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
金匱要略傷寒論中之區別嘔吐乾嘔。嘔逆。吐。吐逆等項。東垣之解釋云。有聲無物曰嘔。有物無聲曰吐。口中喀喀有聲有吐者之象。而始終不吐出者嘔也。乾嘔也。如乳兒患腳氣與患腦膜炎者。其聲未出。而乳汁食物。已有甚多之吐出者。吐也。食急而有物奔出者。大抵為吐。有聲而同時有物者曰嘔吐。嘔逆者。嘔之激也。吐逆者。吐之激也。
上述嘔有乾嘔之逆。而乾嘔嘔逆之中。又各分陽證與陰證。小柴胡湯、梔子生薑豉湯、柴胡桂枝湯、白虎加桂枝湯、豬苓湯、治陽證之嘔者也。烏梅丸、吳茱萸湯、大建中湯、四逆湯、真武湯治陰證之嘔者也。今從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採錄治嘔之方一十有六。其中十四方配合以生薑乾薑。治乾嘔之方一十有三。其中十二方亦有生薑或乾薑之配合。茲抄錄如次。
〔嘔〕 大建中湯 半夏瀉心湯 苓甘姜味辛夏湯 烏梅丸 四逆湯(以上諸藥中有乾薑)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葛根加半夏湯 吳茱萸湯 小柴胡湯 大柴胡湯 柴胡桂枝湯 梔子生薑豉湯 小半夏加茯苓湯 真武湯(以上諸藥中有生薑) 白虎加桂枝湯 豬苓湯
〔乾嘔〕 小青龍湯 六物黃芩湯 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 白通加豬膽汁湯 半夏乾薑散 甘草瀉心湯(以上諸藥中有乾薑) 桂枝湯 小柴胡湯 橘皮湯(以上諸藥中有生薑) 十棗湯
〔嘔逆〕 竹皮大丸(有桂枝)
從上看來。可知凡治嘔。乾嘔。嘔逆之病。大抵用生薑乾薑桂枝。此生薑桂枝。均含有揮發油。西醫用為健胃之劑。認為作用甚廣。臨床醫家最宜注意者。凡治嘔與乾嘔往往多用上舉諸溫性刺戟藥之一方。然有時亦有全然不用刺戟藥。卻用緩和黏滑疏通之劑如豬苓湯等方劑。此亦不可忘忽者也。
近來西醫界盛用半夏以為鎮吐之劑。半夏決非鎮吐之劑。余敢斷然言之。此係西醫之誤。吾人當矯正也。治吐之劑。余獨舉大黃。半夏雖治吐有效。其實不能治吐。漢醫對於吐證。雖亦有以半夏處方者。然實非半夏之效。彼不自知其力量之將軍。不能視察敵人之病。以致誤遭敗北。而乃罪責兵卒。其可得乎。試觀傷寒論。金匱要略。其中言及治吐之處方。共計有七。其中皆無以半夏為配劑者也。
〔吐〕 茯苓澤瀉湯 五苓散 桂枝芍藥知母湯 茯苓飲(以上各方有術)大黃甘草湯 調胃承氣湯(以上兩方有大黃)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上舉七方中。四方有術。二方有大黃。於此可知治吐以大黃。或尤為要藥矣。但術之可治者。大黃往往不能治之。據金匱要略云。痰飲之病宜用溫藥。痰飲者。胃內停水也。停水於胃內。則飲食之物不得疏通。於是吐矣。故宜用術等之溫藥以去其水。此時消化器為弛緩症狀。反之宿食燥屎鬱積於消化管內。以防飲食物之下降。於是吐矣。此時宜用大黃等之冷藥。使胃腸緊縮以去其宿食。此際消化器現緊縮之狀態。以上云云。皆其區別也。即言吐之症狀。凡胃內停水者。宜配用術之方劑。宿食燥屎者。宜用有大黃之方劑。二者誤用。則增病勢之惡逆。診斷者不可不慎也。
古方中雖有將術與大黃合組為一方劑者。然與後世醫人之加味者。不可同日而語。況嘔吐與吐。又無區別。習得半夏有治吐效力之皮毛學識者。即批判漢藥。區別門戶。蔑視前人之勞苦。殊失公平之見地也。茲檢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言及嘔吐之方。配以半夏者亦計有六。開列如下。
〔嘔吐〕 附子粳米湯 小半夏湯 小半夏加茯苓湯 大半夏湯 半夏乾薑人參丸 黃連湯
吐血喀血
吐血者。消化管(尤其是胃或食道)出血。從口腔吐出之謂也。喀血者。從呼吸器(尤其是肺)出血之謂也。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只有吐血之語。而無喀血之文字。意者其時之吐血。無今日喀血之意。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項中。有云病人面無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也。脈浮弱。以手按之即絕者下血也。煩咳者必為吐血。此所云之吐血。實即今日之所謂喀血也。
吐血與喀血。不可同一處理。但在處方上若不確定其陰陽虛實而誤用之。亦往往不效。故在處方之前。先宜看定其是吐血乎。抑是喀血乎。然後辨明其為陰證歟。陽證歟。抑虛證歟。實證歟。試舉一例以明之。瀉心湯。柏葉湯。均治吐血之劑也。然瀉心湯證之出血。為組織上起炎症之充血。柏葉湯之出血。為組織弛緩所起之鬱血。蓋瀉心湯為陽證之治劑。柏葉湯為陰證之治劑。苟柏葉湯之症。誤與瀉心湯。則出血增加。病者立即可斃。吐血喀血既認明矣。陰陽之分。亦不可不慎。前舉諸方之外。如人參湯、甘草乾薑湯、黃土湯。治陰證之吐血者也。白虎湯、梔子豉湯、(及其加減方)茵陳蒿湯、桃核承氣湯、桂枝茯苓丸等。治陽證之吐血者也。請在第三章下血條更事研究。茲採錄金匱要略中關於吐血之說於下。
(一)吐血。咳逆。上氣之候也。其脈數而有熱者死。
慄園(譯者按即日本名漢醫淺田慄翁)曰。脈緩而身涼者。血或可止。
(原著者按)患肺結核者。多表見此種症狀。上氣者。兩頰潮紅。氣上逆之謂也。
(二)貧血之亡血者無汗意。出汗者更失體液。故至惡寒戰慄。
(原著者按)病者對於醫家施行手術之創口或誤。傷之處訴疼痛時。西醫往往在阿斯匹靈中混加莫兒希納加羅莫金之類。企圖達其鎮痛之目的。稱為補血液。又以林搿兒液注射之。稱為消耗之發汗劑。此殆即西醫之治療方針乎。
吞酸嘈雜
胸中吐出苦酸之水曰吞酸嘈雜。治吞酸嘈雜之方。屢屢應用者為生薑瀉心湯。旋覆花代赭石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小陷胸湯等。如以上方劑不能見效。病勢反覺惡化時。則用大建中湯或吳茱萸湯。此係余之經驗。頗著速效。此中陰陽相異之認辨。甚為切要也。
噦
噦。俗名也。有陰陽虛實。可以大小承氣湯治之。亦可與以小柴胡湯。橘皮湯、橘皮竹茹湯之類。亦可選用。食毒、氣逆。水毒。以及水毒帶熱帶寒之時機。可用小半夏湯、吳茱萸湯、四逆湯等。
備考
〔蘭軒醫談〕 噦有數因。陽明證渴而不能食。食下後。漸漸口渴引飲。此必發噦。選用茯苓飲橘皮竹茹湯可愈。(竹茹湯之人參代以麥門冬。竹茹代以竹瀝甚妙)因留飲而噦者。其小便必不利。又投承氣湯後。亦有稍稍下降而仍噦者。此因熱氣挾痰(水毒)而上逆也。非竹瀝不效。
〔有持桂里之說〕 方書有種種名目。而以噦字為最正確。此症自古即認為胃中之寒。亦有因熱而來者。蚘蟲(同蛔蟲)積聚。痰飲等。皆患此病發時挾以他病者凶候也。(尤以痢疾後及諸病之所發者為最凶。)
橘皮竹茹湯 此為古今治噦逆之通用方劑。
橘皮湯 手足厥而氣逆者均用之。詳說於嘔吐門。可參照。
半夏噦心湯 噦逆而心下有痞鞕者。用此方以開通之。痢疾傷寒之患此者。尤為吃緊之要方。
吳茱萸湯 吳茱萸為止噦之效藥。陰證用之。陽證則不適用。本草綱目中有吳茱萸橘皮附子三味之方。用於陰證甚相宜。
柿蒂湯 大塚云。此方在柿蒂丁香之中。加生薑煎而熱服之。古時無此方劑。對證應用。能奏偉效。其主治為胸滿與咳逆不止等。
用橘皮竹茹湯之類尚不止者。可用此方以止之。蓋柿蒂為治噦之專藥。煙法印云。此物若與石蜜合煮。愈妙。又在平胃散中加柿蒂丁子亦有偉效。
甘草乾薑湯 與以苦味劑而猶不止者。用此方間能奏效。
炙甘草湯 噦而脈結者可用此方。但須在危篤症中用之。
附子粳米湯 胃中寒甚。噦逆更加嘔吐。輕劑無效時用之。
四逆湯 陰寒脫症之噦。用此方甚佳。在霍亂症嘔吐下痢。手足微冷。脈細而噦者。用此方能救其十一。
豬膽汁湯 噦時呃呃不已。呼吸有暫絕之狀。用此可以急救。無豬膽時。熊膽亦可用之。(大塚云。此可用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湯、白通加豬膽汁湯之類。)
備考
〔本間棗軒之說〕 吐血嘔血。古時統稱嘔血。有從肺出與胃出二證。(中略)而治法並不區別。大抵吐血多者用三黃湯、犀角地黃湯或二方合用。亦有用四物湯者。吐血少者。或連綿不止。胸脅苦滿者。用柴胡四物湯或黃土湯。如用以上手段猶不止者。可與斷紅飲。間服阿芙蓉液。服後血色變黑者。為止之前兆。亡血過多。而脈沉微。虛里煽動。氣短出汗者。生命已在瞬息之間。可與獨參湯。兼用回生散亦佳。吐血之後變黃胖者。可用連珠飲兼鎮悸丸。虛勞者以人參養榮湯為佳。無病而微喀血。久而不止者。涼膈散為宜。飲酒後吐血者。亦可用涼膈散。出血過多。亡血甚者。可與理中湯四物湯。
(原著者按)吐血亦有陰陽虛實。宜從證以處方。三黃湯者。瀉心湯之別名也。四物湯者。當歸、川芎、芍藥、地黃也。柴胡四物湯者。小柴胡湯與四物湯之合方也。命期促迫者。宜與獨參湯。而不投四逆加人參湯。獨參湯者。人參一味也。斷紅飲、犀角地黃湯、人參養榮湯、涼膈散等可參照肺結核條備考之部。
黃胖者。在十二指腸蟲病、心臟病、腎臟病等。其病勢進行。則其人貧血甚。皮膚淡黃。稍有水氣。動悸甚強者也。連珠飲者。苓桂朮甘湯合四物湯加木瓜、薏仁、朮、萆薢也。
〔傷寒緒論〕 太陽則脈浮數。灸之必驚狂。起臥不安。咽噪吐血。此時投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為佳。
〔集驗良方〕 黃耆建中湯治吐血。衄血。虛羸不足。飲食乏味。腳步軟弱。言語倦怠。失精(遺精)內熱等諸虛損之證有效。
〔續易簡方〕 理中湯治身寒氣虛。咯血吐血之劑。
〔千金方〕 酒徒之咳者必吐血。此因久經長年月日過度之飲故也。其脈虛者血必冒。若飲後胸滿者。厚朴大黃湯治之。
〔櫻寧生傳〕 桃仁承氣湯治積鬱。火甚。迫血上行。衄血數升。面赤。脈躁疾。精神恍惚如癡者有效。
〔心法附余〕 吐血者。胸中覺氣塞。上吐紫血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千金方〕 凡服藥後。嘔逆不入腹者。先以甘草一兩。水煎服之可效。
〔朱氏眾驗〕 二神湯(即甘草乾薑湯)治吐血極妙。
〔證治準繩〕 梔子蘗皮湯治小兒衄血極有效。
(原著者按)此方不只限於小兒衄血。即吐血亦極有效。小兒衄血。可用麻黃湯、桃核承氣湯、瀉心湯之類。
〔三因方〕 大半夏湯為治心氣鬱而不行。生涎飲。心下痞鞕。聚結不散。腸中轆轆有聲。食入即吐之劑。
〔仁齋直接〕 半夏丸(生薑半夏湯所制之丸)治吐血下血。崩中帶下。喘急痰嘔。中滿虛腫諸病有效。
按崩中帶下即今西醫之所謂子宮病也。
〔療治茶談〕 嘔吐證之動悸甚者。必致煎湯不入。往往無相應之藥。其時在下焦穴針灸之。以引下其動氣。藥則將丸藥為散藥。漸漸靜其動氣。然後再與煎藥。若無此心得。妄用湯藥。反足增病。
〔蘭軒醫談〕 衄血之實證應用三黃湯(瀉心湯)此其現象為出血不止。及其血自止。血虛者用廣東人參肉桂之類。血實者脈實數。血虛者脈沉微。若微數者必死。
〔證治摘要〕 一男子下痢不止。發噦。吐蛔蟲。與以吳茱萸湯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