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病原論
夫小兒者,幼科也。初生者,曰嬰兒。三歲者,曰小兒。十歲者,曰童。子有大小之不同,病有淺深之各異,形聲色脈之殊,望聞問切之間,若能推究於斯,可謂神聖工巧者矣。蓋望者,望貌辨其色也。假如面部左腮屬肝,右腮屬肺,額屬心,鼻屬脾,頦屬腎。肝病則面青,肺病則面白,心病則面赤,脾病則面黃,腎病則面黑,是乃望而知之也。聞者,聞聲知其症也。假如肝病則聲悲,肺病則聲促,心病則聲雄,脾病則聲慢,腎病則聲沉,此屬於臟;又大腸病則聲長,小腸病則聲短,胃病則聲速,膽病則聲清,膀胱病則聲微,此屬於腑,是乃聞而知之也。問者,問病究其原也。假如好食酸則肝病,好食辛則肺病,好食苦則心病,好食甘則脾病,好食鹹則腎病,好食熱則內寒,好食冷則內熱,乃問而知之也。切者,切脈察其病也。假如小兒三歲以下有病,須看男左女右手虎口三關。從第二指側看,第一節名風關,第二節名氣關,第三節名命關。辨其紋色紫者屬熱,紅者傷寒,青者驚風,白者疳病,黑者中惡,黃者脾之困也。若見於風關為輕,氣關為重,過於命關則難治矣。至三歲以上,乃以一指按寸關尺三部,常以六七至為平。添則為熱,減則為寒,浮洪風盛,數則多驚,沉遲為虛,沉實為積,是乃切脈而知之也。大抵小兒之疾,大半胎毒而少半傷於食也。其外感風寒之症,十一而已。蓋小兒之在胎也,母飢亦飢,母飽亦飽,辛辣適口,胎氣隨熱。情欲動中,胎息輒躁。或多食煎煿,或恣味辛酸,或嗜欲無節,或喜怒不常,皆能令子受患。其為母者,胎前既不能謹節,產後又不能調護,是以惟務姑息,不能防微杜漸。或未滿百晬而遂與鹹酸之味,或未及周歲而輒與甘肥之物,百病由是而生焉。小兒脾胃本自嬌嫩,易於傷積,且如乳食傷胃則為嘔吐,乳食傷脾則為吐瀉,既久則成慢驚,或為疳病。乳食停積則生濕痰,痰則生火,痰火交作則為急驚,或成喉疳。痰火結滯則成癇吊,或為喘嗽。胎熱胎寒者,稟受有病也。臍風撮口者,胎元有毒也。鵝口口瘡者,胃中有濕熱也。重舌木舌者,脾經有實火也。走馬牙疳者,氣虛濕熱也。愛吃泥土者,脾臟生疳也。胎驚睡啼者,邪熱乘心也。變蒸發熱者,胎毒將散也。丹毒者,火行於外也。蘊熱者,火積於中也。中惡者,外邪乘也。睡驚者,內火動也。喉癉者,熱毒也。眼痛者,火盛也。膿耳者,腎氣上衝也。鼻塞者,因冒風邪也。頭瘡者,熱毒攻也。臍瘡者,風濕中也。尾骨痛者,陰虛痰也。諸蟲痛者,胃氣傷也。陰腫疝氣者,寒所郁也。盤腸氣痛者,冷所搏也。脫肛者,大腸虛滑也。遺尿者,膀胱冷弱也。尿濁者,濕滯脾胃也。便血者,熱傳心肺也。下淋者,膀胱鬱熱也。吐血者,榮衛氣逆也。小便不通者,有陰有陽也。大便秘結者,有虛有實也。解顱鶴節者,胎元不全也。行遲發遲者,氣血不充也。龜胸者,肺熱脹滿也。龜背者,風邪入脊也。語遲者,邪乘心也。齒遲者,腎不足也。瘧者,膈上痰結也。痢者,腹中積也。咳嗽者,肺傷風也。喘急者,痰氣盛也。心痛者,蟲所齧也。腹痛者,食所傷也。內傷發熱,則口苦舌乾也。外感發熱,則鼻塞聲重也。腹脹者,脾胃虛弱也。腫者,土虧水旺也。黃疸者,脾胃濕熱也。斑疹者,陰陽毒氣也。自汗者,氣虛也。積者,有常所、有形之血也。聚者,無定位、無形之氣也。胃者,主納受也。脾者,主運化也。脾胃壯實,四體安寧。脾胃虛弱,百病蜂起。故調理脾胃者,醫中之王道也。節戒飲食者,卻病之良方也。驚疳積熱者,小兒之常病也。望聞問切者,醫家之大法也。若夫療疾用藥如箭,箭中鴻心者,則又可以心悟而不可以言傳也。孟子所謂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斯言得之矣。
辯蒸變論
兒誕生後,三十二日一變蒸,六十四日二變蒸。變者,變生五臟;蒸者,蒸養六腑,長血氣而生精神,益智慧也。三百二十日,十變蒸畢,神智有異於前也。其蒸變燒熱,形狀似驚,耳尻俱冷,口內上唇有白泡如魚目粟米大者,是也蒸變之候。口唇舌色俱照尋常無異,燒熱雖有重輕,精神卻不喪失,口氣必不暴戾,輕則三四日解,重則六七日平,不可妄投藥餌,聽其自愈者妥。
入門審候歌
觀形察色辨因由,陰弱陽強發硬柔。要知有熱肚皮求,鼻冷便知是瘡疹。渾身皆熱是傷寒,上熱下冷傷食病。
五指梢頭冷,驚來不可當。若逢中指熱,必定是傷寒。中指獨自冷,麻痘證相關。女右男分左,分明仔細看。
面部五臟定位圖
下頦屬腎水,北
左腮屬肝木,東
額上屬心火,南
鼻準屬脾土,中
右腮屬肺金,西
觀面部五色歌
面赤為風熱,面青驚可詳。心肝形此見,脈證辨溫涼。脾怯黃疳積,虛寒𭼞白光。若逢生黑氣,腎敗命須亡。
觀面五臟形色歌
心 心經有冷目無光(太陰黑,目無光彩,此心經冷也),面赤須言熱病當(面頰赤色,此為心有熱也),赤在山根驚四足(山根赤色,心經主風,下至準頭惡也),積看虛腫起陰陽(三陰三陽虛,肺心有積也)。
肝 肝經有冷麵微青(面青為肝受冷,主發驚也),有熱眉胞赤又臨(眉上有紅赤,為肝有熱也),髮際白言驚氣入(髮際至印堂略白者,為肝驚也),食倉黃是積果深(眉上有紅,亦為肝有熱也)。
脾 脾冷應知面色黃(面黃印堂反白者,為脾冷也),三陽有病熱為殃(三陽上白者,為脾熱也),青居髮際生驚候(髮際及印堂色青者,脾驚也),唇口皆黃是積傷(上下唇黃為脾受積也)。
肺 肺受面白冷為由(白色在麵皮及人中或青者,皆肺冷也),熱赤人中及鼻頭(人中及鼻頭有赤者,肺有熱也),青在山根驚四星(山根青色是肺受驚也)。熱居髮際能為仇(髮際亦赤色,乃有積也)。
腎 面黑常知腎臟寒(面帶黑者,腎有冷也),食倉紅是熱須看(食倉紅者,腎有熱也),風門黃可言驚入(風門黃者,腎有驚也),兩目微沉積所平(兩目微沉,是腎有積也)。
虎口三關脈紋圖
三關在第二指側看第三節。
風關第一節,寅位
氣關第二節,卯位
命關第三節,辰位
虎口,叉手處是也
三關紋色主病歌
紫熱紅傷寒,青驚白色疳,黑時因中惡,黃積困脾端。
又:青色大小曲,人驚拜四足。赤色大小曲,水火飛禽蹼。
紫色大小曲,傷來面魚肉。黑色大小曲,脾風微作搐。
小兒指脈歌
小兒食指辨三關,男左女右一般看。皆知初風中氣候,末是命關易亦難。要知虎口氣文脈,倒指看紋分五色。黃紅安樂五臟和,紅紫依稀有捐益。紫青傷食多虛煩,青黑紋時症候逆。忽然純黑在其間,好手醫人心膽寒。若也直上到風關,粒米短長分兩端。如槍沖射驚風至,分作指又有數般。虧反里順外為逆,順逆交連病已難。又頭長短有可救,如此醫人仔細看。孩兒無事忽大叫,不是感風是天吊。大叫氣促長聲粗,誤吃熱毒悶心竅。急須吐下卻和脾,若灌驚藥直堪笑。
急驚
夫急驚者,多由小兒氣血怯弱,肌膚軟薄,神氣未備,臟腑未全。在捧抱者,愛護如執玉捧盈之類,不令疏虞可也。若彼掀其惡逆之音,凶猛怪詫之物,觸犯小兒,則致面青口噤,或聲嘶而厥差,過則容色如故,良久復作。其身熱面赤,口乾引飲,口鼻中氣熱,大小便黃赤色,惺惺不睡,牙關緊急,壯熱涎潮,上竄反張,搐搦顫動,唇口眉眼眨引頻並,其脈浮數洪緊,蓋熱盛則生痰,痰盛則生風,偶因驚則發耳。此急驚,屬於肝木風邪,痰熱有餘之症。治宜清涼苦寒□□之藥,以敗毒散之類及鎮驚治之。
□□□□治症。
□□□□□□血,兩足擺跳,肚腹抽動,或神緩而摸體尋衣,或□篤而神昏氣促,噴藥不下,通關不嚏,心中熱痛,大叫者,不治。
敗毒散 治急驚發搐,一切冒感風寒,頭疼發熱,咳嗽鼻塞,聲重,眼上視等症。
天麻 白附 全蠍 殭蠶 地骨皮 川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赤茯苓 川芎 桔梗 枳殼 甘草
上姜三片,水煎服。加防風、荊芥,名荊防敗毒散,亦好。
家傳祛風至寶散 治小兒驚熱發表,冒感諸熱症。
防風 赤芍 薄荷 川芎 歸鬚 甘草 玄明粉 大黃 炒梔仁 連翹 桔梗 麻黃 荊芥 活石 石膏 川羌活 獨活 桔梗 枳殼 前胡 柴胡 天竺黃 川連 天麻 白附 殭蠶 全蠍 膽星
各等分,為末。俱用燈心薄荷湯下。
通關散 治諸驚風,牙關緊急,服藥不下用。
生半夏 牙皂角 細辛
等分為末。吹鼻。
破關散 治牙關緊急,無門下藥。
生南星末(五分) 冰片(少許)
為末。擦牙,合熱便甦醒。
稀涎散 治諸驚風,忽然若醉,四肢不收,痰涎搐搦,氣關不通。
牙皂角(一錢) 礬 生半夏(各五分)
牙關緊閉不能通,細末湯調最有功。
急驚丸 治一切潮熱,急驚風痰,客忤痰盛等症。
天麻 全蠍 川羌活(各一錢) 膽星(五錢) 天竺黃(三錢) 辰砂 明雄黃(各二錢) 殭蠶(炒,一錢) 白附(五分) 麝(二分)
上末,蜜丸,龍眼核大,金箔為衣。燈心薄荷湯下。
鎮驚丸 治夜啼潮熱,咳嗽風痰,傷暑急驚,口舌生瘡等症,皆效。
海金砂 青黛 石膏 六一散(各一兩) 辰砂 硃砂(各三錢) 天竺黃 寒水石 青礞石(各一兩) 麝(二分) 冰片(一分)
上為末,綠豆粉糊丸,硃砂為衣。燈心薄荷湯下。
抱龍丸 劉旭東先生秘傳驗方,專治小兒急驚發搐,五癇諸症,皆效。
天竺黃(六錢) 膽星(一兩) 真牛黃(三分) 真雄膽(五分) 麝香(五分) 天麻(七錢) 防風 白附(火煨,五錢) 全蠍(四錢) 真殭蠶(炒,五錢) 明雄黃(二錢) 金箔(三十片)
上為末,蜜丸,綠豆大。每服一丸,燈心薄荷湯下。
防風通聖散 治小兒熱甚驚風,或風熱瘡疥久不愈者,諸般風熱之症。
煅石膏 炒芩 桔梗(各一兩) 甘草(二兩) 活石(六兩) 防風 川芎 大黃 麻黃(各五錢) 芍藥 薄荷葉 當歸(各五錢) 荊芥 山梔仁 炒白朮(各二錢五分) 連翹(五錢) 玄明粉(五錢)
賈同知通聖散去白朮,換入砂仁三錢。
上銼。每貼二錢,姜煎服。
慢驚
慢驚之候,多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以致吐瀉,日久中氣大虛,而致發搐。發則無休止時,其身冷麵黃不渴,口鼻中氣寒,大小便清白,昏睡露睛,目睛上視,手足瘛瘲,筋脈拘攣,其脈沉遲散緩。蓋脾虛則生風,風盛則筋急,俗雲天吊風者,即此候也。此慢驚屬於脾土,中氣虛損不足之候。治宜和中甘溫補氣之劑,以醒脾散之類主之。
慢驚不治症:慢驚四肢厥冷,吐瀉咳嗽,面黯神慘,啞聲胃病,兩脅動氣,口生白瘡,發□□頭,眼睛不轉,涎鳴喘溢,大小便不禁,手足一邊牽引者,皆不治。
醒脾散 治小兒吐瀉不止,慢驚風,脾困昏沉,默默不食。
人參 白朮 茯苓 木香 全蠍 殭蠶 天麻 白附 甘草
上薑棗煎服,又加石菖蒲亦妙。
一方去殭蠶、天麻,加南星、炒半夏、陳皮、陳倉米二百粒,煎服,屢驗。
太乙保生丹 治慢驚尚有陽症。
全蠍(十四個) 白附(生) 殭蠶 膽星 蟬蛻 琥珀(各一錢) 麝香(三分) 防風 硃砂(各一錢) 金箔(三片)
上為末,芡實大。每服二丸,薄荷湯下。
聚寶丹 治慢驚風。
人參 茯神 琥珀 天麻 殭蠶 防風 南星 生白附 全蠍(各一錢) 硃砂(五分) 麝(一分)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片,菖蒲湯調服。
蟬蠍散 方傳慢驚。
全蠍(七個,去尾) 蟬蛻(二十一個) 甘草(二錢五分,炙) 南星(一個,火炮)
上為末。每服五分,白朮煎。
王氏惺惺散
人參 茯苓 木香(焙) 天麻 白扁豆 陳皮(炒) 全蠍(焙)
上為末。每次五分,薑棗煎服。
烏沉湯 治驚風,祛風助胃。
天麻(二分) 人參(一分) 生川烏(五釐) 全蠍(焙) 南星(炮) 南木香 甘草(五釐)
上姜三片,白水煎服。
保幼化風丹 治小兒四證八候。
白附 生南星 生半夏 川烏 川鬱金(各一兩)
上為末,裝入臘月黃牛膽內,陰乾百日,取出研為末,每一兩,入雄黃、硃砂、硼砂、縮砂各一錢,冰片三分,麝五分,共為末,蜜丸,豌豆大。薄荷、燈心研化下。
夫小兒有熱,熱盛生痰,痰盛生驚,驚盛則搐,搐盛則牙關緊急而八候生焉,搐搦掣顫反引竄視是也。搐者,兩手伸縮;搦者,十指開合;掣者,勢如相撲;顫者,頭偏不正;反者,身仰向後;引者,臂若開弓;竄者,目直似怒;視者,睛不活,是謂八候也。其四證者,即驚風痰熱也。而化風丹悉能主之,所以急慢驚風服之,皆效。此神方也,不可輕棄,當珍惜之。
慢脾風
蓋由慢驚傳次而至。慢驚之後,吐瀉損脾,病傳已極,總歸虛處,惟脾所受,故曰慢脾,又名虛風。其病則面赤額汗,舌短頭低,眼合不開,困睡中搖頭,吐舌頻嘔腥臭,噤口咬牙,手足微搐而不收,或身冷,或身溫,而四肢厥冷,其脈沉微。治法大要,生胃回陽,宜黑附湯之類,俟胃氣漸復,則用異功散溫平而調理之。不治症:慢脾身冷黏汗,直臥如屍,喘嗽,頭軟背直,口噤搖頭,痰如牽鋸之聲,面無潤澤之色,縮唇氣粗者,不治。
黑附湯 治四肢厥冷,慢脾風,大能生胃回陽。
附子(三錢,泡去皮) 南木香(一錢) 白附(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每服三錢,生薑五片,煎服。若是手暖而蘇者,即止。
異功散 治小兒吐瀉,不思飲食,此藥溫中壯胃,療虛冷慢脾風。
人參 茯苓 炒白朮(各一錢五分) 橘紅(七分) 南木香 炙甘草(各五分)
上銼。分三服,薑棗煎服。
家傳燒酒丸 治小兒脾胃虛冷,寒熱似瘧,或吐或瀉,虛浮,久瀉腹痛,專治慢脾,神效。
附子(一兩二錢,烏豆同煮,曬乾,去豆不用) 藁本(去蘆,一兩) 白附(一兩) 蒺藜(一兩四錢) 天麻(二兩,五味銼,用老酒浸一日一夜,將五味煎過,曬乾) 白芷(一兩,酒洗,不蒸) 牡蠣(黃泥包,煉過,一兩五錢) 遠志肉(用甘草煎水浸一日一夜,蒸過曬乾,二兩) 阿膠珠(五錢) 麝香(一分)
上為細末,後入麝香、麵粉丸,龍眼核大。每服一丸。宜用燒酒大半盅,同在飯甑蒸熟,調服。其酒亦化為水,不過藉此以行藥力。上好,極其神驗。
加減六君子湯 治慢脾後,用此藥收功。
人參 炒白朮 白茯神 陳皮 法半夏 石菖蒲 天麻 甘草
薑、棗煎服。
歸脾湯 補心脾,血氣兩虛自汗,慢脾神昏發搐身冷皆治。
人參 炙黃耆 白茯神 炒白朮 當歸 遠志 酸棗仁 龍眼肉 南木香 甘草
上用龍眼肉七個,為引,□□□。
理中丸 福省鼓山為霖大老和尚傳。
白乾薑(一斤,炙) 上好白朮(土炒,一斤) 附子(制,四兩) 參(四兩) 粉草(十二兩) 真厚桂(四兩) 白豆蔻(二兩)
上為末,蜜丸。
專治小兒慢脾,男婦虛弱,腹內不安,嘔吐久嗽,勞傷諸症。
嘔吐氣急,薑湯;心腹疼痛,茴香湯;四時瘧疾,薑湯;白痢,山楂湯;虛勞諸症,薑湯;胃寒久嗽,薑湯。傷寒發熱,孕婦,閉急熱症,俱不可用。
癇症
大約胎內受驚及兒聞大聲大驚而得。蓋兒神氣尚弱,驚則神不守舍;或因飲食失節,脾胃受傷,積為痰飲,以致痰迷心竅,故發則旋暈顛倒,口眼相引,目睛上搖,手足搐搦,脊背強直,少頃乃蘇。大率痰熱滯於心竅,邪氣在心,積驚成癇。治宜通行心氣,調平血脈,順氣豁痰,是其要也。痰在膈上,兒大者必用吐法,瓜蒂散。否則疏風下痰,保生丹或牛黃丸。常服斷癇丹亦當驗症,隨輕重而用之也。
瓜蒂散 兒大體實,痰迷上膈者,可吐。
瓜蒂 淡豆豉 赤小豆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三分,量兒大小與之,白湯調下。
保生丹 風痰極盛,宜用此以利之,使痰從大便出。
牛黃(一錢五分) 天麻 青礞石(硝伴煅) 生南星(用蛤蟆膽汁伴) 全蠍(酒洗) 生半夏(用麻黃各一兩,水一碗,煎乾為度,去麻黃不用) 牙皂 硃砂(另研,各三錢) 輕粉 麝(各一錢) 巴豆(三十五粒,水浸七日,紅棗三十五粒□□□□□□□□□□□□□黃焦色,去豆麵不用。
將棗去皮搗爛,和諸藥□□□□□□□□□□□□化下。
牛黃丸 截癇,止驚,定搐。
牛黃 琥珀(各一錢半) 天竺黃 菖蒲 遠志 甘草(水煮,各三錢) 膽星(二兩) 天麻 殭蠶(炒) 全蠍(酒洗□□) 麝香(二分) 梟鳥(一個,用新瓦二片,合鳥在內,鹽泥固濟,火煅通紅,冷定取出)
共諸藥為細末,蒸餅糊丸,芡實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燈心薄荷湯下。
斷癇丹 常服斷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