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六腑所屬
五臟屬陰,然痘瘡出自五臟。面部先見,少者為佳,要手足見,方為出透,方妥。六腑屬陽,然麻疹出自六腑。頭面成粒,淡多者易愈(要天庭見多,方為出透,吉)。
心屬火,其色赤,液化汗,舌為苗,小腸為腑,面位在印堂、方廣間。
肝屬木,其色青,液化淚,目為竅,膽經為腑,面部在左臉。
肺屬金,其色白,液化涕,鼻為竅,大腸為腑,面部在右臉。
脾屬土,其色黃,液化涎,口為竅,胃經為腑,面部在年壽、人中處。
腎屬水,其色黑,液化唾,耳為竅,膀胱為腑,面部在顴骨、耳、尻地。
命門與腎相同,屬火,性水,三焦為腑。
然三焦無形狀,在男子藏精,在女子聚胞。
夫痘雖云五臟部位吉凶,皆由胎毒所幹,要在臨機應變,切須認症參詳。蓋痘分順、險、逆三種,務宜靜心看定。初出之時,血點喜淡紅潤澤為順;圓暈成形,乾紅少間,光潤有神為險。形如蠶種,紫色乾枯者,逆也;大率總在氣會血附,紅活鮮明光潤為佳,順也。氣弱血盈,色或紅紫,或紅黃,險也;氣背離血,神去色枯,平陷不滿,逆也。醫者必須隨症立方,因時制宜,存乎人之變通,方為明醫。
頭面部位吉凶歌
五臟精華見面部,痘出部位分輕重;察形觀色審陰陽,切莫守株以待兔;右臉屬肺左屬肝,脾為年壽人中是;心屬印堂方廣間,腎居顴骨耳尻地;五臟部位定吉凶,痘嫌稠密及枯滯;天庭方廣若先沖,心經熱毒勢轟轟;矇頭鎖口及鎖項,多凶少吉藥無功。
頭面部位吉凶圖
痘輕勿藥歌
熱緩神精痘少稀,根窠紅活出參差;四肢溫暖無寒熱,飲食如當渴瀉無;太陽面頰俱光潤,手足壘壘完似珠;更兼腰項當心少,但宜調護不須醫。
痘險貴預防歌
發熱一日即便出,稠密鮮紅減飲食;泄瀉煩渴頭面多,紅斑夾疹二便澀;平闊灰白欠光明,防毒濃瘡水流濕;若此重症須預防,莫待臨期有疏失。
痘逆形症歌
熱極腰疼發不出,昏睡沉沉不納食;一齊湧出蠶種形,紅紫藍斑兼陷黑;邪視皮浮痘若無,頂似塵鋪併火棘;面唇先腫目無神,腳冷如冰漸過膝;無分皮肉一般紅,聲啞唇焦言不出;水泡癢塌並空倉,牙根臭爛同不得;寒戰咬牙症後驚,靨若竹衣便濃血;此皆逆症遇良醫,方可回生奪無力。
痘疹辨疑賦
痘毒蓄積,發為痘瘡。傳染由於外感,輕重過於內傷。初起太陽,壬水克乎丙火;後歸陽明,血水化為膿漿。勢若燃眉,變為反掌。若救焚兮,徙薪何如焦額;如落水兮,拯溺不及褰裳。欲知表裡虛實,須明寒熱溫涼。症候殊形,臟腑異狀。肝火激成水泡,肺主涕而濃漿,心斑紅紫,脾疹赤黃,腎經居下,不受汙濁,為變黑而可防。觀其外症,推於內腑。呵欠頰悶兮,肝木之因;咳嗽噴嚏兮,肺經之象。面目帶赤兮,心火炎於胸膈;手足厥而昏睡兮,脾土困於中央。耳尻屬腎,溫暖如常,二處灸熱,痘症乖張。先觀部位,次察災祥。陽明從目絡鼻,太陽形於頭上。心火炎熱則舌乾面赤,肺金鬱結則胸膈先傷。手足事乎脾胃,肝膽主脅肋之傍。頸項三陽交會,腰背統乎膀胱。外症分明,用心想像。泄者邪甚於下,嘔吐者邪甚於上。氣逆,腹脹隱隱;毒甚而腰痛惶惶。心熱甚而驚搐,胃邪實而顛狂。口燥咽乾,肺受火邪而液竭;便秘溺澀,腎因火旺而津亡。欲識痘之重輕,當觀熱與形狀。毒甚兮心如炎火,勢微兮內外清涼。寒熱往來,神氣爽定,知痘出必禎祥。數番漸出兮,春回寒谷;一齊湧出兮,火烈昆崗。蠶種蚤斑,刻期而歸陰府;蛇皮蟬蛻,引日而返泉鄉。雖怕紫紅,更嫌灰白。最宜淡紅滋潤,切忌黑陷干黃。色要明潤兮,猶恐薄嫩之易破;痘貴幹結兮,又恐癢塌之難當。面頰稀而磊落,清安可保;胸膈密而連串,吉凶難量。頂要尖圓,不宜平陷;漿宜飽滿,切忌空倉。皮喜老而愁嫩,膚愛活而怕光。結實高聳,始終無慮;丹浮皮肉,必主形傷。唇面預腫兮,八九如何可過;腰痛胃爛兮,一七定受災殃。瘡堆口舌,毒纏頸項。咽嗆喉腫,飲食難當。瀉利膿血,毒甚無漿。人力難書,天命匪長。痘瘡焦落,辨別陰陽;人中上下,先靨為良。若是足腰先靨黑,多凶少吉要提防。
治痘用藥權宜
藥貴中病,不貴執方。喜行溫補者,動稱乎文中;專於涼解者,祖述仲湯。痘有緩急,治宜權變。藥之寒熱,法有經常。執其繩脈者,如守株之待兔;惑於方書者,似多歧之亡羊。且如紅紫焮腫兮,涼血為上;灰白平塌兮,補氣最良。出不快兮為表實,而發散可用;二便閉兮是裡實,而疏利何方。毒不能以速散,毒盛者,令微汗之發越;熱不可以盡除,熱劇者,使小便之清長。三陰盛而多寒,必投辛熱;三陽數而多熱兮,無過苦涼。是故補元氣,參耆白朮;養榮血,歸芍地黃。發散表邪,重柴葛而輕桂枝;疏通里實,微枳殼而甚大黃。解熱毒,芩連梔子;快斑疹,紫草荊防。牛蒡連翹,瘡中之要領;甘草乃藥中之君王。玄參、桔梗能治咽痛,木通、車前利其膀胱。氣逆兮陳皮、青皮,胃寒兮丁香、木香。泄瀉兮訶子、豆蔻,嘔吐兮砂仁、藿香。祛風熱兮,蟬蛻、白芷;定驚搐兮,天麻、殭蠶。頭痛兮,川芎、藁本、蔓京可用;腰疼兮,杜仲、牛膝、玄胡索堪當。麥冬、乾葛,清心而止煩渴;厚朴、腹皮,療水腫而消腹脹。五味、杏仁,潤肺止嗽而定喘;山楂、枳實,消食行滯氣為良。痰實,半夏、南星、貝母;汗秘,羌獨、紫蘇、麻黃。紅花、丹皮可除血熱,鹿茸、川山甲,能起痘瘡。食積,麥芽、神麯、草果;後重,枳殼、檳榔、木香。犀角、羚羊解乎心肺之熱,秦艽、香附退乎脾胃之黃。乳香、沒藥止痛,乾薑、附子回陽。前胡、蘇子能消痰嗽,豬苓、澤瀉、茯苓清小腸。此乃藥味加減之大要,若病之輕重,各有主方。
用藥法象
夫藥有寒熱溫平之性,酸苦辛鹹甘淡之味。氣味陰陽不同,浮沉升降各異。酸為木化,咸乃因水而生;火若土甘,辛則緣金而致。輕清成象本乎天,重濁成形本於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氣為陽,氣厚為陽中之陽,氣薄為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氣厚則發熱。味為陰,味厚為陰中之陰,味薄為陰中之陽。味薄則通,味厚則泄。清之清者發腠理,陽中之陽,厚之氣。清之濁者實四肢,陽中之陰,薄氣使,濁之濁者走五臟,陰中之陰,乃厚味。濁之濁者歸六腑,陰中之陽,薄味耳。辛散酸收淡滲泄,咸軟苦泄甘緩結。橫行直達要推詳,五味之能雖悉別。由此觀之,則藥性為立方之綱領也。今詳訂治痘藥性,辨證諸方開具於後。
治痘合用藥性
升麻 苦平微寒,發表邪,解熱毒,散瘡疹,初發熱用,見點不用。
柴胡 苦平微寒,和解肌表熱毒,托痘,初熱面青,寒熱,少陽經用。
麻黃 苦甘性溫,發熱惡汗身痛用,散風邪,見痘不用,不得已暫用。
紫蘇 辛溫,痘遇嚴寒乾熱用,或風寒閉塞暫用。
乾葛 甘平溫,感冒風邪,遍身肢節疼,頭痛,解太陽表熱,三日前用。
防風 甘辛微溫,風熱者用,痘六日前同解毒用,六日後佐黃耆行表用。
白芷 辛溫,去頭痛、皮膚之風,痘中行漿止癢,陽明經用。
前胡 微寒,傷風咳嗽痰涎,解表邪,解風熱,痘六日前用。
桔梗 苦辛溫,寬胸膈,理咳嗽,利咽喉腫痛,為諸藥之舟楫,六日前用。
蟬蛻 甘溫,退翳,祛風,解毒,痘紅紫熱盛可用,勿多用,行漿忌用。
陳皮 辛苦溫,健脾快胃和中,化痘理氣,痘行漿泄瀉可用,六日前慎用。
半夏 辛溫,化痰涎,和脾胃,止嘔吐,痘中用少,異功散用之。
白茯苓 甘淡溫,利水除濕,益氣和中,行漿忌用,有水泡暫用,收斂干漿要用。
厚朴 苦辛溫,消脹健胃寬中,痘食傷泄瀉用,裡急後重兼檳榔用。
人參 甘微寒,止渴生津,豁虛痰,保元氣,□□保元托裡必用,聖藥。
黃耆 甘溫,實腠理,排膿,痘五六日色不紅□□□。
甘草 甘平,生瀉火,解熱毒灼,健脾胃,和諸藥。
白朮 甘溫,健脾消痞,止瀉補虛,痘前忌用,泄瀉不止,□□散用,痘後虛用。
川芎 辛溫,利頭痛,血虛血滯、頭面或左顴不起用,厥陰經血中藥。
當歸 辛溫,養血行血,痘四五日來血虛用,血熱同生地用。
白芍 苦酸微寒,破堅積,補血伐肝消癰,痘前忌,行漿時根盤散闊,酒炒用。
赤芍 苦酸微寒,攻血痹,散疼痛,解熱毒,痘四五日前用。
乾生地 甘寒,涼心經之血熱,瀉脾土之濕熱,痘紅紫血熱,六日前用。
鮮生地 苦甘大寒,痘出紅紫焦頭,或有黑陷、唇面先腫、赤斑便秘口渴者,搗□汗入藥用。
砂仁 辛溫,止嘔消食健胃,止腹中冷痛,痘中用少,孕婦出痘安胎必用。
紅花 辛溫,痘初出時血熱,多則行血,少則引血歸經,行漿時忌用。
丹皮 辛苦寒,去腸胃積血,痘紅紫發斑用,以涼血散血。
牛蒡子 辛寒,治喉痛,解風熱,痘紅紫熱甚,四五日解熱清毒分顆粒用。
白殭蠶 鹹辛微溫,祛頭風,解咽痛,發痘頭面種早咽痛必用。
川山甲 辛微寒,解毒,大能起痘,黑陷無漿用,多用恐燥咽喉。
皂角刺 辛微溫,解熱毒,引諸藥直達瘡所,痘不起頂用。
大附子 辛大熱,轉厥逆,痘虛寒、灰白、無漿、寒戰泄瀉暫用。
桂枝 辛熱氣薄,能走四肢,實腠理,痘虛寒,助漿引行達表。
丁香 辛熱,胃中受寒,吐瀉寒戰,異功散用。
木香 辛苦溫,和胃健脾,止痢散滯氣,痘不起,上如有寒毛,用異功散,木香散用。
訶子 辛溫,味澀,腸胃虛寒、痘中泄瀉不止用。
肉蔻 辛溫,脾虛寒停食,泄瀉不止,用以補之,漿時瀉不止用。
鹿茸 甘溫,痘大虛,灰白不起用,能助血行氣貫漿。
人牙 淡咸,痘黑陷不發,火煅二三釐,加麝能起黑陷。
桑蟲 甘微寒,化毒,痘五六日毒根不出,無漿路者用之,化毒行漿。
麝香 辛溫,闢穢開竅,痘黑陷不起,加別藥少用。
犀角 苦酸鹹寒,去心火,定驚解熱毒,痘血熱紅紫磨用。
羚羊角 苦寒,清肝肺,解熱毒,痘面頰紅紫不起發者磨用。
象牙 淡咸,能起痘,眼中有痘,磨水搗上好。
黃連 苦寒,瀉心火,厚腸胃,止濕熱瀉,解痘熱毒,額頭紅紫血熱必用酒炒。
黃芩 苦寒,瀉肺,解肌熱,痘未出齊忌用,用須酒炒。
山梔 苦寒,涼心腎,治衄血,散客熱,療虛煩,炒黑用。
大黃 苦,大寒,通燥結,瀉實熱,瀉上焦熱。用酒洗,祛風熱熟用。
石膏 酸辛淡寒,降胃火、肺火,墜痰,止煩熱,痘、發斑、便秘、渴用。
滑石 淡寒,利小便,瀉六腑之熱,痘渴甚,小便秘,五日前用。
玄參 酸苦微寒,消癰毒,治咽喉痛,消痰核熱毒,退無根火。
麥冬 甘平,止煩渴,潤肺清心,痘毒侵克心肺,用以解之。
貝母 辛苦微寒,消胸膈熱痰,解毒止嗽,利心肺,痘後喉肺間病必用。
連翹 苦平,退五心煩熱,解諸經熱毒,為瘡要領,痘前常用。
薄荷 辛溫,消風熱,清頭面之風腫,痘四五日前用。
荊芥 辛苦溫,疏風,退上焦火,散肌毒風熱癮疹,痘五日前用。
木通 甘平,利水,瀉小腸火,熱閉不通,痘五日前用。
枳殼 苦酸微寒,寬胸下氣,痘五六日前大便難者,用以寬腸。
山楂肉 甘溫健脾,消食化痰,起痘三四日前可用。
菊花 甘平,清頭目,痘後紅系翳膜遮睛用。
何首烏 苦澀,溫,治血中風濕麻痹,痘血熱癢塌用。
天花粉 苦寒,開胸中結痰,消結核,止渴除煩,解熱毒,痘六日前用。
薏仁 甘,微寒,除風濕,理腳氣,痘上體漿足結痂用之,引漿行下體,補脾利水。
山藥 甘,微溫,補脾除濕,痘後補脾、利水、干漿。
龍膽草 苦寒,退肝經邪熱,除下焦濕熱,止驚癇客忤,痘後散邪熱,目畏明用。
茅根 甘寒,血熱鼻血用,痘紅紫發斑取汁用。
穀精草 辛溫,痘後黑珠上白翳、畏明、白珠紅障、胬肉用之,退翳除障。
硃砂 甘,微寒,心熱盛,發狂神亂,少用安神。
牛黃 苦寒,甘,解心經之毒,發狂譫語豁痘用。
雞冠血 陰中之陽,最能升高透頂,發痘灰白無漿,刺熱血酒調用。
乳香 辛苦溫,調血氣,定痛,痘後餘毒用。
沒藥 苦平,破血理氣,止痛,痘後餘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