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滿
(痞,部鄙切。音否,痛也。病結也。氣隔不通也。不痛者為痞滿,痛者為結胸)
論
東垣 曰:夫痞者,心下滿而不痛是也。太陰者,濕也。主壅塞,乃土來心下為痞滿也。傷寒下太早亦為痞,乃因寒傷其榮,榮者,血也。心主血,邪入於本,故為心下痞悶。仲景立瀉心湯數方,皆用黃連以瀉心下之土邪,其效如響應桴。故《活人書》云:審知是痞,先用桔梗枳殼湯,非以此專治痞也。蓋因先錯下必成痞證,是邪氣將陷而欲過胸中,故先用截散其邪氣,使不致於痞。先之一字,早用之意也。若已成痞而用之,則失之晚矣。不惟不能消痞,而反損胸中之正氣,則當以仲景痞藥治之。經云:察其邪氣所在而調治之,正謂此也。非止傷寒如此,至於酒積雜病,下之太過,亦作痞滿。蓋下多亡陰。亡陰者,謂脾胃水穀之陰亡也。故胸中之氣因虛下陷於心之分野,故致心下痞。宜升胃氣,以血藥兼之。若全用氣藥導之,則其痞益甚。甚而復下之,氣愈下降,必變為中滿膨脹,皆非其治也。又有虛實之殊,如實痞大便閉者,厚朴枳實湯主之;虛痞大便利者,白芍陳皮湯主之;如飲食所傷痞悶者,當消導之,去其胸中窒塞;上逆兀兀欲吐者,則吐之。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
海藏 曰:治痞獨益中州脾土,以血藥治之,其法無以加矣。傷寒痞者,從血中來。雜病痞者,亦從血中來。雖俱為血證,大抵傷寒之法,從外至內,從有形至無形,故無形氣證,以苦泄之;有形血證,以辛甘散之;中滿者,勿食甘;不滿者,復當食也。中滿者,腹脹也。如自覺滿而外無腹脹之形,即非中滿,乃不滿也。不滿者,病也。當以甘治之可也。(無形氣證,以苦泄之者,枳實黃連之類是也。有形血證,以辛甘散之者,仲景人參湯是也)
劉宗厚 曰:痞之為病,由陰伏陽蓄,氣血不運而成。處心下位中央,䐜滿痞塞,皆土之病也。與脹滿有輕重之分。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脹滿則外有形也。前人所論,皆指誤下而致之。亦有不因誤下而致者,如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則為痞。飲食痰積,不能施化,則為痞。濕熱太盛,土乘心下,則為痞。既痞與濕同治,惟上下分消其氣,如果有內實之證,庶可略與疏導。世人痞塞喜用利藥以求速效,暫時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是不察夫下多亡陰之意也。葉氏曰:痞之與脹,誠有輕重之分。然世之病痞者,自謂小疾不以為重,而喜行疏泄峻利之藥,往往馴至於脹滿而不救也。昔人以商鞅治秦為喻,旨哉斯言,可以為世戒也。(馴,詳倫切。音,旬,馬順也,從也,善也,凡以漸而至,曰馴。又馴,古訓字)
丹溪 曰:痞有食積兼濕,心下痞須用枳實、炒黃連。如肥人心下痞,內有濕飲,宜蒼朮、半夏、縮砂、茯苓、滑石之類。如瘦人心下痞,乃鬱熱在上焦,宜枳實、黃連以導之,葛根、升麻以發之。如人飲食後,因冒風寒,飲食不消而作痞滿,宜吳茱萸、縮砂、藿香、草豆蔻之類,溫以化之。如脾氣虛弱,轉運不調,飲食不化而作痞者,宜白朮、陳皮、山楂、神麯、麥芽之類以消之。又曰:痞滿之證不一,有傷寒下早而作痞者,桔梗枳殼湯、小陷胸湯之類。有因酒食填塞胸中而作痞者,保和丸、東垣枳實導滯丸、木香化滯湯之類。
傷寒下多則亡陰而痞者,四物湯加參、苓、白朮、升麻、柴胡,少佐以陳皮、枳殼之類。或大病後,元氣未復而胸滿氣短者,補中益氣湯、橘皮枳朮丸、木香枳朮丸之類。(有因下而結者,從虛及陽氣下陷治之。有不因下而痞者,從上虛及痰飲郁濕熱治之)
戴氏 曰:諸痞及噎膈,乃是痰為氣所激,而上氣又為痰所膈而滯,痰與氣搏,不能流通,並宜二陳湯加順氣之劑。邪氣作痞,宜用疏劑。若氣不順而作此為虛痞,宜於收補之中,微有疏通之意。因七氣所傷,結滯成痰,痞塞滿悶,宜四七湯加木香、香附、枳殼。
李氏 曰:痞與否卦義同。精神氣血,出入流行之紋理閉密,而為心下痞塞,按之不痛,非若脹滿。外有脹急之形,大便易而利者,為虛;大便難而閉者,為實。外感邪氣,自肌表傳入胸膈,為半表半裡證,宜和解。或已經下,胸滿而痛者,為結胸;不滿者為痞滿,同傷寒治法。雜病食積,下之太過,或誤下,則脾胃之陰頓亡,以致胸中至高之氣,乘虛下陷心肺分野。其所蓄之邪,又且不散,宜理脾胃,兼以血藥調之。若用氣藥導利,則氣愈降而痞愈甚,久則變為中滿鼓脹。蓋痞皆自血中來,但傷寒從外之內,宜以苦泄。雜病從內之外,宜以辛散。人徒知氣之不運,而概用枳、梗、檳榔,而不知養陰調血,惜哉。古方,食壅胸中窒塞者,二陳湯探吐。傷飲食胸痞者,枳朮丸。食後感寒以致飲食不化者,二陳湯加山楂、麥芽、神麯。虛寒不散,或寬或急,常喜熱物者,理中湯加枳實。稍久郁成濕熱者,平補枳朮丸。痰火因厚味郁成痰滯者,小陷胸湯,或枳梗二陳湯、導痰湯。火盛者,二陳湯加芩、連、瓜蔞或黃芩利膈丸,用白朮、陳皮煎湯下。或古萸連丸,以瀉肝補脾清濕熱開痞結。久病者,黃連消痞丸。如痰火濕熱太甚者,方敢用三黃瀉心湯,加減量下之。虛者,只宜分消上下,與濕同治。七情氣鬱成痞,不思飲食,食之不散者,木香化滯湯或順氣導痰湯。有稟受中虛,痞滯不運,如飢如微刺者,六君子湯加香附、砂仁。有內傷勞役,濁氣犯上,清氣下陷,虛痞者,補中益氣湯加黃連、枳實、芍藥。便閉,加大黃。嘔,加黃連、生薑、陳皮。冬月,加黃連、丁香。食已心下痞者,平補枳朮丸。停飲中寒者,枳實理中丸。瘀血結成窠囊而心下痞者,用桃仁、紅花、香附、大黃等分為末,酒調服利之,或犀角地黃湯。血虛挾火,遇勞則發,心下不快者,四物二陳湯加桔梗、瓜蔞降之。氣血俱虛者,枳實消痞丸。王道消補,不輕吐下,故古方以芩、連、枳實苦泄;厚朴、生薑、半夏辛散;參、術甘苦溫補;茯苓、澤瀉淡滲。隨病所在調之。通用二陳湯為主,隨證加減。
吳氏 曰:痞與否同,不通泰也。易曰:天地不交而成痞,故肺氣不降,脾氣不運,升降不通,而名痞也。痞,虛中之實也。許學士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故治痞者,一補一消。
脈法
脈經 曰:痞脈浮堅而下之。緊反入里,因作痞。脈濡弱,弱反在關,澀反在顛,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不可下,下則心下痞堅。右關脈多弦,弦而遲者,必心下堅。
脈訣舉要 曰:胸痞脈滑,為有痰結,弦伏亦痞,澀則氣劣。
治一切痞滿方
加減二陳湯 通治諸痞。
陳皮 半夏 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銼,入生薑三片,水煎服。肥人多濕痰,加蒼朮、砂仁、滑石,倍茯苓、半夏。瘦人多熱鬱中焦,加枳實、黃連、乾葛、升麻。稟受素實者,加枳殼、黃連、青皮、厚朴。素虛者,加白朮、山楂、麥芽、陳皮。誤下陰虛者,去茯苓、半夏,加人參、白朮、升麻、柴胡、枳實以升胃氣,更合四物湯以濟陰血。飲食積痞,加枳殼、砂仁、薑汁炒黃連。食後感寒,加藿香、草豆蔻、吳茱萸、砂仁。氣痞痰痞,加木香,枳殼、南星。中虛,加人參、白朮、香附、砂仁。瘀血,合四物湯加桃仁、紅花。
大消痞丸 治一切心下痞及年久不愈者。
乾生薑 神麯(炒) 甘草(炙,各二錢) 豬苓(二錢半) 澤瀉 厚朴 砂仁(各三錢) 半夏(湯泡七次) 陳皮(去白) 人參(各四錢) 枳實(麩炒,五錢) 黃連(炒) 黃芩(各六錢) 薑黃 白朮(各一兩)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食遠白湯下。
治中虛痞方
加味六君子湯 治稟受中虛,痞滯不運。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三分) 陳皮 半夏(各七分) 香附 砂仁(各五分)
上銼,入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
加味補中益氣湯 治內傷勞役,濁氣犯上,清氣下陷,虛痞者。
黃耆 人參 甘草 陳皮 當歸 白朮 升麻 柴胡 黃連 枳實 芍藥
上銼一劑,水煎服。如便閉加大黃,嘔加黃連、生薑、陳皮,冬月加黃連、丁香。
平胃枳朮丸 調中補氣血,消痞清熱。
白朮(三兩) 白芍藥(酒浸炒,一兩半) 枳實(麩炒) 陳皮 黃連(酒炒,各一兩) 人參 木香(各五錢)
上為末,荷葉煮濃,打老米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漸加至六七十丸,食遠,米湯下。
醒脾育胃丸 治中焦之氣不足,食後虛痞,吞酸,完穀不化。
人參 白茯苓 白朮(各一錢) 半夏 砂仁 白芍藥 麥芽 蒼朮 厚朴 藿香 枳實(五分) 陳皮(各八分)
上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食遠服。
枳實消痞丸 治右關脈弦,心下虛痞,惡食懶倦,開胃進食。
乾生薑 甘草(炙) 麥芽(麵炒) 白茯苓(各二錢) 白朮 半夏曲 人參(各三錢) 厚朴(薑製,四錢) 枳實(麩炒) 黃連(各五錢)
上為細末,蒸餅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下,食遠服。
治濕熱痞方
黃連消痞丸 治心下痞滿,壅滯不散,煩熱,喘促不安。
澤瀉 薑黃(各一錢) 乾生薑(二錢) 甘草(炙) 茯苓 白朮(各三錢) 陳皮 豬苓(各五錢) 枳實(炒,七錢) 半夏(九錢) 黃連(一兩) 黃芩(炒,二兩)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湯下,食遠服。
黃芩利膈丸 除胸中熱,利膈上痰。
生黃芩 炒黃芩 半夏 黃連(各五錢) 澤瀉(五錢) 南星 枳殼 陳皮(去白,各三錢) 白朮(二錢) 白礬(一錢) 今加蘿蔔子(炒,五錢) 小皂角(一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忌濕面魚腥。
橘連枳朮丸 補脾和胃,瀉火消痰。
白朮(三兩) 枳實(麩炒,一兩) 陳皮(一兩) 黃連(酒炒,一兩)
上為末,荷葉煮飯,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白湯下。
回令丸 瀉肝火,行濕熱,能開痞結。
黃連(六兩) 吳茱萸(一兩)
上為末,水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一名左金丸。
治飲食痞方
橘皮枳朮丸 治食已心下痞者。
白朮(二兩) 枳實(麩炒,一兩) 橘皮(一兩)
上為細末,荷葉燒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下,食遠。
加味平胃散 治飲食停滯,胸腹痞悶。
厚朴 陳皮 蒼朮(各一錢) 甘草(炙,三分) 枳實 砂仁 麥芽 神麯 山楂 木香 白豆蔻(各五分)
上銼,入生薑三片,水煎服。
枳實理中丸 治停飲中寒,心下作痞。
人參 白朮 甘草(炙) 乾薑 枳實(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服。
姜曲丸 治下之後不能食,食後必胸痞,常服益氣消積。
姜屑 麥芽 神麯(末,各等分)
上曲糊為丸,如桐子大,米湯下三十丸。
治痰積痞方
枳梗二陳湯 治痰滯作痞。
陳皮 半夏 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三分) 枳實 桔梗(各七分)
上銼,生薑三片,水煎服。
小陷胸湯 治胸中痰結。
半夏(六錢) 黃連(三錢) 瓜蔞(一個,連皮肉取四分之一)
上銼,作一服,水二鍾。先煮瓜蔞至一鍾半,下余藥,煎至一鍾溫服。
瓜蔞實丸 治胸膈痞痛徹背脅,喘急妨悶。
瓜蔞實(另研) 枳實(麩炒) 半夏(湯洗七次) 桔梗(炒,各一兩)
上為末,薑汁打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淡薑湯下。如痰因火動,加黃連尤妙。
治氣鬱痞方
木香化滯湯 治憂思氣鬱,中脘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
枳實 當歸梢(各四分) 陳皮 生薑 木香(各六分) 柴胡(七分) 草豆蔻 甘草(炙,各一錢) 半夏(一錢半) 紅花(少許)
上銼,姜三片,水煎,食遠服。
七氣湯 治七情所傷,憂思鬱結腑臟,氣不和平,心腹痞悶。
半夏 茯苓(各二錢) 厚朴(薑製,一錢半) 紫蘇葉(一錢)
上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治瘀血痞方
四物二陳湯 治血虛挾火,遇勞則發,心下不快。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桔梗 瓜蔞
上銼,入生薑三片,水煎服。
丹溪方 治瘀血結成窠囊,而心下痞者。
桃仁 紅花 香附 大黃(等分)
上為細末,用熱酒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