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病
論
選要論 曰:鼻者,清氣出入之道路也。脈為氣之主,通竅於鼻,陰陽升降,氣血和平,則一呼一吸,榮衛行焉,自然氣息調停而香臭辨矣。若或七情內蠹,六氣外傷,則清濁不分,泥丸汩亂,諸證迭起矣。夫血之與氣相通而行,若臟腑生熱,乘於血氣,故熱氣逼血妄行,上自鼻孔中出,謂之鼻衄。熱則津液中干,冷則髓涕流注。若風冷隨氣乘於鼻腦,則津液交流不能自收,謂之流涕鼻淵是也。肺為風寒所傷,津液冷滯,鼻氣不宣,香臭不聞,於是壅作鼻齆。冷氣停聚,血脈陰凝,歲月淹延,轉加壅結,於是變生瘜肉。或氣壅滯於上,為邪熱留伏不散,則為鼻瘡。久則變為疳䘌,腐潰臭汁。治之當究其所因,衄則以降火涼血之劑清之,冷則宜溫散之,壅則宜通利之,熱則宜清涼之,風則宜祛解之,息肉者消之,瘡而疳䘌者,宜解毒清肺而理之。劉河間謂鼻病悉屬乎熱,理固當矣。然鼻者,肺之候。經云:形寒飲冷則傷肺。蓋肺受寒邪,則先見於鼻,若驟用寒涼之劑,使鼻氣壅塞不能通。惟當溫散寒邪,則氣自通矣。經云:視聽明而清涼,香臭辨而溫暖,此之謂也。(汩,音鼓,亂也。《書·洪範》:汩陳其五行,言五行陳列皆亂也)
虞氏 曰:《內經》曰: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又曰:鼻之外候。丹溪曰:肺之為臟,其位高,其體脆,性惡寒,又惡熱,是故好飲熱酒者,始則傷於肺臟,鬱熱久則見於外而為鼻齇。准赤之候,得熱愈紅,得寒則黑,此謂熱極似水之象,亢則害,承乃制也。其或觸冒風寒,始則傷於皮毛,而成鼻塞不通之候,或為濁涕,或流清汁,久而不已,名曰鼻淵,此為外寒束內熱之證也。《原病式》曰,肺熱則出涕是也。又有膽移熱於腦,則為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流不止也。鼻中流涕,如湧泉不滲而下,久而不已,則為鼻蔑衄血、塞肉、鼻癰等證,宜各以類推而治之。
東垣 曰:《金匱真言論》云,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夫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走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出於鼻而為臭。《難經》云:肺氣通於鼻,肺和則能知香臭矣。夫陽氣、宗氣者,皆胃中生髮之氣也,其名雖異,其理則一。若因飢飽勞役,損脾胃生髮之氣,既弱其營運之氣,不能上升,邪塞孔竅,故鼻不利而不聞香臭也。宜養胃氣,實營氣,陽氣宗氣上升,鼻管則通矣。又一說,《難經》云:心主五臭,肺主諸氣,鼻者肺竅,反不聞香臭者,何也?蓋以竅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因衛氣失守,寒邪客於頭面,鼻亦受之,不能為用,是不聞香臭矣。故經曰:心肺有病,鼻為之不利。潔古曰:視聽明而清涼,香臭辨而溫暖者是也。治法宜先散寒,散後補衛氣,使心肺之氣得交通,則鼻利而聞香臭矣。
丹溪 曰:鼻為肺之竅,因心肺上病而不利也。有寒有熱,寒邪傷於皮毛,氣不利而壅塞,熱壅清道,氣不宣通。寒則表之,麻黃、桂枝之類;熱則清之,黃連、山梔之類。面鼻紫黑,面為陽中之陽,鼻居面中,一身之血,運到面鼻,皆為至清至精之血。多酒之人,酒氣熏蒸,面鼻得酒,血為極熱,熱血得冷汙濁凝結而不行,故色紫黑,治宜化滯血,生新血,四物加片芩、酒炒紅花、酒拌茯苓、陳皮、甘草、生薑煎調五靈脂末服,氣弱加黃芩,酒浸。酒齇鼻乃熱血入肺,治用前方,用桐油入黃連,以天吊藤燒油熱敷之。齇鼻瘜肉乃肺氣盛,枯礬研為末,綿裹塞鼻中,日漸消,防風通聖散加好三稜、山茱萸肉、海藻並用酒浸炒末,每一錢半,服之。鼻淵,膽移熱於腦則辛酸鼻淵,通聖散一兩加薄荷、黃連各二錢半,水煎服。
戴氏 曰:酒齇鼻屬肺風,有不能飲而自生者,非盡因飲酒。酒齇乃俗呼耳,用硫黃入大菜頭內煨,研塗之。
王節齋 曰:鼻塞不聞香臭,或但遇寒月則塞,或略感風寒便塞,不時舉發者,世俗皆以為肺寒,而用解表通利辛溫之藥不效。殊不知此是肺經素有火邪,火鬱甚,則喜得熱而惡見寒,故遇寒便塞,遇感便發也。治法清肺降火為主,而佐以通氣之劑。若如常鼻塞不聞香臭者,再審其平素,祗作肺熱治之,清金瀉火消痰,或丸藥噙化,或末藥輕調,緩服久服,無不效矣。此予所親見而治驗者,其平日原無鼻塞舊證,一時偶感風寒而致窒塞,聲重,或流清涕者,當作風寒治。
李氏 曰:鼻竅於肺而能知香臭者,心也。人身水升火降,榮衛調和,則鼻司呼吸,往來不息。苟或寒傷皮毛,則鼻塞不利,火鬱清道,則香臭不知。新者偶感風寒,鼻塞聲重,流涕噴嚏,宜以風寒治之,九味羌活湯、參蘇飲、消風百解散。久則略感風寒,鼻塞等證便發,乃肺伏火邪。郁甚則喜熱惡寒,故略感冒而內火便發,宜清金降火,兼通氣之劑,涼膈散加荊芥、白芷,或川芎石膏散。又有不必外感,四時鼻塞乾燥,不聞香臭,宜清金降火消痰之藥,清氣化痰丸、小清丸。古方鼻塞甚者,禦寒湯、澄茄丸。不知香臭者,通氣湯。內有硬物者,單南星飲,貼囟蓽撥餅,外用石菖蒲、皂角等分為末,綿包塞鼻,仰臥片時。虛寒者,通草丸。鼻乃清氣出入之道。清氣者,胃中生髮之氣也。鼻塞久則氣壅不轉,熱鬱於腦,清濁混亂為鼿、(音兀,以鼻搖動也)為衄、為淵。鼿者,鼻流清涕,熱微,二陳湯加芎、歸、細辛、白芷、防風、羌活、桔梗等分,姜煎入薄荷少許。久不止者,芷荑散去薄荷,加荊芥、黃芩、神麯、南星、半夏等分,食後煎服,外用細辛膏。淵者,鼻流濁涕,熱盛,金沸草散,倍黃芩,入鳳凰殼一枚,燒存性,調服肺風消風散加發灰。肺火流涕,咳吐膿血,桔梗湯,人參平肺散。膽移熱於腦,流涕濁臭,防風通聖散加薄荷、黃連,或芷荑散,外用蒼耳根、莖、苗、子燒灰,醋調塗鼻內。有流臭黃水者,甚則腦亦作痛,俗名腦砂,有蟲食腦中,用絲瓜藤近根五尺燒存性為末,酒調服。虛者,川烏散。外用白牛尾毛,橙葉等分為末,吹鼻中。倘有血出,加山梔亦不妨。衄者,鼻流清血,鼻淵久則必衄,防風散主之,詳衄血門。酒齇,準頭紅也,甚則黑紫,因飲酒血熱入肺,覆被風寒,郁久則血凝,濁而色赤,或不飲者,乃肺風血熱,俱宜四物二陳湯去半夏,加紅花、黃芩,水煎,入酒少許,調五靈脂末服。氣虛加黃耆常服,宜單山梔丸,或黃連阿膠丸,間用升麻和氣飲,吞瀉青九以除病根。外用黃連末,天吊藤燒灰,桐油調敷,或硫粉散。鼻痛,因風邪入鼻,與正氣相搏,鼻道不通故痛,藿香正氣散,祛風通氣散。有痰火沖肺者,鼻膈隱痛,二陳湯加黃芩、山梔、桔梗、麥門冬。輕為鼻瘡,重為鼻痔,皆肺熱也,鼻中生瘡者,枇杷葉煎湯候冷,調消風散,食後服,忌煎炒姜蒜熱物,外用辛荑為末,入腦麝少許,綿裹塞鼻。鼻痔,肺氣熱極,日久凝濁,結成瘜肉如棗,滯塞鼻甕,甚者又名鼻齆,宜防風通聖散加三稜、海藻末調服,外用辛荑為君,細辛、杏仁少許為末,和羊髓、豬脂熬膏,候冷,入雄黃、白礬、輕粉、麝香少許為九,綿裹塞鼻,數日即脫。甚者,加硇砂少許,或瓜礬散亦妙。又食積熱痰生痔者,單蒼耳丸,內服外敷,最消食積。或用白礬二錢,細辛一錢,白芷五分,為末,塞鼻。風寒外感者,溫以散之,風熱有自內郁者,或外感久則鬱而為熱,或內因飲食,衣服過暖,肝熱生風,亦鼻塞流涕,宜降火清金,凡鼻涕鼽(渠尤切音裘,鼻塞曰鼽。鼽,久也,涕久不通,遂至窒塞也,《禮·月令》季秋行夏令,民多鼽嚏),淵鼽,久甚不愈者,非心血虧,則腎水少。養血,則血生而火自降。補腎,則水升而金自清。雖鼻瘡痔久亦宜。又鼻塞久不愈者,必內傷肺胃,清氣不能上升,亦非外感也,宜補中益氣湯以和之,此皆治本之論。
統旨 曰:鼻尖亦可以察病,色黃青者,淋也;微白者,亡血也;赤者,血熱也;黃者,小便難也。
脈法
左寸脈浮緩,為傷風,鼻塞鼻流清涕。右寸脈浮洪而數,為鼻衄鼻齇。
治鼻塞方
通竅湯 治肺感風寒,鼻塞聲重,流涕。
防風 羌活 藁本 升麻 乾葛 川芎 蒼朮(各一錢) 白芷(五分) 麻黃 川椒 細辛 甘草(各三分)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蔥白一根,同煎熱服。
麗澤通氣湯 治鼻不聞香臭。
黃耆(一錢六分) 蒼朮(一錢二分) 羌活 獨活 防風 升麻 葛根 白芷 甘草(炙,各八分) 麻黃(存節,冬加之) 川椒(各四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棗二枚、蔥白三寸水煎,食遠溫服。忌一切冷物及風寒處坐臥行立。
溫肺湯 治鼻不聞香臭,眼多眵淚。
麻黃(四錢,不去節) 升麻 黃耆(各二錢) 羌活 防風 葛根 甘草(炙,各一錢) 丁香(二分)
上為粗末,分二服,每服水二盞、蔥白二莖煎至一盞,去渣,稍熱食遠服。
禦寒湯 治寒氣風邪,傷於皮毛,令人鼻塞咳嗽上喘。
黃耆(一錢) 蒼朮(七分) 人參 升麻 陳皮(各五分) 防風 白芷 款冬花 佛耳草 甘草(炙,各三分) 羌活 黃柏 黃連(各二分)
上作一服,水煎,稍熱食遠服。
溫衛湯 治鼻不聞香臭,目中溜火,氣寒血熱,冷淚多,臍下冷,陰汗,足痿弱。
黃耆 蒼朮 升麻 柴胡 羌活 知母 當歸身(各一錢) 人參 甘草 白芷 防風 黃柏 澤瀉(各五分) 陳皮 青皮 木香 黃連(各三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煎,食遠日晴明服之。
防風湯 治鼻塞不聞香臭。
防風(半兩) 升麻(一兩) 麻黃(七錢半) 木通(一兩二錢半) 梔子(七枚) 石膏(研,三兩) 官桂(五錢)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煎,食後溫服,日再。
羌活散 治腦有鬱熱,遇寒鼻塞。
羌活 麻黃(去根節) 前胡 白茯苓 川芎 黃芩 蔓荊子 枳殼(麩炒) 細辛 防風 石膏 菊花 甘草(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一兩,生薑四片、薄荷三葉水煎,溫服。
人參湯 治肺氣上攻,鼻塞不通。
人參 茯苓 黃芩 陳皮(去白) 羌活 麻黃(去根節) 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去汗,各一錢半)
上作一服,水煎,食後服。
增損通聖散 治肺氣不和,鼻塞不利。
鼠黏子 桔梗 桑白皮 紫菀(各一錢半) 荊芥穗(二錢) 甘草(生用,七分)
上㕮咀作一服,加生薑五片,水煎,食後服。
辛荑湯 治肺氣不利,頭目昏眩,鼻塞聲重,咯唾稠黏。
辛夷(去毛) 川芎 白芷 甘菊花 前胡 石膏 白朮 陳皮(去白) 生地黃 赤茯苓 薄荷(各一兩) 甘草(炙,二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食遠服。
犀角散 治肺熱鼻乾,無涕,心神煩悶。
犀角屑 木通 升麻 赤茯苓 黃耆 馬牙硝 杏仁(去皮尖,炒,各半兩) 麥門冬(去心,一兩) 硃砂(研) 龍腦(研) 甘草(炙,各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後竹葉湯調下。
通關散 治腦風鼻息不通,不聞香臭,或鼻流清涕,多嚏,肩項拘急,頭目昏痛,惡風怯寒。
白附子(炮) 原蠶蛾(瓦上焙黃) 益智(去皮) 蒺藜(炒去角) 薄荷 苦參(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不拘時。
一方 治鼻不聞香臭。
細辛 白芷 防風 羌活 當歸 川芎 半夏 桔梗 陳皮 茯苓(各一錢) 薄荷(三錢)
上銼一劑,水煎,食遠服。
蓽澄茄丸 專治鼻塞不通。
蓽澄茄(五錢) 薄荷葉(三錢) 荊芥穗(一錢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噙化,津嚥下。
菖蒲散 治鼻內窒塞不通,不得喘息。
菖蒲 皂角(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用一錢,綿裹塞鼻中,仰臥少時。
通草散 治鼻齆,氣息不通,不聞香臭,並鼻瘜肉。
木通 細辛 附子(各等分)
上為末,蜜和,綿裹少許,納鼻中。
透天丸 治鼻孔壅塞,不聞香臭,久不愈者。
雄黃 龍腦葉 石菖蒲(各二兩) 片腦(二錢)
上各另為細末,入片腦同研,蜜丸如雞頭肉大,絹帛包裹紮作紐子,入鼻孔即效。
一方 治鼻不聞香臭,多年者亦治。
用生蔥分作三段,早用蔥白,午用蔥管中截,晚換管末梢一截,塞入鼻中,令透里方效。
一方 治鼻塞不通。
用小薊一把,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渣,分服。
治鼻淵方
防風湯 治鼻淵腦熱,滲下濁涕不已,久而不已,必成衄血之疾。
防風(二錢)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川芎 麥門(去心,各一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白湯調服,日三服。腦漏,加辛夷一錢、細辛五分。防風通聖散加黃連、薄荷煎服亦可。
辛夷散 治肺虛為四氣所幹,鼻內壅塞,涕出不已,或氣息不通,或不聞香臭。
辛夷仁 川芎 木通 細辛 防風 羌活(一方無此味) 藁本 升麻 白芷 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服。
蒼耳散 治鼻流濁涕不止,名曰鼻淵。
辛夷仁(半兩) 蒼耳子(炒,二錢半) 白芷(一兩) 薄荷葉(五分。一方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蔥茶清,食後調下。
丹溪方 治鼻淵屬濕熱痰積者。
南星 半夏 蒼朮 白芷 神麯 酒芩 辛荑 荊芥(各等分)
上為末,水調食後服。
一方 治右鼻管流濁涕有穢氣,脈右寸滑,乃濕熱痰積也。
酒芩(一兩) 蒼朮 半夏(各一兩) 白芷 石膏 人參 葛根(各半兩)
上銼,分七帖服之,全愈。
補腦散 治陽虛腦寒鼻淵者。
天雄(炮) 辛夷仁 蒼耳茸(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後酒調下。
單南星飲 治風邪入腦,宿冷不消,鼻內結物,窒塞腦氣,遂流濁髓。
南星一味為末,每服二錢,用棗七枚、甘草少許同煎,食後服,三四服後,其硬物自出,腦氣流轉,濁涕自收,外用蓽撥餅。
天竺黃丸 治鼻淵。
當歸 川芎 白芷 人參 茯苓 麥門冬 防風 荊芥 薄荷 蒼耳子 香附子 秦艽 甘草(各一錢) 天竺黃(三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湯下。
秘方 治鼻中時時流臭黃水,甚者腦亦時痛,俗名控腦砂,有蟲食腦中。
用絲瓜藤近根三五尺許,燒灰存性,為細末,酒調服之,即愈。
川烏散 治鼻流臭黃水。
防風 白附子 川烏 甘草節 川芎 白芷 細辛 乾薑 菖蒲 茯苓(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蔥湯調下。
一方 治鼻淵並臭,名控腦砂。
宿香(二錢,去白) 橙葉(焙乾,二錢) 白牛毛(二錢) 沉香 雄黃 皂角(各少許)
上為末,吹入鼻中,倘有少血出不妨,血出,加梔子。
治鼻鼽方
細辛散 治肺傷風冷,鼻流清涕,頭目疼痛,胸膈不利。
細辛(一兩) 訶梨勒(煨,去核) 附子(炮,去皮臍) 白朮 蔓荊子 川芎 桂心(各七錢半) 枳殼(麩炒) 甘草(炙,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三四錢,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後服。
丹溪方 治肥人鼻流清涕,乃飲食痰積也。
蒼朮 片芩 南星 川芎 白芷 辛夷 甘草(各等分)
上或未或丸,皆可白湯下。
一方 治鼻塞清涕出,腦冷所致。
通草 辛夷(各半兩) 細辛 甘遂 桂心 芎藭 附子(各一兩)
上為細末,蜜丸,綿裹納鼻中,密封勿令泄氣,丸如麻子稍加大,微覺少痛,效,搗姜為丸即愈。
辛夷散 治鼻塞腦冷,清涕自出。
細辛 川椒 乾薑 川芎 吳茱萸 辛夷 附子(合三錢) 皂角屑(半兩) 桂心(一兩) 豬脂(六兩)
上煎豬脂成膏,先一宿以苦酒浸前八味,取入油煎附子黃色,止以綿裹塞鼻孔中。本方去辛夷名細辛膏。
蓽撥餅
蓽撥 香附 大蒜
上杵作餅,紗襯炙熱,貼囟門上,用熨斗火熨透,其涕自止。
治鼻痔方
羊肺散 治肺虛上壅,鼻生瘜肉,不聞香臭。
白朮(四兩) 肉蓯蓉 木通 乾薑 川芎(各一兩,俱為末) 羊肺(一具,洗)
上以水調前藥,稀稠得宜,灌入肺中,煮熟細切,焙乾為末,每服二錢,食後米飲調下。
辛夷膏 治鼻生瘜肉,窒塞不通,有時疼痛。
辛夷葉(二兩) 細辛 木通 木香 白芷 杏仁(湯泡,去皮尖,各五錢)
上用羊髓、豬脂二兩和藥,於石器內慢火熬成膏,取赤黃色放冷,入龍腦、麝香各一錢,為丸,綿裹塞鼻中,數日內脫落,即愈。
白黃散 治鼻齆、瘜肉、鼻痔等證。
雄黃 白礬 細辛 瓜蒂(各等分)
上為末,搐入鼻中。
輕黃散 治鼻中瘜肉。
輕粉 杏仁(去皮尖雙仁,各一錢) 雄黃(半兩) 麝香(少許)
上於淨乳缽內,先研杏仁如泥,後入雄黃、麝香、輕粉同研極細,用瓷盒蓋定,每有患者,不問淺深,用箸頭點粳米大在鼻中瘜肉上,每日夜臥點一次,半月見效。
鬱金散 治鼻中生瘜肉。
鬱金 豬牙皂(各一兩,二味水浸一宿久,煮透鬱金為度,去皂角不用,以鬱金焙乾) 北細辛(半兩) 麝香 硇砂(各一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茶子大,每服一丸,食後細嚼茶湯下。
一方 治瘜肉,因胃中有食積熱,痰流注,治本當消食積。
蝴蝶礬 細辛(各一錢) 白芷(五分)
上為末,以綿裹藥納鼻中,頻頻換。一方,蝴蝶礬三分、細辛一錢,如此法塞鼻。《三因方》單用枯礬末,面脂和,用綿裹少許,納鼻中,數日瘜肉與藥消落。上鼻中用此藥塞,更以星、半、蒼朮、酒芩、連、神麯、辛夷、細辛、白芷、甘草消痰積之藥,服之為效也。
瓜蒂散 治鼻中有瘜肉,不聞香臭。
瓜蒂 細辛(各等分)
上為細末,以綿包如豆許,塞鼻中,須臾即通。有人患瘜肉,垂出鼻外,用此藥即化為黃水,點滴至盡,三四日愈。《聖惠方》單用陳瓜蒂,以羊脂和敷上,日三次效。一法先將鼻中瘜肉,用針微刺,令患人含水一口,後以瓜蒂末,和麝香少許,用水數滴,吹鼻內,出涎水,則愈。此苦能湧泄也,能泄其實,則瘜肉愈矣。
一方 治鼻中肉贅(音墜),臭不可近,痛不可搖。
以白礬末,加硇砂少許,吹其上,頃之,化水而消,與勝濕湯、瀉白散二帖,此厚味壅濕熱蒸於肺門,如雨霽之地,突生芝蘭也。
一方 治瘜肉。
用雄黃一塊 如棗核塞鼻中,過十餘日,瘜肉自落。
又一方 用狗骨燒灰,加硇砂少許,每用搐鼻中,瘜肉自化。
一方 以胡荽揉爛塞鼻中一夕,自然落出。
瓜礬散 消鼻痔。
瓜蒂(炒,四錢) 甘遂(一錢) 白礬(枯) 螺殼(炒) 草烏尖(炒,各五分)
上為末,用真麻油調令軟硬得所,施丸如鼻孔大,每日一次,以藥入鼻內,令達痔肉上,其痔化為水,肉皆爛下,即愈。
二丁散 取鼻痔
苦丁香(即瓜蒂) 赤小豆 丁香(各十四個)
上慢火焙乾為末,入腦子少許,口內先含水,次將小竹管吹藥入鼻中,如半盞茶時盡為度,候頭疼時取下。
又方 取鼻痔。
巴豆(十二粒,去殼) 陽起石(一錢) 石蓮心(三十枚)
上為末,每服半字許,搐入鼻內,又有綿塊子蘸藥塞入鼻中,其痔肉化爛自出。
又方 取鼻痔。
蠍梢(一錢) 巴豆(去油,五粒) 丁香(五粒) 白丁香(七粒)
上為細末,用螺青一字和勻,用內消膏藥溶開,入上件末藥搜和,丸如龍眼核大,臨臥用一丸安鼻內。
治鼻瘡方
洗肺散 治鼻中生瘡。
黃芩 半夏(各二錢)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 杏仁(去皮尖,各一錢) 五味子(二錢半) 甘草(五分)
上銼,加生薑五片,水煎,食後服。
一方 治久患鼻瘡,膿極臭者。
用百草霜研細,用冷水調服三錢。
治鼻中生瘡方
燒祀灶飯末,以敷鼻中。
一方 烏牛耳垢敷之。
一方 牛鼻津敷之。
一方 治疳蟲蝕鼻生瘡。
燒銅箸頭,以酢淬之數過,取酢敷之,又以人尿灰塗之,瘥。
治酒齇鼻方
清血四物湯 治熱血入肺,鼻赤成酒齇鼻。
當歸(酒洗) 川芎 白芍藥(酒炒) 生地黃(酒洗) 黃芩(酒炒) 紅花(酒洗) 茯苓 陳皮(各等分) 生甘草(減半)
上銼,加生薑一片,水煎,調五靈脂末同服。如氣弱,加酒浸黃耆。
升麻湯
熟半夏 茯苓 白芷 當歸(各二錢) 蒼朮 乾葛 桔梗 升麻(各一錢) 大黃(蒸) 芍藥(各三錢半) 熟枳殼 乾薑(各半錢) 陳皮 甘草(各一錢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加生薑、燈心,水煎,食前服。
清肺飲子 治鼻紅肺風。
山茶花 黃芩 胡麻仁 山梔子 葛花 苦參 甘草(各二兩) 薄荷(三兩) 連翹 荊芥 芍藥 防風(各一兩)
上為末,茶清調服三錢,後用擦藥。
歸參丸 治酒齇鼻,乃血熱入肺。
當歸(二兩) 苦參(四兩)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後熱茶下。
金花丸 治上焦一切火證鼻紅。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 大黃(酒煨) 桔梗(各等分)
上為細末,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臨臥白湯下。
單梔子丸 治鼻頭紅紫。
山梔子
上為末,蜜蠟丸如彈子大,空心嚼一丸,白湯下。
當歸活血湯 治鼻準頭紫黑,血冷凝滯。
當歸 川芎 芍藥 荊芥 薄荷 白芷 連翹 防風 桔梗 山梔 黃芩 牡丹皮 紅花 甘草(各等分)
上銼一劑,加生薑一片、細茶一撮,水煎,食後溫服。
一方 治赤鼻。
枇杷葉(去毛,一兩) 梔子仁(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溫酒下,早服去右邊,晚服去左邊。
白龍丸 治酒齇鼻,並滿面紫赤酒刺。
川芎 藁本 細辛 白芷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四兩入煨石膏末一斤,水丸,逐日用此丸末洗面,如泡豆法,更罨少時,方用湯洗去。
硫黃散 治酒齇鼻,及鼻面上生黑粉刺。
生硫黃 輕粉(各一錢) 杏仁(十四個,去皮)
上為細末,用杏仁研膏,和藥捏成餅,臨臥塗貼鼻上,次旦洗去。一法以白鹽常擦,妙。
秘方 治酒齇鼻。
硫黃(一兩) 白果(燒灰,二錢) 輕粉 白礬(各五分) 琥珀(三分)
上為末,用燒酒一碗入酒壺,將前藥裝內,封固懸空鍋內,熱湯浸壺,慢火頓一二時取出,放冷,日用燒酒塗,夜用沉底藥末敷患處。
鉛紅散 治風熱上攻陽明經絡,面鼻紫赤刺癮疹,俗呼肺風,以肺病在皮膚也。
硫黃 白礬(枯,各五錢)
上為細末,入黃丹少許,藥與病人面色同,每上五分,津液調之,洗漱罷及臨臥,再上,兼煎升麻湯下瀉青丸服之。(升麻湯在前,瀉青丸在火熱門)
擦鼻法 治鼻紅肺風。
白礬 水銀 京墨(各一錢) 輕粉(七分) 核桃(七個) 杏仁 大楓子(各四十九個) 五味子(四十九粒) 白楊(七個)
上為末,雞子清調擦患處。
粉黃散 治酒齇鼻。
硫黃(入蘿蔔內煨,一分) 乳香 輕粉 烏頭尖(各少許)
上為末,面油調,臨臥敷,早晨洗去。酥調尤佳,或用膽礬敷之。
一方 治酒齇鼻。
片腦(些少) 硫黃(五分) 枇杷葉(一錢)
上用豬臟去頭段一尺,用第二段一尺,割下臟上脂,煎成油調和前藥末,入生臟內,兩頭縛定,掛當風處七日,用時將小針於臟上針孔,捏出藥少許,用手敷患處,十日內全愈。
一方 治酒齇鼻,赤如瘤。
乳香 硫黃 細辛 輕粉(各等分)
上為末,水調敷。
檳榔散 治鼻頭赤。
檳榔 硫黃(各等分) 片腦(少許)
上為細末,用粗絹帛包裹,時時於鼻上覆。
鼻赤方 亦治面瘡風刺。
木鱉子(去殼) 大楓子(去殼) 輕粉 硫黃(各等分)
上為細末,不時以唾調擦。
大楓油 治酒齇鼻。
草烏尖(七個)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入大楓子油,以磁器盛火上調勻,先以生薑擦鼻上,然後用藥擦之,日三次。
硝黃散
朴硝 大黃(各等分)
上為細末,用冷水調敷鼻上。
一方 黃柏 苦參 檳榔(各等分)
上為末,以豬脂調敷。
一方 青黛 槐花 杏仁(各等分)
上研敷之。一方用杏仁研乳汁敷之。
一方 治酒齇鼻。
黃連末 天鉤藤(燒灰)
上和勻,以桐油調敷之。
鼻赤方
新銀杏嚼爛,敷於鼻上,不過五七次復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