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三章疆域和行政区划及其变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第一节疆域的轮廓

隋唐两代的版图都相当广大。隋代盛时,东南皆至于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1。隋且末郡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五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南。也就是说,其西超玉门、阳关之外,而北达阴山之上。唐初平高昌、灭突厥后,其地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1。焉耆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县,林州南境当在今越南高尚之南。自颉利可汗被擒后,薛延陀固曾南下牧马,实仅限于碛北2。这是说唐初疆域已经超过隋代。唐代以开元天宝之际最为盛世,其时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3。安东、安西为东西两都护府,其治所皆数经移徙。开元时安东都护府治平州,在今河北卢龙县,天宝时又移置辽西郡故城,在今辽宁义县东南4。安西都护府于开元天宝之际,治所在龟兹,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5。唐时日南为县,属爱州1,其地在今越南清化县北。唐爱州之南,尚有欢、林诸州,则其南界当不止于日南县。汉时日南郡的辖地,兼有唐欢、林诸州,是所说的日南当指汉郡而言。单于府就是单于都护府,开元天宝之际,其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三都护府皆统有羁縻州。安西都护府所统的羁縻州,最远者属波斯都督府,于今为伊朗国地4。与安东都护府同置的有营州都督。营州都督所统的羁縻州,最远者为黑水都督府,已在乌苏里江之东,黑龙江的下游。单于都护府与安北都护府屡有分合。天宝以后单于都护府就再和安北都护府相合,即以安北为号3。安北都护所统的羁縻州,最远者为坚昆和幽陵二都督府,前者在今叶尼塞河上游,后者则在今石勒喀河的上游鄂嫩河等处5。这样广大的疆土实远迈秦汉诸代6。1史念海:《论唐代扬州和长江下游的经济地区》,《扬州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1《隋书》卷二九《地理志》上。

2《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

3《旧唐书》卷一九四上《突厥传》上。

4《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一。

5《旧唐书》卷三九《地理志》二。

14《唐会要》卷七三《安西都护府》。

2《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志》四。

3《旧唐书》卷三九《地理志》二。

5《唐会要》卷七三《安北都护府》。

6《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

第二节疆域的盈缩变迁

西陲疆域的盈缩变迁

隋祚短促,其疆域大体是因周、齐及陈的规模。炀帝嗣位,南征林邑,分其地置荡、农、冲三州,寻改为比景、海阴、林邑三郡7。林邑故地就是现在越南的南部,更在两汉日南郡之南。炀帝后来更远征吐谷浑,取得西海(今青海省青海湖)以西地,而伊吾(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吐屯设等又献西域数千里之地,因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四郡1,隋的疆域不仅奄有今青海省昆仑山脉以北各地,而且远及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尔羌河之西。

唐代历年悠久,疆域变化也就相当频繁,和隋时颇有不同。尤其是西陲各处更为显著。唐初西陲仍如隋时之旧,仅至于伊吾和且末。太宗时平高昌,即以其地置西州,稍后,又以西突厥泥伏沙钵罗叶护阿史那贺鲁部落置庭州2。西州治于高昌县,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东南。庭州治于金满县,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北。

唐代安西都护府统有龟兹、毗沙、疏勒、焉耆四镇。这四镇本为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四国。四国先后内附,各自的王位皆未断绝,和内地的州县完全不同。唐代于四国分设都督府,这就是一般所说的羁縻州府。不过这四镇乃是边防的军事重镇,和一般羁縻州府又复不同。这四镇中还曾一度以碎叶代焉耆3,碎叶在当时为役属于突厥的商胡杂居地4,并非如龟兹等国尚各有其王。唐人对于一般羁縻州并不过问其内部的庶政,可是于四镇周围附近却分置了若干军镇和守捉城5。碎叶本自有城,城周六七里1,可是唐代却在这个故城的基础上,另建新城,四面十二门,皆屈曲作隐伏出没之状2。这四镇于高宗咸亨元年(670)为吐蕃所陷3。武后长寿元年(692)王孝杰才又收复了故土4。武则天对此事特别重视,她曾说过:“贞观中,西境在四镇,其后不善守,弃之吐蕃,今故土尽复,孝杰功也。”5可见当时唐的西境,不以西州、庭州为限,也不限于葱岭,而是远在今伊塞克湖以西。伊塞克湖唐时名热海,于碎叶筑城的安西都护王方翼就曾与西突厥十姓阿史那车簿战于7《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序》论开元天宝之际唐的疆域,谓“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按:其时安东都护府先后徙治平州和辽西郡故城,辽水以东殆非唐朝势力所及,故《新唐书·地理志序》所言如此。然高宗时灭高丽,曾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并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其后平百济,又以其置熊津等五都督府及带方州,其规模当不在汉世之下。

1《隋书》卷三一《地理志》下。

2《隋书》卷三《炀帝纪》上。

3《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

4《资治通鉴》卷二○五,则天后长寿元年。

5《大唐西域记》卷一。

1《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2《大唐西域记》卷一。

37《旧唐书》卷一八五上《王方翼传》。

4《旧唐书》卷五《高宗纪》下。

5《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纪》。

热海之上,并擒其首领突骑施等数百人,遂定西域7。如果加上安西都护府所统的各羁縻州,则其西陲还应远达于今伊朗国东部的托博勒。因为当时所置的波斯都督府所治的疾陵城故地,就在今的托博勒。高宗龙朔元年(661),吐火罗道置州县使王名远所置的十六都督府,波斯都督府就是最远的一所6,也是唐代声威在西陲达到最远的地方。

唐代虽在西陲臣服了许多小国,但还有些劲敌,吐蕃和大食就是其中最为雄傲的,而吐蕃对于唐的压力却更甚于大食。吐蕃与唐的战争,时有起伏,疆场之间一此一彼,也是时有所闻的。四镇的争夺就是其中的一点。天宝末年,安禄山乱事猝起,河西、陇右两节度使麾下的兵力皆东归勤王,边圉不固,疆土陆续丧失,甚至于代宗广德元年(763)吐蕃还攻入都城长安。直至德宗建中四年(783),清水(今甘肃清水)会盟,划定两国新的疆界。盟约中具体指出:“今国家所守:泾州西至弹筝峡西口,陇州西至清水县,凤州西至同谷县,暨剑南西界磨些诸蛮,大渡水西南为蕃界。”“其黄河以北,从故新泉军,直北至大碛,直南至贺兰山骆驼岭为界,中间悉为闲田。”8盟约中所说的泾州,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县,弹筝峡在六盘山东麓,也就是泾河上源流经的地方。陇州治所在今陕西陇县,清水县当时隶于陇州,稍在陇坻之西。凤州治所在今陕西凤县,其所属同谷县,则在今甘肃成县。大渡水今仍为大渡河,磨些蛮即磨些诏,亦即越析诏,为六诏之一。越析诏以居于越析州得名。越析州在今云南省宾川县。磨些蛮的居地当分布到其北的金沙江上下,故唐时金沙江亦称磨些江1。盟约中提到磨些蛮,盖因其在大渡水之西的缘故。新泉军在会州2,会州治所在今甘肃靖远县。新泉军当在今靖远县以北黄河北岸。骆驼岭虽未能确指其地,自当是贺兰山上较为显著的山岭。这样说来,清水会盟所划定的唐与吐蕃的新界,当是由贺兰山直北达到大碛,由贺兰山南向,经过位于今甘肃靖远县北的新泉军,再折向东南,经六盘山的弹筝峡,又经今甘肃清水、成县两县,而西南抵于大渡河畔和磨些蛮居地之东。不仅陇右道的东部尽为吐蕃所据有,就是关内道的西北隅亦皆沦陷。然吐蕃并未因此而稍戢其气焰,又复夺取盐(治所在今陕西定边)、夏(治所在今陕西靖边北)二州,而泾、邠(治所在今陕西彬县)诸州的西门甚至都不敢轻易开启。这样边陲多难的局面,直延续到宣宗时。宣宗大中三年(849),由于吐蕃内乱,唐才乘机收复陇右道东部诸州3,五年,沙州人张义潮又以瓜、沙、伊、肃、鄯、甘、河、西、兰、岷、廓十一州归于有司1,懿宗咸通二年(861),张义潮又取得凉州3,于是除安西、北庭两都护府外,陇右道就完全归于唐的版图。张义潮死后,甘州为回鹘所攻取,沙州附近各城也相继沦没4,唐的西疆仅及于凉州,其西已难于过问了。

东陲疆域的盈缩变迁6《新唐书》卷一一一《王孝杰传》。

8《唐会要》卷七三《安西都护府》。

1《旧唐书》卷一九六下《吐蕃传》下。

2樊绰:《蛮书》卷三《六诏》及向达《校注》。

3《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一。

134《新唐书》卷二一六下《吐蕃传》下。

唐代的东陲和西陲略有不同。不过高丽也曾经相当强盛过。隋炀帝倾全国之力,东向侵伐,不仅无功,反引起国内的乱离,隋社稷竟因之崩毁。唐太宗继之,虽亦战胜克取,终未能竟全功。下至高宗时,才灭了高丽,并于其都城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高丽的国土是东跨海距新罗,南亦跨海距百济,西北渡辽水,至于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而北接于靺鞨2。唐代不仅灭了高丽,而且还曾灭了百济,于其地设立熊津都督府。

《新唐书·地理志·序》论开元天宝之际唐的疆域说:“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如上所说,唐既灭高丽,克百济,于高丽都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而平壤就是汉乐浪郡的治所,这应该是超过了汉代,为什么还说东不及呢?这不是错简而是另有原因。安东都护府始置于高宗总章元年(668),至上元三年(676)移于辽东故城(今辽宁辽阳市),次年又移于新城(今辽宁省抚顺北),武后圣历元年(698)改为安东都督府,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故名。玄宗开元二年(714)移于平州(今河北卢龙),天室二年(743)又移于辽西郡故城(今辽宁义县东南),肃宗至德(756—758)复废5。这样一些置废移徙的年代正可说明唐代东陲疆土伸缩的变化。总章二年设置安东都护府之后,当地并未完全厎定,仍继续有军事行动,致使平壤城都为之痍残,安东都护府的徙置辽东故城,显然是受到平壤痍残的影响1。辽东故城在今太子河之北,新城在今浑河之南,相距临迩,安东都护府虽有一度迁移,于东陲全局似无若何影响。不过有一事殊值得注意:当安东都护府始置之时,曾以高丽降户分为十四州和九府,作为其属下的羁縻州2。其中辽城都督府就设在辽东故城,新城州都督府就设在新城。后来仅存十州和四府。其余各州府皆不易知其所在,可能都是在鸭绿水以南。就是所存这十四州府,其中绝大部分就在辽河以东。这十四州府并无城池,乃是高丽降户散居之地4。在高丽被灭之后,东陲暂无强敌,散居各地的降户为数又不甚多,可知安东都护府的再经移徙,所起的作用并非很大。所以在证圣元年改安东都护府为安东都督府之后,狄仁杰就坚请废去这个重镇。狄仁杰指出:“辽东所守,已是石田;遐方,更为鸡肋,弱枝强干,有国通规。”3根据狄仁杰的说法,安东镇的设置实际成了累赘。安东镇虽并未因狄仁杰的建议而废掉,而且还在经过七年之后,又恢复了安东都护府的旧名,实际上却由幽州都督兼领都护。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距离辽河以东就更为悬远。开元天宝之际,安东都护府一移于平州,再移于辽西郡故城,都还是在辽河以西,辽河以东大概是不闻不问了。《新唐书·地理志·序》所说的唐的疆域东不及汉时之盛,也是合乎实际情况的。

北陲疆域的稳定唐代北陲超逾阴山,这是上承隋代的旧规。隋时疆域北至五原,五原郡就设在阴山南麓,其北界自在阴山以北。这样的疆域不仅隋唐两代,就是秦2《旧唐书》卷十八下《宣宗纪》。

5《新唐书》卷二二○《高丽传》。

14《旧唐书》卷三九《地理志》二。

2《新唐书》卷二二○《高丽传》。

3《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汉也是如此。这是自然形势所决定的。这些皇朝不过争取以人为的疆界符合自然形势而已。如果隋唐诸朝不能守住阴山,则北方的游牧民族,不论其为突厥,或者就是回纥,都会长驱南下,牧马于关中都城的附近。突厥或回纥其强盛时也和吐蕃相仿佛,隋唐两代都未曾为其所屈,正是由于有这样一条险要的自然疆界的缘故。阴山只不过是隋唐北陲的一个主要段落,其西的贺兰山和其东的燕山都起到相同的作用。贺兰山西还有一段较为悠长的疆界,由于沙漠的弥漫,隔断了突厥或回纥南下的道路。不过发源于祁连山上的张掖河(今弱水)和马城河(今石河)的河谷却无异辟成两条南下的通道。隋唐两代对于这两条河谷的防守,不异于防守阴山和贺兰山。这两条通道偶尔也有被冲破时,好在防守得力,还无妨于大局。燕山东北的白狼水(今大凌河)为通向辽河流域的要道,当时对于这条通道的防守也不遗余力。正是有这样的凭借,隋唐两代的北陲都没有显著的变化。

西南边陲的曲折隋时于西南边陲承梁及北周之旧,置有戎州(治所在今四川宜宾)和嶲州(北周为严州,治所在今四川西昌),隋亦置有嶲州(治所在今贵州瓮安北)1。三州之南,又有南宁州(治所在今云南曲靖)1和昆州(治所在今云南昆明)2。这两州皆以当地土民为刺史,这应是唐代羁縻州的先河。唐时于戎、嶲两州之南,更置姚州(治所在今云南姚安)。三州各领有若干羁縻州,戎州所领最多,竟有九十二州3。当时西南边圉远至今云南保山、双柏、蒙自诸县之南。

唐代中叶,南诏崛起,西南疆域遂发生较为显著的蹙缩。南诏为乌蛮别种,蛮部以王为诏,唐初有蒙嶲、越析、浪穹、邆睒、施浪、蒙舍等六诏,环洱海聚居。姚州都督府所属的野共州,就是邆睒诏境内的野共川4。邆睒诏就在洱海的西北。邆睒诏的哗罗波曾自为邆睒州刺史,浪穹诏的铎逻登亦为浪穹州刺史,而越析诏就在越析州5。这三州皆未见于姚州都督府所属诸羁縻州中,既皆以州为名,而又有刺史之官,当为唐人的旧规。更何况越析诏所在的越析州,复以旧州相称。开元末年,蒙舍诏兼并其他五诏,以大和城为都。由于难以忍受唐边地官吏的欺凌,遂间附吐蕃,频繁内犯。文宗太和三年(829)的一次,就曾攻陷戎、嶲、邛(治所在今四川邛徕),并侵入成都。当他们退归时,南过大渡河,谓所俘唐人说:“从此以南,是南诏的国境。”1实际上,从那时以后,唐代的版图就再未伸到大渡河以南。

1《唐会要》卷七三《安东都护府》。

1《隋书》卷二九《地理志》上。

2《隋书》卷三七《梁睿传》。

3《隋书》卷五三《史万岁传》。

4《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5樊绰:《蛮书》卷三《六诏》。

1邆睒州,《新唐书》卷二二二中《南诏传》作《邆川州》。

第三节行政区划及其有关制度

隋时对于前代旧规的改革和实施

我国的地方区划制度是不断有所变化和演进的。其中郡县制度历时相当悠久。郡县制度起始于春秋战国之时。秦始皇统一六国,更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由于郡的设置逐渐增多,朝廷感到不易具体管理,汉武帝时就在郡上更设立州一级,这样就成为以州察郡,以郡辖县的三级制度。自此以后,州的长吏称号及其职权大小有时亦曾有所变化,三级的名称却长期未闻改易。

不过这期间却有一种并非偶然的趋势。就是州郡的设置不断在增多,尤其是南北朝时期更为显著,职方记载亦往往难于备述。沈约撰《宋书·地理志》,就曾经感慨道:“地理参差,其详难举,实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算,寻校推求,未易精悉。”当西汉中叶初立州制时,全国仅有十三个州和一个司隶校尉部,还有一百零二个郡国2。后来到梁武帝天监十年(511),仅南朝境内就有州二十三,郡三百五十;梁武帝大同年中(535—545),也已有州一百零七。陈国的疆土于南朝中最为狭小,实际上不出原来荆、扬两州的范围,却有州四十二,郡一百零九。北朝齐周两代都经过一番并省,可是到北齐亡时,竟有州九十七,郡一百六十。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北齐已经灭亡,南方仅有陈和后梁,疆土都已相当狭小,可是这时的北周境内,通计有州二百一十一,郡五百八1。当时后梁只有荆州和基平、鄀三州5,再加上陈国的九十七州,三国共有三百一十二州。后梁的每州所辖的郡数不可知。周齐二国每州平均所辖皆两郡稍多一点,这也就是说,每一位刺史仅能领导两位太守,最多亦不能超过三位,真可以说是十羊九牧了。这就导致了隋统一后的改革。文帝开皇三年(583),遂废诸郡,直接以州统县。炀帝时再经省并,又改州为郡。迄于末年,共有一百九十郡4。

为了统辖这一百九十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5。炀帝时定制,以谒者、司隶、御史为三台。三台与五省、五监并为朝廷要职。司隶台置大夫一人,掌诸巡察。别驾二人,分察畿内,一人案东都,一人案京师。刺史十四人,巡察畿外。诸郡从事四十人,副刺史巡察。每年二月,乘轺车巡郡县,十月入奏3。当时如此规定,别驾二人的职掌是分察京师和东都,这是十分明确的。至于十四位刺史和四十位从事如何巡察这除京师所在的京兆郡和东都所在的河南郡以外的一百八十八郡,却没有见到具体的规定。《隋书》中三卷《地理志》的叙述,是按照《禹贡》所说的九州排列的,是不是炀帝改州为郡后,又恢复了《禹贡》九州的州制?如果恢复了《禹贡》九州的州制,为什么却要派遣十四位刺史和四十位从事去巡察?这些人员又如何分别去巡察这九个州?这就是相应而引起的问题。固然《隋书·百官志》还曾经说过:炀帝后来又罢去司隶台,而留司隶从事。从事之名,不为常员,临时2《新唐书》卷二二二中《南诏传》。

1西汉一代共有百三郡国。其中金城郡为昭帝时所置,故武帝时实有一百零二个郡国。5《隋书》卷二九《地理志》上。

3《周书》卷四八《萧詧传》。

选京官清明者,权摄以行。这是说临时选派清明的京官,以司隶从事的名义巡察各郡。既然是临时派遣的,就未必每次都是九人。实际上,《禹贡》九州和隋时的地方区划制度并没有关系。这不过是唐初的史臣为了便于叙述,只是以《禹贡》九州为线索来贯穿隋时的一百九十个郡而已。

唐代州郡名称互相改易及府的制度隋灭唐兴,地方区划和有关的制度也相应地有些改动。隋唐之际,群雄并起,戎马倥偬,为了羁縻一些地方势力,酬庸若干有功的将士,因而就权置了许多州郡。后来虽稍作调整,然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定簿,犹有州府三百五十八1。就是到了开元二十八年(740),户部计帐,也还有州府三百二十有八2,较之隋代犹超过了一半。这是隋唐两代疆域区划制度差异的一点。隋初调整南北朝时的旧制,曾省去郡的一级,仅存州制,炀帝大业时改州为郡。唐初高祖武德元年(618)又改郡为州,天宝元年(742)复改州为郡1,肃宗乾元元年(758),再改郡为州2。到了这一时期,为州为郡其实都是一样的,州郡名称互相改易,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影响。这是第二点。这里应该提到的是府的制度的建立。这是唐代异于前代的制度。本来府的名称在周隋间已经有了。那时曾经设置过一些总管府或都督府。不过这些都是有关军事的设置。唐代也还有都督府和都护府的设置,仍是周隋以来的旧规。这里所说的府乃是设立于都城的府,属于地方行政的范围,和纯军事性质的府不同。唐代建都较多,故设府亦不少。唐初循隋之旧,以长安和洛阳为东西二都。其后陆续建置,也时有废省。自初年以长安为京都3、洛阳为东都4后,又以太原为北都5,河中为中都6,凤翔为西京7,江陵为南都8,成都为南京9。其中长安、洛阳和太原的建都年代均较为长久。肃宗宝应元年(762)曾颁布五都之号,以京兆为上都,河南为东都,凤翔为西都,江陵为南都,太原为北都10。然亦为时非久,即复罢去。此五都与河中、成都先后共为七都,先后分别设为京兆、河南、凤翔、江陵、太原、河中、成都七府。这七府以京兆府设置最早,是开元元年(713)设置的,应该说,开元元年是唐代府制最初形成的一年。唐代后期,国内多事,就是皇帝也往往不遑宁处,而行在之地就和都城一样,得到府的建制。其间以梁州改建为兴元府1,以陕1《隋书》卷二八《百官志》下。

2《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按:贞观时尚未设府,此以州府连称,当系误文。1《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一。

2《新唐书》卷四九《百官志》。

3《旧唐书》卷四四《职官志》三。

4长安自唐初即为京都,其后又曾有西京、中京、上京等称号,见《新唐书·地理志》。以下各都同此。5洛阳自唐初即为东都,其后又曾有神都、东京等称号。

6太原于武后天授元年(690)为北都,其后又曾称为北京。

7《新唐书》卷三九《地理志》三:“开元八年置中都,是年罢都”。

8《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一:“凤翔府,至德二年号西京,上元二年罢去;元年曰西都,未几罢去”。9《新唐书》卷四○《地理志》四:“江陵府,肃宗上元元年号南都,二年罢都,是年又号南都,寻罢”。10《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六:“成都府,至德二载曰南京,上元元年罢”。1《通鉴地理通释》卷四《唐都》。

州改建为兴唐府2,有唐一代先后共设置了这九府。

道的制度的创建及其区划唐代最重要的设置却是道的制度的创建和区划的划分。道的名称隋时已经有了。隋文帝时就曾置过河北道行台和河南道行台3,隋炀帝为晋王时,就曾做过河北道行台和淮南道行台的尚书令4。炀帝伐高丽曾经分兵二十四道出师5,而炀帝亲祠恒岳时,河北道郡守毕集6。尚书令为中枢重要官职,而当时中枢重要衙署则以台相称,文帝时有御史台和都水台。炀帝时以谒者、司隶、御史合称三台,殿内、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合称五省,其重要性可见一斑7。地方置行台,而行台由尚书令领导,可见这是中枢的驻外部分,与地方区划无关。炀帝伐高丽的二十四道,自是军事组织。其时鱼俱罗为碣石道军将1,而薛世雄为东北道大使行燕郡太守,镇怀远2,是亦有一定的驻地。至于炀帝的亲祠北岳,遂招致河北道的郡守,毕集于岳下,则所谓的河北道就应有具体的地区。只是这样的具体地区已经难知其究竟。就是其他各处是否也有和河北道相同的区划,也不易清楚了解。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始因山河形便,分全国为十道3。这十道的道名和今地如下:1.关内道。辖境东距河,西抵陇板,南据终南之山,北边沙漠4,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甘肃祖厉河流域以东,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以西,阴山狼山以南各地。

2.河南道。辖境东尽于海,西距函谷,南濒于淮,北薄于河,相当于今河南、山东两省的隋唐时黄河故道以南,安徽、江苏两省淮河以北,西至汝河流域以西,东渐于海。

3.河东道。辖境东距恒山,西据河,南抵首阳、大行,北边匈奴,相当于今山西全省和河北省西北部内外长城之间各地。

4.河北道。辖境东并于海,南迫于河,西距太行恒山,北通渝关、蓟门,相当于今北京、天津两市全部,河北和辽宁两省的大部,南至河南、山东两省的隋唐时黄河故道以北各地。

5.山南道。辖境东接荆楚,西抵陇蜀,南控大江,北据商华之山,相当于今陕西秦岭、甘肃西秦岭、河南伏牛山以南,四川重庆市和湖北嘉鱼县之间长江以北,四川嘉陵江流域以东,河南白河流域及湖北涢水以西各地。6.陇右道。辖境东接秦州(治所在今甘肃天水),西逾流沙,南连蜀及2《新唐书》卷四○《地理志》四。

3《新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二。

4《隋书》卷一《高祖纪》上。

5《隋书》卷三《炀帝纪》上。

6《隋书》卷四《炀帝纪》下。

7《隋书》卷三《炀帝纪》上。

1《隋书》卷二八《百官志》下。

2《隋书》卷六四《鱼俱罗传》。

3《隋书》卷六五《薛世雄传》。

4《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

吐蕃,北界朔漠,有关内道和山南道以西的今甘肃省全部,兼有今青海湖以东的青海省一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东部各地。

7.淮南道。辖境东临海,西抵汉,南距江,北据淮,相当于今湖北省涢水以东至于东海的江淮之间各地。

8.江南道。辖境东临海,西抵蜀,南极岭,北带江,相当于今浙江、江西、湖南三省全部及江苏、安徽、湖北、四川四省长江以南,兼有贵州省东部和广西省西北部各地。

9.剑南道。辖境东连牂柯,西界吐蕃,南接群蛮,北通剑阁,北起今甘肃南部自水江流域,南至今云南沅江流域,西起今四川大渡河和雅砻江下游以东和云南澜沧江、哀牢山以东,东至今四川涪江流域和贵州省仁怀、六盘水、兴义等地。

10.岭南道。辖境东南际海,西极群蛮,北抵五岭,相当于今广东省全部、广西省大部、云南省东南部和越南北部地区。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重新作了调整,在原来十道的基础上,另行划分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这十五道的治所和区划如下:1.京畿道,治京师城内,辖境相当于今陕西中部关中平原。

2.都畿道,治东都城内,辖洛阳附近各地。

3.关内道,以京官遥领,辖境除划归京畿道以外的原关内道各地。

4.河南道,治汴州,今河南开封,辖境除划归都畿道以外的原河南道各地。

5.河东道,治蒲州,今山西永济蒲州城,辖境依旧。

6.河北道,治魏州,今河北大名。辖境依旧。

7.陇右道,治鄯州,今青海乐都,辖境依旧。

8.山南东道,治襄州,今湖北襄樊。

9.山南西道,治梁州,今陕西汉中府。山南东西道是就原山南道分为东西两部分。其分界线当在今陕西石泉和洋县之间,四川云阳和开县之间,丰都和涪陵之间。

10.剑南道,治益州,今四川成都,辖境依旧。

11.淮南道,治扬州,今江苏扬州,辖境依旧。

12.江南东道,治苏州,今江苏苏州,辖境相当于今浙江、福建两省,江苏长江以南和安徽歙县、祁门,江西婺源等县。

13.江南西道,治洪州,今江西南昌。辖境有今江西、湖南两省大部分,安徽、湖北两省长江以南一部分。

14.黔中道,治黔州,今四川彭水县,辖境有今湖南省西部、贵州省东部、广西省西北部和湖北、四川两省长江以南一部分。

15.岭南道,治广州,今广东广州,辖境依旧。

开元时于十五道设采访使,是为了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5,如果这是新设,那么,开元以前的十道又将设置些什么官吏?那时为十道置使的有武后天授二年(691)的存抚使,中宗神龙二年(706)的巡察使,景龙三年(709)的按察使2。天授时的存抚使未知其职能如何。神龙时的巡察使则是二周年一替,以廉按州部1。按察使则置废频繁,自景龙三年置后,玄宗开元元年5《唐六典》卷三《户部》,此下九道同此。

12《唐会要》卷七七《巡察按察巡抚等使》。

(713)废去,二年复置,四年又罢,八年再置1。其外则有贞观八年(634)的十六道黜陟大使,贞观十八年(644)的十七道巡察使,武后垂拱元年(685)的九道大使2。贞观八年的十六道黜陟大使实际上只派出了十三人3。这样看来,道制创建之初,规模还未曾齐备,至少由太宗至武后时是如此,当时虽根据山河形势的便利,分全国为十道,并不是每道都有固定的人选,分别检察。

后来设置了按察使,并不久居其地,故也无一定的治所。

开元二十一年重新划分十五道时,明确规定治所,视之为永式。其实也并非尽然。胡三省为《资治通鉴》作注,就曾经指出:“其后有以边镇节度领采访使者,则关中道固不拘京官,诸道采访使治所亦难概拘以定所。”4如果只是采访使的治所倒还不至于若何关系,问题乃是所置采访使的多寡和当时的道数能否完全符合。《唐大诏令集》保存有开元二十一年的《处分朝集使敕》和开元二十二年二月十九日的《置十道采访使敕》。两敕都出自张九龄之手。《处分朝集使敕》开篇曾说:“敕十道及朝集使”。而开元二十二年的敕书更明白指出是为了置十道采访使而颁布的敕书。张九龄任职中书侍郎时,以丁母丧归乡里,开元二十一年十二月起复,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其在相位时,曾建议复置十道采访使5。这两道敕书当是九龄在相位时的手笔。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旧史未能记载是在哪一月规定的。《资治通鉴》列于这一年张九龄为相之后,而特别著明“是岁”,这是说并非就在十二月。既然张九龄为相时已经划分成十五道,为什么张九龄还是建议复置十道采访使?这两道敕书已经颁布,就是说已经得到玄宗的批准。全国已划分成十五道,十五道中都设有采访使的治所,这十道采访使到地方之后如何适从?这都成了问题。天宝五载(746)正月还颁布了《席建侯等巡行诸道敕》,敕中说:“建侯巡河北道,鉷巡京畿关内及河东道,隐之巡东畿及河南道,见素巡山南东、江南、黔中、岭南等道,鳞巡河西、陇西、碛西等道,翘巡剑南及山南西道,光誊巡淮南及山南东道。”1这些道名中河西、碛西两道不在十五道数内。河西道是睿宗景云二年(711)分陇右道黄河以西建置的2。虽不在十五道中,却还时相沿用,《旧唐书·地理志》就曾为这个道作专题叙述。碛西道却不为一般人所习用。这些情形都可以说明当时中枢派遣官吏到地方巡察采访,并不都以十五道为准,而是因时制置,不尽相同。

其实,就是采访使的制度也未能沿用许久。肃宗乾元元年(758)便改成观察处置使,实际上逐渐成了节度使的兼衔。

节度使的设置1《唐大诏令集》卷一○三《遣十使巡察风俗制》。

2《资治通鉴》卷二一○、二一一、二一二,玄宗开元元年、开元二年、开元四年、开元八年。3《唐会要》卷七七《巡察按察巡抚等使》。

4《资治通鉴》卷一九四,太宗贞观八年。

5《资治通鉴》卷二一四,玄宗开元二十一年。

1《旧唐书》卷九九《张九龄传》。

2《唐大诏令集》卷一○四《按察》下。

节度使的设置是唐代重要制度之一。始设于睿宗景云二年(711)。本来是设置于沿边各地,有利于捍御外来的强敌,保障边陲的安全。迄于玄宗开元年间,全国亦只有安西(驻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北庭(驻地在今新疆吉木萨尔破城子)、河西(驻地在今甘肃武威)、朔方(驻地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河东(驻地在今山西太原西南)、范阳(驻地在今北京)、平卢(驻地在今辽宁朝阳)、陇右(驻地在今青海乐都)、剑南(驻地在今四川成都)等节度使和岭南五府经略使(驻地在今广东广州)。这显然和当时的行政区划没有什么关系。

安史之乱爆发,西北防边的军力皆相继内撤,参预平定乱事。因为勘乱的需要,立有军功的将帅,也都授与节度使的称号。争战既在内地进行,征发调用也就和有关的地区多所牵连,涉及行政事务。肃宗乾元元年(756)颁布的诏书说:“近缘狂寇乱常,每道分置节度,其管内缘征发及文牒兼使命往来,州县非不艰辛,仍加采访,转益烦扰,其采访置来日久,并诸道黜陟使便宜且停,待后当有处分。”也就是在这一年改成观察处置使3。实际上这样的使号已逐渐成了节度使的兼衔。《旧唐书·地理志·序》更说得具体:“至德以后,中原用兵,刺史皆治军戎,遂有防御、团练、制置之名,要冲大郡,皆有节度之类,寇盗稍息,则易观察之号。”这样说来,节度使所辖的地区竟可与道相混淆了。就在这样的局面之下,道的制度并未明令废除。由于节度使的辖地大小不一,因而各道之中,节度使的数目也多少不等。也有一些节度使的辖地伸入邻近的另一道之中,参差不一是可以想见的。节度使的置废分合也多所变更,难得一致,兹参照有关的记载,以宪宗元和八年(813)为准,列举如下:关内道凤翔节度使,治所在今陕西凤翔;泾原节度使,治所在今甘肃泾川;邠宁节度使,治所在今陕西彬县;鄜坊节度使,治所在今陕西富县;灵武节度使,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夏绥银节度使,治所在今陕西靖边北;振武节度使,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北;丰州都防御使,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东北;陇右经略使,治所在今陕西陇县;丹州防御使,治所在今陕西宜川。

河南道陕虢观察使,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西;汴宋节度使,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市;郑滑节度使,治所在今河南滑县东南;陈许节度使,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徐泗节度使,治所在今江苏徐州;蔡州节度使,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兼有淮南道的申、光两州地;淄青节度使,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北。

河东道3《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

河中节度使,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蒲州城;河东节度使,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西南;泽潞节度使,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兼有河北道邢、洺、磁三州地。

河北道河阳三城怀州节度使,治所在今河南孟县西北;魏博节度使,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恒冀节度使,治所在今河北正定;易定节度使,治所在今河北定州;沧景节度使,治所在今河北沧州东南;卢龙节度使,治所在今北京。

山南道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山南西道节度使,治所在今陕西汉中;荆南节度使,治所在今湖北沙市北;金商都防御使,治所在今陕西安康。

淮南道淮南节度使,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寿州团练使,治所在今安徽寿县。

江南道浙西观察使,治所在今江苏镇江;浙东观察使,治所在今浙江绍兴;鄂岳观察使,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兼有淮南道的安、黄、蕲三州;江西观察使,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宣歙观察使,治所在今安徽宣城;湖南观察使,治所在今湖南长沙;福建观察使,治所在今福建福州;黔州观察使,治所在今四川彭水,兼有山南西道涪州地。

剑南道西川节度使,治所在今四川成都;东川节度使,治所在今四川三台。

岭南道岭南节度使,治所在今广东广州;桂管经略使,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邕管经略使,治所在今广西南宁;容管经略使,治所在今广西容县;安南都护节度使,治所在今越南河内。1唐代节度使的辖区因其力量的强弱和作用的大小,经常发生变化。元和以后,变化益加频繁,史家早已有“禹迹九州,瓜分脔剖,或并或析,不可备书”的叹息。不过陇右道还应再加论述。陇右道于安史乱后,即为吐蕃所据有。吐蕃虽未尝效法唐朝,在其国内划州设县,但在据有唐的疆土后,却仍遵循唐朝旧贯,并未稍有改置,唐朝恢复版图,仍是原来的州县设置。宣宗大中三年(849),唐始得秦(治所在今甘肃天水)、原、安乐(治所分别1《唐会要》卷七八《采访处置使》。

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和同心东北)三州,其后张议潮又以瓜、沙、伊、肃、甘(治所依次在今甘肃安西东南、敦煌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甘肃酒泉、张掖)等十一州归国,寻又取得淳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陇右道大部皆已恢复,因在其地设置秦州节度使(治秦州)、凉州节度使(治凉州)和瓜沙节度使(治瓜州),与其东各道相仿佛。

节度使辖区虽是军事设置,节度使兼领采访、观察等官衔,其所辖的区域也就和道相仿佛了。而且有些节度使辖区就沿用道的名称,山南东道节度使和山南西道节度使就是具体的例证。不仅名称相同,就是节度使的驻地和道的治所,也都还是同一地方。因而两者就容易混而为一。宪宗元和三年(807),“史官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其凤翔、鄜坊、邠宁、振武、泾原、银夏、灵盐、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沧景、淮西、淄青十五道不申户口,“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等八道”1。这是当时正式文书,又见于史书的记载,应该是了无讹误的。可见节度使辖区和原来的道已混为一谈,也可以说元和三年这一年,全国共有四十八道。而元和八年则为四十七道。

1史仓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第五章《统一的王朝行政区域的划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第四节唐代的羁縻州制度及渤海、南诏的疆域区划

羁縻州制度的创立及其设置的地区

隋唐两代,周边各族种类既多,分布地区亦广。各族情况不尽相同,其所设施,亦因时因地而有所差异。大抵以游牧为生涯的民族,皆随畜迁徙,居处靡常。有的虽有城郭庐舍,也往往未能经常居处1,与以农耕为生涯的民族迥异。这些以游牧为生涯的民族也曾分部落治理其疆土。如突厥就有别部1,契丹分其国人为八部2,靺鞨亦有数十部3。由于没有固定的住处,因而难于备悉其中的具体区分。

唐时,这些从事游牧生涯的民族在内降之后,唐朝就按照内地久已通行的制度,在它们的疆土上设置州县,并设置都督府以统辖所设的州县。当时在回(回)纥的土地上曾设置过六府七州4,在党项的土地上曾设置过四州5,都是具体的例证。这样设置的都督府和州县,一般都用本部落的人为都督、刺史、县令,这是和内地的州县不相同的,为了互相区别,这样的设置一般称为羁縻州。这是唐代特有的制度。

《新唐书·地理志》论羁縻州的设置,谓始于太宗平突厥之时。贞观四年(630),颉利可汗破灭,唐因分其故地,左置定襄都督,右置云中都督,二府统之6。可是在《地理志》中就有不同的记载。《地理志》中所载的以奚族土地所建的羁縻州中有鲜州和崇州,以契丹土地所建的羁縻州中有威州和慎州,皆谓在武德时就已经建立。并谓鲜州和崇州乃是由饶乐都督府析置的。而饶乐部督府始置于唐初,中间曾经废止过,至贞观二十二年(648)复置。如所言无讹,则羁縻州制度自唐初即已有之。核实而论,若追溯其渊源,还应上及隋时。唐戎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宜宾)所属的“诸蛮州”中,就有昆州、协州和曲州。这三州都是隋时所置,隋末乱离时废除,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开南中复置。可能当时尚无此羁縻州的名称,故不为人所重视。按照唐时的规定,羁縻州制度有都督府和州县的不同等级。都督府有领州的,也有不领州的。州也有领县和不领县的分别。这都是斟酌当地具体情形而有增损的。都督、刺史、县令不仅以其本部落人为之,而且皆可以世袭。举凡关内、河北、陇右、剑南、江南、岭南诸道皆有羁縻州。关内道的羁縻州是以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诸部设立的,分隶于单于、安北二都护府和夏州(治所在今陕西靖边北)、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庆州(治所在今甘肃庆阳)、延州(治所在今陕西延安)四都督府。河北道的羁縻州是以突厥的别部及奚、契丹、靺鞨、降胡、高丽诸部设立的,分隶于安东都护府和营(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幽(治所在今北京)二州都督府。陇右道的羁縻州是以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的别部及龟兹、于阗、焉耆、1《旧唐书》卷十四《宪宗纪》上。

1《新唐书》卷二一六上《吐蕃传》上。

2《新唐书》卷二一五上《突厥传》上。

3《旧唐书》卷一九九下《契丹传》。

4《旧唐书》卷一九九下《靺鞨传》。

5《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传》。

6《旧唐书》卷一九八《党项羌传》。

疏勒、河西内属诸胡、西域吐火罗等十六国设立的,分隶于安西、北庭两都护府和凉(治所在今甘肃武威)、秦(治所在今甘肃天水)、临(治所在今甘肃临洮)、洮(治所在今甘肃临潭)四州都督府。剑南道的羁縻州是以羌、蛮诸部设立的,分隶于松(治所在今四川松潘)、茂(治所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嶲(治所在今四川西昌)、雅(治所在今四川雅安)、黎(治所在今四川汉源)、戎(治所在今四川宜宾)、姚(治所在今云南姚安)、泸(治所在今四川泸州)诸州都督府。江南道的羁縻州是以蛮部设立的,皆隶于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水)都督府。岭南道的羁縻州也是以蛮部设立的,分隶于安南都护府和桂(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邕(治所在今广西南宁)、峰(治所在今越南越池东南红河之南)三州都督府7。

应该指出,这些羁縻州最初都是设立在周边各民族的疆土上。如为回纥所置的瀚海、燕然、金徽、幽陵、龟林、卢山六府,即分别设于回纥、多览、仆骨、拔野古、同罗、思结诸部1。可是到后来有很多的羁縻州竟然侨置在唐朝的版图中,贞观初年为突厥诸部所置的定襄和云中两都督府,后来就分别侨置于宁朔县和朔方郡2。宁朔县在今陕西靖边县东,当时属于夏州,而朔方郡就是夏州。这仅是当时侨置羁縻州的一例,当时像这样的侨置实甚繁多,殆不胜枚举。这显示着唐代的力量己难以控制有关民族的疆土。至于西域吐火罗等十六国所置的羁縻州,则已随安西和北庭两都护府的失陷和陇右交通的阻塞,而无由闻问。当时未在吐蕃境内设置羁縻州。对于吐蕃的疆域及其间的区划,唐人亦鲜有记载,详情无由知悉。

渤海的疆域及其行政区划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人习定居,有城郭邑聚,故能仿照隋唐皇朝的典章,划土分州,以相治理。高昌远在西域,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东南,犹有其故城遗址。迄高昌亡时,其地共有三郡五县二十二城3。高昌亡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9)。其时唐已恢复州制。高昌犹沿袭隋时旧规,故仍以郡相称。高昌曲氏传国九世,历时一百三十四年2。大体皆在隋唐以前,入唐后仅有二十余年,即告灭亡,未能据以觇唐代的影响。其时在疆域制度方面最受唐代的影响的,当推渤海和南诏。渤海在唐的东北,南诏在唐的西南。南北虽各不同,所受的影响都相当巨大。

渤海盛时,其国土有今吉林、辽宁两省的东部,黑龙江省的东北部,南有今朝鲜的北部,东有今乌苏里江以东迄于日本海。其国内共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五京各领一府,府皆领州,领州多寡,则因地而异,不尽相同。最多可以领到九州,少者亦可有二州。上京龙泉府,乃肃镇故地,府治在今黑龙江宁安东京城。上京之南为中京显德府,府治在今吉林敦化北。东京龙原府,亦曰栅城府,为■貊故地,府治在今吉林珲春。南京南海府,为沃沮故地,府治在今朝鲜咸兴。西京鸭渌府,为高丽故地,府治在今朝鲜慈城东北鸭绿江南岸。五京所领诸府之外的府为长岭府(治所在今吉林桦甸7《新唐书》卷二一五上《突厥传》上。

1《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2《旧唐书》巷一九五《回纥传》。

3《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南)、扶余府(治所在今吉林四平)、鄚颉府(治所在今黑龙江阿城)、定理府(治所在今俄罗斯境内苏城)、安边府(治所在今俄罗斯境内奥耳加)、率宾府(治所在今俄罗斯境内双城子)、东平府(治所在今黑龙江密山东兴凯湖畔)、铁利府(治所在今黑龙江依兰)、怀远府(治所在今黑龙江同江)、安远府(治所在今俄罗斯境内伊曼),另外还有郢、铜、涑等三个独奏州1。独奏州犹如现在的直辖州,这是隋唐两代都少见的。

南诏的疆域及其行政区划南诏的疆土据《新唐书·南诏传》所载,乃是居于永昌、姚州之间,铁桥之南,东距爨,东南属交趾,西摩伽陀,西北与吐蕃接,南女王,西南骠,北抵益州,东北际黔巫。永昌在今云南省保山县。姚州在今云南省姚安县。铁桥城据说在剑川北三日程3。剑川今为云南剑川县。依此推求,铁桥城当在今云南维西县东北金沙江畔。唐时,爨有西爨和东爨,亦即白蛮和乌蛮。两爨虽各有居地,大要在曲靖和宣城之间1。曲靖即今云南省曲靖县。宣城之地虽无考,亦当在今云南省东部。摩伽陀未知确地,据樊绰所记,南诏之西有大秦婆罗门国和小婆罗门国,未见涉及摩伽陀2。按唐时安南通往域外的道路,其中一途经过南诏的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再至于摩揭陀国3。摩揭陀即摩伽陀4。然此国在今印度境内,恒河之南,距南诏甚远,不当与南诏毗邻。大秦婆罗门国当为大婆罗门国之讹。其国在永昌北,弥诺国江西,小婆罗门国当在今印度阿萨密南部,自阿萨密北部以西至于恒河流域,应为大婆罗门国5。阿萨密和恒河距南诏皆仍属过远,亦难据以为言。然大婆罗门国在弥诺国江之西,弥诺国江当即弥诺江,此江为今缅甸境内的亲敦江6,当为南诏的西界。南诏西南的骠国,为今缅甸。南诏之南的女王国当为后来的八百媳妇7。而八百媳妇的故地则在今缅甸掸邦东部。又按文宗太和三年(829),南诏曾攻入成都,及其南归,至大渡河,谓此河为南诏境界1。所谓南诏疆域北抵益州,就是止于大渡河畔。综合这些地方来说,南诏盛时的疆域,北至于今云南维西县北,东北达到大渡河畔,东臻于今云南、贵州两省之间,西抵缅甸境内的亲敦江,南部当已伸入缅甸的东部以及老挝和泰国的境内。南诏以羊苴咩为都,其地在今云南大理县。其别都在善阐府,为今云南昆明市。于其境内分设节度、都督和睑。南诏盛时已在唐代后期,其时唐代各地皆设有节度使,南诏亦以节度统治各地,应在情理之中。都督也是唐代的旧称,仅睑为当地土语,实际上就是州的意思。南诏盛时,共有六节度、12《旧唐书》卷一九八《高昌传》。

3《新唐书》卷二一九《勃海传》。

1《蛮书》卷六《云南城镇》。

2《蛮书》卷四《名类》。

3《蛮书》卷十《南蛮疆界接连诸蕃夷国》。

4《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

5《新唐书》卷二二一上《西域传》。

6向达:《蛮书校注》卷十。

7《蛮书》卷二《山川江源》;[法]伯希和:《交广印度两道考》十七。1向达:《蛮书校注》卷十。

二都督和十睑。六节度为弄栋、永昌、银生、剑川、拓东、丽水。两都督为会川、通海。十睑为云南、白涯(亦称勃弄)、品澹、登川、蒙舍、大厘(亦称史睑)、苴咩(亦称阳睑)、蒙秦、矣和、赵川2。都城羊苴咩周围自成一个区域,不隶属于节度或都督。弄栋节度治所在今云南姚安县,永昌节度治所在今云南保山县,银生节度治所在今云南景东县,剑川节度治所在今云南剑川县,拓东节度治所在今云南昆明市,丽水节度治所在今缅甸密支那南恩梅开江畔,会川都督治所在今四川会理县,通海都督治所在今云南通海县。至于十睑的治所就不必在此琐陈了。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隋唐两代疆域的广大。隋祚短促,尚无若何变化。

唐代中叶以后,由于安禄山乱事的影响,版图颇有削减。吐蕃强大,不仅陇右一道大部沦陷,而西域道阻,安西、北庭两都护所辖土地,亦无由闻问。西南的南诏也称雄一方,大渡河南皆成化外。后来虽能乘吐蕃内部多事,相继收复陇右各处,然国力衰弱,是不可与天宝以前相比拟的。

隋唐两代承南北朝之后,对于疆域制度多所厘正。最为显著的是改原来的州、郡、县三级制为两级制。这是因当时州和郡几乎相差无几,不能不加以改革。隋唐两代州郡两个名称曾更迭代用,其实还是一样的。唐代更创立府制和道制,也是一时的新猷。道制到宋代改成路制,府制却递相因袭,至于清代末年。

隋唐两代亦如其以前各皇朝,其文化以及典章制度对于周边各族都有一定的影响。疆域区划也不例外。周边各族如突厥、回纥等习于游牧生涯,往来无恒居,自然说不上有什么州县设施。唐代虽在各族疆土中设立羁縻州县,还难以起到和内地相同的作用。可是像渤海、南诏等从事农业生涯的民族,习于定居,有城郭邑聚,因而在其版图内设官置吏,分疆治理,俨然和中原相同,虽一些名称设施稍有违异,那是无损于整个趋势的。

2《新唐书》卷二二一中《南诏传》下。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