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首卷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初誕(【附】保嬰經驗方法)

嬰童在胎,稟陰陽五行之氣以生成,五臟六腑百骸之體悉具,必借胎液以滋養之。受氣既足,自然分娩。初離母體,口有液毒,啼聲□□,忌用軟綿裹指,拭去口中惡汁,雖是良法,但倉卒之際,或有不及如法者。古人有黃連法、朱蜜法、甘草法,用之殊佳。余又集錄墮地時至七日之內,採其最要者,簡而當,詳而明,有先後原委,切要著明。其良法實實可防於未然,此亦不過幼吾之一片婆心焉耳。

初生不能發聲經驗良法

初生不能發聲,謂之夢生,切不可斷臍。以綿衣包兒,用火油紙捻燒臍,俟待氣回,方可斷也。

又有將胞衣連帶用火灸,令暖氣入兒腹,兒即醒矣。

又初生無啼聲,是肛門為脂皮所塞,用簪通開即出聲矣。

《外臺秘要》云:見生不啼,由產難少氣也。取臍帶向身卻捋之,令氣入腹,仍呵至百度,自啼矣。又方:用菖蒲搗生汁入口,即活。

生兒啼聲不出及聲不轉者,舌下有膜如石榴子,或口中上齶有泡連。以指瓜摘斷之,用葦刀子摘割亦可。微有出血即活,若血出多者,磨好京墨塗之。

小兒因產難,產下不哭,微有氣者,以父母真氣度之即活。

甘草法 凡妊娠臨月,預辦好甘草指許一節,拍碎,以水二蜆殼,煎一蜆殼,以綿裹蘸,令兒吮之。若吐出惡物為佳,服一蜆殼不吐,即不須服。不問小兒虛實皆可服。

黃連法 臨產時,先以黃連五錢、甘草二錢五分,熬濃汁,生下即與二三匙,再加硃砂細末調汁,抹兒口,打盡腹中屎,次用朱蜜方。

朱蜜法 葛氏方云:先以甘草、黃連拭口,吐其惡汁,稍定更與朱蜜安神定魄,亦解惡毒。若面赤青白,啼聲不亮,即不須服。

斷臍良法

《產家要訣》云:兒出胎,洗後方斷臍帶,則不傷水生病。斷臍須捋汁令盡,否則寒濕入腹,或作臍風。又須於四五寸處以線緊扎,以帛包裹,以口咬臍。蓋紮緊則兒血不貫於胞衣,自然萎縮,弗脹而易下,即或延緩數日,亦無大害。口咬則斷臍不犯乎刀剪,自無冷氣內侵,可免腹中吊痛之虞。如或天時寒冱,坐草艱難,母子勞傷元氣者,先扎臍帶,以油紙捻點火燒斷,令暖氣入兒腹中,此又為起死回生之妙法。近用蘄艾灸臍亦妙。所留臍帶不可太長,太長則難乾而傷肌,且恐引外風為臍風。亦不可太短,太短則逼內而傷臟,或致成腹痛而夜啼。只以兒之足掌長短為度,乃酌中之法。

《造道集》云:兒始生宜淨洗,則燥血不留摺路之間,可令皮膚光澤。然後剪臍。臍乃初生之蒂也,剪之宜長七寸,用粗線縛緊。剪不長,多生臍風;縛不緊,多生虛腫。其臍至七日乾者,元氣足也。此寸即以嬰兒之中指一節屈之,是一寸。凡兒生下,每日夜將清湯或苦茶蘸軟絹攪兒口內,如齒邊有白點,即以指爪或細針挑破,銀針更妙,取桑樹內汁濾清塗之,永無驚風、撮口之患。

裹臍法

《千金論》云:裹臍,須令白縑操軟,方四寸,新綿厚半寸,與帛等合之,急緩得中,急則令人吐哯,不可輕解。解時閉戶下帳,冬間用火,令帳內溫暖,以溫粉敷之。若臍不幹,燒絳帛敷之,用當歸為末敷之,屢驗。

張煥論云:嬰兒斷臍後,宜用厚帛裹護,若乳母不慎,或因浴水入,或兒尿繃中□□濕氣所浸,或當風解視,七日內遂有此病,令兒臍腫不能乳哺,多啼,即成臍風也。臍腫,汁出,多啼,單用當歸身,切薄片,為細末,敷之極驗。

浴兒方

宜取益母草五兩藥銼碎,煎沸溫溫浴之,不生瘡疥,又可祛寒氣風濕。或用荊芥四兩煎湯浴之,亦上妙。

《產家要訣》云:兒初出胎,浴洗湯內宜入食鹽少許,洗畢拭乾,以膩粉一錢許,用研細,摩其遍身及兩脅,然後繃裹,既不畏風,又散諸氣。今北方三朝方洗,將繃裹之兒又復解開,多致感冒驚風。蓋洗三朝,雖云古禮,而防患實在變通。只依前法,出胎便洗,自是穩當。

《保生要方》云:小兒初生候浴水不得,且以綿絮包裹,大人懷中暖之,浴後仍當如此。雖暑月,綿絮亦宜漸漸去之。乍離母腹,未可冒寒氣也,宜預煎沸湯以甑貯之。臨時熱洗,不犯生水,則兒不生瘡。

乳兒方

《保生要法》云:小兒初生若多睡,勿強與乳,自然長而少病。

《顱囟經》云:夏中盛熱時,乳母浴後,便與兒乳,使兒成胃感熱、赤白痢。定息良久,熟揉乳之可也。

《千金論》云:乳兒不可過飽,滿而溢,則成嘔吐。大飽,當以空乳吮之即消。若乳來猛,取出再乳。凡初乳時,須當捏去宿乳。夏不去熱乳,令人嘔逆;冬不去冷乳,令兒咳痢。母與兒臥,以臂之枕,令乳與頭平,則兒不噎。母欲寐,即奪其乳,恐睡熟則不知飽足,而成嘔吐也。

母有娠,乳兒必患胎黃。母大醉,乳兒必患驚風。母傷飽,乳兒必患喘急。母新房,乳兒必患疳瘦。母大怒,乳兒必患癲狂。母新吐,乳兒必患□□。

兒睡,忌乳母鼻風吹囟門,成風疾。

哺兒方

葛氏云:兒生三日,應開腹,助穀神,壯胃氣,用粟米煮熟,研如乳汁,與兒大豆許,慎不可與雜藥。

乳者,奶也。哺者,食也。乳後不得與食,哺後不得與乳。乳食相併,難以克化。大則成癖,小則成積,疳氣自此始耳。

消乳丸 治小兒乳哺飲食過度吐乳。

砂仁 陳皮 三稜(煨) 莪朮(煨) 神麯(炒) 麥芽(各五錢) 香附(一兩)

護養兒方

《巢氏病源》云:小兒始生,肌膚未實,宜單衣不宜過暖,暖則筋骨緩弱,易發瘡瘍。宜舊絮不宜新綿,新則汗出表虛,易受寒邪。宜見地氣,猶宜見風日,不見地氣、風日,則肌膚柔軟,易得損傷。嘗見富貴之家,重茵疊被,日在懷抱中,雖數歲亦未能行。而田舍小兒,終日暴露,絕無他病。譬如草木生於深山峻谷及大澤中,容易合抱,至園圃奇材異卉,縱加培壅,多有秀而不實者,豈貴賤之理有異哉。

《小兒精要》云:初生小兒不得用油膩手繃裹。春忌覆頂裹足,夏忌飲冷食冰,冬忌火灸衣被。要得小兒安,常受飢與寒。真至言也。

又云:小兒腸胃脆窄,若稠黏乾硬、酸鹹辛辣,一切魚肉水果、濕麥燒炙、煨炒煎煿,俱是發熱難化之物,皆宜禁絕。婦人無知,畏其啼哭,無所不與,積成痼疾耳,是悔何及。語云:惜兒須惜食。記之,記之。

《養子真訣》云:吃熱莫吃冷,吃軟莫吃硬,吃少莫吃多。真妙法也。

又云:乳子須調護,看承莫縱馳。乳多終損胃,食舊即傷脾。被厚非為益,衣單正所宜。無風頻見日,寒暑順天時。

噤風撮口臍風(【附】治米碎、白臘、黃臘風)

初生噤風、撮口、臍風,三者一種病也。噤風者,眼閉口噤,啼聲不出,舌上聚肉如粟米狀,吮乳不得,口吐白沫,大小便皆通。蓋由胎中感受熱氣,流毒於心脾,故形見於喉舌間也。撮口,面目黃赤,氣息喘急,啼聲不出。蓋由胎氣挾熱,兼風邪入臍,流毒心脾之經,故令舌強唇青,聚口撮面,飲乳有妨。若口出白沫而四肢冷者,不可救。其或肚脹青筋,吊腸卵疝,內氣引痛,皆腸鬱結不通致之,治法貴乎疏利。撮口最為惡候,而臘內見之尤急。臍風者,斷臍之後,為水濕風冷所乘。風濕之氣入於臍,而流於心脾,遂令肚脹臍腫,身體重著,四肢柔直,日夜多啼,不能吮乳,甚則發為風搐。若臍邊青黑,撮口不開,是為內搐,不治。爪甲黑者即死。或手握拳,噤口不開者,不治。小兒臍風、撮口,初生七日內者,百無一生。坐視具斃者,良可憫哉。此法極驗,世罕有知者。凡患此證,看兒齒齦上有小泡子如粟米狀,名米碎風。成片白者,俗名白臘風。黃者,名黃臘風。三者俱宜以銀針刺齒齦。硬者,宜密針之。又舌下重舌,或木舌,亦用銀針挑斷舌下筋,去其惡血,以新綿拭去,不可使其吞入。次以鹽湯、京青布包裹手指拭淨,用神應末搽之,家傳末方,用青黛三錢,硼砂一錢,鵝管石一錢,麝五釐,冰片五釐,上為末,搽入口中。凡噤風、撮口、米碎等風立愈。又□服將軍丸,月內臍風、撮口、一切胎風俱可祛。如有真正牛黃,加半分入上藥末,搽口上,妙。

將軍丸 治月內臍風、撮口、□□木舌、重舌、米碎、□□□風並宜服之。

大黃(二兩,水五碗,煎至一碗,綿濾去滓,熬成膏) 天麻 甘草(各三錢) 玄明粉(三錢) 全蠍(酒洗,去頭足,二錢) 白殭蠶(炒過,一錢五分) 膽星(二錢)

上為細末,入大黃膏,和蜜為丸,芡實肉大。每用一丸,白湯化服。利下胎毒痰糞,七日之內,諸風悉除矣,神驗。

繆仲淳云:撮口之症,必先大便,熱須用生犀角、羚羊角磨,和蜜汁飲之,有效。急則用大黃二錢,甘草二錢,白水煎服。

撮風散 治初生小兒七日不食乳,名撮口。

白殭蠶(七條,炒,去系嘴)

上為末。蜜調,抹兒口內。

辰砂膏 治眼閉口噤,啼聲不出,吮乳不得,口吐白沫,大小便皆通。

辰砂(三錢) 硼砂(三錢) 玄明粉(二錢) 牙硝(一錢) 全蠍(五分) 珍珠末(五分) 麝香(一分)

上為末,和畢用好油紙封裹,自然成膏。每服一豆粒許。諸驚,金銀薄荷煎湯下;朝熱,甘草湯下。或用豬乳調敷乳上,令兒吮下。

五通膏 治小兒臍風、撮口用。

生地黃 生薑 蔥白 蘿蔔子 田螺肉

上共搗爛,搭臍上四圍,一指厚,抱住候一時久,即有屁下泄而愈。

香螺膏 治小兒臍風,腫硬如盤。

用田螺五個,入麝少許,搗爛,搽臍上。須臾再易,腫痛立消。

獨神散 治小兒臍風。

用全蠍七個,去蠍尾。每個用中一節,共七節。火烤乾,為細末,乳汁送下。小兒頭上微汗出即已。

定命散 治初生兒噤口不乳。

蟬蛻(十四個,去嘴腳) 全蠍(十四個,去毒,酒洗,炙)

上為細末。入輕粉少許,和勻,乳汁調,乳前服。

蜈蚣方 治小兒口噤不開,不能吮乳。

赤腳蜈蚣(半條,去足,炙令焦,為末) 麝香(少許)

上以豬乳和之。蓋豬乳能獨主小兒口噤不開。

蜘蛛方 治小兒口噤不開,不能吮乳。

蜘蛛一枚,去足及口,炙令焦,細研,又用地雞七枚,研碎,擦牙齦上下即開。

上用豬乳一合,和為三服,徐徐灌之,神妙。

劫風膏 治臍風撮口、牙關緊閉、痰涎壅盛、咽喉腫痛、急慢驚風,皆效。

威靈仙(去蘆,一兩五錢,細銼,焙研為末)

上用皂角三兩,去皮弦,槌損,挪溫水一碗,絹濾過,慢火熬若稀糊,入醇醋半兩,再熬三五沸,去火候冷。用前藥末亭分乳缽內,杵勻,丸芡實大。先用鹽梅肉擦牙根,次以此膏一丸或二丸溫白湯濃調,抹入左右牙關內,即開。續進別藥,宜用瓦器熬。解風痰壅盛,薑湯下;咽喉腫痛,茶清調下或薄荷湯下。

重舌木舌鵝口滿口生粒風

重舌者,舌下有像小舌也,因胎毒上攻所致。木舌乃胎熱上衝,其舌腫滿。鵝口,熱毒並攻口內,牙根上下生白屑如粟,以銀針挑破。其重舌、木舌,俱以銀針挑斷舌下筋,刺去惡血,宜用化毒丹、雄片散搽服。

化毒丹 治胎熱、夜啼、重舌、木舌、鵝口。

犀角(銼末) 甘草 生地 京墨 □□

各等分,為末,蜜丸,芡實大。白湯化服一丸。

雄片散 搽重舌、木舌、鵝口白瘡,皆效。

雄膽 硃砂(各二錢) 胡黃連(一錢五分) 冰片(一分)

上為細末。搽之。

又 重舌藥末

黃丹 硼砂(各一錢) 殭蠶(五分) 冰片 麝香(各四釐)

上為末。以銀針挑舌下紫根,搽之立效。

木舌藥末 亦用銀針挑舌下紫根,去其惡血。

黃連 黃柏 青黛 辰砂 牙硝(各一錢) 硼砂 牛黃 雄黃(各五分) 冰片(一分)

上為細末。搽之立愈。

連翹飲 治胎熱、胎毒,月內臍風、撮口,重舌、木舌,米碎、黃臘諸風,夜啼,滿口生瘡,清火化痰,月內一切諸症,悉能主之。

歌曰:大連翹飲(荊)芥防風,赤芍歸(須)柴(胡甘)草木通,活石(黃)芩蟬(蛻)梔子瞿(麥),牛蒡車前(子)最有功。

宜加川連、酒洗全蠍二味,燈心、薄荷為引,白水煎,每服二錢。《準繩》加紫草煎,熱甚加大黃、全蠍妙。

又方 治重舌,舌下腫如核皆治。

川連 當歸(須) 陳皮 竹茹 法半夏 桔梗 赤茯苓 生地黃 甘草

上銼。地黃根、薄荷引,水煎服。

又二方 治木舌。

金銀花 防風 荊芥 牛蒡子 薄荷 梔子 玄參 桔梗 炒芩 玄明粉 大黃

上等分,生地黃根引,白水煎。

千金龍膽湯 治胎驚,月內氣盛發熱,臍風撮口壯熱,血脈盛實,四肢驚掣發熱,及變蒸不解,並諸驚癇,悉皆治之。

龍膽草 釣鉤藤 柴胡 黃芩 桔梗 芍藥 茯苓 甘草(各五錢) 大黃(煨,二錢五分)

《直指方》加防風、麥冬以導心熱,黃芩減半。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盅,煎半盅服之,以漸加服,得利即止,北棗煎服。

天麻丸 治因斷臍後,為水濕風冷所乘,入於臍,流於心脾,遂令肚脹臍腫,四肢柔直,日夜多啼,不能吮乳。此藥利驚化痰,凡鉤腸、鎖肚、撮口,並宜服之。

南星(炮,二錢) 白附子(炮) 牙硝 天麻 五靈脂 全蠍(焙,各一錢) 輕粉(五分) 巴豆霜(二分五釐)

上末,糊丸,麻子大。每服三丸,薄荷、生薑煎湯下。

夜啼

夜啼有三,有胎熱,有陰寒臟冷,有客忤驚觸。胎熱,虎口紋紫,見燈愈啼,宜化毒丹,見前頁。或渾身壯熱夜啼,宜碧玉散。陰寒者,或感冒寒氣,或兒臟腑虛寒,腹痛即啼,面白而青,大便或青或不化,宜茱萸丸。或陰盛,於夜則冷動,冷動則為陰極發躁,寒盛作疼,所以夜啼不歇也,鉤藤飲。客忤驚觸者,面青紋青,若恐懼之狀,琥珀抱龍丸、膏辰散。

碧玉散

柏葉(五分) 南星 殭蠶 全蠍 鬱金 雄黃(各一分)

上末。每服五分,薄荷蜜水調下。

茱萸丸 治胎冷夜啼。

吳萸 南木香(各二分) 甘草(五錢)

上為末,薑汁打老米糊丸,芡實大。白湯化下一丸。

鉤藤飲

釣鉤藤 白茯苓 川芎 當歸 木香 甘草 白芍

上各等分,白水煎。

琥珀抱龍丸 治驚觸,夜啼,各驚風俱治,兒可常服。真廣東方。

琥珀 天竺黃 白茯神 山藥(微炒,各三錢) 人參 枳殼(炒,各一錢) 枳實(麩炒,一錢) 膽星 硃砂(各五錢,另研粉草一錢五分) 檀香(五分) 金箔(五十片)

上硃砂、金箔為衣,余為末,薑汁打和,蒸餅為丸,芡實肉大,當風處自干。燈心、薄荷湯下。

膏辰散 治驚風、客忤、夜啼。

石膏(一兩) 硃砂(三錢)

上末。一歲三分,月加一分五釐,燈心、薄荷湯下。

安神散 治小兒夜啼不止,狀若鬼祟。

蟬蛻(七個)

用下半截為末,薄荷湯下,入酒少許,妙。

面部辨症要訣

正面圖

額上紅多熱燥多,若逢青色急驚疴。形如昏暗多應死,青貫山根奈若何。囟門腫起定為風,此候應知最是凶。忽陷成坑如盞足,不過七日命應終。印堂青色搐驚多,紅主心驚白主和。或見微微輕紫色,只因客忤症相過。山根青現兩連驚,紫赤傷脾吐瀉因。紅色夜啼聲不歇,若逢白色死之形。年壽黃為吐瀉基,若然㿠白是為虛。兩頰赤為啼哭熱,更兼黃色吐因之。鼻準微黃紫庶𠘧,枯黃死症里應危。人中短數緣吐利,黑形唇反定難醫。鼻門黑燥渴難禁,面黑唇青命難存。肚大青筋皆惡候,更嫌身有直身紋。唇上鮮紅潤者平,燥乾紅熱即黃生。自形失血青驚重,黑紋繞口死之徵。承漿青色食時驚,黃多吐逆是真形。煩躁夜啼青主吉,《金匱》青生亦主驚。青衄生於左太陽,須驚一度見推詳。赤是傷寒微燥熱,黑青多是乳傷多。右邊青衄不須多,有則頻驚怎奈何。紅赤為風抽眼目,黑青三日見閻王。忽見眉根紫帶青,看來立便見風生。青紅碎雜風將起,久病眉紅是死形。白睛青色主肝風,積熱黃形不及瞳。若見黑暗黃色見,傷寒發疽足其蹤。兩頰風池二處黃,躁啼吐逆色鮮紅。更加火煅多躁煩,肺家客熱死非常。兩臉黃為痰塞咽,青色肝風紅主熱,赤是傷寒黃主淋。赤紅二色分兩頰,左腮紅為痰氣盛,右腮赤為傷寒症。面而黧黑危急形,面帶紅微驚且熱。面白黃多吐利因,面青唇白急驚成。面紅唇赤是傷寒,面目皆黃濕熱端。面黃弄舌心煩躁,面腫虛浮咳利干。兩眉紅主夜啼多,眼胞浮腫咳之久,不然因疳瘧利疴。瞑目昏昏欲睡兮,不轉睛面半露微。縱開目內無光彩,此症由來號慢脾。耳輪乾燥骨蒸容,聤聤耳內耳流膿。耳輪冰冷知麻症,耳後紅絲縷亦同。鵝口口中皆白垢,脾熱必然多口臭。魚口鴉聲最不祥,舌唇黑色應難救。口張出舌是驚風,重舌木舌熱於中。舌上生舌陽毒結,舌上芒刺病難醫。牙齦白滑白蠟風,舌上黑色命將休。舌短難言死可知,咬牙寒戰痘瘡傳。牙齦出血是牙鮮,齒嚼咬人不久延。牙槁焦枯脾熱致,牙床癢□咬牙疳。牙關緊急驚風使,涎來青白曰寒虛,壅塞風痰吐盡奇。呵欠面黃脾土虛,面青呵欠是驚迷。面紅呵欠為風熱,呵欠久病陰陽離。

額上屬心,鼻準屬土,左腮屬肝,右腮屬肺,下頦屬腎,五臟之色,俱現於面。心火赤,脾土黃,肺金白,腎水黑,肝木青,各形其色以主之。詳視其潤澤焦枯何如,潤澤者生,焦枯者死。其五臟之竅,心開竅於舌。紅紫,心經熱盛也。舌心黑,火亢極也。舌心淡而苔活,虛冷也。脾開竅於口。唇乾燥,風熱也。淡無血色者,虛弱也。口左抽搐,痰盛夾驚也。口右抽搐,夾熱風發也。口臭牙腫,脾胃熱也。準頭,鼻珠也,脾土主之。紅燥,脾火盛也。或黃黑者,脾氣絕而死也。肺開竅於兩鼻孔,皮毛主之。感冒風寒者,噴嚏流涕也。鼻屎乾硬者,火熱也。腎開竅於耳,耳鳴,腎不足也。兩耳焦枯而黑者,病危不治也。肝開竅於目。如睛向上不下,名天吊,風也。口眼扯左,脾家痰動也。眼無光彩者,不治之症。但凡小兒,大率為病,肝與脾經,驚風痰熱,四症八候,當詳辨而須知焉。

推拿燈燋法度

小兒牙關緊閉,將兩頰車揉之,則自開矣。

開首推法,宜從額心掐至承漿,以掐代針,行血氣。

口眼相邀扯右邊,此是肝風動極,將兒左耳珠墜左去,即平。

如口眼扯居左邊,此是脾家痰動,將兒耳珠墜扯右去,即平。

如眼向上不下,此名天吊風,將兩耳珠往下一掐一扯,即轉。

嬰兒三朝七日之內,如見眼角、鼻準、人中有微黃而口放乳縮緊者,此臍風也。其藥治方法,載於首卷。又宜用燈心火於囟門四燋,喉下一燋,心演三燋∴,眉心、承漿、人中、兩手大指少商各穴各一燋,臍輪六燋,臍心口一燋,臍風便止,而黃即退,此治臍風妙法也。但臍風最緊,誠為可畏。其症鎖喉撮口,俗云魚口風,原因父精母血中之胎毒所發也,是以十無一生。或有外因風濕所傷,或因尿在衣內,遂襲成風。或因臍落之後,浴水入臍所致。或臨盆產母立高,小兒落地,胞尚未來,臍帶吊動肚皮脂膜,以致血脈沸騰,急脹如鼓,風痰潮作,更襲外風,而鎖喉、撮口、噤風之症,險而難醫治矣。

小兒諸症用燈火穴法

嘔逆吐乳,人事昏迷,心窩穴一燋,中脘七燋,腹下一燋,虎口、曲池各一燋。

兩眼翻白,青筋,氣吼,撮口,吐沫,驚風也。鼻梁、心演、兩手總筋、兩足鞋帶穴各一燋。

慢驚風,因遂日被唬,雨濕所傷,為恐所致。露睛昏睡,咬牙口歪,心間迷悶,多於吐瀉後得之。宜掐住眉心良久,太陽、心演推之,又用燈火於眉心、心演、虎口、湧泉各穴各一燋。

正身圖

身背圖

寒熱不均,有傷脾胃,飲食太過,胃不克化,氣吼肚膨,腹上青筋,兩眼翻白,用燈心火於心演三燋…,囟門直下眉心三燋,肚臍四燋,兩膝鞋帶、總筋各一燋。

冒寒受風,風痰湧結,吼氣不絕,口吐白沫,四肢亂舞,眼目翻白,用燈火斷虎口一燋,囟門四燋,口角四燋,心演、臍下各一燋。

夜啼,肚青筋,腹脹如鼓,哭聲大叫,一哭一死,手足熱跳。用燈火斷眉心一燋,太陽、太陰各一燋,囟門四燋,淚下一燋,平心三燋…。

小兒有因乳哺被唬,或吃冷物傷卻榮衛,大叫一聲一死,眼閉一掣一跳,聞響即驚,心經有熱。用燈火斷囟門、口角各四燋,肩井、𦙒肘、手掌心、心演、鼻梁、鞋帶各一燋。又用車前子擂服。

嬰兒有因乳母當風睡臥,或月內受風,痰湧心口,落地眼紅,撮口捏拳,頭偏左右,哭不出聲,腹上青筋氣急。用燈火斷喉下直至胸前下,繞臍四燋。腹上青筋亦用燈火斷之,百勞穴二燋。

天吊驚,因母乳在風處食乳所傷,使風痰經於胃口,頭仰後,腳後伸,手後伸,眼目向上。用燈火囟門四燋,肩井二燋,總筋、鞋帶各一燋,淚下二燋,繞臍四燋。又宜用鵝一隻,縛腳掛住取□鵝口之涎,與飲即愈。

運水入土,能治脾土虛弱,小便赤澀。如脾土虛瀉,即運土入水。

總筋屬土,總五行以應脾胃,主溫熱,外通板門,周流一身,壅塞之症,諸驚掐此。

掐心一節及勞宮一節,推三關能出汗,後做黃蜂入洞,心在中指尖。

天河水在總筋下橫三指位,掐,名清天河,治心經有熱。

橫紋掐至中指尖,治吐。

無名指屬肺,掐肺一節及離宮之節,止咳嗽,離宮至乾要輕。

小指屬腎,掐腎一節及小橫紋、大橫紋,退六腑之熱,治小便赤澀。

運五經,治五臟六腑氣不和。

運四橫,和上下不足之氣,氣急氣喘,肚腹疼痛。

大指屬脾,掐脾一節,屈指為補,治小兒虛弱,飲食不進。

板門在大指節下五分,掐,治氣促、氣攻。

橫紋兩旁乃陰陽二穴,就橫上以兩大指中分兩旁,瀉二便不通並治臟腑虛弱。

運八卦,開胸膈之痰結,左轉止吐,右轉止瀉。

天心穴乃乾宮,入寸許(左天心,右勞宮),止天吊、驚風、口眼歪斜,運之效。

清天河,分陰陽,赤鳳搖頭,掐中指一節及指背一節,止咳嗽。

掌面推法捷徑須知歌

掌背穴圖

一掐心經二勞官,推上三關汗即通。如若不來加二扇,黃蜂入洞助其功。側掐大腸推虎口,螺螄穴用助生功。內傷泄痢並寒瘧,肚脹痰吼氣可攻。一掐脾經屈指補,艮震重揉肚脹宜。肌瘦面帶黃色是,飲食隨時可進之。腎經一掐二橫紋,推上為清下補盈。上馬穴清同此看,雙龍擺尾助其功。肺經一掐二為離,離乾二穴重按之。中風咳嗽兼痰積,起死回生便餉時。一掐腎水下一節,便須二掐小橫紋。退之六腑涼將至,肚膨閉塞一時寧。總筋一掐天河水,潮熱周身即退涼。再加水底撈明月,終夜孩啼即止聲。運行八卦開胸膈,氣喘痰多即便輕。板門重揉君記取,即進飲食立安寧。眼翻掐小天心穴,望上須當掐下平。望下即宜將上掐,左邊掐右右當明。運土入水身羸瘦,土衰水盛肚青筋。運水入土膨脹宜,水衰土盛眼將睜。陰陽二穴分輕重,寒熱相攻止瘧痢。痰熱氣喘陰重解,無吼無熱用陽輕。運動五經驅臟腑,隨時急運四橫紋。

大指往下直推為瀉脾,旋推為補。

熱則旋推,從坎入艮,寒則旋推,從艮入坎。

掐五指背節及重重揉捻,醒人事,治驚唬,百病離身。

靠山穴在大指下,掌根盡處腕中,能治瘧疾痰壅。

一扇門、二扇門在中指兩旁,夾界下半寸是穴,治熱不退,汗不來,掐此則汗。

威靈穴在虎口下兩旁岐有圓骨處,遇卒死症,揉掐即醒,有聲則生,無聲則死。

精靈穴在四指、五指下半寸,夾界是穴,揉掐治痰壅、氣促、氣攻。

二人上馬在小指下、側里對為宮是穴,治小便赤澀,清補腎水。

外勞在指下、正對掌心是穴,治糞白不變,五穀不消化,肚腹泄瀉。

一窩風在掌背根盡處是腕中,治肚痛極效,急慢驚風掐即轉,又掐中指尖止瀉。

陽池穴在掌背根下三寸是,治風痰頭痛。

外運八卦,能令渾身酥通。

腳上諸穴治症

承山穴,小兒往後跌,將此穴久掐久揉,即愈。

鞋帶穴,小兒往後仰,掐此效。

解谿穴,治驚吐瀉,掐此即止。

若小兒驚急掣跳,寒戰咬牙,將小兒兩腳大指一節久揉久掐即止。又在大敦穴拿之,或鞋帶穴對拿即轉。

委中穴,小兒身往前撲,掐此穴身便直。身若向後,即將鬼眼穴掐住即止。

撲忝穴,治小兒吼喘,將此穴處上推下掐即止。如小兒急死,將口啄之則回生,名老虎吞食。

揉龜尾、揉臍,治小兒水瀉、膨脹、臍風、急慢等症。如小兒病弱,在大敦按之無脈,又在解谿再按或無脈,則難醫也。如兩處有脈,可將人參一二分與服,即轉,不可太多,醫須知之。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