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济阳纲目

卷六十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勞瘵

虞氏 曰:《內經》曰:陰虛生內熱。又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又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薰胸中,故內熱。是故欲養陰而延年者,心神宜恬靜而毋躁擾,飲食宜適中而無過傷。風寒暑濕之謹避,行立坐臥之有常,何勞怯之有哉。惟嗜欲無節,起居不時,七情六慾之火時動乎中,飲食勞倦之過屢傷乎體,漸而至於真水枯竭,陰火上炎,而發蒸蒸之燥熱。或寒熱進退,似瘧非瘧,故古方名曰蒸病。或二十四種,或三十六種,名雖不同,證亦少異,大抵不過咳嗽發熱,咯血,吐痰,白濁,白淫,遺精,盜汗,或心神恍惚,夢與鬼交。婦人則月閉不通,日漸虧羸,漸成勞瘵之候。夫病此者,始不求治,姑息日久,直至發熱不休,形體瘦甚,真元已脫,然後求醫治療,雖倉扁復生,莫能救其萬一矣。

中藏經· 勞傷論曰:勞者,勞於神氣。傷者,傷於形容。飢飽過度則傷脾,思慮過度則傷心,色欲過度則傷腎,起居過度則傷肝,喜怒悲愁過度則傷肺。又風寒暑濕則傷於外,飢飽勞役則敗於內。晝感之則病榮,夜感之則病衛。榮衛經行,內外交運,而各從其晝夜,始勞於一,一起於二,二傳於三,三通於四,四干其五,五復犯一,一至於五,邪乃深,真氣自失,使人肌肉消,神氣弱,飲食減,行步難。及其如此,則雖有命,亦不能生也。故調神氣論曰:調神氣,戒酒色,節起居,少思慮,薄滋味者,長生之大端耳。診其脈甚數,甚急,甚細,甚弱,甚微,甚濡,甚滑,甚短,甚長,甚沉,甚浮,甚緊,甚弦,甚洪,甚實,皆生於勞而傷也。

王啟玄 曰:虛者,皮毛肌肉,筋爪骨髓,氣血津液不生也。若男女終日勞役,神耗力倦,飢飽越常,喜怒憂思,形寒飲冷,縱欲恣情。《素問》曰:今人未及半百而衰者,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根源從此而虛竭矣。五臟六腑,如何不弱,五勞六極七傷,從此而始。何謂五勞,心勞血損,肝勞神損,脾勞食損,肺勞氣損,腎勞精損。六極,謂筋、脈、肉、皮、毛、骨瘁損、是謂六極。七傷《難經》言之甚詳,傷形與氣謂之七傷。總而言之,為虛是也。大抵五行六氣,水特五之一耳。夫一水既虧,豈能勝五火哉,虛勞等證蜂起矣。其體虛者,最易感於邪氣,當先和解,微利微下之,從其緩而治之,次則調之。醫者不知,邪氣加之於身而未除,便行補劑,邪氣得補,遂入經絡,致死不治,如此誤者,何啻千萬,良可悲哉。《內經》中本無勞證之說,其曰勞者溫之,溫者溫存之義,不足者補之以味,穀肉菜果,百味珍羞,無非補也。今之醫者,不通其法,惟知大補之道,輕則當歸、鹿茸、雄附,重則乳石、丹砂,加之以灼艾補,燥其水,水得熱愈涸,生火轉甚,少而成嗽,痰血,潮熱,煩渴,喜冷,此則熱證明矣。重則失音,斷不可救,猶且峻補不已,如此死者,醫殺之耳。及遇良工治驗,而以清劑解之,不合病人之意,反行責怪,及聞發表攻裡之說,畏而不從,甘死於庸工熱補之手,雖死不悔,深可憫也。夫涼劑能養水清火,熱劑能燥水補火,天下之事,無出乎理,理既明,何患病疾之不安。勞為熱證明矣,還可補乎。惟無邪無熱無積之人,脈舉按無力而弱者,方可補之。又必察其胃中,及右腎二火虧而用之。心虛則動悸,恍惚憂煩,少色舌強,宜養榮湯、琥珀定神丸之類,以益其心血。脾虛,面黃肌瘦,吐利清冷,腹脹腸鳴,四肢無力,飲食不進,宜快脾湯、進食丸之類,以調其飲食。肝虛,目昏,筋脈拘攣,面青恐懼,如人將捕之狀,宜牛膝益中湯、虎骨丹之類,以養助其筋脈。肺虛,呼吸少氣,喘乏咳嗽嗌乾,宜枳實湯加人參、黃耆、阿膠、蘇子,以調其氣。腎虛,腰背脊膝厥逆而痛,神困耳鳴,小便頻數,精漏,宜八味丸加五味子、鹿茸,去附子,用山藥等丸,以生其精。

醫說 云:五勞者,動作勞傷於五臟,五臟之氣因傷成病,故謂之五勞。肺勞之狀,短氣而面腫,不聞香臭。肝勞之狀,面目乾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目視不明。心勞之狀,忽忽喜忘,大便難,或時溏利,口內生瘡。脾勞之狀,舌根苦直,不得嚥唾。腎勞之狀,背難俯仰,小便不利,黃赤而有餘瀝,囊濕生瘡,小腹裡急。治法,肝勞補心氣,心勞補脾氣,脾勞補肺氣,肺勞補腎氣,腎勞補肝氣,此療子以益母也。經曰: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補其根本。肝心為陽,脾肺腎為陰。夫五臟實亦成勞。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又曰:六極者,筋極主肝,脈極主心,肉極主脾,氣極主肺,骨極主腎,精極主臟腑。筋極之狀,令人數轉筋,十指手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脈極之狀,忽忽喜忘,少顏色,眉發墮落。肉極之狀,飲食無味,不生肌肉,皮膚枯槁。氣極之狀,正氣少,邪氣多,氣不足,多喘少言。骨極之狀,腰脊痠削,齒痛,手足煩痛,不欲行動。精極之狀,肉虛少氣,喜忘,鬢衰落。然謂之極者,病重於勞也,治法與治勞同。又曰:七傷者,一曰大怒逆行傷肝,二曰憂愁思慮傷心,三曰飲食太飽傷脾,四曰形寒飲冷傷肺,五曰久坐濕地傷腎,六曰風雨寒濕傷形,七曰大怒恐懼傷志。肝傷則少血目暗,心傷則苦驚喜忘,脾傷則面黃善臥,肺傷則短氣咳嗽,腎傷則短氣腰痛、厥逆下冷,形傷則皮膚枯槁,志傷則恍惚不樂。治法與五勞六極同。又曰:冷勞之人,氣血枯槁,表裡俱虛,陰陽不和,精氣散失,則內生寒冷也。皆因臟腑久虛,積冷之氣,遂令宿食不消,心腹積聚,臍腹痛疼,面色痿黃,口舌生瘡,大腸泄痢,手足無力,骨節痠疼,久而不痊,轉加羸瘦,故曰冷勞。又曰:勞,動作也。郭逢源曰:凡人暫爾疲倦,通謂之勞。而今人以勞為惡疾而惡聞之,親戚朋友,共為隱諱,見其疾狀,莫敢呼之。殊不知勞之為病,初起於動作不能節謹。至於疲倦且傷不已,漸成大疾。凡言虛勞者,五勞是也。六極七傷為類,蓋蒙莊所謂精太用則竭,神太勞則弊者是也。治法不過補養五臟,滋益氣血,使之強盛,則其疾自去。又曰:凡虛勞之疾,皆緣情欲過度,榮衛勞傷,致百脈空虛,五臟衰損,邪氣乘襲,致生百疾。聖人必假藥石以資氣血,密腠理以御諸邪。肌肉之虛,猶如物體之輕,虛如馬勃、通草、蒲梢、燈心之屬是也,非滋潤黏膩之物以養之,不能實也。故前古方中,鹿角膠、阿膠、牛乳、鹿髓、羊肉、飴糖、酥酪、杏仁煎酒蜜、人參、當歸、地黃、麥冬之類者,蓋出此意。本草云:補虛去弱,羊肉、人參之屬是也。所謂虛勞者,因勞役過甚而致虛損,故謂之虛勞。今人才見虛弱疾證,悉用燥熱之藥,如伏火金石附子薑桂之類,致五臟焦枯,血色乾涸,而致危困,皆因此也。如虛而兼冷者,止可於諸虛勞方中加諸溫熱藥為助可也。如此,即不失古人之意。又曰:養生必用方論虛勞不得用涼藥,如柴胡、鱉甲、青蒿、麥冬之類,皆不用服,惟服黃耆建中湯。有十餘歲女子,因發熱咳嗽,喘急,小便少,後來成腫疾,用利水藥得愈。然虛羸之甚,遂用黃耆建中湯,日一服,三十餘日遂愈。蓋人稟受不同。虛勞,小便白濁,陰臟人,服橘皮煎、黃耆建中湯,獲愈者甚眾。至於陽臟人,不可用暖藥,雖建中湯不甚熱,然有肉桂,服之稍多,亦反致害。要之,用藥亦量其所稟,審其冷熱,而不可一概以建中湯治虛勞也,謹之。又曰:氣虛則發厥,血虛則發熱。厥者,手足冷也。氣屬陽,陽虛則陰湊之,故發厥。血者,陰也,血虛則陽湊之,故發熱也。氣虛發厥者,當用溫藥。血虛發熱者,不宜用涼藥,當用溫養氣血之藥以補之,宜養陰,黃耆建中湯之類是也。又有一種病實熱者,極而手足厥冷,所謂熱深厥亦深,此當用涼藥,須以脈別之也。此最難辨,差之毫釐,則害人性命,戒之。

李氏 曰:勞極曰瘵,先須辨陰陽。熱勞陽病,口乾舌瘡,咽痛,涕唾稠黏,手足心煩疼,小便黃赤,大便燥結。虛勞陰病,唾痰白色,胃逆口惡,飲食難化,小便多,遺精白濁,大便溏瀉。又有嗽痰,仰臥不得者,必陰陽兼病也。多因十五六歲,或二十前後,血氣未定,酒色虧損精液而成,全屬陰虛。間有因外感、久瘧久嗽而成者,多屬陽虛熱勞。咽瘡失音者死,虛勞瀉不止者死。不問陰病陽病,日久皆能傳變。男子自腎傳心肺肝脾,女子自心傳肺肝脾腎五臟,復傳六腑而死。亦有始終只傳一經者,有專著心腎而不傳者,大要以脈為證驗。輕者六證間作,重者六證兼作。蓋火蒸於上,則為潮熱咳血。火動於下,則為精濁泄瀉。若先見血,止血為先,其餘流傳,變證雖多,亦必歸重一經。假如現有精濁,又加之脛痠腰背拘急,知其邪在腎也。現有咳血多汗,加之驚惕,口舌生瘡,知其邪在心也。現有喘咳嗽血,加之皮枯,鼻塞聲沉,知其邪在肺也。現有夢遺,加之脅痛,多怒頸核,知其邪在肝也。現有泄瀉,加之腹痛痞塊,飲食無味,四肢倦怠,知其邪在脾也,當隨邪之所在調之。勞熱清骨散,內熱保真湯,晡熱黃耆鰲甲湯,勞血咯血太平丸,嗽吐咳咯保和湯,血去多三黃補血湯,血不止十灰散、單花蕊石散。勞嗽,干嗽,人參潤肺丸、保和湯、太平丸、安肺湯。肺痿,知母茯苓湯。肺癰,桔梗湯、單白及散。勞泄,白朮膏、八珍湯、腎氣丸。勞汗,黃耆散,更當干各病本條參究。勞者,倦也。氣血勞倦不運,則凝滯疏漏,邪氣得以相乘。又飲食勞倦所傷,則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熱熏胸中而生內熱。凡頸上有核,腹中有塊,或當膝冰冷,或無力言動,皆痰涎結聚,氣血凝滯之所致也,故以開關起胃為先。蓋關脈閉,則氣血乾枯。胃氣弱,則藥無由行。但陽虛不可偏用辛香丁附之類,陰虛不可偏用苦寒知柏之類。古立有開關散、定胃散,今亦難用,竊其意推之。陽病開關清熱利便,宜瀉白散加銀柴胡、秦艽、桔梗、木通、澤瀉、當歸、芍藥、木香,以小便多為病去。陰病開關行痰利氣,宜二陳湯加便制香附、貝母、牡丹皮、當歸、山楂、蘇梗及生地黃、木香少許,以氣清痰少為病減。陰陽俱病用參苓白朮散、三白湯,或二陳湯加白朮、神麯、麥芽,以起脾胃。如有泄者,尤宜多服,久服,俟胃氣轉,然後依證用藥。古方以生犀散、防風當歸飲,或三補丸、單黃連丸治熱勞證,然必初起體實而後敢用之也。久虛積損成勞,陽虛劫勞散、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補中益氣湯、單人參湯。陰虛加味逍遙散、滋陰降火湯、節齋四物湯、補陰丸、大造丸、補天丸。虛甚者瓊玉膏、白鳳膏。古云:服涼藥百無一生,飲溲溺萬無一死。惟脾胃虛及氣血弱者,必以滋補藥中量入童便,以代降火之藥。今俗非偏用知、柏、生地滯脾,即偏用人參、桂、附助火。治咳輒用兜鈴、紫菀、款冬、青黛、牡蠣,收澀肝經。治血輒用京墨,金石寒涼傷其氣血。退潮輒用銀柴胡,胡黃連消其肌肉。遺精輒用龍骨、石脂,澀燥其精,皆不治其本耳。蟲亦氣血凝滯,痰與瘀血化成,但平補氣血為主,加以烏梅、青蒿、硃砂之類,而蟲自止矣。或紫河車丹、紫河車丸、青蒿膏、蛤蚧散、天靈蓋散。

蔭按:傳屍之說,不必深泥。歷觀勞瘵,皆因酒色財氣,損傷心血,以致虛火妄動。醫者不分陰陽用藥,病家不思疾由自取,往往歸咎前人積惡,甚則疑及房屋器皿墳墓,且冤業飛屍,遞相傳證。古人亦云:勞瘵三十六種,惟陰德可以斷之。不幸患此疾者,或入山林,或居靜室,清心靜坐,常焚香叩齒,專意保養,節食戒欲,庶乎病可斷根。若不遵此禁忌,服藥不效。

丹溪 曰:此陰虛之極,痰與血病,有有蟲者,其傳屍一證,不可云無。大法四物湯加童便、竹瀝、薑汁。氣血虛甚,發熱成勞者,補天丸加治骨蒸藥佐之。身瘦屬火,因火燒爍也,肉脫甚者難治。傳屍勞瘵,寒熱交攻,久嗽咯血,日久羸瘦,先以三拗湯,次以蓮心散、白蠟塵治瘵蟲。虛勞皆積熱湊成,始健時可用子和法。日後羸憊,四物湯加減送消積丸,使熱不作也。蒸蒸發熱,積病最多。小陷胸湯治濕痰發熱極妙。

丹溪活套 云:勞極之證,五臟必歸重於一經。假如足脛痠疼,腰背拘急,遺精白濁,面色黑黃,耳輪焦枯,脈沉細數,知其邪在腎也,宜以四物湯加知母、黃柏、五味、麥冬、天冬、澤瀉、杜仲、肉桂之類,煎入童便、韭汁、竹瀝服。其或心神驚惕,怔忡無時,盜汗自汗,心煩熱悶,口舌生瘡,唾血面赤,脈洪而數,知其邪在心也,宜以前方去杜仲、肉桂、澤瀉,加茯神、胡黃連、蓮心、遠志、菖蒲、硃砂之類。其或咳嗽,喘促,衄血,嗽血,皮膚枯燥,鼻塞聲沉,時吐痰沫,脈微虛而澀數,知其邪在肺也,宜以四物湯加沙參、麥冬、五味、知母、貝母、桔梗、桑白皮、地骨皮、款冬花、紫菀、馬兜鈴、百合、百部之類,煎入童便、竹瀝、薑汁服。其或脅痛,目赤面青,頰赤多怒,虛陽不斂,夢與鬼交,甚則卵縮筋急,脈弦而數,知其邪在肝也,宜以四物湯加竹茹、龍膽草、柴胡、黃芩、青皮、竹葉之類。其或面色萎黃,唇吻焦燥,飲食無味,腹痛腸鳴,瀉利,四肢倦怠,脈虛濡而數,知其邪在脾也,宜以四君子湯加酒炒白芍、蓮肉、薏苡仁、乾山藥、豬苓、澤瀉、白扁豆之類。凡骨蒸勞熱,元氣未脫者,灸崔氏四花六穴,無有不安者也。(四花六穴,詳見《醫學正傳》,備載於虛勞條之後)

王節齋 曰:男子二十前後,色欲過度,損傷精血,必生陰虛火動之病。睡中盜汗,午後發熱,哈哈咳嗽,倦怠無力。飲食少進,甚則痰涎帶血,哈哈出血。或咳血,吐血,衄血,身熱,脈沉數,肌肉消瘦,此名勞瘵,最重難治。輕者用藥數十服,重者期以歲年。然必須病人愛命,堅心定志,絕房室,息妄想,戒惱怒,節飲食,以自培其根,否則雖服良藥無用也。此病治之干早則易為,若到肌肉消爍,沉困著床,尺脈沉取細數,則難為矣。又此病大忌服人參,若曾服過多者,亦難治。(忌服人參,此論太拘,若氣虛無火,服之何妨。但肺熱喘嗽者不宜耳。用者洋之)或云:瘵病至於骨痛痿軟,身沉聲啞,肺槁面黧,或身汗而嗽,及脈虛數而小澀者,斷不可治。

脈法

脈經 曰: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男子勞乏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足痠軟不能行,少陰虛滿。男子平人,脈虛弱微細者,盜汗自出也。男子面色薄白,主渴及亡血卒喘,心悸,其脈浮者,裡虛也。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裡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時目瞑,此人喜衄,小腹滿,此為勞使之然。男子脈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也。夫失精家,小腹強急,陰頭寒,目眶痛,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消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人夢鬼交通。脈沉小遲者,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脈訣舉要 曰:骨蒸勞熱,脈數而虛,熱而澀小,必殞其軀。加汗加嗽,非藥可除。

治熱勞方

正料生犀散 治勞病骨蒸,肌瘦,日晚潮熱,盜汗,五心煩躁,及大病後餘毒不解,兼治勞瘧及小兒疳熱。

犀角 地骨皮 秦艽 麥冬 枳殼 大黃 柴胡 茯苓 赤芍 桑皮 黃耆 人參 鱉甲(醋煮) 知母(各等分)

上銼,每服三錢,入陳青蒿一根,水煎服,有痰加半夏;熱輕去大黃,加黃芩。

黃耆鱉甲散 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煩熱,心悸盜汗,減食多渴,咳嗽有血。

鱉甲(去裙,醋炙) 天冬(去心,各五兩) 知母(焙) 黃耆 赤芍(各三兩半) 地骨皮 白茯苓 秦艽 柴胡(去蘆,各三兩三錢) 生乾地黃(洗,焙,三兩) 桑白皮 半夏(煮) 紫菀 甘草(炙,各二兩半) 人參 肉桂 苦梗(各一兩六錢五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食後溫服。

秦艽鱉甲散 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口紅頰赤,困倦盜汗。

柴胡 地骨皮(各一兩) 秦艽 知母 當歸(各半兩) 鱉甲(一兩,去裙,醋煮)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入烏梅一個,青蒿五葉,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臨臥空心各—服。

秦艽扶羸湯 治肺痿骨蒸,已成勞嗽,或熱或寒,嘎聲不出,體虛自汗,四肢怠惰。

柴胡(二錢) 地骨皮(一錢半) 鱉甲(米醋炙) 秦艽 當歸(洗,焙) 半夏(湯泡七次) 紫菀(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三片,烏梅、大棗各一枚煎至七分,去渣,食後溫服。熱甚加青蒿;汗多加黃耆,去半夏、生薑。

柴胡飲子 解一切肌骨蒸熱,寒熱往來,及傷寒發汗不解,或汗後餘熱勞復,或婦人經病不快,產後但有如此之證,並宜服之。

黃芩 甘草 大黃 芍藥 柴胡 人參 當歸(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熱服。

防風當歸飲子 治煩熱,皮膚索澤。

柴胡 人參 黃芩 甘草 防風 大黃 當歸 芍藥(各半兩) 滑石(二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七分,食後溫服,空心。宜以此藥下地黃丸,如痰嗽加半夏。

麥煎散 治少男室女骨蒸,婦人血風,攻疰四肢。

赤苓 當歸 乾漆 鱉甲(醋炙) 常山 大黃(煨) 柴胡 白朮 生地(酒炒) 石膏(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小麥五十粒,水煎,食後臨臥服。若有虛汗,加麻黃根一兩。

東坡云:此黃州吳判官療骨蒸黃瘦,口臭肌熱,盜汗,極效。吳君寶之不肯妄傳。

百勞散 治骨蒸勞熱等證。

天心藤 芍藥 茯苓 半夏(湯泡) 黃耆(蜜炙) 知母 當歸(酒浸) 貝母 五味子 地骨皮 黃芩 柴胡 甘草 白芷 桔梗 人參(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生薑三片,煎至八分,食後服。

蛤蚧飲子 治勞熱。

蛤蚧(一對,洗淨,酒醋浸,炙黃) 黃芩(半兩) 麻黃(不去根節) 胡黃連 秦艽(去蘆) 生甘草 生地黃(酒洗) 熟地黃(酒洗) 青蒿 人參 柴胡(去蘆) 知母(酒洗) 貝母 杏仁(去皮尖,另炒,以上各五錢) 鱉甲(一兩,酒醋炙) 桔梗 龍膽草 木香(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加烏梅、薑、棗煎服。

蛤蚧散 治勞嗽。

白茯苓(二兩,漫火炒) 桑白皮(二兩,酥炙黃) 知母(二兩,酥醋炙黃) 杏仁(六兩,去皮尖,炒乾) 甘草(三兩,酥醋炙三五次) 貝母(二兩,酥醋炙黃) 蛤蚧(一對,酥醋內浸透,漫火炙七次,令黃色,不得焦) 人參(一兩,酥醋炙黃,不得焦) 乳酥(真者四十西,切骰子大,溶成汁,入極酸上好米醋半斤和勻,用剝前藥,醋不宜太多,則稀不堪用)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和渣服,忌油膩生冷毒物。如久患嗽者,初服此藥,必陡嗽加甚,須服久可安,自保養為妙。

輕骨散 治勞嗽。

烏梅 龍膽草 胡黃連 貝母 鱉甲(酥炙) 桔梗 秦艽 柴胡 甘草(炙) 梔子 人參 青蒿(酒煮) 阿膠(炒成珠) 杏仁(去皮尖,炒,各等分)

上為末,用好京墨一塊,以井花水磨調作餅子,如大指頭大,透風處陰乾二七日,每用一餅,以井花水磨化,又用沒藥五分,磨成一盞,更加黃柏末二錢,同煎數沸,傾入盞內,頻頻打轉,於五更時,輕輕起服,服後就睡,仰臥,甚者不過三服。

五蒸湯 治男婦諸虛煩熱,蒸痿自汗等證。

人參 黃芩 知母 生地(姜酒炒) 葛根 石膏 麥冬 粳米(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小麥(一撮) 竹葉(十片)

上銼,水煎服。

五蒸丸 治男婦煩蒸,潮熱脈數,口乾。

青蒿(童便浸) 地骨皮 生地(姜酒炒) 石膏(各一兩) 當歸(七錢) 胡黃連(五錢) 鱉甲(一片)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小麥煎湯下。

大胡連丸 治傳屍勞熱,面紅咳嗽等證。

胡黃連 銀柴胡 黃芩 當歸 白芍 茯苓 陳皮 熟地黃 知母(各一兩) 人參 白朮 川芎 桔梗 甘草 地骨皮 半夏 秦艽(各八錢) 黃耆(一兩二錢) 黃柏 五味子(各一兩半) 牛黃(三錢) 犀角(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清茶下。

香連豬肚丸 治骨蒸疳勞羸瘦,勞痢亦宜。

木香(五錢) 黃連 生地(酒炒) 青皮 銀柴胡 鱉甲(各一兩)

上為末,入豬肚索縛定,於砂鍋內煮爛,搗丸桐子大,小兒黍米大。

柴胡梅連散 治骨蒸勞熱,三服除根。

柴胡 胡黃連 前胡 烏梅(各二錢)

上㕮咀,作一服,用童便二盞,豬膽一個,豬脊髓一條,韭白五分,同煎一鍾,不拘時服。(此劫劑,胃虛者慎之)

青蒿飲子 治勞瘵骨蒸。

青蒿(一斗五升) 童便(三斗)

上以文武火熬,約童便減去二斗,去青蒿,再熬至一升,入豬膽汁七個,或加辰砂、檳榔末三五錢,再熬數沸,甘草末收之,每服抄一匙,清湯點服極妙。一方名草還丹,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清骨散 治男子婦人,五心煩熱,欲成勞瘵。

北柴胡 生地(酒炒,各二兩) 人參 防風 熟地黃 秦艽 赤茯苓(各一兩) 胡黃連(半兩) 薄荷(七錢半)

上每服四錢,水煎溫服。

地骨皮枳殼散 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少力多困,夜多盜汗。

地骨皮 秦艽 柴胡 枳殼 知母 當歸 鱉甲(醋炙黃,各等分)

上為末,水一盞,桃柳枝頭各七個,姜三片,烏梅一個,去渣,臨臥服。

人參柴胡散 治邪熱客於經絡,肌熱痰嗽,五心煩躁,頭目昏痛,夜有盜汗,及婦人虛勞骨蒸尤宜。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柴胡 當歸 半夏曲 乾葛 甘草(炙) 芍藥(赤,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姜四片,棗三枚,水煎,帶熱服。

許學士云:但有勞熱證,皆可服,熱退即止。大抵透肌葛根第一,柴胡次之,其方多黃芩半兩。

蔭按:以上諸方,治虛損復受邪熱,皆宜用柴胡。衍義云:柴胡本經並無一字治勞,今人方中治勞,鮮有不用者,誤人甚多。常言病勞,有一種真臟虛損,復受邪熱,因虛而致勞,故曰:勞者牢也,當斟酌之。如經驗方治勞熱,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宜,服無不效。熱去即須急止,若無邪熱,得此愈甚。王海藏云:苟無實熱,醫取用之,不死何待,後之用柴胡者宜審諸。又大忌芩、連、柏,驟用純苦寒藥,反瀉其陽。但當用瓊玉膏之類,大助陽氣,使其復還寅卯之位,微加瀉陰火之藥是也。

上下甲丸 退勞熱食積痰。

鱉甲(名上甲) 龜板(名下甲,各一兩) 側柏 瓜蔞仁 半夏 黃連 黃柏(各五錢)

上為末,炊餅丸服。

當歸龍薈丸 治肝有積痰汙血,結熱而勞瘵者,其太衝脈必與陽衝脈不相應,宜以補陰藥吞此丸,神效。

方見脅痛及火熱門。

石膏散 治熱勞,附骨蒸熱,四肢微瘦有汗,脈長者,此方主之。

石膏

上一味,為細末,如面,每夕用新汲水調服方寸匕,取身無熱為度。

蔭按:熱勞之證,豈曰盡屬陰虛。亦有陽邪外襲,傳入於骨,不能泄越,內作骨蒸,令人先寒後熱,久久漸成羸瘦。有汗者,胃家實也。脈長者,陽邪證也。石膏寒而清肅者也,可以療裡熱。昔睦州鄭迪功妻,苦有骨蒸內熱之病,時發外寒,寒過內熱,附骨蒸盛之時,四肢微瘦,足跌腫者,其病五臟六腑之中,眾醫不瘥,因遇處州吳醫看曰,請為治之,只單用石膏散,服後體微涼如故。或問,東垣言血虛身熱,證象白虎,誤服白虎者必死,非石膏之謂乎?答曰:若新產失血,飢困勞倦之病,合禁用之。若內熱有汗脈長者,則不在禁也,用者慎之。

甘梨漿 勞瘵脈數,燥渴日瘦者,宜服之。蓋天一生水,所以養萬物者也。若火盛而水滅,令人五液乾涸,則甘梨漿可以急救之。此物非惟可以救急,曾有回生起死者。師云:生用之可以涼五火,熟用之可以滋五臟。

童便 咳血者,以童便一物主之。咳血是肺中有竅,肺是清肅之臟,纖芥不容,一有其竅,則血滲入肺矣。愈滲愈咳,愈咳愈滲,此為難治。褚澄云:以寒涼治之,百無一生。以溲溺治之,百不一死。故特表而出之。又曰:血雖陰類,運之者其和陽乎,所以示人者深矣。

治冷勞方

補火丸 冷勞病脊,血氣枯竭,齒落不已,四肢倦怠,語言不足者,此方主之。

生硫黃(一斤) 豬臟(二尺)

上將硫黃為細末,盡實臟中,爛煮三時取出,去臟,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日漸加。

蔭按:吳氏曰:凡人之身有真火焉,寄於右腎,行於三焦,出入於甲膽,聽命於天君,所以溫百骸,養臟腑,充於七竅者,皆此火也。是火也,萬物之父,故曰天非此火,不足以生萬物;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若此火一熄,則萬物無父,故肉衰而瘠,血衰而枯,骨衰而齒落,筋衰而肢倦,氣衰而言微矣。硫黃,火之精也,故用之以補火,然其性過熱有毒,故用豬臟爛煮以解之。或曰:世方以寒涼之品治勞,而硫黃又世人罕用,今治勞而用之,誰不驚異。余曰:寒因熱用,熱因寒用,有熊氏之經也。《湯液》云:硫黃亦號將軍,能破邪歸正,返滯還清,挺出陽精,消陰化魄而生魂,則先醫亦嘗頌之矣。戴元禮氏,丹溪之高弟也,有言曰:諸寒涼皆滯,惟有黃連寒而不滯;諸熱藥皆燥,惟有硫黃熱而不燥,則戴氏亦嘗頌之矣。奈何拂吾心之理,而求同俗乎。昔仁和吏早衰,服之年逾九十,此往昔之驗也,表之類編。它如范文正公之金液丹,得效之玉真丸,和劑之來復丹、半硫丸、靈砂丹,百選之二氣丹,活人之返陰丹,楊氏之紫霞丹,往往皆用之,但其所主者,各有攸當,茲不贅耳。凡服硫黃者,忌豬羊牛血,及諸禽獸之血,慎之。

補真丸 治房勞過度,真火衰弱,不能熏蒸脾土,致中州不運,飲食不進,胸膈痞塞,或不食脹滿,或已食不消,大腑溏泄,肌肉消瘦。古人雖云補腎不如補脾,其實補脾不如補腎也。

胡蘆巴 香附 陽起石 川烏 肉蓯蓉 菟絲子 沉香 肉豆蔻 五味子(各五錢) 鹿茸 巴戟 鍾乳粉(各一兩)

上為細末,用羊腰子兩對,以蔥椒酒煮爛,和酒糊搗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鹽湯任下。

鹿茸大補湯 治諸虛不足,元陽虛冷。

鹿茸(酒炙) 黃耆(蜜炙) 肉蓯蓉(酒浸) 杜仲(炒去絲) 白茯苓 當歸(酒浸,各一錢) 白芍(酒炒) 附子(炮) 肉桂 石斛(酒蒸,焙) 五味子 白朮(煨) 半夏(制) 人參(各七分半) 甘草(炙,五分) 熟地(酒浸,一錢半)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一鍾,食前服。

治虛勞方

滋陰降火湯 治陰虛火動,發熱咳嗽,吐痰喘急,盜汗口乾。此方與六味地黃丸相間服之,大補虛勞,神效。

當歸(酒洗,一錢二分) 白芍(酒炒,一錢) 生地(酒洗,八分) 熟地(薑汁炒) 天冬(去心) 麥冬(去心) 白朮(去蘆,各一錢) 陳皮(七分) 黃柏(蜜水炒) 知母(酒炒,各五分) 甘草(炙,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臨臥,入竹瀝、童便、薑汁少許,同服。一方加玄參、貝母、五味子,殊效。咳嗽盛,加冬花、紫菀、五味子、杏仁;喘盛,加桑白皮;痰盛,加薑製半夏、貝母、瓜蔞仁、白茯苓。潮熱盛,加地骨皮、柴胡、知母;盜汗,加酸棗仁、牡蠣、浮小麥;夢遺精滑,加龍骨、牡蠣、山萸;赤白濁,加白茯苓、黃連。若兼衄血,咳血,出於肺也,加桑白皮、黃芩、炒梔子;兼嗽血痰血,出於脾也,加桑皮、貝母、黃連、瓜蔞仁;兼嘔血吐血,出於胃也,加山梔、黃連、乾薑、蒲黃、韭汁、薑汁;兼咯唾血,出於腎也,加玄參、桔梗、側柏葉。

王節齋加減四物湯 治色欲證。先見潮熱盜汗,咳嗽倦怠,趁早服之。

川芎 熟地 知母 天冬(去心,各一錢) 白芍 當歸 白朮(各一錢三分) 黃柏 陳皮(各七分) 甘草(炙,各五分) 乾薑(炒三分) 生地黃(姜酒浸,五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二片,水煎,空心溫服。潮熱加桑白皮、沙參、地骨皮;盜汗及久病者,去川芎,加牡蠣、酸棗仁、浮小麥;咳嗽加桑白皮、馬兜鈴、瓜蔞仁、五味子;痰加貝母、半夏、瓜蔞;遺精加牡蠣、龍骨、山萸;白濁,加茯苓、黃連;衄咳血,加山梔、黃芩、桑白皮;嗽痰血,加桑白皮、貝母、黃連、瓜蔞仁;嘔吐血,加山梔、黃連、乾薑、蒲黃、薑汁、韭汁;咯唾血,加桔梗、玄參、側柏葉。外五臟變證如腰背足脛痠疼,加杜仲、牛膝、龜板;口舌生瘡,驚惕,加黃連、胡黃連、遠志、茯神;皮枯鼻塞聲沉,加桔梗、瓜蔞、百部;脅痛夢遺,加龍膽草、青皮、青黛、竹茹;頸核,加玄參、香附、貝母;腹痛飲食無味,去知柏、麥冬、生地黃,倍白芍藥,加白朮、人參、扁豆、薏苡仁、澤瀉;腹塊加鱉甲、山楂、麥芽。此病屬火,大便多燥,然須節調飲食,勿令泄瀉。若胃氣復壞,泄瀉溏稀,則前項寒涼之藥難用矣,急宜服調理脾胃藥,用白朮、茯苓、陳皮、半夏、神麯、麥芽、甘草等藥,俟胃氣復,然後用前本病藥。(收功後,可合補陰丸常服之及用葛可久方)

六物湯 治陰虛發熱。

當歸 川芎 白芍 生地(酒炒) 知母(酒炒) 黃柏(炒)

上銼,水煎服。甚者加龜板。兼氣虛加參耆、白朮,加白馬脛骨。降陰火,帶芩連用。

逍遙散 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頰赤盜汗,室女血弱陰虛,榮衛不和,月水不調,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白朮 茯苓 當歸 芍藥 柴胡 甘草(炙)

上㕮咀,加生薑一塊,薄荷少許,水煎服。加山梔子、牡丹皮,名加味逍遙散。

加味四物湯 治婦人血虛骨蒸。

當歸 白芍 川芎 地黃(酒炒,以上補血) 地骨皮(瀉腎火) 牡丹皮(瀉包絡火,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七八錢,水煎服。

人參清肌散 治男婦氣虛無汗,潮熱煩渴。

人參 白朮 茯苓 赤芍 當歸 柴胡 半夏曲(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人參地骨皮散 治臟中積冷,榮中熱,脈按不足,舉有餘,乃陰不足,陽有餘也。

人參 地骨皮 柴胡 生地(酒炒) 黃耆(各一錢半) 知母 石膏(各一錢) 茯苓(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人參麥門冬湯 治虛熱煩渴。

人參 麥冬(去心) 小麥 茯苓(各一錢) 白芍(八分) 甘草(五分) 竹茹(一團)

上作一服,水煎服。

六味地黃丸 治久新憔悴,寢汗發熱,五臟齊損,瘦弱虛煩,腸癖下血,骨蒸,痿弱無力,不能運動。東垣云:治脈沉而虛者。

熟地黃(八兩) 山茱萸 山藥(各四兩) 牡丹皮 茯苓 澤瀉(各三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白湯任下。

加味坎離丸 生精養血,升水降火,王道之劑。

厚黃柏(八兩,酒、鹽水、人乳、蜜各浸二兩,俱曬乾,炒赤) 知母(八兩,同上制) 當歸(酒浸) 白芍(酒浸) 川芎(大者,水洗,各四兩) 熟地(八兩) 白茯苓(四兩,打作小塊) 砂仁(二兩,以上三味,同入絹袋中,用好酒二壺煮乾,去茯苓、砂仁,止用地黃)

上銼片,各均鋪開,日曬夜露各三度,為末,用白蜜一斤八兩,重湯內煉成珠為丸如桐子大,每空心鹽湯下七八十丸,冬月溫酒下。

加味四制黃柏丸 此坎離丸、四物、四君子湯合料也。補血補氣,滋陰降火,治虛勞之聖劑。

黃柏(去皮,一斤,納鹽水、米泔水、童便、初生男乳各浸四兩,夜露日曬,取日精月華之氣,合陰陽造化之功) 知母(鹽酒浸,曬乾) 白朮 白茯苓 當歸(酒洗) 川芎 山萸(酒浸取肉,各一兩) 白芍 熟地(酒拌蒸,各二兩半) 人參(五錢) 甘草(三錢)

上為細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酒下,鹽湯亦可。

滋陰降火丸

黃柏(一兩半) 知母 蓮肉(去心) 茯神(去木) 人參 枸杞(各一兩) 熟地(二兩)

上為細末,將地黃搗膏和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湯下。

蔭按:男子患虛勞,多屬陰虧,藥中須用枸杞為當。

滋陰清化丸 清痰火,滋化源。肺腎乃人身之化源。

生地黃(酒洗) 熟地黃(酒浸) 天冬(去心) 麥冬(去心,各二兩) 白茯苓(一兩) 山藥(炒,一兩) 枸杞子 白芍(酒炒,各一兩) 五味子(七錢) 黃柏(鹽酒炒,一兩半) 知母(鹽水炒) 玄參 薏苡仁(炒,各一兩) 甘草(生,五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空心噙化嚥下。有盜汗,加黃耆蜜炙七錢。痰嗽甚,加陳皮、貝母各二兩。

清神甘露丸 治男子婦人,虛勞不足,大骨枯,大肉陷,皆治之。

生地黃汁 白蓮藕汁 生乳汁

上三味,等分,用砂石器內以文武火熬成膏,用後藥:

人參 白朮 黃連 黃耆 五味子 胡黃連(各等分)

上為細末,以前膏子和劑,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人參湯下。

瓊玉膏 滋血補氣,延年益壽。昔人謂一料分十劑,可救勞瘵十人。

人參(三十六兩,去蘆,研為細末) 白茯苓(二十四兩,去皮,研為淨末) 白蜜(六斤) 生地黃(十六斤,搗取汁,以盡為度,去渣)

一方加枸杞、天冬、麥冬各一斤。

上和勻,入銀石器瓶中,內用油紙,外用竹箬包,以軟蔑縛緊瓶口,入重湯內,懸煮之,用桑柴文武火,不住手三晝夜,入井中浸一日夜,出火毒,又煮一日出陰毒,取出,每空心用酒或白湯調下。

接命膏 治男婦氣血虛弱,痰火上升及一切虛損。

人乳(二盞,香甜白者佳) 梨汁(一盞)

上二味傾入銀錫鏇中,入湯內頓滾,有黃沫起開青為度,每五更後一服。大能補虛消痰,生血延壽。

玄霜雪梨膏 生津止渴,除咯血吐血嗽血久不止,及治勞心動火,勞嗽久不愈,消痰止嗽,清血歸經。

雪梨(六十個,去心皮,取汁二十鍾,酸者不用) 藕汁(十鍾) 鮮生地(搗取汁,十鍾) 麥門冬(搗爛煎汁,五鍾) 蘿蔔汁(五鍾) 茅根汁(十鍾)

上六汁,再重濾去渣,將清汁再入火煎煉,入蜜一斤,飴糖半斤,薑汁半酒盞,入火再熬如稀糊,則成膏矣。如血不止,咳嗽,加側柏葉,搗汁一鍾,韭白汁半鍾,茜根汁半鍾,俱去渣,入前汁內煎成膏服之。

坎離膏 治勞瘵發熱,陰虛火動,咳嗽吐血,唾血,咯血,咳血,衄血,心慌喘急盜汗。

黃柏 知母(各四兩) 生地(姜酒炒) 熟地(砂仁炒)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各二兩) 杏仁(去皮,七錢) 胡桃仁(去皮,四兩) 蜂蜜(四兩)

上先將黃柏、知母,童便三碗,側柏葉一把,煎至四碗,去渣。又將天麥門冬、生熟地黃入汁內,添水二碗,煎汁去渣,再搗如泥,另用水一二碗,熬熟絞汁,入前汁,將杏仁、桃仁用水擂爛,再濾,勿留渣,同蜜入前汁內,用文武火熬成膏,瓷器收貯封固,入水內去火毒。每服三五匙,側柏葉煎湯,空心調服,忌銅鐵器。

服童便法 滋陰降火,消瘀血,止吐衄咳咯諸血。

取十二歲以下童子,絕其烹炮鹹酸,多與米飲以助水道,每用一盞,入薑汁,或韭汁一二點,徐徐服之,日進二三服。寒天則重湯溫服,久自有效也。一方治骨蒸發熱,取三歲童便五升,煎取一升,以蜜三匙和之,每服二碗,半日更服,此後常取自己小便服之,輕者二十日,重者五十日瘥。一方治男婦怯證,男用童女便,女用童男便,斬頭去尾,日進二次,用乾燒餅壓之,月餘全愈。一方治久嗽涕唾,肺痿,時時寒熱,頰赤氣急,用童便去頭尾少許五合,取大粉甘草一寸,四破之浸之,露一夜,去甘草,平旦頓服,或入甘草末一錢同服亦可,一日一劑。童子忌食五辛物。

蔭按:本草小便味鹹氣寒,寇宗爽亦謂熱勞方中用之,若氣血虛無熱者,不宜多服。而朱丹溪辯曰:小便降火甚速。常見一老婦年逾八十,貌似四十,詢其故,常有惡病,人教服人尿四十餘年矣,且老健無他病,而何謂之性寒不宜多服耶。凡陰虛火動,熱蒸如燎,服藥無益者,非小便不能除。故李時珍云:小便方家謂之輪迴酒,還元湯,性溫不寒,飲之入胃,隨脾之氣上歸於肺,下歸水道而入膀胱,乃其舊路也,故能治肺病,引火下行。又小便與血同類也,故其味鹹而走血,治諸血病,不可缺也。

以上諸方,治虛勞發熱之劑。

安嗽膏 治陰虛咳嗽,火動發熱,咯血吐血,大斂肺氣。

天冬(去心,八兩) 杏仁(去皮) 貝母(去心) 百部 百合(各四兩) 款冬花蕊(五兩) 紫菀(三兩) 雪白朮(八兩)

上俱為粗末,長流水煎三次,取汁三次,去渣,入飴糖八兩,蜜十六兩再熬;又入阿膠四兩,白茯苓四兩為末,水飛過曬乾,二味入前汁內和勻,如糊成膏,每服三五匙。

安肺湯 治榮衛俱虛,發熱自汗,肺氣喘急,咳嗽痰唾。

當歸 川芎 芍藥 熟地(酒蒸) 白朮 茯苓 五味子 麥冬(去心) 桑白皮(炙) 甘草(炙,各五分) 阿膠(一錢二分)

上作一服,入生薑,水煎服。

和肺飲子 治咯血後肺虛咳嗽多痰。

阿膠 人參 麥冬(去心) 山藥 貝母 茯苓 百合 杏仁(去皮尖,炒) 甘草(炙,各一錢)

上銼,作一服,入黃蠟如皂子大一塊,水煎,食後溫服。

緊菀散 治咳中有血,虛勞肺痿。

人參 紫菀 阿膠(蛤粉炒,各一錢) 茯苓 知母 桔梗(各一錢半) 貝母(一錢二分) 五味子(十五粒) 甘草(炙,五分)

上銼,水煎,食後服。

天門冬丸 治吐血咯血,大安肺氣,止咳。

天門冬(去心,一兩) 杏仁(去皮尖,炒) 貝母 茯苓 阿膠(蛤粉炒,各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後臨臥皆可用,日進二三丸。

黃耆散 治咳血成勞。

黃耆 麥門冬 熟地(砂仁炒) 桔梗 白芍(各一錢) 甘草(八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煎服。一方加人參、五味各六分,名五味黃耆散。

劫勞散 治心腎俱虛,勞嗽時復三四聲,潮熱,潮過即有盜汗,四肢倦怠,體瘦,恍惚異夢,喉中有血,名曰肺痿。

黃耆(蜜炙,一錢) 白芍(二錢半) 人參 白茯苓 熟地(砂仁炒) 當歸 半夏曲 五味子 阿膠(蛤粉炒) 甘草(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鍾,生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團參飲子 治憂思喜怒,飢飽失宜,以致臟氣不安,咳唾膿血,增寒壯熱,肌膚消瘦,將成勞瘵。

人參 紫菀 阿膠(炒成珠) 細辛 款冬花 杏仁 天冬 桑葉(經霜者) 半夏(湯泡七次) 五味子 百合(蒸,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鍾,生薑三片,煎八分,食後服。因氣而成核者,加木香五分。吐血有絲者,加生地一錢半。咳而吐血,有痰者,加鍾乳粉五分。因痰極而咳嗽者,加黃耆一錢。因損嗽而唾血者,加沒藥五分,藕節二個;咳而嘔逆,腹滿不食者,加白朮一錢二分,仍倍加生薑,咳而小便多者,加益智仁八分;咳而大便溏者,用杏仁加白朮一錢;咳而氣逆者,加陳皮一錢,沉香七分。

蘇子降氣湯 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喘促短氣咳嗽。

蘇子(五錢) 陳皮 厚朴(薑汁炒) 前胡 肉桂(各二錢) 半夏(薑製) 當歸 甘草(炙,各一錢)

上銼一劑,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蔭按:虛勞病,未有不痰嗽壅盛者,而治痰以燥濕之藥,治嗽以清火之劑,百無一效。蓋此痰非脾濕之痰,乃濁液聚而為痰也。此火非有餘之火,乃虛陽升而為火也。大抵人身之氣,不過一陰一陽,陽降陰升,水火既濟,何痰火之有。惟心火炎於上,腎水虧於下,致陽氣浮而不降,陰氣沉而不升,此痰嗽喘急之所由而作也。此方收斂陽氣,使歸下元,則陰氣自升,火邪自降,痰嗽何由而作乎。

以上諸方,治虛勞嗽喘之劑。

正氣湯 治陰虛有火,令人盜汗。

黃柏(炒,一錢) 知母(炒,一錢半) 甘草(炙,五分)

上銼,作一服,水煎服。

四制白朮散 治盜汗。

白朮(四兩,用黃耆、石斛、牡蠣、麥麩各炒一兩,去四味不用)

上止取白朮為末,每服三錢,粟米飲調下。

黃耆六一湯 治虛人盜汗。

黃耆(六兩) 甘草(一兩)

上各用蜜炙十數次,出火毒,每服一兩,水煎服。

玉屏風散 治自汗。

防風 黃耆(各一錢,二味實表) 白朮(二錢,燥內濕)

上作一服。水煎服。

以上諸方,虛汗之劑。

歸脾湯 治思慮傷脾,血氣大虛,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或肢體重痛,嗜臥少食。

人參 白朮 茯苓 黃耆(蜜炙) 龍眼肉 當歸 遠志(去心) 酸棗仁(炒,各一錢)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

上銼,作一服,水煎服。

滋陰安神湯 治血氣兩虛,不時怔忡,眩暈。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砂仁炒) 人參 白朮 茯神(去木) 遠志(去心) 酸棗仁(去心) 甘草(炙,各五分) 黃連(酒炒,四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滋陰抑火湯 治陰火上衝,怔忡不已。

當歸(酒洗) 芍藥(煨) 生地(酒炒) 熟地黃 川芎 黃連 知母(各一錢) 肉桂 甘草(各五分)

上銼,水煎,入童便半盞,食前服。

硃砂安神丸 治血虛心煩,懊憹,驚悸怔忡,胸中氣亂。

硃砂(五錢,水飛過,另研) 黃連(酒洗,六錢) 生地(姜酒炒,一錢半) 當歸 甘草(炙,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黍米大,硃砂為衣,每服十五丸,食後唾津下。

蔭按:以上諸方,治心神怔悸之劑。大抵虛勞證多起之於勞心思慮,水火不交,故治腎必先治心,心火既降,則腎水自升,且不致刑肺金,絕生化之源,蓋源源本本之道也。

參苓白朮散 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泄瀉等證。

人參 白朮 白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七分) 山藥(炒,一錢) 蓮肉(五分) 白扁豆(七分) 薏苡仁(五分) 砂仁 桔梗(各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煎棗湯調下,瀉不止加訶子。

瑞蓮丸 治元氣大虛,脾胃怯弱,泄瀉不止,不思飲食。

乾山藥(炒) 蓮肉(去心) 白朮 芡實(去殼,各二兩) 楝參(五錢) 白茯苓 橘紅 白芍(酒炒,各一兩)

上為末,豭豬肚一個,洗淨煮爛,搗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米湯下,兼服白雪糕。

二仙糕 壯陰益腎水,養脾胃。

人參 山藥 白茯苓 芡實仁 蓮肉(去皮心,各半斤) 糯米(一升) 粳米(三升半) 蜜(半斤) 白糖(半斤)

上為細末,和勻,將蜜糖溶化,和末摻妥得宜,以小木籠炊蒸之,上以米一撮成飯,則糕成矣,取起劃作棋子塊,漫火上烘乾,作點心,或作末貯磁器,每早一大匙,白沸湯調下。

以上諸方,補脾胃,止瀉泄之劑。

人參黃耆湯 治血氣大虛,精神短少,形羸脈微,奄奄欲盡。此藥大有補益。

方見虛損門。

樂令建中湯 治臟腑虛損,身體消瘦,潮熱自汗,將成勞瘵。此藥大能退熱補虛,生血氣。

前胡 細辛 當歸 白芍 人參 陳皮(去白) 麥冬(去心) 桂心 黃耆(蜜炙) 茯苓 甘草(炙,各一錢) 半夏(八分)

上作一服,生薑五片,棗一枚,水煎,食遠服。

十全大補湯 治男子婦人諸虛不足,五勞七傷。此藥性溫補,常服生血,補脾胃。

人參 黃耆 白朮 茯苓 甘草(炙)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黃 肉桂(各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鍾,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八分,食遠服。

人參養榮湯 治積勞虛損,四肢倦怠,肌肉消瘦而少顏色,汲汲短氣,飲食無味。

人參 當歸 陳皮 黃耆(蜜炙) 桂心 白朮 甘草(炙,各一錢) 白芍(二錢) 熟地黃(酒浸) 茯苓 五味子(各七分半) 遠志(去心)

上作一服,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食遠服。

蔭按:世人治虛勞,率執陰虛火動之說,始終用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及天麥冬滋陰降火之劑,不知此特可用於初病之時。蓋初病時,止是腎水虛弱,心火偏旺,而他臟尚實,榮衛未損,故以此取效耳。若病久不愈,則五臟俱損,真氣消耗,重以陰寒之藥能不促之死乎。古人云:服涼藥百無一生,正此之謂也。以上諸方,俱甘溫之劑,蓋甘能生血,溫能除大熱,以此溫養氣血,調和榮衛,使陰無偏勝之害,則病易痊矣。大抵變見偶發之證,不妨寒熱偏攻,若平時調養之藥,必須沖和兼濟,此養生之至理,不獨治虛勞為然也。以上諸方,大補氣血之劑。

補天大造丸 治男女諸虛百損,補益之功極重。大抵男精女血構成,非草木金石可比,以人補人,全天元真氣,世所少知。

紫河車(一具,用首胎及肥盛無病婦人者。先以米泔水擇淨,不動筋膜,以竹器盛於長流水中浸一刻,提回以小瓷盆盛於木甑內,文武火蒸自卯至酉,極熟如糊取出,先傾自然汁在藥內,餘用石臼杵,擂爛如糊,通入藥末內為丸) 熟地黃(酒蒸,二兩) 生地黃(酒浸) 麥冬(去心) 天冬(去心) 牛膝 杜仲(炙去絲,各一兩五錢) 當歸(酒洗) 黃柏(酒炒) 白朮 五味子 枸杞子 小茴香(各一兩) 陳皮(去白,七錢半) 側柏葉(焙乾,二兩) 乾薑(炮,二錢)

上為細末,用河車入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有病者日進二服。如血虛倍當歸、地黃,氣血加人參、黃耆各一兩,骨蒸加地骨皮、知母、牡丹皮。婦人去黃柏,加川芎、香附、條芩。

河車丸 治一切勞瘵,虛損骨蒸等證。

紫河車(一具,如前制) 人參(一兩) 白茯苓(半兩) 山藥(二兩)

上為末,麵糊,入河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米飲下。嗽甚五味子湯下。

還元秋石丸 治諸虛百損。

秋石(一斤) 白茯苓(一斤) 天冬(去心) 麥冬(去心) 人參 生地(酒炒) 熟地(砂仁炒) 枸杞子 人乳粉(各四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湯或酒下。

秋石四精丸 治思慮色欲過度,損傷心氣,遺精,小便數。

秋石 白茯苓(各四兩) 蓮肉 芡實(各二兩)

上為末,蒸棗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下。

接命丹 治虛損勞瘵。

人乳(用磁碟曬極熱,置乳於中) 人胞(一具,曬乾為末)

上以乳汁調胞末服,服後以白粥少少養之。或將乳曬乾為粉,與人胞末等分,棗肉丸服亦可。

服人乳法

每用一吸,即以紙塞鼻孔,按唇貼齒而漱,乳與口津相和,然後以鼻內使氣由明堂入腦,方可徐徐嚥下。如此五七吸為一度。不漱而吸,何異飲酪,止於腸胃爾。

蔭按:白飛霞醫通云:服人乳大能益心氣,補腦髓,止消渴,治風火證,養老尤宜。南史載宋何尚之積年勞病,飲婦人乳而瘥。方術家隱其名,謂之仙人酒,故服乳歌曰:仙家酒,仙家酒,兩個葫蘆盛一斗,五行釀出真醍醐,不離人間處處有;丹田若是乾涸時,嚥下重樓潤枯朽,清晨能飲一升余,返老還童天地久。蓋乳乃陰血所化,生於脾胃,攝於衝任,未受孕則下為月水,既受孕則留而養胎也,已產則赤變為白,上為乳汁,此造化玄微,自然之妙也。以上諸方,皆以人補人之法。蓋虛勞羸瘦,真氣消耗者,非草木之滋味可補,須以此培養,庶真元可復,而肌肉再生也。

秋石還元丹 久服去百病,強骨髓,補精血,開心益志,補暖下元,悅色進食,久則臍下常如火暖,諸般冷病皆愈。年久冷勞虛憊者,服之亦壯盛。

用男子小便十石,童男尤佳,先安大鍋一口於空室中,上用深瓦甑接鍋口,以紙筋杵石灰泥甑縫並鍋口,勿令通風,候乾,下小便約鍋中七八分以來,灶下用焰火煮之,若湧出,即少少添冷小便,候煎乾即人中白也。入好罐子內,如法固濟,入炭爐中煅之,旋取二三兩,再研如粉,煮棗肉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漸加至十五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下。其藥常要近火,或時復養火三五日,則功效更大也。

秋冰乳粉丸 固元陽,壯筋骨,延年不老,卻百病。

秋冰(五錢) 人乳(頭生男女乳汁曬粉,各五錢) 乳香(二錢五分) 麝香(一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金箔為衣,烏金紙包黃蠟,櫃收,勿令泄氣,每日用乳汁,化服一丸,仍日飲乳汁助之。秋水法,用童男童女尿垽各一桶,入大鍋內,桑柴火熬干,刮下,入河水一桶攪化,隔紙淋過,復熬,刮下,再以水淋煉之,如此七次,其色如霜。或有一斤入罐內,上用鐵燈盞蓋定,鹽泥固濟,升打三炷香,看秋石色白如玉,再研,再如前升打,燈盞上用水徐徐擦之,不可多,多則不結;不可少,少則不升,自辰至未,退火冷定,其盞上升起者為秋冰,味淡而香,乃秋石之精英也。服之滋腎水,固元陽,降痰火。其不升者,即尋常秋石也,味鹹苦,蘸肉食之,亦有小補。

治五勞方

黃耆湯 五臟皆有勞,勞其肺者,短氣虛寒,皮毛枯澀,津液不通,氣力損乏,脈來遲緩者,此方主之。

黃耆(四兩) 人參 白朮 桂心(各二兩) 附子(三十株) 生薑(八兩) 大棗(十枚)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服。

蔭按:脈主氣,久於悲哀喘咳,則成肺勞。肺勞,故令氣短而聲不長,氣為陽,陽虛則寒,故令虛寒。肺主皮毛,肺勞則無津液以充膚澤毛,故令枯澀。氣有餘則物潤,津氣不足則無以化液,故令口乾而津液不通。氣壯則強,氣餒則弱,今肺為勞傷,故氣力損乏。脈來遲者為寒,緩者為虛。黃耆、人參,甘溫者也,故能補氣。經曰:損其肺者益其氣,是故用之。桂心、附子,辛熱者也,氣虛則陰湊之而為寒,熱能壯氣,是故用之。白朮、薑、棗,脾胃藥也。經曰虛則調其母,脾是肺之母,是故用之。是方也,以上件皆是虛寒之證,故為合宜。若肺熱脈數者,非所宜也,合主二母散。

二母散 肺勞有熱,不能服補氣之劑者,此方主之。

知母(去毛炒) 貝母(去心略炒,各五錢)

上共為末,水煎服。

蔭按:治肺有二法,氣虛而陰湊之,則如前方之溫補。金衰而火乘之,則如此方之滋陰。宜溫補者易愈,宜滋陰者難療。蓋火來乘金,謂之賊邪,將作肺痿,甚是難治。是方也,二母皆苦寒之品,苦能堅金,寒能勝熱,故昔人主之。

人參固本丸 肺勞虛熱,此方調之。

人參(二兩) 天冬(去心炒) 麥冬(去心炒) 生地(姜酒炒) 熟地黃(各四兩,砂仁沉香炒)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溫湯下。

蔭按:本猶根也,肺主氣,根于丹田,肺畏火,而制火必本於腎水,故用人參益氣,二冬清氣,熟地補腎,生地涼腎。劑之為丸,用之於下,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是也,非固本而何。或問補腎何以用人參,余曰:大氣周流,無臟不有,故人參之用,亦無處不宜。今得滋陰之品以君之,則亦上行而補下矣。

天王補心丹 過勞其心,忽忽喜忘,大便難,或時溏利,口內生瘡者,此方主之。

人參(去蘆) 白茯苓(去皮) 玄參(炒) 丹參(炒) 遠志(炒) 桔梗(各五錢) 生地(酒洗,四兩) 五味(炒) 當歸(酒洗) 麥冬(去心炒) 天冬(去心炒) 柏子伯(炒去油) 酸棗仁(炒,各一兩,去油)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後臨臥,用燈心棗湯下。

蔭按:心者,神明之臟。過於憂愁思慮,久久則成心勞,心勞則神明傷矣,故忽忽喜忘。心主血,血濡則大便潤,血燥故大便難,或時溏利者,心火不足以生脾土也。口內生瘡者,心虛而火內灼也。人參養心,當歸養心血,天麥冬所以益心津,生地丹玄所以解心熱,柏仁、遠志所以養心神,五味、棗仁所以收心液,茯苓能補虛,桔梗能利膈,諸藥專於補心,勞心之人宜常服也。此方之傳未考,所自偈云:昔者志公和尚日夕講經,鄧天王憫其勞也,錫以此方,因得名焉,載在經藏,今未辨其真偽,異日廣求佛典而搜之。

犀角地黃湯 勞心動火,吐血,衄血者,此方主之。

生犀角(鎊) 生地(酒炒) 白芍藥 牡丹皮

上銼,水煎,溫服。

蔭按:心屬火而主脈,過勞其心則火妄動而脈湧溢,越竅而出,則為吐為衄者,熱也。經曰:治病必求其本。故以涼心之藥主之,生犀能解心熱,生地能涼心血,白芍、丹皮酸寒之物也,酸者人肝,寒者勝熱。所以心病而治肝者,肝是心之母,木能生火,故從肝而治之,乃迎奪之兵也。

四物粱米湯 心勞吐衄,久服寒涼之劑,因壞脾胃者,此方主之。

粱米 稻米 黍米(各一升) 蠟(如彈丸大,後入,以化為度)

上水煮服。

蔭按:心是脾之母,脾是心之子,脾因寒涼而壞,則必盜母氣以自養,而心益病矣。求其不殆得乎,故宜調脾益胃,調脾莫如穀氣,故用稻粱黍米。復用蠟者,取其厚腸胃云爾。此療子益母之義,昔之良醫皆用之。

半夏湯 脾勞,四肢不用,五臟皆乖,脹滿肩息,舌根苦直,不能嚥唾者,此方主之。

半夏(制) 宿姜(各二兩) 茯苓(去皮) 白朮(土炒) 杏仁(去皮尖,炒) 橘皮(去白) 芍藥(炒,各五錢) 竹葉(二十片) 大棗(五枚)

上銼,水煎服。

蔭按:脾主消磨五穀,若勞倦之後,病瘥之餘,遇適口之味,過於厭飫,脾弱不能消磨,勞於運化,久久則成脾勞。脾主四肢,故令四肢不用,五臟皆受氣於脾,脾勞而傷,則五臟皆無以稟氣,故乖而失其常。經曰:脾主行氣於三陰。脾勞則三陰之氣至胸中而還,故令肩息,脾之經脈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故令舌根苦直不能嚥唾。半夏甘辛,甘則益脾,辛則散滯。宿姜等之,一以醒脾,一以製半夏之毒。脾喜燥而畏濕,故用白朮燥脾,茯苓滲濕。脾喜通而惡塞,故用杏仁利氣,橘皮泄氣。竹葉氣清,能去土中之火。芍藥味酸,能瀉土中之木。大棗之用,取其甘而益脾爾。

補中益氣湯 勞倦傷脾,中氣不足,懶於言語,惡食溏泄,日漸瘦弱者,此方主之。

人參 甘草(炙,各一錢) 黃耆(蜜炙,一錢五分) 當歸 白朮(炒) 陳皮(去白) 柴胡(各五分) 升麻(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服。

蔭按:脾主四肢,故四肢勤動不息。又遇飢餒,無穀氣以養則傷脾,脾傷故令中氣不足,懶於言語。脾氣不足以勝穀氣,故惡食,脾弱不足剋制中宮之濕,故溏泄。脾主肌肉,故瘦弱。五味入口,甘先入脾,是方也,參耆歸術甘草,皆甘物也,故可以入脾而補中氣。中氣者,脾胃之氣也。人生與天地相似,天地之氣一升,則萬物皆生;天地之氣一降,則萬物皆死,故用升麻、柴胡為佐,以升清陽之氣,所以法象乎天地之升生也。用陳皮者,一能疏通脾胃,一能行甘溫之滯也。是證黃耆建中湯亦可主用,見傷寒門。

枸杞酒 肝勞面目青,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目視不明者,此方主之。

枸杞子(一斗) 酒(二斗)

上二味,同煎服。

蔭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故謀而不決,拂而數怒,久久則勞其肝。肝,東方之色也,病則色徵於面目,故令面目色青。口苦者,肝移熱於腑,而膽汁上溢也。肝藏魂,肝勞則邪居魂室,故令精神不守,且恐畏不能獨臥也。肝氣通於目,肝和則能辨五色矣。今肝為勞傷,故令目視不明。經曰:味為陰,味厚為陰中之陰。枸杞味厚,故足以養厥陰之陰。煮以純酒,取其泱洽氣血而已。他如六味地黃丸,亦可主用。古謂腎肝之病同一治,又謂虛則補其母,腎是肝之母,故地黃丸亦宜。

六味地黃丸加黃柏知母方 腎勞背難俯仰,小便不利,有餘瀝,囊濕生瘡,小腹裡急,便赤黃者,此方主之。

熟地黃(八兩) 山茱萸(去核) 山藥(各四兩) 澤瀉 牡丹皮(去木) 白茯苓(各三兩) 黃柏(鹽水炒) 知母(鹽水炒,各二兩)

上為末,地黃搗膏,同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湯溫酒任下。

蔭按:腎者,藏精之臟也。若人強力入房,以竭其精,久久則成腎勞。腎主精,精主封填骨髓,腎精以入房而竭,則骨髓日枯矣,故背難俯仰。前陰者,腎之竅,腎氣足,則能管攝小便而溲溺惟宜。腎氣怯,則欲便而不利,既便而有餘瀝,斯之謂失其開闔之常也。腎者水臟,傳化失宜,則水氣留之,水氣留,則生濕熱,故令囊濕生瘡也。小腹裡急者,此真水枯而真火無制,真水枯則命門之相火無所畏,真火無制故灼膀胱少腹之筋膜而作裡急也。便赤黃者,亦皆火之所為。熟地、山萸,味厚者也,味厚為陰中之陰,故足以補腎門之陰血。山藥、茯苓,甘淡者也,甘能制濕,淡能滲濕,故足以去腎虛之陰濕。澤瀉、丹皮,鹹寒者也,咸能潤下,寒能勝熱,故足以去腎間之濕熱。黃柏、知母,苦潤者也,潤能滋陰,苦能濟火,故足以服龍雷之相火。夫去其灼陰之火,滋其濟火之水,則腎間之精血日生矣。王冰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此之謂也。

治六極方

豬膏灑 筋極之狀,令人數轉筋,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此方主之。

豬膏 薑汁(各二升,熬取三升再入酒) 酒(五合)

上和煎,分三服。

蔭按:筋極者,數勞四肢,筋液耗竭,名曰筋極。極者,甚於勞之名也,筋既竭其津液,則失其潤養而作勁急,故令人數轉筋也。爪甲,筋之餘。筋屬木,木極則筋承之,故令十指爪甲皆痛,亦枝枯萌萎之象也。苦倦不能久立者,筋敗不能束骨也。是疾也,若以草木之藥治之,卒難責效。師曰:膏以養筋,故假豬膏以潤養之。等以姜者,非辛不足以達四肢故也。復熬以酒者,以酒性善行,能浹洽氣血,無所不之,故用之以為煎也。

人參養榮湯 脈極者,忽忽喜忘,少顏色,眉發墜落,此方主之。

人參(去蘆) 黃耆(蜜炙) 陳皮 白芍(酒炒) 當歸(酒洗) 甘草(炙) 白茯苓 五味子(炒) 遠志(去心) 桂心 白朮(炒) 熟地(砂仁沉香炒)

上加薑棗。水煎服。

陰按:脈者,血之府。脈極者,血脈空虛之極也,此由失血所致。心主血脈,脈極則無血以養心,故令忽忽喜忘。榮血有餘,則令人悅澤顏色;榮血不足,則令人色夭而顏色少也。眉發者,血之所養,榮血不足,故令眉發墜落。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甘草、陳皮皆補氣藥也。榮血不足而補氣,此大易之教,陰生於陽之義也。陰者,五臟之所主,故用當歸澤脾,芍藥調肝,熟地滋腎,五味益肺,遠志安心,五臟和而陰血自生矣。桂性辛熱,熱者入心而益火,辛者入經而利血。又心為生脈之源,故假之引諸藥入心,而養榮血於脈耳。

十全大補湯 肉極者,肌肉消瘦,皮膚枯槁,此方主之。

人參 黃耆 白朮 白芍 熟地(酒蒸) 茯苓 當歸 川芎 甘草(各等分) 桂心(少許)

上銼,每服一兩,加生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蔭按:肉極由於陰火久灼者難治,宜別主六味地黃丸。若由飲食勞倦傷脾而致肉極者,宜大補氣血以充之。經曰:氣主昫之,血主濡之,故用人參、白朮、黃耆、茯苓、甘草甘溫之品以補氣,氣盛則能充實於肌肉矣。用當歸、川芎、芍藥、地黃,以肉桂味厚之品,以補血生血,則能潤澤其枯。

生脈散 氣極者,正氣少,邪氣多,多喘少言,此方主之。

人參 麥冬(去心) 五味子(炒,各等分)

上水煎服。

蔭按:肺主氣,正氣少,故少言,邪氣多,故多喘,此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之象也。人參補肺氣,麥冬清肺氣,五味斂肺氣,一補一清一斂,養氣之道畢矣。名曰生脈者,以脈得氣則充,失氣則弱,故名之。東垣云:夏月服生脈散加黃耆、甘草,令人氣力湧出。若東垣者,可以醫氣極矣。

虎骨酒 骨極者,腰脊痠削,齒痛,手足煩疼,不欲行動,此方主之。

虎骨(一具,通炙取黃焦,汁盡,碎如雀腦) 糯米(三石)

上二味和一處,倍用曲如釀酒法,釀之酒熟,封頭五十日,開飲之。

蔭按:腎主骨,骨極者,骨肉空虛之極也,故令腰脊痠削。齒者,骨之餘,故齒亦痛。手足煩疼,不欲行動,皆骨內空虛之徵也。以骨治骨,求其類也。以虎骨者,取其壯也。釀之以酒者,酒性善漬,直澈於骨也。褚澄云:男子天癸未至而御女,則四肢有未滿之處,異日必有難狀之疾,其骨極之類乎。

龜鹿二仙膠 精極者,夢泄精遺精,瘦削少氣,目視不明,此方主之。

鹿角(血取者,十斤) 龜板(五斤) 枸杞子(三十兩) 人參(十五兩)

上件用鉛壇如法熬膠,初服酒化錢半,漸加至三錢,空心下。

蔭按:精氣神,有身之三寶也。師曰:精生氣,氣生神,是以精極則無以生氣,故令瘦削少氣。氣少則無以生神,故令目視不明。鹿龜稟陰氣之最完者,其角與板,又其身聚氣之最勝者,故取其膠以補陰精。用血氣之屬,劑而補之,所謂補以類也。人參善於固氣,氣固則精不遺。枸杞善於滋陰,陰滋則火不泄。此藥行則精日生,氣日壯,神日旺矣。

治七傷方

加味逍遙散 一曰大怒,逆氣傷肝,肝傷則少血目暗,此方主之。

當歸 白芍 白朮 柴胡 茯神 甘草(各一錢) 牡丹皮 山梔(各七分)

上銼,水煎服。

蔭按:經曰:肝者,將軍之官,故主怒。怒則氣逆,氣逆則血亦逆,故少血。眼者,肝之竅。又曰:目得血而能視。今肝傷少血,故令目暗。越人云:東方常實,故肝臟有瀉而無補,即使逆氣自復,疏之即所以補之也。此方名曰逍遙,亦是疏散之意。柴胡能升,所以達其逆也。芍藥能收,所以損其過也。丹梔能瀉,所以伐其實也。木盛則土衰,白朮、甘草扶其所不勝也。肝傷則血病,當歸所以養其血也。木實則火燥,茯神所以安其心也。

安神丸 二曰憂愁思慮傷心,心傷則苦驚喜忘,夜不能寐,此方主之。

黃連(一兩五錢,酒潤) 硃砂(一兩,水飛) 當歸(酒洗) 生地(姜酒炒) 炙甘草(各五錢)

上除硃砂另研,余俱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硃砂為衣,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食後唾津嚥下。或用熟水一口送下亦可。

蔭按:憂愁思慮則火起於心,心傷則神不安,故苦驚。心主血,心傷則血不足,故喜忘。愈傷則憂愁思慮愈不能去,故夜不能寐。苦可以瀉火,故用黃連。重可以鎮心,故用硃砂。生地涼心,當歸養血,炙甘草者所以益脾,脾是心之子,用之欲其不食氣於母故耳。

歸脾湯 三曰飲食太飽傷脾,脾傷則面黃善臥.宜此方主之。

人參 白茯苓 龍眼肉 酸棗仁(去油) 黃耆 白朮(各二錢) 遠志(一錢,去心) 木香 炙甘草 當歸(各五分)

上水煎服。

蔭按:脾者,倉稟之官,故飲食太飽則傷之。中央土色,入通於脾,脾傷則其本色自見,故面黃。神者,中氣之所生,脾傷則神亦倦,故喜臥。《內經》曰五味入口先入脾,參耆苓朮甘草,皆甘物也,故用之以補脾。虛則補其母,龍眼肉、酸棗仁、遠志,所以養心而補母。脾氣喜快,故用木香。脾苦亡血,故用當歸。此主食去脾傷之妙法也。若停食之方,則以消磨之劑主之,而不專於補益矣。

附子理中湯 四曰形寒飲冷傷肺,肺傷則短氣,咳嗽,脈來微遲者,此方主之。

人參 白朮 甘草(炙) 乾薑(炮) 附子(制,各一錢)

上水煎服。

蔭按:形寒者,形氣虛寒也。飲冷者,復飲冷物也。熱則氣壯,寒則氣怯。今肺為寒冷所傷,故令氣短。水寒射肺,肺不能容,故令咳嗽。脈來微者為虛,遲者為寒,損其肺者益其氣,故用參朮、甘草。寒者溫之,故用附子、乾薑。

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 五曰久坐濕地傷腎,腎傷則短氣,腰痛,厥逆下冷,陰脈微者,宜此方主之。

蔥白(四莖)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 人尿(五合) 豬膽汁(一合)

上件同煎服。

蔭按:腎者水臟,濕其類也,故感之易入而易傷。凡人呼吸之氣,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腎傷則吸微,故令短氣。腰者腎之府,腎傷而腰痛者,其勢也。濕為陰,其氣寒,陰並於下,則陽格於上,故厥逆而下冷。尺為陰,陰脈微者,下部寒也。乾薑、附子,熱物也,可以回陽燥濕。師曰:太陽中天則寒者溫,濕者燥,故姜附可以治寒濕。蔥白辛溫,可使通腎氣,人尿豬膽性寒而質陰,用之者,一可以制姜附之熱,而不使其燥烈於上焦無病之分;一可以同寒濕之性,而引姜附直達下焦受病之區。此佐以所利,和以所宜,乃兵家之嚮導也。

玉屏風散 六曰風雨寒濕傷形,形傷則皮膚枯槁,宜此方主之。

黃耆 防風(各一兩) 白朮(二兩)

上水煎服。

蔭按:外冒風雨,則寒濕不免矣。以外得之,故令傷形而皮膚枯槁。然皮膚之間,衛氣之所居也。《靈樞經》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闔者也。故峻補其衛氣而形斯復矣。黃耆甘溫,補表之聖藥也,得防風而功愈速,故以防風等之。白朮益脾,脾主肌肉,故以白朮倍之。三藥者,皆補氣之品。《內經》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此之謂也。方名曰玉屏風,亦是以其補益衛氣,足以為吾身之倚襲耳。

升陽益胃湯 七曰大怒恐懼傷志,志傷則恍惚不樂,宜此方主之。

羌活 獨活 防風 柴胡 白朮 茯苓 黃耆 人參 半夏 甘草 陳皮 黃連 澤瀉 白芍藥

上水煎服。

蔭按:怒則氣上,恐則氣下,一怒一恐,拂於膻中,則志意不得舒暢,故曰傷志。志者腎之所主,而暢於膻中。膻中者,兩乳之間,心君之分也。神心者,神明之所出,故令不樂。下者舉之,郁者達之,故用羌獨活、防風、柴胡升舉之品。氣乖於中,脾胃受病,故用參耆苓朮橘半甘芍調胃之品。

附葛可久先生治勞證十方

十藥神書 曰:夫人之生,皆稟天地氤氳之氣,在乎保養真元,固守根本,則萬病不生,四體康健。若曰不養真元,不固根本,病疾由是生焉。且真元根本,則血氣精液是也。先師有言曰:萬病莫若勞證之難治,其由蓋因壯年血氣充實,精液完滿之際,不能養守,惟務酒色,豈分飢飽,日夜耽嗜,無有休息,以致耗散真元,虛敗精液,則嘔血吐痰,心熾煩痿,骨蒸體熱,腎虛精竭,面白頰紅,口乾咽燥,白濁白帶,遺精盜汗,飲食難進,氣力全無,謂之火乘金候。重則半年而斃,輕則一載而傾。醫者不究其本,不通其妙,或用大寒大熱之藥,妄投亂進,絕不取效。殊不知大寒則愈虛其中,大熱則愈竭其內,所以世之醫勞者,萬無一人焉。先師用藥治勞,如羿之善射,無不中的,已活者不可數計。今將用藥次第,續列於後。

用藥之法

如嘔吐咳嗽血者,先以十灰散遏住,如甚者,次以花蕊石散止之。大抵血熱則行,血冷則凝,見黑則止,此理然也。止血之後,患人必疏解其體,用獨參湯補之,令其熟睡一覺,不要驚動,睡起病去五六。後服諸藥,可服保和湯,止嗽安肺保養湯,補虛除熱太平丸,潤肺扶痿消化丸,下痰疏氣保和湯。內分血盛痰甚,喘盛熱甚,風盛寒甚,六事加味用之,保真湯。內分驚悸,淋濁,便澀,遺精,燥熱,盜汗,六事加味用之,如無不加。

服藥之法

每日三服,食前服保真湯三,食後服保和湯三,藥相同為佳。每日仍濃煎薄荷湯,灌嗽喉中,用太平丸先嚼一丸,徐徐嚥下,次再噙一丸,緩緩溶化,至上床時,亦如此用之。蓋夜則肺竅開,藥味必流入竅中,此緊要訣。如痰湧,卻先用飴糖拌消化丸一百丸吞下,次又依前噙嚼太平丸,令其仰面而臥,服前七藥後,若肺有嗽,可煮潤肺膏食之,如常服。如服七藥之有徐暇者,此食之亦佳。續煮白鳳膏食之,復其真元,完其根本。全愈之後,方合十珍丸服之,此謂收功起身之用也。

上十味,如神之妙,如仙之靈,雖廬醫扁鵲在世,不過如此。籲!時分方脈用藥,不過草木金石,碌碌之常用耳,何以得此通神聖至仙奇異決妙效之藥也。昔蒙先師傳授此書,在吳中疾證起斃回生,何止千餘人,只得十灰散、花蕊石散、獨參湯料之藥,則猶蘧然愈。予平生得此妙用,未嘗傳與一人。予今漸老,恐此方之泯失,故錄此序,名之曰勞證十藥神書,留遺子孫用之,不許亂傳非人。如違父訓,以不孝論。時至正乙酉年一陽月,可久道人書於姑蘇養道山房。

十灰散 治勞證,嘔血,吐血,咯血,嗽血,先用此道遏之。

大薊 小薊 側柏葉 荷葉 茅草根 酋根 牡丹皮 棕櫚皮 山梔仁 大黃(各等分)

一方有百草霜。

上俱燒灰存性,研極細末,用紙包,以碗蓋於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時先將白藕搗絞汁,或蘿蔔汁,磨真京墨半碗,調前藥灰五錢,食後服下。如病輕用此立效,如勞重,出血成升斗者,用後藥立止如神。

花蕊石散 治勞證五內崩損,湧噴血出,成升斗者,用此藥止之。

花蕊石(火煅過存性,研為細末)

上用童子小便煎溫,調服三錢、極重者五錢,食後服之。如男子病,和酒半盞,女子病,和醋半盞,一處調藥,立止其病,化瘀血為黃水。服此藥後,患人必疏解其體,卻煮後藥以補之。

獨參湯 治勞證,止血崩,後服此藥以補之。

人參(大者,二兩)

上㕮咀,用水二鍾,棗五枚,同煎一盞,不拘時,細細服之,服後宜熟睡一覺,後用諸藥除根。或云人參,肺熱者大忌,虛而有火者,亦必以天門冬佐之。

保和湯 治勞證久嗽,肺燥成痿者,服之決效。

知母 貝母(去心)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款冬花(各三錢) 天花粉 薏苡仁 杏仁 五味子 粉草(炙) 馬兜鈴 紫菀 百合 桔梗(各二錢) 阿膠(炒) 當歸 地黃(生用,各一錢) 紫蘇 薄荷(各五分)

上㕮咀,各依常法,修成粗末,每服用三五錢,水二鍾半,生薑三片,共煎一鍾,去渣,卻用飴糖一匙,入藥汁內服,每食後進一盞,日三服。一方有百部,無生地黃。如血盛,痰盛,喘盛,熱盛,寒風盛,依後藥加入煎服。如服此藥後,時與保真湯間服之極妙。血盛加蒲黃、茜根、藕節、大薊、小薊、茅花;痰盛加南星、半夏、橘紅、葶藶、茯苓、枳殼、枳實、瓜蔞仁;喘盛加桑白皮、陳皮、大腹皮、蘇子、蘿蔔子、葶藶;熱盛加大黃、山梔子、黃連、黃芩、黃柏、連翹;寒盛加人參、芍藥、桂枝、麻黃、五味子、黃蠟片;風盛加防風、荊芥、旋覆花、甘菊花、香附子、細辛。上六等,依證各入前藥煎服,如磁石引針,幼兒認母矣,無不中效。世人治勞證之藥,百萬千之方,何以及此方神效。

保真湯 治勞證骨蒸,體熱虛憊,服之決效。

當歸 生地(姜酒炒) 熟地(砂仁炒) 人參 白朮 黃耆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各三錢) 赤茯苓(五錢) 白茯苓 白芍 知母(炒) 黃柏(炒) 五味子 柴胡 地骨皮(各二錢) 陳皮(二錢半) 赤芍 厚朴(一方無此味) 甘草(炙,各一錢半)

上二十味,依常法修合成粗末,每服三五錢,用水二鍾,姜五片,棗五枚,蓮子心五枚,同煎一盞,去渣,每日三食前,各進三盞。如驚悸淋濁,便澀遺精,燥熱盜汗,依後加入前藥。如服此藥與前保和湯相間服之,極妙。驚悸加茯神、遠志、柏子仁、酸棗仁;淋濁加萆薢、烏藥、豬苓、澤瀉;便澀加苦梗、木通、石韋、萹蓄;遺精加龍骨、牡蠣、蓮心、蓮鬚;燥熱加石膏、滑石、青蒿、鱉甲;盜汗加浮麥、牡蠣、黃耆、麻黃根。上六味,依證加入前藥內煎服,如雨露灌木,水土養民,無不中效。滋補之藥,碌碌繁雜,何以及此神效。

太平丸 治勞證日久,咳嗽肺痿,痰湧肺癰,並宜噙化,服之決除根。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知母 貝母(去心) 杏仁 款冬花(各二兩) 當歸 生地(姜酒炒) 熟地(砂仁炒) 黃連 阿膠(炒成珠,各一兩半) 蒲黃 京墨 桔梗 荊芥(一方無此味) 薄荷(各二兩) 麝香(少許)

上各依常法修制淨,為細末,煉白蜜熟取訖,下諸藥末攪勻,再入火內,麝香略熬二三沸,即丸如彈子大,每日三食後濃煎薄荷湯灌嗽喉口,細嚼一丸,唾津下,再噙一丸,緩緩溶化,上床時噙化如前。如痰盛,先用飴糖津拌吞下消化丸一百丸,後即噙嚼此藥,仰面而睡,使其藥流入肺竅內,則肺清潤,其嗽自除。此藥服之一日夜,嗽止三分;二日夜,嗽止八分;四日夜,嗽止十分;五日夜,全除其嗽;七日夜,永絕其根。大凡咳嗽,只用此藥。方至靈妙,誠篤君子,方可傳之。

消化丸 治勞瘵證熱痰湧盛,服之立可。

青礞石(三兩,火硝三兩,火煅黃金色) 白明礬(枯) 橘紅 半夏 白茯苓(各一兩) 南星(二兩生用,姜炒八錢) 豬牙皂角(二兩,火炙去皮弦) 枳實(麩炒,一兩半) 枳殼(炮去穰) 薄荷(各一兩)

一方有沉香、黃芩各五錢。

上修製為細末,以神麯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每夜上床時,飴糖津拌吞噙嚼太平丸,二藥相攻,痰嗽自除。

潤肺膏 治勞證久嗽,肺燥肺痿,時常服之。

羯羊肺(一具) 柿霜 真酥 真粉 杏仁(去皮尖研,各一兩,看肺大小) 白蜜(三兩)

上先將羊肺洗淨,次將柿霜、杏仁、真酥、真粉、白蜜五味,水解薄打攪稠稀得所,灌入肺中,白水煮熟,如常服食。與前七藥相間服之亦佳。

白鳳膏 治一切久勞大虛,怯極胃憊,咳嗽吐痰,咯熱血發喘,此火乘金位者服之,復真元,全根本。

黑嘴白鴨(一隻) 大京棗(三升) 陳煮酒(一大壇) 參苓平胃散(一斤)

上先將鴨扎縛其腳掛起,次量患人飲酒多少,隨量傾在器中,燙溫,卻將刀於鴨項刺割開,滴血入於酒中,攪勻,一氣飲之。其血酒直入肺經中,滋補其肺,安止其嗽。又將鴨干撏其毛,脅下肋間開一孔,取出腸雜,用紙拭乾肚中,次將棗去核,每個填參苓平胃散末,以皮麻繩扎縛定足,裝填入鴨肚腹內,用砂甏甕一個,放鴨在內,四圍用炭火慢煨,一瓶酒作三次添入,以酒干為度,取出,隨意食之。盡此一鴨,不問一切勞證虛憊等決效矣。後卻服十珍丸,服則生津活血順氣,此乃收功起身之妙藥也。

十珍丸 一名補髓丹 治一切久勞虛憊,髓精血枯氣竭,火乘金位者,服前藥愈後,卻服此藥收功起身之法也。

豬脊髓(一條) 羊脊髓(一條) 烏骨雞(一隻) 鱉(一個)

上四味制淨,去骨留肉,用煮酒一大瓶,於砂鍋內煮乾熟,擂爛,再入後藥。

大山藥(五條) 蓮肉(去心,半斤) 京棗(百枚) 柿霜(十個)

上四味修制淨,用井花水一大瓶,於砂鍋內煮熟擂爛,令勻,與前熟肉一處,再用漫火熬之,卻下:

明阿膠(四兩) 真黃蠟(三兩)

上二味旋旋下,與前藥八味和作一處,研擂成膏,再入:

平胃散末 四君子湯末(各四兩) 知母末 黃柏末(各一兩)

上共十兩,搜和成劑,如硬,再入白蜜煉和,放青石上,用木捶捶打如法,勻了,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棗湯下,不拘時。服至半月,精神完復,氣血津和。服至一月,飲食倍加,起居輕快。服至二月,百病消除,諸虛百損一切虛憊益補。服至三月,丹田常暖,水火既濟。服至四月,老朽還壯,行步如飛。服至五月,發白返黑,齒落更生。服至半年,漸入仙道。久久服之,飛昇可許。此藥不寒不燥,溫補平劑,一切勞證敗血,立便除根,真秘傳之妙方也,寶而敬之重之。

附水丘先生紫庭治瘵秘方

人有傳屍、殗殜、伏連,五勞、七傷、二十六蒸,其候各異,其源不同,世醫不明根本,妄投藥石,可勝嘆哉。予休心雲水,遠絕人事,遂以所傳《樞要精微》,以示世醫,使之明曉。夫傳屍勞者,男子自腎傳心,心而肺,肺而肝,肝而脾。女子自心傳肺,肺而肝,肝而脾,脾而腎。五臟復傳六腑而死矣。或連及親族,至於滅門。其源皆由房室,飲食過度,冷熱不時,憂思悲傷,有欲不遂,驚悸喜懼,或大病後行房,或臨屍哭泣,屍氣所感。邪氣一生,流傳五臟,蠹食傷心,雖有諸候,其實不離乎心陽腎陰也。若明陰陽用藥,可以返魂奪命,起死回生。人知勞之名,未知其理,人生以血為榮,以氣為衛,二者運轉而無壅滯,勞何由生。故勞者,倦也。血氣倦則不運,凝滯疏漏,邪氣相乘,心受之為盜汗,虛汗,憂悲恐懼,恍惚不安。腎受之為骨蒸,為鬼交,陽虛好色愈甚。肝受之為瘰癧,脅滿痞聚,拳攣拘急,風氣乘之為痛疼。脾受之為多思慮,慕清涼,不食,多食無味。肺受之為氣喘痰涎,睡臥不安,毛髮焦枯。至於六腑,亦各有證。今人多用涼藥,則損胃氣,雖盧扁亦難矣。予之所論,但在開關把胃。何則勞病者,血氣不運,遂致乾枯,此關脈閉也,故先用開關藥通其血脈,既開關則須起胃。蓋五臟皆有胃氣,邪氣附之,則五臟衰弱,若不把胃,則他藥何由而行。故開關把胃,乃治勞妙法也。然必須明陰陽,且如起胃,陽病藥不可過暖,陰病藥不可過涼。今人言丁香、厚朴、肉桂、蓯蓉,可補五臟,不知用之則喘息閉嗽,如火益熱。或以治鬼為先務,要當法藥相濟,道力資扶,然後鬼屍可逐也。此論上合黃帝岐扁,下明臟腑陰陽,非患人有福,亦不遭逢,寶之。總論病證云:如夜夢鬼交,遺精自泄,夢魂不安,常見先亡,恐怖鬼神,思量飲食,食至不進,目精失白,骨節疼痛,五心煩熱,頭髮作滯,面臉時紅,如敷胭脂,唇紅異常,肌膚不潤,言語氣短,大便秘澀,或時溏利,小便黃赤,或時白濁,項生瘰癧,腹中氣塊,鼻口生瘡,口舌乾燥,咽喉不利,仰臥不得,或時氣喘,涕唾稠黏,上氣憤滿,痰吐噁心,腹脅妨悶,陰中冷痛,陰癢生瘡,多濕,轉筋拘急,或憤怒悲啼,舌直苦痛,目睛時痛,盜汗,抬肩喘息,陽道虛剛,如手足心煩疼,口乾舌瘡,小便黃赤,大便難及熱多,咽喉痛,涎唾黃黏,及兼前項一二證,即是陽病,當用陽病開關散,為瀉陽而補陰。如大便溏利,小便白濁,飲食不化,胃逆口惡,雖有熱,痰唾白色,及小便多,仍兼前項數唾,即是陰病,當用陰病開關藥。凡勞證虛極,亦多令人煩躁,大小便不利,宜兼諸脈證審之。陰陽二證,皆用起胃散。

又歌訣 云:

水丘道人年一百,煉得龍精並虎魄,

流傳此法在人間,聊向三天助陰德。

扶危起死莫蹉跎,此藥於人有效多,

不問陰陽並冷熱,先將脾胃與安和。

脾經虛冷易生寒,最是難將熱藥攻,

閉卻大便並上氣,為多厚朴與蓯蓉。

此法精關兩道方,病人入口便知良,

但須仔細看形候,莫向陰中錯用陽。

涕唾稠黏小便赤,乾枯四體無筋力,

烏龍膏子二十丸,便似焦枯得甘滴。

遺精夢泄腹膨高,咳嗽陰痛為患勞,

此病是陰須認識,便當急下玉龍膏。

嗽里痰涎仰臥難,陰陽交併候多端,

卻須兼服訶黎散,治取根源病自安。

七寶丸 瀉骨蒸傳屍邪氣,陽病可服。

黃連四兩為細末,用豬肚一個,洗淨,入藥末,線縫之,用童便五升,文火煮令爛干為度,以肚細切,同藥搗研,置風中吹乾,丸如桐子大,硃砂、麝香為衣,空心麥冬水下。或用陽病開關散嚥下。無硃砂亦可。

陽病開關散

柴胡(去蘆) 桔梗(炒) 秦艽 麥冬(去心) 木通(各半兩) 當歸 芍藥 木香 澤瀉 桑白皮(蜜炙) 地骨皮(各一兩) 甘草(炙,一錢)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煎六分,空心溫服。小便多,即病去也。

陰病開關散

當歸 赤芍 肉桂 白芷 甘草(炙,各半兩) 枳殼(三錢) 木香(二錢) 天南星(去皮,一錢,薑汁浸一宿,焙)

上㕮咀,每服三錢,姜三片,煎七分,入無灰酒三分盞,童便三分盞,又煎七分,溫服。

起胃散 陰陽二候皆用。

黃耆(炙,二兩) 白朮(炒) 山藥(各一兩) 人參 白芷(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三錢,加木瓜煎。或加沉香、茯苓、甘草各半兩。先服此起胃散,一二日後不問退否,兼玉龍膏服之。

烏龍膏

烏梅(去核) 柴胡 紫菀 生乾地黃 木香(各一兩) 秦艽(實好者) 貝母(麩炒,去心) 防風(各二錢) 杏仁(五兩,麵炒)

上為末,皂角六十片,二十片去黑皮,醋炙為末,二十片燒灰存性,二十片湯浸,去黑皮,用精豬肉剁爛如泥,同皂角一處,入水五升,細揉汁,入童便三升,無灰酒一升,並熬如膏,和前藥末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麥門冬湯下,甚者二十日效。

玉龍膏

青蒿子 柴胡 白檳榔(各二兩) 人參 生乾地黃 肉蓯蓉(酒浸一宿,炙) 虎頭骨(斫開、酒炙黃赤) 鱉甲(湯煮去皮裙,酒浸,炙黃赤色,各一兩) 龜甲 白朮 白茯苓 木香 牡蠣 地骨皮(各半兩) 當歸(三錢) 硃砂(一錢) 豆豉心(二合)

又加烏梅肉、枳殼。

上為末,卻以杏仁五升,壯者以童便浸,春夏七日,秋冬十日,和瓶日中曬,每日一換新者,日數足,以清水淘去皮尖,焙乾,別以童便一升,於銀石器內,以文火煎至隨手爛,傾入砂盆,用柳木槌研爛為膏,細布濾過,入酥一兩,薄荷自然汁二合,攪勻和藥,用槌擂五百下,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湯下十五丸,加至三十丸。如覺熱,減丸數服,熱少還添。加減經月日,諸證皆退,進食安臥,面有血色,乃藥行也,當勤服無怠。忌莧菜、白粥、冷水、生血、雀鴿等物。

訶黎散 治勞嗽上氣。

赤茯苓 訶黎勒皮(各二兩) 當歸(炒) 檳榔 大黃(炒,各一兩) 木香 吳茱萸(湯泡七次,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生薑三片,水一盞煎六分,溫服。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