下。
治噎食方
皮硝(三錢,飛過) 孩兒茶(一錢) 麝香(半分)
上為細末,作三服,黃酒送下,永除根不發。
治噎膈方
新石灰(三錢) 大黃(一錢)
上用黃酒一鍾煎,去渣服酒。
一方
用醋鵝曬乾為末,每服一錢,火酒空心下即愈,永不再發。
—方
用活蠍虎一個,入燒酒內浸七日,將酒頓熟,去蠍虎,只飲酒,即愈。治蠱亦同。
一方 治噎食病,並回食病。
用初出窯石灰礦,投入鍋中,滾水內化開,去渣,止用清水煮乾,炒黃色為度,黃色難得,牙色亦可。用罐收貯,黃蠟封口,勿令泄氣,過一二年的無用。凡人四十內外,身體壯健者,用四分,如年老體弱者,止用二分,或二分半,三分為止。以好燒酒一二鍾,能飲者三四鍾,調服。此方專治回食病,哽咽年深,或吐出蠱,或下蠱其疾即愈。如不吐不下,遇發再服一次,不發不必服,自然痊好。
治翻胃雜方
定生丹
雄黃 硃砂 半夏 乳香 木香(各三錢) 沉香(一錢) 肉豆蔻(三錢) 阿魏 硇砂(各五分) 綠豆(四十粒) 烏梅(四十個) 百草霜(三錢,為衣)
上為末,將烏梅以熱湯泡令軟,剝去核,研極爛,入藥搗為丸,如彈子大,百草霜為衣,陰乾,每用一粒,噙化嚥下,以薑湯漱口,復以陳麥餅,火燒熟,細嚼壓之,噙藥即燃官香一炷,如香盡藥未化者,難治。藥先化,香未盡者可愈。
奪命丹 治翻胃,有起死回生之功。
裘(一個) 麝香(一分) 孩兒茶(二分) 金絲 黃礬(三分) 硃砂(春二分,夏四分,秋六分,冬八分)
裘乃土糖裘,即蜣螂所滾之彈丸,糞土之下皆有。乃彈中有白蠱者,如指大,如蠐螬一樣,將彈少破一點,蓋住火煅過大黃色,存性,不要燒焦了,入前藥內,並彈共為末。燒酒調,空心服,如覺飢,用大小米煮粥,漸漸少進,一日二三次,不可多吃,一日徐徐進一碗半足矣。慎不可多用,多則病復,不可治矣。忌生冷,煎炒,厚味。蔥蒜,酒面,炙煿等物,及氣惱。五十以後,一二服即愈。(煿,音博,熱也)
阿魏散 治翻胃,能起死回生。
阿魏(五錢) 大路邊幹人糞(燒存性,五錢半)
上共為末,五更初,以生薑片蘸食。
狗米平胃丸 治翻胃,諸藥不效者。
黃犬一條,餓數日,用生米及粟米飼之,取其糞中米淘淨,用韭白煎湯煮作粥,臨熟入沉香二錢,平胃散末,為丸服。
虎脂平胃丸
平胃散加生薑、棗肉為丸,入老鴉爪一半,或入虎脂、虎肉,及肚內糞,尤妙。一方,用生虎肚少存肚內穢糞,多用新瓦,下盛上蓋,周圍紙筋泥封固,微火焙乾,存性,每平胃散末一兩,對虎肚末三錢,滾白湯調服。
一粒金丹
黃丹(三錢,水飛三次) 狗寶(一個)
上與丹共為一丸,金箔為衣,韭菜湯送下。
燒針丸 此藥清鎮,專主吐逆。
黃丹不以多少,研細用小棗煮爛,取肉,丸如雞頭大,每用一丸,針簽於燈上,燒灰為末,乳汁下。
槿花散 治翻胃。
以千葉白槿花,陰乾為末,陳米湯調下三五口,不轉再服。
一方 治轉食。
用翻翅雞一隻,煮熟去骨,入人參、當歸、鹽各五錢,為細末,再煮,取與食之,勿令人共食。
劉海田治翻胃方
用公雞一隻籠住,餓一日,只與水吃,換將腸肚,卻用馬蛇兒,即野地蠍虎,切爛與雞食之,取糞焙乾為末,每服一錢,燒酒送下。
一方 治翻胃,不問新久,冷熱二症。
用虎脂半斤,切如豆大,用清油一斤,瓦瓶內浸虎脂一月,厚綿紙封口,勿令氣泄,每用清油一兩,入無灰好酒一大鐘,調勻,不拘時溫服,服盡病減。其虎脂再添油再浸,可治二人。若一時無虎脂,只用珠子硫黃,細研半兩,水銀二錢半,入硫黃末,研至無水銀星,再研如黑煤色,每服三錢,生薑四兩,取自然汁,入好濃酒一鍾,燙熱,調,空心服。厚衾蓋覆,當自足趾間汗出,遍身皆汗透,吐當立止。不止,再服。此藥輕浮難調,須先滴酒少許,以指緩緩研之,旋添酒調。
金桃酒 治翻胃吐酸。
用古銅四錢,敲如米粒大,再入核桃肉一斤,與前銅同研爛,用好燒酒一斤,和銅桃入錫瓶內,封固瓶口。將大鍋貯水,安錫瓶於鍋內,桑柴慢火煮一周時,取出,埋地下一二時,每日空心服一盞,如病重者,午後再服一盞,十日內即減,如神效。
神灸翻胃法
以男左女右手,拿棍一條,伸手柱棍在地。與肩一般高,肩上有窩,名肩井穴,灸三炷,即效。
灸法 治翻胃神效。
膏肓二穴,令病人兩手交在兩膊上,則脾胃開,以手揣摸第四權骨下兩旁,各開三寸,四肋三間之中,按之痠痛,是穴。灸時手搭兩膊上,不可放下。灸至百壯為佳。(膊,匹各切。音,粕,脅也。又,肩膊也。後脛骨二膊胳也)
膻中一穴,在膺部中,行兩乳中間陷中,仰臥取之。灸七壯,禁針。(膻,音袒,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在胸中兩乳間,心下有膈膜,蔽濁氣)
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胻外廉兩筋間,灸七壯。
翻胃後調理方
養血助胃丸 治嘔吐翻胃愈後,用此養元氣,健脾胃,生血脈,調榮衛,清鬱氣,收功保後。
白朮(土炒,一兩三錢) 白芍藥(鹽水炒,一兩二錢) 當歸(酒洗) 川芎 山藥(炒) 蓮肉(去皮心,各一兩) 熟地黃(薑汁浸炒,八錢) 白茯苓 扁豆(薑汁炒,各六錢) 人參(去蘆,五錢) 甘草(炙,三錢)
上為末,薑汁打神麯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空心白滾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