癘風
論
虞氏 曰:經云: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癘者,有榮氣熱腐,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又曰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腧,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䐜而有瘍,衛氣有所礙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又曰骨節重,鬚眉墜,名曰大風,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大風,即癘也,其淺者,偏腠理,故當刺肌肉為故,所以泄衛氣之怫熱,風從汗散),刺骨髓,汗出百日(刺深者,須取骨髓,所以泄榮氣之怫熱),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針。《靈樞》曰:癘風者,數刺其腫上,已刺,以銳針針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癘風,當常刺其腫上,已刺之後,又必數以銳針針其患處,仍用手按出其惡毒之氣,必待腫盡乃可止針,蓋毒深氣甚,非多刺不可)。常食方食,無食他食(食得其法謂之方食,無食他食,忌動風發毒等物也)。今觀經之論治,分榮衛者如此,若古方雖多,但混瀉其風熱於榮衛,又無先後之分,至東垣丹溪始分之。《活法機要》云:先樺皮散,從少至多,服五七日,灸承漿穴七壯,灸瘡愈,再灸再愈,三灸之後,服二聖散,泄熱,祛血之風邪,戒房室三年,病愈。此先治其衛,後治其榮也。《試效方》治段庫使,用補氣瀉榮湯,此治榮多於治衛也。
宋洞虛 云:疾風有五種,即是青、黃、赤、白、黑五風。其風合五臟,五風生五蟲,蟲亦分五色。蟲食肝,眉落;食肺,鼻崩;食脾,聲啞;食心,足底穿,膝虛腫;食腎,耳鳴啾啾,耳沿生瘡或痛如針刺。倘若食人皮,則皮膚頑痹;食人筋,肢節墮落。五風合五臟,蟲生致多,入於骨髓,往來無礙,壞於人身,名曰疾風。疾風者,是癘風之根本也。自頭面來為順風,自兩足起為逆風,多因感寒熱與穢濁雜氣而成。治法先以雷公散下之,以稀粥養半月,勿妄動作勞,以醉仙散,中間或吐或利,不必怕怯,但腮喉頭面腫,吞食不得入,旋出惡水或齒縫出臭水血絲,或言不得,或悶若死,難以飲食,只稀粥以管吹入,或一旬,或半月一月,面漸白而安,重者又與換肌散。
丹溪 云:大風病是受天地間殺物之風,古人謂之癘風者,以其酷烈暴悍可畏耳。人得之,分在上在下。氣受之則在上,血受之則在下,氣血俱受則在上,覆在下,然皆不外乎陽明一經。陽明胃與大腸也,無物不受,治者須看其疙瘩與瘡,上體先見而多者,在上也,下體先見而多者,在下也。在上者,以醉仙散取臭涎惡血於齒縫中出;在下者,以通天再造散取惡物陳蟲於穀道中出,後用通聖散調之,可用三稜針於委中出血。倘若氣血俱受,上下同得者,甚重,自非醫者神手,病者鐵心,罕能免此。夫從上或從下,以漸而來者,皆可治之證。人見其病勢之緩,多忽之,雖按此法施治,病已全愈,若不絕味斷色,皆不免再發而終於不救也。予曾治五人矣,其不死者惟一婦人,因貧甚且寡,無物可吃耳,余皆三兩年後再發。孫真人嘗云:吾嘗治四五百人,終無一人免於死,非孫真人不能治,蓋無一人能守禁忌耳。其婦於本病外,又是百餘帖加減四物湯,半年之上,月經行,十分安愈。醉仙散須量人大小虛實加減與之,證候重而急者,須先以再造散下之,候補養得還,復與此藥,須斷鹽醬醋諸般魚腥椒料水果煨燒炙煿及茄子等物,只可淡果煮熟時菜並烏梢蛇菜花蛇,用淡酒煮熟食之,以助藥力。
外科精要 為諸瘡立法而不及癘風,蓋風為百病之長,以其殘害膚體,去死為近,一有染此,鮮能免者,比之瘡瘍,治法為難,乃不言及。夫八方之風起,應其時則生物,違其時則殺物,人之稟受有殺氣者,則感而受之,如持虛受物,後有因起居、飲食、男女,漸成鬱氣,二氣積於厥躬,脾先受之為濕病,濕積之久,火氣出焉,火氣滋蔓,氣濁血汙(一云血熱凝結,其氣不清),化生諸蟲,以次傳歷臟腑,必死之病而有可生之理。其始病者,胃氣微傷,脾主肌肉,流行甚緩,傳變以漸,或可藉醫藥之功而免,謂之必死者,非惟醫不知藥,悉是不能禁欲,可哀也。近見粗工用藥,佐以大楓子油,不知此藥性熱,有燥痰之功而傷血,至有病將愈而先失明者(時珍曰:大楓油治瘡,有殺蟲劫毒之功,用之外塗,其功甚捷,若內服,須炮製如黑膏)。
蔭按:劉宗厚曰:癘風,古方謂之大風惡疾,以其瘡痍荼毒,膿汁淋瀝,眉睫墮落,手足指脫,頑痹痛癢,鼻塌眼爛,齒豁唇揭,病勢之可畏耳。非專以房勞嗜欲,飲食積毒之所致,何為遽至於是,故丹溪亦謂殺物之毒風也。蓋其風毒之傷,與夫內毒所致,皆安然而知之,及其病證顯露,方始歸咎於此,其於外受之風,內積之毒,豈可得而分治之也。故《內經》刺肌肉,刺骨髓,以泄榮衛之怫熱,《靈樞》以銳針刺腫上,按出惡氣惡血。子和用汗吐下出血之法,河間用疏風泄熱之劑,俱不分病之所因,隨其病之所在以調之也。至於丹溪之論,雖皆前人之法,亦可謂深得病情而善用其法者矣,學者宜細觀之。若夫用藥之外,守禁忌,謹調養,清心寡慾,恬淡內觀,又在乎人而不在乎醫也。
蔭又按:方氏曰:大風證所因不一,或因色欲當風,或因醉臥濕地,或乘熱脫衣,或汗出入水,或空心飢餓山行,感山嵐瘴氣,或勞役奔走,途中冒寒雨陰露,皆因內傷形體,不知避忌,外感風濕毒氣,入於皮毛血脈肌肉筋骨之間,當時罔覺,失於驅散,停積既久,以致榮衛不行,內外熏蒸,內則生蟲,外則生瘡,而臟腑經絡,皆受患矣。古人謂大風疾,三因五死。三因者,一曰風毒,二曰濕毒,三曰傳染。五死者,一曰皮死,麻木不仁;二曰脈死,血潰成膿;三曰肉死,割切不痛;四曰筋死,手足緩縱;五曰骨死,鼻梁崩塌;與夫眉落眼昏,唇翻聲噎,甚可畏也。所以然者,蓋由邪正交攻,氣血沸騰,而濕痰死血充滿於經絡之中,故生蟲生瘡,痛癢麻木也。治療大法:內通臟腑,外發經絡,而蟲瘡痛癢麻木自出矣。亦須首尾斷酒戒色,忌食發風動氣葷腥鹽醬炙煿生冷之物,清心寡慾,方保無虞也。
薛氏 曰:大抵此證,多由勞傷氣血,腠理不密,或醉後房勞沐浴,或登山涉水,外邪所乘,衛氣相搏,濕熱相(去聲)火,血隨火化而致,故淮揚閩廣間多患之。
近代先哲云:感天地肅殺惡氣所致,其上體先見或多者,毒在上也,下體先見或多者,毒在下也。蓋氣分受邪則上多,血分受邪則下多,氣血俱受,則上下齊見。若眉毛先落者,毒在肺;面發紫泡者,毒在肝;腳底先痛或穿者,毒在腎;遍身如癬者,毒在脾;目先損者,毒在心,此五臟受病之重者也。又一曰皮死,麻木不仁;二曰肉死,針刺不痛;三曰血死,潰爛;四曰筋死,指脫;五曰骨死,鼻柱壞,此五臟受病之不可治者也。若聲噎目盲,尤為難治。又治法當辨本證、兼證、變證、類證,陰陽虛實而斟酌焉。若妄投燥熱之劑,膿水淋瀝則肝血愈燥,風熱愈熾,腎水愈枯,相火愈旺,反致敗證矣。癘瘍所患,非止一臟,然其氣血無有弗傷,兼證無有弗雜,況積歲而發現於外,須分經絡之上下,病勢之虛實,不可概施攻毒之藥,當先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而後治其瘡可也。經云:真氣奪則虛,邪氣勝則實。凡云病屬有餘者,當察其元氣不足,癘瘍當知有變有類之不同,而治法有汗、有下、有砭刺、攻補之不一。蓋兼證當審輕重,變證當察先後,類證當詳真偽,而汗下砭刺攻補之法,又當量其人之虛實,究其病之源委而施治焉。蓋虛者形氣虛也,實者病氣實而形氣則虛也。癘瘍砭刺之法,張子和謂一汗抵千針,蓋以砭血不如發汗之周遍也。然發汗即出血,出血即發汗,二者一律。若惡血凝滯在肌表經絡者,宜刺宜汗,取委中出血則效。若惡毒蘊結於臟腑,非盪滌其內則不能痊。若毒在外者,非砭刺遍身患處及兩臂腿腕、兩手足指縫各出血,其毒必不能散。若表裡俱受毒者,非外砭內泄其毒,決不能退。若上體患多,宜用醉仙散,取其內蓄惡血於齒縫中出,及刺手指縫並臂腕,以去肌表毒血。下體患多,宜用再造散,令惡血陳蟲於穀道中出,仍針足指縫並腿腕,隔一二日更刺之,以血赤為度。如有寒濕頭疼等證,當大補氣血為主。癘瘍服輕粉之劑,若腹痛,去後兼有膿穢之物,不可用藥止之。若口舌腫痛,穢水時流,作渴,發熱喜冷,此為上焦熱毒,宜用瀉黃散。若寒熱往來,宜用小柴胡湯加知母。若口齒縫出血,發熱而大便秘結,此為熱毒內淫,宜用黃連解毒湯。若大便調和,用局方犀角地黃湯。若穢水雖盡,口舌不愈,或發熱作渴而不飲冷,此為虛熱也,宜用七味白朮散。癘瘍,手足腿臂或各指蜷攣者,由陰火熾盛,虧損氣血,當用加味逍遙散加生地黃,及換肌散兼服。癘瘍生蟲者,五方風邪翕合,相火制金,金衰不能平木,木盛所化,內食五臟而證見於外也,宜用升麻湯送瀉青丸,或樺皮散,以清肺肝之邪,外灸承漿以疏陽明任脈,則風熱息而蟲不生矣。肝經虛熱者,佐以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又癘瘍久而不愈者,有不慎起居飲食,內火妄動者;有臟腑傷損,氣血疲乏者;有用攻伐之藥,氣愈虧者;有不分兼變相雜,用藥失宜者;有病人諱疾忌醫者。癘瘍愈而復發,有不戒厚味,內熱傷脾者;有不戒房勞,大動傷腎者;有不戒七情,血氣傷損者;有餘毒未盡,兼證俱動者;有氣虛六淫外乘者。古人云,此證百無一生,正謂此耳。
李氏 曰:癩即《內經》癘風,受天地間肅殺風氣,酷烈暴悍,最為可畏。一因風毒,或汗出解衣入水,或酒後當風。二因濕毒,或坐臥濕地,或冒雨露。三因傳染。然未必皆由外也,內傷飲食,熱毒過甚,大寒大熱,房勞穢汙,以致火動血熱,更加外感風寒冷濕而發。初起身上虛癢,或起白屑紫雲,如癜風然(癜,音殿,瘢,風斑片也),或發紫泡疙瘩流膿。上先見者,氣分受病,上體必多;下先見者,血分受病,下體必多;上下俱見者,氣血俱病,從上而下者為順風,從下而上者為逆風。但從上從下,以漸來者可治,頓發者難愈。治失其法,以致皮死,麻木不仁;脈死,血潰成膿;肉死,割切不痛;筋死,手足緩縱;骨死,鼻梁崩塌。與夫眉落眼昏,唇翻聲噎,甚則蝕傷眼目,腐爛玉莖,攣蜷肢體,病至於此,天刑難解。胃與大腸,無物不受,脾主肌肉,肺主皮毛,瘡痂雖見於皮肉,而熱毒必歸於腸胃,故發必先治陽明。初起宜防風通聖散,在上用麻黃以去外毒,在下用硝黃以去內毒,上下俱見者,用輕粉、防風通聖散以解表攻裡,三五日後,即服醉仙散,以吐惡涎,服後,又服防風通聖散去硝黃、麻黃,多服久服,待胃氣稍定,用再造散以下其蟲。又有宜先下蟲,而後吐涎者,吐下後仍以防風通聖散量加參、耆、熟地,以固氣血。或脾胃弱者,白朮當倍用。蟲因火盛,氣血沸騰,充滿經絡,外瘡延蔓,內蟲攻注,蝕心,足底穿;蝕脾,聲噎;蝕肺,鼻崩;蝕腎,耳鳴如雷。宜先服瀉青丸以瀉肝火,次隨證救治。虛癢者,四物湯加酒芩,調浮萍末;癢甚,加荊芥、蟬退;瘙癢皮皴,白屑者,白花蛇丸;眉毛落者,三蛇丹或柏葉煎;眉脫鼻崩者,換肌散、補氣瀉榮湯;蝕眼者,蘆薈丸;肢節廢者,蠲痹散。通用凌霄花散、胡麻散、加味苦參丸、大楓丸、換骨丸、大麻風丸、紫雲風丸、活神丹、腎氣丸、四聖不老丹、八物湯,外治摩風膏、浴癩方。發落不生者,先用生薑擦三次,後用半夏為末,麻油調擦。
又 曰:血風瘡,乃三陰經風熱鬱火血燥所致,初發疙瘩如丹,瘙癢不常,抓破成瘡,膿水淋瀝,內證晡熱,盜汗惡寒,少食體倦,所以不敢妄用風藥。大概肝風血燥,寒熱作痛者,當歸飲加柴胡、山梔;痛癢寒熱者,小柴胡湯加山梔、黃連;夜熱譫語者,小柴胡湯加生地黃;肝脾鬱火,食少寒熱者,八味逍遙散;脾虛晡熱,盜汗不寐者,歸脾湯加山梔、熟地黃;腎虛有熱,作渴咳痰者,腎氣丸通用;遍身者,四物湯加浮萍、黃芩等分,甚者紫雲風丸、瘓骨丸、三蛇丹;兩足痛癢者,當歸拈痛湯;如因飲酒後遍身癢如風瘡,抓至出血又痛者,用蟬退、薄荷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酒調服。凡身發癢者,通用。外治摩風膏、馬齒莧膏。
癘風諸藥不效,千金耆婆萬病丸極有神驗。
脈法
脈兩寸浮而緊,或浮而洪,陽脈浮弦,陰脈實大。脈浮緩者易治,洪大而數,或沉實者難愈。脈沉而病在上,脈浮而病在下,及無汗者,皆為不治之證也。
治癘風惡癩方
醉仙散 治大風疾,遍身癮疹,瘙癢麻木。
胡麻仁 牛蒡子 蔓荊子 枸杞子(各一兩,同炒黑色) 白蒺藜 苦參 瓜蔞根 防風(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一兩五錢入輕粉二錢,拌勻,每服一錢,茶清調下,晨、午、夕各一服。候五七日,先於牙縫內出臭涎水,渾身覺疼,昏悶如醉,利下臭物為度。仍量人之大小虛實用之。病重者。須先以再造散下之,候元氣將復,方用此藥。禁忌一切須照前論。
再造散 治大風惡疾。
鬱金(五錢,生用) 錦紋大黃(一兩) 皂角刺(獨生黑大者,一兩半) 白牽牛(頭末,六錢,半生半炒)
上為末,每服五錢,日未出時面東,用無灰酒冷調服。當日必泄出蟲,如蟲黑色,乃是多年;赤色,乃是近者。數日後又進一服,直待無蟲,乃絕根矣。終身不可食牛馬驢騾等肉,大忌房事,犯者必不救。
加減通聖散 大瀉惡毒穢積,又用三稜針,看肉黑處及委中紫脈刺出死血,不可令出太過,恐損真氣,後服神仙紫花丸。
防風(去蘆) 川芎 荊芥穗 桔梗 枳殼(麩炒,去穰) 石膏 柴胡 黃連 羌活(各五錢) 連翹 白芍藥 當歸(酒洗浸) 麻黃(去節根,湯泡) 薄荷 梔子仁 黃芩 甘草 滑石 黃柏(各三錢) 生地黃(酒洗) 熟地黃(酒洗,各三錢半) 錦紋 大黃(六錢) 芒硝(一兩) 皂角刺(一兩,獨生者去尖)
上銼,分作八服,每服用水一碗半煎至一碗,空心服,日進二服。五六日後又進二服,待補養後又行二次,然後服丸藥。
寶鑑換肌散 治大風年深不愈,以致眉毛脫落,鼻梁崩壞,服此藥不逾月,取效如神。
白花蛇 黑花蛇(並酒浸一宿) 地龍(去土,各三兩) 當歸 細辛 白芷 天麻 蔓荊子 威靈仙 荊芥穗 甘菊花 苦參 紫參 沙參 木賊 不灰木 川芎 白蒺藜 天門冬(去心) 赤芍藥 定風草 何首烏(不犯鐵) 石菖蒲 胡麻子 草烏頭(炮,去皮臍) 蒼朮(米泔浸,炒) 甘草 木鱉(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溫酒調下,食後酒多尤妙。
愈風丹(一名三蛇丹) 治癘疾,手足麻木,毛落眉脫,遍身瘡疹,皮膚瘙癢,爬之成瘡,及一切疥癬風疾。
苦參(一斤,取頭末細者四兩) 土花蛇(一條,酒浸三日.取淨肉曬乾) 烏梢蛇 白花蛇(並同上制)
上為末,以皂角一斤寸許銼,無灰酒浸一宿,去酒,以新水一碗捼取濃汁,去渣,銀石器內熬膏,和末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煎通聖散吞下,粥飯壓之,日三次。三日浴一,大汗出為應,再三日又浴,取汗,三浴乃安。浴法用五枝湯並浮萍湯。
四聖保命丹
大黃(半兩) 黃柏(八兩) 苦參 荊芥(各四兩)
上為末,煉蜜和勻,分作一百二十丸,每服一丸,溫酒送下,食遠,日三服,忌肉醬。一方用蝦蟆一個燒灰。
祛風散
大蠶沙(五升,先篩淨,水淘三過,控干) 東門蠍虎(一條,焙乾,用白麵四斤拌蠶沙為絡囊,曬乾)
上為末,每服一二合,熬柏葉湯調服,食前,日三服。
黃精丸
蒼耳葉 紫背浮萍 大力子(各等分) 烏蛇肉(中半,酒浸,去皮骨) 黃精(焙前三味生搗汁,和二味研細,焙乾)
上為末,神麯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酒下。一方加炒黃柏,生苄、甘草節。(生苄即生地。)
又方 蒼耳葉 浮萍 鼠黏子 烏蛇肉(各等分)
上用豆淋酒炒為末,每服一二錢,豆淋酒調下。
一方 治麻風,脈大而虛者。
苦參(七錢半) 蒼耳 牛蒡子 酒蒸黃柏(各二兩) 黃精 浮萍(各一兩)
上為末,用烏蛇肉酒煮,如無蛇,以烏鯉魚亦可,糊丸服之。候脈實,再用通天造散取蟲。
加味苦參丸 治大風瘡及諸風,赤白癜風。
苦參(一斤) 防風 荊芥 蒼耳子 胡麻子(半生半炒) 皂角刺(各十兩) 蔓荊子 牛蒡子 黃荊子 枸杞子 何首烏 禹餘糧 蛇床子(各三兩) 香白芷(一兩半)
上為細末,用皂角搗爛熬膏入前藥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茶酒任下。
一方 治大風,肌頑麻木,皮膚瘙癢,遍身疥癩癮疥,面上遊風或如蟲行,紫白癜風;或賊風攻疰,腿腳生瘡者。
川烏 白芷 苦參 胡麻(炒) 荊芥 防風(各三兩) 何首烏 大楓子(去殼) 威靈仙 地龍(各二兩) 蔓荊子(一兩半) 當歸 川芎 獨活 羌活 白蒺藜 赤芍藥 白附子 山梔子(各一兩)
上為細末,先取烏蛇一條用好酒浸,煮熟,去骨取肉,曬乾或焙,同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茶湯下。
一方 威靈仙 何首烏 地松(即皺皮草) 防風 蔓荊子 荊芥 車前子 細辛 牛蒡子 豬牙皂角 當歸 蒼耳子 天麻 苦參 羌活 獨活 麻黃 澤蘭 川芎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茶酒任下。
神仙紫花丸 治癘風及諸般惡瘡、風瘡,其效如神。但要藥真,無有不效者。輕者一料可愈,重者二三料除根。
白花蛇(一具,出蘄黃州,黑質白皎,龍頭虎口,背上二十四個方勝花,尾尖有一佛指甲,新鮮者佳,蛙腐者不堪用,去頭尾各四五寸,並一個為率,連皮骨用一兩半) 何首烏 荊芥穗 威靈仙(各四錢) 麻黃(連根節) 胡麻子(各一錢) 蛇床子(二錢)
上六味細切,同蛇用無灰酒一大碗浸一宿,去蛇床子,通曬乾,仍還原酒內再浸再曬,酒盡為度,待曬極干,共為細末,另包。
木香 沉香 定風草(即天麻,各二錢半) 麝香(一錢半,鼻塞聲重者倍之) 乳香 沒藥(各一錢) 明雄黃 辰砂(大塊者,各五分) 胡天麻 豬牙皂角(各五錢) 當歸(七錢半) 肉豆蔻(一枚,煨) 人參 還瞳子(即草決明,各一兩)
上麝至辰砂五味,各另研極細,不見火,其餘草木味亦另研細羅過,連前五味和勻,另包。
防風(去蘆) 羌活 甘草 細辛 川芎 獨活 蒼朮(米泔水浸一宿) 枇杷葉(去筋毛,焙乾) 白芍藥 白蒺藜 金銀花 五加皮 香白芷 苦參(各五錢) 胡麻子 白附子(酒泔浸,炮) 麻黃 川牛膝 草烏頭(米泔浸,炮) 川烏(米泔浸,泡) 石菖蒲
上為細末,另包。
總合法:用大楓子三斤,新鮮者佳,髮油黃色者不堪用,去殼,以瓷罐一個盛之,少入無灰酒,以皮紙竹箬重重包口,勿令泄氣,頓滾湯中,勿令溢罐口外,一物蓋鍋口密封固,文武火蒸,候黑爛為度,杵無渣滓成油,分作三分,每一分入第一號藥八錢重,一分入第二號藥六錢重,一分入第三號藥一兩五錢重,和勻,加糯米飯搗極膠黏,丸如梧桐子大,曬乾,勿見火。每服二十丸,漸加至五六十丸,雞鳴時、午時、臨臥時各一服,清茶送下。忌房勞、鹹酸酒醋糟醃、豬羊雞馬驢肉、魚腥、煎炒、水果、五辛姜椒大料辛辣熱物、蕎麥綠豆之類。若不忌口斷欲,則藥無功,雖愈再發。其餘肉味,病愈後一年可食,但豬羊雞肉終身用忌。此法乃治癩之神方也,不可輕忽。
大楓丸 治疥癩。
大楓子 全蠍 川芎(各一兩半) 荊芥 烏蛇肉 苦參 防風 羌活(各二兩) 獨活(一兩) 當歸鬚 大黃(各五錢) 白殭蠶(二錢半) 蟬脫(一錢)
一方無烏蛇、大黃,余各二兩。
上如法修製為細末,用白米飯搗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茶清送下,忌咸醬辛辣及一切發物、房事。
白花蛇膏 治風疾癩病,遍身生瘡。
白花蛇(四兩,酒浸) 天麻(七錢半) 荊芥 薄荷(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用好酒二升、蜜四兩,銀石器內熬成膏,每服一酒盞,溫服,日三次,煎餅壓下,急於暖處汗出,效。
消風散 第一日服。
香白芷 全蠍 人參(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先一日午間宜吃粥,忌生薑胡椒蔥蒜一切熱性之物,晚間不可飲食,次日空心溫酒調下,覺身漸潰燥為妙。
追風散 第二日服,瀉血追蟲。
大黃(錦紋者,六兩) 鬱金(小者,一兩八錢) 皂角刺(一兩半)
上為末,初服六錢或七錢,大楓油一錢半、淨朴硝少許入內,好酒一碗調化,五更空心溫服,直待辰時,又如前調藥一碗,入熟蜜少許,勿令患人知,先以水與患人盥漱淨,然後服藥,必以蜜解口,忌人與患者同坐臥,良久,腹中疼為妙,後瀉十數次,以薄粥補之。煩老弱者難治,五十歲以下者可治,精壯者十日三服,謂初一日服消風散,初二日服追風散,初三日服磨風丸,損弱者十日內一服,稍痊如壯健人十日內三服,每月後,二十日一服,須要記其日數。
磨風丸 第三日服,日進二次。
川當歸 羌活 獨活 川芎 天麻 細辛 防風 荊芥 威靈仙 麻黃 何首烏 石荊子 牛蒡子 車前子 皺皮草(即地松) 蒼耳草(各一兩)
上皆不見火,曬乾為細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溫酒下,服後煎藥熏洗。
凌霄花散 治癘風,神效。
蟬殼 地龍(炒) 殭蠶 全蠍(各七個,炒) 凌霄花(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無時於浴室中,常蹲湯中一時許,服藥神效。
樺皮散 治肺臟風毒,遍身瘡疥,又癮疹瘙癢成瘡;又治面上風刺及粉刺。
樺皮(燒存性) 枳殼(燒存性,各四兩) 荊芥穗 甘草(炙,半兩) 杏仁(去皮尖,另研,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溫酒調下,日進三服。
升麻湯 治諸風熱癩,肌肉極熱,體上如鼠走,口反縱,皮毛變,皆治。
升麻(三西) 茯神 人參 防風 犀角(鎊) 羚羊角 羌活(各一兩) 肉桂(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加生薑三片,入竹瀝少許煎至八分,溫服。
二聖散 輕者疏風和血,以此治之。
大黃(半兩) 皂角刺(三錢,燒灰)
上將皂角刺一二個燒灰研細,用大黃半兩煎湯調下二錢,早服樺皮散,中以升麻下瀉青丸,晚服二聖散,此為緩治。
柏葉湯
用東南枝上柏葉一秤、水一桶,沸去渣,甕盛起,旋熬蠶沙調服。初服苦澀,三五日後甜,十日四肢沉重,便赤白痢,一月後,發出瘡疙瘩。破,用烏龍散擦之。
烏龍散
烏龍尾(即倒懸灰,二錢) 烏雞子皮(煅)
上二味為末,用柏油調擦於破瘡上。
一方 治大風,眼昏不辨人物,眉須自落,鼻梁崩塌,肌膚生瘡如癬。
用皂角刺一二斤蒸曬為末,食後煎大黃湯調服一錢,服一旬後,眉發再生,肌膚光潤,眼目復明。一方皂角刺九蒸九曬,為末,酒調下二錢。
加味防風通聖散 治大風,毛脫落,肌膚拆裂。
防風通聖散加苦參 天麻 蟬脫(各等分)
上銼,水煎,早晚各一服,至百帖必愈,忌房事、鹽醬葷腥生冷油膩之物。
除濕消毒飲 治濕毒癘風。
白朮(二錢) 蒼朮(酒浸一宿) 黃連 茯苓 羌活 防風 澤瀉 苦參(各一錢) 龍膽草(七分) 甘草(六分)
上銼,水煎服。
加味清胃散 治熱毒在表,以此發散之。
升麻 白芷 防風 白芍藥 乾葛 甘草 當歸 川芎 羌活 麻黃 紫浮萍 木賊(各等分)
上銼,每服五七錢,水煎服。
透經解攣湯 治風熱,筋攣骨痛。
川山甲(三錢,炮) 白芷(一錢) 羌活 防風 荊芥 天麻 當歸 紅花 蘇木 蟬殼(去土) 甘草(各七分) 連翹 川芎(各五分)
上銼,水酒各半煎服。
秦艽地黃湯 治風熱血燥,筋骨作痛。
秦艽 生地黃 當歸 川芎 羌活 防風 荊芥 白芷 升麻 白芍藥 大力子(蒸) 蔓荊子 甘草(各一錢)
上銼,水煎服。
羌活當歸散 治風毒血熱,頭面生瘡,或赤腫,或成塊,或癮疹瘙癢,膿水淋漓。
羌活 當歸 川芎 升麻 白芷 防風 荊芥 連翹 鼠黏子(蒸) 黃連(酒炒) 黃芩(酒浸,炒) 甘草(各一錢)
上銼,酒拌曬乾,水煎服。
羌活白芷散 治風熱血燥,手掌皺裂,或頭面生瘡,或遍身腫塊,或膿水淋漓。
羌活 白芷 軟柴胡 荊芥 蔓荊子 防風 豬牙皂角 黃芩 黃連(酒炒) 甘草(各一錢)
上銼,水煎服。
四生散 治腎臟風,耳鳴目癢,鼻赤齒浮,或婦女血風瘡。
白附子 白蒺藜 獨活 黃耆(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豬腰子劈開入藥,濕紙裹煨熟,細嚼,鹽湯下。風癬,酒下為丸亦可。
升麻湯 治風熱,身如蟲行,或唇反縱裂。
升麻(七錢半) 人參 茯苓 防風 羌活 官桂 犀角(鎊,各二錢)
上銼,每服四錢,水煎下瀉青丸。
當歸飲 治血熱,癮疹癢痛,或膿水淋漓,發熱等證。
當歸 白芍藥 川芎 生地黃 防風 白蒺藜 荊芥(各一錢五分半) 黃耆(炒) 甘草 何首烏(各一錢)
上銼,水煎服。
涼血當歸飲 治血熱癘風。
當歸(一錢半) 川芎 生地黃 芍藥 黃芩 黃連 犀角(鎊) 牡丹皮 防風 荊芥(各一錢) 甘草(七分)
上銼,水煎,食遠服。
祛風養榮湯 治疥癩,經曰:脈風成癘即癩也。
黃耆 枳殼(麩炒) 防風 當歸(酒洗) 芍藥 生地黃(姜酒炒) 熟地黃(砂仁、沉香炒) 地骨皮 枸杞子 元參(各一錢) 甘草(六分)
上銼,水煎,食後服。濕勝者,加白朮、茯苓各二錢。
補氣瀉榮湯 治癘風,滿面連頸極癢,眉毛脫落,榮衛府熱者。
升麻 連翹(各六分) 蘇木 當歸 黃連 黃耆 全蠍 地龍(各三分) 生地黃(姜酒炒) 黃芩(各四錢) 人參(二分) 甘草(一分半) 桃仁(三個,去皮尖,炒) 桔梗(五分) 麝香(少分) 胡桐淚(一分) 白豆蔻(二分) 虻蟲(去翅足,炒) 水蛭(炒令煙盡,各三個)
上除連翹,另銼胡桐淚、白豆蔻二味為細末,麝香、虻蟲、水蛭三味另研,余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用水二大盞,入酒三四匙煎至一盞半,入連翹再煎,去渣,後入白豆蔻等五味,再上火煎一二沸,早飯後稍熱服,忌酒濕面及生冷硬物。
加味四物湯 治麻風。
當歸 川芎 芍藥 熟地黃(砂仁、沉香炒) 羌活 防風 陳皮 甘草
上銼,水煎服。
天麻風丸 治大麻風,初起遍身瘡點五色,不知痛癢,手足麻木等證。
苦參(三斤) 當歸 皂角刺(燒存性,各半斤) 羌活 獨活 白芷 白蘞 白蒺藜 天花粉 何首烏(各四兩)
上為細末,另用皂角五斤切細,溫酒浸五日,去渣,用砂鍋慢火熬成膏,和藥為丸如桐子大,每服百十丸,空心酒下。
紫雲風丸 治紫雲血風。蓋因血分受濕,遍身發紫,血疱痛癢有蟲,若白水疱則為天疱瘡,乃此類之輕者。
何首烏(四兩) 五加皮 殭蠶 苦參 當歸(各二兩) 全蠍(一兩半) 牛蒡子 羌活 獨活 白芷 細辛 生地黃(姜酒炒) 漢防己 黃連 芍藥 蟬退 防風 荊芥 蒼朮(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或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好酒下,或米湯亦可,日進三服。
東坡四神丹 一名活神丹 治大風神效,血虛者可常服。
羌活 元參 當歸 熟地黃(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酒下。
蠲痹散 治癩風,肢節蜷攣,宜此養血祛風。
羌活 獨活 皂角刺 白芷(各五分) 當歸 赤芍藥(各一錢) 土茯苓(五錢)
上銼,水煎服。
白花蛇丸 治頭面手足白屑瘡癢,皮膚皺燥。
白花蛇(一條,酒浸) 當歸(二兩) 川芎 白芍藥 生地黃(姜酒炒) 防風 荊芥 黃芩(酒炒) 連翹 胡麻子 何首烏 升麻 羌活 桔梗(各一兩)
上為末,將浸蛇酒和水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茶清下。
換骨丸 治一切疥癬風疾。
苦參 浮萍(各一兩半) 大黃 槐花 白芷 川芎(各一兩二錢) 蒼朮(一兩) 乳香 沒藥 沉香 木香(各三錢) 麝香(五分)
上為末,用麻黃五斤煎膏,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臨臥溫酒化下,忌風二三日。一方去蒼、麝,加當歸、防風、甘松、白花蛇,尤妙。
易老祛風丸 治疥癩風瘡。
黃耆 枳殼(炒) 防風 芍藥 生地黃 熟地黃(二味酒拌杵膏) 枸杞子 地骨皮 甘草
上各另為末,入二膏,加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下。
一方 荊芥穗 大黃 梔子 鬱金 地黃 杜仲 防風 羌活 獨活 白蒺藜(各等分)
上為細末,以大楓子油入熟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茶清送下,日三次,須守戒三五年,養心禁欲。
蒼耳丸
用蒼耳為末,以大楓子油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荊芥清送下,茶清亦可。一方煉蜜丸。
苦參酒 大能消一切風熱瘡毒,理脾補心養氣,為瘡科聖藥。
苦參半斤洗淨銼碎,絹袋盛,好酒二斗,冬春漬一月,秋夏十日,每服一合,日三次,常與不絕,覺痹即安,酒盡以渣曬為末,酒糊丸,尤妙。丹溪曰:陶隱居以酒漬飲治惡瘡,久服輕身。日華子以為殺蟲,本草除伏熱、養肝膽氣。予嘗以蒼耳葉為君,以此為佐,酒煮烏蛇為丸,如無烏蛇,以烏蠡魚代之,丸如桐子大,每五六十粒,加至七八十粒,熱茶清吞,一二月而安,若入紫萍尤捷。紫萍多蛭,須寒月于山池沼取之,淨洗泥,略蒸透,乾用。
蒼耳魚
用蒼耳草於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五更時帶露採,搗絞取汁,熬成膏作錠子,取一斤半重鯉魚一個剖開,不去肚腸,入藥一錠在內,以線縫之,用酒二碗慢火煮乾為度,令患人吃盡魚,不過四五個即愈,忌鹽百日。
花蛇酒
用白花蛇一條,先蒸糯米二斗,缸底先用酒麴,次將蛇以絹袋盛之頓於曲上,然後以糯米飯和勻頓於蛇上,用紙封缸口,三七日開取酒,將蛇去皮骨,焙乾為末。每服溫酒一盞,調蛇末少許服之,仍以酒腳並糟做餅食之。
一方 治手指攣曲,節間痛,漸至斬落。
蓖麻子(去皮) 黃連(銼如豆大,各一兩)
上入小瓶內,用水一升浸之,水少漸添,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取蓖麻拍破,平旦時面東,以浸藥水服一粒,漸加至四五粒,微利不妨。忌豬肉,茹淡,屢得神效。
柏葉丸 治大風瘡,令眉發再生。
用柏葉九蒸九曬,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日三服夜一服,白湯下,每服五六十丸,百日後生眉發。
外治方
五枝湯
用桃柳桑槐楮五般枝濃煎湯,道大缸內,浴洗一日,坐露頸,俟湯如油,安矣。
浮萍湯 治惡疾,遍身生瘡。
濃煎浮萍湯,浴浸半日,大效,此神方也。
如聖散
蔓荊子 苦參 元參 紫參 厚朴 荊芥 陳皮 沙參 麻黃(去節,各一兩) 防風 白芷 威靈仙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桃柳枝各一把,水五升煎,臨臥熱洗,忌五辛。
又方 大黃 黃芩 雄黃(各三兩)
上為末,用樟樹葉濃煎湯,入藥蒸洗。
洗藥
地骨皮 荊芥 苦參 細辛(各等分)
上銼片,每用二兩以水煎熏洗,遍身血出為效。如洗,務要湯寬,浸洗良久方佳。
敷藥 治瘡大爛,遍身塗之。
黑狗脊(二兩,如無,以杜仲代之) 蛇床子(一兩) 寒水石 硫黃 白礬(枯,二兩) 朴硝(少許)
上為末,用臘豬油或香油調敷,不爛不必敷。
一方 密陀僧 白附子 蒼耳子 細辛 白芷(各等分)
上為細末,用生薑汁調擦患處。
洗藥 渫洗癘瘡。
何首烏 荊芥 防風 馬鞭草 蔓荊子(各等分)
上銼,每用十兩、水一斗煎數沸,無風處洗,出汗。
解毒散 治風瘡,解外毒。
巴豆肉 皮硝(各一兩) 黃蜂窩 黑狗脊(各七錢) 白芷 雄黃 豬牙皂角 羊蹄根 輕粉 蟬殼(去土) 枯礬 寒水石(各五錢)
上為末,臘豬油調擦,外毒既去,卻擦黃連散。蔭按:洗藥雖能疏通腠理,而損元氣。解毒散雖能攻毒,而傷良肉,不宜多用。
黃連散 治癘瘡,清熱解毒。
黃連(五兩) 五倍子(一兩)
上為末,唾津調塗之。
一方 蛇床子根 雄黃 硫黃 白礬 草烏(各等分)
上為細末,用香油或蜜水調敷患處。
白丁香散 治癘風,眼中生胬肉。
白丁香 貝母(各等分)
上為末,人乳汁調點眼內。
子和生眉散 治癘風,眉毫脫落。
半夏 羊糞(各等分)
上為末,薑汁調塗眉稜上。
一方 治大風後生眉毛。
皂角莢(焙乾) 鹿角(燒存性,各等分)
上為細末,生薑汁調塗眉上,一日二次,則生。
灸法 治大風後斷根。
於腳大拇指斤骨縫間約半寸灸三壯,以出毒氣。
治血風瘡方
馬齒莧膏 治兩足血風瘡,並兩腳背風濕瘡疼癢。
馬齒莧(切碎焙乾,五錢) 黃丹(飛) 黃柏 枯白礬 孩兒茶(各三錢) 輕粉(一錢)
上為細末,和勻,後入輕粉,用生桐油調,攤於厚桐油紙上,用蔥椒湯洗淨患處,貼之。
一方 治血風瘡。
川椒 貝母 白芷 蛇床子(炒) 黃丹(飛) 枯白礬 黃連(各三錢) 輕粉(五錢)
上為細末,生桐油調,攤厚油紙上貼瘡,扎定,七日方開。忌胡椒生薑蔥蒜一切熱毒物。
七珍膏 治血氣瘡,極癢,爬見血者,此方極效,並治一切惡瘡癰毒。
先用香油一斤,槐枝青者截百段陸續下枝,俟煎枯再下,熬至滴水成珠,次下黃蠟一兩五錢,又下定粉十二兩,提起微溫,方下後藥。
乳香 沒藥 輕粉 白花蛇 孩兒茶(各一錢) 潮腦(一兩) 麝香(七分,俱為細末)
上攪勻成膏,用水浸一宿,去火氣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