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祈(今属山西)人。因父处廉终官汾州司马,徙家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遂为河东人。从小天资聪明,九岁时即能写文章,十七岁时写了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脍炙人口,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这首诗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显示了王维超群的才华。
青少年时的王维不仅以文章知名,还擅长音乐,尤善弹琵琶。据传开元九年(721)春,岐王把他引荐到公主家,在公主面前用琵琶弹奏一曲,名《郁轮袍》,“声调哀切,满座动容”,大受公主称赏。又进诗若干首,都是人们素所诵读的诗篇,更令公主称奇。公主遂召试官至第,举荐他为解头,一举进士登第。3王维同唐室亲王交往较多,并很被看重。宁王李宪乃玄宗长兄,曾让太子位给玄宗,倍受玄宗尊宠,一时贵盛。一次宁王见一卖饼者之妇,长得“纤白明媚”,十分喜欢她,便给饼师很多钱,把她纳为妾,宠爱无比。过了一年多,宁王问她还想念饼师吗?并接来了饼师。她见了饼师后,“双泪垂颊,若不胜情”。时在座的十几个宾客,皆是有名文士,见此“无不凄异”。宁王让大家赋诗,王维才思敏捷,最先赋成,诗云:“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诗以春秋时代息夫人的故事来讽咏眼前这位无人身自由的妇女的遭遇,于是宁王乃将她归还饼师,“使终其志”1。王维通过吏部释褐试,授官太乐丞,正是用其所长。后因擅自令舞黄狮子而被出。黄狮子舞是天子所用乐舞,王维擅自令舞是越格,被出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726年)春,王维离开济州,来到洛阳候选。时韦抗知选事,见王维才学过人,遂辟举他到朝廷任职。2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王维献诗《上张令公》、《献始公》二首,受张九龄汲引,拜官右拾遗。开元二十五年(737)转为监察御史,出使河西。翌年秋,回到长安。开元二十八年(740)曾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事。天宝三至四载(744—745)任左补阙,迁库部郎中。这时,其母崔氏病故。王维平时以孝闻名,在居丧期间,他“柴毁骨立,殆不胜丧”。除服后,拜吏部郎中。天宝末年,为给事中。3至德元载(756)六月,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成都,王维扈从不及,为叛军所俘获。他故意服下泻药,并假装喑哑。安禄山素知其才,把他迎置洛阳,拘留在普施寺中,强授伪给事中。一次安禄山于凝碧宫宴会群伪官,召梨园弟子奏乐。时国破沦丧,梨园弟子个个哀叹流泪不止,无心奏乐。乐工雷海清更是不胜悲愤,扔下乐器,向西恸哭。安禄山恼怒,1本节材料凡依据新、旧唐书本传者,文中不再作注。
2《唐诗纪事》卷十六。
3《太平广记》卷一七九。
1《唐诗纪事》卷十六。
2参见王勋成《王维谪济州参军年月及行踪考》,《兰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3参见杨军《王维生平的若干问题》,《西北师范学院报》,1986年第1期。把他绑在戏马殿前支解而死。王维听到此事后很悲恻,便写诗道:“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1表达了他对唐廷的眷念之意。
至德二载(757)十月,官军收复了东都。王维以受伪官与郑虔等皆被囚禁于宣阳里杨国忠旧宅。宰相崔圆知王维等三人善画,遂召王维等三人于其私第作壁画数幅。当时崔圆功勋很大,王维等人望其救解,故“运思精巧,颇绝其能”2。后肃宗返回长安,凡朝官受安禄山伪官者,据情节不同,分六等治罪,王维被定为三等罪。因肃宗曾读过他的《凝碧诗》,嘉奖他的忠诚。其弟王缙时任刑部侍郎,又请求以己官为兄赎罪,肃宗特加宥免,贬为太子中允。乾元中(758—759)迁任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不久再迁给事中,转尚书右丞。3王维以弟王缙久任蜀州刺史,不能入为京官,于是上表朝廷说:“己有五短,缙有五长,臣在省户,愿归所任官,放田里,使缙得还京师。”朝廷没有怪罪他,过了很久,才召王缙为左散骑常侍。
王维兄弟都奉事佛道,平时常吃蔬食,不吃荤腥。到了晚年,则长年吃素食,不穿文彩锦绣衣服。他曾得宋之问的蓝田别墅,在辋口(在今陕西蓝田县境),绿树环绕房舍,为风景胜地,有华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沜、辛夷坞诸景点,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又将诸友聚集在其田园所作的诗搜集成编,号《辋川集》。王维在京师多与名僧来往,每日施舍给几个名僧饭食,“以玄谈为乐”。他在京师的居第,只有茶铛(煮茶器皿)、药臼、经案、绳床而已。每当退朝之后,则点起香,独自一人静坐,以诵读经书为事。妻亡三十多年,也不再续娶,又无子女,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上元二年(761),王维病卒。终年六十一岁。在临终之时,王维忽然索求笔墨,写信与在凤翔的王缙诀别,还与平生亲故写了数张诀别书信,其中内容“多敦励朋友奉佛修心之旨”,写完搁笔而死。
王维卒后不久,唐代宗因爱好文学,对宰相王缙说:“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进来。”王缙上奏说:“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缀,都得四百余篇。”于是将王维诗篇上奏。
王维多才多艺,又工草隶书法,尤其以诗画著称。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王维长年在京师做官,又多与亲王贵主交接往来,文名盛极一时,被公认为开元、天宝时期的文宗。1他擅长五言诗,又因他精通音乐,故其所作五言诗容易合乐,传播既广,声名亦高。王维写的近体诗,严守声律,意态豪放,他写的风景诗多是情景并胜。殷璠评价他的诗说:“维诗辞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2王维在写诗的技巧上有着很高的成就,但由于他有消极遁世的思想,在其不少诗篇中,含有逃避现1《明皇杂录·补遗》。
2《新唐书》卷二○二《郑虔传》;《太平广记》卷一七九。
3《旧唐书》卷一九○下《王维传》。两《唐书》本传皆云迁太子中庶子,按唐制分左、右庶子,无中庶子之官名。中疑为左或右之误。
1范文澜:《中国通史》第四册,第287页。
2《唐诗纪事》卷十六。
实的消极因素。因此,在文学史上称他与孟浩然同为“隐逸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爱慕他人诗文中的佳句,往往直接引入自己的诗文中,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文苑英华》集中的诗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又是李嘉之祐诗句,故有人称“王维好取人嘉句”1。唐代宗对王维的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在《批答王缙进集表手敕》中说:“卿之伯氏,天下文宗,经历先朝,名高希代..时论归美,诵于人口。”到了唐朝末年,梨园弟子仍相沿唱王维绝句,足见其影响之深。
王维在绘画上也很有成就。他首创破墨山水画之体,务求淡雅。其画的山水松石“■似吴生,而风标特出”。他在长安千福寺西塔院的掩障上作了两幅画,一画枫戍,二图辋川,画的“山谷郁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栩栩如生,妙笔传神。他对自己的绘画非常自负,常自题诗云:“夙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又在慈恩寺东院,与毕庶子、郑广文各作一壁画,时号“三绝”。他还在庾右丞住宅的墙壁上画了一幅山水画兼题记,“其山水松石,妙上上品”2。王维所创作的富有诗意的“文人画”,以后从者渐多,对他的评价也更高。宋代名家苏轼说:“吴生(道子)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像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称为南宗(文人画)之祖。
王维不仅有丰富的绘画知识,还精通乐律。有人在长安照国坊庾敬休的屋壁上画了一幅奏乐图,王维仔细看完之后,不觉笑了起来。有人问他为何发笑,他说:“此是霓裳羽衣曲第三迭第一拍。”人们还不尽相信,好事者召集乐工验证,“一无差谬”1。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风雨图》中对王维的诗与画评论说:“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2这确实恰如其分地概括了王维诗画的艺术成就和造诣。
1李肇:《国史补》卷上。
2《太平广记》卷二一一引《唐画断》。
1《唐国史补》卷上。
2《东坡题跋》卷五。
第二节吴道子
吴道子,又名道玄(玄宗召入禁中后所改),东京阳翟(今河南禹县)
人。盛唐时期的杰出画家,生卒年不详。少年时孤苦穷困,起初曾从书法大家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未能成功,后遂发愤改攻绘画,渐渐掌握了绘画的妙法。3由于他的刻苦好学,年未弱冠之时,已“穷丹青之妙”4。
景龙三年(709),韦嗣立擢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逍遥公。
这时吴道子在其属下任小吏。他“好酒使气,每欲挥毫,必须酣饮”5。后来,又任瑕丘(今山东兖州)县尉。约在开元初年,吴道子不再做官,开始“浪迹东洛”。由于他能“穷丹青之妙”,在画坛上有些名气,不久即被唐玄宗召到京都长安,入内供奉,充任内教博士,并命他“非有诏不得画”。后官至“宁王友”1。
吴道子入内供奉之后,多在宫中作画,有时也随从玄宗巡游各地。一次,他随驾去东都洛阳,会见了将军裴旻和书法家张旭,三人各自表演了自己的绝技:裴旻善于舞剑,当即舞剑一曲;张旭长于草书,挥毫泼墨,作书一壁;吴道子也奋笔作画,“俄顷而就,有若神助”。洛阳士庶,一时大饱眼福,人们都高兴地说:“一日之中,获睹三绝”2。后来,裴旻将军居母丧,请吴道子于东都天宫寺画神鬼像数壁,“以资冥助”。吴道子回答说:“废画已久,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励,获通幽灵。”裴旻听了,遂脱去缞服,如平时装束,走马如飞,剑在手中“左旋右抽”,忽地将剑抛向高空,距地面有数十丈,落地如电光下射。裴旻举起剑鞘,不左不右,正好插入鞘内。观者数千人,齐声喝彩。吴道子看了裴旻的舞剑英姿,一时灵感大兴,遂挥毫作画,“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这是吴道子一生的杰作,“得意无出于此”3。
开元十三年(725),唐玄宗东封泰山,吴道子陪同前往。事后还至潞州(今山西长治),车驾过金桥,御路“曲折萦转”。玄宗见数千里间“旗■鲜洁,羽卫整肃”,心中非常兴奋,对左右侍从说:“张说言‘勒兵三十万,旌旗千里间,陕右上党,至于太原’。真才子也。”左右皆呼万岁。于是召来吴道子、韦无忝、陈闳等,命他们三人共同绘制《金桥图》。陈闳主画玄宗真容及所乘照夜白马,韦无忝主画狗马、骡驴、牛羊等动物之类,而桥梁、山水、车舆、人物、草树、雁鸟、器仗、帷幕等主题部分则由吴道子主画。《金桥图》绘成后,“时谓三绝”1。
天宝年间(742—755),一天唐玄宗忽然想起蜀中嘉陵江山清水秀,妙趣横生,遂命吴道子乘驿传赴嘉陵江去写生。到了嘉陵江,吴道子漫游江上,纵目远眺,此地好山好水,一幕一景地掠过,当时的体会与感受,便深深铭记在心上,并没有绘制一张草图。当吴道子游览了嘉陵江的山山水水之后回3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十二。
4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5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1《图绘宝鉴》卷十二。
2《唐朝名画录》。
3《太平广记》卷二一二《吴道玄》条。
1郑棨:《开天传信记》。
到长安,玄宗问他绘画的情况时,他回答说:“臣无粉本,并记在心。”玄宗命他在大同殿壁上绘画。吴道子不是将嘉陵江山水表面罗列一番,而是把握住嘉陵江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引人入胜的境界,即把这一带的山川壮丽优美与自然特色作了高度的概括,凝神挥笔一日而成,嘉陵江三百里的旖旎风光跃然纸上,玄宗看了啧啧称赞。在此之前,大画家李将军(思训)擅长山水画,也曾在大同殿壁上画嘉陵江山水,虽然画得也十分奇妙,但却“数月方毕”,不如吴道玄画得又快又好。因此,玄宗颇为感慨地说:“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玄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2可见吴道子画技高超,笔法娴熟。吴道子不仅善于画山水画,画动物也颇能传神。他在大同殿上曾画了五条龙,“麟甲飞动,每欲大雨,即生烟雾”,真是生龙活现。《卢氏杂记》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吴道子去访问某僧人,欲讨杯茶喝,但此僧对他不太礼貌。他很气愤,即请来笔砚,迅即在僧房墙壁上画了一头驴,然后离去。不料一天晚上,他画的驴变成了真驴,恼怒异常,满屋地尥蹶子,把僧房的家具等物都给践踏得乱七八糟,十分狼藉。这僧人知道是吴道子所画的驴在作怪,只好去恳求他,请他把壁上画涂抹掉。1以后则相安无事了。画上的驴变成了真的,固然是一种神奇的传说,但却反映了吴道子画动物具有传神之笔。
乾元年间(758—759),吴道子尚健在。卢稜伽是吴道子的门生,“乾元初,于殿东西廊下画行道高僧数堵”。后又在庄严寺三门绘画,“锐思张开,颇臻其妙”。一天吴道子见了卢稜伽的绘画,觉得他有很大的长进,酷似自己的笔法,于是惊叹说:“此子笔力,当时不及我,今乃类我。是子也,精爽尽于此矣。”2由于卢稜伽竭尽全力,呕心沥血地绘画,过了一个来月,即离开了人世。由此可知,乾元年间,吴道子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了。至于以后吴道子的生平仕履,因史籍失载,也就无从考证了。
吴道子长于山水画,他主画的《金桥图》令人拍手称绝。在他独自画《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图》的过程中,其绘画技艺更有所创新。唐人张彦远高度评价说:“因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其书迹似薛少保(稷)。”3陈怀瓘也称赞“禽兽山水,台殿草木,皆神妙也,国朝第一”4。
吴道子酷爱绘画,具有巨大的创作热情,一生所作的壁画,仅在长安和洛阳就有三百余间,据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和段成式的《京洛寺塔记》等记载统计,总数也有百壁以上。在卷轴画方面,见于历代著录的有《明皇教授箓图》、《十指钟馗图》、《金桥图》、《朱云析槛图》、《群驴图》、《天王送子图》等一百五十多幅,真可谓洋洋大观了。
唐代佛教、道教都十分流行,宗教艺术也有长足的发展。因此,吴道子的佛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他在东、西两京寺观作壁画四十(一作四百)余间,而且“人相诡状,无一同者”。西京兴唐寺御注金刚经院、慈恩寺塔前面文殊普贤及西面降魔盘龙、小殿前面菩萨,景公寺地狱帝释龙神,永寿寺2《太平广记》卷二一二《吴道玄》条。
1《太平广记》卷二一二《吴道玄》条。
2《益州名画录》。
3《历代名画记》。
4《太平广记》卷二一二《吴道玄》条。
中三门两神等,“皆妙绝当时”。吴道子画中门内神,圆光最在后,一笔而成。坊市老幼,每日有数百人“竞候观之”;及其下笔之时,“望者如堵”,只见他“风落电转,规成月圆”,围观的人群见他画技如此高明,“喧呼之声,惊动坊邑,或谓之神”1。他画的人物,使人感到“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2。可见,他画的人物形象鲜明,真切感人。他画人物,人体各部分比例十分精确。
吴道子所画的《地狱变相》是其代表之作。《东观余论》记吴道子在景云寺所画《地狱变相》时说:“视今寺刹所图,殊弗同。了无刀林、沸镬、牛头、阿房之像,而变状阴惨,使观者腋汗毛耸,不寒而慄。”既然画中无“刀林、沸镬”的恐怖的直觉形象来辅助画面的“阴惨”,那么作品中当然要有比神灵鬼怪等更能强烈地感动人心的力量。据景云寺的老僧玄纵说:“吴生(道子)画此地狱变成之后,都人咸观,皆惧罪修善,两市屠沽,鱼肉不售。”3其艺术效果如此惊人,足见吴道子在佛画艺术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吴道子在绘画艺术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由于他刻意求新,勇于创作。《历代名画记》记载了他这样两句话:“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由此可见他在绘画艺术上不落俗套,大胆创新的精神。因此他的作品成为画师们所学习的楷模,绘画作品称为“吴家样”。故唐人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序》中品评了唐朝诸画家“近代画者,但工一物以擅其名,斯即幸矣,惟吴道子天纵其能,独步当世,可齐踪于陆(探微)、顾(恺之)。”1吴道子还弘扬绘画艺术,悉心教授弟子,把自己高超的技艺传给下一代,使绘画艺术后继有人。据《图绘宝鉴》和《历代名画记》记载,他的弟子很多,其中较知名的有卢稜伽、李生、张藏、韩虬、朱繇、翟琰等。韩虬“以丹青自污,学吴道玄,尤长于道释”。朱繇从师于吴道玄,也“妙得道玄笔意”。吴道子对弟子言传身带,不是让弟子们背诵口诀、研色等,就是让弟子们临摹他的画稿,或者依照他的吩咐去填染色彩。《历代名画记》便有这样的记载:“吴生(道子)每画,落笔便去,多使琰(翟琰)与张藏布色。”有时,吴道子作壁画时只描一个大概,其余便让弟子来完成,在洛阳敬爱寺中,吴道子所描的“日藏月藏经变”即由翟琰完成的。吴道子的绘画艺术对唐代的绘画有着深刻影响,他被画工尊为“师祖”、“画圣”。
1《太平广记》卷二一二《吴道玄》条。
2《历代名画记》。
3《太平广记》卷二一二《吴道玄》条。
1《全唐文》卷七六三。
第三节周昉
周昉字景玄(一字仲朗),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月不详。他生活于中唐时期。出身于“传家阀阅”之门,父祖曾任藩镇节制。长兄周皓受家庭尚武风气的影响,善于骑马射箭,随从名将哥舒翰西征吐蕃,在攻取石堡城的战役中,骁勇善战立了军功,因授任执金吾。1哥舒翰攻克石堡城事件发生在天宝八载(749年)六月,这时周皓的年龄当在二十岁以上。周皓是周昉的长兄,若以此来推测,周昉约生于开元(713—741)末年。
周昉自幼不尚武功,性好属文,尤其酷爱绘画。他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穷丹青之妙”。张萱是唐代著名的人物画家,以画贵妇人见称,而周昉“初效张萱画,后则小异”2。可见,他学绘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临摹,而是在绘画实践中有所变化。
周昉何时进入仕宦生涯,尚不清楚。据史载,大历(766—779)中,他任越州(治今浙江绍兴市)长史,郭子仪听说周昉善于写真,请他为其女婿赵纵侍郎画肖像。赵纵于大历元年十二月任工部侍郎,由此看来,大历初年周昉已官至越州长史了。3之后,周昉又任宣州别驾。据《新唐书·百官志》四载,上州别驾于肃宗上元二年(761)复置,德宗在位时(780—804)再次省去。可见,周昉任宣州别驾的时间是在上元二年至建中元年(780)之间。
唐德宗修造章敬寺,闻知周昉善画,命周皓再次召请周昉画章敬寺神像。时间大概是贞元年间(785—803)4。
至于以后的仕履情况,也就不得而知了。
周昉的绘画艺术造诣很深,技法精湛。他以善画仕女著称,又以画佛像见长。朱景玄曾给他以高度的评价,说他“佛像、真仙、人物、仕女皆神品”1。
周昉创作的仕女画,被人誉为“古今冠绝”。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御府共收藏了周昉的七十二幅作品,仕女画计二十八件,约占百分之四十。其中有《写武后真》、《明皇斗鸡射鸟图》、《杨妃出浴图》、《妃子教鹦鹉图》、《纨扇仕女图》、《烹茶仕女图》、《吹箫仕女图》等,既描绘了统治阶级上层如唐明皇、杨贵妃等生活情趣,也反映了下层侍女的生活情景,这些题材都如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饱食终日,闲散无聊的生活本质。他的这些绘画作品,都有鲜明的时代感,而且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高超的技巧。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终于成为一个卓越的仕女画家。宋代诗人黄庭坚看了他所画的《美人图》后题诗云:丹青有神艺,周郎能独兼。
图画绝世人,真态不可添。
这可以说是恰切真实的赞美了。21《图绘宝鉴》卷二、《太平广记》卷二一三。
2《历代名画记》卷二。
3《唐朝名画录》、《旧唐书》卷一二○《郭子仪传》。
4参见金维诺《周昉》,《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1期。
1《唐朝名画录》。
2参见冯立《唐代长安卓越的仕女画家周昉》,《人文杂志》1982年第6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纨扇仕女图》是周昉的仕女画代表作。在这幅仕女画长卷里,通过几组人物的活动,刻画了宫廷生活的某些侧面。
其中有一组为四人,坐着的妃子现出了日长慵困的情景,一女侍轻轻摇扇,二女侍已为她准备好了梳洗妆具。这里所表现的是那妃子午睡初醒的一刹那情景,似乎妃子还在追忆着梦幻里的情景。那情态会使你浮想联翩:华贵的服饰,娇柔艳丽的风采,显示出她的恩宠;森严的宫禁消磨着她的青春,这只能使她依靠回忆、睡梦来消蚀她心头的郁闷。周昉不是简单地用愁苦的面孔来表现她的内心世界,而是用初醒犹凝神深思的一刹那,表现了妃子的郁闷心情,耐人寻味,这正是他颇具匠心的艺术手法所在。
周昉所画的仕女,是以体态丰厚,装束艳丽为特征的。张彦远说他的绘画“颇极风姿,全法衣冠,不近闾里,衣裳劲简,采色柔丽”1。元人汤垕说:“周昉善画贵游人物,又善写真;作仕女多秾丽丰肥,有富贵气。”这种艺术风格是与他所处的时代至为相关的。
周昉出生于开元末年,成长于天宝年间,出身于世代官宦人家的贵游子弟,经常出入于卿相之门,所接触的大都是贵族中的上层人物,很少接触闾里下层人物,这对他的艺术风格势必产生极大的影响,遂使他的艺术作品形成了一种健壮丰肥的时代风格。宋代人也作过这样的分析:“世谓(周)昉画妇女多为丰厚态度者亦是一弊。此无他,昉贵游子弟,多见贵而美者,故以丰厚为体。而又关中妇人纤弱者为少,至其意秾态远,宜览者得之也。此与韩不画瘦马同意。”2这种评论无疑是很中肯的。
画佛像,也尤为周幹所长。自魏晋、南北朝以降,佛教日益兴盛,道教也很流行。寺观遍及各地,故唐代的绘画艺术以反映宗教的内容居多。但这时候的绘画与过去的明显区别是,把佛典仪范宗教画,与以现实生活为范本的人物统一起来了,使作品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吸取新的素材,因而赋予它们以蓬勃的生命力,周昉在这方面的艺术创造更为典型。1据记载,周昉曾在很多寺观挥笔作画。章敬寺、广福寺、胜光寺、禅定寺、上都水月观等寺观都有他的笔迹。宣和御府收藏了他的七十二幅画卷中,其中各种天王像、老君等神像计三十二幅,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四。唐人张怀瓘说:“今上都有观自在菩萨,时人云水月,大云西佛殿前行道僧,广福寺前面两神,皆殊妙也。”又说:“其画佛像、真仙、人物、仕女,皆神也。”2在画佛像中,周昉发挥了高度的艺术创造能力。《清河书画坊》记载,传闻他画的妇女像“目波澄鲜,眉无连卷,朱唇皓齿,修耳悬鼻”,不作纤弱娉婷的姿态。显然是周昉把宗教美术世俗化了。这也无疑促使绘画艺术走向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在这方面,周昉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水月体。这种水月体是在上都有观自在菩萨画像中表现出来的,以笔法柔丽、形象端严而闻名,故后人称作水月观。张彦远说:“衣裳劲简,采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31《历代名画记》卷十。
2《宣和画谱》。
1参见冯立《唐代长安卓越的仕女画家周昉》。
2《太平广记》卷二一二。
3《历代名画记》卷十。
周昉的人物画也十分出色,写实技巧相当高。他的作品气韵生动,妙于以形传神,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大历(766—779)初年,尚书令郭子仪请人为他的女婿赵纵侍郎画像,先请著名画师韩幹,画完之后,大家都以为形象逼真,赞不绝口。又请长史周昉画了一张,大家又齐声称妙。二人当时都颇有名气,郭令公将两张画像并挂于墙壁上,反复比较,一时难以决定二者的优劣。这时正好赵夫人回家探亲,令公问她此画何人,她不加思索地回答说是赵郎。再问她哪一幅画得逼真,她说两画都相似,后画者为佳。又问其所以,赵夫人说:“前画空得赵郎状貌,后画兼移其神思、情性、笑言之姿。”由此,郭子仪才决定了以周昉画为优,当日送给锦彩数百匹。1这个故事说明,在人物写真上,韩幹只得其形似,而周昉却能得其精神姿质,画技更高一筹。它反映了周昉能够入微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灵世界,达到以形传神的境地,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周昉的创作态度是十分严肃、一丝不苟的。在创作时,他反复琢磨,冥思苦想,“精意至于感通梦寐,示现相仪,传诸心匠,殆非积习所能致。故俗画摹临莫克仿佛”2。传说他任宣州别驾时,在禅定寺画北方天王,连日凝思,“常于梦中见其形象”,他的功力很深,故能达到以形传神的境地。也正因为他的人物画独具匠心,其他画师临摹他的作品,都难以相仿。
周昉虽然画技超群,名气很大,但他并不自以为是,而是虚怀若谷、认真地听取别人的意见。贞元年间(785—804),唐德宗召请他画章敬寺神。周昉初落笔时,撤去帷幕,任凭过往行人观看。章敬寺在长安都城通化门外,行人颇多,贤愚混杂。观众有的称赞他的妙处,有的指摘某处还似欠缺,七嘴八舌地评论其得失。周昉严肃地对待群众的评议,“随所闻改定,月余,是非语绝,遂下笔成之,无复瑕类,当时推为第一”3。章敬寺神像臻于尽善尽美的境地,这和他谦逊诚恳地对待群众的意见是密不可分的。
周昉还教授了一批弟子,传授自己的绘画技艺,培养和造就了一些造诣较深的绘画人才。太原人王朏,官至荆州刺史,从小喜欢绘画,师从周昉学画,与赵博文都是周昉的高才弟子。程修己也是周昉的得意门生。周昉任越州长史时,程即拜他为师,从周昉学了二十年。周昉呕心沥血,悉心传授绘画技巧,“凡画之六十病,一一口授,以传其妙”。终于使他成为一个著名的画师。唐文宗好古,召程修己于文思殿画竹障。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跃然障上,文宗啧啧赞叹,赐诗云:良工运精思,巧极似有神,临窗乍睹繁阴合,再盼真假殊未分。1程修己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正是周昉心血的结晶。
周昉的绘画作品不仅在国内颇负盛名,而且蜚声国外,对东方某些国家也产生了较深的影响,特别受到了新罗人的喜爱。贞元末年,新罗国有人于江淮,“尽以善价收市数十卷,将去”。据说,至今日本还保留有周昉风格的仕女画。可见周昉的绘画艺术在国外影响之大。
周昉的绘画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来绘画者学习的楷模。后来善于画佛画的吴筠,“天王笔法师周昉,颇臻其妙”,因其天1《太平广记》卷二一三、《宣和画谱》23《宣和画谱》卷六。
1《太平广记》卷二一三。
王画能传神,到了元代,他的绘画别的已湮没不闻,“独天王传于世”2。善画仕女画的杜霄,也“得周昉笔法为多,尤工蜂蜨及曲眉丰脸之态,非风流蕴藉,有王孙贵公子之思致者未易得之”3。他也承继了周昉画仕女健壮丰肥的绘画风格。
周昉在绘画史上盛誉流播,往往见于名士诗篇中。晚唐诗人杜牧的《屏风绝句》云: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
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饶。1周昉的绘画艺术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宋代米芾在其《画史》中把他与晋代的名家顾恺之、南朝的陆探微、唐代的吴道子三人并称为人物画的四大家。
23《图绘宝鉴》卷二。
1《樊川文集》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