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孕元

天地之道,一陰一陽而已。人受天地之氣以生,而男女者,陰陽之儀象也。男子法象乎陽,從乎日,以陽精為體;女子法象乎陰,從乎月,以陰血為體。日,陽精也;月,陰精也。月行於天,一月有三十日,每二十九日有奇,與太陽會而合朔也。每月二十九日午時,太陰行於陰道而光滅,至初一日,夜半子時,太陰行於陽道而光生。此晦朔之定期也。自二十九日午時至初一日,夜之子時卻有三十時光滅,卻算得光明二十八日半,經脈至二日半而止,通共得三十日,則月行一度,猶月之有晦,而有朔也。月有期,故名月經,又名月信。過期者,血寒,血不足也;不及期來者,血熱,血盛也;五六日不止者,血澀也;經行作痛者,血滯也。不滯不澀,順期而行,血脈調和,及時而盛,其孕乃成。蓋經候初盡,舊血已淨,新血未入,子宮空虛,當此之時,以吾之實,投彼之虛,惟虛也,故能受胎。陽施陰受,交而不孕者,鮮矣。或有不成孕者,過在女子,或有脂肥充塞,而精射不及,或有陰血衰敗,而不能攝精者有之。過在男子,或因命門火衰,而陽不能射,或精寒而滑,施泄精稀者有之。

胎孕生成論

夫太極,一理也。太極分,而為兩儀,兩儀者,陰陽也;陰陽分,而五行具焉,五行者,陰陽之妙用也,一以清而上浮為天,一以濁而下凝為地。天地者,陰陽之像也,天以五行之理而化生萬物,是乾道之所以資始也;地以五行之理而化醇萬物,是坤道之所以資成也。故《易》曰:乾道資始,萬物化生;坤道資成,萬物化醇。故凡人受父精母血而成胚胎,陽施陰受,精以資始,血以資成。得火之精以生心,而神藏焉;得金之精以生肺,而魄藏焉;得木之精以生肝,而魂藏焉;得土之精以生脾,而志(宜作意)藏焉;得水之精以生腎,而智(宜作志)藏焉。五行具而臟腑生,皆父之精而始之也。受火之精以成血脈;受金之精以成皮毛;受木之精以成筋;受土之精以成肌肉;受水之精以成骨。五行具,百骸備,皆母之血以終之也。精以資始,血以資成,此胚胎之所由立也。至於成胎有男女之別者,是果何哉?蓋二氣五行默運於天地,而陰陽者,造化之機也,人得天地之氣以成形,而男女者,陰陽之儀象也。故自運行言,則天左旋為陽,右旋為陰;自一歲言,則春夏為陽,秋冬為陰;自一日言,自子至午為陽,自午至子為陰,奇日為陽,偶日為陰;自干支旺相言,則申子辰寅午戌為陽;亥卯未巳酉醜為陰。凡此,蓋天地之陰陽自然之運也。當女子經行初尺,舊血已去,新血未生,子宮澄澈,五日之內,男子與之交,在單日,值子寅辰午申戌日,或在半夜子時,值子寅辰午申戌時交感,有胎則成男;在雙日,值亥卯未巳酉丑時交感,成胎則為女,此陰陽時日氣運而分男女之大機也。諸書不察,皆云:「陽精先至,陰血後沖,陰包乎陽,則成男;女子陰血先至,陽精後參,則成女。」是陰亦能先始而資始,陽亦能後受而資成,理不然矣!若交感之後,囑婦側左睡必男,側右睡必女,或者有諸耳。

分別男女脈法

《經》云:陰搏陽別,謂之有子。謂陰脈別於其中,別有陽脈,是謂血氣衝和,陽施陰化也。《脈經》云:少陰之脈動甚者,為有子,以手少陰心脈也,心主血故也。又,腎門為胞門子戶,尺中腎脈,按之不絕,當有胎。又曰:婦人三部脈,按之浮沉正等不絕者,當有妊娠。初時寸微少,呼吸五至者,胎已三月。又曰:尺脈滑疾,重按散者,有胎三月。又曰:重按之不散,但疾而不滑者,有胎五月。又曰:妊娠當四月,左疾為男,右疾為女,俱疾為雙男。又曰:太陽脈為男,太陰脈為女。又曰:左手沉實為男,右手浮大為女,左右俱沉實為雙男,左右俱浮大為雙女。又曰:左偏大為男,右偏大為女,左右俱偏大為雙男。又云:左右俱浮大主二男,左右俱沉主二女。又一法:令妊婦南行,背後令人呼之,左回顧是男,右回顧是女。又,妊婦左乳房先有核是男,右乳房先有核是女。脈法多端,混淆難辨矣。

脈候歌

婦人大概血為主,寸弱尺強脈為是,心肝二部要平和,或數或遲經痛起。

尺脈強弱虛實看,血如不足尺微澀,腹中癥瘕脈沉牢,帶下數疾不能止。

尺中脈數不絕來,動入出外定懷胎,左尺浮洪男脈現,右尺浮實女形猜。

左寸浮大亦男脈,右寸沉細女堪測,陰中見陽男已形,陽部見陰女無說。

兩尺俱洪是雙男,若俱沉實女雙成,左手脈逆右手順,左應男三右女三。

脈來滑疾胎三月,但疾不散三月訣,一動一止一月看,二月兩動方一歇。

若還欲產脈離經,夜半覺痛日中生,新產之脈緩滑吉,實大強急命難存。

難產面赤而舌青,母活子死認教真,若是面青而舌赤,母凶子活在逡巡。

面舌俱青吐涎沫,子母應知兩命迍,婦人雜著如何診,二十四根共根因。

十二月隨經養胎

十二月經脈手少陰為主,手太陽小腸無為而守,此二經不養胎。妊娠一月,(足)厥陰脈養之,二月足少陽脈養之,此二經屬木,旺於春,主生,故先養胎;三月手厥陰心胞,四月手少陽三焦,屬火,旺於夏,主長;五月足太陰脾,六月足陽明胃,旺於長夏,主收;七月手太陰肺,八月手陽明大腸,屬金,旺於秋,主收;九月足少陰腎,十月足太陽膀胱,屬水,旺於冬,主藏。凡值月養胎,不可針灸其經。天以正月為厥陰,人以始胎為厥陰,人身一小天地也,諸經各養胎三十日,惟少陰心、手太陽小腸,平時上為乳,下為經水,故不得遽養胎也。

男女受孕時

凡男女受胎,在婦人經絕後五日,此時舊血已淨,新血方生,子宮正開,男子與交,氤氳氣感,精射而入,陽施陰受,故得成胎,若遇此時日,子宮稍實,精射不入,焉能成胎?是故求嗣者,必須養精,勿妄行交媾,必待此時以實投虛,則一合而胎孕成矣,餘日何益哉!

男女本源

男子以精為本,女人以血為源。男子為陽,乾道也,乾納干為甲,甲與巳合,納卦於離,離之中爻,得坤之陰,陰數八,故男子二八而陽精溢;女子為陰,坤道也,坤納干為癸,故女子月經為天癸,癸與戊合,戊納卦於坎,坎之中爻,得乾之體,陰中有陽,陽數七,故女子二七而天癸至,陽精陰血,男女之本原也。精血藏於父母之身,男女交媾,有天地橐籥之象,當鼓鑄之時,百脈齊到,故子形多有肖於父母者,如器之有模範,而象莫能逃。至交媾之時,在天時,為溫暖適中,無日月薄蝕、陰陽錯亂之變;在地利,非廚灶凶器之傍;在人和,無喜怒過中醉飽之時,自然所生男女聰明智慧,不虞凶暴矣!此在胎教之先者也。

男女七八之數

《聖濟經》曰:元氣孕育,皆始於子。男左旋,自子至巳,順積三十而至於巳。女子右旋自子至巳,逆積二十而至巳。是巳者,陰陽凝積之會也。故懷孕不問男女,並從巳上起數婦人妊,男胎左旋十月而生於寅,女胎右旋十月而生於申。寅屬木,位居艮,艮之數八,故男子八歲而髮長齒更,二八而陽精至,八八則卦足而陽精竭;申屬金,位居兌,兌之數七,故女子七歲而髮長齒更,二七而天癸至,七七而天癸竭。相感而通以兆,男女陰陽之始終也。

氣形保衛

凡人受陰陽五行以成百骸,其間稟賦之初,或附贅、垂瘤、駢拇、歧指、侏儒、跛躄之疾;又或分娩之時,即成瘡瘍、癰疽、聾盲、喑啞之病,皆由妊娠保衛失宜之致;或由交感之時,雷電風霆,陰霾薄蝕,社日晦朔,不能避忌,多成鬼胎異相,此又不可不知也。若其肝氣盛而驚癇(一作顛),腎氣虛而解顱,脾氣虛而羸瘦,心神乏而神短,食兔肉而缺唇,食龜鱉而僂背,食犬肉而失聲,食諸魚而瘡癬,此皆妊娠所當慎也。節其飲食、嗜欲,寢興以時,則自無前患也。

轉女為男

受胎二月,謂之胎胚,一塊純血,形質未定,隨物變化,尚可轉移。一法:取雄黃五錢,置妊婦衣中帶之。一法:取雄雞翼上毛三根,潛置婦人臥床下,勿令人見。一法:取弓矢斧斤置妊婦床下。此四物皆陽物,氣類相感,猶陽燧之取火,方諸之取水,螟蛉之類,物有轉移,理亦有諸。古人云:妊婦坐不偏,立不側,則生子形容端正,所謂胎教也。胎中亦有可教,則物感之應,理亦可信。

男女受形

乾道成男,故男子面重,溺水必伏;坤道成女,陰氣在背,故女子背重,溺水必仰。父少母老,生女必羸,母壯父衰,生男必弱,良醫必察乎此。氣受偏悴,與之補藥,羸女必養血,弱男必健脾。羸女必時至而嫁,弱男必待壯而娶。陽氣虧則男陽痿,不可為父;女陰衰則玉門連,不可為母,號為石女。又有駁氣所乘,男女二形,遇男可以為妻,遇女可以為夫。又有女具男形全有,又駁氣之甚者也。

灸法

婦人絕子嗣,灸然谷五十壯,在內踝前下一寸是穴。婦人絕嗣,灸關元六十壯。《千金翼》云:灸關元即令人無子,針石門令人終身不孕。《明堂經》:婦人懷妊不可針,主婦人妊子不成,若滿胎腹痛,漏下見赤,灸胞門五十壯,在關元左邊二寸是也,右邊一寸為子戶。按:《針經》曰:治人妊胎不成。《千金》云:治臟閉塞不安精,灸胞門五十壯。石門穴在陰部下一寸,主婦人無子,子臟有惡血上衝,腹中疼痛不可忍,灸五十壯,針一分。婦人絕嗣不生,灸氣門海穴,臍下三寸,在關元傍開二寸,灸百壯。按:《針經》云:氣門二穴,衝脈足少陰之會,名胞門,一名子戶,治婦人月事不調,奔騰(宜作豚)上下引腰背痛,可灸五十壯,針三分。婦人不受精,灸胞門五十壯。婦人絕嗣不生,漏下赤白,灸石門十四壯。

月經論

以月言之者,一月一行之盈虧也;經者,言其有常,必三十日而後至者,名於斯矣。夫月乃陰之精,其體暗,假日之光以為明;血本白,得心之氣而赤,斯道體之同也。天地之道不變,而人亦隨天以運者,私欲居之其變出矣,月經由是而不齊。夫血者,主於心,生於脾,貫於肺,注於胞,通於腎,歸於肝。《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二陽者,陽明大腸與胃;隱曲者,房室之事也。女子不月亦其類也。又曰: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評熱論》曰: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於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由是言之,月經者,主於心而主於脾也,明矣。心者,七情之主;脾者,五味之主。心脾受病,故月事因而不調,其變出百端,蓋病之變也。有臨行作痛者,有行後作痛者;有來二三日止者,有五六日而不止者;有來多者,有來少者;有桃花色者,有淡紅色者;有紫黑者,有帶白者;有膿腐作臭者;有如泥色者,有黃色者;有成片或成塊者;有過期而來者,有不及期而來者;有來而不止者,謂之崩;有幾月不行者,謂之閉。有四季而來者,有半年而來者,有終身不一至者,此三者皆稟氣之偏,非可常論也。夫月經者色鮮而紅,應期而來如期而止,無時刻差矣,得天地之氣完也。若臨行作痛者,氣之滯也,當歸芍藥湯主之;行後作痛者,氣血俱虛也,當歸地黃湯主之;五六日不止者,三黃湯主之;來多而常,是氣血俱盛,來多而覺虛倦無力,飲食減少,是氣血失守,加味麥冬湯主之;有來二三點,六七點,八九點而止者,名胎漏,經五六七次者,胎遲,安胎飲加炒黑蒲黃主之;桃紅色者,血熱、胃熱也,白朮湯主之;淡紅色者,同治;紫色者,熱也,二荊梔子湯主之;帶白者,氣虛夾白帶也,山藥地黃湯主之;如膿腐作塊者,胃中濕熱注於胞絡,平胃骨皮湯主之;如泥色者,亦是濕熱,二術茯苓湯主之;如黃水者,脾熱,不成血也,連翹白朮湯主之;成塊成片者,有氣逆,有迎風寒,有熱極也,生地苓湯主之;氣逆者,歸附湯主之;風寒,桂花湯主之。過期有三,有血寒,有氣逆,有血枯。血枯者,加味四物湯主之;氣逆者,黑附縮砂湯主之;血寒者,薑桂湯主之。不及期者有二,有血熱,有氣虛。氣虛者,人參地黃湯主之;血熱者,二荊湯主之。血崩者,或因怒氣、勞心所致,當分有餘不足。怒氣是有餘,醋附散主之;勞心是不足。《經》曰:陽在外為陰之守。陽不足之崩,獨參湯主之。一季及一生不行者,此稟氣之偏,不在治例。有病血胎者,儼然若孕,周身無恙,血聚胞中,而日益大,亦能運動,與胎無異,但無手足拳臂之撐,或周年不生,或二歲不育,遇觸動則崩潰莫御。有有孕而常自經行,孕而不長大,五六個月不能動,事必經止、血足,然後生育也。孕繫於血,不生育,為月經不調多矣。今人道理不明,遇不懷妊,輒稱胎寒,妄用熱藥,反致血枯精竭,以致喪生,豈明哲之為哉!亦有經不調而懷孕者,此男人腎氣有餘,堅久能射之故,不可以常論,調經者當審之而下藥也。

方劑

當歸芍藥湯 未行三日前先服,至行而止。

桃仁(一錢) 丹皮(五分) 當歸(二錢五分,酒炒) 川芎(一錢) 芍藥(一錢五分,酒炒) 香附(一錢) 烏藥(一錢)

清水一碗半,煎七分,食前服。

歸芎地黃湯 每行後服三四劑,服至遇行不痛止。

當歸(二錢,酒炒) 川芎(四分) 白朮(七分) 人參(五分) 熟地黃(一錢五分) 甘草(三分) 杜仲(一錢五分,薑汁炒)

煎法同前。

三黃湯 每服三四劑,行二日服,至止止。

當歸頭身(一錢) 茯苓(一錢) 荊芥炭(一錢) 生地(一錢,酒炒) 黃耆(一錢) 熟地(一錢五分) 人參(三分) 蒲黃(三分) 甘草(三分) 黃芩(一錢) 阿膠(二錢)

加味麥冬湯

茯苓 人參 麥冬(各一錢) 五味子(十粒) 當歸身(一錢五分) 熟地(一錢五分) 甘草(三分)

加味八物湯 每服五六劑,行三日服起。

白茯(一錢) 橘皮(五分) 當歸(一錢,酒洗) 川芎(五分) 白芍(一錢) 人參(一錢) 熟地(一錢五分) 黃耆(一錢) 白朮(一錢) 甘草(四分)

加味安胎飲

當歸頭身(一錢,酒炒) 白朮(一錢) 熟地(一錢,酒洗) 蘇梗(一錢,酒炒) 香附(一錢,酒炒黑) 茯苓(一錢) 甘草(二分) 陳皮(八分) 黃芩(一錢) 蒲黃(一錢,酒炒黑)

白朮茯苓湯 行每服三四劑。

當歸(一錢,酒洗) 白朮(一錢) 熟地(一錢,酒洗) 白芍(一錢,酒炒) 茯苓(一錢) 神麯(一錢) 炙甘草(三分) 川芎(四分) 砂仁(六分)

二荊梔子湯 每行二日服起,服三四劑。

梔子(一錢) 紅花(三分) 黃芩(二分) 生地(二錢) 芍藥(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蔓荊子(一錢) 茯苓(一錢) 荊芥(一錢)

黑色者加蒲黃一錢。

山藥地黃湯 服至愈。

熟地(一錢五分,酒蒸)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 茯苓(一錢) 甘草(三分) 山藥(一錢) 升麻(三分) 半夏(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陳皮(五分)

平胃骨皮湯

蒼朮(一錢) 陳皮(一錢) 製厚朴(一錢,不去皮) 甘草(五分) 地骨皮(一錢) 茯苓(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生地(一錢) 芍藥(一錢) 連翹(一錢)

二術茯苓湯

蒼朮(米泔浸) 白朮 厚朴(各一錢) 芍藥(一錢) 甘草(四分) 木通 連翹 黃連(各五分) 茯苓 半夏 生地 黃芩(各一錢)

連翹白朮湯

連翹 生地 茯苓 芍藥 地骨皮 山藥(各一錢) 雅黃連(五分) 升麻(三分)

生地苓湯 行一日服起,服至愈。

香附 烏藥 桃仁 延胡索 五靈脂 川芎 陳皮 當歸(各一錢) 丹皮(四分)

歸附湯 行一日服起,至愈。

香附(二錢) 丹皮 桂枝 烏藥 元胡索 桃仁 紫蘇 陳皮 川芎 當歸(各一錢)

人參地黃湯 每服四五劑,行後服。

人參 二地 黃耆(各一錢) 甘草(三分) 黃芩(一錢五分)

加味四物湯 至期服起,服至行。

當歸(四錢) 茯苓(二錢) 川芎 熟地 香附 人參 陳皮(各一錢) 甘草(三錢)

薑桂湯 至期服起,服至行。

乾薑 當歸 香附(各三錢) 肉桂(去皮) 丹皮(各五分) 川芎 陳皮 元胡 桃仁(各一錢)

二荊湯 行後再服五六劑。

黃芩(一錢五分) 荊芥 蔓荊皮 黃耆 茯苓(各一錢) 生地(二錢) 甘草(四分)

醋附散

醋炒黑香附,為末。紫蘇湯調下三四錢。

獨參湯

人參,水煎,並食遠服。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