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四章隋唐各民族的分布及迁徙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第一节突厥民族起源与突厥汗国建立

突厥可汗自称与“九姓回纥”同族,而回纥族出铁勒。铁勒于战国、秦汉时称“丁零”,因民俗喜乘高轮车,所以北魏时亦号“高车”,“或曰敕勒,讹为铁勒”3。突厥既与回纥同源,则亦应源自铁勒。隋唐之际,突厥强悍,役使铁勒诸部为种族奴隶,遂模糊了其族出铁勒的真相。

突厥的最初活动地在准噶尔盆地之北,约在今叶尼塞河上游,后来迁移到高昌的山北。公元五世纪中叶,柔然攻占高昌,由是突厥沦为柔然的种族奴隶,被迁徙到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世为柔然“锻奴”(突厥人工于锻铁)。1“金山状兜鍪(即战盔),俗呼兜鍪为突厥”,因而这支定居于金山之阳的铁勒部落,遂以突厥为族号2。西魏大统十二年(545),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降铁勒五千余户,由之部落强大,为中原皇朝刮目,西魏文帝遂于大统十七年(551)以长乐公主妻之。西魏废帝元年(552),土门大败柔然,自称伊利可汗,建突厥汗国于漠北地带。土门死,子科罗(乙息记可汗)、俟斤(木杆可汗)先后继立。木杆可汗在位时(553—572),灭柔然,破■哒,走契丹,并契骨,威震塞外,“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今里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五、六千里皆属焉”3。

突厥汗国的分裂北齐后主天统三年(567),伊利可汗(即土门)弟阿史那室点密灭亡■哒(又称滑国,建都于今阿富汗之北巴里黑城),击败波斯,自立为西面可汗。室点密征西域时,其下“有十大首领”,且“有兵十万众”,及平西域诸国和自为可汗后,号其部为“十姓部落”1。达头可汗(室点密子)时,因“兵强而位下”,遂与东面沙钵罗可汗(即乙息记可汗之子阿史那摄图)争战。时隋根据长孙晟建议,对突厥东、西可汗实行“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反间政策2,更加深了突厥内部的裂痕。于是,达头联合阿波可汗(即木杆可汗子阿史那大逻便)及贪汗可汗等离心于沙钵略的势力,于隋文帝开3《新唐书》卷二二二上《南诏传》上。《蛮书》六《云南城镇》:“云南、拓东、永昌、宁北、镇西及开南、银生等七城,则有大将领之,亦称节度。贞元十年掠吐蕃铁桥城,今称铁桥节度。”则当时所置为八节度。《南诏野史》上,则亦谓南诏有八节度,然其名称不尽与《新唐书》和《蛮书》相同。除其中有六个节度之名同于《新唐书》外,另有东川、通海两节度。又《蛮书》五《六睑》:“太和谓之大和睑,羊苴咩谓之阳睑,大厘谓之史睑,邆川谓之睒睑,蒙舍谓之蒙舍睑,白涯谓之勃弄睑。”亦与《新唐书》不同。此处从《新唐书》之说。

1《新唐书》卷二一七上《突厥传》上。

2林斡:《突厥史》第三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册府元龟》卷九五六《外臣部·种族》。

1《周书》卷五○《突厥传》。

2《旧唐书》卷一九四下《突厥传》下。

皇三年(583)正式独立。自是突厥一分为二。西突厥“居乌孙之故地,东至(东)突厥国,西至雷翥海,南至疏勒,北至瀚海”3。即尽有今新疆和中亚大部地区。而东突厥于启民可汗(沙钵罗子阿史那染干)时,为西突厥达头可汗所迫而南迁臣降于隋。开皇十九年(599),文帝命长孙晟于朔州筑大利城(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境)以安置启民及其部众。不久,因启民部落“归者日众”,天子又采纳长孙晟意见,“于夏、胜二州之间(今陕西靖边及内蒙准噶尔旗地带),东西至河(黄河),南北四百里,掘为横堑,令处其内,使得任情畜牧。”1在此前后,突厥自漠北“或南入长城”,“或住白道(在今呼和浩特西北)”,接踵降隋者数十万众。文帝仁寿三年(603),窃居漠北的达头可汗,由于铁勒诸部造反,达头遁走吐谷浑,其漠北部众复归启民可汗。炀帝大业五年(609),启民卒,其子阿史那咄吉继立,是为始毕可汗。始毕乘隋末中原大乱,不惟使其族摆脱了隋朝统治,且将东突厥推向极盛阶段:“东自契丹,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之,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2西突厥处罗可汗率部内属炀帝大业初年,西突厥泥橛处罗可汗(即达头曾孙阿史那达漫)因“抚御无道”,致“其国多叛”,又“大为铁勒所败”。朝廷因处罗生母向氏(汉人)居留京师,遂以向氏之命招降处罗。大业五年(609),炀帝西巡,令处罗会于大斗拔谷(即今甘肃民乐东南甘、青二省交界扁都口隘路),处罗辞以他故不至。炀帝大怒,从裴矩之策,鼓动处罗叔父阿史那射匮攻之。处罗大败后率数千骑东走高昌,并于大业七年(611)降隋。炀帝对内徙处罗部众分三处安置:使处罗弟阙度设统羸弱万余口,居于会宁(今甘肃靖远);特勤(即王子)阿史那大奈将余众居于楼烦(今山西静乐);命处罗将五百骑扈从天子巡幸,并赐号“曷萨那可汗”3。后来,李渊起兵太原,阿史那大奈“提其众隶麾下”1。阙度设于隋末自称吐乌过拔阙可汗,后为割据武威的李轨所灭。曷萨那可汗则于唐武德初年,被始毕可汗使者所杀。2东突厥破亡后部众的迁徙和分布武德二年(619),东突厥始毕可汗卒,其弟俟利弗设继立,是为处罗可汗。次年,处罗卒,更立其弟咄苾,是为颉利可汗。颉利自恃强大,几乎年年南侵唐土。贞观三年(629),太宗乘其内外交困和频年灾荒,派兵一举灭亡其国,生擒颉利,俘突厥人十余万口。“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3《隋书》卷五一《长孙晟传》、卷八四《突厥传》。

1《通典》卷一九九《边防十五·突厥下》。又据《隋书·西突厥传》,其与东突厥以郁都斤山(今蒙古杭爱山之北山)为界。

2《资治通鉴》卷一七八,文帝开皇十九年。

3《通典》卷一九七《边防十三·突厥上》。

1《隋书》卷八四《西突阙传》;《资治通鉴》卷一八一炀帝大业八年。2《新唐书》卷一一○《史大奈传》。

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十万口”3。此后,太宗于贞观二十年(646)破薛延陀,高宗于永徽元年(650)擒建牙帐于金山之北的东突厥别部酋长车鼻可汗。至此,东突厥“尽为封疆之臣”4。

朝廷对破亡后的东突厥降人颇为优待,而这种优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突厥人的地理分布。

其一,约半数的东突厥降人入居京师。

降唐的东突厥酋帅有大批人留于朝中任职,“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因此,其部众“入居长安者近且万家”5。按,最初降唐者约十万口,以每家五口计,入居长安者约为东突厥降户的半数。这种情况给长安居民的社会生活以颇大影响,突厥习尚不仅渗透民间,连上层社会亦为所染。

其二,即其部落,广置突厥府州。

为了安置东突厥降人,太宗在东自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的广大地带,主要以突利可汗(颉利侄)过去所统部落,置顺(今北京顺义)、祐(今宁夏境)、化(今陕西横山北)、长(今内蒙古红柳河上游西部地区)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过去统治的漠南地区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侨治宁朔,今陕西靖边东北),右设云中都督府(侨治朔方,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各以降酋为都督刺史,以统东突厥部众。1其三,复立突厥汗国和舍利,苏农等州的设置。

贞观十三年(639),发生突厥降将阿史结社率等行刺太宗的未遂事件,于是朝中哗然,多云突厥居留黄河以南不便。太宗遂册阿史那思摩为乙弥泥孰俟利苾可汗,令率突厥和胡人渡河,返归漠南故地。十五年(641),思摩于定襄故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建可汗牙帐,东突厥返还者三万户,胜兵四万,马九万匹,分布于“南至大河(黄河),北至白道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以北”的今内蒙河套以北、以东地区2。但这次大迁徙历时不久就因薛延陀南下侵逼和思摩不能抚御其众,突厥人“悉弃俟利苾(即思摩)南渡河,请处于胜(治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夏(治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之间”1。朝廷为管理这两州的突厥民众,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十月,以舍利吐利等部置舍利等五州,并隶云中都督府,以苏农等部置苏农等六州,并隶定襄都督府。2其四,完善和发展东突厥行政建置。

高宗永徽元年(650),朝廷将车鼻可汗降部安置于郁督军山(今阿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东支)一带,设狼山都督府(在今阿尔泰山北)以统领之。并于漠北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单于都护府领狼山、云中、桑乾三都督府、苏农等二十四州;瀚海都护府领瀚海、金微、新黎等七都督、仙萼等八州。“即擢酋领为都督、刺史”。至是,东突厥“尽为封疆臣”,“凡三十年北3《册府元龟》卷九六七《外臣部·继袭二》4《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太宗贞观四年。

5《贞观政要》卷九《安边》。

1《贞观政要》卷九《安边》。

2《旧唐书》卷一九四上《突阙传》上,《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太宗贞观四年。1《通典》卷一九七《边防十三·突厥上》。

2《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八年。

方无戎马警”3。

贺鲁破灭后的西突厥及其原役属民族的分布阿史那贺鲁,室点密可汗五世孙,原为西突厥叶护(突厥一等大臣,或别部大首领),居多逻斯川(今新疆额尔齐斯河),领处月、处蜜、姑苏、葛罗禄、弩失毕五姓之众。贞观二十二年(648),贺鲁为乙毗射匮可汗逼逐,遂率众内属。次年,以讨伐龟兹功,被太宗擢瑶池府都督,领其部居于庭州莫贺城(今新疆吉木萨尔西)。自是贺鲁密招离散,部众益盛。高宗永徽二年(651),拥众西走,击破乙毗射匮可汗,建牙于双河(今新疆博乐西)和千泉(今中亚塔什干北),自称沙钵罗可汗,并统一西突厥十姓部落和胁迫西域诸胡国多归属之。当贺鲁羽毛丰满后,遂公开叛唐,入寇庭州,攻陷金岭城和蒲类县(今新疆奇台东南旧奇台城),杀掠唐边民数千人。

对拥有胜兵数十万和不断侵扰唐西境的阿史那贺鲁,自永徽三年(652)

起,朝廷数遣师征讨,并于显庆二年(657)彻底平定了叛乱;“尽收其所据之地,西域悉平”4。

“贺鲁已灭,裂其地为州县,以处诸部”1。

以西突厥十姓部落所置都督府主要有:处木昆部为匐延都督府;突骑施索葛莫贺部为嗢鹿部督府;突骑施阿利施部为洁山都督府;胡禄屋阙部为盐泊都督府;鼠尼施处半部为鹰莎部督府。以上六都督府分布于今中亚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我国新疆的广大地带。又于碎叶川(今中亚楚河)以东置昆陵都护府,以西置濛池都护府,擢贞观中降唐并在讨贺鲁中立功的西突厥贵族阿史那弥射为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押十姓中的五咄陆部落,阿史那步真为右卫大将军、濛池都护、继往绝可汗,押十姓中的五弩失毕部落。高宗还授权于弥射、步真等根据降者“部落大小,位望高下,授刺史以下官”2。降唐的五咄陆部落为:处木昆律部(活动于今新疆塔尔巴哈台一带);胡禄屋阙部(活动于今新疆乌鲁木齐西北马纳斯河西);摄舍提暾部(活动于今新疆博乐西博乐塔拉河流域);突骑施贺逻施部(活动于今伊犁河下游北岸);鼠尼施处半部(活动于今新疆焉耆西北裕勒都斯河流域);五弩失毕部落为:阿悉结阙部;哥舒阙部;拔塞干暾沙钵部;阿悉结泥孰部;哥舒处半部3。

史称五咄陆部居于碎叶(在今中亚楚河南岸楚伊斯阔叶附近)以东。五3《唐会要》卷七三《安北都护府》,《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太宗贞观二十三年。4《新唐书》卷二一五上《突厥传》上。

1《册府元龟》卷九八六《外臣部·征讨五》。

2《新唐书》卷二一五下《突厥传》下。

3《新唐书》卷二一五下《突厥传》下,《资治通鉴》卷二○○,高宗显庆二年。弩失毕部分布的具体方位史籍缺载,其大致范围应为:东北与五咄陆部相接,西跨药杀水(今中亚锡尔河),南邻昭武九姓国(今中亚阿姆、锡尔两河流域)。

十姓之外,西突厥的诸多别部也先后附唐,朝廷亦即其部落设置羁縻府州:葛逻禄谋落部(分布于今宰桑湖东额尔齐斯河南岸),显庆二年(658)

置阴山州都督府;葛逻禄炽俟部(分布于今新疆额尔齐斯河以南乌伦河下游地带),显庆三年(659)置大漠州都督府。后又析其部置金附州都督府;葛逻禄踏实力部(分布于今宰桑湖西南地区),显庆三年置玄池州都督府;咽面部(分布于今巴尔喀什湖以西地带),置咽面州,长安二年(702)

升都督府;处月部(分布于今乌鲁木齐东北),永徽五年(654)置金满州,龙朔二年(662)升都督府;沙陀部(分布于今新疆巴里坤湖东),置沙陀州都督府。

其他诸部如莫贺达干部、都摩支部、处密部(分布于今乌鲁木齐西北)、伊吾部(分布于今新疆哈密地区)、易萨部(分布于今里海一带)等亦当置有羁縻府州。以上诸府州及二都护府,皆隶于安西都护府。1贺鲁既平,“其所役属诸国”,亦“皆分置州府,西尽波斯,并隶安两都护府”1。龙朔三年(661)六月,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吐火道十六国,“分置都督府及州八十、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2。这些府州的民族和城邦国家主要是:吐火罗(今阿富汗东北部昆都士)、■哒(今阿富汗马札里沙里夫西)、诃达罗支(今阿富汗加兹尼)、解苏(在今塔吉克境)、骨咄施(今塔吉克境)、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河北)、帆延(今阿富汗巴米安),石汗那(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北)、护时犍(今阿富汗北境希巴尔干南)、怛没(今乌兹别克捷尔梅兹西北)、乌拉喝(今阿富汗北境)、多勒建(今阿富汗木尔加布河流域)、俱密(今中亚苏尔哈布河流域)、护密多(今阿富汗东北伊什卡什姆)、久越得犍(今塔吉克境卡菲尔尼甘河下游库巴的安)、波斯(今伊朗札博勒)。3此前,西域其他诸族和城邦置府州的主要有:龟兹(今新疆库车)、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还有昭武九姓胡之康(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何(撒马尔罕西北)、石(今乌兹别克塔什干)、米(今乌兹别克朱马巴札尔)、安(今乌兹别克布哈拉)、东安(今布哈拉东北)、史(今乌兹别克沙赫里夏勃兹)、拔汗那(今乌兹别克塔什干东南)等国也都置有羁縻府州。1又有以“杂戎胡部落”置、“寄于北庭府界内”、隶于北庭都护府(治1《新唐书》卷二一五下《突厥传》下。

1《通典》卷一九九,《新唐书》卷四三下、卷二一五下,冯承钧译沙畹:《西突厥史料》,岑仲勉:《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林干:《突厥史》,薛宗正:《突厥史》等。

2《旧唐书》卷一九四下《突厥传》下。

3《唐会要》卷七三《安西都护府》。按:《通鉴》、《新唐书》等与《会要》所载府州数不完全一致。1《唐会要》卷七三,《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的诸府州。如盐禄州都督府、阴山州都督府、轮台州都督府以及玄池、哥系、金附、孤舒、西盐、东盐、叱勒、迦瑟等州。2此外,以“河西内属诸胡”置而府州难于确定今地的,还有很多。3从以上唐在西部疆域的蕃州设置,可大体知道以西突厥为主体的西域诸民族的分布情况:西起今里海,逾咸海,溯锡尔河,涉楚河,东至我国新疆北部地区,为西突厥十姓部落及其别部游牧栖息地带;今中亚两河(锡尔、阿姆河)流域,为昭武九姓和吐火罗道十六国诸民族的城邦分布地;今新疆塔里木盆地北、西边缘地带为传统的城邦民族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定居处。

西突厥十姓部落的散亡及迁徙贺鲁破灭后的数十年间,因十姓二可汗内讧、后突厥汗国的寇侵和西突厥别部突骑施的崛起,十姓部落散亡殆尽。其间,有部分种落徙居内地。兴昔亡可汗兼崑陵都护阿史那弥射,为继往绝可汗兼濛池都护阿史那步真的族弟,早在贞观六年(632),步真就因弥射被唐太宗册为可汗而不服,为取而代之,遂谋杀弥射弟侄二十余人,弥射被迫率部落入朝。步真自立为叶护后,因部落离弃,步弥射后尘,亦携家属入朝。及至唐高宗册二人为可汗,步真又伺机陷害弥射。龙朔二年(662),弥射、步真从■海道大总管苏海政讨龟兹,步真为找借口兼并弥射部落,遂向行营主帅苏海政诬弥射“欲造反”,海政竟为其惑假传圣旨收斩弥射及五咄陆诸首领。乾封中(666—667),步真亦死。由是“十姓无主数年,部落多离散”4。

调露元年(679),东突厥24州叛唐,数年后,一个强大的后突厥汗国兴起于颉利故地。其可汗阿史那骨咄禄和阿史那默啜在屡寇唐境的同时,竭力向西扩张,“自垂拱(685—688)已后,十姓部落频被突厥默啜侵掠,死散殆尽”1。

在十姓多年无主的情况下,西突厥突骑施部兴起。其酋长乌质勒、苏禄等善于抚循其下,由是为十姓和附近诸胡所归附。在西突厥有了新主的形势下,朝廷却频遣弥射步真子孙入西突厥袭兴昔亡、继往绝可汗。由之遭到了突骑施等部的强烈抵制。故被册立者或被拒之门外,或勉强回到本蕃,又终因突骑施“强狠不能制”,而不得不返归长安。更惨者如为玄宗所册立的十姓可汗阿史那昕(步真曾孙),在半道就为突骑施可汗莫贺达干所杀。自是,“西突厥遂亡”2。

在西突厥衰亡过程中,曾有两次较大规模的内徙。一为武周天授元年(690)十月的阿史那斛瑟罗的率众内迁。斛瑟罗为步真之子,原为在朝供职的右玉钤卫将军。垂拱三年(686),册为可汗。在其还蕃治理五弩失毕期间,屡遭后突厥侵掠,致部众“散亡略尽”。为回避寇扰,斛瑟罗于天授元年(690)2《新唐书》卷二二一下《西域传》。

3《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

4《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1《旧唐书》卷一九四下《突厥传》下。

2《通典》卷一九九《边防十五·突厥下》。

十月“收其余众六、七万人入居内地,拜右卫大将军,改号竭忠事主可汗”1。另一次大的内徙发生于玄宗开元二年(714)九月至次年四月。这次内徙,是因统治西突厥旧部的突骑施可汗娑葛为后突厥可汗默啜擒杀,致十姓及别部某些首领率众内附以求庇护。据《册府元龟·外臣部·降附》载,先后有葛逻禄三姓部落、五咄陆胡禄屋阙等部、五弩失毕诸部二万余帐(户),分别诣凉州、北庭内属。玄宗为安抚来归者,敕令北庭都护汤嘉惠等接援;下制“皆以河南处之”2。又,“寄在凉州界内”有“兴昔部落”,且置有隶于凉州都督府的“兴昔都督府”3,当为斛瑟罗前次或此次五咄陆内徙者。

此外,居于“金娑山(今新疆尼赤金山)之阳,蒲类之东”的西突厥沙陀部,于宪宗元和三年(808)因不堪吐蕃压迫,亦悉众内迁。其部先被置于盐州,后移众于定襄川至神武川一带。4后突厥的灭亡和迁徙高宗永淳元年(682)至玄宗天宝三载(744),为东突厥民族复兴时期。颉利族人阿史那骨咄禄等尽复东突厥汗国故地,建立了强大的后突厥汗国。但这个靠征服和镇压维系的多民族政权,终因内乱和回纥等族的叛离而灭亡。天宝四载(745),被玄宗册封的回纥怀仁可汗攻杀了后突厥最后一个君长白眉可汗,立国半个多世纪的后突厥遂寿终正寝。后突厥破亡,其部众或依附回纥并最终为回纥所同化,或南徙降唐,或西迁中亚,其在中国境内,基本上不再作为一个独立民族存在。

由于回纥“尽有突厥故地”1,后突厥余部大部归化于回纥。如“本突厥之族”的葛逻禄“在乌德犍山(今蒙古杭爱山东支)者”,以及突厥拔悉密部徙嗢昆河(今蒙古阿尔浑河)流域者,就率先加入回纥民族,成为回纥十一姓部落的重要构成。2后突厥附唐者不少于万余帐。天宝元年(742),后突厥贵族“西杀”妻子、默啜之孙勃德支特勤、毗伽可汗女大洛公主、伊然可汗小妻余塞匐、登利可汗女余烛公主、宰相康阿义屈达干以及阿布思、阿史德等部落五千余帐,驱驼马牛羊二十余万,款塞归朝,玄宗“赋诗用纪其事”3。事实上,这批降人远不止五千余帐。据《通典》等载,仅阿布思部落就有万余帐投唐。玄宗将这些降户安置于“朔方河南之地给其廪食,每岁仍费缯絮数十万段,其河曲郡县仓廪为之空虚”1。而南迁的突厥又不只被“处之朔方河南之地”,如宰相康阿义屈达干投唐后,曾被安禄山密奏为部落部督并兼范阳藩镇先锋使2,可知降部中当至少有一支被安置于河北道一带。安史之乱中的胁从如康阿1《新唐书》卷二一五下《突厥传》下。

2《资治通鉴》卷二○四,则天后天授元年。

3《资治通鉴》卷二二一,玄宗开元三年。

4《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1《新唐书》卷二一八《沙陀传》。

2《资治通鉴》卷二一五,玄宗天宝四载。

3《册府元龟》卷九五六《外臣部·种族》,《唐会要》卷九八《回纥》、卷一○○《葛逻禄》。1颜真卿:《康阿义屈达干碑》,《全唐文》卷三四二。

2《通典》卷一九九《边防十五·同罗》。

义屈达干、阿史那承庆等,当为徙入河北地区的突厥部酋。又,从安禄山反者还有阿史那从礼所率突厥、同罗、仆骨五千骑,后自长安遁归朔方,其中之突厥骑士,即为南徙“朔方河南之地”后突厥部。此后史籍中只有一些有关突厥的零星记载,据《通鉴》等透露,开成二年(837)居于振武的突厥有一百五十帐反叛,“剽掠营田”,但很快被击破。3此外,后突厥在散亡中,走依吐蕃、突骑施、中亚诸国者也大有其人。

如西迁中亚、西亚的突厥人,其后裔在阿富汗、土耳其等地曾建立过政权。43颜真卿:《康阿义屈达干碑》。

4《资治通鉴》卷二四五,文宗开成二年。

第二节铁勒族类及早期分布

铁勒,战国秦汉时称“丁零”,为匈奴所役使,故史称其“本匈奴别种”5,或讹为“匈奴之苗裔”1。北魏时号“高车部”,或称“勅勒”,后讹为“特勒”、“铁勒”。

其种类最多,“自西海(今咸海)之东,依据山谷,往往不绝”3。分布于独乐河(今蒙古土拉河)以北的有仆骨、同罗、韦纥(即唐代的回纥,韦纥、袁纥、乌护、乌纥均为初称)、拔也古、覆罗、蒙陈、吐如纥、斯结、浑、斛薛等部;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傍白山(今天山),则有契弊(即契苾)、薄落职、乙咥、苏婆、那曷、讙、纥骨、也咥、于尼讙[护]等部;金山(今阿尔泰山)西南有薛延陀、咥勒儿、十槃、达奚等部;康国(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一带)北,傍阿得水,则有诃咥、曷■[截]、拨忽、比干[千]、具海、曷比悉、何嵯苏、拔也未渴[谒]达等部;得嶷海(今里海)东西有苏路羯、三索咽、蔑促、萨忽等部;拂林(即东罗马帝国)东则有恩屈、阿兰、北褥九离、伏嗢昏等部;北海(今贝加尔湖)南则有都波等部。诸部分隶于东西突厥;自突厥立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2。

铁勒种类如此之多,早期分布如是之广,很难认为其诸部来自同一源流。契苾、薛延陀的崛起和迁徙隋文帝开皇末年,晋王杨广北征,时占据漠北的西突厥步迦可汗(即达头)被隋军击破,臣隶于西突厥的铁勒漠北诸部亦因此多有离散。大业元年(605),西突厥击金山、白山等地带的铁勒,并滥诛薛延陀等部魁帅数百人,因而激起铁勒反抗,共拒处罗,推契苾部酋长俟利发俟斤契苾哥楞为易勿施莫何可汗,建牙帐于贪汗山(今新疆博格多山),并立薛延陀酋长乙失钵为小可汗。“莫何勇毅绝伦,甚得众心,为邻国所惮,伊吾、高昌、焉耆诸国悉附之”4。不久,哥楞慑于西突厥强大,去可汗号,复隶于突厥。隋末,徙部于热海(今中亚伊克塞湖)附近。

唐高祖武德初年,薛延、契苾、回纥、都播、骨利干、多滥葛、仆固、拔野古、同罗、浑、思结、斛薛、奚结、阿跌、白霫等十五部,“散布碛北”。回纥等六部在郁督军山(今蒙古杭爱山东支)者,隶于东突厥始毕可汗,薛延陀等在金山者,西臣于西突厥统叶护可汗。1贞观二年(628),西突厥大乱。薛延陀乙失钵之孙夷男,率七万帐东依颉利可汗。时值东突厥衰落,夷男反攻颉利大胜,铁勒共推夷男为主。三年(629),唐太宗为联合铁勒夹击颉利,遂册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夷男建牙郁督山下。四年(630),东突厥破灭,朔塞空虚,夷男继续东迁,据有颉利5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五册。

1《旧唐书》卷一九九下《铁勒传》。

23《隋书》卷八四《铁勒传》。

4《北史》卷九九《铁勒传》,《隋书》卷八四《铁勒传》,《通典》卷一九九。1《册府元龟》卷一○○○《外臣部·强盛》。

故地,徙牙帐于独乐水之阴(今土拉河南)。至是,薛延陀有胜兵二十万,辖境东至室韦(在今额尔古纳河流域),西至金山,南至东突厥降唐部落,北抵瀚海(今贝加尔湖)。2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霫等“诸大部落皆属焉”4。

铁勒诸部“并为州郡”

自贞观十五年(641)起,薛延陀数南下入寇。十九年(645),夷男死,其子拔灼引兵寇河南,唐将执失思力大败拔灼于夏州,俘其众数万,拔灼轻骑遁走,第二年被回纥攻杀。继立之伊特勿失可汗降于唐大将李绩。至是,薛延陀破灭。

因薛延陀破亡,“铁勒百余万户”,“远遣使人,委身内属,请同编列,并为州郡”3。贞观二十一年(647)正月,太宗即其部落设置十三个羁縻府州:瀚海府(在今蒙古朱尔马台河畔),以回纥部置;金微府(在今蒙古肯特省一带),以仆固部置;燕然府(在今年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南),以多览葛部置;幽陵府(在今蒙古东方省一带),以拔野古部置;龟林府(在今蒙古格勒河流域),以同罗部置;卢山府(在今蒙古杭爱山东南一带),以思结部置;皋兰州(在今蒙古土拉河东),以浑部置;高阙州(在多览葛、同罗北),以斛薛部置;鸡鹿州(在同罗东北),以奚结部置;鸡田州(在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北),以阿跌部置;榆溪州(在今蒙古中戈壁省),以契苾部置;■林州(初在今内蒙境,后侨治凉州),以思结部置;置颜州(在今内蒙大兴安岭西南至蒙古东方省一带),以白霫部置。1随后内属的铁勒其他部落,也都先后设置羁縻府州:以骨利干部置玄阙州(在今贝加尔湖一带);以结骨部置坚昆府(在今叶尼塞河上游地带);以俱罗勃部置烛龙州(在今西伯利亚赤塔东);以薛延陀余部置溪弹州(在今阿尔泰山东南);分薛延陀余部置祁连州(在今宁夏境);以薛延陀南徙部落置达浑都督府(侨治宁朔县,在今陕西靖边东北),以领溪弹等五州;以白霫别部置居延州(在今内蒙巴林左旗东北)。

羁縻府州是即蕃人部落而设,故从以上铁勒州府分布可知诸部落所在。

后突厥汗国建立后,在漠北的铁勒诸部不堪突厥的奴役,回纥、契苾、思结、浑四部中主支率先度碛,徙于甘、凉二州之间。同罗、霫等继至,诏置大武军(在今山西朔州)北。由之在内地沿边州县出现了大批铁勒侨治羁24《旧唐书》卷一九九下《铁勒传》。

3《新唐书》卷二一七下《回鹘传》附《薛延陀传》。

1《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年。

縻府州:多览葛所置燕然州都督府,侨治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奚结所置鸡鹿州,侨治回乐县;浑部所置东皋兰州,侨治鸣沙县(今宁夏青铜峡西南丰安故城);掘罗勿部所置烛龙州,侨治温池县(今宁夏盐池西南);仆骨部所置金微府改称仆固都督府,侨治朔方县(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回纥瀚海府、契苾贺兰府、思结卢山府、浑皋兰州,侨治凉州境。1等等。

回纥的兴衰及其民族的迁徙铁勒回纥部,汉时称“乌揭”。南北朝时游牧于独乐河(今蒙古土拉河)以北者称“袁纥”,为东部“高车六部之一”;散处于伊吾以西、焉耆以北者称“乌护”。至隋曰“韦纥”。唐武德初年以后,称“迥(回)纥”。至元和四年(809),其可汗改称回纥为“回鹘”,“义取回旋轻捷如鹘也。”1薛延陀破灭后,回纥一跃而为铁勒最大部落。贞观二十一年(647),其酋长药罗葛吐迷度被太宗委任为怀化大将军和世袭瀚海府都督,又“自称可汗”,“一似突厥”,自是回纥日渐兴盛。天宝三载(744),回纥击破后突厥后,其领袖药罗葛骨力裴罗被玄宗册为怀仁可汗,遂借大唐声势,统一漠北,强大的回纥汗国由是崛起。

回纥汗国在与唐修好、联姻、受唐册封的同时,并综合了部分突厥民族和东部铁勒诸部。回纥本部,原有九大姓氏,一曰药罗葛,二曰胡咄葛,三曰啒罗勿,四曰貊歌息讫,五曰阿勿嘀,六曰葛萨,七曰斛嗢素,八曰药勿葛,九曰奚[爱]邪勿,号为回纥“内九姓”。后破突厥拔悉密、葛逻禄,遂“总十一姓,并置都督,号十一部落”2。其实,后突厥其他余部留居故地者,亦应为回纥所融合,这从留居者罕见于史籍记载可以推知。1又,唐初散居漠北的铁勒至少有十三部,玄宗之后,除少数部酋(如浑部酋长浑释之、浑瑊父子,阿跌部酋长阿跌良臣、阿跌光进父子等)入居内地为官,因而演变为“蕃将世家”外,多数人则与回纥融为一体,并有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苾、阿布思、骨仑屋骨恐等八部同回纥组成“回纥外九姓”。还有未列入“外九姓”的■跌(即阿跌)部,其都督世为回纥宰相,且于贞元十一年(795)后,取代药罗葛氏为回纥可汗。这种铁勒诸部回纥化的现象十分普遍,以至于唐后期罕有铁勒民族的记载;史籍中偶尔出现的铁勒诸姓部人,在讲其族属时,每冠以“回纥(鹘)”出身。其他民族归化回纥者,如突厥、昭武九姓人,乃至汉人,也无不如此。如是大规模地综合西北诸民族的情况,1《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年。

1《新唐书》卷四三下《羁縻州》、卷一一○《契苾何力传》、卷二一七上《回鹘传上》,《旧唐书》卷一○三《王君传》,《太平寰宇记》卷一九八《白霫国》,《全唐文》卷一八七《契苾明碑》等。2《北史》卷九九、《隋书》卷八四、《旧唐书》卷一九九下《铁勒传》。并见两《唐书》回纥传等。又据《册府元龟·外臣部·褒异》,唐前期已有称回纥为“迴鹘”(贞观二十二年)、“回鹘”(天宝四载)者,这里姑且存疑。

1《新唐书》卷二一七上《回鹘传》上。

致使回纥汗国时期(744—840)的回纥民族分布范围极为宽广:西起伊丽河(今伊犁河)流域,东到东可敦城(今蒙古乔巴山市西)东;北至小海(今贝加尔湖)以北,南与唐接;可汗牙帐置于乌德鞬山(今蒙古杭爱山)东端,即今蒙古鄂尔浑河畔,可汗行宫建在剑河(今叶尼塞河)上游,即今俄罗斯沙戈纳尔。

文宗开成四年(839),由于上层内讧和自然灾害,回鹘2急剧衰落。第二年,黠戛斯(即结骨)十万铁骑攻破回鹘都城(即牙帐所在),杀其可汗,诛其宰相,立国百年的回鹘政权至是灭亡。其民族也由是分五支南下、西迁。南下者两支:一为特勤嗢没斯等所率残部;另一支为新立之乌介可汗所统部众。

嗢没斯系被黠戛斯所杀的厔馺可汗的兄弟,开成五年(840),与宰相赤心、仆固和特勤那颉啜各率其众抵天德军(在今年蒙五原县境)塞下,请求内属。朝廷一方面要求边将不得邀功生事,另一方面运粮二万斛赈济温没斯所领饥民。次年三月,嗢没斯约天德军使田牟诱杀“桀黠难知”的赤心和仆固。那颉啜收赤心部众七千帐东走横水(在今内蒙杭锦旗西北),后来在东窥幽州(今北京)时,被节度使张仲武击破,尽收其众数万人,分遣于诸道节度使下听用。而嗢没斯则于同年四月率其国特勤、宰相等二千二百余人降唐。不久嗢没斯入朝,天子以其部为归义军,授嗢没斯归义军使。嗢没斯请置家太原(今山西太原),与诸弟为唐捍边。八月,皇上赐嗢没斯姓名曰李思忠。后来李思忠与归义军副使爱弘顺(爱邪勿赐名)等统回纥、契苾、吐谷浑、沙陀兵讨击乌介,所至立功。其后人于唐末五代附李克用父子,复置家太原,思忠孙彦图官拜太原少尹。1乌介可汗本名乌希,王子出身,于会昌元年(841)被部众拥立为可汗后,南下保错子山(在今内蒙杭锦后旗乌加河北三百余里处)。由于乌介骚扰唐朝边民,侵逼振武(在今内蒙和林格尔县西北)军镇,并劫持和亲公主,遂遭至唐军讨击,杀胡山(又称黑山,在今内蒙和林格尔以北)一战,大败乌介,斩首万级,收降两万余人。乌介仅统三千多人遁走黑车子(室韦)。会昌六年(846),乌介为其宰相所杀,其弟遏捻继立,复有五千多人。宣宗大中初年,又为张仲武和黠戛斯所破,其众或降,或为黠戛斯收归碛北,或散匿山林2。

据上述材料,回鹘南下两支十余万众,多数降唐,并被配隶诸道。唐末五代时,河东、河北地区的一些回鹘出身的节度使和大将,即为南迁回鹘的后人。

多数回鹘人则分三支西迁。《旧唐书·迴纥传》称:宰相馺职“拥外甥庞特勤及男鹿并遏粉等兄弟五人、一十五部西奔葛逻禄,一支投吐蕃,一支投安西”。《新唐书·回鹘传》则认为,投奔吐蕃、安西的两支为回鹘“残众”,这就是说,西迁主支为入葛逻禄的十五部。

应指出的是,这里的葛逻禄与回鹘十一部中的葛逻禄不同。十一部中的葛逻禄是指原隶于东突厥车鼻可汗、永徽元年(650)被高宗迁入郁督军山者。2突厥见于中晚唐、五代、宋初文献的,只有一些零星记载,这里不赘。1元和四年(809)回纥改称回鹘,以下均称回鹘。

2两《唐书·迴(回)纥(鹘)传》,《册府元龟》卷九四六《外臣部·褒异三》,《资治通鉴》卷二四七、卷二四八。

而庞特勤十五部主支徙入之葛逻禄,则是未曾东迁者。西部葛逻禄先隶于西突厥、突骑施,尔后于肃宗至德中(756—757)寖盛,徙入西突厥十姓故地,并“与回纥争强”。因其同回纥为夙敌,故庞特勤徙入时,势当有很大纷争。由于史籍缺载,我们很难确知其详。近年学者考证,迁入葛逻禄的回鹘后裔,曾于十世纪中叶在葱岭以西建立强大的喀喇汗王朝,其辖境包括中亚的怛逻斯、讹打喇和我国新疆的喀什、莎车、于田、和田等广大地区。喀喇汗王朝汗族因自己原为中国漠北民族出身,故常以“桃花石”(即中国)名其国家,并自称“桃花石汗”。1关于庞特勤十五部中的“残众”迁入吐蕃,实际上主要是指迁入处于吐蕃统治之下的河西走廊地区。据《新唐书·回鹘传》载:宣宗大中(847—859)时,庞特勤“已自称可汗,居甘州,有碛西数城”,且同唐互有使者往来,天子册封庞特勤为“怀建可汗”。按:早在武周时代,就曾有漠北回纥徙入甘、凉二州,所以庞特勤部人的到来,如鱼得水,并乘吐蕃之衰,遂以甘州为中心,将势力扩展到肃(今甘肃酒泉)、瓜(今甘肃安西)、沙(今甘肃敦煌)、凉、兰(今甘肃兰州)、秦(今甘肃秦安西北)等州1。而此地的世家大族(如瓜、沙二州的张、曹家族),慑于甘州(或称河西)回鹘的强大,都不得不以附庸地位隶于可汗。甘州回鹘自大中年间立国,相继传袭十汗,政权延续近两百年。

西迁安西者,是指徙入安西部护府所辖西州(治高昌)等地,贞观十四年(640)至显庆三年(658)的安西部护府治所就置于此。回鹘“残众”迁至后,曾于此建国,史称“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然而,《新唐书·回鹘传》谓:“有特庞勒(按,即庞特勤)居焉耆城,称叶护,余部保金莎岭(今阿尔泰山),众至二十万。”这就是说,这支回鹘最初的政治中心在原为安西四镇之一的焉耆镇,其部众分布虽广,但西州并不为其所有。懿宗咸通七年(866)二月,归义军(在沙州)节度使张议潮奏报朝廷说:北庭回鹘大酋仆固俊击吐蕃,“克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2这条史料清楚地表明庞特勤将政治中心自焉耆移于西州,则是在其部众西迁二十年之后的事情,其部称“高昌回鹘”,也只能是在这之后而不可能在此之前。史阙五代时的“西州回鹘”与中原皇朝的具体交流记载,仅云其人“尝见中国”1。综上,西迁三支回鹘,根据最后定居地域的差异,入葛逻禄者,因活动于葱岭西楚河一带,被称为葱岭西回鹘;入安西、北庭境者,最后形成高昌(或西州)回鹘;入河西走廊者,因建牙甘州,史称甘州(或河西)回鹘。而这三支回鹘的奠基人,从诸史籍记载看,都集庞特勤于一身:或云庞特勤率十五部奔葛逻禄,或称其为叶护居焉耆,或讲他称可汗居甘州;这说明庞特勤不仅是回鹘西迁行动的组织者,且是西迁后形成的三地区回鹘的共主。1两《唐书·迴(回)纥(鹘)传》,《册府元龟》卷九四六《外臣部·褒异三》,《资治通鉴》卷二四七、卷二四八。

1魏良弢:《关于喀喇汗王朝的起源及名称》(《历史研究》,1982年第2期);并见林幹《突厥史》第二章。

2《新五代史》卷七四《吐蕃传》、《回鹘传》;林幹:《突厥史》。

1《资治通鉴》卷二五○,懿宗咸通七年。

第三节吐蕃的昌盛和吐谷浑、党项等民族的内徙

吐蕃的兴起和扩张

吐蕃是今天我国藏族的祖先,又是公元七至九世纪于青藏高原建立的受唐册封的古藏人的政权名。

早在新石器时代,青藏高原上就有人类居住。东汉时,诸多西羌部落,如越巂羌(即牦牛部)、发羌、唐旄羌等先后徙入今西藏地区,并逐渐同当地土著居民孟族融合。至隋时,在今西藏和青海西南等地分布着苏毗(在今藏北和青海西南)、羊同(在今藏西北)、女国(在今藏西、葱岭南)、附国(在今川西和西藏昌都地区)、牦牛部(在今西藏山南地区)等羌人部落和政权。其中,以牦牛部落建立的吐蕃政权实力最强。约在隋末唐初,吐蕃赞普(即国王)朗日论赞兼并了苏毗。其子松赞干布即位后(629—650年在位),又征服了羊同,进而统一了西藏高原,定都逻些城(今拉萨)。贞观八年(634),遣使与唐通好。十五年(641),太宗以宗女文成公主出嫁赞普。自是唐蕃结甥舅之好,“和同为一家”。两百年间,新赞普继位,必得请唐天子“册命”,否则就不是名正言顺的君王。2然而,吐蕃在接受唐朝册封的同时,并未稍减向外扩张的势头,不仅破灭与其接壤的诸羌胡政权,而且入侵唐朝边州和羁縻府州。

高宗龙朔三年(663),吐蕃发兵大破吐谷浑,吐谷浑王慕容诺曷钵与弘化公主(唐宗女,诺曷钵妻)引残部遁走凉州。咸亨元年(670),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切吉平原)一战,唐军大败,吐蕃“遂灭吐谷浑”1,并进而攻占唐以党项等羌所置羁縻州三十和龟兹拨换城(又称威戎城,即今新疆阿克苏),致使唐“安西四镇并废”2。由于不断对外侵伐,吐蕃版图日益壮阔,至永隆元年(680),“东与凉、松、茂、嶲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汉、魏以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3“安史之乱”中,朝廷尽征河西、陇右、朔方诸镇兵入靖国难。因此,乾元(758—759)以后,吐蕃乘唐西北边防无备,遂攻占唐凤翔以西、邠州以北数十州之地。乃至广德元年(763)一度攻入长安。建中四年(783),双方约和,于清水会盟中正式划界:泾州以西至弹筝峡西口,陇州西至清水县,凤州西至同谷县,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唐界;兰、渭、原、会四州为吐蕃守镇;西至临洮、东至成州,抵剑南西界磨些诸蛮、大渡河西南,为吐蕃界。又在黄河以北、故新泉军以北至大碛、以南至贺兰山骆驼岭置“闲田”,作为唐蕃在北段边界和缓冲地。1简言之,这条唐、蕃新界,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即北起贺兰山以北,沿贺兰山南行,经六盘山和今甘肃清水、成县,再西南至大渡河,东为大唐,西则吐蕃。

唐、蕃新界划分,表明吐蕃民族的分布,早已超越了其初兴时的青藏高原的局限,不仅拥有唐前期的西域地区,而且扩张到唐帝国的关内道到剑南2《新五代史》卷七四《回鹘传》。

1《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上,《资治通鉴》卷二四六,武宗会昌二年。2《册府元龟》卷一○○○《外臣部·亡灭》。

3《新唐书》卷二一六上《吐蕃传》上。

1《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上。

西川一带。

晚唐时期,吐蕃内讧势衰,唐朝乘机收复了河西陇右的一些“陷蕃百余年”的失地。但其昌盛时北徙东迁的吐蕃居民并没有完全返归故土,如今甘肃天祝县的藏胞自称“蕃蕃”,疑即唐代吐蕃民族之余绪。

吐谷浑亡国前后的民族分布吐谷浑原为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初年,游牧于今辽宁锦县西北一带。约在西晋武帝太康四至十年(283—289),酋长吐谷浑因与弟慕容廆争牧场结怨,遂愤而率部千余家西走。2初徙今内蒙阴山地区,“永嘉之乱”时(291—306),“始度陇而西,其后子孙据有西零(今青海西宁)已西[东]甘松之界(即今甘南一带),[已西]极乎白兰数千里(今青海都兰一带)”1。其孙叶延时,“自谓‘曾祖奕洛韩(即慕容涉归)始封昌黎公,吾为公孙之子,案礼公孙之子得以王父字为氏’;遂以吐谷浑为氏焉”2。自是吐谷浑既为族称,亦为政权称号。叶延六传至阿豺时(417—426年在位),“兼并羌狄,号为强国”3。阿豺又九传至夸吕(535—591年在位),“始称可汗”,“地兼鄯善、且末”,建都伏俟城4。大约在夸吕时,以鲜卑和诸羌为主体,综合境内其他民族,基本上形成了吐谷浑民族。

隋开皇十一年(591),夸吕卒,子世伏、伏允先后继立,并复以慕容为姓。炀帝以吐谷浑阻遏西域通道,遂于大业五年(609)

的西巡中,一举击破吐谷浑,伏允遁走党项,“部落来降者十余万口”,“其故地皆空”。于是吐谷浑民族分布地“自西平临羌城(今青海湟源东南)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今祁连山)以南,雪山(今阿尼玛卿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为隋有。置郡县镇戍,发天下轻罪徙居之”6。吐谷浑亡国不久,就值隋末大乱,慕容伏允乘机复国,“悉收故地”5。唐建立后,伏允一面贡使不绝,一面连年内寇。贞观九年(639),太宗派李靖等大破吐谷浑,伏允遁走中自尽。其子顺降唐后不久,又为臣下所弑。太宗册立顺子诺曷钵为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勤豆可汗,并以宗女弘化公主妻之。诺曷钵事唐恭谨,同唐建立了极为亲密的依附关系。而强邻吐蕃,因赞普尚文成公主,亦同吐谷浑通好共处。

高宗永徽元年(650),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卒,其孙以幼年即位,大权旁落大论(宰相)禄东赞之手。禄东赞极力奉行对外扩张政策。显庆元年(656)出兵击败白兰羌(分布于今柴达木盆地)。龙朔三年(663),吐谷浑大臣素和贵叛逃吐蕃,泄漏吐谷浑虚实。于是,吐蕃发兵大破吐谷浑,诺曷钵偕公主率数千帐弃国走凉州,“请徙居内地”。

吐谷浑既亡,故地尽没于吐蕃。其族除部分内徙,多数则为吐蕃役属。

2《册府元龟》卷九八一《外臣部·盟誓》。

1吐谷浑西迁时间,说法不一,此据周伟洲:《吐谷浑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2《晋书》卷九七《吐谷浑传》。

3《北史》卷九六《吐谷浑传》。

46《通典》卷一九○《边防六·吐谷浑》。

5《隋书》卷八三《吐谷浑传》。

吐蕃为统治该族,立吐谷浑王子为王,并以吐蕃公主嫁之。1吐谷浑王及臣民则要向吐蕃履行交纳苛重的贡赋和服兵役的义务。作为吐蕃的附庸,只领有今青海湖西和柴达木盆地的部分荒凉地带。后来,吐谷浑族屡有迁徙,留下来的或归化于吐蕃族,或同其他民族组合为今天的土族。

内徙的吐谷浑,分布区域极为宽广,西自河西走廊,中经灵、丰、夏、延、朔、蔚、潞、岚等州,均有吐谷浑人的活动足迹。其基本情况如下:其一、唐高宗置安乐等州以处吐谷浑王室。

诺曷钵奔凉州后,一度图谋复国,因而于咸亨三年(672)在唐援助下,徙居鄯州浩门河(今青海大通河)南。可是终非吐蕃对手,不久即退至灵州。高宗于灵州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2后因部众增多,又增置长乐州。诺曷钵的后人如慕容复等袭该州刺史直到德宗贞元十四年(798)以后。1而袭安乐州刺史也有八十余年,直到安史乱后,“吐蕃复取安乐州”,残部再东迁至朔方(今陕西靖边)、河东(今山西),其族称也发生变化,“语谬为‘退浑’”2。

其二、武则天以归德等州安置后至吐谷浑降人。

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吐蕃大相论钦陵(禄东赞子)为赞普所攻,兵败自杀。钦陵弟赞婆率部千余人内降,则天命他领众镇守洪源谷(在今甘肃武威东南、古浪西北)。钦陵子论弓仁亦以所统吐谷浑七千帐来降。接踵又有吐谷浑部落一千四百帐内附。3弓仁等所领近万户吐谷浑落脚何处,史籍语焉不详。但《拨川郡王碑》为我们提供了线索。拨川郡王乃论弓仁卒后追封爵号。碑云“自公拔身向化,首变华风;泽、潞之间,始见戎州矣。..开元五年(717),兼归德州都督”4。碑文说明圣历二年的吐谷浑降户被安置于河东道的泽、潞二州之间和关内道的党项归德州。按,归德州侨治于银州。论弓仁降后,于银州、长安两处置家,故其子孙“因家”于“自银州至于京兆”5。弓仁之所以置家于银州,当因其所统吐谷浑部落的多数被安置于此。又,银州还是内徙党项的集中居地,归德州初置,就是为内迁党项而设。论弓仁既为归德州都督,正说明其所统吐谷浑降人至少有一部分被安置于此。归德州为羁縻州,而羁縻州的都督刺史均为世袭,故论弓仁的孙子论惟清就曾世袭归德州都督府都督。6安史之乱爆发后,论氏家族曾率部落兵自银州等地南下勤王。1至于安置于泽、潞一带的吐谷浑部落,从晚唐时期泽潞节度使刘从谏(825—843年在镇)一次就屠杀吐谷浑豪族三百余家2,可知徙居该地的吐谷浑人亦不在少数。除归德州外,还至少有两个羁縻州系为内徙吐谷浑而设。一曰浑州,为高宗仪凤中(676—679)以自凉州而至的吐谷浑所置,1《旧唐书》卷一九八《吐谷浑传》。

2王尧、陈践:《敦煌吐蕃历史文书》。

1《资治通鉴》卷二○二,高宗咸亨三年。

2《册府元龟》卷九六七《外臣部·继袭》。

3《新唐书》卷二二一上《吐谷浑传》。

4《资治通鉴》卷二○六,则天后圣历二年。

5张说:《拨川郡王碑》,《全唐文》卷二二七。

6吕元膺:《论惟贤碑》,《全唐文》卷四七九。

1常衮:《授论惟清朔方节度副使制》,《全唐文》卷四一三。

2《论弓仁传》附《论惟贞传》,并见《论惟贤碑》,《新唐书》卷一一○。侨治于延州金明县(今陕西安塞东南旧安塞)西境,且设有以“羌部落”、“閤门”为名的两个军府(即折冲府)3。二曰宁朔州,以代宗时(762—779)内属之吐谷浑部置,侨治于朔方县城(今陕西靖边白城子),有户三百七十四4。后来郭子仪将宁朔州吐谷浑徙于夏州以西地区。5吐谷浑内徙者,一般是先至河西走廊的凉、甘、肃、瓜、沙等州,再陆续迁往内地。对同一支年徙者的多次安置,侦朝廷不胜其烦。因此,圣历三年(700),武则天曾采纳凉州都督郭元振的意见,诏使吐谷浑降附“即其所置之,因所投而居”6。故凉、瓜、沙、甘、肃诸州多有吐谷浑部落,并置有隶于凉州都督的吐谷浑羁縻州——閤门州都督府。7此外,吐谷浑部落中还有先奔后突厥复又投唐者。如开元三年(715),吐谷浑大首领慕容道奴与高丽莫离支高文简、■跌都督■跌思泰等,“合万余帐”,相继自后突厥远来附唐,玄宗“诏内之河南”(今河套南),并授道奴左威卫将军兼刺史、封云中郡开国公1。道奴既擢部落刺史,表明朝廷当即其部落置羁縻州。其部落既被置于河套以南地带,其州亦应在该处。

其三、吐谷浑赫连铎等部与代北沙陀的争夺。

文宗开成元年(836),生退浑(谓新附的吐谷浑)赫连部三百帐诣丰州内属,文宗命振武节度使刘沔以善地处之。后沔徙镇太原,赫连部又迁至云州境。时云州浑河川和蔚、朔、岚、石等州及以西的振武、天德军、夏、银、绥等州均散处有吐谷浑部落。赫连部进入这一带后,如鱼归渊,很快形成此地区强大的吐谷浑实力集团,并同本地区的沙陀李国昌、李克用集团发生正面冲突。酋长赫连铎在朝廷的支持下,一度于广明元年(880)大败沙陀,李国昌、李克用父子遁走鞑靼。鞑靼原为突厥统治下的部落,唐末游牧于漠南一带。李克用等既被逐出,赫连铎遂以朝命为大同军节度使,称雄代北。参预讨沙陀的吐谷浑另一酋长白义诚亦授蔚州刺史。但不久,李克用东山再起,中和三年(883),以镇压黄巢起义、收复长安殊功拜河东节度使。于是,两支蕃人势力争霸代北的战火重又点燃。自昭宗大顺元年(890)至乾宁元年(894),彼此攻战历时四载,李克用“大破吐谷浑,杀赫连铎,擒白义诚”2。自是赫连部衰微,残众散处蔚州地区。

五代时的吐谷浑,处并、镇、蔚、忻、代等州,先后被后唐、契丹役属。后汉刘知远杀其首领白承福及大姓赫连海龙、白可久、白铁匮等,“其羊马赀财巨万计,皆籍没之”,“吐谷浑遂微,不复见”1。

此外,晚唐时因吐蕃政权瓦解,分布于柴达木盆地的吐谷浑获得了自立的机会,而侨居河西走廊的吐谷浑由是有迁归故土者2。又,党项拓跋(李)氏、折氏于唐末五代兴起于夏、绥、银、府等州,在这些州同党项杂处的吐3《新唐书》卷二一四《刘从谏传》。

4《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一、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5《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

6《新唐书》卷二二一上《党项传》。

7《新唐书》卷二二一上《吐谷浑传》。

1《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2《册府元龟》卷九七四《外臣部·褒异一》。

1《资治通鉴》卷二五九,昭宗乾宁元年。

2《新五代史》卷七四《党项传》。

谷浑人,则融合于当地统治民族——党项之中。

党项的内属、迁徙和分布党项,“三苗之裔”,“西羌之别种”3。魏晋时,其族微弱,及北周灭宕昌、邓至等羌,“党项始强”4。

隋时,党项分布地“东接临洮、西平,西距叶护,南北数千里,处山谷间”5。

唐时,党项东界扩及松州。7党项的种族,隋时有宕昌、白狼等羌,“皆自称猕猴种”8。按,吐蕃亦自谓猕猴种,可见党项与吐蕃同源。唐和五代时的党项,以姓别为部,一姓又分出若干小部落,大者万骑,小者数千,不相统一。其著姓有细封、费听、往利、颇超、野辞、房当、米禽、拓跋、折氏等,“而拓跋最强”6。从其种族包容宕昌、白兰诸羌,而且“以姓别为部”和“不能相统”的情况,可知党项羌为隋唐时西羌之总称。党项诸羌初臣于吐谷浑,后为吐蕃役使。自贞观元年(627)始,党项诸部相继内属,朝廷即其部落设置为放极多的羁縻府州,并擢其部酋为世袭都督刺史。这些府州主要有:轨州都督府(在今四川阿坝附近),贞观三年(629)以细封步赖部置。

领县四。1崌、奉、岩、远州(在今四川松潘西),贞观元年(627)至五年置。2河曲(今青海东南黄河曲流处)十六州,贞观五年(631)以内属河曲党项三十万口置。3懿、嵯、麟、可等三十二州(在今四川若尔盖与南坪交界处岷山一带),为贞观初和以后陆续置。并设西戎州都督府,以拓跋赤辞为都督,领懿等三十二州。4以上二府五十二州皆隶边州松州都督府。但实际上,松州都督所领党项府州远不只这些。据《新唐书·羁縻州》载,唐前期松州都督管党项州多达七十一个。然而这个数字仍不确切,据天宝十二载(753)的版籍所记,松州府有党项州一百零四,“其二十五州有额户口,余七十九州皆生羌部落,或臣或否,无州县户口,但羁縻统之”5。此外,陇右道的秦、成二州山谷地带置有马邑州(开元二十七年置);临州有保塞州;洮州有党项密恭县;叠州有党项安化、和同县,又有宕、津、序、壹、枯[祐]、嶂、王、盖、立[位]、桥等党项州,并隶于叠州都督府。此外,剑南道西部白兰[狗]羌于武德六年(623)内属,第二年,以其地置维、恭二州;高宗永徽五年(654),特浪3唐长孺:《关于归义军节度使的几种资料跋》,《中华文史论丛》第1辑。4《册府元龟》卷九五六《外臣部·种族》。

57《旧唐书》卷一九八《党项羌传》。

68《隋书》卷八三《党项传》。

1《新唐书》卷二二一上《党项传》,《新五代史》卷七四《党项传》。2《旧唐书》卷一九八《党项羌传》。

3《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4《册府元龟》卷九一七《外臣部·降附》。

5《唐会要》卷九八《党项传》。

生羌卜楼部和冻就部内属,以其地为剑州,于此前后,这一地区还置有西雅、娥、拱等羁縻州。1松赞干布之后的吐蕃,频繁出击吐谷浑和党项诸羌。显庆元年(656),侵占白兰羌地(今青海柴达木盆地),又破吐谷浑国、白狗、舂桑(在今青海果洛、四川阿坝一带)等羌,“并为吐蕃所破”2。至永隆元年(680),“尽收羊同、党项及清羌之地,东与凉、松、茂、嶲等州相接”3。由之,导致大量的党项羌州的废弃和诸多党项羌人的内徙。如乾封二年(667)至咸亨二年(671),因吐蕃入寇,隶于松州府的都、流、厥、调、湊、般、匐、器、迩、锽、率、差、蚕、黎等十四个党项州被迫废弃。安史之乱后,吐蕃陷河陇,松、叠二州以南的懿、盖、嵯、诺、嶂、祐、台、桥、浮、宝、玉、位、儒、归、恤诸州及西戎、西沧、乐容等州府,“皆内徙,余皆没于吐蕃”4。内徙党项大都被安置于灵、庆、银、夏四州境内。据《新唐书·地理志》卷七载,侨治于以上四州的党项州共五十一,府十五:兰池州都督府。神龙二年(706),改六胡州置,后为宥州,处党项拓拔部,唐末拓拔思恭勃起于此。初隶灵州都督府。

相兴州都督府。初隶庆州都督府,后隶灵州都督府。

永平、旭定、清远、忠顺、宁保、静塞、万吉等七都督府。永泰元年(765)置。隶灵州都督府。

乐容都督府。领东夏州。隶灵州都督府。

静边州都督府。贞观中,以拓拔部置,初在陇右,天授三年(692)后侨治庆州境,复侨治银州。领布、北夏、思义、思乐、昌塞、吴、朝,归、浮、祐、卑、西归、嶂、■、开元、归顺、淳、乌笼、恤、嵯、悦、盖、迴乐、乌掌、诺等二十五小州。徙银州后,领小州十八。隶灵州都督府。

芳池州都督府。以野利部置。初侨治庆州怀安县(今甘肃华池西北怀安镇),后徙绥(今陕西绥德)、延(今陕西延安)。领宁静、种、玉、濮、林、尹、位、长、宝等九小州。

宜定州都督府。本安定州,后更名。以拓拔、野利等部置。初侨治庆州,后于代宗时与芳池州并徙绥、延二州。领党、桥、乌、西戎、野利、米、还等小州。

安化州都督府。以拓拔部置。侨治庆州境。领永利、威、旭、莫、西沧、琮、儒等七小州。5又,宝应元年(763)十二月,党项归顺、乾封、归义、顺化、和宁、和义、保善、宁定、罗云、朝凤等十州部落,“并诣山南西道都防御使、梁州刺史臧希让请州印”1。希让奏报朝廷,并满足了这些部落的要求。日本学者有人认为,这十州是指天授三年(692)所置朝、吴、浮、归等州。1国内学者中则有人认为,十州指长寿元年(692)二月由吐蕃境内党项部落万余人内1《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志》四。

2《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志》四,《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3《唐会要》卷九八《党项羌传》。

4《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上。

5《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1《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卷二二一上《党项传》。1《旧唐书》卷一九八《党项羌传》。

附置,并考证这十州置于泾(今甘肃泾川县)、陇(今陕西陇县)地区,且由之得出结论:党项州并非只徙于灵、庆、银、夏之境。2因羁縻府州是就蕃人部落所置,所以在通常情况下,这些府州伴随着部落迁徙而流动,故被人称“行州”,因此羁縻府州的所在地就一定有部落的存在。但这并不是说凡有蕃人部落分布的地方就必有羁縻州之设。

值得注意的是,内徙党项的人数极多。如武周天授三年(692),党项“内附户凡二十万”,“散居灵、夏间”;肃宗上元元年(760)前,徙处泾、陇二州的党项有十万众。3又,党项在故土时,诸部落间“不相统一”,可是内迁后,由于互相依存,逐渐形成三大部落集团:其一,由野利越诗、野利龙儿、野利厥律、儿黄、野海、野梅悉等部落组成“六府部落”;其二,居庆州者,“号为东山部落”;其三,居夏州者“号(平)夏部落”4。后来平夏部酋拓跋(李)氏统一了党项诸部,并于宋代建立了强大的西夏政权。

2冈崎精郎:《唐代党项的发展》,《东方史论丛》第1卷,养德社,昭和二十二年。3周伟洲:《唐代党项》,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

4《新唐书》卷二二一上《党项传》。

第四节东北诸族

契丹的分布和崛起

契丹和奚同属东胡民族,最初居于漠北,后为匈奴所破,分别保鲜卑山(在今内蒙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和乌桓山(在今辽宁阿鲁科尔沁旗以北)。故二族之先民应为鲜卑、乌桓部落。北魏道武帝拓跋圭初年,为慕容元真所破,遗落“俱窜于松、漠之间”5登国三年(388),拓跋圭亲征二族并“大破之”,契丹和奚遂于“逃迸”后“分住”1。契丹分布于潢水流域的东部,奚则居其西边。

隋时,契丹部落渐众,依托纥臣水(今老哈河)游牧,在“东西亘五百里,南北三百里”的范围内活动2。唐初,其族兴起,“东与高丽邻,西与奚国接,南至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市),北至室韦”,“地方二千里”3。其君长大贺氏,有胜兵四万,统八个部落,虽臣于东突厥,受其“俟斤”之号,但一有机会,就试图摆脱突厥役属。早在隋开皇五年(885)就曾“悉其众款塞”。开皇末,又有“别部四千余家背突厥”附隋5。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内稽部落投唐,天子为置威州以处之。后来,威州侨治营州城中,复又南徙,寄治幽州良乡县4。二年后,别部酋帅孙敖曹求内附,“诏令当州(按,谓营州)城旁安置”6。太宗贞观二年(628),酋长摩会率部内属,致使颉利可汗恐惧不安。自是契丹彻底挣脱了突厥的控制,其松漠、乙失革、曲据(即李去闾)等部落相继附唐,太宗特置玄州(侨治范阳鲁泊村)、昌州(侨治昌平清水店)以安之。

贞观二十二年(648),契丹君长“举部内属”。太宗为置府州,以羁縻之:松漠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内蒙巴林右旗南、西拉木伦河北岸)。以窟哥为使持节十州诸军事、松漠都督,封无极男,赐氏李。

峭落州,以达稽部置。

弹汗州,以纥便部置。

无逢州,以独活部置。

羽陵州,以芬问部置。

日连川,以突便部置。

徒河川,以芮奚部置。

万丹州,以坠斤部置。

匹黎、赤山二州,以伏部置。1十州刺史则以契丹诸辱纥主(即部酋)充任。松漠府所统十州之地,“在柳城郡之北”2,即今内蒙西拉木伦河流域及支流老哈河中、下游一带。后来,武则天又于载初元年(689)析昌州置沃州(后侨治蓟县南之回城),5《册府元龟》卷九五六《外臣部·种族》。

1《魏书》卷一○○《库莫奚传》、《契丹传》。

2《北史》卷九四《奚传》、《契丹传》。

35《隋书》卷八四《契丹传》。

4《旧唐书》卷一九九下《契丹传》。

6《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1《册府元龟》卷九七七《外臣部·降附》。

2《新唐书》卷二一九《契丹传》。

万岁通天元年(696)以乙失活部置信州(侨治范阳境)。睿宗景云元年(710)析玄州置青山州(侨治范阳水门村)。玄宗开元四年(716),更名弹汗州为归顺州,天宝元年(742),改为归化郡。3以上契丹府州,“皆隶营州都督”2。万岁通天元年(696),松漠都督李尽忠(窟哥孙)与内兄归诚州刺史孙万荣(孙敖曹孙),因愤于营州都督赵文翙侵侮,遂举兵杀文翙,陷营州。朝廷为削弱反叛者的社会基础,遂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将玄州曲据部徙徐州(今江苏徐州)、宋州(今河南商丘)地区;威州内稽部徙幽州(今北京)境;昌、师、带、信诸州的松漠、乙失革、乙失活等部徙青州(今山东益都)。中宗神龙初年(705),因契丹之乱平息,遂又将南迁诸部徙还,“皆隶幽州都督府”2。

又,神功元年(697),契丹大将李楷固、骆务整等率部降,武则天命楷固等平息契丹余叛,因而酬功拜楷同为左玉钤卫大将军、燕国公,赐姓武氏。3久视元年(700),楷固婿李楷洛亦率部投降。4从楷固子承悦任檀州(今北京密云东北)刺史、密云军使,孙景略“以门荫补幽州功曹”5,可推知其部落当被置于檀州,隶幽州都督府。而楷洛子名将李光弼,《碑》称“京兆万年(今西安东部)人”6,则表明李楷洛及其族人降后定居长安。

再,开元二十年(732),奚酋李诗琐高率奚众及契丹怒皆部五千帐降唐,玄宗置归义州(侨治良乡县,今北京房山)以处降人。唐后期的成德军节度使王武俊等,即出自内徙之契丹怒皆部落。7河北的“胡化”与割据,多与此辈有关。

唐末五代,契丹崛起,在其领袖耶律阿保机(872—926)领导下统一契丹八部,东灭靺鞨所建渤海郡国,西控室韦等族,南与中原皇朝争雄,其子德光更割取后晋燕云十六州之地,契丹民族遍布于大半个中国,乃至于域外人以契丹为中国之代称。

奚族游牧地和侨州奚族原称库莫奚,与契丹“异种而同类”1。隋唐时的奚族,“东接契丹,西至突厥,南拒白狼河(今大凌河),北至霫国(今内蒙乌兰浩特至巴林左旗一带),自营州西北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以至其国”2。贞观二十二年(648),酋长可度者率部内属,太宗即其部设饶乐都督府(治今内蒙宁城境),以可度者为饶乐都督,赐姓李氏。并设五州以隶饶乐都督府:弱水州,以阿会部置;祁黎州,以处和部置;3《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太宗贞观二十二年“胡三省注”。

2《旧唐书》卷三九《地理志》二,《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3《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4《资治通鉴》卷二○七,则天后久视元年。

5《全唐文》卷四二二杨炎《李楷洛碑》。

6《旧唐书》卷一五二《李景略传》。

7颜真卿:《李光弼碑》,《全唐文》卷三四二。

1《旧唐书》卷一四二、《新唐书》卷二一一《王武俊传》。

2《隋书》卷八四《奚传》、《契丹传》。

洛瓌州,以奥失部置;太鲁州,以度稽部置;渴野州,以元俟析部置3。

以上五州大致分布于今辽宁朝阳以西老哈河上游和河北承德西北地带。

此外,自高祖武德年始,不断有奚人南徙,故有诸多奚人侨州建置:鲜州,武德五年(622)置,侨治潞县古县城(今河北三河西南)。

崇州,武德五年置。贞观三年(629)更名北黎州。治营州之废阳师镇,后侨治潞县古县城。

顺化州,侨治幽州境。

归义州,开元二十年(732)以奚酋李诗琐高所率奚、契丹内附部落五千帐(户)置。4万岁通天中(696),契丹反,奚亦叛附后突厥,与契丹“常为表里,号为两蕃”1。朝廷为隔离饶乐府五州部落与内徙部间的联系,遂一度徙鲜州于青州境,崇州于淄、青二州。3唐末五代,契丹势盛,“室韦、奚、霫皆服”。奚王苦于契丹统治者酷虐,“以别部西徙妫州”,称为“西奚”,而居琵琶川的“东奚”,则被“契丹所并,不复能自见”2。

靺鞨族的分布和渤海国的建立靺鞨是五代以后的女真族的先民。先秦西汉时称“肃慎”,东汉魏晋时又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

靺鞨族部类繁多,大部有七:一曰粟末部,“依粟末水以居”;二曰汩[伯]咄部,居粟末之北,相当于今天吉林省舒兰和黑龙江省五常一带;三曰安车骨部,居伯咄东北,即今黑龙江宁安、牡丹江地带的牡丹江流域;四曰拂涅部,居伯咄部东,即今兴凯湖一带;五曰号室部,居拂涅东,分布于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六曰黑水部,居安车骨东北,即今黑龙江下游地区;七曰白山部,分布于粟末东南,即今吉林朝鲜族延边自治州。4地处最北的黑水部,又由十六个部落组成:其中思慕部居今俄罗斯共青城一带;郡利部居黑龙江入海处;窟说部在库页岛(萨哈林岛);莫曳皆部在今鞑靼海峡西部沿岸一带;虞娄部在今俄罗斯境捷尔内伊、奥尔加沿海地带;越喜部在今黑龙江富锦、饶河一带;铁利部分布于今黑龙江佳木斯以南地区。地处最南的粟末部与最北的黑水部最为强大。

粟末靺鞨的突地稽部和渤海部由于接近隋唐边州,因此同朝廷的关系最为密切;前者以内徙和受天子优礼著称,后者以建立受唐册封的渤海郡国闻名。

突地稽为粟末酋帅,大业八年(612),炀帝初征高丽,突地稽与兄瞒咄率部至营州内属。瞒咄死,突地稽代总其众,被炀帝拜右光禄大夫、辽西太3《旧唐书》卷一九九下《奚传》。

4《新唐书》卷二一九《奚传》。

13《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2《唐会要》卷九六《奚传》。

4《新五代史》卷七四《奚传》。

守,封扶余侯。突地稽悦中原风俗,“请被冠带”,“帝嘉之,赐以锦绮而宠之”。唐高祖武德元年(618),遣使朝贡。四年(621),与契丹孙敖曹请内附。1朝廷遂以寄治于营州的隋辽西郡为燕州,以突地稽为燕州总管。六年(623),率部内徙于幽州昌平城(今北京昌平西南)。侨居幽州地区的突地稽部,天宝有二千零四十五户,一万一千六百零三口。突地稽后人世为酋长,“门擅英豪,代承恩宠”。其子李谨行累迁营州都督、右卫大将军,封燕国,陪葬乾陵。谨行子李秀《碑》称族出“范阳李氏”,“范阳李者,其先出自陇西”2。说明这支南迁之粟末靺鞨,至第三代业已汉化,并与汉族高门“陇西李氏”认同。

粟末靺鞨的另一支于武后圣历元年(698)建立以大氏为王的地方政权。

先天二年(713),唐封其王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部为忽汗州,以大祚荣为都督。其政权初称振(震)国,至是改称渤海国。渤海国于辽太祖天显二年(926)为辽所灭,先后传袭十五王,历二百二十九年。渤海国是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并有高丽等民族的多民族政权,但其王室则应为突厥人1。其国初建时,“地方二千里,编户十余万,胜兵数万人”2。至二世国王大武艺(719—737年在位),“斥大土宇,东北诸夷皆畏臣之”3。约在三世国王大钦茂时(738—794年在位),仿照内地建置,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的行政管理体制,标志着渤海国进入其全盛阶段。当其时,“南与新罗、与唐为界,东际海,西界契丹,东北至黑水靺鞨,西北至室韦,地方五千里”4。即包有今吉林、黑龙江、辽宁及俄罗斯滨海地区和朝鲜咸镜北、南道、两江道、慈江道、平安北道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室韦民族的分布室韦,亦作“失韦”,契丹之别种,“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室韦”。北魏时始见记载。室韦初有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等五大部落,分布于今嫩江流域和黑龙江上游南、北岸地区。五部“不相总一”,“并无君长”,“突厥常以三吐屯(突厥达官之一)总领之”5。唐代关于室韦居处的记载更为具体:其族“居■越河北”,“东至黑水靺鞨,西至突厥,南接契丹,北至海”;1有九大部落,其中岭西室韦、山北室韦、黄头室韦、大、小如者室韦、婆芭[莴]室韦、讷北室韦、骆驼室韦等八部“并在柳城郡之东北,(距郡)近者二千五百里,远者六千二百里”,八部之北曰大室韦,傍望建河而居,并延伸到今外兴安岭以北,至于海;又有乌素固部、移塞没部、塞曷支部、和解部、乌罗护部、那礼部、达姤部、1《册府元龟》卷九五六《外臣部·种族》;《新唐书》卷二一九《黑水靺鞨传》;王承礼:《渤海国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隋书》卷八一《靺鞨》;《册府元龟》卷九七○、九七七。

1《新唐书》卷一一○《李谨行传》;乾陵博物馆馆藏《李谨行墓志》;《李秀碑》,岑仲勉:《金石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旧唐书·渤海靺鞨传》谓大氏,“本高丽别种”,但《新唐书·渤海传》称大祚荣父为舍利乞乞仲象,即应为突厥舍利部人,是乞乞仲象应为居于高丽、粟末靺鞨人中间的突厥人。3《旧唐书》卷一九九下《渤海靺鞨传》。

4《新唐书》卷二一九《渤海国传》。

5金毓黻:《东北通史》,社科战线出版社1981年版。

1《隋书》卷八四《室韦传》。

乌丸部、蒙兀部、西室韦、东室韦,等等。2室韦诸部臣隶于唐,朝廷置室韦都督府以统之。室韦乌罗护部落有内徙者,如以讨安史之乱闻名的乌承恩、承泚兄弟,即出此族。

2《旧唐书》卷一九九下《室韦传》。

第五节蛮僚诸族

岭南俚族洗、冯家族

俚族即今海南黎族先民。其族源于百越,东汉时称“里人”,至隋始曰“俚”,唐时则有称“黎”者。因其为古越人后裔,故隋唐史籍对居于岭南(今五岭以南)诸郡的俚人亦称“越族”或“南越”人。自南朝梁、陈迄隋、唐,俚族在首领洗氏及其汉人冯氏子孙的领导下,据有数千里河山,成为岭南地区的第一大政治势力。

俚族女酋洗氏,高凉郡(治今广东阳江西)电白(今广东电白)人3,“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由于善抚俚众,“海南(今海南北部)、儋耳(今海南西部)归附者千余洞”1。梁大同(535—545)初,洗氏嫁于罗州(今广东化州)刺史冯融之子高凉太守冯宝为妻。融为汉人,祖父业自北燕浮海归宋,“三世为守牧”。因“他乡羁旅,号令不行”,为使“政令有序,人莫敢违”,遂有洗冯两大俚汉家族联姻。3“侯景之乱”中,洗氏与冯宝协助高要郡(治今广东高要)太守陈霸先平叛,由之他们又成为陈朝的开国功臣。其子冯仆因而被擢阳春郡(治今广东阳春)太守,洗氏被拜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陈亡后,岭南数郡“共奉夫人,号为圣母,保境安民”4。及隋遣使安抚,洗氏又不失时机地依附新朝,被文帝册为谯国夫人。时其夫冯宝、子冯仆已卒,则拜其长孙冯魂为仪同三司、次孙冯暄为罗州刺史、幼孙冯盎为高州(治今广东阳江西)刺史。自是冯家在洗氏的荫庇下,据有今广东湛江地区和海南省的大部土地,威力所及,达于今广东珠江三角洲、西江一带和广西东南部分地区,成为岭南越族的最大首领。2隋亡,“南越一隅,未有行定”,冯盎“克平五岭二十六州”,并于武德五年(622)以岭南数千里附唐。唐高祖析其地为高、罗、春、白、崖、儋、林、振八州,授盎上柱国、高罗总管,封越国公。盎子智戴拜春州刺史、智戣拜东合州刺史。1冯盎有子三十人,如智玑、智戣、智式等亦次第拜授刺史。直到武周时代,岭南冯、洗家族才门庭败落,冯盎孙君衡以“谋反”罪名被诛,君衡子冯元一(即高力士)被净身入宫。2分布极广的僚族僚族,“盖南蛮之别种”。原居今陕南至川南一带,“自汉中达于邛、笮川洞之间,所在多有”3。魏晋以降,今黔、滇、桂、湘、粤诸省区的某些蛮族亦泛称僚人。其族人数众多,十六国时,仅巴西等地造反的诸僚就有十余万落(户)。北魏时,巴州隆城镇所管僚民多达二十万。

隋唐时的僚人,不只分布广,而且名号甚多。一日南平僚。分布于今四3《唐会要》卷九六《室韦传》。

1王兴瑞:《洗夫人与冯氏家族》,中华书局1984年版。

234《隋书》卷八○《谯国夫人传》。

1王兴瑞:《洗夫人与冯氏家族》。

2《旧唐书》卷一○九、《新唐书》卷一一○《冯盎传》。

3《高力士残碑》,《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2期。

川巴县一带,“部落四千余户”。其酋朱姓,“号为剑荔王”。贞观二年(628),遣使内附,“以其地隶于渝州”4。南平僚徙入岭南者,则有宁氏家族,自陈至唐,世袭钦州都督、刺史,实力同俚族洗、冯家族相埒。1二曰山南西道诸僚。巴、洋、集、壁等州均有山僚分布。三曰剑南诸僚。邛、眉、益、雅、嘉、纳等州均有僚民分布于山地。又,戎、泸二州间有称“葛僚”者,“居依山谷林菁,逾数百里”3。四曰黔中僚。琰、明、巫等州亦为僚人居地。五曰岭南诸僚。除钦州宁氏为南平僚分支,还有罗窦洞僚、龚州东西五洞僚、桂州山僚等。4此外,其他地方如秦、陇等州亦都有僚人居住。4今天的仡佬族当与隋唐僚族有渊源关系。

谢蛮谢蛮为今苗族先民之一。隋唐时散布于今贵州等地。以其首长多为谢姓,故称谢蛮。其族类有牂牁蛮、东谢蛮、南谢蛮等。

牂牁蛮地处“北去充州一百五十里,南至交州,西至昆明九百里”5。相当于今黔东、中南部地带。首领谢龙羽,于隋末据有其地,拥胜兵数万人。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其族内属,因复置牂州,以龙羽为刺史,封夜郎郡公。开元二十五年(737),“乃以赵氏为酋长”。天宝中,酋长赵国珍以功授黔州都督,“在五溪凡十余年,中原兴师,唯黔中封境无虞”6。

东谢蛮分布于贵州东北部,“地方千里”,“散在山谷,依树为居”1。贞观三年(629),酋领谢元深入朝,朝廷以其地置应州,授元深刺史。

南谢蛮分布于今贵州贵阳以南地带。其首领谢强曾与谢元深同至长安,太宗以其地置南寿州,授强刺史。2西谢蛮,与南谢邻接。4又有蛮州蛮,以宋氏世袭刺史。因其“州接牂牁”3,当亦为谢蛮族类。此外功州蛮,也以谢姓为世袭功州刺史。6西赵蛮西赵蛮在东谢之南,即今黔东地区。其境“南北十八日行,东西二十三日行”,“赵氏代为酋长,有万余户。”6贞观三年(629),遣使入朝,二十一年,以其地置明州,授酋长赵磨为刺史。

五溪蛮4《魏书》卷一○一《蛮传》。

1《旧唐书》卷一九七《南平僚传》。

4《新唐书》卷二二二下《南平僚传》。

5《册府元龟》卷九八六《外臣部·征讨五》。

6《旧唐书》卷一九七《牂牁蛮传》。

1《旧唐书》卷一一五《赵国珍传》。

2《新唐书》卷二二二下《东谢蛮传》。

3《旧唐书》卷一九七《东谢蛮传》。

6《唐会要》卷九九《东谢蛮传》。

又称武陵蛮。分布于今湖南西部和黔、川、鄂邻接处的沅水上游地区,由沅水源头的雄、■、酉、沃、辰五条溪流得名。五溪为群蛮荟萃之地,唐末诸蛮于此攻城略地,朝廷无力镇压,遂授诸蛮酋为刺史。7西原蛮西原蛮“居广容之南,邕、桂之西”1。因唐初于其地置西原州而得名。其族分布约相当于今广西左、右江流域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东部广南、富宁县一带。这一带属于岭南南平僚宁氏的势力范围,但直接统治该蛮诸部的则为黄、韦、周、侬、莫、廖等本族大姓,其中尤以黄氏为最强。黄氏与韦、侬等氏“相唇齿”,“据十余州”。唐后期,西原蛮在其豪姓大族黄乾曜、黄少卿、黄昌沔等三代首领组织下,多次反抗唐朝的统治,参加造反的动辄二十万,岭南桂州经略使等所管十八州都被卷入。3西原蛮当属岭南僚、俚,并当为今壮族先民之一。

南诏蛮隋唐时,在今滇、川南、黔西,分布乌蛮、白蛮等民族。其中乌蛮别种六诏部落之蒙舍诏(即南诏)最强大。其首领细奴逻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在巍山建立以大蒙为号的地方政权。后来,其王皮逻阁在玄宗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并兼并乌蛮、白蛮等其他部落,据有今云南全境和川南、黔西以及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的部分地区。其王姓蒙氏,玄宗赐皮逻阁名曰“归义”,册封为云南王。贞元十年(794),即蒙归义曾孙异牟寻时,德宗册异牟寻为南诏王。

南诏原为六诏之一。六诏为:蒙嶲诏,分布于今云南巍山北境;越析诏,居今云南宾川境;浪穹诏,在今云南洱源境;邆赕诏,居今云南剑川境;施浪诏,在今洱源东;蒙舍诏,又称蒙氏蛮,因地处最南,故又名南诏。

南诏“本乌蛮之别种也”,“自言哀牢之后”。乌蛮主要分布于“东爨”境域;“在曲、靖州,弥鹿川,升麻川,南至步头,谓之东爨”3。白蛮主要分布于“西爨”地区;“在石城、昆川、曲轭、晋宁、喻献、安宁至龙和城,谓之东爨。”2两爨大致以今云南大关(或谓曲靖)至建水一线为界,界东为东爨,界西为西爨。以乌蛮、白蛮为主体的两爨蛮,以首领姓爨而得名。早在南朝梁元帝时,西爨首领爨瓒就已“据其地,延袤二千余里”2。唐高祖武德中,授其孙弘达为昆州刺史。此后诸帝又于其地广置羁縻府州,隶于南宁州都督。南诏崛兴后,蒙归义等通过联姻和武力征服等手段,将两爨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南诏在兼并两爨的同时,还对云南境内外的其他诸蛮用兵。被其征服的主要民族有:7《通典》卷一八七《边防三·西赵蛮》。

1《新唐书》卷一八六《邓处纳传》。

3《新唐书》卷二二二下《西原蛮传》。

2《云南志校释》卷四《名类》。

河蛮。又称洱蛮、西洱河蛮,属白蛮种类。原居西洱河(今洱海)一带城邑,为蒙归义击败后,北迁依附浪穹诏。贞元十年(794),浪穹诏为南诏破,“复徙于云南东北拓东以居”3。

独锦蛮。乌蛮族类。分布于“秦藏川南,去安宁两日程”2。其酋同南诏王室世为婚姻。

弄栋蛮。白蛮族类。因原处弄栋县而得名,后部分人北徙,“散居于磨些江侧”的剑川等地。贞元十年(794),被异牟寻迁于永昌。2青岭蛮。白蛮种类。“本青岭县部落”。天宝中,其首领尹氏率族人投靠南诏。后来的南诏清平官多出自该蛮。4汉裳蛮。本汉人部种。居铁桥城北。贞元十年(794),异牟寻破吐蕃铁桥城,获汉裳蛮数千户,被徙于云南东北诸川地。5长裤蛮。乌蛮种类。原居剑川,后为南诏徙今丽江塔城东。5施蛮。乌蛮种类。居铁桥城西北大小施赕和剑寻赕。贞元十一年(795),南诏攻破施蛮并虏其王。6顺蛮。乌蛮种类。初与施蛮杂处于剑、共诸川。蒙归义败施浪诏、浪穹诏,二浪北走中逐施、顺二蛮,二蛮遂散处铁桥城一带。贞元十一年(795)异牟寻虏其王,其部散隶东北诸川。8磨些蛮。乌蛮种类。散居铁桥城、大婆、小婆、三探览、昆明等川。南诏破其部后,有万户人被“分隶昆川左右及西爨故地(滇池附近)”9。朴子蛮。哀牢夷后人,今崩龙族先民。开南城、银生府、永昌府、寻传、铁桥城西北等处,均有朴子蛮分布。朴子蛮隶于南诏永昌、丽水等节度使。9寻传蛮。本嶲州羌人部落,分布于今宁安河、雅砻江与金沙江合流处,后迁至今云南宏州以西地区,同朴子蛮杂处。寻传蛮为今阿昌族先民。3裸形蛮。又称“野蛮”。分布于今高黎贡山和腾冲以西,与朴子、寻传蛮杂处。南诏阁罗凤平定寻传蛮后,令裸形蛮散处山谷,并于大赕(今缅甸迈立开江上游地区)中筑城,“管制野蛮”3。裸形蛮为今景颇族先民。浪稽等蛮。六诏北有浪稽、罗哥谷蛮;东有婆秋、乌皮蛮;南有离东、锅锉蛮。浪稽等蛮出自哀牢夷,锅锉蛮当为今拉祜族和苦聪族先民。2金齿等蛮。金齿、黑齿、银齿、绣脚、绣面诸蛮,“并在永昌、开南”4。金齿等蛮为今傣族先民。

芒蛮。分布于自今保山南部经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拉祜佤族自治县至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芒蛮为今傣族先民之一。5穿鼻等蛮。穿鼻、长鬃、栋峰等蛮“并在拓东(今昆明)南”7。

和蛮。乌蛮种类。今哈尼族先民。分布于今云南境内的红河流域。南诏3《新唐书》卷二二二下《南蛮传》下。

2《云南志校释》卷四《名类》。

5新唐书》卷二二二上《南诏蛮传》,并见《云南志校释》卷四。

6《资治通鉴》卷二三五,德宗贞元十一年。

9《资治通鉴》卷二三五,德宗贞元十一年,《云南志校释》卷四。

3《云南志校释》卷二《山川江源》。

2《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云南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94页。

4《新唐书》卷二二二下《南诏蛮传》。

5《云南志校释》卷四《名类》。

兴起后,开其地为郡。8望蛮。分布于今澜沧江以西地区,佤族先民。“其人勇捷”,打仗时,南诏令望蛮为前驱,时呼勇士为“苴子”,故其族又称“望苴子蛮”。望蛮有外喻部,居永昌西北。8东蛮。乌蛮族类。有勿邓、丰琶、两林等部落,散处嶲州泸水以东地区,故称东蛮。其西昆明、昌明一带之磨些等族,谓之西蛮。“勿邓地方千里”,有邛部六姓,一姓为白蛮,五姓为乌蛮。又有初裹五姓,“居邛部、台登之间”。属于勿邓部落的还有东钦、粟、雷、梦诸小部。两林部落在勿邓部落以南的今四川喜德县东部地带,有十低、阿屯、亏望等小部。丰琶部落在两林部落南,有阿诺等小部。东蛮诸部推两林首领为酋长,“号都大鬼主”1。东蛮先后臣隶唐、吐蕃、南诏。东蛮为彝族先民之一。

昆明蛮。分布于今云南东北和贵州普定一带。5松外蛮。白蛮族类。北自松外城(即今四川盐边),南至西洱河(今洱海)地区的民族,泛称“松外诸蛮”。松外蛮“有数十百部落,大者五六百户,小者二三百户,无大君长,有数十姓,以杨、赵、李、董为名家,各据山川,不相役属”3。贞观中,唐将梁建方讨松外诸蛮,“谕降者七十余部,户十万九千,署首领蒙和为县令”5。后羁属南诏剑川节度使。

唐于诸蛮的羁縻州之设唐朝羁縻府州,“皆傍塞外,或寓名夷落”4。因此,从诸道蛮州之设,亦可知诸蛮分布的大概。

剑南道(治今四川成都)置蛮州百余,“皆无城邑”,寓州名于部落,“羁縻而已”。其中雅州都督府管押以“生羌”、“生僚”所置十九州;黎州都督府统制“徼外生僚”五十四州;泸州都督府管押“夷僚”十州;戎州都督府管押诸蛮州六十四;嶲州都督府统领思亮等十六蛮州;姚州都督府统押曾隶戎州的十六蛮州。6黔中道(治今四川彭水)置蛮州五十一,均隶黔州都督府,“皆寄治山谷”2。

岭南道(治今广州)置蛮州九十二。其中内纡、归思等七州隶桂州都督府;椳、归顺等二十六州隶邕州都督府;德化、郎茫等四十一州隶安南都护;爨蛮州十八隶峰州都督府。3

8《云南各族古代史略》,第289—299页。

1《云南各族古代史略》,第289—299页。

5《新唐书》卷二二二下《南蛮传》下。

3《云南各族古代史略》。

4《通典》卷一八七《边防三·松外诸蛮》。

6《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