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八章长孙无忌房玄龄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第一节长孙无忌

戚里右族,秦王腹心

长孙无忌(?—659),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先世出自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祖父长孙兕仕北周,官至开府仪同三司,袭爵平原公。父长孙晟,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无忌从小爱好读书,因而“该博文史”1,通达颖悟,富有谋略。其妹十三岁“嫔于太宗”,即唐太宗文德皇后。隋义宁元年(617)七月,李渊起兵太原,向长安进发。九月,渡过黄河,进入朝邑(今陕西大荔东)长春宫,长孙无忌即前来进见。李渊见他有才略,授任渭北行军典签。从此,长孙无忌常随从李世民征战,成为他的心腹人物。后因功擢任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秦王李世民在平定天下时屡建大功,位望隆重,从而威胁着李建成的太子地位,于是他们兄弟之间围绕着储位暗中角逐,并逐渐表面化了。武德九年(626),太子建成以反击突厥侵犯为名,欲乘机调出秦王府精兵猛将,并与齐王元吉谋杀秦王。长孙无忌见形势十分危急,极力劝说秦王先下手为强,杀掉太子。他说:“今大王临机不断,坐受屠戮,于义何哉?若不见听,无忌等将窜身于草泽,不得居王左右。”1六月三日,秦王命长孙无忌等将房玄龄、杜如晦召入王府,共商对策。经过筹划后,决定先发制人。六月四日凌晨,长孙无忌等随秦王伏兵于玄武门。当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早朝路经此门时,发动了突然袭击,成功地杀死了太子与齐王。事变后,秦王李世民被立为太子,无忌任太子左庶子。

贞观佐命元勋唐太宗即位后,无忌迁升左武侯大将军。贞观元年(627),再迁任吏部尚书。唐太宗论定佐命功臣,以无忌为第一等大功,又进封齐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无忌身为佐命元勋,又为皇后兄长,受到唐太宗的特殊礼遇,并得以经常出入太宗卧室。很快又升为尚书左仆射,开始执掌朝政。

这一年,东突厥内乱,不少大臣上言欲乘机攻灭突厥。唐太宗感到:突厥君臣昏乱,不出兵则坐失了良机;出兵又违背了同盟之义。他犹豫不定,一时难以决断,便召问宰相。萧瑀以为“兼弱攻昧,击之为善”。而无忌却主张:“今国家务在戢兵,待其寇边,方可讨击。彼既已弱,必不能来。若深入虏廷,臣未见其可。且按甲存信,臣以为宜。”他主张休养生息,反对穷兵黩武,显然是符合客观现实的,因而得到了唐太宗的赞同。

唐太宗非常亲重长孙无忌。贞观二年(628)在南郊祭祀完毕,即命长孙无忌与司空裴寂同乘金辂。裴寂推辞,太宗说:“以公有佐命之勋,无忌亦宣力于朕,同载参乘,非公而谁!”1于是三人同乘而归。

有人上表说长孙无忌权宠太盛,对长孙无忌深信不疑的唐太宗手持奏表1《旧唐书》卷六五《长孙无忌传》。下引本传,不另加注。

1《旧唐书》卷六四《隐太子传》。

1《旧唐书》卷五七《裴寂传》。

对他说:“我与公君臣间无少疑,使各怀所闻不言,斯则蔽矣。”并转而对群臣说:“朕子幼,无忌于我有大功,视之犹子也。疏间亲、新间旧之谓不顺,朕无取焉。”2尽管太宗对他毫无嫌疑,而无忌却自惧盈满,请求辞职,长孙皇后也屡次劝说。太宗不得已,遂解除了他的左仆射之职,授任开府仪同三司。

贞观七年(633)十月,长孙无忌被册拜为司空,位居三公。无忌再三推辞,太宗总是不允。他又让高士廉上奏说:“臣幸居外戚,恐招圣主私亲之诮,敢以死请。”太宗仍然不答应,并说,任官必择才行,若无才行,即是至亲,也不虚授,任用无忌是取其才行,“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公等所知,朕故委之台鼎”。无忌又亲自上表辞让,太宗诏令回报他说:“昔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夏禹得咎由而为三王祖,齐桓得管仲而为五伯长。朕自居藩邸,公为腹心,遂得廓清宇内,君临天下,以公功绩才望,允称具赡,故授此官,无宜多让也。”

唐太宗追思创业之艰难及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力,于是作《威凤赋》赐与他。太宗在赋中把无忌比喻成一只威凤,“资长风以举翰,戾天衢而远翔。西翥则烟氛闭色,东飞则日月腾光。化垂鹏于北裔,驯群鸟于南荒。殄乱世而方降,应明时而自彰”,以颂扬其功。

长孙无忌认为,治理好国家在于君臣同心同德,孜孜于治。贞观十一年(637)春,唐太宗巡幸洛阳宫时,曾谈及隋朝的灭亡。无忌奏说:“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据此,即不惟天道,实由君臣不相匡弼。”太宗深以为然,当即表示说:“朕与卿等承其余弊,惟须弘道移风,使万世永赖矣。”1这年六月,唐太宗以为封建亲贤当是子孙长久之道,分封了诸王之后又要分封功臣为世袭刺史。长孙无忌被封为赵州刺史,改封赵国公。长孙无忌认为实行分封有害无益,遂与房玄龄联名上《请罢功臣袭封表》,以规谏太宗。他们的上表,首先陈述了历史上的变迁,时代变了,不应墨守成规。他说:“臣闻质文迭变,皇王之迹有殊;今古相沿,致理之方乃革。缅维三代,习俗靡常,爰制五等,随时作教。盖由力不能制,因而利之,礼乐节文,多非己出。迨夫两汉,用矫前违,置守颁条,蠲除曩弊。无益之文,覃及万方,不易之礼,有逾千载。”接着又分析了世袭刺史的弊病,指出了四不可:一是“违时易务,曲树私恩,谋及庶僚,义非佥允。方招史册之诮,有紊圣代之纲”;二是或“器识庸陋”,或“情缘右戚”,搞世袭是“重裂山河,愈彰滥赏”;三是“孩童嗣联,义乖师佥之方”,他们专擅地方,就可能“上干天宪,彝典既有常科,下扰生民,必致余殃于后,一挂刑网,自取夷灭”;四是“求贤分政,古称良守,寄在共理”。如行世袭,“封植儿曹,失于求瘼,百姓不幸,将焉用之”1。上表极陈世袭刺史于国、于民、于功臣之弊,剖析事理颇深。太宗见了上表,又发现功臣多不愿世牧外州,遂停止了分封功臣的做法。显而易见,无忌等反对分封世袭,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防止分裂割据形势的出现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贞观十六年(642),长孙无忌被册拜为司空。翌年,唐太宗于凌烟阁为2《新唐书》卷一○五《长孙无忌传》。

1《贞观政要》卷十。

1《文苑英华》卷六○七《请罢功臣袭封表》。

功臣图像,他身居二十四功臣之首。

就在这年四月,太子承乾被废为庶人,魏王李泰又有夺宗之心。有的大臣也赞成立魏王为太子,太宗一时尚举棋不定。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等大臣支持立晋王李治。当太宗表示要立晋王时,无忌当即表示说:“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询问他朝臣对立晋王的意见如何时,他又果断地回答说:“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伏乞陛下召问百僚,必无异辞。若不蹈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在无忌等人的大力赞助下,晋王李治终于被立为太子。同时,他也被任命为太子太师,以辅佐太子。

事后不久,唐太宗感到太子仁厚懦弱,似不尽称心如意。他又感到吴王李恪英明果断,类似太宗本人,想改立吴王为太子。当太宗向长孙无忌说明了这一意思后,他马上劝谏说:“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也。且举棋不定,前哲所诫,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惟陛下审思之。”2太宗只好放弃了这一念头。

李治为长孙皇后所生,也许是念舅甥之情,无忌是极力拥戴李治为太子的。之后他又不时称道太子的功德。贞观十八年(644),苑西监穆裕不知因什么激怒了唐太宗,太宗大发雷霆,命令于朝堂上将穆裕斩首。皇太子见此情景,马上犯颜规谏,最后使太宗息了怒。无忌便乘机称赞说:“自古太子之谏,或乘间从容而言。今陛下发天威之怒,太子申犯颜之谏,诚古今未有”1。从此以后,唐太宗不再有更立太子的想法了。

长孙无忌位高权重,但他对朝廷的失误很少犯颜直谏,唐太宗对此似不太满意。一天,太宗曾对无忌说:“朕闻主贤则臣直,人苦不自知,公宜面论,攻朕得失。”他听后却回答说:“陛下武功文德,跨绝古今,发号施令,事皆利物。《孝经》云:‘将顺其美’。臣顺之不暇,实不见陛下有所愆失。”太宗不喜欢他的阿谀之辞,当面批评他说:“朕冀闻己过,公乃妄相谀悦。朕今面谈公等得失,以为鉴诫。言之者可以无过,闻之者可以自改。”于是看着无忌说:“善避嫌疑,应对敏速,求之古人,亦当无比;而总兵攻战,非所长也。”太宗对无忌的评论,既有褒扬,也带有批评之意。

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出兵讨伐高丽。起初,高丽盖苏文弑其君而专国政,太宗不欲诉诸武力,长孙无忌也说:“高丽无一介告难,宜赐书安慰之,隐其患,抚其存,彼当听命。”2可是高丽又与百济联兵进攻与唐朝关系密切的新罗,又不听唐朝的一再警告,于是太宗决定亲自东征高丽,令长孙无忌代理侍中职务。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患了重病,在生命垂危之际,将长孙无忌召入含风殿。君臣相遇三十余年,一旦离去,感到不胜悲痛。太宗摸着他的面颊,激动地说不出话来。过了几天,太宗又将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召入卧室,说:“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善辅导之!”又转而对太子说:“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他还嘱托褚遂良说:“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1可见,长孙无忌是唐太宗生前最宠信的大臣。

2《册府元龟》卷三二七《宰辅部》。

1《贞观政要》卷二。

2《新唐书》卷二○二《高丽传》。

1《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忠信获罪,无名受戮唐高宗即位后,进封长孙无忌为太尉、检校中书令,知门下、尚书二省事。无忌坚决辞去知尚书省事,高宗同意了他的请求,仍令以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年间(650—655),无忌为顾命大臣,位在百官之首,又兼为元舅,倍受高宗尊宠和倚重。洛阳人李弘泰曾诬告长孙无忌谋反,高宗诏令立时处斩。无忌与褚遂良悉心辅政,以天下安危为己任,高宗也很尊重二人,拱手以听,“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2。

永徽二年(651),由长孙无忌监修国史。唐高宗曾广开献书之路,以从中发现人才,予以提拔重用。但是上疏虽多,却都没有价值,不足采用,心中不太高兴。无忌劝高宗说:“陛下即位,政化流行,条式律令,固无遗阙。言事者率其鄙见,妄希侥幸,至于裨俗益教,理当无足可取。然须开此路,犹冀时有谠言,如或杜绝,便恐下情不达。”

永徽三年(652),驸马都尉薛万徹遭贬后不满,遂与房遗爱、司徒荆王李元景谋反。事情败露后,长孙无忌奉命审理此案,查清了罪状,高宗诏令将遗爱、万徹等斩首,赐李元景及公主自尽。吴王李恪名望高,素为无忌所忌恨,也因房遗爱诬与同谋而冤死。江夏王李道宗平时与无忌、褚遂良不和,因与房遗爱有来往而受株连,被流放于岭南。

尽管唐高宗在处理军国政事时非常尊重长孙无忌等人的意见,但在册立武则天为皇后的问题上却固执己见,并由此导致君臣关系由疏远而至最终破裂,从而决定了长孙无忌晚年的不幸遭遇。

大约在永徽二年,武则天由感业寺再次入宫。早在贞观年间,身为才人的武则天以她的妩媚打动了太子李治的心扉,据说两人关系暧昧。这次武则天入宫后很快拜为昭仪,倍受高宗的宠爱,王皇后、萧淑妃也因而相继失宠,于是册立武昭仪为皇后的问题很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尽管高宗一心一意要立武则天为皇后,但却遭到元老重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激烈反对。唐高宗心里明白,废立皇后一事能否得到朝臣的赞许,关键在于打通长孙无忌这一关节,于是他与武昭仪带着重礼亲自到无忌家里拜访。在酒酣耳热之际,高宗当面封无忌宠妃所生三子为五品朝散大夫,还赠送了十车金银珠宝与缯帛之物。之后,高宗流露了要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的意思。尽管无忌接受了厚礼与封赏,但却“对以他语,竟不顺旨”。高宗与武昭仪无计可施,只得怏怏而归。此后,武昭仪还让生母杨氏出面,到无忌府上“屡有祈请”1,均遭到拒绝。礼部尚书许敬宗也多次相劝,也遭到长孙无忌的严厉斥责。

尽管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等人执拗不从,但在李勣、许敬宗等朝臣的支持下,高宗仍然废掉了王皇后,并册立武昭仪为皇后。在这场废立皇后的政争中,支持者许敬宗、李义府等人加官晋爵,飞黄腾达,而反对者褚遂良、韩瑗等宰相相继被贬出京城。长孙无忌虽然以他那特殊身份未遭贬斥,但也是势单力薄,特别是面对着过去曾被他极力反对的武则天皇后,心里更有几分不安。

2《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元年。

1《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五年。

武皇后对长孙无忌怨恨不已。她刚被立为皇后,尚能克制自己,时间久了,地位稳固了,就开始了对长孙无忌的严厉报复。于是便让新擢任中书令的许敬宗乘隙陷害他。显庆四年(659)四月,洛阳人李奉节告太子洗马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搞朋党,诏令许敬宗审理。许敬宗审讯急迫,韦季方自杀未遂,许敬宗则乘机诬奏韦季方“欲与无忌构陷忠臣近戚,使权归无忌,伺机谋反,今事觉,故自杀”1。由于废立皇后问题舅甥之间的政治冲突,他已渐渐失去了高宗往日的尊宠。但高宗似不相信长孙无忌会谋反,只对许敬宗耸人听闻的诬奏感到惊讶和疑惑。于是自叹“我家不幸,亲戚中频有恶事”。许敬宗又摇唇鼓舌,煞有介事地说:“房遗爱乳臭儿,与女子谋反,岂能成事?且无忌与先朝谋取天下,众人服其智,作宰相三十年,百姓畏其威,可谓威能服物,智能动众。臣恐无忌知事露,即为急计,攘袂一呼,啸命同恶,必为宗庙深忧。诚愿陛下断之,不日即收捕,准法破家。”素以仁厚见称的唐高宗仍半信半疑,不肯下手,命许敬宗再加审查。第二天,许敬宗上奏,诡称昨晚韦季方已承认与长孙无忌共同谋反,还编造了谋反的口实,极力敦促高宗以法收捕。许敬宗见高宗怕留下杀舅父的恶名,迟迟下不了决心,又例举了汉文帝杀其舅父薄昭,至今天下仍称为“明主”一事,以消除其疑虑,还进一步说:“古人有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安危之机,间不容发。无忌今人之奸雄,王莽、司马懿之流也;陛下少更迁,臣恐变生肘腋,悔无及矣!”1唐高宗被许敬宗这些危言耸听弄得昏头昏脑,在他的一再劝说下,竟不召见长孙无忌,仅凭许敬宗的一面之辞,即下诏剥夺他的官爵、封邑,流放于黔州(今四川彭水),并发兵立即遣送。他的家族也受株连,从弟渝州刺史长孙智仁,族弟长孙恩,儿秘书监、驸马都尉长孙冲,族子驸马都尉长孙铨、长孙祥等也诛贬相继。或许高宗仍念舅甥之情,或念他有拥戴之功,特准许按一品标准供给饮食。

这年七月,唐高宗又命司空李勣、中书令许敬宗等五名宰相再次审理长孙无忌一案,许敬宗命大理正袁公瑜到黔州再鞫无忌谋反罪状。他一到黔州,则逼迫无忌投绳自杀身死,并籍没其家2。身为三朝元老重臣的长孙无忌竟因执意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一事,遭许敬宗诬构而被无辜地杀害了。

长孙无忌对唐皇朝建有功勋,又因死非其罪,到了上元元年(674)九月,一时醒悟的唐高宗特颁下诏令,追复他的官爵,并以他的曾孙长孙异袭爵为赵公;并准许归丧,陪葬昭陵。长孙无忌的冤案至此才得以昭雪。

该博经史,制律定礼长孙无忌不仅是唐初佐命元勋,而且在文化典制方面也颇有建树。他虽然出身于鲜卑族,但由于他爱好读书,该博经史,如饥似渴地吸收汉文化,因此他对中国古代的律法、礼仪、史学比较精通,在为唐代制定律法、礼仪及修史等方面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首先,在唐律的修定上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唐武德年间,唐高祖命裴寂等撰定的《武德律》,大略以隋《开皇律》为准。唐太宗即位后,命长孙1《资治通鉴》卷二○○,高宗显庆四年。

1《资治通鉴》卷二○○,高宗显庆四年。

2《新唐书》卷一○五《长孙无忌传》。

无忌、房玄龄等“复定旧令,议绞刑之属五十,皆免死而断右趾”1。唐高宗即位后,再次命长孙无忌与李勣等人撰定律令格式。律、令、格、式是唐代律令的四种形式。据《新唐书·艺文志》、《旧唐书·经籍志》的记载,长孙无忌参加撰定的律令有:与中书令房玄龄等人撰定了贞观《式》30卷,凡律五百条,令一千五百四十六条,格七百条。与司空李勣撰定永徽《留本司行格》18卷,是“以尚书省诸曹为目,其常务留本司者”。又删定《散颁格》7卷。《散颁格》是颁行天下的律令。特别是由长孙无忌主持撰定的《唐律疏议》。据史籍载:“(永徽)三年诏曰:‘律学未有定疏,每年所举明法遂无准凭,宜广召解律人条义疏奏闻,仍使中书门下监定。’于是太尉赵国公无忌,..参撰律疏,成三十卷。明年十月奏之,颁于天下。”2《唐律疏议》最初编撰的目的是为律文提供“定疏”,它对五百零二条律文逐条逐句进行诠解和疏释,并以问答形式,辨异析疑,大大丰富了律文的内容。同时,由于该书又是官修诏颁,具有极大的权威性,所以它不仅是唐律的注释书,也同样具有法律效能,成为唐代国家的重要法典。在撰定《唐律疏议》时,长孙无忌强调刑法的轻重、宽猛要适宜,他曾在《进律疏表》中指出:“轻重之失序,则系之以存亡;宽猛乖方,则阶之以得丧。泣辜慎罚,文命所以会昌;斫胫剖心,独夫可荡覆。”他认识到,严刑峻法并不能起到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因此,他“崇宽简以弘风,树仁惠以裁化”1。这比隋皇朝残暴的法制统治思想无疑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长孙无忌熟谙儒家的礼仪。贞观十一年(637),由他与房玄龄主持撰成《大唐仪礼》100卷,其中《吉礼》60篇,《宾礼》4篇,《军礼》20篇,《嘉礼》42篇,《凶礼》6篇,《国恤》5篇,总130篇。显庆三年(658),他又主持撰定《永徽五礼》130卷,削掉了《国恤》,定著299篇。2时时处处以礼仪行事。在他辅政期间,对违背或不符合礼仪的做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永徽二年(651),以唐太宗配明堂,而礼司却以高祖配五天帝,太宗配五人帝。长孙无忌与礼官议论此事,以为“自三代以来,历汉、魏、晋、宋,无父子同配于明堂者”3。遂上表,建议遵照礼仪行事。高宗依从了他的奏议,乃以高祖配于圆丘,太宗配于明堂。显庆元年(656)九月,他鉴于武德年间所撰《衣服令》,规定天子祭祀天地“服大裘冕,无旒”一事,认为自周以来,俱用衮冕,按《周礼》,“衮与大裘,事乃有异”,不合礼仪,“请遵历代实诸祭并用衮冕”。他还认为,皇帝为诸臣及五服亲举哀,按照礼仪要着素服。而如今“令乃云白帢,礼令乖舛,须归一涂”,因此奏请改用素服,“以会礼文”1。高宗都一一依从了他的奏议。

长孙无忌历仕三朝,做宰相三十多年,有文武之才,为唐初有名的政治家。他身为贵戚,权重而不专,对唐皇室忠心耿耿,尽智尽力,为唐朝的典章制度的制定作出了贡献。正如史家所评论的那样:“无忌戚里右族,英冠1《新唐书》卷五六《刑法志》。

2《册府元龟》卷六一二。

1《唐律疏议》附录《进律疏表》。

2《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二。

3《新唐书》卷十三《礼乐志》三。

1《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

人杰,定立储闱,力安社稷,勋庸茂著,始终不逾。”22《旧唐书》卷六五“史臣曰”。

第二节房玄龄

秦府十年

房玄龄(579—648),字乔松3,齐州临淄(今属山东)人。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祖父房熊,任州主簿。父房彦谦仕隋,历司隶刺史。

玄龄少年时就很聪敏,又喜欢读书,因而博览经史,善写文章。他曾随父亲到了长安,当时天下太平无事,人们都以为隋祚久长,而善于见微而知著的房玄龄却看出了将乱的征兆,悄悄地对他父亲说:“隋帝本无功德,但诳惑黔黎,不为后嗣长计,混诸嫡庶,使相倾夺,储后藩枝,竞崇淫侈,终当内相诛夷,不足保全家国。今虽清平,其亡可翘足而待。”1房彦谦虽然不让玄龄明说此事,但心里却也同意他的见解。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仅十八岁的房玄龄即由本州举进士,授任羽骑尉,并于秘书省担任校雠。这时,素以知人见称的吏部侍郎高孝基见了他的举止言谈,便对裴矩说:“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2后来补为隰城(今山西汾阳)尉,因地近太原,受汉王杨谅谋反事件的牵连,被贬职后转任上郡(今陕西富平)。

隋末天下大乱,中原地区农民反隋浪涛汹涌澎湃,隋皇朝在风雨中飘摇。这时,房玄龄“慨然有忧天下志”。隋义宁元年(617),李渊挥师进据京师长安,秦王李世民出兵渭北,他走马投身于世民麾下。两人一见如故,即授任渭北行军记室参军。从此,便随从李世民转战南北。房玄龄的忠诚及才干深受李世民的赏识,他很快成为秦王府的心腹及决策人物。

房玄龄喜遇知己之主,他对李世民更是“罄竭心力”,知无不为。他尤其注意招揽人才,每次战胜敌人,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寻求金宝,唯有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与之潜相申结,各致死力”3。在击破王世充后,玄龄认为张亮“倜傥有智谋”,遂推荐给李世民,任秦王府车骑将军,“委以心膂”4。其他诸如才思敏捷的薛收,有“王陵、周勃节,可倚大事”的李大亮,“聪明识达,王佐才”的杜如晦等都是经房玄龄举荐以后才受到李世民重用的,后都位至卿相。因此,一些猛将谋士纷纷辐辏于秦王府,致使秦王府人才济济。李世民曾颇为感慨地说:“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邓)禹也。”1房玄龄在秦王府近十年,先被授任秦王府记室,封临淄侯;又以本职兼任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秦王府开设文学馆,又加授文学馆学士。他常主典管记,遇有军书表奏,他总是“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玄龄的杰出才干也博得了唐高祖的赞许,他曾极口称赞房玄龄说:“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

3房玄龄名字诸史书记载歧异,今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碑,参见《容斋随笔》卷十二《房玄龄名字》条。

1《旧唐书》卷六六《房玄龄传》。下引本传,不另加注。

2《新唐书》卷九六《房玄龄传》。

3《贞观政要》卷二。

4《旧唐书》卷六九《张亮传》。

1《新唐书》卷九六《房玄龄传》。

武德末年,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围绕着储位问题的激烈竞争,很快由暗争发展为明斗,势如水火,互不相容。善于审时度势的房玄龄极力赞助李世民的武力夺宗斗争,并劝世民先发制人。他私下对长孙无忌说:“今嫌隙已成,祸机将发,天下忷忷,人怀异志。变端一作,大乱必兴,非直祸及府朝,正恐倾危社稷。此之际会,安可不深思也!仆有愚计,莫若遵周公之事,外宁区夏,内安宗社,申孝养之礼。古人有云‘为国者不顾小节’,此之谓欤。孰若家国沦亡、身名俱灭乎?”房玄龄的老谋深算及李世民的亲遇,遭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忌恨,遂乘机诬告于唐高祖,正在他与李世民加紧策划之际,高祖下令将他与杜如晦一起驱逐出秦王府,不得事奉秦王。

武德九年(626)六月三日,秦王李世民决定采取行动,派长孙无忌等召回房玄龄谋事。为了防止他人发现,他穿着道士服,秘密而来,经过密谋策划,决定翌日凌晨伏兵于玄武门,乘太子早朝时突然袭击。结果一举射杀了太子及齐王元吉,助成了李世民夺宗的成功,由此擢任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

贞观良相唐太宗即位,房玄龄被擢为中书令。在论功行赏时,他与长孙无忌等五人为第一等功,进爵邗国公,赐实封一千三百户。淮安王李神通以为房玄龄等人为刀笔之人,不应功居第一。太宗回答说:“国家大事,惟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今计勋行赏,玄龄等有筹谋帷幄,画定社稷之功,所以汉之萧何,虽无汗马,指踪推毂,故得功居第一。”1贞观三年(629),进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改封魏国公。他位居辅弼以后,更是精诚奉国,孜孜求治,史称他“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房玄龄对尚书省的政务一向是认真负责,对省中的公牒、狱讼都亲自披阅,予以妥善处理,不辞辛苦。唐太宗见他如此勤苦,对他说:“公为仆射,当助朕广耳目,访贤材。比闻阅牒讼日数百,岂暇求人哉?”于是敕令尚书省“细务属左右丞,大事关仆射”2。让他从繁杂的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以帮助唐太宗更好地处理军国大事。

房玄龄追随唐太宗平定天下,出入生死,备尝创国立业之艰辛。一次在太宗与侍臣讨论创业与守业之难时,他深有体会地说:“方时草昧,群雄竞逐,攻破乃降,战胜乃克,创业则难。”1玄龄还认识到,创业之主历经艰险,了解民情,精勤于治,一般说国家治理得较好,而子孙却易骄奢败亡。在他回答太宗的“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的问题时说:“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2可见,他时刻不忘创业之难,警钟长鸣,力戒骄奢淫逸,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房玄龄重视吏治,认为吏治问题是求治的根本问题,而官吏的公平正直1《贞观政要》卷三。

2《新唐书》卷九六《房玄龄传》。

1《新唐书》卷九六《房玄龄传》。

24《贞观政要》卷三。

又是治国之要道。一次与唐太宗论治,曾谈及了隋朝名相高颎的公平正直,他颇有感慨地说:“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故《尚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又孔子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直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这话正好与唐太宗不谋而合,他高兴地说:“此直朕之所怀,岂有与卿等言之而不行也?”3房玄龄的这一吏治思想,对贞观时期的吏治清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选举官吏的问题上,唐太宗主张“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房玄龄忠实地贯彻了他这一思想,大力简政,并省官吏,“由是所置文武总六百四十员”4。唐太宗依从其议。房玄龄精减官吏的做法,对经隋末大乱、人口锐减的唐初来说,既裁去了冗官滥职,避免了十羊九牧,有利于提高朝廷各部门的办事效率,同时也节省了国家的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贞观十一年(637),唐太宗分封功臣为世袭刺史,房玄龄以本官为宋州刺史,改封梁国公。他与司空长孙无忌联名上表,极陈其弊,列举了世袭分封的四不可1,最终使唐太宗宣布废止了早已过时的功臣刺史世袭制。

修定朝章国典房玄龄精通典制政令。贞观初年,时值天下初定,朝章国典还很不完备,他与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共掌朝政,“至于台阁规模及典章文物,皆二人所定,甚获当代之誉”2。

在修定律令方面,房玄龄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审定法令,意在宽平”,在修定律令时,基本上贯彻了这一思想。唐太宗即位不久,他即奉诏与长孙无忌撰定律令,“议绞刑之属五十,皆免死而断右趾”。后来蜀王法曹参军裴弘献驳律令四十余条,又诏令玄龄与弘献重加审定。房玄龄认为,古代有五刑,其中一为刖刑。及肉刑废除后,现以笞、杖、徒、流、死为刑,而又刖足,这样即为六刑,比古代尚繁。根据房玄龄的意见,“除断趾法,为加役流三千里,居作二年”3。旧令规定,兄弟分居,荫不相及,但是连坐俱处以死刑。唐太宗对此提出异议。房玄龄等人又议论,认为“祖有荫孙令,是祖孙重而兄弟轻”。于是改为:“反逆者,祖孙与兄弟缘坐,皆配没;恶言犯法者,兄弟配流而已。”4房玄龄与法司撰定律五百条,分为12卷;一是名例,二是卫禁,三是职制,四是户婚,五是厩库,六是擅兴,七是盗贼,八是斗讼,九是诈伪,十是杂律,十一是捕亡,十二是断狱。分笞、杖、徒、流、死,为五刑。这次制定的律令,删繁就简,务求宽平,史称“比隋代旧律,减大辟者九十二条,减流入徒者七十一条。其当徒之法,唯夺一官,除名之人,仍同士伍。凡削烦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1。既简化了律令,又除去了隋朝的苛酷刑3《贞观政要》卷五。

1《文苑英华》卷六○七《请罢功臣袭封表》。

2《旧唐书》卷六六《杜如晦传》。

34《新唐书》卷五六《刑法志》。

12《旧唐书》卷五○《刑法志》。

法。

房玄龄又定令一千五百九十条,分为13卷。贞观十一年(637),正式颁行天下。接着,又删改武德、贞观以来敕格三千余条,最终删削二千三百余条,定留七百条,分为18卷,称为《贞观格》,留作诸司施行。《贞观格》也是“斟酌今古,除烦去弊,甚为宽简,便于人者”2。

史家对房玄龄修定唐律给了很高的评价。《新唐书·刑法志》说:“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更。”其实,不仅贞观朝如此,以后有唐都没有发生过多大变动。唐高宗时长孙无忌主持撰定的《唐律疏议》只是在于“律疏”,并未作什么改动。唐律对后世影响很大,而房玄龄确有首创之功。尽管作为法律来说,唐律也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是地主阶级压迫农民阶级的依据,但它比较宽简,较隋律有所减轻,人民总比生活在摇手触禁、动辄得咎的严刑峻法的统治下要好一些。

房玄龄对封建的礼仪也颇为精通。早在武德二年(619),诏命于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高祖释奠时,又以周公为先圣,以孔子为配。贞观二年,房玄龄认为此做法不符合礼教,遂与博士朱子奢建议说:“周公、尼父俱圣人,然释奠于学,以夫子也。大业以前,皆孔丘为先圣,颜回为先师。”于是唐太宗依从房玄龄的意见,罢去了周公,升孔子为先圣,以颜回配。并于贞观四年诏令州县学校都立孔子庙。1在唐太宗平定突厥后,五谷丰登,群臣曾请封泰山。唐太宗命秘书少监颜师古等人召集当时名儒博士杂议封禅的仪式,但久议而不决。太宗又命房玄龄与魏徵等人博采众议奏上,对于坛之大小,玉牒、玉检的尺寸等作了详细规定,“遂著于礼”2。

房玄龄奉诏与魏徵等礼官学士修改旧礼,最后定著五礼,总138篇,分为100卷,名为《大唐新礼》。另外,房玄龄还与礼官一起,对不合时宜的旧礼作了改定。他认为,“依礼,有益于人则祀之。神州者国之所托,余八州则义不相及。近代通祭九州,今除八州等八座,唯祭天皇地祇及神州,以正祀典”。对皇太子入学、天子大射,农隙讲武,天子上陵、朝庙等礼仪,“皆周、隋所缺,凡增多二十九条”。其余的也都依准古礼,稽考历代,择善而从。得到了唐太宗的赞可,遂“颁于内外行焉”3。

房玄龄在修史方面也很有成绩。贞观三年,唐太宗诏命再次撰修北周,隋,南朝的齐、梁、陈五代史书,房玄龄以左仆射的身份为总监。4在贞观年间,先后撰成了《晋书》、《魏书》、《周书》、《北齐书》、《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计八部史书。其中《晋书》130卷,乃房玄龄亲自主持撰定。另外又撰高祖、太宗实录各20卷。

忠肃恭懿,更得殊遇贞观十三年(639),唐太宗又以房玄龄德高望重,加授太子少师,以教谕太子。他自惧盈满,屡次上表请解除左仆射职务。唐太宗诏令回报他说:1《新唐书》卷十五《礼乐志》五。

2《新唐书》卷十四《礼乐志》四。

3《旧唐书》卷二一《礼仪志》一。

4《新唐书》卷一○二《令狐德棻传》。

“公忠肃恭懿,明允笃诚。草昧霸图,绸缪帝道。仪刑黄阁,庶政惟和;辅翼春宫,望实斯著。而忘彼大体,徇兹小节,虽恭教谕之职,乃辞机衡之务,岂所谓弼予一人,共安四海者也?”不得已,他只得以本官就职。当时,皇太子欲行拜见师傅之礼,并准备好了仪卫,以等待房玄龄的到来。但房玄龄得知此事后,“深自卑损”,不敢谒见太子,悄悄回到家里。“有识者莫不重其崇让”。

贞观十六年(642),房玄龄又进拜司空,仍综理朝政,依旧监修国史。

他已居端揆长达十五年之久,其女为韩王妃,子遗爱又尚高阳公主,深感自己贵显与尊宠之极,又以年老为口实,上表请求致仕。太宗特派使者劝谕他说:“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竭,当更奏闻。”1在唐太宗的劝说下,房玄龄只好留任原职。

贞观十七年(643),房玄龄与司徒长孙无忌等图形于凌烟阁,为他写的赞语说:“才兼藻翰,思入机神。当官励节,奉上忘身。”对房玄龄的才行作了很高的评价。太宗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后,他又进为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并依然监修国史。

房玄龄反对穷兵黩武,主张对周边诸国与少数民族实行亲睦政策,赞助唐太宗以修旧好。贞观十五年,薛延陀部乘太宗东封泰山之机,进攻唐属国突厥,被唐兵击败。第二年,薛延陀可汗夷男另派叔父前来求婚,言归于好,并贡献马三千匹。当时,太宗认为“北狄世为寇乱,今薛延陀部崛强”,是以武力征灭,还是“结以婚姻,缓辔羁縻”,一时还拿不定主意。这时房玄龄上奏说:“今大乱之后,疮痍未复,且兵凶战危,圣人所慎。和亲之策,实天下幸甚。”唐太宗听从了玄龄的意见,当即表示:“朕为苍生父母,苟可以利之,岂惜一女?”1遂决定与其和亲。

贞观十六年十一月,高丽东部大人盖苏文弑其王,更立王弟子藏为王,遂专擅国政。消息传到长安,唐太宗表示,盖苏文弑君攘国,取之甚易,但又不愿劳民伤财。房玄龄马上表示赞同太宗的意见,说:“陛下勇而力有余,戢不用,所谓‘止戈为武’者。”2司徒长孙无忌也不同意出兵,于是便对高丽采取了安抚政策。

贞观十九年(645)春,唐太宗执意亲自远征高丽,他命房玄龄留守京师,委以重任,并对他说:“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凡军粮器械,军伍行留,由玄龄“悉裁总之”3。唐太宗对房玄龄十分倚重,特命他“得以便宜行事,不复奏请”。当太宗离开京师不久,有人来到留台,声称有密告。玄龄问密告何人,那人回答说告房玄龄本人,他听说二话没讲,即命乘驿将告者递送太宗所在。太宗听说留守有表送告密人,马上料到是诬告房玄龄,不由怒气冲天,命左右执长刀而后接见他,问密告何人,回答说是房玄龄。果然不出太宗所料,立即喝令腰斩,并玺书告谕房玄龄,责备他不能自信,又再次重申:“更有如是者,可专决之。”1由于房玄龄知人善任,唐太宗在选任官吏时,十分尊重他的意见。贞观1《贞观政要》卷二《任贤》。

1《旧唐书》卷一九九下《铁勒传》。

2《新唐书》卷二二○《高丽传》。

3《新唐书》卷九六《房玄龄传》。

1《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九年。

二十一年(647),太宗幸翠微宫时,曾擢任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这时房玄龄正留守京城。适遇一官吏从京师来翠微宫,太宗便问他房玄龄听说任李纬为尚书有何意见时,那人回答说:“但云‘李纬大好髭须’,更无他语。”2太宗听后,即将李纬改授洛州刺史。

房玄龄事奉唐太宗小心谨慎,兢兢业业,但缺乏像魏徵那样面折廷诤的骨鲠品质,遇到太宗处事失误之处,不敢极言谏诤。贞观五年,(631),相州人李好德因患有疯癫病,言涉妖妄。大理丞张蕴古上言,说好德患病,不当判罪,太宗将宥免他。但蕴古却将此事秘密地告诉他,还与他博戏。此事被人弹奏。唐太宗一怒之下,将蕴古斩首于东市。事后,太宗又非常后悔,即批评房玄龄等人说:“公等食人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都不谏诤,何所辅弼?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复奏,遂即决之,岂是道理。”3批评了房玄龄不能直言规谏,以致使其处事出现了失误。

贞观二十二年(648)七月,房玄龄留守京师,病情渐重。太宗将他召入玉华宫,坐肩舆进入殿内,直到御座侧才下,君臣相见涕泪不止。太宗特意将他留在宫内,每听说玄龄病情好转,则喜形于色;一听说病势加剧,则面容忧悴。

唐太宗对房玄龄的尊宠使他感激万分,这使得他对唐太宗一再扬言东征高丽一事的过失再也不能缄默不言了。他对诸子说:“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于是他拖着沉重的病体,上表劝谏。上表说:“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且陛下每决一重囚,必令三复五奏,进素膳,止音乐者,重人命也。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乎!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他日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今无此三条而坐烦中国,内为前代雪耻,外为新罗报仇,岂非所存者小,所损者大乎!愿陛下许高丽自新,焚凌波之船,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臣旦夕入地,倘蒙录此哀鸣,死且不朽!”唐太宗看完上表,十分感动,对玄龄儿媳高阳公主说:“彼病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1房玄龄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唐太宗为便于探病,遂凿通苑墙,特开一门,频频派中使候问。在他生命垂危之际,太宗又亲临病榻,与玄龄握手话别,悲痛难忍,还诏令皇太子与他诀别,并当面将其子房遗爱擢为右卫中郎将,遗直为中散大夫。贞观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房玄龄病卒,享年七十岁。为了深切悼念他,唐太宗特废朝三日,册赠太尉、并州都督,谥曰文昭。为给房玄龄办理丧事,特赐绢布二千段,粟二千斛,并陪葬昭陵。

房玄龄生前极力辅佐唐太宗治理军国大政,同时也善于料理家事。他早年服事父母以孝而闻名。父亲曾身染重病,卧病十旬,他尽心料理药品与膳食,百余天“未尝解衣交睫”。父死后,他悲痛万分,五天不食不饮。他事奉继母也是“恭谨过人”。母亲病了,每逢请的医人来到家门,他“必迎拜2《贞观政要》卷三。

3《贞观政要》卷八。

1《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太宗贞观二十二年。

垂泣”。在他守母丧期间,“尤甚柴毁”。唐太宗特命散骑常侍刘洎前去安慰,并赐与寝床、粥食、盐菜等物。1房玄龄对其妻也以礼相待,恩爱很深。在他年轻时,病得将死,便对其妻托以后事说:“吾病革,君年少,不可寡居,善事后人。”由于夫妻感情笃厚,其妻卢氏听了二话没说,哭泣着进入帷帐中,用刀自剜一目,以向玄龄表示誓无二心。玄龄病愈后,“礼之终身”2。

房玄龄治家也有法度,尝告诫诸子“以骄奢沉溺,必不可以地望凌人”,特意搜集古今圣贤家诫,书于屏风,令各取一具。并对他们说:“若能留意,足以保身成名。”还说:“袁家累叶忠节,是吾所尚,汝宜师之。”只是到了高宗时,次子遗爱所尚高阳公主疾恨遗直居嫡,遂与遗爱阴谋夺其封爵,事情败露后,遗爱被诛,公主赐自尽。遗直虽以父功特予宥免,也除名为庶人,把房玄龄辛苦经营的家业荡涤一空。

房玄龄一生辅佐唐太宗安定天下,凡三十二年,他孜孜奉国,举贤任能,亲自主持制定了朝章国典,初创唐朝规模,权重而不专,位望崇隆而谦虚谨慎,与杜如晦一起被称为唐初贤相。

1《贞观政要》卷五。

2《新唐书》卷二○五《房玄龄妻卢氏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