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咳嗽綱目

經旨

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對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內外合邪,因而容之則為肺咳。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其時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

《示從容》篇曰:咳嗽煩冤者,腎氣之逆也。

按:腎虛則龍雷之火泛,上乘肺金,煩熱冤苦,虛勞咳嗽。

《陰陽別論》曰:一陽病發,少氣,善咳善泄。

《玉機真臟論》曰:秋脈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脈法

仲景曰:人嗽十年,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其肺虛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

咳嗽脈浮為實邪,宜發散。脈實為內熱,宜清利。脈澀散為肺虛,宜溫外。久嗽曾經外解,以致肺胃俱虛,飲食不進,宜溫中助胃,兼治咳嗽。

咳必先審肺脈虛實。實者浮大有力,若沉而滑則痰氣盛也;虛者弦大無力,若沉細帶數則火鬱極也。久嗽虛羸脈弱者生,實牢大數者死,浮軟者生,沉緊者死。

《脈經》曰:嗽脈多浮,浮濡易治,沉伏而緊,死期將至。

咳而脫形身熱,脈小堅急以疾為逆,不過十五日死。脈出魚際,為氣逆喘急。

咳嗽總論

吳澄曰:咳嗽一症,為治甚難。非吾知之為治之難,能明咳嗽之難也。凡辨咳嗽者,欲知所咳之因,撮其大要而辨之,有三綱領焉,八條目焉。三綱領者:外感咳嗽,內傷咳嗽,虛中挾邪咳嗽也。八條目者:外感病多不離寒熱二症;內傷不一,總屬金水二家;其虛中挾邪,則有輕重虛實之各別也。所見出於外感者,而治之以內傷,則外邪不解,而咳嗽彌深。所見出於內傷者,而治之以外感,則正氣漸耗,而咳嗽愈熾。外感之嗽為邪有餘,若虛中挾邪,難作有餘看。內傷之嗽多屬不足,若虛中挾實,難作不足論。或稟體素虛,而又挾外感,則當分其輕重,或補三而散二。尚賦質原強,而又挾內傷,則當察其虛實,或補少而散多。此其輕重權衡,在人會意,最易差謬,此真為治之難也。

外感條目,分寒熱二證

吳澄曰:外感咳嗽,有兼風寒,有兼火熱。六氣相因,有寒包火,熱裹寒,或乾咳,或有痰,種種各殊,而治療之法,非用辛溫以散寒,即用清涼以除熱二者而已。

—外感咳嗽,無論四時,必皆因於寒邪。蓋寒隨時氣入客肺中,所以治嗽,但以辛溫,其邪自散,六安煎加減。

—寒氣大盛,或中寒肺氣不溫,邪不能解者,六安煎加細辛五七分。若冬月寒盛,氣閉邪不易散,即麻黃、桂枝俱可加入,或大青龍湯。

—冬月風寒外感,形氣病氣俱實者,宜用麻黃湯之類,所謂邪自表而入,仍自表而出也。

—傷風見寒,或傷寒見風,而往來寒熱,咳嗽不止者,宜小柴胡合二陳湯主之。若寒邪不甚,痰氣不多者,但以二陳湯加減主之。

—咳嗽凡遇秋冬即發者,此寒包熱也。但解其寒,其熱自退,宜六安煎、二陳湯、金水六君煎三方主之。

—人知肺主皮毛,外感風寒為寒,殊不知傳裡郁久變為熱也。況肺為華蓋,而五臟六腑火自內起,熏蒸焚灼作嗽者多矣。

—氣動火炎,久嗽無痰,脈數躁煩,稠黏涕唾,此傷熱也,治以清熱潤燥為先。人參、半夏在所禁用,如瓜蔞、海石、二冬、二母、芩、連、山梔之類,可選用也。

—外感咳嗽而兼火者,必有內熱喜冷,脈滑等症。亦但以二陳、六安等湯加涼藥佐之,微熱者可加黃芩,熱甚者宜加梔子、知母之屬。

—夏月火熱炎上,喘急而嗽,面赤潮熱,脈洪大者,用黃連解毒湯主之。熱燥而咳,用梔子仁湯。

—火乘肺金,若上焦實熱,用涼膈散。中焦實熱,用竹葉石膏湯。下焦虛熱,六味丸。

—秋月濕熱傷肺,若咳而身熱自汗,口乾便赤,脈虛而洪者,用白虎湯。身熱而煩,氣高而短,心下痞滿,四肢困倦,精神短少者,用香薷飲。

內傷條目,分金水二臟

吳澄曰:外感以咳嗽為輕,內傷以咳嗽為重,重者精氣受傷也。五臟雖皆有精氣,蓋以肺為元氣之主,故凡氣分之受傷而咳嗽者,皆自肺主之。腎為元精之本,故凡精分之受傷而咳嗽者,皆是腎主之。其曰肝曰脾曰心,則二臟之傳變也。曰痰曰火,則咳嗽之標症抑末矣。

—肺金為清虛之臟,凡金被火刑則為嗽,金寒水冷亦為嗽。此咳嗽所當治肺也。然內傷之嗽,則不獨在肺。蓋五臟之精氣皆藏於腎,而少陰腎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咽喉挾舌本,所以肺金之虛多由腎水之涸,正以子令母虛也。故凡治勞損咳嗽,必當以壯水滋陰為主,庶肺氣得充,嗽可漸愈。宜一陰煎、左歸飲、瓊玉膏、左歸丸、六味丸之類。

—有元陽下虧,主氣不布,以致脾困於中,肺困於上,而為喘促痞滿,為痰涎嘔惡,為泄瀉畏寒。凡脈見細弱,症見虛寒,而咳嗽不已者,此等症候,皆不必治嗽,但補陽而嗽自止。如右歸丸(飲)、八味丸、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理中劫勞散之類,皆當隨宜速用,不得因循,以致汲深無及也。

—內傷咳嗽,凡水虧於下,火炎於上,以致火鑠肺金,而為乾渴煩熱,喉痛口瘡,潮熱便結喜冷,尺寸滑數等症,則不得不兼清火,以存其水。宜四陰煎、加減一陰煎、人參固本丸主之,此當與咳血參治。

—凡午後嗽者,屬腎氣虧損,火炎水涸,或津液湧而為痰者,乃真臟為患也。須用六味地黃丸,壯腎水滋化源為主;以補中益氣湯,養脾土生肺腎為佐。設用清氣化痰則誤矣。

—虛損咳嗽,多由火克肺金成之者,傷其精則陰虛而火動,耗其血則火亢而金虧。人身之血猶水也,血之英華最厚,厚者精也。不謹養者,縱其欲而快其心,則精血滲涸,故臟腑津液漸燥,則火動熏肺而生痰。因其燥則痰黏於肺管不利出,故嗽而聲干。原乎精乏則陰虛,陰虛則相火沖冒,而變飲為涎也。二火熏膈則痰涎逆上,胃脘不利則多嗽聲。蓋痰因火動,嗽因痰起,色黃為有氣可治,狀如魚涎白沫者,為無元氣,難愈也。宜早服補陰丸以培於下,晚服潤肺湯以和其中,兼以瓊玉膏,或人參潤肺丸,或人參紫菀湯。若能絕欲忘機,庶幾望痊有期。否則藥如杯水而救車薪之火矣,焉能撲滅哉?

—有好色作勞之人,相火熾盛,氣不歸原,騰空而入於肺葉空隙之間,膜原之內,聚痰湊沫,喘咳煩冤,日續一日,久之漸成熟路,只候腎氣一動,咳嗽俱發。外症咸痰稠濁,夜臥不眠,或兩頤紅赤,累累發塊,或胸背有瘡,如粟如米,皆其驗也。治宜清心靜養,保肺滋陰。若暴發而痰出如泉,聲響如鋸,面赤舌脹,喉哽目突者死。瓊玉膏、清寧膏。

喻氏曰:內傷之咳,治各不同。火盛壯水,金虛崇土,郁甚舒肝,氣逆理脾,食積和中,房勞補下,內已先傷,藥不宜峻。

《類經》云:脾為黃婆,交媾水火,會合金木者也。久嗽曾經瀉肺,及房勞飢飽,以致脾肺虛而飲食少者,只宜理脾而咳自止。

虛中挾邪條目,分輕重察虛實

吳澄曰: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其本不同,其治亦異。蓋外感之咳,必由皮毛而入於肺。內傷之咳,必由精氣受傷而關於腎。一內一外,一虛一實,迥然不同,無難治也。惟是外感而兼內傷,內傷而兼外感,則補而兼散,散而兼補,其間之虛實,不可不察也。又有內傷重而外感輕,或內傷輕而外感重,則補多散少,或補少散多,其間之輕重,又不可不辨也。今人但知肺主皮毛,一遇外感風寒,疏散之外又行疏散,牢不可破。殊不知體弱之人,久則傳變為郁咳,遂成癆瘵。人但知腎主精血,一凡內傷不足,滋補之中又加滋補。殊不知外邪未解,愈投愈咳,亦成癆瘵。而究其原因,每由嗽起。因立解托、補托二法,自制得效一十三方,詳見虛損治法。

薛氏曰:肺主皮毛,肺氣虛則腠理不密,風邪易入,治法當解表兼實肺氣。肺有火則腠理不閉,風邪外乘,治宜解表當清肺火,邪退即止。若數行解散,則重亡津液,邪蘊而為肺疽肺痿矣。故凡肺受邪,不能輸化而小便短少,皮虛漸腫,而咳嗽日增者,宜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肺,六味丸以滋腎水。

—凡病邪既去,宜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五味子,以養元氣;柴胡、升麻各二分,以升生氣。

—病久或誤服表散之劑,以致元氣虛而邪氣實者,宜補其元氣而佐以解表之藥。若專於解表,則肺氣益虛,腠理益疏,外邪乘虛直入,病愈難愈矣。

—凡外感之嗽,屬陰虛少血,或脾肺虛寒之輩,則最易感邪。但察其脈體稍弱,胸膈無滯;或腎氣不足,水泛為痰;或心嘈嘔惡,飢不欲食;或年及中衰,血氣漸弱,而咳嗽不能愈者,悉宜金水六君加減主之,足稱神劑。

—外感咳嗽,脾胃土虛,不能生金,而邪不能解,宜六君子湯以補脾肺。或脾虛不能制水,泛而為痰,宜理中湯,或理陰煎、八味丸之類以補土母。皆良法也。

—外感與內傷,寒病與熱病,氣虛與血虛,如冰炭之相反,治之若差,則輕病必重,重病必病。

趙氏云:讀傷寒書,而不讀東垣書,則內傷不明,而殺人多矣。讀東垣書,而不讀丹溪書,則陰虛不明,而殺人多矣。東垣《脾胃論),深明飢飽勞役發熱等症,俱是內傷,悉類傷寒,切戒汗下。以為內傷多而外感少,只須溫補,不必發散。如外感多而內傷少,溫補中稍加發散,以補中益氣為主。如內傷兼寒者加麻黃,兼風者加桂枝,兼暑者加黃連,兼濕者加羌活,實萬世無窮之利。此東垣特發陽虛發熱之一門也。然陰虛發熱者,十之六七,亦類傷寒。今人一見發熱,即曰傷寒,類用發散而斃,則曰傷寒之法已窮。余嘗於陰虛發熱者,見其大熱面赤,口渴煩躁,與六味地黃丸一大劑即愈。如下部惡寒,渴甚燥極,或飲而反吐,即加肉桂、五味,甚則加附子冷飲,活人多矣。此丹溪發明陰虛發熱之旨外,尚還未盡之旨也。

李士材云:虛人感冒,不任發散者,以補中益氣湯代之。

《準繩》治四時傷寒,通宜補散。故丹溪治傷寒,多用補中益氣湯;氣虛者,四君子湯加發散藥;血虛者,四物湯加發散藥。東垣治風濕,用補中益氣湯加羌活、防風、升麻、藁本、蒼朮。海藏治風濕,無汗者用補術散,有汗者用白朮散;治剛痙,神術湯加羌活、麻黃;治柔痙,白朮湯加耆、朮、桂心;治中暍脈弦細芤遲者,用黃耆湯。此皆治虛中挾邪,內傷兼外感之法也。

—逍遙散,能治寒熱往來,惡寒惡熱,嘔吐吞酸嘈雜,胸痛脅痛,小腹膨脹,咳嗽頭暈,盜汗黃疸,溫疫疝氣,飧泄等症,皆對症之方。推而傷風、傷寒、傷濕,除直中外,凡外感者,皆以逍遙散出入加減,無不獲效。如血虛有火而咳嗽者,宜暢郁湯亦妙。若食少食痰多而咳嗽者,用和中理陰湯調之。

—肺家有餘之火,或傷風、傷熱之症,而虛中挾邪,不任發散,或以沙參、秦艽、續斷、人參三五七分,托邪外出。若肺實而有火者,不可用也。若誤用之,是助其邪而重其病也。若本經之氣血有虧,臟腑之精神不足,形枯色萎,氣弱神羸,種種弱症已現,安得不補?蓋實火瀉則清,虛火補則息。精神氣血,由補而足,則氣自歸根,而咳嗽亦自愈。

澄按:沙參形似人參,人參能補五臟之陽,沙參能補五臟之陰,其形類桔梗,其功亦能入陰分,而托邪從外出。若掘新鮮土沙參熬膏,以治虛中挾邪之症,其效甚著。而近日多用北沙參,蓋北沙參只有二種,其餘非佳品也。一種防風沙參,自防風中揀出,其形長而扁,皮粗不好看,與防風相類,而能兼補兼托。此北地來者,真北沙參也。一種出自上黨,其形如參,其色白而微黃,切片有金井玉欄杆,嫩澤而甘平不苦者為最。然雖補陰,其性味平淡,不能捷效。真者竟不可得。一云出自江西,近日肆中所售,皆近山之土桔梗做成也。邇日黨參、北沙參,名目更多,計有數十種。有一種防風黨,名大頭獅子者為最,其皮殼雖粗,亦類人參,其味甘甜,其形長大。有一劈數開者,此平生所用得力有功之品,熬膏入藥最良。惟味甘甜,脾虛氣脹者忌用耳。

—外邪咳嗽,多有誤認為勞傷,而遂成真勞者。此必其人體柔弱,而醫家望之,已有成心。故見其發熱,遂認為火;見其咳嗽,遂認為勞。不明表裡,率用滋陰降火等劑。不知寒邪既已在表,涼藥不宜妄投。若外既有寒,而內又得寒,則表裡合邪,既邪留不解,延綿日甚,俗云傷風不愈變成勞。夫傷風豈能變勞,特以庸醫誤治,而日加清削,則柔弱之人,何能堪此?久而不愈,不至成勞不已也。此實醫之所誤耳。故於此症,最當詳察在表在裡,及新邪久病等,因脈色形氣等辨之。辨得其真,則但用六安煎、金水六君煎,或柴陳煎之類,不數劑而可愈矣。

澄按:外感咳嗽,變為內損,今時極多,當與下集風勞門參看。若初起寒熱往來,宜柴芩解托湯。若郁裡熱者,宜和中解托湯。若見蒸熱者,宜清裡解托湯。若客邪似虛症者,葛根解托湯。若外邪內陷者,升麻解托湯。

各種咳嗽

虛火咳嗽

虛火者,非火不足也,因人元氣虧損,三焦之火乘虛上炎,肺為火灼,則氣逆而嗽,痰涎清薄,嗽時面紅氣喘,咽乾喉癬喉癢,口臭煩渴,飲食減少,其脈虛弱,或浮弦而無力,或微數而不清。是為虛火咳嗽,法宜滋補。

肺實咳嗽

肺脹者,肺統周身之氣,因虛不能宣布於外,而反逆歸本經,諸竅半塞不通而發脹,則中府、雲門兩脅間之經絡,皆不能利,所以氣高而似喘,實非喘症。若邪偏左則左體不能貼席,偏右則右體不能貼席,貼席則喘嗽不止。其脈左則人迎弦急,右則氣口弦緊而滑數。此為氣實咳嗽,宜疏散。

肺虛咳嗽

肺虛者,肺家元氣自虛也。惟其自虛則腠理不密,故外則無風而畏風,外則無寒而怯寒,內則氣怯息短,力弱神虛,面白神羸,情志鬱結,嗜臥懶言,遺精自汗,飲食減少,咳嗽無力,痰涎清薄,六脈虛微而澀弱,按之無神。此為陽虛脈症,宜大補元氣,則嗽不治而自愈。若專於消熱消痰以止嗽,未有不速其死也。

肺燥咳嗽

金性喜清潤,潤則生水,以滋臟腑。若本體一燥,則水源漸竭,火無所制,金受火燥,則氣自亂而咳嗽,嗽則喉干聲啞,煩渴引飲,痰結便閉,肌膚枯燥,形神虛萎,脈必虛數,久則澀數無神,法當滋潤清補。

癆瘵咳嗽

癆瘵咳嗽者,因熱鬱生蟲,蟲生五臟而咳,初起即治易愈。若遲延日久,至聲嘶喉啞,六脈細數而急疾者,不治。如六脈平緩有神,飲食不減,大肉未消,用方調治,或有生機。

久嗽視唇上有白點,蟲在上面;下唇白點,蟲在下面。當用殺蟲之法,與傳屍癆瘵同治。方見水丘治法。

心經咳嗽

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桔梗湯主之。咳而唾血,引手少陰,謂之心咳。

肺經咳嗽

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麻黃湯主之。又咳引頸項而唾血,謂之肺咳。

肝經咳嗽

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脅下滿,小柴胡湯主之。

脾經咳嗽

脾咳之狀,咳則右胠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升麻湯主之。咳而涎出,續續不止,引小腹,謂之脾咳。

腎經咳嗽

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又咳則耳無所聞,引腰並臍中,謂之腎咳。

胃經咳嗽

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烏梅丸主之。

膽經咳嗽

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大腸咳嗽

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矢,赤石脂禹餘糧湯、桃花湯。不止,用豬苓分水散。

小腸咳嗽

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芍藥甘草湯主之。

膀胱咳嗽

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茯苓甘草湯主之。

三焦咳嗽

久嗽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飲食,錢氏異功散主之。

傷風咳嗽

鼻塞聲重,欲語因咳言不得竟,謂之風嗽,惡風自汗發熱,其脈浮。桂枝湯加防風、杏仁、前胡、細辛。

傷寒咳嗽

悽清怯寒,惡寒發熱,無汗脈緊,鼻流清涕,又憎寒壯熱,無汗惡寒。杏子湯加紫蘇、乾葛,去乾薑、五味,或二陳湯加乾葛、杏仁、桔梗。

傷暑咳嗽

煩熱引飲,口燥齒乾,或吐涎沫,聲嘶咯血。人參白虎湯,黃連解毒湯。

傷濕咳嗽

骨節煩疼,四肢重著,灑淅惡寒。或冒雨露,或浴不解濕衣。白朮酒主之。

房勞咳嗽

咳而發作寒熱,引腰背痛,或喘滿,此因房勞,大菟絲子丸主之。

飢飽咳嗽

胸滿腹脹搶心痛,不欲食,保和丸主之。

疲勞咳嗽

咳而左脅偏痛,引小腹並膝腕疼。

叫傷咳嗽

咳而因呼叫太過,或吐白涎,口燥聲嘶。

勞神咳嗽

咳而因勞神傷心,煩熱自汗,咽乾咯血。

熱嗽

熱嗽者,夏月嗽而發熱者是也。咽喉干痛,鼻出熱氣,其痰嗽而難出,或帶血絲,血腥臭。不若風寒之嗽,痰清而白。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或竹葉石膏湯加知母、五味、杏仁、枇杷葉;或金沸草散去麻黃、半夏,加枇杷葉、五味子、杏仁、桑皮、貝母、桔梗、茯苓。

冷嗽

飲冷食寒,因之而嗽。紫菀飲。

暴感咳嗽

暴感風寒,不惡寒發熱,止是咳嗽,鼻塞聲重,此感之輕者,寧嗽化痰湯。

春月咳嗽

春月風寒所傷,咳嗽聲重頭疼,用金沸草散。咳嗽聲重,身熱頭疼,用局方消風散。蓋肺主皮毛,肺氣虛則腠理不密,風邪易入,治法當解表,兼實肺氣。肺有火則腠理不閉,風邪外乘,治宜解表,兼清肺火,火邪退即止。若數行解散,則重亡津液,邪蘊而為肺疽肺痿矣。故凡肺受邪,不能輸化,小便短少,皮膚漸腫,咳嗽日增者,宜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肺,六味丸以滋腎水。

夏月咳嗽

夏月喘急而嗽,面赤潮熱,其脈洪大者,黃連解毒湯。熱燥而咳,梔子湯。咳唾有血,麥門冬湯。俱吞六味丸,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而保肺金。

秋月咳嗽

秋月咳而身熱自汗,口乾便赤,脈虛而洪者,白虎湯。身熱而煩,氣高而短,心下痞滿,四肢困倦,精神短少,香薷飲。若病邪既去,宜補中益氣湯加山藥、五味,以養元氣;柴胡、升麻各二分,以升生氣。(秋深初冬,天久不雨,燥金用事,則肺燥咳嗽,當清金潤肺,或兼清散。)

冬月咳嗽

冬月風寒外感,形氣俱病俱實者,宜華蓋散,加減麻黃湯。所謂從表而入,自表而出。若形氣病氣虛者,宜補其元氣,而佐以解表之藥。若專於解表,則肺氣益虛,腠理益疏,外邪乘虛易入,其病愈難治矣。

冷熱咳嗽

冷熱嗽,因增減衣裳,寒熱俱感,遇乍寒嗽,乍熱亦嗽,飲熱亦嗽,飲冷亦嗽,宜金沸草散。

七情傷感嗽

七情傷感,無非傷動臟腑正氣,致邪上逆,結成痰涎,肺道不理。宜順氣為先,四七湯加杏仁、五味子、桑白皮、人參、阿膠、麥冬、枇杷葉。

冷水嗽

有飲冷水太過,傷肺至嗽,俗謂之湊肺,宜紫菀飲。

吐嗽

有嗽吐痰與食俱出者,此飲食失節,致肝氣不利,而肺又有客邪。肝濁道,肺清道,清濁相干,故嗽飲食俱吐出。二陳湯加木香、杏仁、細辛、枳殼。

食夾痰嗽

《機要》云:痰而能食者,大承氣湯微下之。痰而不能食者,厚朴湯主之,或二陳湯加瓜蔞、卜子、山楂、枳殼、神麯。

失音嗽

戴云:有熱嗽失音咽疼,多進冷劑而聲愈不出者,宜以生薑汁調消風散,少少進之,或只一味薑汁亦可;冷熱嗽後失音者尤宜。嗽而失音者,非獨熱嗽有之,宜審其症用藥,佐以橄欖丸含化,仍濃煎獨味枇杷葉散熱服,或潤肺丸、清音丸。

聲啞嗽

痰熱壅於肺,金空則鳴,必清金中邪滯,用清咽寧嗽湯。亦有一種寒包熱者,宜細辛、半夏、生薑,辛以散之。

久嗽

經年久嗽,服藥不瘥,余無他症,與勞嗽異,一味百部膏。

暴嗽

暴嗽與暴感風寒不同,有本有標。昔有教之,進生料鹿茸丸、大菟絲子丸方愈。亦覺之早,治之早故也。

暴嗽諸藥不效者,宜大菟絲子丸。不可以其暴嗽,而疑遽補之非法。

肺熱久嗽

肺熱久嗽,身如火炙,肌肉消瘦,將成肺勞。一味黃芩湯。一方用枇杷葉、木通、款冬花、杏仁、桑白皮等份,大黃減半,蜜丸,夜臥含化。

煩冤嗽

《素問》云:咳嗽煩冤,是腎氣之逆也。八味丸,安腎丸主之。

勞嗽

有因久嗽成勞者,有因久勞乃嗽者。其症寒熱往來,或獨熱無寒,咽乾嗌痛,精神疲極,所嗽之痰或濃或淡,或時有血,腥臭異常,語聲不出者。宜用苡仁、桑皮、麥冬、白石英、人參、五味子、款冬花、紫菀、杏仁、貝母、百合、桔梗、秦艽、枇杷葉、薑、棗同煎去渣,調鍾乳粉;咽痛加桔梗。保和湯,紫菀湯,知母茯苓湯,蛤蚧散,寧肺湯。

支嗽

(即支飲)

咳而心下堅滿,咳則支痛,其脈反遲,謂之支咳。支咳者,刺足太衝。

厥陰咳

咳而引舌本,謂之厥陰咳。厥者,刺手大陵。

肺喘咳

仲景云:咳而氣上,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上氣咳

(停水)

又云: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湯主之。

肺脹咳

丹溪云:肺脹而咳者,用訶子、青黛、杏仁。訶子能治肺氣,因火傷極,遂成郁遏脹滿,不能眠一邊,取其味酸苦,有收斂之功。佐以海石、香附、瓜蔞、青黛、半夏曲、姜,蜜丸噙。

痰瘀嗽

肺脹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挾瘀血,礙氣而病。宜養血以流動乎氣,降火疏肝以清痰。四物湯加訶子、青皮、竹瀝。

澄按:以上肺脹四症,治各不同。仲景乃治傷寒之法,主以散邪。丹溪乃治虛損之法,陰虛火動,痰挾瘀血,主以收斂消瘀。

嗽血

(見《本事》方加減)

血嗽則連頓不住,《本事》方加當歸、大棗。

氣嗽

肚痛脹滿,《本事》方加青皮去白,同煎。

脅痛應嗽

肝藏血,咳嗽氣澀不利,咳應兩脅,小柴胡加青皮、蘇子。

損傷咳

男婦因跌打損傷,負重辛苦,勞力傷損,肺臟既損,遇風寒則為咳嗽,或吐咯紫血,宜去心肺瘀血,當歸飲。

怒氣咳

怒則氣上,積血在胸脅,咳嗽年久不愈,每咳則隱隱而痛,活血飲。

時行咳

發熱惡寒,鼻塞頭痛,氣急,狀如傷寒,冷熱連咳不已。初得病即伏枕,一二日即輕。參蘇飲加細辛。

鱢嗽

鱢嗽,乃邪惡鬼注之嗽,乃五嗽中之一嗽也,主以四滿丸。

澄按:鱢者,以臭而名之。亦有屬熱與濕熱者。

面腫咳

宋徽宗寵妃,病痰嗽不寐,李防禦以蛤粉稍加青黛,用淡齏水加麻油數滴,調藥進之,是夕寢安嗽止,面腫亦消。

聚咳

風寒入肺,每一咳則連數百不止,不能轉氣,宜三拗湯。久則杏仁煮豬肺,或薑汁調蜜亦好,參蘇飲加細辛。

食積咳

食積痰嗽,面青白黃色,面上如蟹爪路,一黃一白是也。非青黛、瓜蔞不除。瓜蔞丸。

食飽咳

每一食飽則發咳嗽,此脾胃虛寒也,宜用千金溫脾湯。若咽中痛而聲鳴者,加乾薑一兩。

醋嗆咳

吃醋嗆喉,因成咳嗽不止。用甘草去皮作二寸段,中半劈開,用豬膽汁五枚,浸三日取出,火上炙乾為細末,煉蜜丸,每服四十丸,清茶吞下,臥時服。

咸哮咳

因食鹹物所傷,以致哮嗽不止,用白麵二錢,砂糖二錢,通搜和,用糖餅灰汁捻作餅子,放在爐內炸熱剷出。加輕粉四分另炒略熟。將餅切作四亞,摻輕粉在內。令患人吃盡,吐出病根即愈。

齁嗽

齁者,痰聲,即遠年近日喘哮咳嗽也。用糯米泔水磨茶子滴入鼻中,令病人吸入口內服之;口中橫咬竹管一個,片時間則涎口中流出如綿,當日即愈。二次絕根。

水咻咳

水咻咳者,水停肺而咻喘咳嗽也。用芫花為末,大水上浮浡濾過,拌大米粉搜和為粿,清水煮熟,恣意食之。

痰哮嗽

痰哮咳嗽,痰聲喉中如拽鋸。《本事》方加半夏三枚同煎。

上半日嗽

上半日嗽,多屬胃中有火,宜用貝母、石膏以降胃火。

午後嗽

午後嗽,多屬陰虛,用四物湯加知母、炒黃柏,先降其火。

清晨嗽

清晨嗽,食積也。脾不健運,夜臥不能運化精微,積為痰涎,每起必作咳嗽,吐出痰涎方止。保和丸。

黃昏嗽

黃昏嗽,多因火氣浮於肺,不宜用涼藥,宜五味子、五倍子,斂而降之。

夜嗽

夜間嗽甚,風寒鬱於肺中,宜三拗湯加知母。脈浮大而有熱,加黃芩、生薑。與黃昏嗽相類,一屬風寒,一屬肺火。

早嗽

早起嗽甚,胃中有食積,至此火流入肺中,宜知母、地骨皮,以降肺火。與清晨嗽相類,治法又不同。

喉中水雞聲

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者,射干麻黃湯主之。一味白前亦妙。

聲嘶嗽

咳嗽而聲嘶者,乃血分受熱故也。蛤粉、青黛,蜜調服之。

呷呀嗽

上氣咳嗽,息氣呷呀,喉中作聲,唾黏。以藍實葉水浸良久,搗絞取汁一升,空心燉服,須臾以杏仁研取汁,煮粥食之。

㗇呷嗽

久患咳嗽,喉中作聲㗇呷,不得眠,以白前為末,酒調下二錢。

氣澀嗽

氣澀咳嗽,氣寒喘而咳不起也,用二陳湯加瓜蔞、蘿蔔子、桔梗、枳殼。

礙氣嗽

礙氣嗽者,血礙氣作嗽也,用桃仁去皮尖,大黃酒炒,薑汁服。

傷力嗽

傷力咳嗽,兼有痰涎,用白朮、知母、茯苓、甘草、當歸、白芍、川芎、麥冬、貝母、款冬花、花粉。

積年咳嗽

《食醫心鏡》云:積年上氣咳嗽,多痰喘促,吐膿血,用蘿蔔子一合研,煎湯食上服之。

瘻咳

上咳不止,脈無神氣,糞門生瘻,此陽極而下也,不治之症。瘻,先咳而後發瘻也。肺與大腸相為表裡,久咳則肺傷,氣虛則下陷,生瘻則傷之極矣,故不救。

妊婦子嗽

子嗽由於火邪,當以清火潤肺為務,宜紫菀湯。

酒嗽

飲酒酒熱傷肺咳嗽,瓜蔞、杏仁、竹瀝、薑汁、韭菜汁。

鼾嗽

咳嗽氣急,喉聲如鼾者,大虛之症。獨參湯。

短氣嗽

氣虧於下,元海無根,上浮胸臆,呼不能升,咽不能降,氣短喘咳不相接續者,大虛之症。貞元飲。

乾咳嗽

《原病式》曰:人瘦者,腠理疏通而多汗,泄瀉,血液衰少而為燥熱,故多為勞嗽之疾。

丹溪曰:咳而無痰者,此係火鬱之症。乃痰鬱火邪在中,用桔梗以開之,下用補陰降火,不已則成勞。此證不得志者多有之。

又曰:乾咳嗽極難治,此係火鬱之症。痰鬱火邪,倒倉法好。宜用補陰之方,四物加竹瀝、炒柏之類。又方,用杏仁、貝母、青黛、瓜蔞、枳殼之屬。

劉忠厚曰:咳無痰者,本肺氣傷而不清,咳久則痰鬱於中,而不能上出。故當用藥以開提之,實者宣法亦可施也。凡嗽久亦有痰中見血者,或帶血絲者,燥熱少血者,皆當取其化源。故曰滋陰降火,燥熱勞嗽是宜。

張景岳曰:乾咳嗽者,在丹溪云火鬱之甚,乃痰鬱火邪在肺中,不得志者有之。此說不然,夫既云不得志,則憂思內傷,豈痰火病也,又豈苦梗、倒倉所宜攻也。蓋乾咳嗽者,以肺中津液不足,枯涸而然。此明系內傷虧損,肺腎不交,氣不生精,精不化氣,所以乾澀如此。但其有火無火,亦當辨治。若臟平無火者,止因肺虛,故必先補氣,自能生精,宜五福飲之類主之。若臟氣微寒者,非辛不潤,故必先補陽,自可生陰,宜理陰煎,或六君子湯之類主之。若兼內熱有火者,須保真陰。故必先壯水,自然制火,宜一陰煎,或加減一陰煎,兼貝母丸之類主之。若此症而但知消痰開鬱,將見氣愈耗,水愈虧,未免為涸轍之鮒矣。中和理陰湯、味補飲二方最宜。

澄按:外感以咳嗽為輕,內傷以咳嗽為重,虛損之症未有不咳嗽者也。三綱領、八條目不能盡其概,故又彙集各嗽名目,其間有名同而治異者,亦有名異而治同者,內外並錄,以備採擇云耳。

治案

薛立齋治陳國華,素陰虛,患咳嗽,以自知醫,用發表化痰之藥不應,用清熱化痰等藥,症愈甚。薛曰:此脾肺虛也。不信,用牛黃清心丸,更加胸腹作脹,飲食少思,足三陰虛症悉見。朝用六君加桔梗、升麻、麥冬、五味,補脾土以生肺金;夕用八味丸,補命門火以生脾土,諸症悉愈。經云:不能治其虛,安問其餘?此脾土虛不能生肺金,而金病復作。用前藥而反助其火,吾不得知也。

又治張克明咳嗽,用二陳、芩、連、枳殼。胸滿氣喘,侵晨吐痰,加蘇子、杏仁,口出痰涎,口乾作渴。薛曰:侵晨吐痰,脾虛不能消化飲食;胸滿氣喘,脾虛不能生肺金;涎沫自出,脾虛不能收攝;口乾作渴,脾虛不能生津液。遂用六君加炮薑、肉果溫補脾腎,更用八味丸以補土母而愈。

江應宿治周三者,年近三十,潮熱咳嗽咽啞,診之六脈弦數。周故以酒豪,先年因酒後嘔血,是年又復嘔血數升,遂咳不止,百治不應,飲食遞減,煩躁喘滿,江與四物湯換生地,加貝母、丹皮、阿膠、麥冬、五味煎服,加生蔗汁一小酒杯,薑汁少許,嗽漸止。食少,再加白朮、茯苓、人參,食漸進。夜噙太平丸,晨服六味丸加枸杞、人參、麥冬、五味為丸。兩月咳嗽全止,半年肥白如初。

生生子治閔蜃樓,患虛損咳嗽,晝輕夜重。孫曰:此症咳嗽,由肺火未清,誤服參、術太過而然。但為清肺利肺,咳可立止,止後以補心安神之劑養之,則萬全矣。麥門冬、桑白皮、白藥子、貝母、桔梗、甘草、黃芩、枳殼,十帖,咳嗽全止。惟心血不足,神不固精,以棗仁、遠志、麥冬、蓮花心、丹參調養,百日果能出戶。

李士材治張飲光,虛損發熱,乾咳呼吸喘急。始用蘇子降氣不應,乃服八味丸,喘益急。李視兩頰赤,六脈數大,此肺肝蘊熱也。以逍遙散用牡丹皮一兩,苡仁五錢,蘭葉三錢,連進兩劑,喘吸頓止。以地黃丸一料,用麥冬、五味煎膏,及龜膠為丸,至十斤而康。

咳嗽例方

杏子湯 治咳嗽不問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及虛勞咯血,痰飲停積者,皆治療之。

人參 半夏 茯苓 細辛(一半) 白芍 甘草 乾薑(一半) 五味子 桂枝(一半,等份)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杏仁(去皮尖,銼)五枚,生薑三片,煎服。感冒加麻黃。脾胃實者加御米殼、烏梅一個。嘔逆噁心者不可服。若年久咳嗽,氣虛喘急者去杏仁,人參倍加,麻黃、芍藥、乾薑、五味子各增一半。一名小青龍湯。

六安煎(新方) 治風寒咳嗽,及非風初感,痰滯氣逆等症。

陳皮(一錢五分) 半夏(二三錢) 茯苓(二錢) 甘草(一錢) 杏仁(一錢) 白芥子(五七分) 生薑(三片)

外感風邪,咳嗽而寒氣盛者,多不易散,宜加細辛七分或一錢。若冬月嚴寒邪甚者,加麻黃、桂枝亦可。若風勝而邪不甚者,加防風、蘇葉。若頭痛鼻塞,加川芎、白芷、蔓荊子。若兼寒熱,加柴胡、蘇葉。風邪咳嗽不止,而兼肺胃之火者,加黃芩,甚者加知母、石膏。凡風寒咳嗽,痰不利者,加當歸,老年者尤宜。若氣血不足者,當以金水六君煎。

金水六君煎(新方) 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或年邁陰虛,血氣不足,外受風寒,咳嗽嘔惡,多痰喘急等症。

當歸(三錢) 熟地(三五錢) 陳皮(一錢五分) 半夏(二錢) 茯苓(二錢) 甘草(一錢) 生薑(三片)

如大便不實而多濕者,去當歸,加山藥。如痰盛氣滯,胸脅不快者,加白芥子七八分。如陰寒甚而嗽不愈者,加細辛五七分。兼表邪寒熱者,加柴胡一錢。

瓊玉膏 治氣虛久嗽,氣散失音,乾咳無痰,或見血線。

地黃(四斤) 茯苓(十二兩) 人參(六兩) 白蜜(二斤)

先將地黃熬汁去渣,入蜜煉稠,再將參、苓為末和入,磁罐封,水煮半日,白湯化服。

汪訒庵曰:有聲無痰,謂之乾咳。脾有濕則生痰,病不由於脾,故無痰。肺中有火則咳,病本於肺,火盛津枯,故乾咳。地黃滋陰生水,水能制火;白蜜甘涼性潤,潤能去燥。氣為水母,土為金母,故用參、苓補土生金。蓋人參益肺氣而瀉火,茯苓清肺熱而生津也。

潤肺湯 治上盛下虛,脾肺濕熱,遠年近日氣喘咳嗽,痰盛,心胸氣悶,不思飲食,或往來寒熱,或感冒風寒,喘嗽氣急,五勞七傷,吐血等症,並皆治。

知母(二錢) 紫菀(五錢五分) 梔子 麻黃 荊芥 馬兜鈴(各五分) 赤芍 甘草(各一錢) 前胡 赤苓 黃芩(各二錢) 桑白皮(二錢五分) 半夏(三錢) 杏仁(五錢)

此藥,如婦人加川芎、生地、丹皮各一錢。

每服一兩四錢五分,用水二鍾,生薑五片。初感風寒,加蔥白三根。久患咳嗽,加大棗二枚,不用蔥白。臨臥將身右臥,用絹帛頂住右軟肚,次用竹筒緩緩吸藥熱,不言語呼喚,切忌房勞。

潤肺丸

訶子 五味子 五倍子 甘草

上為末,蜜丸。噙化。

新寧膏 治咳嗽屬火炎熱鬱,氣衰不足者。

生地 麥冬(各十兩) 龍眼肉 苡仁(各八兩) 橘紅(三兩) 桔梗 甘草 貝母(各三兩) 薄荷葉(五錢)

煎成膏,將苡仁、貝母、薄荷為末調入。

紫菀湯(海藏) 治肺傷氣極,勞熱久嗽,吐痰吐血,肺痿肺癰。

紫菀 阿膠 貝母(各一錢) 五味子(十二粒) 桔梗 甘草 人參 茯苓 知母(各五分) 一方加蓮肉一錢。

《良方》紫菀湯 治子嗽。

紫菀 天冬(各一錢) 桔梗 甘草 桑皮 杏仁(各三分) 竹茹(二分)

入蜜溫服。

桔梗湯 治髒髮咳。

桔梗(三錢) 甘草(六錢)

水煎,溫服。

寧嗽化痰湯 治感冒風寒,咳嗽鼻塞。

桔梗 枳殼 半夏 陳皮 前胡 乾葛 茯苓(各一錢) 紫蘇(一錢二分) 麻黃 杏仁 桑皮(各一錢) 甘草(四分)

人參清肺湯 治肺胃虛熱,咳嗽喘急,坐臥不安,年久勞嗽吐痰。

人參 杏仁 阿膠(各一錢) 粟殼 甘草 桑皮 知母 地骨皮 烏梅肉(各五分) 大棗(一枚)

含化丸 治肺熱久嗽,吐痰內有白泡,當於肺瀉火。

枇杷葉 木通 款冬花 杏仁 桑白皮 紫菀 大黃

蜜丸如櫻桃大,夜臥或食後含化一丸。

枇杷葉散 治勞嗽,降肺氣。

枇杷葉 苡仁 麥冬 橘紅(等份)

一味百部膏 治三十年久嗽。

用百部搗汁,煎如飴糖,服一二匙。一加白蜜,一加飴糖。

清咽寧嗽湯 治熱壅肺氣,聲啞咳嗽。

桔梗(二錢) 梔子 黃芩 桑皮 甘草 前胡 知母 貝母(各一錢)

《本事》方 治十六般咳嗽。

阿膠 馬兜鈴 甘草 半夏 人參 杏仁

上為末。每服一錢,看引下。心嗽面赤,或汗流,加乾葛。肝嗽淚出,加烏梅、大米。脾嗽不思飲食,或噁心,加生薑。膽嗽不睡,加茯神。胃嗽吐逆酸水,加蛤粉。勞嗽,加秦艽。膈嗽出痰如圓塊,加生薑汁調藥下。熱嗽夜甚,加蜜。暴嗽涕唾稠黏,加生薑、烏梅。哮嗽如拽鋸,加半夏。血嗽連頓不住,加當歸、大棗。氣嗽肚痛脹滿,加青皮。腎嗽,加飴糖、黃耆。產嗽背胛痛,加甘草、黃蠟。

姜蜜方 治聚咳不止。

薑汁、白蜜和勻服。

紫菀散 治咳中有血,虛勞肺痿。

人參 紫菀 茯苓 知母 桔梗 阿膠 貝母 五味子 甘草

寧肺湯 治榮衛俱虛,咳嗽,發熱自汗,肺氣喘急,咳嗽痰涎。

人參 當歸 白朮 熟地 川芎 白芍 五味子 麥冬 桑皮 茯苓 甘草(各一錢) 阿膠(蛤粉炒,各一錢半) 生薑(三片)

貝母散 治暴發咳嗽,多日不愈。

貝母 杏仁 桑白皮(各二錢) 五味子 知母 甘草(各一錢) 款冬花(一錢五分) 生薑(三片)

麻黃射干湯 治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

射干 麻黃 生薑 細辛 紫菀 款冬花 五味 半夏

用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痰嗽方 治肺胃心胸之間有痰涎壅塞,氣逆而咳嗽。

茯苓(一錢五分) 橘紅 半夏(各一錢) 甘草 桔梗(各五分) 杏仁(七枚) 枳殼(四分) 生薑(一片)

若風熱之痰初起,加前胡、荊芥、蘇葉各一錢。

虛火咳嗽方 元氣虧損,三焦之火炎上,刑剋肺金。

麥冬(三錢) 生地(二錢) 紫菀 茯苓(各一錢) 牛膝 車前(各五分) 知母(一錢) 虛加人參(一錢。)

肺脹咳嗽方 氣虛不能宣布於外,而反逆歸本經,諸竅閉塞不通而發脹,左右不得眠。脹則雲門、中府兩脅之經絡皆不能利,所以氣高,似喘非喘,咳嗽。

紫菀(三錢) 貝母(二錢) 桑皮 蘇子(各一錢五分) 橘紅 車前(各一錢)

虛加人參。有火加麥冬、貝母。

肺虛咳嗽方 肺氣自虛,腠理不密,無風畏風,不寒怯寒,氣怯息短,力弱神虛,咳嗽。

棗仁(三錢) 人參 黃耆(各一錢五分) 白朮 茯苓(各一錢) 桑皮(五分) 炙草(二分) 陳皮(三分)

潤肺止嗽方 喉干聲啞,水虧金燥,火盛刑金。

松子肉(三錢) 貝母 紫菀(各一錢五分) 知母 牛膝(各一錢) 枇杷葉 菊花(各三分)

睡時溫服。

癆嗽方 痰嗽因熱鬱生蟲,初起即治易愈。

百部(一錢五分) 貝母(三錢) 蛤蚧(二錢) 知母(一錢) 薄荷 橘紅(各五分) 地骨皮(一錢) 甘草(三分)

煎服。三更時煎二鍾,於五更時分服,至黎明服青蒿鱉甲丸。

痿嗽方 肺金失潤澤之性,而精津血液耗竭,以致肺葉虛痿咳嗽。

麥冬(三錢) 生地(二錢) 知母 人參(一錢) 貝母 玉竹 紫菀 天冬(各一錢)

或煎膏噙化亦好。

鳳髓湯 治咳嗽,大能潤肺。

牛髓(一斤) 白蜜(十斤) 山藥 杏仁(各四兩) 胡桃肉(四兩)

上將牛髓、白蜜用砂鍋熬沸,以絹濾去渣,盛磁瓶內,將杏仁等三味同入瓶內,以紙密封瓶口,重湯煮一日夜,取出冷定。每空心以白湯服一二匙。

二母散

知母 貝母(等份)

生薑三片煎,溫服。

阿膠散 治一切咳嗽,老人虛人皆可服。

阿膠 馬兜鈴(各一兩) 五靈脂 桑白皮(各一錢) 甘草(二錢五分)

為末,夜臥煎服。

又方 治咳嗽喘急,或咳而哽氣,喉中有聲。

阿膠(一兩) 牛蒡子(二錢五分) 炙甘草(一錢) 馬兜鈴(五錢,炒) 杏仁(七枚) 糯米(一兩)

紫菀茸湯 治飲食過度,或食煎煿,邪熱傷肺,咳嗽咽癢,痰多唾血,喘急脅痛不得臥。

紫菀 款冬花 百合 杏仁 阿膠 桑白皮(經霜) 貝母 蒲黃 半夏(各一兩) 犀角(鎊) 甘草 人參(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五片,煎八分。食後溫服。

肺火夜咳方(秘抄)

苡仁(一合) 山藥(二錢) 竹葉(十三片) 雪梨(三片)

水二碗,煎八分,當茶吃。

聲啞咳嗽方

杏仁 桔梗 紫菀 甘草 白前 五味子 瓜蔞仁 生薑 款冬花 半夏曲 通草

乾咳午熱方 自驗得效。

桔梗 青黛(合八分) 枳殼(六分) 瓜蔞仁(一錢) 貝母 杏仁(各八分)

黃柏 膽星(各五分)

加竹瀝半杯。

噙化丸 潤肺止咳。

訶子 五味子 五倍子 粟殼

上藥蜜丸,噙化。

久嗽神膏

蘿蔔(一斤,搗汁) 生薑(五錢) 大貝母(二兩)

三味熬膏,入蜜二兩,飴糖半斤,熬成膏,不時服。

玄霜膏 治吐血虛嗽神效。(祖傳。)

烏梅汁(六兩) 薑汁(一兩) 蘿蔔汁 梨汁(各四兩) 款冬花(二兩) 白蜜 柿霜(各四兩)

紫菀(二兩)

以上藥聽用。另以白茯苓八兩為末,用乳汁三斤,將茯苓末拌勻入內,取出曬乾,又浸又拌,乳盡為度。卻將紫菀、款冬末入蜜四兩,同前柿霜、白糖並各汁作一處,入砂鍋慢火熬膏,如彈子大。臨睡時噙化一丸。

瓊珠散 不問遠年近日咳嗽,其效如神。

桑白皮 五味子 甘草 陳皮 粟殼(一斤,去蒂膜,醋浸三日,曬乾)

上為末,煉蜜丸。

紫菀散

紫菀 款冬花(各二兩)

為末。米飲調服一錢,日三次。一方,加百部,烏梅湯下。喘,加杏仁;渴,加烏梅;氣逆,加橘紅;頭疼,加細辛、甘草;氣脫,加御米殼。

百部飲 治久嗽。

桔梗(八分) 甘草(三分) 茯苓(七分) 大貝母、百部(各一錢) 玉竹(三錢) 沙參 麥冬(各一錢) 蘇梗(三分)

人參應夢散

苦草(六兩) 人參 桔梗 青皮 白芷 甘葛 白朮(各三兩) 乾薑(五錢五分) 生薑(三片) 大棗(二枚)

觀音應夢散

人參(一寸,用官揀者) 胡桃(二枚,去殼不去皮) 生薑(五片) 大棗(二枚)

此方人參定喘,胡桃斂肺也。

安眠散 治喘嗽久而不止。

款冬花 麥冬 烏梅肉 佛耳草(各四分) 橘紅(五分) 甘草(三分) 粟殼(一錢,蜜炙)

上為末,水一鍾,煎八分,入黃蠟如棗核許,煎化,臥服。

三妙湯 治久嗽。

烏梅肉(三個) 北棗(三枚) 粟殼(四兩,蜜炙)

水煎,溫服。

百花膏 治咳嗽不已,或痰中有血。

百合(蒸,焙乾) 款冬花(各等份)

上蜜丸龍眼大,薑湯下。

鹿茸丸 治酒色過度,咳嗽吐血。

枇杷葉 紫菀 款冬花 杏仁 鹿茸 桑皮 木通 大黃

上為末,煉蜜丸,噙化。

止嗽散 諸般咳嗽。

桔梗 荊芥 紫菀 百部 白前(各二斤) 甘草(十二兩) 陳皮(一斤)

上為末,每服三錢。

團魚丸 久嗽不止。

貝母 知母 前胡 柴胡 杏仁(各四錢) 大團魚(一個,重十二兩)

上藥與團魚同煮熟,取肉連汁食之。將藥渣焙乾為末,用魚骨煮汁一盞,和藥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麥冬煎湯送下。

鱉甲丸 治勞嗽虛症,及鼻流清涕,耳作蟬聲,眼見黑花,一切虛症。

五味子(二兩) 鱉甲 地骨皮(各三兩)

為末蜜丸,空心下。

柴胡散 治虛羸瘦,面黃無力,減食盜汗,咳嗽不止。

柴胡 知母 鱉甲(各一兩) 五味子(五錢) 地骨皮(一兩五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烏梅二個,青蒿五葉,水煎。

九仙散 治一切咳嗽不已。

人參 款冬花 桔梗 桑皮 五味子 阿膠 貝母 烏梅(各五分) 御米殼(二錢,蜜炙) 生薑(一片) 大棗(二枚)

劫嗽丸 治久嗽失氣,失音者,宜此斂之。新咳不宜用。

訶子肉 百藥煎 荊芥穗(等份)

為細末蜜丸,噙化。

官青方 治咳嗽吐血不止,痰黃氣結。

蘇梗(一錢) 杏仁 蘇子 鬱金(各三錢) 前胡(二錢) 薄荷 梔子 連翹(各一錢) 半夏(二錢) 海石(一錢) 瓜蔞(三錢)

貝母丸 消痰熱,潤肺止嗽,乃治標之妙劑。

貝母一兩為末,用砂糖或蜜和丸龍眼大,或噙化,或嚼服之。若欲劫止久嗽,每貝母一兩,宜加百藥煎、蓬砂、天竺黃各一錢,佐之尤妙。如無百藥煎,即醋炒文蛤一錢亦可,或粟殼亦可酌用。

方見各門

六味地黃丸

四君子湯

四物湯(俱見秦越人治法。)

人參固本丸(見泄瀉。)

保和湯(見《十藥神書》。)

八味丸(見《金匱》治法。)

六君子湯(見痰。)

八味地黃湯

六味地黃湯(見血證。)

大補元煎

左歸丸

右歸丸

左歸飲

右歸飲

一陰煎

四陰煎

五福飲(俱見張景岳治法。)

越婢加半夏湯

三拗湯

小青龍湯

桂枝湯

麻黃附子細辛湯(俱見下集寒門。)

神朮散(見濕勞。)

小柴胡湯

涼膈散

柴陳煎

金沸草散

升麻湯(俱見風熱。)

芍藥甘草湯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茯苓甘草湯(俱見痰門。)

竹葉石膏湯

香薷飲

黃連解毒湯

人參白虎湯(俱見下集暑門。)

白朮湯

白朮酒(俱見下集濕門。)

逍遙散

四七湯(俱見郁門。)

梔子仁湯(見下集積熱。)

當歸散

活血飲(俱見下集瘀血。)

厚朴湯(見下集食積。)

理陰煎

參蘇飲(俱見下集屢散。)

烏梅丸

四滿丸(俱見下集外蟲。)

異功散

赤石脂禹餘糧湯

豬苓分水散(俱見泄瀉。)

生料鹿茸丸

安腎丸(俱見喘門。)

清音丸

橄欖丸(俱見聲啞。)

瓜蔞丸(見下集痰積。)

知母茯苓湯(見肺痿。)

蛤蚧散(見嗽血。)

大菟絲子丸(見膝冷)

柴陳解托湯

柴芩解托湯

和中解托湯

清裡解托湯

葛根解托湯

升柴拔陷湯(以上見師朗治法。)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