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之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大便不通

議曰:小兒大腸熱,乃是肺家有熱在裡,流入大腸,以致秘結不通,乃實熱也,當以四順清涼飲加柴胡,熱甚者加山梔、黃芩流利之。其表裡俱熱者,面黃頰赤,唇燥口乾,小便赤澀,大便焦黃,解後大便秘或肚痛者,以清涼飲、大柴胡湯、水氣湯皆可下之。積熱者,神芎丸尤妙。

四順清涼散 通順大腸,令無壅閉。

赤芍藥 當歸 甘草 大黃(各等分)

上㕮咀。三歲以上每服一錢,水一盞,煎七分,作兩服。欲利小便,用赤芍藥;虛熱,加甘草;不利,減大黃;冒風邪,加去節麻黃;中風體強、眼睛上視,加獨活。量兒大小虛實加減,微溏利為度。可加荊芥。

大柴胡湯 治大便閉結,蓄熱於內。

柴胡(去蘆,八錢) 黃芩 赤芍藥(各三錢) 半夏(湯泡七次,切片,焙乾,二錢五分) 枳實(去瓤,麵炒,五分)

上㕮咀,薑、棗煎,加減服之。欲下,加大黃半兩。

大承氣湯 治邪熱結於胃內及停宿積不去。

大黃 芒硝(各半兩) 厚朴(一兩) 枳實(二枚)

上銼散。每服三字,姜三片,煎服。

神芎丸 治熱積於內,大便閉塞。

大黃 黃芩(各二兩) 生牽牛末(一兩) 黃連 薄荷葉 川芎(各半兩) 滑石(四兩)

上為細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四十五丸,食後溫水下。一方加蒲黃,止血症用。

小便不通

湯氏云:凡小兒小便不通,皆因心經不順,或伏熱,或驚起,心火上攻,不能降濟,腎水不能上升,故使心經愈熱,而小腸與心合,所以小便不通,木通湯主之,甚者八正散。又小便不通,臍腹脹悶,心神煩熱,梔子仁散主之。積熱者,神芎丸效。

木通湯 治小便不通,小腹疼痛。

木通 滑石(各一兩) 黑牽牛(炒,半兩)

上㕮咀。燈心、蔥白煎,去滓,大小加減以意。

八正散 治小兒心經邪熱,一切蘊毒,咽乾口燥,大渴引飲,惺忪面熱,煩躁不寧,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及治小便赤澀不通,血淋之症。

車前子 瞿麥 滑石 大黃(濕紙裹) 山梔 扁蓄 木通 甘草

上銼散。每二錢,水一盞,入燈心,煎七分,去渣溫服,食後臨臥,小兒量力,少少與服。

蔥號散 治七日小便不通。

蔥白(三四寸) 人乳

上件同搗如泥,付兒口內,即與乳下。

梔子仁散 治小兒小便不通,臍腹脹悶,心神煩熱。

梔子仁(五枚) 茅根 冬葵子(各半兩) 甘草(減半)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小盞,煎五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神芎丸 治已見前大便不通,並治小便不利。

大黃(生) 黃芩(各二兩) 生牽牛末(一兩) 滑石 黃連 薄荷葉 川芎(各半兩)

上為細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四十五丸,食後溫水下。一方加蒲黃,止血症。

大小便不通

議曰:調理嬰孩,傷寒體熱,頭目昏沉,不思飲食,夾驚夾食,寒熱,大小便閉澀不通,煩躁作渴,服大連翹湯加大黃。神芎治小兒驚風積熱,大小便澀滯,其效尤速,又掩臍法,用連根蔥一根,不洗帶泥土,生薑一片,豆豉二十一粒,鹽二匙,同研爛,捏餅烘熱,掩臍中,以綿扎定,良久氣透自通。不然,另換一劑。小便不通亦可。

大連翹湯 治二便閉結。

連翹 瞿麥 荊芥 木通 赤芍藥 當歸 防風 蟬蛻 柴胡 活石 甘草(炒,各一錢) 山梔仁 黃芩(各五分)

上銼細。每服一錢,加紫草煎,溫服。熱甚,加大黃,更詳症加減為佳。

加入黑黃丸妙。

大黃(生) 黃芩(各二兩) 生牽牛末(二兩) 滑石(四兩) 黃連 薄荷葉 川芎(各半兩)

上細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四十五丸,食後溫水下。一方加蒲黃,止血症用。

掩臍法 治大小便不通。

海螄(四十九粒) 蔥根(帶土,七個) 黑豆(七個) 鹽(少許)

上同研爛,捏成一餅,烘熱放臍上,以帛扎定,久則自通。

五淋

巢氏云:小兒諸淋者,腎與膀胱熱也。膀胱與腎為表裡,俱主水。水入小腸,下於胞,行於陰,為小便也。膀胱熱則津液內溢,水道不通,停積於胞;腎氣熱則澀,故合水道不利,小便淋瀝,故謂之淋,其狀小便出少而數,其小腹急痛引臍是也。又有石淋、氣淋、熱淋、血淋、寒淋,五淋形症各有說焉。其石淋者,淋而出砂石也,腎與熱所乘,則化為石。小便莖中痛,尿不能卒出時自痛,引膀胱裡急,砂石從小便而出也。其氣淋者,腎與膀胱肺之熱氣則脹,氣為熱所乘,故流入膀胱,則氣壅不散,小腹氣滿,水不宣利,故小便澀而成淋也。其熱淋者,三焦有熱氣,礙於腎與膀胱,故熱氣流入於胞,而成淋也。其血淋者,是熱之盛甚,則尿血,謂之血淋。心主血,其熱甚者,血則散漫,失其常經,滲溢入胞,而成血淋矣。若寒淋者,其病狀先寒戰,然後尿是也。小兒取冷過度,下焦受之,冷氣入胞,於正氣交爭,寒氣正氣相勝則戰,寒氣解故得小便也。治淋之法,八正散、金砂散立效。五苓散、木通散等劑,機變用藥,必可求痊。導赤散亦效,與大方脈相添用藥,不亦可乎。

八正散 治五淋,小便淋滴,頻數無度,神效。

車前子 木通 瞿麥 萹蓄 滑石 炒梔仁 大黃 甘草

燈心引,加淮牛膝更妙。

金砂散 治小便淋瀝不通。

鬱金 海金砂 滑石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三歲兒一錢,煎落帚湯調下,燈心木通湯亦可。冬瓜最治小兒小便不通,淋瀝並渴。

立效散 治小兒諸淋不通,莖中疼痛。

木通 甘草 白孩兒花(名王不留行) 胡荽 滑石 海金砂 山梔 檳榔(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半盞,煎三分,去滓服。

木通散 治小兒大小便不通,小腹疼痛。

木通 滑石(各一兩) 黑牽牛(炒,半兩)

上為粗末。燈心、蔥白煎去滓,大小加減以意。

玉莖腫痛,用木通、川連各一錢,水煎服,即愈。

遺尿

巢氏云:遺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約於水故也。腎主水,腎氣下通於陰。小便者,水之餘也,膀胱為津液之府,既冷氣衰弱,不能約水,故遺尿也。楊氏云:小兒尿床,由膀胱冷,夜屬陰,小便不禁,睡里自出,宜破故紙散治之,益智之劑亦不可缺。

破故紙散 治小兒夜間尿床,由膀胱冷,夜屬陰,小便不禁,睡里自出。

破故紙

上一味炒為末,熱湯調下。

又方 益智(生)、白茯苓(去皮)、茯神(去皮)各等分,上為細末。空心清茶調下,亦治白濁。

又方 五倍子(一半生,一半燒存性),上為末,雪糕為丸。每服三十粒,米飲下。

尿如米泔

湯氏曰:小兒尿白者,由哺不節,過傷於脾,故使清濁不分,而尿白如米泔也。久則成疳,亦心脾伏熱兼而得之。宜疏脾土,消食化氣,通利小腑也,茯苓散主之,三稜散、消食丸可選而用之,分清飲亦可服。

茯苓散 治小兒尿如米泔,因乳哺失節,有傷於脾,致使不分清濁而色白也。久則成疳,亦心脾伏熱,兼而得之。

三稜 蓬朮(煨) 縮砂仁 赤茯苓(各兩半) 青皮 陳皮 滑石 甘草(微炒,各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一錢,麥門冬、燈心煎湯調下。

三稜散 治小兒尿白者,由乳哺不節,過傷於脾,故使不分清濁而白也,久則成疳,宜疏土、消食、化積。

三稜 蓬朮(煨,各一兩) 益智 甘草 神麯(炒) 麥芽(炒) 橘皮(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

分清飲 通心氣,補漏精,治小便餘瀝並赤白濁。

益智仁 川萆薢 石菖蒲(鹽炒) 天台烏藥(各等分)

上為細末。入些子鹽,空心服,或燈心煎湯調下,可入茯苓、白芍藥。

癰毒腫癤

湯氏云:此四者皆由血氣凝滯,而有熱毒之氣乘之,故結聚成癰癤腫毒也,備急神驗方末結之。初微見有頭紅壘起隱痛者,急用不語唾,夜半頻頻塗之,即消散。若已結成,當用天烏散貼。熱甚者,涼膈散亦可服。

天烏散貼方

天南星 赤小豆 草烏 黃蘖

上等分,為末。生薑自然汁調貼患處,用米醋調尤佳。

漏蘆散 治小兒癰瘡及丹毒瘡癤。

漏蘆 麻黃(去根節) 芒硝 連翹 黃芩 川升麻 甘草(各二錢半) 川大黃(一兩,炒) 白蘞(七錢半)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五分去滓,量大小加減,不拘時候,加減溫服。可加羌活、荊芥、川芎、防風、枳殼。

清熱解毒丸

寒水石 石膏(研,各八兩) 青黛(四兩)

上研如粉,入青黛和勻,蒸餅七個,水調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食後新汲水化下,或細嚼生薑湯下亦得。如中諸毒,並宜服。及小兒驚風潮熱、痰涎壅塞、心胸煩躁、頰赤多渴、坐臥不穩,每三歲兒可服半粒,量大小加減。

玄參散 解諸般熱,消瘡癤。

生地黃 玄參(各一兩) 大黃(煨,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一丸,煎燈心、竹葉湯化下。

又方 治痘疹後餘毒不散,遍身生瘡不已,大能解毒。

玄參 赤芍藥 生地黃 赤茯苓 荊芥 防風 木通 桔梗 黃芩 硃砂 青黛(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大小加減服之。

五福化毒丹 治小兒蘊積毒熱,驚惕狂躁,頰赤咽乾,口舌生瘡,夜臥不寧,譫言煩躁,頭面身體多生瘡癤。

玄參 桔梗(各二兩) 茯苓(二兩半) 人參 牙硝 青黛(各二兩) 甘草(七錢半) 麝 金箔 銀箔(各十片,為衣)

上為末,煉蜜和劑如芡實。每服一丸,薄荷湯下,不拘時。及治瘡疹後餘毒上攻,口齒涎血臭氣,以地黃汁化下一丸,及用雞翎刷在口內。

青露飲 治背疽,一切惡瘡,圍藥不胤開。

白芨 白蘞 白芷 白蘚皮 朴硝 青黛 黃蘖 大黃 天花粉 青露葉(即芙蓉葉) 老龍皮(即老松木皮,各等分)

上為細末。生薑自然汁調塗,留小孔,如干,再用生薑汁潤。

驚毒諸般腫痛淹子

蒲黃 大黃 黃蘖 真粉 連翹 白芷 白芨 白蘞 牡蠣 丹參。

上為末。水調塗腫處。

涼膈散 治小兒腑臟積熱,煩躁多渴,頭昏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頷頰結硬,口舌生瘡,痰實不利,涕唾稠黏,睡臥不寧,譫語狂妄,腸胃燥結,便溺赤澀,一切風腫,立宜服之。

川大黃 朴硝 甘草(炙,各一兩) 連翹(二兩) 梔子仁 黃芩 薄荷葉(去土,各半兩)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蜜少許,煎四分,食後溫服,大小加減。

惡核瘰癧

巢氏云:小兒惡核者,乃風熱毒氣與血氣相搏,結成頑核,生於項頸,遇風寒所折不消,結成瘰癧,久而漬膿成瘡者也。凡有此證,宜服清涼飲子及升麻湯等藥。湯氏貼惡核瘰癧各有妙方,千金連翹丸。

清涼飲子 治瘰癧漬膿。

大黃 連翹 芍藥 羌活 當歸 防風 甘草 山梔仁(各等分)

上為飲子,每服一大錢,水半盞,煎三分,去滓,不拘時候。

連翹丸 治小兒無故寒熱,強健如故,而身體頸項結核瘰癧,及腸脅背裡有慳核不痛,名為結風氣腫。

連翹 桑白皮 白頭翁 牡丹皮 防風 黃蘖 桂心 香豉 獨活 秦艽(各半兩) 海藻(二錢半)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大。每服十丸,或二十丸,燈心湯下。

大聖散

羌活 荊芥 升麻 薄荷 防風 甘草 大黃 黃芩 玄參(各等分)

上等分,為末。每二錢,水一盞,煎六分,溫服。

又方

牡蠣(二兩,火煅為末) 玄參(一兩) 甘草(半兩)

為末。每二錢,清茶調下。

白芨散 治瘰癧濃汁不幹。

白芨 貝母(去心,各五錢) 輕粉(一錢)

治瘰癧秘方

單用夏枯草煎,當茶服屢效。

又宜灸先腫者,將芋葉霧水搽之,要爛出膿頭,立消。

瘡癬

湯氏云:小兒傷濕,血氣壅滯則生瘡,多由父母並奶子不好潔淨,衣褥不與頻換洗濯,或尿屎穢汙,連日不洗,亦能浸漬而成瘡。天氣溫和,頻與澡洗更衣,多由外宣,亦不服藥。小兒不得已而服藥,此乃下策。將養合宜,何病可侵。更令乳哺有節,勿令過飽,其身乃如蒔樹,此調養之理也。浴方,春用柳條、荊芥,夏用棗葉、槐枝,秋冬用苦參,頻浴身安,外宣無病。金華散,又敷瘡癬等方皆可用也,摩風膏敷瘡癬極妙,兼服羌活散加防風、荊芥及大連翹飲、升麻湯等劑。

金華散 治乾濕瘡癬。

黃丹(煅,一兩) 輕粉(一錢) 黃蘖 黃連(各半兩) 麝香(少許)

上為末。洗次乾摻之。如干癬瘡,用臘豬脂和敷。如無用麻油,亦可加黃芩、大黃。

摩風膏 治小兒遍身瘡癬瘙癢。

苦參 瀝青 蕪荑(炮) 黃蠟(各一錢) 巴豆(三粒,去殼) 輕粉(五分) 全蠍(二枚) 真麻油(半兩)

上用麻油煎至巴豆焦,濾去所煎物,入輕粉和勻,敷瘡疥效。

一方 治惡癬以紫貝草根、生白礬少許,同擂爛,塗患處,兩次可斷根。

又方 用砒少許,滴醋同熬為膏塗之。

又方 以斑貓去頭足,糯米炒黃去米,以淮棗煮熟去皮,取肉為丸,唾津調之。

羌活散

川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白茯苓 桔梗 枳殼 人參 地骨皮 天麻(各等分) 甘草(減半)

上㕮咀。生薑、薄荷煎。加蟬蛻,治驚熱。

連翹湯

連翹 瞿麥 荊芥 本通 赤芍藥 當歸 防風 柴胡 活石 蟬蛻 甘草(炒,各一錢) 山梔仁 黃芩

上銼細。每服一錢,加紫草煎,溫服。熱甚,加大黃,更詳證加減為妥。

折傷

單方,宜用川三七磨酒服,柞葉擂酒亦妙。又用童便調酒服,或用梧桐樹根擂酒服。

金瘡

單方,用荒地苧麻葉陰乾,挪去粗殼,軟如綿者,一敷見功,甚速神驗。

破傷風

川羌活防風湯

川羌活 防風 藁本 川芎 白芍 細辛 地□ 甘草

上水煎,熱服。便秘,加大黃;熱,加黃芩。

湯火傷

樹苦散 治火燒湯燙,熱油,及脫肌肉者。

寒水石 大黃 炒黃芩

上末。香油調塗或乾摻。

又 用槮樹梢割下干搽,山刺樹皮為末敷之。枇杷樹皮為末,敷之,紫薇花樹葉口嚼敷之,甚驗;用麻油浸蜀葵花敷上;用多年白螺螄殼煅過為末,清油調敷,破者乾摻,神效。

癲狗傷

甘草、杏仁嚼爛搽傷處,又宜以銀杏(即白果),搗塗傷處,效。

瘋犬咬驗方 男子二十一日可治,婦人十四日可治,忌麻布、夏衣及行走麻地,忌食雞、酒、魚、蔥,百日為度。

斑蝥(七個,看患人體弱,將一半去頭、足、翅,宜用秫米炒過用,以米黃為度) 金銀花(三錢) 大黃(五錢,生用) 殭蠶(七條)

上四味,用黃酒、清水各一碗,煎至一半,飢時服。解出血塊,至小便清白方為毒盡,後食清粥一碗即止。咬處,用杏仁去尖搗爛,加黑糖調敷。此方甚驗,百發百中。

諸骨鯁

法水治諸鯁,以淨器盛新汲水一盞,捧之面東念云:諸太上東流順水,急急如南方火帝律令敕。一氣念七遍,即吹一口氣入水中。如此七次,以水與患人飲,立下。或云可以吞針、吞竹筋。又用三稜打碎,噙一晝夜即化。

歌云:縮砂威靈仙,沙糖冷水煎,一喝才入口,諸骨軟如綿。甚驗。

一方,硼砂噙之即化,有用急性子嚼爛噙下,化。

誤吞銅鉛金銀(等物不能化者)

用肥豬膘與葵菜作羹,服數食,銅能自下。單用砂仁煎湯服之,其物自下。又用豬板油煮熟服之,自下。

誤吞田螺鯁喉(不下,死在須臾者)

用鴨一隻,以水灌入口中,少頃,將鴨倒懸,令吐出涎水,與患人服之,其螺即化,神驗。

即有谷鯁咽喉不下而腫者,亦用此法,神驗。

治物入眼中

以好京墨清水研,點入眼中即出。飛絲入眼,用新筆桿眼內攬,即收上。

百蟲入耳

麻油灌之即出,雞冠血點入耳中,即出。蠅子入耳,用皂角子研末,同生薑汁灌耳中,即出。蟻子入耳,用精豬肉炙香,置耳孔邊,即出。蜈蚣入耳,用生薑汁灌耳中,自出。或用熟雞肉一塊置耳孔邊,自出。

黃豆入耳

用鵝翎管截作長二寸,□□中膜入耳中,口氣吸之,即出。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