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不居集

下集卷之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風勞

經旨

經曰: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濕,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空虛,氣血不次,乃失其常。

百病之始期也,必生於風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復還,或留止。

東方曰明庶風,東南曰清明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閶闔風,西北曰不周風,北方曰庶莫風,東北曰融風。

人之常有病也,亦因其骨節、皮膚、腠理不堅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為病。

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

勞風法在肺下,其為病使人強上瞑視,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此為勞風之病。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矣。

吳澄曰:風勞與傷寒不同,傷寒由表傳裡,而勞風法是肺下,在第五、六椎之間也。風為陽邪,善行數變,熏蒸肺絡,使人強上而不能俯仰。風熱內盛,使人瞑視而羞明。津液暗灼,使人唾出稠黏而若涕。風客皮毛,使人惡風而振寒。所見在此,所因在彼,果在腎非由肺也。少壯之人,水足以制火,則巨陽能引精,三日可愈。中年者,精雖未匱,比少壯者不無精弱,故必五日。老年之人,天癸將竭,真陰衰敗,不能制火,故曰不精者七日。跡此觀之,不必論人之少壯,為病之重輕,而審其精之盛衰,以察邪氣之出入。旺者出速,弱者稍遲,衰者日久,精虧氣弱之人,內無托送,則終不出也。咳出青黃若涕,是邪出之色也;如膿,邪出之狀也;大如彈丸,邪出之徵也;從口若鼻,邪出之路也。出則愈也,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矣。

脈法

大凡無邪無熱無積之症,其脈舉按無力而弱。若脈細而弦,似數非數,硬小而礙指,即有夾雜,不可作虛損治。

澄按:平人脈大為虛,浮大表虛,虛細微弱者盜汗。大而無力陽虛,數而無力陰虛。寸弱而軟上虛,尺弱而澀下虛,尺澀而疾血虛,兩關沉細為虛。此皆內損之脈也,並不見有弦急礙指緊數之象。蓋元氣既虛,脈安能實?凡見實脈,必挾外邪,切不可從內損治。

《難經》曰:至脈從下而上,損脈從上而下也。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養五臟六腑。三損損於肌膚,肌肉消瘦,飲食不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反此者,至脈之病也。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死。然治損之法: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不能治其虛,安問其餘?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此中工之所害也。

景岳先生曰:上損下之說,其義極精,然有未盡者,猶宜悉也。蓋凡思慮、勞倦、外感等症則傷陽,傷於陽者,病必自上而下也。色欲、醉飽、內傷等症則傷陰,傷於陰者,病必自下而上也。如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願曲,女子不月之類,此即上而下者也。又曰: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此即自下而上也。蓋自上而下者,先傷乎氣。故一損損於肺,則病在聲息、膚腠。二損損於心,則病在血脈、顏色。三損損於胃,則病在飲食不調。四損損於肝,病在瘛瘲、疼痛。五損損於腎,則病為骨痿、二便不禁。此先傷於陽,而後及乎陰,陽竭於下,則孤陰無以獨存,不可為也。自下而上者,先傷乎精。故一損損於腎,則病為泉源乾涸。二損損於肝,則病為血動筋枯。三損損於脾,則病痰涎湧盛。四損損於心,則病為神魂失守。五損損於肺,則病為喘急短氣。此先傷乎陰,而後及乎陽,陰竭於上,則孤陽無以獨生,不可為也。故曰心肺損而神衰,肝腎損而形敝,脾胃損而飲食不歸氣血。

澄按:外感之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總不能過於脾胃。虛勞之損,自一至五,五復犯一,日久乃深。所以外損與內損,所傷不同,所傳亦異。故內損有三年五載,而外損不過數十日,究其傳變,亦有三經,何如是之速?蓋時醫不察,識症不明,妄以內損之法治之,如油入面,如閉賊在家,如落井下石,雖欲不速,其可得乎?

總論

吳澄曰: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百病莫不由茲而生。惟風獨為百病長,故首重風勞,立此以為外損之樞紐。原考上古《素問》、《靈樞》,每言風之所生病者多,而不及於勞。惟《評熱論篇》有勞風之症,與後世之勞損乾咳相類,亦未明言。詳取各家之書讀之,其端緒或有或無,亦多缺略。故每於外損風勞一症,混入內傷虛損門中,相沿訛謬,已非一日矣。因不揣鄙陋,上集撰有外感類內傷之辨,而又將類虛損各症,細辨條分,各門暢發其旨,使千載闇昧,一旦昭然,其於虛損之症,不無小補云。

百病皆足以致虛損

百病皆足以致虛損癆瘵,治之者必究其因。是疾也,自古神良之醫每難措手。所謂病已成而後藥之,譬如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以故歷朝醫哲,往往狃於隅見,大都未純求。其發理精確,可以為來學之準則者,蓋無全書焉。

澄按:虛損之症,初病之時,未曾傳變,臟腑未傷,元氣未憊,治之不難。往往醫家、病家都不在意,忽略輕視,日久月深,肌肉削瘦,元氣大殘,真病已成,呼天求救,不亦晚乎?《易》曰:損其疾,使遄有喜,無咎。遄,速也,能遄治之,則有平復之喜也。

風為百病之長

風為陽邪,百病之長,主疏泄萬物。在表則表熱,令人汗出;在裡則裡熱,令人骨蒸;在肺令人咳嗽;在肝令人吐血;在腎令人遺精;附骨令人蒸熱盜汗,蒸久令人肌肉消瘦。古人云無風不作蒸,此至論也。自漢、唐及宋、元、明諸家,皆未竟其說。

澄按:風邪所在,傳變髒腑經絡,無一症不與虛損相同。但蒸時灑淅寒熱,微汗則熱退,退後不復熱,不印定時候,與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印定時刻,一日一發者迥別。

風邪變虛損之由

風陽邪也,在表則表熱,在裡則裡熱,附骨則骨蒸。風火相搏則咳嗽,蒸久血枯則肌瘦,虛火上炎則兩頰赤,睡而汗出。

澄按:肺主氣也。風傷衛,太陽為周身之表,先受之,令人表熱。里太陰也,與皮毛相合,若受之則入於肺,入於肺則氣道不清,氣道不清則鬱熱。又風陽邪也,肺陰臟也。以陽邪而入陰經,故竟傳五臟,不幹六腑。究其極,不至骨髓不止也。雖與傷寒傳入三陰不同,然自外傳內,由淺入深則一也。

宏格曰:以上論風邪傳變,其所見症,大都相類。而初起之原因,與致病之根由,適足以相發明,開後學之聾聵也。

勞熱不盡屬陰虛

勞熱之症,不盡屬陰虛,亦有陽邪入里,傳為骨蒸,令人先寒後熱,漸成羸瘦。若不審的,不獨用熱藥,是釜中無水,而益進火也。過用寒涼,是釜下無火,而又添水也。

澄按:勞熱之症,世人盡以為陰虛,而不知有陽邪傳裡之變。河間云:虛損之人,寒熱因虛而感也。感寒則損陽,陽損則陰盛,是猶釜下無火之症,而誤施寒涼之藥,是添水也,治之宜以辛甘淡。感熱則損陰,陰損則陽盛,是猶釜中無水之症,而誤施燥熱之品,是益火也,治之宜以甘苦酸鹹。然總以脾胃為主,過脾胃不治也。

膚腠不密易感風邪

肺主皮毛,形寒飲冷則傷肺。體既虛弱,膚腠不密,風邪易入,由此咳嗽潮熱。若以輕涼之劑投之,其熱頓釋。而無如時師,皆以收斂肺氣,助濕滯痰損脾之劑,不知風邪火熱,皆莫能散,所以愈投愈咳,愈進愈熱也。

澄按:上古不言風勞者,無其症也。今何有之?藥誤耳。何誤乎爾?清滋也。其清滋若何?蓋風本不成勞,清滋則閉邪入里,鬱蒸不散,不散則傳入經絡,而咳嗽、失血、潮熱見矣,見則成勞矣。欲其不損,其可得乎?

體虛感邪易成外損

近世虛勞之症少,而風勞之症多。究其故,體虛之人,易感風邪,或先微解,或微下,隨其症而治之,則無此症。醫者不察,見其咳嗽吐痰,潮熱失血,遂誤用滋補之劑。不知邪氣未除,便行滋補,邪氣得補,遂入經絡,以致不治。如此死者,何啻千萬?不知皆系客邪,非真虧損也。

澄按:外邪所入,傳變經絡,不止風勞一症,暑、濕、燥、火、寒、熱,皆能為患。而近世之疾,惟風勞最多。蓋風之傷人也,其始甚微,體旺者感之,即不服藥,亦自解散;體虛之輩,元氣不充,邪每留連,散亦不出。昧者不察,便行滋補,閉拒不出。諺云:傷風不愈變成勞。若非藥誤,決變不出。

感冒宛類虛損

肺主皮毛腠理,凡感冒風寒,肺為邪氣所鼓,其氣不能四布,亦因之沖逆於腦,金津與腦液同降於下,則鼻流清涕。咽喉為肺之門戶,肺竅為邪氣所閉,則為音啞聲重。風寒內鬱而化熱,熱極生痰,則氣火壅遏,閉塞氣道,則口燥咽乾,喉癢欲咳而痰嗽不清。肺氣凝滯,則清肅之令不行,津液結為痰涎。故冒風之症,宛類虛損,若治之不善,則成虛損。

澄按:外感雖類虛損,而其實不類也。一自內生,一自外入,其症相似,其因不同。如聲啞潮熱,咳嗽喉癢同也。外感必兼聲重,鼻流清涕,內損則無之,此同之中而又不同也。豈可一見發熱,遂認為火;一見咳嗽,遂認為勞。不明表裡,妄用滋降,內外合邪,留而不解,延綿日甚。虛弱之人,何能堪此,不至成勞不已也。此實為庸醫所誤,不可不詳審。

似損非損

凡似損非損之症,惟外感客邪者有之。蓋以外邪初感,不為解表散,而誤作內傷,或用清涼,或用消導,以致寒邪鬱伏,久留不散,或為寒熱往來,或為潮熱咳嗽,其症全似勞損。若用治損之法治之此症,滋陰等劑愈以留邪,熱蒸既久,不損成損矣。欲辨此症,當詳察表裡,而審其致病之由。蓋虛損之症,必有所因,而外感之邪,其來必驟。若或身有疼痛,而微汗則熱退,無汗又復發熱,或見大聲咳嗽,脈雖弦緊而不甚數,或兼和緩等症,雖病至一二月,而邪有不解,病終不退者,本非勞損,毋誤治之。

澄按:風邪初感,藥用解疏則邪散,補托則易出;清涼則冰伏,滋降則入內,誤治則變風勞。但虛勞咳嗽,輕微不出也,而此則聲重;虛勞之蒸,熱漸漸而甚也,而此則驟盛;虛勞之脈,弦細數也,而此則弦緊。求其故而治之,思過半矣。

風寒久郁嗽熱不止

凡人外感風寒,發熱咳嗽者,時醫不輕易表散,每用潤肺退熱藥,間附秦艽、蘇梗、柴、前一二味,而羌、獨、柴、前、防風等味,絕不敢用。不知秦艽陽明藥,柴胡少陰藥,於太陽何涉乎?以致風寒久郁,嗽熱不止,變成虛損,殺人多矣。

澄按:初感外邪,不行解散,則邪留而不散,漸變風勞之症。徒知解散,而解散之中不得其法,則邪亦留而不去,亦成風勞之症。蓋肺主皮毛,傳裡郁之,變而為熱;又為華蓋,五臟六腑,火自內起,熏蒸焚灼,變為難治之症。此皆初起治之誤也。及病既成,邪深入內,如油入面,又豈羌活、麻黃開發腠理之猛劑所能出耶?倘粗工不知而妄用之,是亦徒虛真元之氣而已,於邪何與乎?

虛勞挾外感邪熱

仲景云:虛勞挾外感,邪熱致鑠,陰血枯涸者,不可用參、耆甘溫之藥。

澄按:此虛勞而挾外感邪熱,非因外感邪熱而致虛勞也。此論為虛中挾邪之祖。蓋仲景治虛勞之法,總以行陽固陰、補中安腎二大法,並不用滋陰之藥。蓋以腎為陰中之主,務交其心腎,而精血自足;脾為陽中之主,補其中氣,而三陽自泰。立一建中湯,以為萬世法,恐有挾外感邪熱者,而亦誤用之,則陰血益枯涸矣。故叮嚀告誡,何其慎歟!後人不知此法,而妄滋降,有不枉人生命乎?

虛勞當保護脾胃為主

治虛損吃緊工夫處,只在保護脾胃為上。如和解、攻裡二法,法所當用,雖老弱久病,亦所不避,乃撥亂反正之意,惟要用捨得宜。有先攻而後補者,有先補而後攻者,有攻補並行者,毅然獨斷。於裡當補則補,當瀉則瀉。幸無曰虛弱者何敢弄險?須知有故無殞,設務姑息,而一惟調補是務,豈知邪正不兩立也耶?

澄按:治虛損,雖以脾胃為主,猶必以祛邪為先。苟邪未去而徒滋之補之,非徒無益,而又害之。雖然亦有說焉,脾為萬物之母。若脾胃充盛,飲食如常,固當以祛邪為急。倘脾胃有傷,恐元氣下陷,不能鼓舞諸經,何能托邪外出?則又當以脾胃為急,候元氣稍復,再議托邪,或以補益收功也。

論風勞用藥

體虛最易感於邪,當先和解,或微利、微下之,從其緩而治之,次則調之。醫者不知邪氣加之於身而未除,便行補劑,邪氣得補,遂入經絡,致死不治。如此誤者,何啻千萬,良可悲哉!《內經》中本無風勞之說,而有曰勞者溫之。此乃虛勞之勞,溫者溫存之義。不足者補之以味,穀肉果菜,百味珍饈,無非補也。今之醫者,不通其法,惟知大補之道,輕則當歸、鹿茸、雄、附,重則乳石、丹砂,加之以灼艾。補燥其水,水得熱愈涸,生火轉甚,輕則痰嗽失血,潮熱煩渴喜冷,重則失音,斷不可救。猶且峻補不已,如此死者,醫殺之耳。及遇良工治驗,而以清涼之劑,不合病人之情,反行責怪。及聞發表攻裡之說,畏而不從,甘死於庸醫之手,雖死不悔,深可憫也。

澄按:稟賦各有不同,臟腑陰陽亦多偏勝。此條所論與前數條大都相似,但虛勞之勞與風勞之勞,病因不同,藥亦各別。風勞之勞,當以祛邪為急;而虛勞之勞,必以補養為先。偏執溫補,偏執清涼,皆非法也。凡人氣血壯旺,則外邪不侵;脾胃健運,則飲食不滯;七情無過,則氣足神旺,百病從何而生?惟根本一虛,各症迭出。風勞一症,其中虛虛實實,疑似難明。初起原在皮毛,疏之散之,解之託之,邪自無容身之地。而昧者不察,誤用溫補、寒涼、酸斂、滋陰、降火之劑,妄為施治。酸斂則收束,寒涼則冰伏,溫補則燥熱,滋陰則入內,降火則閉塞,不虛而虛,不損而損矣。皮薄肉弱之人,不勝四方之虛風。當其初入,淺在經絡時,祛之甚易。上集治法立有解托六方,以治不能大表大散者。如寒重熱輕,則柴陳解托湯;熱重寒輕,則用柴芩解托湯;邪郁內熱,則用和中解托湯;內邪蒸熱。則用清裡解托湯;客邪寒熱,則用葛根解托湯;外邪內陷,則用升柴拔陷湯。而猶有不能應手者,必其人平日勞傷太過,腎精不充,以致外邪內伏,而不肯外出。又立補托七方,以治正虛之人,徒然解表無益者。如血分不足,益榮內托散;氣分不足,助衛內托散;氣血俱虛者,雙補內托散;七情過傷者,寧志內托散;房勞太甚者,補真內托散;勞心太過,寧神內托散;勞力太過,理勞神功散。

論風勞所致之由

吳澄曰:寒傷營,風傷衛,六經傳變,仲景《傷寒論》極詳。惜乎!冒風不醒,日久成勞,未之及也。蓋感冒初起,原非重症,延綿日久,殺人實多。約舉數條,以告當世,俾養生者,知徹土綢繆,防微杜漸也。

輕易視病 凡有感冒,視為輕易之症,每出己見,率意用藥,不按其法,湯藥妄施,以致困憊日甚,而成風勞之症。

不知天時 凡感冒不知天時,不顧元氣,不肯服藥,自用蘇、薑、蔥、艾,大碗煎服,以致大汗淋漓,元氣先傷,邪仍不解,而成風勞之症。(洋糖胡桃湯同此。)

自恃體旺 凡感冒自持體旺,不肯服藥,每用酸醋作湯,葷腥麵食,恣其飽啖。不知體氣厚者,邪在皮膚,藉此湧解,固亦甚多。但人身有一日之強弱,豈可據此為常法乎?倘弱者效尤,則蔥、姜之辛不能逐去其邪,而葷腥之味,適足以益其滯,加之酸醋斂其出路,而成風勞之症。(俗云豬頭有發散之功同此。)

邪出復入 凡感冒服疏散藥,邪已外出,膚腠必開,不慎起居,邪出復入,延綿不休,或舊邪未盡,新邪旋入,病上加病,而成風勞之症。

虛中挾邪 凡未感冒之先,本體素虛,既冒之後,邪氣乘虛內陷,醫者不知解托、補托之法,誤投湯藥,而成風勞之症。

勞倦內傷 凡勞倦內傷,中氣必虛,當風露臥,以致風邪侵入,非托補不出。或誤用表散及用滋補,而成風勞之症。

素稟質弱 凡稟質薄弱,先天不足,性情多郁,又時有蒸熱之急,或冒風邪,閉塞不散,以致內外相合,邪正並作,咳嗽吐痰,咯血潮熱,而成風勞之症。

房事不謹 凡少年輕浮淺躁,行房不謹,汗出當風,罔知護惜,感冒風邪,直入三陰,傳變經絡,散之不出,不知補托,以致失血、痰嗽、蒸熱,而成風勞之症。

勞心感冒 勞心之輩,心血不足,中多火炎。或因渴而飲冷,或因燥而浴寒,或當風取涼,或露天久坐,以致風寒感入,內外相兼,咳嗽、失血、蒸熱,而成風勞之症。

勞力受邪 勞力之人,負重疾走,損傷血絡,胸膈脹痛,已非一日,又感風邪,閉火內逼,以致咳嗽、失血,而成風勞之症。

性急躁暴 有素性躁暴,稟賦偏執,見理不明,無名妄動,或有感冒,不耐病苦,朝暮更醫,急欲取效,以致痰嗽失血,聲啞潮熱,肌肉盡脫,而成風勞之症。

心思過度 有讀書之士,思索太過,勞心太甚,血不榮華於肌膚,面黃削瘦,或冒風邪,妄行消散,以致吐血發熱,而成風勞之症。

童男室女 有童男室女,嫁娶愆期,每多抑鬱,所欲不遂,天癸不通,形神羸弱,偶冒風邪,內熱合並,痰嗽蒸熱,而成風勞之症。

寡婦師尼 有寡婦師尼,積忿憂思,心相二火,熾然日甚,偶冒風寒,內外蒸郁,而成咳嗽、吐血、蒸熱風勞之症。

辛熱煿炙 有好食熱辛煿炙,椒、薑、蔥、蒜,平日血分久為動搖,但未發出,偶有感冒,誤用升提燥烈之劑,必大失血,而成咳嗽、喉痹、聲啞風勞之症。

好習拳棒 有子弟愛習拳棒,賭力好勝,欺瞞父兄,暗中習學,勞傷筋骨,驚動臟腑,振動經絡,久有積損,猶不自惜。或天寒霜雪,裸體脫衣,或神廟冷屋,不時習演,以致風寒侵入,又不明言病因,醫者不察,以為虛勞,誤行滋補,而成風勞之症。

沉湎酒色 風流子弟,花酒為緣,終日昏昏,罔知自惜。濕熱內蒸,脾腎日憊,未冒之先,已有虛損之根,既冒之後,不知補托兼理勞傷之法,而成風勞之症。

遊戲賭博 有種好賭之輩,不惜身命,不知飽餓,不顧寒暑,貪癡成性,心力兩勞,氣血俱傷,一有感冒,猶不介意,而成風勞之症。

經期產後 凡遇經期產後,氣血俱虧,失於謹慎,為風所襲,邪入至陰,煩渴內熱。醫者不察,或經未盡而寒涼,或瘀未清而補斂,虛熱邪熱相併,而成風勞之症。

窮思妄想 凡窮思妄想,心志不寧,名利場中,忘飧廢寢,抑鬱不舒,心中如結,又或感冒風邪,最難外出。醫者不知舒郁解托,而誤用清涼滋降之劑,內外並郁,而成風勞之症。

慳吝刻苦 凡慳吝之士,儉不中禮,愛惜銀錢,艱刻自苦,眉頭不舒,常常凍餒。內既先傷,感冒極易,不知自惜,而成風勞之症。

以上數條,皆因傷風初起,不知解托補托,細究病因,而例用發散,誤行滋補,變成勞症。予歷練有年,見其神色未枯,氣血未憊,肌肉未脫,飲食未減,自能堅心惜命者,亦能十起七八。至於泄瀉聲啞,口吐白痰不休,身蒸寒熱不止,喉疼咽瘡,不能飲食,煩躁汗出,咳嗽痰血,氣高息喘者,縱有神丹,亦難治療。

治案

生生子治一人,上年十月因傷風咳嗽,即時聲啞,繼聞父喪過憂,右邊不能貼席而睡。醫以滋陰降火之劑,治之半年,肌肉大消,大便溏泄,飲食減少,咳嗽聲啞有加,喉且疼痛。迎孫診治,六脈俱弦數,此憂傷肺、思傷脾症也,危急甚矣。以白朮、茯苓、陳皮、甘草、苡仁、柴胡、桑皮、酒炒白芍、澤瀉、麥芽、山楂,煎服,二日。再以荊芥、桔梗、元參、甘草、茯苓、白芍、酒連、扁豆、山藥、山楂、木通,服此而右邊可睡矣。改用參苓白朮散加白芍、烏梅、訶子、酒連,調理而愈。

予治休邑雁塘吳奕繩翁內侄媳,溪邊村女也。感冒風寒,潮熱咳嗽,吐痰咯血。諸醫皆以滋陰降火、童便等劑調理,半年不瘳。後迎予治,按其脈弦急且數;據其症,憎寒壯熱,乾咳不起。此風邪不清,類虛損症也。因初起失於清解,以致熱鬱不徹,誤用滋陰降火之劑,又加童便,收斂降下之品太過,以致風寒鬱而不解,故熱而乾咳無痰也。先用地仙散除烏梅,加桑葉,二劑,以退其熱。再以竹瀝、膽星開痰利氣之味,以止其嗽。後以理脾藥收功,改煎劑為丸,調治而痊。(止嗽方見上集咳嗽門。)

李士材治吳門孝廉王徵明,喘咳吐血,十餘年弗已,問治於李。李曰:脈浮而濡,是金臟既薄,而風邪客之。為之處方,兩劑便效,三月而撥其根矣。(方見後例方。)

予治房侄,感冒風邪,未經解散,名醫遍治之不愈,遂變勞損,咳嗽吐紅,下午潮熱,痰涎壅甚,咽喉痛癢,夢遺泄瀉,肌肉盡消。名家或滋或補,或寒或熱,反加左脅脹痛,不能側臥,聲音漸啞,飲食漸微。余歸診視,六脈弦細而數。檢其所服之方,有用麻黃峻散者,有用桂、附溫補者,有用滋陰降火者,有用理脾保肺者,種種不效,哀哀求救。先以柴前梅連散不應,急以蒸臍之法,溫補下元,透邪外出。然後用藥餌調治,再以雙補內托散止汗退熱,用鰻魚霜清痰止嗽,甘露丸起其大肉,山藥丸理脾,益營煎收其全功。是疾也,人皆以為必死,而余幸治偶中,此亦百中之一也。

椒沖鮑三兄,偶冒風寒,不忌葷酒,咳嗽失紅,痰涎不止,下午潮熱,誤服滋補。余曰:午後發熱,邪陷於陰也。先用葛根解托湯,退其寒熱;後以雙荷散,止其血;再以補真內托散調理而痊。

奕翁宗兄乃郎,向在漢口,感冒風邪,遂致咳嗽潮熱,每早吐紅一二口,諸醫以滋補斂邪之劑不效。後歸家,飲食漸減,顏色漸悴,潮熱不止,每早吐紅如舊,委命待盡。奕翁憂之,徵治於余。余曰:此風寒未清,誤投滋補,以致此也。宜先用葛根解托湯,退其邪熱;後用枇杷葉、木通、款冬花、杏仁、桑皮、紫菀、大黃,蜜丸如櫻桃大,夜臥噙化。血止,再用保真湯、補髓丹,調治如初。

竹林汪又鴻兄,喜食葷酒,又感風邪,咳嗽音啞。素有痰火,又外為風邪所乘,不得發越。其性躁急,見聲啞咳嗽喉痛,諸醫皆以為勞損,欲用滋降。余急止之曰:當潤肺清熱,化痰調氣,以治其本;兼用解散外邪,以治其標,庶乎喉痛可除,聲音可開。若滋補則外邪愈束,而成風勞之症矣。先用暢郁湯,再以桔梗、甘草、瓜蔞霜、橘紅、貝母、桑皮、地骨皮、葛根、山楂、前胡,四帖;復以紫菀、款冬花、杏仁、桑皮、貝母、半夏、甘草,兩帖,而諸症頓除,聲且嘵嘵矣。

風勞例方

清健方 治風勞咳嗽,失血痰黃,氣結神驗方。

桔梗(三錢) 杏仁(三錢) 蘇子(三錢或蘇梗) 鬱金(三錢) 前胡(二錢) 薄荷(一錢) 梔子(一錢) 海石(一錢) 半夏(一錢) 瓜蔞霜(三錢)

一味黃芩散 風勞膚如火燎,重按不熱,日西更甚,喘嗽,灑淅寒熱,目赤心煩。

黃芩一兩濃煎服下。

李士材治驗方 治驗見前醫案。

薄荷(二錢五分) 桔梗(一錢) 蘇子(一錢) 甘草(一錢) 人參(八分) 橘紅(八分) 茯苓(八分) 麥冬(二錢)

秦艽鱉甲散 治風勞骨蒸,午後壯熱,肌肉消瘦,咳嗽,舌紅頰赤,盜汗目倦,脈來細數。

柴胡(一兩) 秦艽(五錢) 鱉甲(一兩) 當歸(五錢) 青蒿(五葉) 知母(五錢) 烏梅(一個) 地骨皮(一兩) 汗多加黃。

柴前梅連散 治風勞骨蒸,久而不愈,咳嗽吐血,盜汗遺精,脈來弦數,此方主之。

柴胡 前胡 胡黃連(各一錢) 豬脊髓(一條) 烏梅(一個) 韭白(五分) 豬膽汁(一個) 童便(二盞)

按:烏梅酸斂,似非所宜,然引諸藥入骨除蒸,加韭白以嚮導,此亦補中有發,散中有收之意。

人參柴胡散 治邪客經絡,午前發熱,痰嗽,五心煩躁,頭目昏痛,夜有盜汗,及婦人虛勞骨蒸尤宜。(即人參清肌散。)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炙) 當歸 柴胡 乾葛 赤芍藥(各等份)

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棗三枚,水煎,乘熱服。

許學士云:但有勞症,皆可服,熱退即止。大抵透骨,葛根第一,柴胡次之。一方有黃芩五錢。

白朮除濕湯 治午後發熱,背惡風,四肢沉困,小便色黃。又治汗後發熱。

人參 赤芩 甘草 柴胡(一錢) 白朮(一兩) 生地 地骨皮 知母 澤瀉(七錢)

每服五錢。如有刺痛,加當歸七錢;小便利,苓、瀉減半。

人參地骨皮散 治午後發熱惡風,四肢沉困,小便色黃。又治汗後發熱。

地骨皮 人參 柴胡 生地(各一兩五錢) 茯苓(五錢) 知母 石膏(各一兩) 生薑(三片)

臟中積冷,營中熱,按之不足,舉之有餘,陰不足而陽有餘也。

人參散 治邪熱客於經絡,痰嗽煩熱,頭痛目昏,盜汗倦怠,一切血熱虛勞。

即人參柴胡散,每藥一兩,加黃芩五錢。每服三錢,加薑、棗煎服。

按:喻嘉言云:此邪淺在經絡,未深入臟腑,雖用柴、葛之輕,全藉耆、參之力,以達其邪。又恐邪入痰隊,用茯苓、半夏,兼動其痰;合之歸、芍、黃芩,並治其血中之熱。止用三錢為劑,蓋方成知約,庶敢用柴、葛耳。此叔微一種苦心,特為發之。

參歸散 治風勞骨蒸。

人參 秦艽 柴胡 北細辛 鱉甲(各五錢) 前胡 當歸 川常山 茯苓 甘草(各七錢五分) 烏梅(二個) 地骨皮(五錢)

參耆散 治勞嗽氣喘,咯血聲啞,潮熱盜汗。

柴胡 阿膠 黃耆 茯苓 紫菀 當歸 川芎 半夏 貝母 枳殼 桔梗 秦艽 甘草(各五錢) 羌活 防風 五味子 人參 鱉甲(各二錢五分) 桑皮 款冬花(各二錢五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五分,薑、棗煎,食後服。

人參荊芥散 治血風勞。

人參 白朮 熟地黃 酸棗仁(炒) 鱉甲(童便炙) 羚羊角 枳殼 柴胡 荊芥(各五分) 防風 甘草(炙) 川芎 當歸 桂心(三分)

加姜煎。

加味十全大補湯 治體虛挾外感發熱,漸成癆瘵。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當歸 熟地 川芎 白芍 黃耆 肉桂 柴胡 鱉甲 青蒿 胡連

地仙散 凡患勞怯,且不必補,只先退潮熱,調理可愈。此方退熱如神。

地骨皮(二錢) 薄荷葉 北防風(各一錢五分) 甘草梢 烏梅肉(七分五釐)

水煎,午後燉服。

按:前方皆用輕清和解,如柴胡、乾葛、防風、秦艽、薄荷之品,用之無不效驗,但熱退則止。若無邪熱,服之熱必愈甚,亦宜急止。

清骨散 治骨蒸勞熱。

銀柴胡(一錢五分) 胡黃連 秦艽 鱉甲 青蒿 地骨皮 知母(各一錢) 甘草(五分)

枳殼地骨皮散 治風勞骨蒸壯熱,肌肉消瘦,少力多困,盜汗。

地骨皮 秦艽 柴胡 枳殼 知母 當歸 鱉甲 烏梅(一個) 桃柳頭(七個) 生薑(三片)

按:今時之弊,皆喜滋補,如此等方,置之不用,以致不起者甚眾。若有一二明達者用之,不惟病家不合其意,即旁人亦多謗議,畏治不服,及行怨責,甘死不悔,良可悲哉!

黃耆鱉甲散 治男女客熱,五心煩熱,四肢怠惰,咳嗽咽乾,自汗食少,或日晡發熱。

黃耆 鱉甲 天冬(五錢) 秦艽 柴胡 茯苓 地骨皮(三錢) 知母 生地 甘草 桑白皮(三錢五分) 人參 桔梗 肉桂(一錢五分)

按:此方黃龍湯、紫菀湯、建中湯、地骨皮散四方合而為一,補虛兼止嗽止汗,退熱退蒸之劑也。

秦艽扶羸湯 治肺痿骨蒸,或寒或熱,或勞嗽聲啞不出,體虛自汗,四肢怠惰。

秦艽(一兩半) 柴胡(二兩) 鱉甲 人參(各一兩半) 當歸(一兩一分) 紫菀 半夏 甘草(各一兩) 地骨皮(一兩半)

加薑、棗、烏梅煎。

按:昔人云:熱在骨髓,非柴胡不除,取其升清宣暢之氣,用之累效。今人概棄不用,嫌其升散,非虛家所宜。不知風邪誤用滋補,侵入骨髓,蒸熱不退,非此輕清之品,何能透出?況又有扶羸之藥,何害乎?

太無柴胡散 治虛勞羸瘦,面黃無力,食減盜汗,咳嗽不止。

柴胡 知母 鱉甲 地骨皮 五味子

上為末,每服三錢,烏梅二個,青蒿五葉,水煎調下。

神驗柴胡散 治大人小兒,骨蒸夜熱,如蒸甚者,不過十數日見效。

土柴胡(不拘多少,去蘆洗淨,炙黃色,不令太焦,亦不須用銀州者)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地骨皮指面大二片,同煎至七分,食後溫服。如虛損,但空心服補藥後,再食後煎下數服,時時呷之。

薄荷(二錢五分) 人參(三錢) 麥冬(三錢) 桔梗(一錢) 蘇子(一錢) 甘草(一錢) 橘紅(八分) 茯苓(八分)

李士材治吳孝廉,喘咳吐血,十餘年弗已,脈浮而濡,風邪客肺,兩劑效,三月而拔其根。

肺熱久嗽 痰內吐出有小白泡,當於肺中泄火。

枇杷葉 木通 紫菀 杏仁 款冬花 大黃(減半) 桑白皮(等份)

蜜丸如櫻桃大,夜臥時或食後,噙化一丸。

風勞咳嗽 風勞日久,咳嗽吐痰,潮熱,此方主之。

荊芥 秦艽 白前 桔梗 甘草 紫菀 百部 橘紅 當歸 赤芍 桑葉

風火刑肺 風邪久郁,火克肺金,咳嗽不止。

桔梗 蘇梗 半夏 麥冬 紫菀 橘紅 茯苓 甘草

乾咳無痰 脈浮弦而數,乾咳無痰,午後潮熱,飲食減少,四肢倦怠,痰鬱火邪之症。

桔梗 枳殼 貝母 杏仁 黃柏(酒炒) 青黛 瓜蔞仁 膽星 竹瀝

以上三方,自驗得效。

河車如聖丹

紫河車(一具,酒洗淨) 青蒿(一斗五升,入童便熬) 童便(三斗)

熬童便減至二斗,去青蒿,再熬至一斗,再入紫河車煮爛,蓮粉收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按:杏仁翁云:凡虛損中諸症,務要得紫河車,取效甚速。入血藥中則補血,入氣藥中則補氣,入去熱藥中則退藥。又治癲癇健忘,怔忡失志之症,及恍惚驚怖,神不守舍,多言不定,此藥大能安心養血定神。又治骨蒸傳屍,數種虛勞邪熱,滋陰補陽,乃養壽之聖藥也。予用此屢驗。

地黃煎丸 透邪解勞,生肌活血。

生地汁 杏仁汁 藕汁 鵝梨汁 生薑汁 薄荷汁(各一升) 法酒 沙蜜(四兩)

以上慢火熬膏,入後藥:

柴胡 秦艽 桂枝(二兩) 熟地(四兩) 木香 枳殼 山藥 茯苓 遠志 人參 白朮 柏子仁(一兩) 麝香

上為末,丸如梧桐子大,甘草湯下。

百勞豬肚丸 治諸虛百損、風勞極效。發熱咳嗽吐痰,或飲食日減,或吐紅,或肌肉化為痰,大肉消瘦。投以涼藥,每至脾胃受傷,而成泄瀉不救之症;投以溫劑,每至咳嗽不止,而失音莫逭。清之不可,補之不能,良醫束手。此方不熱不寒,調和五臟,輔正祛邪,使水火各安其位。如初起病時,屢奏神效,服者稱為靈丹。

真茅山蒼朮(二十四兩,米泔水浸七日夜,每夜換水一次。去皮切,或二三分厚,曬乾,四兩。取肥大者用) 真廣陳皮(四兩,去筋膜、蒂,切成片,烘乾,四兩) 紫肥厚朴(十二兩,去粗皮,薑汁拌炒) 真鮮肥仙茅(四兩,清水浸,用竹刀刮去皮,銅刀切二分厚,米泔水浸去赤汁,烘乾,二兩) 不油杏仁(三兩,去皮尖,淨干,二兩) 新鮮骨碎補(三斤,用竹刀割去黃黑毛,銅刀切成二分厚,烘乾,二兩)

以上六味,分為四制:一用人乳,一用薑汁,一用童便,一用陳酒,拌過一宿,烘曬乾,為末,同入後藥:

北五味(二兩) 枸杞子(八兩) 川貝母(二兩,去心) 白果肉(四兩,煮熟去心) 百勞花(二兩,水拌蒸搗)

以上六味,乾濕同搗為泥,烘曬,同前藥為末,聽用。

原枝大淮地(四兩,酒煮爛,搗如泥) 紅棗肉(一斤,臨用煮熟,去皮核搗) 核桃肉(四兩,臨用搗極細末) 蓮子肉(一斤,打碎去心,微炒為末)

用雄豬肚一具,不見水,以刀刮一小孔,傾去穢物,用酒洗淨,不聞穢氣為度。將蓮肉粉入內二三兩,陳酒一斤入內,將線縫好,再酒煮極爛為度,將前藥共搗干槌如泥。若干,加豬肚湯及棗肉。丸如梧桐子大,每早晚服三錢。

全鱉丸 治勞熱吐血喘嗽。

柴胡(二錢) 川芎(一兩) 當歸 阿膠(五錢) 杏仁 知母 貝母(三兩)

上為粗末。用活鱉一個,生宰去頭,用酒五升,並藥與血同浸一宿,厚紙密封,次早慢火同煮極爛,候香熟,取鱉肉,令病者隨意食之。只留鱉甲,併骨並藥,焙乾為末,以浸藥酒汁調米粉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不時米飲下。

團魚丸 治久嗽不止,漸成癆瘵。

貝母(去心) 知母 前胡 柴胡 杏仁(去皮尖及雙仁者,四兩) 大團魚(一個,重十二兩以上者,去腸)

上藥與魚同煮熟,取肉連汁食之。將藥渣焙乾為末,用魚骨煮汁一盞,和藥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麥冬湯下,日三服。

全鴨丸 治男婦外邪不清,內傷積瘀,咳嗽蒸熱失血。

十大功勞(十兩) 川地骨皮(十兩) 六月雪根(六兩) 白色白勞花(六兩)

竹刀切碎,焙乾為末,入鴨搗為丸。

老鴨(一隻,七八九十年者佳,一二三四年者無用。認法:掌厚,嘴多黑點,上齶層多,口邊鋸齒,平眼陷進)

不用銅鐵器殺,干鉗毛不見水,酒洗,挖去肚內等物,再以無油新砂鍋,酒、水煨極爛,取骨打碎,同藥肉炙乾,搗為丸。

烏雞丸 治風勞骨蒸勞熱如神。

地骨皮 小青草(珍珠草也) 六月雪根 柴胡 胡黃連 苡仁米

上用烏骨雞一隻,撏毛,酒洗淨,將藥塞肚內,線縫,酒與水各半煮熟,任病者啖肉。其骨炒燥,和藥磨細,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未申時白水下三錢。

仙傳神秘藥肚子 治養胃清熱,補虛透骨祛風,並脾胃不足者。其效甚神,其功甚大。

用雄豬肚一個,不見水,酒洗淨,用白馬骨粗大根不見水洗,以布拭淨,大槌敲碎,裝入肚內令滿,密縫,以淡砂鍋盛之,病人吃酒三碗,水五碗,置水鍋內,隔水煮之,罐口用厚綿紙三層封固,於紙上置黏米一撮,米爛肚亦熟矣。令病人坐於旁,以聞其香氣。若病人慾思食,除肚內藥,以銅刀切碎,乘熱帶湯與食之。不喜食湯,聽其所好。或一二次食完亦可。隨魆地叫人將白馬骨悄悄埋土內,勿令人知之。埋後病人即思睡,任其自然。半年者食半個即愈,一年者食一個,二三年照數食之。倘半年喜食一個者,聽其所愛,不必執泥。如不能食者,胃氣已損,並漏底之症,皆不治也。患人醒時要大便,另以淨桶,解下如泥非泥,似血非血,穢惡異常,當以深坑埋之,勿令人感此惡毒。

忌椒,蒜,煎炒,鮮發,生冷等物。

以上數方,皆取有氣血之屬,以培補吾身之真元,非純靠草根樹皮之比,況又兼以透邪退熱,去瘀續勞。正所謂祛邪而不傷脾肺,補養而不致留邪,斯為兩得之矣。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