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病(附痄腮)
論
難經 曰:人面獨耐寒者何也?蓋人頭者,諸陽之會也,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故令面耐寒也。
又 曰:肝外證面青,善潔善怒;心外證面赤,口乾善笑;脾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肺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腎外證面黑,善恐欠。
東垣 曰:咽痛頜腫,脈洪大面赤者,羌活勝濕湯加黃芩、桔梗、甘草各半錢治之。如耳鳴目黃,頰頜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面赤,脈洪大者,以羌活、防風、甘草、藁本通其經血,加黃連、黃芩消其腫,以人參、黃耆益其元氣而瀉其火邪。面赤為邪氣怫鬱在經,宜表不宜下。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者,有時而火上行,獨燎其面。《針經》曰:面熱者,足陽明病。巴戟丸治肺病面白不悅,則為脫氣、脫血、脫津、脫液、脫精、脫神。脈緊者寒也,或面白善嚏,或面色惡,皆寒也,以羌活、防風、甘草、藁本四味,瀉足太陽,少加附子以通其脈。面色惡,悲恐者,更加桂、附。麵皮里痛者,用何首烏為末,薑汁調敷以帛蓋定,炙熱鞋底熨之。或曰:痄腮因風熱犯胃,須分表裡,如外因風熱腫痛,在表,寒熱者,升麻胃風湯;在裡,二便不利者,四順清涼飲。如表裡俱解,腫痛又不消,欲作膿也,托裡消毒散,治同大頭腫。膏粱厚味,胃經積熱,腮腫作痛或發寒熱者,用升麻、黃連、連翹、牛蒡子、白芷等分,水煎服。連耳上太陽部分腫,屬風熱,加羌活、防風;連耳下少陽部分腫,屬怒火,加柴胡、山梔、牡丹皮;連耳後少陰部分腫,屬相火,加知母、黃柏。頭面齒牙俱腫,內熱口乾者,犀角升麻湯。齒牙唇口俱腫,出血者,清胃散加石膏。內傷生冷,涼藥不能消積,食少體倦者,補中益氣湯。內傷氣血俱虛,八物湯加麥門冬、五味子。傷七情有寒熱者,八味逍遙散。傷色欲,連頤及耳後腫者,腎氣丸、八味丸、十全大補湯,不可誤用風藥克伐之劑。
羅謙甫 曰,楊郎中之內五十一歲,身體肥盛,己酉春患頭目昏悶,面赤熱多,服清上藥不效,請予治之。診其脈洪大而有力。《內經》云:面熱者,足陽明病。《脈經》云:陽明經氣盛有餘,則身以前皆熱。況其人素膏粱積熱於胃,陽明經多血多氣,木實則風熱上行,諸陽皆會於頭目,故面熱之病生矣。先以調胃承氣湯七錢加黃連三錢、犀角一錢、薄荷三錢,行徹其本熱,次以升麻加黃連湯,去經絡中風熱上行,如此則標本之邪俱退矣。
治面腫面痛方
升麻胃風湯 治虛風證,能食,麻木,牙關急搐,目內蠕瞤,胃中有風熱,故面獨腫。
升麻(二錢) 白芷 當歸 葛根 蒼朮(各一錢) 甘草(一錢半) 柴胡 藁本 羌活 黃柏 草豆蔻(各三分) 麻黃(不去節,五分) 蔓荊子(二分)
上銼,加棗煎服。一方有白殭蠶三分。
升麻連翹湯 治面腫搭腮,因膏粱積熱者。
升麻 黃連 連翹 牛蒡子 白芷(各等分)
上銼,水煎服。連耳上加羌活,耳下加柴胡
加味羌活勝濕湯 治咽痛頰腫,脈洪大,面赤者。
羌活 獨活(各一錢) 防風 藁本 蔓荊子 川芎 黃芩 桔梗 甘草(各五分)
上銼,水煎,食後服。
丹溪方 治膈壅表熱,兩腮熱腫。
乾葛 桔梗 蘇葉(各一錢半) 升麻 薄荷(各一錢) 甘草(炙,七分)
上銼,加生薑一片,水煎服。
補胃湯 治胃虛脛寒不得臥,腹痛虛鳴,時寒時熱,唇乾面目浮腫,少氣口苦,身體無澤。
柏子仁(去油) 防風 細辛 桂心 陳皮(各一錢) 川芎 吳茱萸 人參(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服。
乾薑散 治胃虛脛寒,面浮身枯,諸骨節皆痛。
乾薑(二兩) 人參 甘草 細辛(各一兩半) 麥門冬 桂心 當歸(各一兩七錢半) 遠志(一兩) 吳茱萸(五錢) 蜀胡椒(七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服。
治面熱面寒方
升麻黃連湯 治面熱。
升麻 葛根(各一錢半) 白藍(一錢) 白芍藥(煨,七分) 黃連(八分) 川芎 薄荷 生犀角 甘草(各五分) 荊芥穗(四分) 黃芩(三分)
上銼,作一劑,水煎,食後服。忌酒、濕面、五辛之物。
升麻附子湯 治面寒。
升麻 葛根(各一錢) 白芷 黃芩(各一錢) 人參 甘草(炙) 草豆蔻(各八分) 益智仁 附子(童便煮,炮,各五分)
上銼,一劑加連須蔥白二根,水煎,食遠溫服。
治面見五色方
升麻順氣湯 治憂思飲食失節,面色黧黑,心懸如飢,不飲食,氣短而促,此陽明經不足也
升麻(一錢半) 葛根 防風 白芷 黃芩 人參(各一錢) 白芍藥(六分) 蒼朮 甘草(各五分)
上銼一劑,加棗、姜,水煎服,宜早飯後午前,取天氣上升,使陽達於面也。
巴戟丸 治肺病面白不悅,則為脫氣脫血,脫津脫液,脫精神。
川巴戟(去心) 五味子 肉蓯蓉(酒洗) 菟絲子(炒) 人參 白朮 熟地(砂仁炒) 骨碎補(去毛) 茴香 牡蠣 白龍骨 覆盆子 益智仁(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米飲下,日二三服。
東垣方 治面白善嚏,或面色惡,及脈緊者,皆寒也。
羌活 防風 甘草 藁本 附子
上銼,水煎服。面色惡,悲恐者,更加桂、附。
治面生瘡癤方
清上防風湯 清上焦火,治頭面生瘡癤,風熱毒。
防風(一錢) 連翹 白芷 桔梗(各八分) 黃芩(酒炒) 川芎(各七分) 荊芥 梔子 黃連 薄荷 枳殼 甘草(各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食後服,入竹瀝尤妙。
連翹散 治面生谷嘴瘡,俗名粉刺。
連翹 川芎 白芷 黃連 苦參 荊芥 桑白皮 山梔子(炒) 貝母 甘草(各等分)
上銼,水煎,臨臥服。
麥門冬膏 治面上肺風瘡。
麥門冬(去心,一斤) 橘皮(去白,四兩)
上用水煎汁,熬成膏,入蜜二兩,再熬成,入水中一夜去火毒,每服五匙,滾水化開,夜用後春容散擦之。
春容散
白附子(六錢) 硫黃(五錢) 枯礬 黑鉛(炒枯,各二錢) 黃丹(飛過) 輕粉(各一錢) 密陀僧(二錢) 麝香(二分)
上為末,先將冷水擦紅處洗後,以藥未擦之,不可擦破。忌酒色惱怒。
硫黃膏 治面部生瘡,或鼻赤,面生粉刺,妙不可言。
生硫黃 香白芷 瓜蔞根(各半錢) 膩粉(一錢) 芫青(七個,去翅足) 全蠍(一個) 蟬蛻(五個)
上為末,用黃蠟、麻油和熔入前藥在內,臨臥時洗面淨,以少許塗之,數日間瘡腫自平,赤亦自消。如風刺、粉刺,一夕見效,仍塗藥,勿近眼。
白附子散治男婦熱瘡似癬,或黑瘢點。
白附子 密陀僧 白茯苓 白芷 官粉(各等分)
上為末,先用蘿蔔煎湯洗面,後用羊乳調成膏敷患處,早晨洗去。
一方 治面上粉刺。
枯礬(一兩) 生硫黃 白附子(各二錢)
上共為末,唾津調擦,臨臥上藥,次早洗去。
一方 治面上酒齇,鼻紅紫腫。
硫黃 枯礬 半夏 白鹽(炒,各二錢)
上為末,水調敷患處,立消。
一方 治面上瘡,鼻酒刺。
雄黃 鉛粉(各一錢) 硫黃(五分)
上為細末,乳汁調塗患處,晚上敷,次早溫水洗去,如此三上即已。
一方 治酒齇鼻。
輕粉 硫黃
上共為末,粗紙蘸擦之。
一方 治肺毒,面鼻赤皰。
密陀僧不拘多少,為末,臨臥乳汁調敷面上,次日洗去,不過三五次而已。
一方 治赤紅爛臉。
用水銀一錢、桕油蠟一兩,共搗塗之。
一方 治臉上熱瘡涎出。
用蒲黃敷上,瘥。
一方 治面瘡。
水調平胃散塗之。
一方治鼻瘡。
用杏仁去皮尖為末,以乳汁和之,擦患處。
一方 治抓破面皮。
用生薑自然汁調輕粉,擦患處,更無痕跡。
治面生䵟斑方
瑩肌如玉散 治面生䵟點,或生小瘡,或生疿痤粉刺之類,並皮膚瘙癢,常用洗面去垢潤肌。
皂角(三斤,去皮) 升麻(八兩) 楮實子(五兩) 綠豆(擦淨另搗) 白及 白芷 天花粉(各一兩) 甘松 砂仁(連皮) 白丁香(臘月收,各五錢) 山奈(三錢)
上為末,和勻,量用洗面,不惟馨香,亦且去垢。一方加藿香五錢、樟腦一錢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清晨洗面最奇。一方用糯米飯搗丸。
玉容散 治面上黑䵟雀瘢。
甘松 山奈 茅香(各五錢) 白芷 白及 白斂 白殭蠶 白附子 天花粉(各一兩) 零陵香 防風 藁本(各三錢) 綠豆粉(一兩) 肥皂(二個)
上為細末,每早洗面用之。
紅玉散 治面上一切酒刺風刺,黑黶瘢子。
白芷 藿香 牙皂(去皮子,各三錢) 甘松 山奈 木賊 白丁香(各一錢,另研) 天花粉 白茯苓(各一錢半) 細辛 杏仁(去皮,另研) 密陀僧(各一錢) 樟腦(五分) 白及(少許)
上為末,臨臥用津唾調,或乳汁調敷面上,明早溫水洗去,其面如玉。
秘方 治面上雀瘢。
櫻桃枝 紫背浮萍 白梅肉 豬牙皂角(焙乾,等分)
上為細末,每洗面時用以擦洗七八日,其瘢自落,神效。
洗面藥方 治面有䵟點,或生瘡及粉刺之類,並去皮膚瘙癢垢膩,潤澤肌膚。
皂角(三斤,去皮弦子,另搗) 糯米(一升三合) 綠豆(八合,揀淨另搗)
上為末,用雞子清調和,丸如龍眼大,窨干,旋用溫漿水磨開敷之。
皇帝塗容金面方
硃砂(二錢) 干胭脂(二錢) 官粉(三錢) 烏梅(五個,去核) 川芎(少許) 潮腦(五錢)
上為細末,臨睡時津唾調擦面上,天明溫水盆洗面二三七日,面如童顏,乃神仙妙用之法
香肥皂丸
肥皂角(面一斤) 牙皂末 排草 藿香(各三兩) 零陵香 甘草 檀香(各二兩) 白芷 丁香 木香 白丁香 防風 藁本 白斂 白及 梅桂花 綠豆 川芎 山奈(各一兩)
上為末,以砂糖為丸用。
八白散 治勞汗當風,寒薄為齇,郁乃痤,及䵟點之類。
白丁香 白及 白殭蠶 白牽牛 上蒺藜 新升麻(內白者佳,各三兩) 山奈 白蘞白芷(各二兩) 白附子 白茯苓(各半兩)
上為末,至夜津調塗面,明旦以瑩肌如玉散洗之。
洗面香皂丸
白丁香 白蘞 白及 楮實(各一兩) 甘松 藁本 香附 茯苓 細辛 山奈 茅香 川芎 明膠 白芷 韶腦(各五錢) 牽牛(炒) 瓜蔞根(各三錢) 肥皂(不蛀者,一斤半,煮,去皮子) 綠豆(一升,略炒香)
上為細末,以肥皂肉搗膏,同綠豆粉和,如干,再加皂角汁搗二千下,丸如彈子大,曬乾,每日用洗面,不可經水。
肥皂丸 去白瘢墨點,白癬,諸般瘡痕,令人面色好。
白芷 白附子 白及 牙皂 白蒺藜 白蘞 草烏 山奈 甘松 白丁香 杏仁 豆粉(各一兩) 輕粉 密陀僧(各半兩) 孩兒茶(二錢) 肥皂角(去皮筋子,只要淨肉,一茶鍾,搗爛) 樟腦(半兩)
上為末,先將肥皂肉搗,同雞清和,曬去氣息,然後和丸。
一方 丁香 白芷(各一錢) 麝香(一分)
上為細末,用燒酒調入磁器內熬成膏,每日用少許,洗面令人顏面如玉。
滋潤手面方 冬月用之。
杏仁 天花粉 豬胰(一具) 紅棗(二枚,去皮核)
上用好酒二盞浸於瓷器內,早晚量用潤手面,自然皮膚無膩。
一方 治面上雀子瘢。
萆麻子 密陀僧 硫黃(各二錢)
上用羊髓和勻,臨睡敷上,次早洗去。
一方 點疔,塗瘤,去痣。
人言 雄黃(各一錢) 巴豆(一個) 蟾酥(一分)
上為細末,將瘡口用針撥開,以藥點上,如點瘰癘,去蟾酥用輕粉。
去面上黶子方
用石灰水調一盞如稠粥,以好糯米全者拌灰中,經一宿看米色如水晶爛者,以針微刺黶破,將米少許塗上,經一日剔去,不得著水,一二日愈。
又方 石灰 石鹼(各等分)
上為細末,以熱燒酒調塗之,或加輕粉尤妙。
治痄腮方
驅風解毒散 治痄腮腫痛。
防風 羌活 荊芥 連翹 牛蒡子 甘草(各等分)
上銼,水煎,食後服。
一方 治膏粱厚味,胃經積熱,腮腫作痛,或發寒熱。
升麻 黃連 連翹 牛蒡子 白芷(各等分)
上銼,每服五七錢,水煎,食後服。腫連耳上,加羌活、防風;連耳下,加柴胡、山梔子、牡丹皮;連耳後,加知母、黃柏。
四順清涼飲 治積熱壅滯,咽腮腫痛,二便不利。
當歸 赤芍藥 大黃 甘草(炙,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煎,食後服。
一方 治痄腮。
竹葉 車前草 柏子仁
上杵碎,熱敷患處。
一方 治兩腮腫。
細辛 草烏(各等分)
上為末,入蛤粉,以豬脂調敷腫處,口含白梅置腮邊良久,腫退,出涎患消矣,消時腫必先向下。
一方 治腮腫。
用赤小豆為末,蘸醋調敷之,立效。
一方 用雞子清調敷。
一方 石灰不拘多少,炒七次,地下窨七次,醋調敷腫處,立消。
一方 治痄腮及喉下諸般腫。
蝸牛同飛面研勻,貼腫處。
治頰車病方
一方 凡伸欠頰車磋,但開不能合。
以酒飲之,令大醉,睡中吹皂角末搐其鼻,嚏透,即自正。
牛黃清心丸 平江陳氏因驚懼後,常用手指中捏拄兩頰,遂兩頰破損,心中懊憹不安,脈數而實,諸藥不愈,用《活幼口議》牛黃清心涼膈丸,數服即安。
方見二十五卷火熱門。
熏面法(詳卷一百零二目病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