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经的定义
我们要研究经学,必须先要明白:什么叫做经?经是些什么?和什么叫做经学?
就“经”字的本义来讲,《说文解字》以为“经,织纵丝也”。因为织物的纵丝是有一定的次序而不能紊乱的,所以后来辗转假借而为“法”字和“常”字的意义。“经”既可作“法”字、“常”字解,于是那些可为我们日常言行的法则的古书,都被蒙上一个“经”的名字了。但这不过是一般的解释。
据经学专门家的意见:今文学派以为经是孔子著作的专名,在孔子前或孔子后的著作均不得称经,所以只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可称为“经”。古文学派以为经是一切书籍的通称,不是孔子的“六经”所能专有;因为经是钉书的线,所以凡是线装书都可称经。这二种说法,古文派过于广泛,今文派过于狭窄,也都未足为定论。
实在,因了历史的转变,“经”字的意义也在随着时代而演化的。比较最时代、最适当的说法,现代人所称的经的范围,已由孔子删定的“六经”,扩张到以孔子为中心的其他书籍,如《孟子》、《尔雅》等,与上列诸家之说,都已不尽相合了。
〔问题〕
(1)“经”字的本义怎样?
(2)何谓“经”?
(3)“经”的范围怎样?
二 经目的演化
经的名称,始见于《国语》。但孔子的著作六种被称为经,却始于《庄子·天运篇》。在《礼记》中则仅称“四术”;扬雄、班固又仅称“五经”。东汉以后,“经”的领域续渐扩张,于是又有“七经”、“九经”、“十经”、“十一经”、“十二经”、“十三经”、“十四经”及“二十一经”等等的称号。
四经。即“四术”,为《诗》、《书》、《礼》、《乐》。
五经。因六经中佚去《乐经》,故称五经。《白虎通》则以《易》、《书》、《诗》、《礼》、《乐》为五经。
六经。《庄子》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经;《史记》和《汉书》则称六经为六艺。盖举其学叫艺,奉其书叫经。
七经。西汉于六经外加《论语》称七经;东汉则加《孝经》而去《乐经》。晋傅咸以《易》、《诗》、《书》、《周官》、《左传》、《论语》、《孝经》为七经。宋刘敞以《尚书》、《毛诗》、“三礼”、《公羊传》、《论语》为七经。清圣祖《御纂七经》则指《易》、《书》、《诗》、《春秋》、“三礼”等七种。
九经。唐时所立学官,以《易》、《诗》、《书》、“三礼”、“春秋三传”为九经。《经典释文》则以《易》、《诗》、《书》、“三礼”、《春秋》、《论语》、《孝经》为九经。
十经。《南史》以“五经”、“五纬”为十经。《宋书》则以为“《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官》、《仪礼》、《春秋左氏传》、《公羊》、《谷梁》各为一经,《论语》、《孝经》为一经”,所以谓之十经。
十一经。宋儒于十三经中除去《论语》、《孟子》,便为十一经。因为他们已将《论语》、《孟子》列入“四书”之故。
十二经。名始见于《庄子·天道篇》。《经典释文》以为有三义:一以“六经”加“六纬”为十二经;二以《易》上、下经并加孔子《十翼》为十二经;三以《春秋》分十二公为十二经。至唐太和中所刻十二经,则为《易》、《诗》、《书》、“三礼”、“三传”、《论语》、《孝经》及《尔雅》。
十三经。宋于唐之九经——《易》、《诗》、《书》、“三礼”、“三传”外,增《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称为十三经。现代所用广义的经目,仍多以此为准。
十四经。宋尝并《大戴礼记》于十三经之末,称为十四经。
二十一经。清段玉裁主张于十三经外,应加《大戴礼记》、《国语》、《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说文解字》、《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八书,为二十一经。
总之,经目的范围虽各各不同,然依普通的惯例,多以十三经为限。因为十四经的名称既不普遍,而二十一经也不过是清代朴学家个人的主张。本书循名核实,却以《尔雅》列入小学,附入末一节;《孟子》列入子学儒家;而另增《大学》与《中庸》。经学要籍,已具备于此了。
〔问题〕
(1)“经”名始见于何书?
(2)孔子著作称经始于何书?
(3)何谓五经?
(4)何谓四术?
(5)六经和六艺有何分别?
(6)何谓九经?
(7)何谓十三经?
(8)何谓四书?
三 经学的派别
因为历来研究家对于经典本身发生许多不同的见解,于是就产生了所谓经学。所以我们要明白经学是什么,不能不去分析这些研究家的派别。经学家的派别,据多数学者的意见,可以归纳为西汉今文学、东汉古文学及宋学三派。
诸经遭秦火之厄,多数被毁。汉惠帝除挟书的禁令,书始陆续出世。但诸经本用古篆所写,古篆在汉代已不通行,为便于诵习起见,乃改为当时通行的隶书。于是始有所谓今文。其后山岩屋壁,复次第发现旧籍。此种书仍用古篆书写,以其对今文而言,遂有所谓古文。所以所谓今文与古文,本指书写文字之不同。后因经学家各有所宗,门户之见甚深,于是才发生了所谓今古文学派。
西汉今文学派发生于汉初,就是所谓“今文十四博士”之学。在当时因帝王之利用的提倡,所以在学术界几有独尊之势。后来因古文学的暴兴,与郑玄、王肃的混乱家法,遂至逐渐衰落。延至魏、晋,因政乱及胡祸的连绵不息,连仅存的章句传说也多灭亡于兵燹。到了清代中末叶,因社会、政治、学术各方面趋势的汇合,于是这久无声息的今文学忽然复兴起来,居然在学术界有盛莫能当的现象。当时所谓常州学派、公羊学派,就是这西汉博士派的裔孙。它的余波回响,直到现在还在学术界里存在,并且正在向着新的途径发展。
东汉古文学派实发生于西汉末年。到了东汉,因为今文学派自身的腐化,及古文学大师的努力,遂有取今文学而代之之势。郑玄、王肃虽称混淆家法,但究竟左袒古文学。所以今文学亡于魏、晋,而古文学反日见发扬开展。后来六朝的南北学,隋、唐的义疏派,虽虚实繁简不必尽同,而其立场于古文学则无二致。一直到宋学兴起,于是古文学始暂废歇。但元、明之末,因姚江学派之流于虚妄,及满清思想压迫政策之实现,于是顾亭林扛了“舍经学无理学”的大旗来复兴古文学,于是成了清代三百年学术界的权威。以惠栋为领袖的吴派,与以戴震为领袖的皖派,都和东汉古文学派有血统的关系,但现在硕果仅存的,亦只有章炳麟了。
宋学被称为经学上的怀疑派,唐时啖助、赵匡、陆淳辈已开其端。但这种怀疑风气之盛行,却在北宋庆历之后。到了南宋,因研究方法的不同,分为三大派:一为归纳派,以程颐、朱熹为领袖,旧称朱学;一为演绎派,以陆九渊、杨简为领袖,旧称陆学;一为批评派,以叶适、陈傅良为领袖,旧称浙学(宋学派又有关、闽、濂、洛之分,专以地域为主,无甚意义,故不取)。他们都立足于哲学的见解,以理欲心性为论究的对象,而借助于经学的解释。元、明以来,朱学因朝廷的提倡,取得正统的地位。陆学则得王守仁的加入,而为具有天才的学者所信仰。但这二派都借经学言理学,结果均空疏无一物。于是元、明二代转成为经学衰落时期,而东汉古文学遂得乘间以起。
这三派的不同点:今文学派以孔子为政治家,以六经为政治学说,所以偏重于微言大义,其特色为功利的,其流弊为狂妄。古文学派以孔子为史学家,以六经为孔子整理古代史料之书,所以偏重于名物训诂,其特色为考证的,而其流弊为烦琐。宋学派以孔子为哲学家,以六经为孔子载道之具,所以偏重于心性理气,其特色为玄想的,而其流弊为空虚。
〔问题〕
(1)经学的派别是怎样产生的?
(2)经学可分为哪几派?
(3)今古文学派有什么不同?
(4)今文学派产生于何时?他的沿革若何?
(5)古文学派创始于何时?他的历史怎样?
(6)宋学派可分为哪几派?他们的主张若何?
(7)今文、古文、宋学三派的特色和缺点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