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不居集

上集卷之二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自汗盜汗

經旨

《陰陽別論》曰:陽加於陰,謂之汗。

《評熱病論》曰: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

《決氣》篇曰: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

《榮衛生會》篇曰: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舉痛論》曰:勞則喘息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

脈法

尺澀脈滑,謂之多汗。尺膚澀而脈滑,主陰傷也。

肺脈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脈緩甚,為多汗。

脈浮而濡者為汗,在寸為自汗,在尺為盜汗。自汗之脈,微而弱,為陽衰。盜汗之脈,細而澀,為陰弱。

自汗盜汗

自汗者,濈濈然無時而自出,動作則益甚。盜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覺來即收。古法云:自汗者屬陽虛,腠理不固,衛氣之所司也。人以衛氣固其表,衛氣不固,則表虛自汗,而津液為之發泄也。治宜實表補陽。盜汗者屬陰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陽蒸陰分則血熱,血熱則液泄,而為盜汗也。治宜清火補陰。此其大法,不可不知也。然自汗亦有陰虛,盜汗亦有陽虛,何也?如遇煩勞大熱之類,最多自汗,或以飲食之火起於胃,勞倦之火起於脾,色酒之火起於腎,皆能令人自汗。若此者,謂非陽盛陰衰而何?又若人之寤寐,總由衛氣之出入。衛氣者,陽氣也。人於寐時,則衛氣入於陰分,此其時,非陽虛於表者而何?所以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症,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也。然則陰陽有異,何以辨之?曰:但察其有火無火,則或陰或陽,自可見矣。蓋火盛而汗出者,以火鑠陰,陰虛可知也。無火而汗出者,以表氣不固,陽虛可知也。知斯二者,則汗出之要無餘義,而治之之法,亦可得其綱領矣。

吳澄曰:汗者,人身之血液也。經言: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虛勞之人,陽氣外虧,陰氣內竭,腠理空疏,皮毛不固,心氣虧虛,榮衛不調,故多自汗、盜汗之症。蓋本真氣不攝,津液外亡,日久不止,則精神頓損,肌肉消瘁,而變為羸瘠勞怯矣。

五臟出汗

自汗者,衛氣不固,榮血滲泄。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精奪,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倦,汗出於脾。

榮衛氣血

汗由血液,本乎陰也。經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其義可知矣。然汗發於陰,而出於陽。此其根本則由陰中之營氣,而啟閉則由陽中之衛氣。故凡欲疏汗,而不知營衛之盛衰;欲禁汗,而不知橐龠之牝牡,吾知其不敗不已也。

冷汗熱汗

汗症有陰陽,陽汗者,熱汗也;陰汗者,冷汗也。人但知熱能致汗,而不知寒亦致汗。所謂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陽氣內虛,則寒生於中,而陰中無陽。陰中無陽,則陰無所主,而汗隨氣泄。故凡大驚大恐大懼,皆能令人汗出,是皆陽氣頓消,真元失守之兆。至其甚者,則如病後、產後,或大吐大瀉,失血吐瀉之後,必多有汗出者,是豈非氣去而然乎?故經曰: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仲景曰:寒極反汗出,身必冷如冰,是皆陰汗之謂也。故凡治陰汗者,但當察氣虛之微甚。微虛者,略扶正氣,其汗自收。甚虛者,非速救元氣不可,即桂、附、乾薑之屬,必所當用。

治法

肺虛者護其皮毛

陽虛自汗,宜補肺。然有扶陽而不愈者,乃表虛而汗無以外衛也,當養血以調之。

脾虛者壯其中氣

汗出於脾,濕氣勝也,當燥之。然有補脾勝濕而不愈者,乃火氣蒸騰也,當先清其熱。

腎虛者固其封藏

汗出於腎,陽加陰也,當清之。然有養血涼血而不愈者,乃相火作汗也,當滋其陰。

肝虛者禁其疏泄

肝主疏泄,而自汗者,當調血清火。

澄按:虛勞盜汗,與傷寒盜汗不同。傷寒盜汗,邪在半表半裡,故以和表為主。虛勞屬陰虛不足,當以補陰為主。心脾不足,思慮太過,而自汗、盜汗者,宜資成湯。若脾陰血少發熱,自汗、盜汗者,宜理脾益榮湯。若脾虛不攝,汗多者,宜理脾陰正方。若兼外邪者,宜寧神內托散。

肝血不足肝氣有餘盜汗

汗本心之液,其出入關乎肝、肺。營分開合,肝司之;衛分開合,肺司之。顧營衛各有所虛,則各有所汗。陽虛汗責於營,然必相須為用,衛氣不固於外,由陰氣之不藏;營氣失守於中,由陽氣之不密。故治盜汗之法有二:一由肝血不足,木不生火,而心亦虛,酸棗仁湯,補肝即以補心也;一以肝氣有餘,木反侮金,而肺亦虛,當歸六黃湯,治肝即以治肺也。更有陰虛無氣者,津脫液亡,又當以生脈、六味,固陰陽之根為主。若用連、芩、知、柏,若寒傷胃,使金水益虛,木火益旺,則有措手不及之虞矣。

陽證自汗盜汗

脈症有火,或夜熱煩渴,或便熱喜冷之屬,皆陽盛陰虛也。宜當歸六黃湯、保陰煎。

陰分微有火而不甚者,宜一陰煎、加減一陰煎。

心火不寧,煩躁出汗,宜硃砂安神丸、天王補心丹、生脈散之類主之。

有本非陰虛,止因內火熏蒸,血熱而多汗者,宜正氣湯,或黃芩芍藥湯之類。

陰證自汗盜汗

症無火邪,內無火脈,便是氣虛陰證,不可妄用涼藥,以敗陽氣。若只因氣虛,而火未衰者,宜三陰煎、參歸湯、人參建中湯、味補飲。

若睡中盜汗,而無火者,宜參苓散、獨參湯。

陽氣俱虛者,宜參附湯、大建中湯。

氣虛火衰之甚者,宜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

吐血衄血汗

虛勞吐衄,氣血已傷,復又自汗、盜汗,血液益竭,不可專治其血,而不斂其汗。宜麥門冬飲子、柔脾湯。

陰虛潮熱汗

陰虛陽必湊之,故陽蒸陰分則血熱,血熱則液泄,而為盜汗也。宜益陰腎氣丸、味補飲。

陽虛厥熱汗

陽虛陰必走,氣不固,宜補氣以固陽。且陽能統陰,氣為水母,甘溫化氣,陰液漸斂。宜大補黃耆湯。

遺精盜汗

腎水不交心火,怔忡恍惚,夜多盜汗,便赤遺精。心腎丸、資成湯。

食少發熱盜汗

脾腎虛寒,飲食少思,發熱盜汗,真氣虧損,肌體瘦弱,宜還少丹。

虛風多汗

飲食則汗出如洗,少氣痿弱,不治必成消渴,宜牡蠣白朮散。

食少作瀉自汗

脾肺俱虛,惡寒發熱,肢體瘦倦,食少作瀉,口乾,心悸自汗,宜人參養榮湯。

漏風多汗

飲酒中風汗多,食則汗出如洗,久而不治,必成消渴,宜牡蠣白朮湯。

心忡氣短盜汗

腎氣虛損,真陰中陽氣不足,不能固攝,小便頻多,水不濟火,心忡氣短,故多盜汗。大菟絲子丸。

目暗耳鳴盜汗

—切虛損,既有遺精,又兼盜汗,走散真氣,倦怠日甚,宜金鎖正元丹。

心氣虛而汗

汗為血液,五臟六腑之陽皆心主之,以行其變化,以隨其陽氣之所在而生津,亦隨其氣之所在而固攝。若氣虛不能固攝,泄而為汗,急宜止之。養心湯、神效麥麩湯。

咳嗽自汗

咳而加汗,不治之症也。若肺氣不通,新久咳嗽自汗,此肺氣虛而不能收攝也。寧肺湯、保金湯。

小便不禁自汗

內虛里寒,自汗時出,小便不禁。秘元丹。

治案

虞恆德治一人,得內傷虛症,發熱自汗,如雨不止,服補中益氣湯十數帖不效。虞以前方加減,每帖用蜜制黃耆一錢五分,人參一錢,白朮、甘草、陳皮各七分,當歸、白芍各一錢,升麻、柴胡各三分,加桂枝三分,麻黃根七分,浮小麥一撮,炮附子三分。三帖而汗止,熱亦退尋安。

生生子治祝宏吾,素有陰陽之患,子午潮熱,咳嗽痰多,汗流不止,胸膈不暢,大便燥結,動作喘乏口渴。以貝母、知母、瓜蔞仁、桑白皮各一錢,枳殼、黃連、麥門冬各八分,桔梗、柴胡、前胡各五分,甘草三分,五味子十一粒。服下五更微汗,熱退十之七,惟痰嗽喘乏,改用瓜蔞仁二錢,余如前外,以七制化痰丸夜服,熱盡退。據脈弦數不減,恐防作瘧。半月後,果報瘧作,咳嗽轉加,所出皆黃黏老痰。曰:書云無痰不作瘧。仍用前方,倍用柴胡、貝母為君,烏梅一個,四劑而愈。

江篁南治一婦人,以惱怒患痰嗽,潮熱自汗,肌體瘦損,屢藥罔效,脈渾渾如泉湧,右寸散亂,數而且緊。以參、耆、歸、朮、茯苓、陳皮、甘草、白芍、半、曲、香附、圓眼肉,四帖,自汗十愈八九,起立覺有力,痰嗽減半。惟口內乾熱,前方半夏換貝母,出入調理尋愈。

江應宿治一婦人,年四十三歲,寡居。惡寒頭痛,噁心嘔吐,多汗,易感風寒。診其脈,兩尺沉細無力。乃命門火衰,人肥而多郁,脾肺虛寒。以人參、白朮、柴胡、半夏、陳皮、香附、青皮、枳實、乾薑、紫蘇。二劑痰清,寒熱少止。繼以八味丸愈。

—人患盜汗,每夜濕被數重,開帳時如霧上蒸。以當歸六黃湯加減,數十劑略減二三分,未全愈。診六脈沉伏,乃虛之極也。加人參七分,黃耆加至三倍,復以童便煮附子三分。一服熱退,汗止一半,再服全愈。

汗證例方

當歸六黃湯 治盜汗之聖藥。

當歸 黃耆(蜜炙,各一錢二分) 生地 熟地 黃連 黃芩 黃柏(各一錢)

水二鍾,煎服。

正氣湯 治陰分有火,盜汗。

黃柏 知母(炒,各二錢) 炙甘草(六分)

秘傳酸棗仁湯 治心腎水火不交,精血虛耗,痰飲內蓄,怔忡恍惚,夜臥不安。

棗仁(炒) 遠志 黃耆 白茯苓 蓮肉 當歸 人參 茯神(各一錢) 陳皮 炙甘草(各五錢)

水一鍾,加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日一服,臨臥一服。

大補黃耆湯 治虛弱自汗。

人參 白茯苓 肉蓯蓉 熟地(各一錢) 黃耆 白朮 當歸 山萸 防風(各八分) 炙甘草 肉桂(各四分) 五味子(十一粒)

水一鍾半,加姜三片,棗一枚。

參歸湯 治心虛盜汗。

人參 當歸(等份)

上先用豬心一枚,破作數片,煎湯,澄取清汁,煎藥服。

三附湯 治陽虛自汗,寒濕沉痼,陽虛陰虛。

黃耆(一兩) 附子(五錢) 名耆附湯。

白朮(一兩) 附子(五錢) 名朮附湯。

人參(一兩) 附子(五錢) 名參附湯。

喻嘉言曰:衛外之陽不固而自汗,則用耆附。膻中之陽遏鬱而自汗,則用朮附。腎中之陽浮游而自汗,則用參附。凡屬陽虛自汗,不能捨三方為治。然三方之用大矣,耆附可以治虛風,朮附可以治寒濕,參附可以壯元神,三者亦交相為用。若用其所當用,功效若神,誠足貴也。以黃耆、人參為君,其長駕遠馭,附子固不足以自恣。術雖不足以制附,然遇陽虛陰盛,寒濕成痼,即生附在所必用,何取制伏為耶?《金匱》白朮附子湯中,加甘草一味,以治痹症,豈非節制之師乎?急症用其全力,即不可制。緩症用其半力,即不可不制。至於急中之緩,緩中之急,不制而制,制而不制,妙不能言。

六味回陽飲 治陰陽將脫等症。

人參(一二兩或數錢) 製附子(二三錢) 炮姜(二三錢) 炙甘草(一錢) 熟地(五錢或一兩) 當歸身(三錢,如泄瀉或血動者,以冬朮代之,多多益善)

水二鍾,煎七八分,溫服。

神效麥麩湯 治心虛盜汗。

麥麩(炒黃色,一錢) 防風 白朮(炒) 牡蠣(煅,醋淬) 黃耆(炙,一錢五分)

水一鍾半,棗二枚,煎八分,調辰砂妙香散極妙。

秘元丹 治內虛里寒,自汗時出,小便不禁。

白龍骨(三兩) 訶子肉 砂仁(各一兩) 靈砂(二兩)

—為末,煮糯米粥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大菟絲子丸 治腎氣虛損,五勞七傷,腳膝痠疼,面色痿黃黧黑,目眩耳鳴,心忡氣短,時有盜汗,小便滑數等症。

菟絲子(酒製) 鹿茸(酥炙) 肉桂 石龍肉(去土) 附子(炮) 澤瀉(各一兩) 熟地 牛膝(酒浸一宿,焙乾) 山萸肉 杜仲 茯苓 肉蓯蓉(酒浸,切焙) 續斷 石斛 防風 補骨脂(酒炒) 川芎 五味子 桑螵蛸 覆盆子(各五錢)

上為末,酒煮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鹽湯、溫酒任下。

牡蠣散 治諸虛不足,及大病後,體虛津液不固,常常自汗。

黃耆(蜜炙) 麻黃根 牡蠣(煅,淬醋中,各二錢五分)

水一鍾,加小麥百粒,煎八分,食遠溫服。

牡蠣白朮散 治漏風症,以飲酒中風汗多,食則汗出如洗,久而不治,必成消渴。

牡蠣(煅,一錢) 白朮(炒) 防風(各二錢)

方見各門

六味地黃丸

天王補心丹

還少丹

人參養榮湯(以上見秦越人治法。)

獨參湯

麥門冬飲

柔脾湯(以上見血。)

人參建中湯(見仲景治法。)

參苓白朮散(見飲食不甘。)

寧肺湯(見嗽。)

硃砂安神丸

六味回陽飲(見下集寒。)

生脈散(見下集暑。)

保陰煎

一陰煎

加減一陰煎

三陰煎

大補元煎(以上見景岳治法。)

味補飲

資成湯

保金湯(以上見師朗治法。)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