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瘀
總論
吳澄曰:今人一見失血,遽求劫藥,止之為快。醫家不察,便以寒涼阻之為奇。雖然暫快於一時,久必為患於異日。內損既立有《血症全書》,又有八法扼要,下集既立有失血類虛損一門,而又有積瘀,非重疊也。欲人知此中真諦,詳審精密,據脈以求因,不隨症轉,因循以治療。徹見理原,則綱維在手,超乎世法矣。
積瘀類虛損
血妄行上,出於口鼻,皆氣逆也。況血得寒則凝,得熱則行。跡此觀之,治血不先之調氣,而純以寒涼是施,則血不歸經,而為寒涼所凝滯,血雖暫止而復來也。且脾統血,而涼寒傷脾,脾虛猶不能約束,諸血變症,其可勝言哉?
澄按:瘀血內凝,多因初起寒涼所至,日久結積,又非溫藥可行。蓋由病家求效態急,醫家遽用劫止,以解目前之圍,而不顧貽害於異日也。然血以下行者為順,初起之時,苟非脾虛泄瀉,羸瘦不禁者,皆當以大黃(醋製)和生地黃汁,及桃仁泥、丹皮之屬,引入血分,使血下行,以轉逆為順,此妙法也。不知而日從事於芩、連、知、柏之屬,輔四物而行之,使氣血俱傷,脾胃而敗。今醫治血症,百豈有一生者耶?
虛勞積瘀
仲景云:五勞羸瘦,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力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䗪蟲丸主之。
注曰:五勞,氣、血、肉、骨、筋,各有虛勞病也。然必至脾胃受傷,而虛乃難復,故虛極而羸瘦,大肉欲脫也。腹滿脾氣不行,不能飲食,胃氣不運化。其受病之原,則因食、因憂、因房室、因飢、因勞傷、因經絡榮衛之氣不同,皆可以漸而至極。若其人內有血,在傷時溢出於回薄之間,干而不去,故使病留連,其外症必肌膚甲錯。甲錯者,如鱗也。肝主血主目,乾血之氣,內乘於肝,故上熏於目而黑黯。是必拔其病根,而外症乃退。
勞傷之症,未有無瘀血者也。瘀之日久,則發為熱,熱涸其液,則乾枯於經絡之間,愈干愈熱,愈熱愈干,而新血皆枯。人之充養百骸,光華潤澤者,藉此血耳。血傷則無以浹其肌膚,故甲錯也。目得血而能視,榮氣不貫於空竅,故黑黯也。仲景洞見此症,補之不可,涼之不可,而立大黃䗪蟲丸。經曰血主濡之,故以地黃為君;堅者削之,故以大黃為臣。統血者,脾也。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又酸苦湧泄為陰,故以甘草、桃仁為佐。咸走血,苦勝血,故以乾漆之苦、四蟲之咸為使。
吳氏臼:濁陰不降,則清陽不升;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今人一遇癆症,便用滋補,服之不效,坐以待斃,豈知術只此耶?
血忌涼折
三焦出血,色紫不鮮,此重沓寒濕化毒,凝泣水穀道路,浸積而成。若見血症,不詳本源,便用涼折,變乃生矣。
澄按:積瘀之症,近日用苦寒涼折者甚多,以致瘀血積於胸中,凝泣水穀道路。初時不覺,日久熱鬱,胸脅刺痛,或吐酸水,氣脹應背,夜不能臥,乾燒,吐痰不止,肌肉盡脫,與虛損無二。予治一族弟,用復元活血湯,應手取效。
瘀血咳嗽
咳嗽痰多,脅下一點刺痛,或吐酸水,氣脹應背,乾燒,太衝與衝陽脈不應。
澄按:積瘀痰血漸成癆瘵者,其咳嗽必連頓不住。若太衝與衝陽脈不應者,宜以補陰藥,吞當歸龍薈丸。
瘀血挾痰
肺脹痰多,脅下一點刺痛,或吐酸水,氣脹應背,乾燒,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挾瘀血,凝氣而病。宜養血以流動乎氣,降火以清乎痰。
澄按:左不得眠,肝脹;右不得眠,肺脹。此內損之候,不治之症也。惟是痰挾瘀血,壅塞氣道,肝木不疏,多有此症。用舒肝理氣,消痰逐瘀,往往取效。若以滋補治之,凝結益甚,木氣不升,而愈不得眠矣。
瘀血
凡有瘀血,不先消散,而加補劑,則成實實之禍。設無瘀血,而妄行攻利,則致虛虛之禍。故凡治此症,須察所患輕重,有無瘀血,及元氣虛買,不可概行攻下,致成敗症。
跌打損傷
—凡損傷,不問老弱,及有無瘀血停積,俱宜服熱童便,以酒佐之,推陳致新,其功甚大。
澄按:積瘀凝滯,不問何經,總屬於肝,蓋肝主血也。故凡敗血積聚,從其所屬,必歸於肝。故見脅肋小腹脹痛者,皆肝經之道也。內有積瘀,停久不行,必痰涎壅塞,凝泣水穀道路,故見咳嗽喘不能臥也。瘀之日久,津液漸枯,與痰涎交結為患,故見吐痰發熱,有似虛勞外損也,但脈牢大有形。實症猶可措手,倘見沉澀,既不能自行其血,又難施峻猛之劑,安望其速愈邪?
證治要法
上盛下虛,血隨氣上,法當順氣,氣降則血歸經矣。
脈來微軟,精神困倦,是氣虛不能攝血。
脈洪有力,精神不倦,胸中滿痛,或吐血塊,用生地、赤芍、當歸、丹皮、丹參、桃仁、大黃之屬,從大便導之。血以上出為逆,下出為順,苟非大虛,此釜底抽薪之妙。
若吐血已多,困倦虛乏者,不可行也。吐多而急欲止之,生地、當歸、丹皮、赤芍煎湯,入藕汁、童便各一鍾,血餘灰三錢,墨灰五分,調均熱服。
怒氣傷肝者,丹皮、芍藥、木通之屬。
勞心者,蓮肉、糯米、柏子仁、遠志、棗仁、茯神之屬。
傷酒者,乾葛、茅花、側柏、荊芥之屬。
飲食傷胃者,白朮、陳皮、甘草、穀芽之屬。
吐血色黯,脈遲而寒者,理中湯。勞力者,蘇子降氣湯。
治案
葛可久善武藝,一日見莫徭桑弓,可久挽之而彀,歸而下血。亟命其子煎大黃四兩飲之,其子惡多,減其半,不下。問其故,子以實對,可久曰:少耳,亦無傷也。來年當死,今則未也。再服二兩愈,明年果卒。
李士材治張鳴之吐血兩載,面色萎黃,潮熱咳嗽,膈有微痛。或與滋腎,或與補中,靡藥弗嘗,而病苦轉甚。後徵治於李,診其脈沉而數,且搏指,其痛不可按,而甚於夜分,是有堅血積蓄,非大下不能已也。鳴之以久病,未敢峻攻,乃與鬱金、降香、歸、地、山甲、蓬朮、人參,投之半劑,有血如漆者下數次,而痛遂減。至冬稍痛復作,又來求治。李曰:病重藥輕,但得小效,而無全功也。乃以大黃、乾漆、蓬朮、鬱金、山甲、桃仁、歸尾、肉桂、虻蟲,為丸與之。每日必服參、耆之劑,午後方進丸藥錢許,不十日而積血大下者數次,其痛全除,神氣頓旺,失血與煩熱頓減。
生生子治茅鹿門公女,病便血,日二三下,腹不疼。諸醫診治者三年不效。孫診之,左脈沉澀,漏出關外,診不應病。竊謂血既久下,且當益其氣而升提之,以探其症。乃用補中益氣湯,加阿膠、地榆、側柏葉,服八劑。血不下者半月,彼自喜病愈矣。偶因勞而血下復,因索前藥,孫曰:夫人之病,必有瘀血積於經隧,前藥因右脈漏關難憑,故以升提兼補兼澀者,以探虛實耳。今得病情,法當下而除其根也。龍山公曰:三年間便血,雖一日二三下,而月汛之期不爽,每行且五日,如此尚有瘀血停蓄耶?孫曰:此予因其日下月至,而知其必有瘀血停蓄也。經云:不塞不流,不行不止。今之瘀實由塞之行也,不可再塞。古人治痢,必先下之,亦此義。公曰:明日試卜之。曰:卜以決疑,不疑何卜?公隨以語夫人,夫人曰:孫先生非誤人者,識見往往出尋常,宜惟命。蓋夫人讀書能文,聰明謀斷,不啻丈夫,故言下便能了悟。即用桃仁承氣湯,加丹參、五靈脂、荷葉蒂,水煎,夜服之,五更下黑瘀血半桶,其日血竟不來,令人索下藥。孫曰:姑以理脾藥養之,病根已動,俟五日而再下未晚也。至期復用下劑,又下瘀如前者半。繼以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調理全愈。
予治族弟九堯,勞力吐血,誤服梔子、黃芩、知、柏寒涼之劑,咳嗽吐痰,發熱,兩脅脹痛,不能貼席而眠,夜則咳嗽不止,每晚吐白稠痰一銅盆,肌肉消瘦,厭厭待弊。予甚憫之,乃自造其門,請以診之。見其發熱雖類外感,而不頭疼口渴,天明少間,日午復劇,頭汗至頸而還。與以復元活血湯二劑,解下積瘀甚多,痰嗽減半。再以參苓白朮散,迭為加減而痊。
又治淳安進賢埠方天祺兄,吐血頭眩,咳嗽,腰膝乏力。諸醫皆用滋降之劑,服數十帖,飲食減少,精神漸疲。予適至,懇而治之。按其脈,乃上部有餘,下部虛弱;據其症,乃痰挾瘀血也。宜仿生生之法治之,當先清上焦,化去瘀血宿痰,再以補陰藥收功。以貝母、枳殼、桑皮,以清肺化痰;再以滑石、桃仁、丹皮、小薊,消除瘀血;梔子、甘草、白芍,養血以除餘熱。三帖紅漸止,前後心痛漸除,仍痰嗽不止,大便燥結,去滑石、桃仁,加瓜蔞、黃芩、紫菀,調理而安。
李士材治大宗伯董玄宰少妾,吐血蒸嗽,先用清火,繼用補中,俱不見效。李診兩尺沉實,少腹按之必痛,詢之果然。此怒後蓄血,經年弗效,乃為蒸熱,熱甚而吐血,陰傷之甚也。乃與四物湯,加鬱金、桃仁、穿山甲、大黃少許,下黑血升余,少腹痛仍在。更以前藥加大黃三錢煎服,又下黑血塊及如桃膠、蜆肉者三四升,腹痛乃止。虛倦異常,與獨參飲之,三日而熱減六七。服十全大補湯,百餘日而康復如常。
積瘀例方
大黃䗪蟲丸
大黃(十兩) 黃芩(一兩) 甘草(三兩)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白芍(四兩) 地黃(一兩) 乾漆(一兩) 虻蟲(一升) 水蛭(一百個) 蠐螬(一升) 䗪蟲(一升半)
蜜丸小豆大,每服五丸,日三服。
代抵當丸
大黃(四兩) 芒硝(一兩,玄明粉亦可) 桃仁(六十粒,去皮尖) 生地 歸尾(各一兩) 肉桂(三五錢) 穿山甲(一兩,蛤粉炒)
蜜丸梧桐子大。
—蓄血在上焦,丸如芥子大,臨臥去枕仰臥,以津液咽之,令停留喉下,搜逐上膈。
—中焦,食遠;下焦,空心,百勞水遂下。
—用歸、地者,欲下血而不損血耳,且引諸藥至血分,諸藥皆獷悍而欲和之也。如血老成積,此藥攻之不動,宜去歸、地,加莪朮一兩(醋浸透焙乾),肉桂一兩。
古人治血積,每用虻蟲、水蛭,以其善吮血耳。然其性毒,人多患之。改用夜明砂者,以其食墳而化者也。蟻之吮血,不減蛭、虻,《本草》稱其能下死胎,則其能攻蓄血矣。前用四蟲之方,可以此代之。
黑神散 治損傷吐血,或有時吐二三口,隨即無事,過數日又發,經年累月不愈者。
熟地 當歸 肉桂 白芍 甘草 炮姜 蒲黃(各四兩) 黑料豆
童便、酒煎。
復元活血湯 虛勞積瘀,咳嗽痰多,夜不能臥。
柴胡(五錢) 花粉(二錢) 當歸(二錢) 桃仁(五十粒) 穿山甲(二錢) 紅花(二錢) 大黃(一兩) 甘草(二錢)
酒前服。
七傷散 肺熱甚效。
黃藥子 赤芍 鬱金 乳香 玄胡 白藥子 知母 當歸 沒藥 血竭
茶湯下。
通真丸 血實之症。
大黃 桃仁 乾漆 天水散 杜牛膝(各等份)
醋丸梧桐子大,每下六七十丸
百勞丸 治一切癆瘵積滯,疾不經藥壞症者,宜服此陳大夫傳張仲景方。
當歸 乳香 沒藥 人參(各一錢) 大黃(四錢) 虻蟲(十四枚,去頭足) 水蛭(十四枚,制)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都作一服,可百丸。五更百勞水下,取惡物為度。服白粥十日。百勞水用勺揚湯百遍,仲景甘瀾水是也。
活血飲 治怒氣積血在胸脅,咳嗽年久不愈,每咳則隱隱而痛。
滑石 桃仁 桔梗 甘草 丹皮 茜根 貝母 柴胡 香附曲 瓜蔞仁
水煎。體厚者,加大黃、穿山甲。或作末,韭菜汁拌為丸服。
清肅湯 老痰積瘀在上焦,法當先使清肅上宮,俾新痰不生,宿瘀易去,可獲萬全。若誤用滋陰降火,則以滯益滯,而熱無由去,瘀無由消,而痰日益增矣。
青皮 枳殼 陳皮(三味快氣疏滯) 貝母 桑皮(消痰止嗽) 丹皮 滑石 桃仁(消瘀) 山梔(開鬱清熱) 白芍(平肝) 甘草(調中)
桃仁滑石湯 去痰消瘀。
梔子 丹皮 歸尾 赤芍 五靈脂 滑石 桃仁
薊菀湯 治咳嗽吐紅,痰挾瘀血,上盛下虛,法當先清上,化痰去瘀,然後用養陰藥收功。
小薊 紫菀 丹皮 桃仁 滑石(消瘀) 貝母 桑皮 枳殼(清肺化痰) 甘草 梔子 白芍(養陰除熱)
茜薊湯 治胸背作脹,咳嗽吐紅,如爛豬肺狀。血隨氣逆,上積胸臆,必吐出而脹斯寬,法當消瘀行氣化痰。氣調瘀消,則新血始得歸經,大本端而病根可除矣。
茜根 小薊 滑石 甘草 桃仁 貝母 歸尾 香附 梔子 枳殼 桑皮
丹參滑石湯 咳嗽吐紅,胃中有痰火,下焦有陰火。
丹參 滑石 白芍 桃仁 貝母 紫菀 丹皮 當歸 甘草
瓜貝去瘀湯 咳嗽吐紅,痰挾瘀血。
瓜蔞 貝母 當歸 紫菀 梔子 丹皮 青皮 穿山甲 前胡 甘草
梔子鬱金湯 虛損積痰積瘀。
梔子 鬱金 貝母 丹皮 蘇子 黃連 橘紅 茯苓 紅曲 茜根 香附
益元散沖服。
加味歸芎湯 打僕損傷,敗血流入胃脘,嘔吐黑血如豆汁。
川芎 當歸 白芍 百合 荊芥(各等份)
銼散,每服四錢,酒煎服。
心胃積血,用千葉藕粉酒服寸匕,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