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熱
經旨
經曰:壯火食氣,少火生氣。
澄按:凡屬熱者,皆壯火之病。少火之火,無物不生;壯火之火,無物不耗。
又曰: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外溢則衄血,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
澄按:寒則凝聚,熱則流通,故五臟之積,皆由寒而起也。然有稟質之偏,日食辛熱煿炙之物,常服溫烈金石丹藥,損鑠真液,有積熱成虛損之症者。
陽絡陰絡,內溢外溢,論見失血門中,腸胃本無血辨。
脈法
脈浮虛數為虛熱,沉實數為實熱。各隨其部位,以斷何經積熱。
沉數里熱,沉實而數曰積熱。
脈浮大而長,脾有大積。
脈大而數,腹痛嘔涎,為蟲積。
總論
吳澄曰:世之治虛損者,不曰滋陰降火,則曰溫補脾腎,所以有偏於黃柏、知母者,有偏於桂、附、河車者,是皆以彼之病,合我之藥,而不知察病立方之法也。其次則平平淡淡,不寒不熱,不補不消,與症絕不相干,以為神奇穩妥。若犀角、黃連、石膏之屬,守真、戴人之法,則皆搖首驚畏,駭異非常,反云弄險,不敢不敢。殊不知有種積熱類虛損之症,非此不除,病終不愈,有病則病當之,須知有故無殞也。蓋藥與病當,則巴霜、砒石,亦能奏功;藥不當病,則生薑、甘草,亦能殺人,是在用者之何如耳。故立積熱類虛損之一症。
積熱成勞
丹溪曰:蒸蒸發熱,積病最多。嗜欲者,心中實怯,故每迎師用藥,喜補而憚攻,抑知積之不去,熱亦不去也。多補是重閉其氣,是資其邪而益其病也。初起未久,胃氣尚強,急當推之,而後議補,則無反復之憂。若失機遷延,日遠莫能為計,欲補則無成功,欲攻則胃氣已壞,畏首畏尾,待死而已。
澄按:今時虛損之症,可保全者,百無二三,非盡不可治也,皆人自誤死耳。如東垣云:病不早治,日數久淹,或困乃求醫,法不及用,病勢已盈,豈為天命?今時則不然,死於病者半,死於醫者半。死於病者,輕忽自視,因循觀望,苟且延挨,及病已成,而後藥之,是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也。死於醫者,病可圖為,彼罔知治,藥餌妄投,朝更暮易,將病人之真元,消磨殆盡,而云難治,是何異於落井下石也耶。今時之弊,莫此為甚,欲望保全,其可得乎?
虛勞皆積熱做成
虛勞皆積熱做成,始健時,可用子和法;日後羸敗,四物加減,送消積丸,使熱不再作也。
澄按:子和法,即舟車、禹功、神芎導水之類,去積宣熱,疏通氣血。始健時,元氣未傷,不須畏忌,可攻可導也。倘日久羸敗,則前法又不可用,而改以四物送消積丸,使熱不再作,此亦不得已之法也。
又按:病有生成者,有變成者,有做成者。初起一症謂之生,再轉一症謂之變,藥餌妄施謂之做。生者不假人力,原自生成。變者調攝失宜,隨病所化。做者純是人力,並非本來。如丹溪云積熱做成者,此病做病耳。今時皆以藥做之,如米之做飯、做粥、做酒之類,隨人做之,無不成也。如偶感外邪未清,本非勞嗽也,而以天冬、百合、紫菀、兜鈴之類做之,則勞嗽成矣。本無蒸熱也,而以二地、二冬、丹皮、地骨皮之類做之,則蒸熱成矣。本不失血也,而以龜板、元參、牛膝、童便、地黃、麥冬之類做之,則失血見矣。本不泄瀉也,而以玉竹、當歸、黃柏、知母之類做之,則泄瀉成矣。推而廣之,豈獨虛勞一症哉?如妊娠分娩,本不難產也,而人皆做之。蓋天生天化,順成其道,不假施為,瓜熟蒂落,此自然之理也。醫家惟恐其產之不難,而以催生藥做之;產家惟恐其不難,而以驚慌恐懼做之;收生穩婆惟恐其不難,而以探胎試水勒出做之,則難產成矣。至若鳥獸,苦無人做,則亦無難產之症矣。又如小兒急慢驚風,類多假搐,醫者惟恐其不成,而以牛黃、紫雪、冰、麝之類做之。外科癰疽,本不內陷也,醫者惟恐其不成,而以攻毒清涼之藥做之。又如眼科,未必遂瞎也,醫者惟恐其不瞽,而以辛竄燥烈之劑、冰伏點眼之藥做之。至於膨脹膈噎,何症不然,而豈獨虛勞乎?姑錄一二,以為當世戒。
積熱論
酒麴煎煿,雄附峻補,皆能生熱,謂之積者何哉?朝斯夕斯,其所由來尚矣。夫人偏陰不可無陽,偏陽不可無陰,惟在冷暖得中而已。矯枉過正,識者憂之。
澄按:積熱之症,惟嗜酒者最甚。煎炒煿炙,辛熱峻藥,雖能生積生熱,而朝斯夕斯者,不能如酒之多,亦不能如酒之頻,況燒酒酷烈猛悍,飲之無度,或酒後之面,或飯後之酒,日積月深,消耗津液,有似虛勞之症。
暴熱積熱
暴熱者,病在心肺。積熱者,病在肝腎。暴熱者,宜《局方》雄黃解毒丸。積熱者,宜《局方》妙香散。
澄按:積熱為害,在肌肉、經絡,則為癰腫;在腸胃,則為消渴;在五臟,則消津液;在筋骨,則骨蒸勞熱。
肺熱證
王海藏治皮膚如火燎,而以手重取之不甚熱,肺熱也,目白睛赤,煩躁引飲,單與黃芩一物湯。
積聚成勞用藥
夫眾疾皆起於虛,虛生百病。積者五臟之所積,聚者六腑之所聚,如斯等疾,多從舊方,不假增損。虛而勞,其弊萬端,宜隨病加減,聊復審其冷熱,記其增損之主耳。虛勞而頭痛後熱,加枸杞、玉竹。虛而欲吐,加人參。虛而不安,亦加人參。虛而多夢紛紜,加龍骨。虛而多熱,加生地、牡蠣、地膚子、甘草。虛而冷,加當歸、川芎、乾薑。虛而損,加鍾棘刺、肉蓯蓉、巴戟天。虛而大熱,加黃芩、天冬。虛而多忘,加茯神、遠志。虛而驚悸不安,加龍齒、沙參、石英、小草。若冷則紫石英、小草。若熱則用沙參、龍齒。不冷不熱,亦用之。虛而口乾,加麥冬。虛而吸吸,加胡麻、柏子仁、覆盆子。虛而多氣兼微咳,加五味子、大棗。虛而身強,腰脊不利,加磁石、杜仲。虛而客熱,加地骨皮、黃耆。虛而痰後有氣,加生薑、半夏、枳實。虛而小腸利,加桑螵蛸、龍骨、雞肫皮。聊記增減之一隅,處方准此。
治案
丹溪治一人,體長筋露,體虛而勞,頭痛苦,自意不療,脈弦大兼數。尋以人參、白朮為君,川芎、陳皮為佐,服至五日余未瘳,以藥力未至耳,自欲加黃耆,朱弗許。翌日,頭痛頓愈,但脈微盛,又膈滿不飢而腹脹,審知其背加黃耆也。遂以二陳加厚朴、枳殼、黃連,以瀉其衛,三帖乃安。
睦州楊寺丞女事鄭迪功,有骨蒸內熱之症,時發外寒,寒過內熱附骨,蒸盛之時,四肢微瘦,足趺踵。其病在五臟六腑之中,眾醫不瘥。因遇徽州吳醫看曰:請為治之。只單用石膏散,服後體微涼,遂如故。其方出《外臺秘要》,只用石膏研細,十分似面,以新汲水和服方寸,取身無熱為度。余按:此必有積熱,故用之應手取效。
李時珍少時,因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發熱,膚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許,暑月煩渴,寢食俱廢。偶思東垣治肺熱如火燎,煩渴引飲而盡盛者,氣分熱也,用一味黃芩湯,瀉肺經之火,遂按方用黃芩一兩,水二鍾,煎一鍾,燉服。次日身熱盡退,而痰嗽皆愈。藥中肯綮,如應桴鼓,醫之妙有如此哉。
予治休邑孟街富來橋吳左之女,年二十七歲,偶因感冒發熱,諸醫作骨蒸治,不瘥。予診之,見其痰嗽,身如火燎,而以重手取之則不熱,知其熱在皮膚也。先以清骨散與之,熱稍減。憶時珍先生有此一案吻合,照法用之,次日盡減。因嘆如應桴鼓之語,非謬欺人也。
積熱例方
三黃湯 積熱蘊隆,三焦皆熱,大小便閉。
黃連 黃芩 大黃(濕紙煨,等份)
加姜三片,煎服。
洗心散 壯熱煩躁,風熱壅甚,大小便閉澀。
大黃 甘草 當歸 白芍 麻黃(各三兩) 白朮(七錢五分) 荊芥穗(三兩) 加薄荷、生薑。
四順清涼飲 治血熱蘊結壅滯。
大黃 赤芍 當歸 甘草(等份)
消積丸 一切積熱瘀血,堅積石瘕。
海粉 石鹼 三稜 莪朮 五靈脂 紅花 香附
治虛勞日久,不任舟車、禹功等丸者,宜四物湯送下。
芎黃湯 肺經實邪,風熱相合,性急火搖動焰而旋轉,其脈弦而緊洪。
羌活 川芎 大黃 甘草
上㕮阻為末,每服五錢。
黃連解毒湯 一切火熱,表裡俱盛,吐血衄血。
黃連 黃芩 黃柏(等份)
劉河間曰:傷寒表熱極甚,身疼頭痛不可忍,或眩或嘔,里有微熱,不可發汗吐下,擬以小柴胡、天水、涼膈之類和解,恐不能退其熱勢之甚;或大下後,再三下後,勢熱尚甚,本氣損虛,而脈不能實,擬更下之恐脫而立死,不下亦熱極而死;或濕熱內余,小便赤澀,大便溏泄頻並少而急痛者,必欲作痢也,宜黃連解毒湯。
瀉心湯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
黃芩 黃連 大黃(酒浸,九蒸九曬,等份)
三黃丸
即前方蜜丸,開水下三四十丸。
清胃散 胃有積熱。
生地 丹皮 黃連 當歸 升麻
—方加石膏。
三承氣湯
大黃(四兩) 芒硝 厚朴(二兩) 枳實(三枚)
小承氣:去芒硝。(不宜急下,以去芒硝。)
調胃承氣:去厚朴、枳實,加甘草(恐傷上焦,故去樸、實,恐傷胃氣,故加甘草。)
梔子金花丸
即黃連解毒湯為丸,治中外諸熱。
當歸龍薈丸 治一切肝膽之火,亦治盜汗,肝移熱於肺而咳嗽。
當歸(酒洗) 龍膽草(酒洗) 梔子(炒黑) 黃連(炒) 黃柏(炒) 黃芩(炒,各一兩) 大黃(酒浸,二錢) 青黛(水飛,二錢) 蘆薈(五錢) 木香(二錢) 麝香(五分)
蜜丸,薑湯下。
抽薪飲 諸凡火熾盛而不宜補者。
黃芩 石斛 梔子 木通 黃柏(各三錢) 枳殼 澤瀉(一錢五分) 甘草(三分)
徙薪飲 三焦一切火熱。
陳皮(八分) 黃芩(二錢) 麥冬 白芍 黃柏 茯苓 丹皮(各一錢五分)
安胃飲 胃火上衝,呃逆不止。
陳皮 山楂 麥芽 木通 澤瀉 黃芩 石斛
柴胡清肝散 肺膽三焦風熱。
柴胡 黃芩 梔子 川芎 人參(各一錢) 甘草(五分) 連翹 桔梗(各八分)
梔子清肝散
柴胡 梔子 丹皮(各一錢) 當歸 川芎 白芍 茯苓(各七分) 牛蒡子 甘草 白朮(各五分)
清胃飲 一切風熱濕痰。
石膏 梔子 黃連 黃芩 當歸 生地 白芍 蒼朮(各一錢) 青皮(八分) 細辛 藿香 荊芥(各六分) 升麻 丹皮 甘草(各四分)
梔子仁湯 發熱潮熱,狂躁面赤咽痛。
梔子 赤芍 大青 知母(各一錢) 升麻 柴胡 黃芩 石膏 杏仁 甘草(各二錢) 豆豉(百粒)
—方無豆豉。
小黃丸 熱痰咳嗽。
黃芩 半夏(湯洗) 南星(湯洗,各一兩)
上為細末,薑汁浸蒸餅為丸。
又方 化痰止涎,除濕和胃,胸膈不利。
黃芩 乾薑 白朮 半夏 澤瀉 黃耆
蒸餅為丸。亦名小黃丸。
大黃湯
大黃(酒浸) 梔子(一錢二分) 黃芩(一錢) 升麻(二錢) 芒硝(一錢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