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济阳纲目

卷四十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積聚癖塊

論 曰:積者陰氣也,五臟所生。聚者陽氣也,六腑所成。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積之始發也,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之始發也,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是積聚臟腑陰陽之別也。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痎瘧,連歲不已。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大如覆杯,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癰。腎之積名曰奔豚,發於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氣。此五積之狀,各隨五臟發病,故不同也。有言積聚者,有言癥瘕者,有言痃癖者,名雖異而病則同也。原其所得之由,本因六淫七情所幹,積久而成也。治療之法,當察其所痛,以知其病有餘不足,可補則補,可瀉則瀉,無逆天時。詳臟腑之高下,辨積聚之虛實,如寒者溫之,結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堅者削之。又當節飲食,慎起居,和其中外,使可畢已。若驟以大毒之劑攻之,積不能除,反傷真氣,終難治矣。故潔古云,養正積自除。此之謂也。(小兒癖疾如蛇,如豬肝,內有血孔通貫,外有血筋盤固,直通背脊下,與臍相對,有動脈處為癖之根)

李東垣 曰:諸積皆本於喜怒傷臟而陰虛,陰既虛矣,則風雨襲陰之虛,病起於上而生積;清濕襲陰之虛,病起於下而成積。

許學士 云:治積之法,或以所惡者攻之,或以所喜者誘之,則易愈。如硇砂、水銀治肉積,神麯、麥芽治酒積,水蛭治血積,木香、檳榔治氣積,牽牛、甘遂治水積,雄黃、膩粉治痰積,礞石、巴豆治食積,各從其類也。若用群隊之藥分其勢,則難取效。須要認得分明,是何積聚,兼見何證,然後增加佐使之藥,不爾反有所損,要在臨時通變也。

潔古 云: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皆由脾胃怯弱,氣血兩衰,四時有感,皆能成積。若遽以磨堅破結之藥治之,疾似去而人已衰矣。乾漆、硇砂、三稜、牽牛、大黃之類,得藥則暫快,藥過則脾胃之真氣消,疾暫愈,竟何益哉。故善治者,當先補虛,使血氣壯,積自消。如滿朝皆君子,則小人自無容地也。不同何臟,先調其中,使能飲食,是其本也。根固則積聚自消矣。

蔭按:葉氏曰,按潔古養正積自除之語,乃為世之治積者好行攻伐之劑,故發此以救時之弊也。然人之積氣有微甚不同,積之微者但養其正,正勝則積自消。譬之鼠竊狗偷之盜,朝政清明,彼將自散矣。苟或積氣之甚,難養其正,恐日積月累之邪,根深基固,欲其潛消默散,不可得也,必攻補兼施然後可。譬之恃險負固之盜,非王化所能服,必張我六師以伐之,如高宗之於鬼方,攻之而克也。故治積之法,不養其正,而徒為攻擊,則正氣愈虛。邪氣猶在,固不可也。若養其正,而於邪之甚者,遂謂其能自除,不復攻之,亦不可也。變而通之,存乎其人。

丹溪 曰:塊是有形之物,氣不能成塊,乃痰與食積死血也。在中為痰,右為食積,左為血積。大法咸以軟之,堅以削之,行氣開痰為主。治塊用海石、三稜、莪朮、香附俱醋煮,桃仁、紅花、五靈脂之類為丸,石鹼白朮湯下,蜀葵根煎湯,入人參、白朮、青皮、陳皮、甘草梢、牛膝煎成膏,入細研桃仁、玄明粉各少許,熱飲二服,當見塊下。重者須補劑後再加減行。石鹼去痰積食積,洗滌垢膩有功;瓦楞子能消血塊亦能消痰(瓦楞子,即,蚶殼也。考之本草云:蚶殼如屋瓦,燒以醋淬三度,埋令壞,醋膏丸,治一切血氣癥瘕)。積塊不可專用下藥,徒損真氣,病亦不去,當消導使融化。行死血塊,塊去須大補。婦人有塊,多是死血。凡痞塊在皮裡膜外,須用補氣藥及香附開之,兼二陳湯,先須斷厚味。

葉氏 曰:氣無形,故不成塊,然痰與食積死血,多因氣滯而成,是氣雖不為塊,而所以為塊者,實由於氣。故治積之法,以行氣為先。

戴氏 曰:積聚癥瘕,有積聚成塊,不能移動者是症;或有或無,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者是瘕。飲癖成塊,在腹脅之間,病類積聚,用破塊藥多不效,宜行其飲,導痰湯。何以知其有飲?其人先病,口吐涎沫清水,或素多痰者是也。腹中自若,癖瘕隨氣上下,未有定處,宜散聚湯。有正當積聚處,內熱如火,漸及四肢,一日數發,二三日又愈,此不當攻其熱。有原得熱病,熱結不散,遂成症癖,此當兼用去熱之劑。

李氏 曰:經云,積聚癥瘕痞滿,皆太陰濕土之氣。始因外感內傷氣鬱,而醫誤補留之以成積。積者陰氣,五臟所主。脈沉伏,或左或右。發有根,痛有常處。肝積左脅下曰肥氣,言風氣有餘而血隨氣不行也。令人脅痛痎瘧。心積臍上曰伏梁,言如梁之橫架心下,令人煩心,乃火之郁也,忌熱藥與灸。又腸癰與此相似,但身股背腫,環臍而痛為癰。脾積胃脘稍右曰痞氣,言陽氣為濕所蓄也,令人黃疸倦怠,飲食不為肌膚,仍忌熱藥。肺積右脅下曰息賁,言喘息奔而上行也,令人咳嗽肺癰。腎積發於小腹,或湊心下,曰奔豚,言若豚之奔沖,上下無時也,令人喘逆骨痿,最為難治。諸積勿輕吐下,徒損真氣,積亦不去。奔豚尤不可吐,五積古有五方,今增損五積丸更妙。聚者陽氣,六腑所成,脈沉結,或隱或見,發無根,痛無常處,散聚湯、七氣湯、香積丸、大阿魏丸、大安丸加參。左屬死血,破血為主,海石丸或當歸龍薈料五錢,加桃仁、薑黃各一兩,蜜丸。右屬氣積,調氣為主,青皮湯,木香分氣丸。有積者消積,正元散、紅丸子、小阿魏丸或當歸龍薈丸、保和丸,俱加鵓鳩屎。中乃水穀出入之路,飲食七情鬱積成痰,石𨢑丸、白芥丸。積初為寒,宜辛溫消導,大七氣湯、烏臼丸、大小溫中丸、退黃丸、阿魏撞氣丸。久則為熱,宜辛寒推蕩,木香檳榔丸、通元二八丹、消塊丸、通用纂積丹,有蟲者妙應丸,外治三聖膏、三稜煎、神效阿魏散。陽虛者有積易治,惟陰虛難以峻補。痞積又忌滯藥,止宜早服滋補藥,加鱉甲、龜板、秋石丹,午服枳朮丸、大安丸,或醋鱉丸,善消融化為妙。若痞積滯冷貫臍,誤為沉寒冷痼,投以姜附熱藥,初服甚與病情相宜,久則痞積益甚,真氣傷而陰血燥矣。其硫附固不可服,如知柏門冬寒涼傷脾,滯氣亦所不宜。古云:衰其大半而止。又云:養正積自除。皆為虛損有積而言也。平補之外,更能斷厚味,節色欲,戒暴怒,正思慮,庶乎萬全。

或問:人有積塊疝氣,心腹痛等證者,雖多服久服附子薑桂等熱藥而不發藥毒,不生他病,然本病日深者何也?王節齋曰:諸積諸痛,喜溫而惡寒,熱藥與病情相合,積久成鬱而火邪深矣。鬱熱既深,則見寒愈逆,則見熱愈喜,兩熱相從,故不生他病。所謂亢則害,承乃制。火極而似水者也。然真氣被食,陰血乾枯,病日深痼,而不可為矣。世人不識,但見投熱不熱,認為深寒冷痼,而益投之,至死不悟,悲夫。然則治之當如何?曰:當與從治法。《內經》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伏其所主,先其所因者是也。

蔭按:張雞峰云,人之臟腑,皆因觸冒以成疾病,而脾胃最易受觸。蓋日用飲食,稍或過多,則停積難化,冷熱不調,則吐嘔泄痢,膏粱者為尤甚。蓋口腹恣縱,不能謹節,近用消化藥,或論飲食既傷於前,難以毒藥反攻其後,不復使巴豆、硇砂等藥,止用麴櫱之類。不知古今立方用藥,各有主對,麴櫱止能消化米穀,如肉食有傷,則非硇砂、阿魏等藥不能治也。至於魚蟹過傷,則須用橘皮、紫蘇、生薑。果菜有傷,則須用丁香、桂心。水飲傷,則須用牽牛、芫花,固不可一概論也。必實其所傷之因,對用其藥,則無不愈。其間輕重,則隨患人氣血以增之而已。又有一等虛人,沉積不可真取,當以蠟匱其藥,蓋蠟能黏逐其病,又可久留腸胃間,又不傷氣,能消磨至盡也。又有脾氣偏虛,飲食遲化者,止宜助養脾胃,則自能消磨,不須用克化藥耳。病久成積聚癥瘕者,須用三稜鱉甲之類。寒冷成積者,輕則附子、厚朴,重則礬石、硫黃。瘀血結塊者,則用大黃、桃仁之類。醫者宜審用之,宜慎用之,不可大意。又按吳氏曰:伏翼屎,即天鼠之類也,又名夜明砂。古人治血積,每用水蛭、虻蟲輩,以其善吮血耳。然其性毒,人多患之。而伏翼屎者,食蚊而化之者也,蚊之吮血不減蛭虻,亦可以攻血積,本草稱其能下死胎,則其能攻血塊也何疑。書此以待同志者用之可耳。

蔭又按 :症者,徵也,腹中堅硬,按之應手,曰癥瘕者,猶假也。腹中雖硬,而忽聚忽散,無有常處,曰瘕。症因傷食,瘕是血生。痃者,在腹內近臍左右,各有一條筋脈急痛,如臂如指,如弦之狀。癖者,僻側在兩脅之間,有時而痛,曰癖。夫痃之與癖,皆陰陽不和,經絡痞隔,飲食停滯,不得宣流,邪冷之氣,搏結不散,得冷則發作疼痛,故曰痃癖也。(大抵積之初固為寒,而積之久則為熱矣。學者必須分新久之義以施治)

脈法

脈經 曰:脈來細而附骨者,積也。來在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在關上,積在臍傍。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小腸。尺微,積在氣衝。脈出在右積在右,脈出在左積在左,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也。脈來小沉而遲者,脾胃中有積聚,不下食,食則吐。肺積脈浮而毛,按之辟易。心積脈沉而芤,上下無常處。肝積脈弦而細。腎積脈沉而急。脈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積。脈左轉而沉重者,氣症積胸中。脈右轉出不至寸口者,內有肉瘕也。又曰:左手脈洪症在左,右手脈洪症在右。頭大者在上,頭小者在下。脈遲而滑,中寒有癥結,偏得洪實而滑為積。弦緊亦為積,為寒痹,為疝痛。內有積,不見脈難治,見一脈相應為易治,諸不相應為不治。脈弦,腹中急痛,腰背痛,相引腹中,有寒疝瘕。脈弦緊而微細者症也。夫寒痹,廣癥瘕、積聚之脈皆弦緊。若在心下,即寸弦緊。在胃脘,即關弦緊。在臍下,即尺弦緊。脈弦小者寒痹。診人心腹積聚,其脈堅強急者生,虛弱者死。脈弦而伏者,腹中有症,不可轉也,必死不治。

脈訣舉要 曰:胸痞脈滑,為有痰結。弦伏亦痞,澀則氣劣。肝積肥氣,弦細青色。心為伏梁,沉芤色赤。脾積痞氣,浮大而長,其色脾土,中央之黃。肺積息賁,浮毛色白。奔豚屬腎,沉急面黑。五臟為積,六腑為聚。積在本位,聚無定處,其脈浮牢,小而沉實,或結或伏,為聚為積,實強者生,沉小者死。生死之別,病同脈異。

脈理提綱 曰:郁脈沉澀,積脈弦堅。

通治一切積聚方

仙方香殼丸 破痃癖,消症塊及冷積。

木香 丁香(並不見火,各五錢) 京三稜(酒浸一宿) 青皮(去白) 枳殼(麩炒) 川楝子 茴香(炒,各一兩) 莪朮(一兩,切,酒浸一宿,將三稜、莪朮同去殼,巴豆三十粒,同炒巴豆黃色,去巴豆不用)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用硃砂為衣,每服五十丸,用薑湯或鹽湯溫酒,不拘時任下。

荊蓬煎丸 治癥瘕痃癖,冷熱積聚,宿食不消,嘔吐辛酸。久服通利三焦,升降陰陽,順氣消食。

京三稜(二兩,酒浸,冬三日夏一日) 蓬莪(二兩,切,醋浸,冬三日,夏一日.已上二味同以去殼巴豆二十個,銀器內炒令黃色,去豆不用) 木香(不見火) 枳殼(麩炒) 青皮(去穰) 茴香(微炒) 檳榔(各一兩)

上為細末,姜糊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或生薑湯下,食遠服。

香稜丸 治五積六聚,氣塊。

三稜 莪朮(泡或醋炒) 青皮 陳皮 枳殼(炒) 枳實(炒) 蘿蔔子(炒) 香附子 黃連 神麯(炒) 麥芽(炒) 鱉甲(醋炙) 乾漆(炒煙盡為度) 桃仁 杏仁 硇砂 歸尾 木香 甘草(炙,各一兩) 檳榔(六兩) 山楂(四兩)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

磨積三稜丸 治遠年近日,諸般積聚癖痃,氣塊,或氣積酒積,諸般所傷,無問男子婦人老幼,並宜服之。

木香(不見火) 麥芽 京三稜(炮) 莪朮(炮) 枳殼(麩炒) 石三稜(麩皮) 杏仁(麩炒,各半兩) 葛根(三錢) 乾漆(炒煙盡,三錢) 雞爪三稜(半兩) 黑牽牛(半生半熟) 白牽牛(半生半熟,各半兩) 官桂(二錢半) 丁香 香附子 縮砂 青皮(去穰,各二錢) 陳皮(去白,五錢)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食後溫水下亦得,日二服,病大者,四十日消。

木香通氣丸 治痃癖氣滯,心腹痞滿,嘔逆咳嗽。順氣消痰,進飲食,消痞。

人參 木香(各一兩半) 元胡索(一兩) 陳皮 檳榔 黑牽牛(各六兩) 丁香(各半兩) 三稜(炮) 莪朮(炮,各三兩) 半夏(制) 茴香(炒) 木通神麯 麥芽(各二兩) 青皮(一兩)

上為末,水糊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四十丸,薑湯下,食後,日二服。

元胡索丸 治吐利腹脹,心腹痛,癥瘕氣結,心頭不安。順三焦,和脾胃。

元胡索 當歸 青皮(去白) 雄黃(飛,另研) 莪朮(炮) 木香 檳榔 京三稜(炮,各四兩)

上為細末,入雄黃末,水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薑湯下。

大阿魏丸 去諸積。

南星(皂角水浸) 半夏(炮) 山楂 神麯 麥芽 黃連(各一兩) 連翹 阿魏(醋浸) 瓜蔞仁 風化硝 貝母(各五錢) 石鹼 胡黃連 白芥子(各二錢半) 蘿蔔子(一兩,蒸)

上為末,薑汁浸炊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一方加香附蛤粉,治嗽。

白芥丸 治男婦食積,死血痰積成塊,在兩脅動作,腹鳴嘈雜,眩暈身熱,時作時止。

白芥子 蘿蔔子(各一兩半) 山梔 川芎 三稜 莪朮 桃仁 香附 山楂 神麯(各一兩) 青皮(五錢) 黃連(一兩半,一半用於吳茱萸水炒,一半用砂仁水炒)

上為末,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下。

千金不換內消丸 專治積聚氣蠱,胸膈膨脹,肚腹飽滿,心肋緊束等證。

蒼朮(半斤,米浸,浸去皮) 枳殼(一兩半,溫水浸,麩炒) 青皮(水浸去穰) 三稜(醋煮去毛) 蓬莪(醋煮) 香附(炒去毛) 大茴香(炒) 乾漆(醋炒煙盡) 藿香(洗去土) 陳皮(各一兩) 厚朴(姜研) 砂仁(炒去皮) 破故紙(各一兩二錢) 豬牙皂角(去皮弦) 黑牽牛(各二兩) 草果(一兩,去皮) 百草霜(一兩)

上十七味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量人稟氣飲食厚薄加減,臨臥好酒或茶清,或鹽湯、白湯任下。或不拘時,照依前丸數,湯引服之,暫得一二時,間便食飯飲酒,自覺肚腹內寬快,不分多寡服。並無肚腹響泄,有健體扶陽之益,及治小兒五六歲以上飲食停滯飽滿,便用十數丸,已上增添,咬碎,用茶清、米湯送下,服之即愈。此丸男女皆可服,惟孕婦不可服。

破積導飲丸 治內有積塊堅硬,飲食不消,心下痞悶。

木香 檳榔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枳殼(麩炒) 枳實(麩炒) 莪朮(炮) 半夏(湯洗七次) 神麯(炒) 麥芽(炒) 茯苓 乾薑 澤瀉 甘草(炙,各五錢) 牽牛(頭末,六錢) 巴豆(三十枚,去油,皮心膜另研)

上為細末,入巴豆霜令勻,生薑汁打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食前。

莪朮潰堅湯 治中滿腹脹,內有積塊,堅硬如石,令人坐臥不安。

半夏(泡七次) 黃連(各六分) 當歸梢 厚朴 黃芩(各五分) 莪朮 神麯(各三分) 甘草(生,三分) 益智仁(七分) 紅花 橘皮(去白) 升麻(各二分) 柴胡 澤瀉 吳茱萸(各三分) 青皮(二分)

如虛渴,加葛根二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先浸藥少時,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忌酒濕面。

治寒積方

大七氣湯 治五積六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疼痛,上氣壅塞,小腹脹滿,大小便不利。

益智 陳皮(去白) 蓬莪 京三稜 青皮(去穰) 桔梗(去殼) 香附(炒去毛) 藿香葉 肉桂(各一錢半) 甘草(炙,一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鍾,生薑三片,煎至一鍾,食前服。

枳殼散 治五種積氣,三焦痞塞,胸膈滿悶,嘔吐痰逆,口苦吞酸。常服順氣寬中,除痃癖,消積聚。

枳殼(麩炒) 益智 陳皮 京三稜 莪朮 檳榔 肉桂(各一錢) 肉豆蔻 厚朴 青皮(去穰) 木香(不見火) 乾薑(各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至一鍾,不拘時服。

散聚湯 治九氣積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絞痛,攻刺腰脅,小腹䐜脹,大小便不利。

半夏(湯泡七次) 檳榔 川歸(各四分) 陳皮 桂心 杏仁(去皮尖,麩炒) 茯苓(各一錢) 甘草 附子(泡去皮臍) 川芎(各五分) 枳殼(去穰,麩炒) 厚朴(薑製) 吳茱萸(各一錢半) 大便不利加大黃酒浸一錢。

上作一服,入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

蔭按:此方名散聚者,所以散六腑之聚氣耳。益中氣之道,熱則弛張,弛張弗聚也。寒則收引,收引則氣斯聚矣。故桂心、附子、吳茱萸辛熱之品也,半夏、陳皮辛溫之品也,川芎、當歸、杏仁辛潤之品也。辛則能散聚,熱則能壯氣,溫則能和中,潤則能澤六腑。乃茯苓、甘草之甘平,可以使之益胃,而檳榔、枳殼、厚朴、大黃則皆推陳之品,故曰散聚。

流氣丸 治五積六聚,癥瘕塊癖留飲。以上之疾皆系寒氣客搏於腸胃之間,久而停留,變成諸疾。此藥能消導滯氣,通和陰陽,消舊飲,雖年高氣虛,亦宜服之。

木香 川茴香(炒) 紅橘皮(去白) 菖蒲 青皮(去白) 蘿蔔子(炒) 莪朮(泡) 檳榔 補骨脂(炒) 神麯(炒) 枳殼(去穰,麩炒) 蓽澄茄縮砂 麥糵曲(炒,各一兩) 牽牛(炒,一兩半)

上為末,水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細嚼白豆蔻仁一枚送下,食後。

雞爪三種丸 治五臟痃癖,氣塊年深者,一月取效。

雞爪三稜 石三稜 京三稜 木香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各半兩) 硇砂(三錢) 檳榔 肉豆蔻(各一兩)

上為細末,生薑汁,打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空心臨臥各一服,忌一切生冷硬黏物。

硇砂煎丸 消磨積塊痃癖,一切凝滯,老人虛人無妨。

黑附子(二個,各重五錢已上者,炮切去皮臍,剜作盆子) 木香(三錢) 蓽撥(一兩) 硇砂(三錢,用水一盞,陸續化開,納在盆內火上熬干) 破故紙(一兩,膈紙微炒)

上將飛過硇砂末封在附子盆內,卻用剜出附子末蓋口,用和成白麵約半指厚,慢火灰內燒勻黃色,去面,用木香等為細末,卻用原裹附子熟黃面為末,醋調煮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三十丸,生薑湯送下。此藥內有奇功。

勝紅丸 治脾積氣滯,胸膈滿悶,氣促不安,嘔吐清水,大人酒積,婦人脾血積,小兒食積,並皆治之。

陳皮 莪朮(二味同醋煮) 青皮 三稜 乾薑(炮) 良薑(各一兩) 香附子(炒去皮,二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送下。

治症丸 治丈夫女人小兒,年深日近,沉積瘕塊,面色青黃,時上搶心,吐水吞酸,舌生白沫,婦人積年月經不調,漸成血氣或血蠱塊,中焦之間,覆如杯碗,連年累月,漸成瘦瘠,寒熱往來,一切脾胃受寒,久不瘥愈之疾,並皆治之。

巴豆(五兩,去油膜) 蓬朮(三兩,醋炙透) 京三稜(三兩,醋炙透) 丁香皮(二兩) 木香(一兩半) 丁香(一兩半) 厚朴(三兩,制) 石菖蒲(二兩) 良薑(一兩半) 虻蟲(炒,一兩半) 川牛膝(一兩) 香附子(四兩,炒) 石蓮子(肉,二兩) 薏苡仁(一兩) 使君子(三兩,去殼)

上為細末,稀麵糊為丸,如綠豆大,積年癥瘕成塊者,第一服用熟水下二十丸,自後每日三丸、五丸,更量虛實,加減與之,五日去盡積塊。若近脾胃有積者每服五丸,米飲吞下,一服取效。婦人血氣成塊,及血瘕,每服二十丸,用蘇木酒,童子小便各一半煎五七沸,令溫空心吞下,自後每日用溫酒下三丸,其血塊逐旋消,從大小便去盡。自知小兒蛔蟲,腹痛不能忍,日夜叫喚,百藥不救者,陳皮湯下七丸,立效,諸蟲皆宜下,常服,或白湯或薑湯下三五丸。中酒及酒積,大便鮮臭者,白湯與酒各半,吞十丸,立效如神。一切咽塞心下硬痛,皆用棗湯下五丸,不拘時候。

木香三稜丸 治一切氣悶胸膈痞滿,榮衛不和,口吐酸水,嘔逆噁心,飲食不化,脅肋疼痛,無問久新,並皆治之。

青木香 破故紙 茴香 黑醜 甘遂 芫花 大戟 京三稜 莪朮 川楝子 胡蘆巴 巴戟(各一兩) 巴豆(去皮心不去油,二錢) 陳倉米(二合,與巴豆同炒黑) 砂仁(一兩半)

上細切,用好米醋二升,除砂仁、木香外,余藥入醋中浸一宿,入鍋內,煮醋乾盡為度,同木香、砂仁為細末,醋麵糊為丸,如江豆大,每服五丸或七丸,食後服,看虛實大小,加減丸數,隨湯水任下。

治熱積方

硝石丸(又名消塊丸) 治癥瘕痞塊,當先下此藥,不令人困,須量體虛實,又治帶下絕產。

硝石(六錢) 大黃(八錢) 人參 甘草(各三錢)

上各為末,用陳醋三升,置瓷器內,先納硝黃,不住手攪煮,候將干,卻下參甘二末,和勻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下,四日一服,候下如雞肝米泔惡物赤黑色等效,下後忌風冷,軟粥將息。

醋煮三稜丸 治一切積聚,不拘遠年近日,治之神效。

京三稜(三兩,醋煮透竹筍切曬乾) 川芎(二兩,醋煮) 大黃(半兩,醋煮,濕紙裹煨過)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三十丸,溫水下,不拘時。病甚者一月效,小者半月效。

神功助化散 治男子婦人腹中痞塊,不拘氣血食積所成。此方之妙,不可盡述。

地萹蓄(五錢) 瞿麥穗(五分) 神麯(二錢半) 沉香 木香(各一錢半) 甘草(五分) 大黃(二兩)

上為細末,淨依分兩和勻,男以甘草、淡竹葉二味,等分煎湯,及無灰酒同調服,酒多於湯。婦人用紅花、燈心,當歸等分煎湯,及無灰酒同調服,酒多於湯。忌油膩動氣之物,及房事一月。藥須用黃昏服,大小便見惡物為度,神妙非常,誓不輕傳匪人。

聖散子 治遠年積塊,及婦人乾血氣。

硇砂(六兩) 大黃(八兩) 麥芽(六兩) 乾漆(燒過) 萹蓄 茴香(炒) 檳榔(各一兩)

如婦人乾血氣,加穿山甲二兩,炮。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仰臥。此藥只在心頭,至天明大便如魚腸、小便赤為驗。取出並無毒,有神效。小兒用一錢,十五已上五錢,空心服之更效。

遇仙丹 治邪熱上攻,痰涎壅滯,翻胃吐食,十膈五噎,齁哈酒積,蟲積血積氣塊,諸般痞積,瘡熱腫痛;或大小便不利,婦人女子面色痿黃,鬼注癥瘕,誤吞銀鐵銅物,悉皆治之。此藥有積去積,有蟲去蟲,不傷元氣,亦不損傷臟腑,功效不能盡述。

白牽牛(半生半熟頭末,四兩) 白檳榔(一兩) 茵陳(五錢) 蓬朮(五錢,醋煮) 三稜(五錢,醋煮) 牙皂(五錢,炙,去皮弦)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五更時用冷茶下,天明可看去後之物,數服行後,隨以溫粥啖之,忌食他物。

木香和衷丸 消腸胃中積聚,癥瘕癖塊,宣暢三焦,開利胸膈。主治氣逆上攻,心胸脅肋脹滿痞痛,四肢六脈拘急,身體困倦,潤大便,利小便,和脾氣,進飲食。

木香(去腐) 沉香 檳榔 枳殼(去穰) 莪朮(去皮) 青皮(去穰) 陳皮(去白) 當歸(酒浸) 黃芩(去腐) 木通(去皮) 黃連(去須) 白豆蔻 三稜(去皮) 牙皂(連子醋炙) 郁李仁(去皮,各一兩) 大黃(蒸,四兩) 縮砂(二兩半) 黃柏(去粗皮) 香附(去毛,各三兩) 牽牛末(二兩或四兩)

上為末,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一錢半,加至三錢,生薑湯下,或茶酒亦得,不拘時候。

通玄二八丹 治積聚,止泄痢,除拘急之妙藥。

黃連(半斤淨) 芍藥 當歸 生地(酒炒) 烏梅(各五錢)

上為末,用雄豬肚一個,以藥盛於內,以線縫之,用韭菜二斤鋪底面,於鍋內蒸之,候湯干再添,候蒸一日,以藥熟為度,就豬肚共用石杵舂搗之糜爛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九。如治積聚,侵晨用薑湯服之,稍瀉一二次即除,以溫粥補住之。如治瀉痢,飯後用茶清服之即止。此丸以薑湯服之則行,以茶清行之則止。積聚,即肚腹飲食宿滯等疾。

宣毒丸

大黃 青皮 陳皮 蒼朮 當歸(去頭,各一兩) 黑牽牛(四兩)

上為末,煮蘿蔔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臨臥下,米粥補之。

全真丸 治三焦氣壅,結痞心胸,大便不通。傷寒下證已服承氣不利,服此安穩而通。

川大黃 南枳殼(麩炒) 檳榔 黑牽牛(半生半熟,各半兩)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飲下。

解毒檳榔丸 治男子婦人嘔逆酸水,痰涎不利,大便膿血,口苦煩躁,涕唾稠黏,嗽血,血崩,腹脹氣滿,手足痿弱,四肢無力,酒疸食黃,口舌生瘡,寒熱往來,瘧疾,腸風痔瘻,癥瘕血積,諸惡瘡疔疽,並皆治之。

檳榔 黃連 青皮 陳皮 木香 沉香 巴戟(去也,酒浸) 當歸 白朮 枳殼 香附子(炒) 甘草(炙) 大黃(各二錢半) 黃柏(七錢半) 牽牛末(一兩)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薑湯下。

取積丹 用好大黃,不以多少,為末,用好酸醋煮膏子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量虛實大小,休吃晚飯,用好墨研濃,好酒送下,次日見膿。

治暴積方

大承氣湯 丹溪云:一人年六十,素好酒,八月間,因暑熱中得疾,兩足冷遏,膝上脘有塊如掌,牽引脅痛,不可眠臥,飲食減半,卻不渴。診之六脈俱沉澀而小,按之不為弱,皆數而右為甚,大便如常,小便赤色,遂用大承氣湯減大黃之半而熟炒,加黃連、芍藥、川芎、乾葛、甘草作湯,下瓜蔞仁、半夏、黃連、貝母,凡至十二貼,足冷退至脛,塊減半,遂止藥至半月,飲食復舊,諸證悉除。承氣湯方見傷寒等門。

杉木湯 柳宗元纂《救死方》:元和十二年二月得腳氣,夜半痞絕,脅有塊,大如石,且死,因大寒不知人三日,家人號哭,滎陽鄭詢美傳杉木湯,服半食頃,大下三次,氣通塊散。

杉木節(一大升) 橘葉(一大升,無葉以皮代之) 大腹檳榔(七個)

上合一處搗碎,用童便三大升,共煮取一升半,入二服,若一服得快利,停後服。

肘後方 治卒暴症,腹中有如石,刺痛。

用牛膝一大把並葉,酒煮飲之。

一方 治卒暴症,腹中有物,堅如石,痛欲死。取蒴藋根一小束,洗瀝去水,細擘,以酒二升,漬三宿,暖溫服五合至一升,日三。若欲速得服,於熱灰中溫,令藥味出服之。此方無毒,神效。

上四方所謂暴積,急去之。如塊除後,必用補劑,以救其受攻之傷也。

治久積方

萬病紫菀丸 療臍腹久患痃癖如碗大,及諸黃病,每地氣起時,上氣衝心,繞臍絞痛,一切蟲咬,十種水病,十種蟲病,及反胃吐食,嘔逆噁心,飲食不消,天行時病,女人多年月經不通,或腹如懷孕多血,天陰即發。又治十二種風頑痹,不知年歲,晝夜不安,夢與鬼交,頭多白屑,或哭或笑,如鬼魅所著,腹中生瘡,腹痛,服之皆效。

紫菀(去苗土) 吳茱萸(湯洗七次,焙乾) 菖蒲 柴胡(去須) 厚朴(薑製,各一兩) 桔梗(去蘆) 茯苓(去皮) 皂英(去皮子,炙) 桂枝 乾薑(炮) 黃連(去須) 蜀椒(去目及閉口,微炒出汗) 巴豆(去皮膜油炒) 人參(去蘆,各五錢) 川烏(炮去皮臍,三錢) 羌活 獨活 防風(各一兩)

上為細末,入巴豆研勻,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漸加至五丸、七丸,生薑湯送下,食後臨臥服。有孕者不宜服,痔漏腸風酒下,赤白痢訶子湯下,膿血痢米飲湯下。墮傷血悶,四肢不收,酒下。蛔蟲咬心,檳榔湯下。氣噎膈噎,荷葉湯送下。打撲傷損,酒送下。中毒,掃帚灰甘草湯送下。一切風,升麻湯送下。寸白蟲,檳榔湯下。霍亂,乾薑湯下。咳嗽,杏仁湯下。腰腎痛,豆淋酒下。陰毒傷寒,溫酒下。吐逆,生薑湯送下。飲食氣塊,麵湯下。時氣,井花水下。脾風,陳皮湯下。頭痛,水下。心痛,溫酒下。大小便不通,燈草湯下。因物所傷,以本物湯下。吐水,梨湯下。氣病,乾薑湯下。小兒天吊風搐,防風湯下。小兒疳痢,蔥白湯下。小兒乳食傷,白湯下。月信不通,紅花酒下。婦人腹痛,川芎酒下。懷孕半年後胎漏,艾湯下。有子氣衝心,酒下。產暈痛,溫酒下。血氣痛,當歸酒下。產後心痛腹脹滿,豆淋湯下。難產,益智湯下。產後血痢,當歸湯下。赤白帶下,酒煎艾湯下。解內外傷寒,粥飲下。室女血氣不通,酒下。子死腹中,菜子湯下。又治小兒驚癇,大小癲狂,一切風,及無孕婦人身上頑麻,狀如蟲行,四肢俱腫、呻吟等疾。

楊駙馬患風氣衝心,飲食吐逆,遍身枯瘦,日服五丸,至二十日,瀉出肉塊如蛤蟆五六枚,白膿二升,愈。趙侍郎先食後吐,目無所見,耳無所聞,服五十丸,瀉出青蛇五六條,四寸許,惡膿三升,愈。王氏患大風病,眉墮落,掌內生瘡,服之半月,瀉出癩蟲二升,如馬尾,長寸許,後愈。李靈患肥氣病,日服五丸,經一年瀉出肉鱉二枚,愈。茹黃門卒中風,病發時服藥,泄出惡膿四升,赤黃水一升,一肉蟲如亂髮愈。李知府妻梅氏帶下病七年,血崩不止,骨痿著床,日服五丸至十丸,十五丸,取下膿血五升,黃水一升,肉塊如雞子狀,愈。此藥治一切萬病如神,惟初有孕者不宜服。

萬病丸 療八種痞病,五種癇病,十種疰忤,七種飛屍,十二種蠱毒,五種黃病,十二種瘧疾,十種水病,八種大風,十一種痹並風入頭眼翳膜漠漠;及上氣咳嗽,喉中如水雞聲,不得臥,飲食不作肌膚,五臟滯氣,積聚不消,壅閉不通,心腹脹滿;及胸背鼓脹,氣結四肢,流入胸腹。又治心膈氣滿,時定時發,十年二十年不瘥,五種下痢,疳蟲蛔蟲,寸白諸蟲,上下冷熱,五種痰飲,令人多眠睡,消瘦無力,蔭入骨髓,便成漏疾,身體氣腫,飲食嘔逆,腰腿痠疼;四肢沉重,不能久行久立,婦人因產,冷入子臟,臟中不淨,或閉塞不通,胞中瘀血冷滯,出流不盡,時時疼痛為患,或因此斷產;並小兒赤白下痢,及狐臭耳聾鼻塞等病。此藥以三丸為一劑,不過三劑,其病悉除。說無窮盡,故稱萬病丸。

牛黃(研細) 黃芩(去蘆) 芫花(醋炒赤) 禹餘糧(醋淬研飛) 雄黃(研飛) 川芎 人參(去蘆) 紫菀(去蘆頭醋炒) 蒲黃(微炒) 麝香(研) 當歸(去蘆) 桔梗(去蘆) 大戟(銼炒) 乾薑(炮) 防風(去蘆) 黃連(去須) 硃砂(研飛) 犀角(鎊) 前胡(去蘆) 巴豆(去皮心膜炒) 細辛(去苗) 葶藶(炒) 肉桂(去粗皮) 茯苓(去皮) 桑白皮(炒) 芍藥 川椒(去目及閉口微炒出汗) 甘遂(各一兩) 蜈蚣(二十二節,即去頭足炙) 石蜥蜴(去頭尾足炙,四寸) 芫青(二十八枚,入大米同炒黃色去頭足)

上為細末,入研藥勻,煉蜜為丸,如豆大,近病及卒病多服,積病久疾即少服。常服微溏利為度。若一歲已下小兒有疾者,令乳母服兩小豆大,亦以吐利為度。卒病欲死服三丸,取吐利即瘥。卒中惡,口噤,服二丸,漿水下即瘥。五疰鬼刺客忤服二丸。男女邪病歌哭,腹大妊娠者,服二丸,日三夜一,間食服之。蠱毒、吐血、腹如刺,服二丸,不瘥更服。瘧病未發前,服一丸,未瘥更服。諸有痰飲者,服三丸。冷癖日三服,每服三丸,皆間食,常令微溏利。宿食不消,服二丸,取利。癥瘕積聚,服二丸,日三服。拘急心腹脹滿心痛,服三丸。上氣嘔逆,胸膈滿不得臥,服二丸,不瘥更服。大痢,服二丸,日二服。疳䘌服二丸或一丸,如杏仁大,和醋二合,灌下部中。水病服三丸,日再服,間食服之,瘥止。人弱,即隔日服。頭痛惡寒,服二丸,覆取汗。傷寒天行,服二丸,日三服,間食服之。小便不通服一丸,不瘥,明日更服。大便不通服三丸,又納一丸下部中,即通。耳聾,急以棉裹如棗核,塞之。鼻衄服一丸。 癰腫、疔腫、破腫,納一丸,如麻子大,日一敷之,赤根自出。犯疔腫血出,以豬脂和塗。有孔則納中,瘥。癩瘡,以醋泔洗訖,取藥和豬脂敷之。漏瘡有孔,以丸納孔中,和豬脂敷上。痔瘡塗綿箸上納孔中,即瘥。瘰癘以醋和塗上。瘥。癬瘡以布揩令汗出,以醋和塗上,日一易,瘥。胸背腰脅腫,以醋和敷上,日一易,又服二丸。諸冷瘡積年不瘥者,以醋和塗之。惡刺以一丸納瘡孔中,即瘥。蝮蛇螫以少許,納螫處。若毒人腹心煩欲絕者,服三丸。蜂螫以少許敷之瘥。婦人諸疾,胞衣不下,服二丸。小兒驚癇服一丸,如米許,以塗乳令嗍之,以意量之。蠍螫以少許敷之瘥。小兒乳不消,心腹脹滿,服一丸,如米許塗乳頭令嗍之,即瘥。

乾柿丸 取虛實積,下膈甚妙。

硃砂(研為衣) 沒藥(研) 豬牙皂角(去皮弦子,為細末) 乾薑(炮為末) 乾漆(炒煙盡為末) 京三稜(炮為末) 青礞石(煨為末,各一錢) 水銀(一錢,鉛一錢,炒結砂子) 輕粉(一錢) 巴豆(三十枚,去皮膜醋煮十沸)

上件各研勻,軟飯和為丸,如綠豆大,煎柿蒂湯,冷下三五丸,加減用。婦人有胎不可服。

神效五食湯 取虛實積食,氣蠱脹滿,積塊水氣,年深癖症,並皆治之。

大戟(刮去皮) 甘遂(生,各半兩) 豬牙皂角(去皮子,生用) 胡椒(生,各一兩) 芫花(米醋浸一宿,一兩) 巴豆(去心膜醋煮二十沸研,半兩)

上除巴豆外,杵為末,入巴豆再研勻,水煮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氣實者十丸,夜臥用水一盞,入白米、白麵、黑豆 生菜、豬肉各少許,煎至半盞,去渣溫湯下藥。取下病,忌油膩黏物,婦人有胎不可服。

妙香丸 治久遠沉積。

巴豆(取淨三百五十粒,炒) 牛黃 片腦 膩粉 辰砂(九兩) 麝香(各七錢半) 金箔(九十個)

《拔萃方》無金箔,有水銀、硇砂。(按硇砂不可輕用,煉不精則殺人,慎之)

上研極細,煉臘六兩,入蜜七錢半,同煉令勻,每兩作三十丸,每服一丸。小兒綠豆大二丸,白湯下。每吞此丸,即成粒從大便出,須於初丸時,以針穿眼用之,庶使藥氣行,而成利下之功也。

治五積方

肥氣丸 治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痎瘧,連歲不已。

厚朴(半兩) 黃連(七錢) 柴胡(二兩) 椒(去目閉口不用,四錢) 巴豆霜(五分) 川烏(炮去皮臍,一錢二分) 皂角(去皮子弦煨,一錢半) 乾薑(五分) 白茯苓(一錢半) 白朮(炮) 昆布 人參(各二錢半) 甘草(炙,三錢)

上件除茯苓、皂角、巴豆另末外,為極細末,和勻煉蜜為丸,如桐子大,初服二丸,淡醋湯下,食遠。一日加一丸,二日漸加兩丸,漸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加服。周而復始,積減大半,勿服。秋冬加厚朴一半,通前重一兩,減黃連一錢半。

伏梁丸 治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煩心。

黃連(一兩半) 厚朴(制) 人參(各半兩) 黃芩(三錢) 桂(一錢) 乾薑 巴豆霜 菖蒲(各五分) 紅豆(二分) 川烏頭(炮,五分) 茯神 丹參(炒,各一錢)

上件除巴豆霜外為細末,另研豆霜,旋入和勻,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服如上法,淡黃連湯下,食遠。秋冬加厚朴半兩,通前共一兩,減黃連半兩,只用一兩,黃芩不用。

痞氣丸 治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右側,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而飲食不為肌膚。

厚朴(四錢半) 黃連(八錢) 吳茱萸(三錢) 黃芩(二錢) 白茯苓 澤瀉 人參(各一錢) 川烏頭(炮) 川椒(炒,各五分) 茵陳(酒炒) 乾薑(炮) 砂仁(各一錢半) 白朮(二分) 巴豆霜(另研) 桂(各四分)

上除豆霜另研,茯苓另末旋入外,同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服如上法,淡甘草湯下,食遠。

息奔丸 治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大如覆杯,久不愈,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癰。

厚朴(薑製,八錢) 黃連(炒,一兩三錢) 乾薑(炮) 白茯苓 川椒(炒去汗) 紫菀(各一錢半) 桂 川烏頭(炮去皮臍) 桔梗 白豆蔻 陳皮 京三稜(炮) 人參(二錢) 天門冬(各一兩) 青皮(五分) 巴豆霜(四分)

上除茯苓、巴豆霜各另研旋入外,為細末和勻,煉蜜丸如桐子大,服如上法,淡生薑湯下,食遠。秋冬加厚朴五錢,減黃連七錢。

奔豚丸 治腎之積,名由奔豚,發於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氣,及男子內結七疝,女人瘕聚帶下。

厚朴(薑製,七錢) 黃連(五錢) 白茯苓 澤瀉 川烏頭 菖蒲(各二錢) 丁香(各五分) 苦楝(酒煮,三錢) 全蠍 元胡索(一錢半) 附子 獨活(各一錢) 桂(二分) 巴豆霜(四分)

上除茯苓、巴豆霜另為末旋入外,余藥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服如上法,淡鹽湯下,食遠服。

蔭按:已上諸方,宜隨證加減用之。所謂益元氣、瀉陰火、破滯氣、削其堅也。如積勢堅大,先服前藥不減,於一料中加存性牡蠣三錢,疝帶勿加。如大積大聚,消其大半乃止,藥過劑則死。儻如積滿腹,或半腹,先治其所起是何積,當先服本臟積藥,諸疾自愈。是治其本也,余積皆然。儻如服藥人覺熱,加黃連;覺氣短,加厚朴;覺悶亂,減桂。

蔭又按:東垣,百世之師也。其制肥氣等丸,五方以治五積,率以攻下溫熱之品,類聚為丸。夫五臟積氣,闢在腸胃之外,而用巴霜厚朴峻劑以攻腸胃之內,非其治也。皆曰東垣方,余直以為非東垣之劑也。借曰東垣為之,則無脾胃之論矣。明者辨之。

增損肥氣丸 治肝積。

當歸 蒼朮(各一兩半) 青皮(炒,一兩) 三稜 莪朮 鐵孕粉(各三兩,與三稜、莪朮同入醋,煮一伏時) 蛇含石(醋淬,五錢)

上為末,醋煮米糊丸,如綠豆大,每服四十丸,當歸酒下。

增損伏梁丸 治心積。

枳殼(去穰,麩炒) 茯苓 厚朴 人參 白朮 半夏 三稜(煨,各等分)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每服五十丸,米飲下,食遠服。

增損痞氣丸 治脾積。

附子(炮) 赤石脂(煨,醋淬) 川椒(炒出汗) 乾薑 桂心(各半兩) 大烏頭(炮去皮臍,二錢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硃砂為衣,每十丸,米飲下。

增損息賁湯 治肺積。

半夏(湯洗七次) 吳茱萸(湯洗) 桂心(各一錢半) 人參 桑白皮(炙) 苦葶藶(各七分) 甘草(炙,五分)

上加生薑七片,棗二枚,水煎服。

增損奔豚湯 治腎積。

甘李根皮(焙乾) 乾葛(各六分) 川芎 當歸 黃芩 半夏(湯泡七次,各一錢) 芍藥 甘草(炙,各五分)

上銼,生薑煎服。

蔭按:上五方出《三因方》,隨證加減,較之東垣方,殊為平和,用者察之。

溫白丸 治心腹積聚,久症癖塊,大如杯碗,黃疸宿食,朝起嘔吐,支滿上氣,時時腹脹,心下堅結,上來搶心,旁攻兩脅,十種水病,八種痞塞,翻胃吐逆,飲食噎塞,五種淋疾,九種心痛,積年食不消化,或瘧疾連年不瘥;及療一切諸風,身體頑痹,不知痛癢,或半身不遂,或眉發墮落,及療七十二種風,三十六種遁屍疰忤,及癲癇,或婦人諸疾,斷續不生,帶下淋瀝,五邪失心,愁憂思慮,意思不樂,飲食無味,月水不調;及腹中一切諸疾,有似懷孕,連年累月,羸瘦困憊,或歌或哭,如鬼所使,但服此藥,無不除愈。

川烏(炮去皮,二兩半) 柴胡(去蘆) 吳茱萸(湯泡七次,揀淨) 桔梗 菖蒲 紫菀(去苗藥及土) 黃連(去須) 乾薑(炮) 肉桂(去粗皮) 皂英(去皮於炙) 巴豆(去皮心膜,出油炒研,各半兩)

上為細末,入巴豆勻,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生薑湯下,食後臨臥服,漸加至五七丸。此即前萬病紫菀丸減羌活、獨活、防風。潔古治肝之積肥氣,加柴胡、川芎。心之積伏梁,加菖蒲、黃連、桃仁。脾之積痞氣,加吳茱萸、乾薑。如肺之積息奔,加人參、紫菀。胃之積奔豚,加丁香、茯苓、遠志。

勻氣湯 治脾之積名曰痞氣,胃脘不安,肌瘦減食。

神麯(炒) 郁李仁(半生半炒) 麥芽(炒) 桂心(去粗皮) 厚朴(薑製) 白朮(各一兩) 牽牛(一兩,半生乾炒) 良薑(炮,半兩) 甘草(炙,二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鍾半,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七分,食遠服。

海藏方 治伏梁,在心下結聚不散。

桃奴(桃實著樹不落者,正月採樹上之干桃是也)

上用三兩為末,空心溫酒調下。

半夏湯 治右脅下有塊,令人灑淅寒熱咳嗽,名之曰肺積息賁,此藥主之。

半夏(湯泡七次) 細辛 桑白皮 前胡(各一錢) 桔梗 貝母 柴胡 訶子(煨,去核) 人參 白朮 甘草(炙,各七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食後熱服。

枳實散 治肺積息奔,腹脅脹硬,咳嗽見血,痰黏不利。

枳實(麩炒) 葶藶(隔紙炒紫色) 木香(不見火) 檳榔 訶黎勒(去核) 五味子 赤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半兩) 杏仁(一兩,去皮尖炒)

上㕮咀,每服七錢,生薑三片,水煎,食後服。

五靈丸 治肺喘久不愈為息奔。

五靈脂(二兩半) 木香(半兩) 馬兜鈴(去殼炒,一兩) 葶藶(一兩)

上為細末,棗肉和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日三服。

棗膏丸 治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大如杯,令人灑淅寒熱,喘嗽,發肺癰。

葶藶 陳皮 桔梗(各等分)

上二味為末,入葶藶研勻,煮肥棗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丸,飲下。或患停飲,久漬肺經,食已必嚏喘,覺肺系大急,服此良驗。

葶藶丸 定喘急肺積。

苦葶藶(一兩) 當歸 肉桂 白蒺藜 鱉甲 川烏頭 乾薑 吳茱萸 大杏仁 茯苓 人參(各五錢) 檳榔(一兩)

上為細末,煮棗肉和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薑棗湯下,日四服,不拘時候。

治食積方

保和丸 治食積。

山楂肉(二兩) 神麯(炒) 半夏(湯泡) 白茯苓(去皮,各一西) 蘿蔔子(炒) 陳皮 連翹(各五錢)

上為末,以神麯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送下。加白朮二兩名大安丸。痰氣積,加莪朮、三稜(炮) 各一兩。脾胃虛者,以補藥下之。

紅丸子 治傷食冷痛。

京三稜(醋煮) 莪朮(醋煮) 陳皮(去白) 青皮(去穰,麩炒,各五兩) 乾薑(炮) 胡椒(各二兩)

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以礬紅為衣,每服三十丸,食後生薑湯下。小兒量大小,加減與服。

紺珠木香檳榔丸 治食積,腹脹有熱者。

木香 檳榔 當歸 黃連 枳殼 青皮 黃柏(各二兩) 黃芩 陳皮 三稜 香附 牽牛末(各二兩) 莪朮 大黃(各四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臨臥薑湯下。尋常消導開胃,只服三四十丸,有寒者,加厚朴、木香、砂仁、神麯、香附。

三賢散 消積塊進食。

橘紅(一斤半) 甘草(四兩) 鹽(半兩)

上用水二四碗,從早煮至夜,以爛為度,水乾則添水,曬乾為末,淡薑湯調下。有塊者加薑黃半兩,同前藥煮。氣滯加香附二兩,同煮。氣虛者,加沉香半兩另入。噤口痢者,加蓮肉二兩去心,另入。

小三稜煎 治食症,酒痞,血瘕,氣塊,時發刺痛,全不思食,積滯不消,心腹堅脹,痰逆嘔噦,噫醋吞酸。

京三稜 蓬朮(各四兩) 芫花(一兩,去梗葉)

上同入甕器中,用米醋五升,浸滿封器口,以炭火煨,令乾,取出稜術,將芫花以余醋炒令微焦,焙乾為末,醋糊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五丸,薑湯下。

丁香脾積丸 治食積,心腹膨脹,不得克化。

丁香 高良薑(米醋煮) 木香(不見火) 巴豆(去殼,各半兩) 蓬朮(三兩) 荊三稜(二兩) 皂角(三大挺,燒存性) 青皮(去穰,一兩)

上入百草霜三匙,同碾為末,麵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至三十丸止。脾積氣,陳皮湯下。如口吐酸水,淡薑湯下。嘔吐,甘草、藿香湯下。如小腸氣,炒茴香酒下。婦人血氣刺痛,淡醋湯下。

治肉積方

阿魏丸 治肉積及飽食停滯。胃壯者宜此,脾虛者勿服。

阿魏(二兩,醋煮軟另研) 山楂 蘿蔔子 神麯 麥芽 陳皮 青皮 香附(各二兩)

上為末,蒸餅丸服。

小阿魏丸 治肉積。

山楂(二兩) 黃連(一兩三錢) 連翹(一兩) 阿魏(二兩,醋煮作糊)

上為末,以醋煮阿魏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白湯送下。脾虛者以白朮三錢,陳皮、茯苓各一錢,煎湯送下。切不可妄用,脾虛之禍,疾如反掌。

治酒積方

烏梅丸 治酒積,消食化痰。

烏梅(一斤) 生薑(一斤) 半夏 白礬(各半斤)

上件石臼搗為細末,新瓦兩片夾定,火上焙三日夜為度。

神麯 麥芽 陳皮 青皮 莪朮 丁皮 大腹子 枳殼(各四兩)

上共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薑湯下。

消滯丸 治酒食所傷,心腹痞悶,刺痛積滯不消。

黑牽牛(二兩) 香附子(炒,一兩) 五靈脂(一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薑湯下。

東垣草豆蔻丸 治酒積或傷寒冷之物,胃脘痛,咽膈不通。

草豆蔻(麩裹煨) 白朮(各一兩) 大麥芽(炒) 神麯(炒) 黃芩 半夏(各半兩) 枳實(炒,二兩) 陳皮 青皮 乾薑(各五錢) 炒鹽(半兩)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熟水送下。

蔭按:此方乃飲酒過度,恣食寒涼之物,有痃癖積飲,在胸腹間作痛者之所宜也。用者審之。

酒積方 累效。

烏梅肉(一兩) 半夏曲(七錢) 青木香(四錢) 枳實(半兩) 砂仁(半兩) 杏仁(三錢) 巴豆霜(一錢) 黃連(酒炙一宿,一兩)

上為末,蒸餅丸,如綠豆大,每服八丸,白湯下。

不藥法 治胸中酒食停積,或被人勸飲過多,一切時刻,心下脹滿。

只用鹽花擦牙齒,溫水漱下,不過三次,如湯潑雪,即時寬暢通快也。

治茶積方

茶癖方 治黃病,愛吃茶。

白朮(炒) 蒼朮(米泔浸,各三兩) 軟石膏(煅,一兩) 白芍藥(炒) 片芩(各一兩) 薄荷葉(七錢) 膽南星 陳皮(各一兩)

上為細末,砂糖水調神麯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砂糖水下。

星術丸 治吃茶成癖。

牛膽南星 白朮 石膏 黃芩 芍藥 薄荷(各等分)

上為末,砂糖調成膏,津液化下,或為丸服亦好。

丹溪方 治茶癖,喜吃茶及吃干茶者。

石膏 黃芩 升麻

上為末,砂糖水調服。一方用芍藥,不用升麻。

一方

用花椒為末,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茶湯下。

治痰積方

石𨢑丸 治痰飲成積。

半夏(一兩,用皂角浸透曬乾) 山楂(三兩) 石鹼(三錢)

上為末,粥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開結枳實丸 宣導凝滯,消化痰飲,升降滯氣,通行三焦,盪滌脾胃,去結潤燥,流暢大小腸。專主中痞,痰涎噁心,嘔噦醉飽,膈實,宿物停積,兩脅膨悶,咽嗌不利,上氣喘嗽等疾。

枳實(去穰麩炒) 白朮 半夏(湯泡) 天南星 白礬(枯) 苦葶藶(隔紙炒) 大黃 青皮(去白,各半兩) 木香(一錢) 黑牽牛(頭末,一兩) 皂角(去皮子,一兩)

上為細末,生薑汁煮,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溫生薑湯下。如婦人乾血氣,膈實腫滿,或產後有傷,面目浮腫,小便不利,生薑蔥白湯下。如單腹脹,上喘涎多,四肢腫滿,食後生薑湯下。酒疸,溫酒下。

黃連磨積丸 治一切痰飲,食積,積聚拂鬱,脅下悶倦,懶惰,飲食不消;或吐逆噁心,眩暈怔忡,時作時止,用之如神。

黃連(一兩,內五錢用吳茱萸同炒,五錢用益智仁同炒,去二味不用,止用黃連) 梔子(炒去皮) 青皮(去穰) 川芎 蒼朮(米泔浸七日) 桃仁(去皮存尖) 白芥子(醋浸炒,各五錢) 香附子(童便浸炒) 莪朮(酒浸炒) 山楂肉 萊菔子(炒研) 白朮(各一兩) 三稜(用西安府者,一兩半)

上為細末,用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茶湯任下。

大阿魏丸 治痰食諸積聚。

南星 半夏 山楂 神麯 麥芽 黃連(各一兩) 連翹 阿膠 瓜蔞仁 貝母(各半兩) 風化硝 石鹼 蘿蔔子 胡黃連(各二錢半)

上為末,薑汁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一方加香附、海石,治嗽。

蚶殼丸 治一切氣血痰塊癥瘕。

蚶殼(又名瓦壟子,火煅,醋淬三次)

上為末,醋糊丸,薑湯下。

治水積方

芫花丸 治瘧母,停水結癖,腹脅堅痛。

芫花 硃砂(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濃棗湯送下。

神效五食湯 治積塊水氣。

方見前久積條。

治氣積方

導氣枳殼丸 治氣結不散,心胸痞痛,氣逆上攻,喘急咳嗽。分氣逐水,功莫盡述。

枳殼(去穰麩炒) 木通 青皮(去穰) 陳皮(去白) 桑白皮(炒) 蘿蔔子(炒) 白牽牛(炒) 茴香(炒) 莪朮(煨) 京三稜(煨,各等分)

上為細末,生薑汁打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橘皮湯下。

木香化滯湯 治因憂氣,食濕面,結於中脘,腹皮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之後不散,常常痞氣。

木香(不見火) 草豆蔻 柴胡 橘皮(各一錢半) 當歸 枳實(麩炒,各一錢) 半夏(湯泡,二錢) 紅花 甘草(炙,各五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

一法 氣結者散之。

息城司候聞父死於賊,乃大悲哭,便覺心痛,日增不已,月餘成塊狀,若覆杯大,痛不堪,藥皆無功,議用燔針炷艾,病人惡之,乃求治於戴人。戴人至,適巫者在其傍,乃學巫者,雜以狂言以謔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一二日,胸中結硬皆散。戴人曰:《內經》言,憂則氣結,喜則百脈舒和。又云:喜勝悲。《內經》自有此法。

治驚積方

加味妙應丸 治驚積成塊。

甘遂(去心) 大戟(去皮) 白芥子 穿山甲(炒) 鱉甲(燒,各三錢) 元胡索 蓬朮(各四錢)

上為細末,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食後,淡薑湯下,以利為度。

治血積方

海石丸 治死血成塊,塊去後,須大補之。

海石 三稜 莪朮 桃仁 紅花 五靈脂 香附 石鹼(各等分)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朮湯下。一方有蚶殼。

桃仁承氣湯 治瘀血,小腹急痛,大便不利,或譫語口乾,漱口不咽,遍身黃色,小便自利;或血結胸中,手不敢近腹;或寒熱昏迷,其人如狂。

桃仁(半兩) 大黃(炒一兩) 甘草(二錢) 肉桂(一錢)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

桃仁丸 治瘀血不利,發熱作渴,心腹急滿,或肚腹中作痛。

桃仁(四十枚) 大黃(四十枚) 虹蟲(炒去足,四十枚) 水蛭(炒焦,十枚)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腹熱湯下。

桃仁煎 治婦人經脈不通,及血積癥瘕等證。

桃仁 大黃(炒,各一兩) 虻蟲(炒黑,半兩) 朴硝(一兩)

上為末,先用醇醋二升半,於銀石器中慢火煎至一升半,下桃仁、大黃、虻蟲,不住手攪千下,次下朴硝,更不住手攪良久,出之丸如桐子大。前一日不用吃晚飯,五更初,用溫酒吞下五丸,日午取下惡物,未見再服,見鮮血止,即以調氣血藥補之。

桃奴散 治血蠱,及瘀血停積,婦人經水不通,男子跌損撲傷,皆效。

桃奴 豭鼠糞 元胡索 肉桂 五靈脂 香附(各炒過) 砂仁 桃仁(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服。

治脅下積塊方

龍薈丸 治脅痛有塊。

當歸 龍膽草 山梔子 黃連 黃柏 大黃 黃芩(各一兩) 蘆薈(各半兩) 大香(二錢半) 麝香(五分,另研)

加薑黃、桃仁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小兒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生薑湯下。

小阿魏丸 治脅下積塊。

三稜(醋炙,一兩) 麝香(二分) 阿魏(二錢半)

上為末,醋煮陳倉米粉為丸,桐子大。

神效阿魏散 大治痞塊。

大黃(一兩) 阿魏(一錢二分。一云二錢二分) 天竺黃 蘆薈 白殭蠶(各二錢) 孩兒茶 番木鱉子 甘草(各三錢) 穿山甲(七片,炮焦)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好酒調服,如重車行十里許,化下膿血即愈。或醋調膏貼臍亦好。

丹溪方 治食積死血,痰積成塊,在兩脅動作,腹鳴嘈雜,眩暈身熱,時作時止。

黃連(一兩半,用茱萸益智仁同炒,只用黃連) 山梔(半兩,炒) 川芎 神麯 桃仁(去皮) 三稜 蓬朮(各半兩,並醋煮) 香附(童便浸) 山楂(各一兩) 蘿蔔子(炒,一兩半)

上為末,麵糊丸。又方,有青皮半兩,白芥子一兩炒。

治諸蟲瘕方

蟯瘕

《史記》曰:臨淄女子薄吾,病甚,眾醫以為寒熱,為當死。臣意診其脈曰:蟯瘕為病,腹大,上膚黃粗,循之慼慼然。臣意飲以芫花一撮,即出蟯可數升,病已三十日如故,蟯得以之於寒濕。寒濕氣鬱篤不發,化為蟲,所以知薄吾病者,切其脈,循其尺,索剌粗而毛焦拳發,是蟲氣也。其色澤者,中臟無邪氣及重病。

雞子致積

北齊褚澄善醫術,建元中,為吳郡太守,民有李道念者,以公事自郡,澄遙見謂曰:汝有奇疾,道唸曰:某得冷疾五年矣。澄診其脈曰:非冷也,由多食雞子所致。令取蒜一升,服之即吐物如升許,涎裹之動,挾涎出視,乃一雞雛,翅距已具而能走。澄曰:未也,盍服其餘。從之,凡吐十三枚,疾乃瘳。

發瘕

劉宋時,徐文伯篤好醫術。明帝宮人患腰痛牽心,發則氣絕,眾醫以為肉瘕。文伯視之曰:此發瘕也,以油灌之,即吐物如發,引之長三尺,頭已成蛇,又能搖懸柱上,水瀝盡,惟餘一發而已。遂愈。《唐書》:甄權弟立言,善醫,時有尼明律年六十餘,患心腹膨脹,身體羸瘦,已經二年。立言診其脈曰:腹內有蟲,當是誤食發為之耳。因令服雄黃,須臾吐一蛇,如人手小指,唯無眼,燒之獨有發氣,其疾乃愈。

蛇瘕

隋有患者,嘗飢而吞食,下至胸便即吐出。醫作噎疾、膈氣、翻胃三疾,治之無驗。有老醫任度視之曰:非此三疾,蓋因食蛇肉不消而致斯,但揣心腹上有蛇形是也。病者曰:素有大風,當求蛇肉食,風稍愈,行患此疾。遂以芒硝大黃(一作雄黃)合而治之,微泄利則愈。

鱉瘕

宋有溫革郎中者,自少壯健無疾,孰不信醫,見方書有云:食鱉不可食莧者,故並啖之,自此苦腹痛,每作時,幾不知人,始疑鱉莧所致,而未審也。復以二物,令小蒼頭並食之,遂得疾與革類,而委頓尤劇,未幾遂死。舁其屍,置馬廄未斂也。忽小鱉無數,自上下竅湧出,散走廄中,惟遇馬溺,化為水,革聞自視之,掊聚眾鱉以馬溺灌之,皆化為水。革乃自飲馬溺,其疾亦愈。巢元方亦謂:有患鱉瘕者,死其主破其腹,得一白鱉,鱉乃活,有乘白馬來看者,白馬遂尿,灌之,隨化為水。

米瘕

乾德中,江浙間有慎道恭者,肌瘦如癆,唯好食米,闕之,則口中清水出,情似憂思,食米頓便如常,眾醫不辨。後遇蜀僧道廣處方以雞屎及白米各半合,合共炒為末,以水一中盞,調頓服。良久,病者吐出如米形,遂瘥。病源謂米瘕是也。

治積補攻法

丹溪和胃湯

方提領,年五十六,冬因飲酒後受怒氣,於左脅下與臍平作痛,自此以後漸成小塊,或起或不起,起則痛,痛止則伏,面黃口乾,無力食少,吃此物,便噯此味,轉惡風寒,脈之左大於右,弦澀而長,大率左甚,重取則全弦。此得熱散太多,以致胃氣大傷,陰血下衰,且與和胃湯,以補胃氣,滋養陰血,並下保和丸,助其化粕,伺胃實陰稍充,卻用消塊。

人參(三錢) 白朮(一錢半) 陳皮(一錢) 芍藥(五分) 乾葛(三分) 歸身(五分) 紅花(豆大) 甘草(炙,二錢)

上作一帖,下保和丸二十五丸,龍薈丸十五丸。

丹溪方 治一人心痛,膈有塊。

白朮(二錢) 青皮 芍藥 木通 川芎 蒼朮(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作一帖,下保和丸三十粒。

丹溪方 治一人左脅下,因瘧後食肉與酒而成塊。

白朮(一錢) 柴胡(醋炒,一錢) 茯苓(二錢) 枳殼(麩炒,五分) 人參(五分)

上作湯送下,阿魏五,保和廿,抑青十,與點十,攻塊五。

丹溪方 治一人因酒,多年濕病,脅上有塊,腹滑泄,小便黃。

滑石(一兩) 白朮 三稜(各六錢) 陳皮(五錢) 黃連 豬苓(各三錢) 黃芩 木通(各二錢) 防風(一半) 乾薑(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分七帖煎下保和丸二十。

丹溪方 治一丈夫肚左邊帶脅上有塊,先吃匾食牛乳者,成氣痛,又因酒肉,塊大如桃,食減三分之一。

滑石(半兩) 白朮(四錢) 陳皮 三稜(各三錢) 蘿蔔子 連翹 黃連(各一錢) 乾葛(二錢半) 桃仁(二十個) 黃芩(一錢) 甘草(炙,一錢半)

上分四帖,水煎服。

丹溪方 治婦人脅下有塊,大如掌,脈澀,時有熱。此虛中有氣積,先與補虛,次與磨積藥。

白芍藥 歸鬚(四錢) 陳皮 白朮(各三錢) 青皮 川芎 木通(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白水煎,熱服。

磨積藥

三稜(醋煮,一錢) 枳實 青皮 桃仁(各五錢) 大黃(五錢) 桂枝(一錢半) 海藻(醋煮,三錢)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

一方 治一婦人左脅下有塊,漸長大,脈弦而大稍數,詢之近亦發熱,食亦減,倦怠。先與補之,次攻此塊。

陳皮 柴胡 歸頭 青皮(各五錢) 白朮(一兩半) 甘草(一錢) 木通(三錢半)

上作八帖服。

次與攻塊方

青皮(醋炒) 三稜(醋炒,各一兩半) 桃仁(五錢) 桂枝(三錢半) 海藻(酒洗,三錢)

上為末,醋打神麯糊為丸。

又方 治一婦瘧後左脅有塊,小便少。

厚朴 柴胡(各二錢) 三稜(一錢半) 甘草(五分) 木通(五錢) 白朮(六錢半) 青皮(五分)

上加生薑一片,水煎,食前熱服。

上諸方皆補藥與磨積藥相半兼服之,蓋為體虛者設也。即實人攻下後,亦宜用此法補之。附外治貼藥:

三聖膏

用風化石灰半斤為末,細篩過,瓦器中炒,令淡紅色,提出候熱稍減,次下大黃末一兩,就爐外炒,候熱減,入桂心末五錢,略炒,入米醋攪熬成黑膏,厚紙攤貼患處。

琥珀膏 貼塊。

方見癰疽。

一方 貼積聚塊。

大黃 朴硝(各一兩)

上為末,大蒜搗膏和勻貼之。一方有阿魏一兩。

又方 貼塊。

白鴿糞(二兩) 白芷(三兩) 硫黃 白蘞 木鱉子肉(各一兩)

上為末,用面水調和,敷患處。

神應比天膏 專貼男子婦人氣聚左右脅下及胸(伏梁),或血塊,或氣結,酒色過度,有傷五臟致死,精神短少,肢體羸弱,並小兒大人一切痞疾,並皆治之。

黃芩(枯者) 黃耆 青皮(各五錢) 陳皮(去白,三錢) 烏梅(去核,八個) 訶子皮(二兩,火炮) 木鱉子(十六枚,去殼) 山楂子(十六個) 桃仁(二十四個) 蘇木(五錢) 麝香(少許) 三稜(火煨,三錢半) 莪朮(火煨,三錢半) 檳榔 白豆蔻 黃柏 牙皂(各三錢,去皮弦子) 當歸尾(一兩) 沒藥(三錢半) 乳香(二錢半) 昆布(五錢) 巴豆霜(五分) 甘草(二錢半) 穿山甲(十六個,用醋炙黃焦)

上二十四味,除麝香、沒藥、乳香、巴豆霜不入,將群藥不見鐵器,為細末,用清香油十四兩,黃蠟二兩,熬至數沸,方將群藥末下入砂鍋內,熬滴水不散為度,方下麝香等四味,用瓷罐盛了,量疾小大攤藥貼敷,遇癢時用木梳往來搔之。不及三七,大有效驗。

貼痞膏

錦紋大黃 皮硝 梔子仁(各三錢) 乳香 沒藥(各一錢) 老蔥(二枝) 酒糟(三四匙) 蜂蜜(量用)

上共搗一處成膏,攤絹上,照疾大小貼之,用手帕護住,一日一換。

貼痞積塊

朴硝(三兩) 雄黃(一兩) 明礬(六錢) 飛面(一合)

上為細末,醋調敷塊上,不嘔吐下,即瀉之。

集驗熨症方

吳茱萸三升碎之,以酒和煮,熱布熨症上,冷更炒,更番用之,症移走逐熨之,候得乃止。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