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之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熱吐者,面赤唇紅,煩躁口渴,溺赤,口氣蒸手,脈洪滑者是也,半連湯主之。冒暑受熱而吐者,六和湯。冷吐者,乳食不化,其候面白眼慢神疲,不熱不渴,口氣微冷脈沉微也,宜助胃膏。吐而手足冷者,附子理中溫之。傷食吐者,兒畏乳食,腹痛噯氣,右脈滑大,寬中導滯飲、化鐵丹。積吐者,眼腫面黃足冷,腹熱腹痛,脈沉而滑者是也,百傷飲、消化丸。凡諸吐日久胃氣弱,守胃散補之,甚者醒脾,醒脾散溫之。

半連湯 治熱吐。

半夏(湯泡) 黃連(薑汁炒,各一錢) 陳皮 枳實(麩炒) 厚朴(薑汁炒) 茯苓(各七分) 甘草(五分)

上姜三片,水煎服。

六和湯 治長夏暑熱,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吐瀉,寒熱交作。小便赤澀,去人參,熱者,加黃連,冷者加官姜。

扁豆(炒,一錢半) 赤茯苓 藿香 厚朴(薑汁炒,各一錢) □□(錢半) 甘草(五分) 木瓜 砂仁(各七分) 人參 杏仁 半夏(湯泡,各八分)

上姜煎。

助胃膏 治冷吐瀉。

人參 白朮(土炒) 茯苓 山藥(各一兩) 丁香 官桂(刮去粗皮) 砂仁 木香 白蔻(各三錢) 肉果(煨) 藿香 甘草 陳皮(各五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米飲下。

附子理中湯 治冷吐,手足厥冷,冷瀉,慢脾風。

人參 白朮 乾薑(煨) 附子(麵包煨,各一錢) 甘草(五分,炒)

上水煎服。

寬中導滯飲 治傷食吐。

蒼朮(一錢半,炒過) 半夏(湯泡) 山楂肉 香附(炒過) 陳皮(去白) 厚朴(薑汁炒) 麥芽(各八分,炒過) 青皮(炒過) 甘草 砂仁(各五分) 木香(二分,不見火)

上用水、姜煎服。發熱,加乾薑一錢半。

化鐵丹 肉食不化,吐瀉畏食等症。

神麯(炒過) 香附(米炒) 蒼朮(各一斤,米泔水浸一日,曬乾,炒) 山楂肉 麥芽(各八分,炒) 砂仁(二兩半)

百傷飲 內傷肉食,發熱噦嘔,膨脹,肉食不化等症。

蒼朮(炒) 厚朴(薑汁炒) 山楂肉 麥芽(炒) 神麯 香附(各一錢,炒過) 黃連(八分) 半夏(制) 青皮(炒過) 枳實(麩炒,各七分) 乾葛(一錢半) 砂仁(五分) 甘草(四分)

上用水、姜煎服。

消化丸 治積吐不消,食積腹痛。

莪朮(炒) 厚朴(炒) 青皮(炒) 麥芽(各一兩,炒) 山楂肉(三兩) 檳榔 使君肉(各七錢,炒) 蒼朮(炒) 香附(各二兩,炒) 木香(三錢,不見火) 砂仁(八錢)

上為末,搗飯為丸。米飲下一錢。

守胃散 治嘔吐日久,脾胃虛弱。

人參 白朮(各一錢) 白茯苓 山藥 乾葛 扁豆 半夏 甘草

上用水煎,生薑自然汁一二匙,溫服。

參砂和胃散 治虛寒嘔吐。

人參 砂仁 白朮 半夏 茯苓 陳皮 藿香 甘草

上用姜三片,水煎服。

半姜飲 治乾嘔欲死者。

半夏(一兩三錢) 生薑(一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服,效。

治吐方 諸藥不效者,宜二陳湯加入白豆蔻,姜引煎服,立效。

茯苓 茯神 遠志 南木香 丁香 活石 硃砂

上各等分,為末。薑湯下。

加減不換金正氣散 傷寒頭疼,憎寒壯熱,痞悶嘔吐,時行疫癘,山嵐障氣,不伏水土等疾。

白朮 陳皮 厚朴 藿香 半夏 甘草 砂仁 木瓜 大腹皮

上入生薑自然汁,同煎服。

泄瀉

夫泄瀉者,注下症也。蓋大腸為傳送之官,脾胃為水穀之海。或為飲食生冷之所傷,或為風寒暑濕之所感,脾胃停滯,以致闌門清濁不分,發注為下,而為泄瀉也。有瀉水,腹不痛者,濕也,飲食入胃不住,完穀不化者,氣虛也。腹痛,瀉水如熱湯,痛一陣瀉一陣者,火也。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泄瀉,瀉後痛減者,食積也。瀉下如抱壞雞子臭者,或嚥氣作酸者,傷於食也。

胃苓湯 治中暑濕脾胃不和,腹痛泄瀉作渴,小便不利,水穀不分。

蒼朮 川厚朴(薑汁炒) 陳皮 豬苓 澤瀉 白朮 赤茯苓(各一錢) 肉桂(三分) 甘草(三分)

上銼。薑、棗、水煎服。

一方,加升麻、防風以勝濕。食積,加神麯、麥芽;水瀉,加活石;氣虛,加人參、白朮;有熱,加黃連;瀉,加肉豆蔻、訶子。

藿香正氣散 治感濕泄瀉,或瀉多瀉少者,痰也。

藿香 紫蘇 大腹皮 陳皮 桔梗 白茯苓 法半夏 六神麯 川厚朴 白芷 甘草 薑、棗(引)

四君子湯 治氣虛脾泄不止。

人參 炒白朮 白茯苓 炙甘草 姜 棗(引)

加淮山藥、砂仁、澤瀉、桔梗。

黃芩湯 治火瀉。

炒芩 炒白芍 炙甘草 豬苓 澤瀉 赤茯苓 燈心(引)

導積湯 治傷食,食積作瀉者。

香附 蒼朮 青皮 枳實 南木香 山楂肉 陳皮 川厚朴 六神麯 姜(引)

屢驗。

黃連香薷飲 治暑月泄瀉者。

香薷 扁豆 川厚朴 川連

合五苓散,名薷苓湯。

吐瀉日久不愈,將死者,則用灸法,宜於天樞二穴(在臍旁左右二寸是)、氣海(在臍下一寸半,其寸以本人中指一屈即是一寸)。

又有泄瀉三五年不愈者,灸百會穴七壯,即愈。

霍亂吐瀉

小兒吐瀉有身溫身熱者,有身涼者,有吐瀉或驚風者,有夏秋傷暑吐瀉者,蓋因內有所積,外有所傷,陰不降,陽不升,乖膈而成也,俱宜以藿香正氣散主之。

藿香正氣散 治四時不正之氣,山嵐寒疫,雨濕障氣,不服水土,飲食停泄,一切脾胃不和,諸症皆治。

紫蘇 大腹皮 陳皮 桔梗 白茯苓 法半夏 白芷(各五分) 川厚朴(薑汁炒) 藿香(一錢) 白朮(五分) 甘草

上切薑、棗煎服。霍亂轉筋,加木瓜;如腹痛,加炒白芍;寒痛,加厚桂;冷痛,加乾薑;飲食不化,心下痞悶,加香附、砂仁;水穀不化,加神麯、麥芽;時氣寒熱,加柴胡、乾葛;濕熱傳霍亂轉筋,加川連、扁豆。

按:男婦小兒霍亂之疾,未有不由內傷生冷、外感風寒而致也,用藿香正氣散治之,百發百中。一歲之內,常治未有不效者。但有熱,加薑汁炒川連;寒甚,加乾薑,萬無一失;若腹痛,加桂;痛甚,去藿香,加吳萸;小便不利,加赤茯苓,極驗。

春夏傷暑吐瀉者,宜用六和湯。

身冷,手足厥而不熱不渴者,宜用理中湯。

如霍亂,諸藥不愈者,宜灸崑崙穴七壯,實能起死,神效。

瘧症

經云:夏傷於暑,秋必發瘧。又無痰不成瘧,無食不成瘧,深得致瘧之因。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有汗要無汗,正氣為主,深得治瘧之法。以青皮飲治秋時正瘧,隨症加減,屢用屢效。若胃中有郁痰伏結者,以草果飲一服即愈。有入臟腑久瘧,大便常滑,忽得瘧疾,嘔吐異常,以二陳加參鬚、豆蔻,一二服即愈。又有一等鬱症似瘧者,其寒熱與正瘧無異。但其人口苦脅痛,面青耳鳴,脈澀,須以逍遙散加茱、連、貝母,倍柴胡,繼以六味地黃加柴胡、芍藥而安。

又有傷寒後、大病後、產後、勞瘵等證,陰陽兩虛,往來寒熱,與瘧無異。面赤如脂,口渴不甚,吐痰如湧,身以上熱如烙,膝以下自覺冷,此真陽泛上,腎虛之極。急以加減地黃湯大劑與飲,其熱即退,繼以人參建中湯調理而安。

青皮飲 治一切瘧疾,不拘寒熱多少皆效。

青皮 川厚朴 草果 炒白朮 柴胡 白茯苓 黃芩 半夏(法) 甘草

寒熱往來屬少陽經症,故以小柴胡為君,草果、厚朴所以化食,青皮、半夏所以祛痰。寒多者,加肉桂;熱多者,加川連,此方配合用之,極當。

上姜引。

逍遙散 治郁瘧,有痰無聲咳嗽。

柴胡 芍藥 丹皮 陳皮 茯苓 當歸 白朮 薄荷 貝母(各一錢) 川連(五分) 吳萸(一分半,同黃連炒)

上姜引。

治小兒咳嗽,有痰無聲,寒熱往來,晝夜不眠,骨瘦如柴,後服此藥五帖,諸症悉退,甚驗。

丹溪先生云:乾咳嗽者最難治,惟逍遙散最妙。果然。

草果飲 治脾胃有禁痰伏涎者,元氣壯強者可用,虛者禁用。

草果 常山 知母 烏梅 檳榔 甘草 穿山甲

水煎服。

內方用知母治陰陽火熱,草果治足太陰之寒,常山主吐痰結,甘草和諸藥,烏梅去痰止渴,檳榔破滯除痰,穿山甲出陰入陽,穿經絡於榮分,以破暑結之邪,為之使也。

瘧母灸法 宜於肺俞穴灸三壯,又背對臍心之所灸背三壯,即愈。

加減地黃湯

熟地(四錢) 山藥(二錢) 石棗肉(一錢五分) 白茯苓(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 柴胡(一錢) 芍藥(一錢) 肉桂(一錢) 五味子(一錢)

白水煎,加熟附五分立效。

治驗:予之小兒,年方十歲,壬寅仲冬,病恚驚甚篤,服諸解熱清痰丸散及沉香、滾痰、雙解等,急驚方退。變下午後寒熱往來,面赤口微渴,身以上熱如絡,膝以下自覺冷,服此藥如秤三服,立安。

建中湯 治病久虛弱,寒熱往來。

人參(一錢) 芍藥(一錢) 甘草(一錢) 肉桂(七分) 大棗 飴糖

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 治血氣不足內傷之症,寒熱瘧久不愈皆效。

黃耆 白朮 當歸 升麻 柴胡 陳皮

水、薑、棗煎服。

人參養胃湯 治寒多熱少。

人參 茯苓 半夏 藿香 草果 陳皮 蒼朮 川厚朴 烏梅 炙甘草

上姜七片為引。中脘虛寒,加厚桂。

痢疾

夫痢乃濕、熱、食積三者,下青黃赤白黑五色也。赤熱,傷血分則赤,傷氣分則白,氣血俱傷,則赤白相兼,黃者食積,黑者濕勝也。其證腹臍疼痛,或下鮮色,或下瘀血,或下紫黑血,或下白膿,赤白相混,裡急後重,頻欲登厠,晝夜無度。治法宜行氣和血,開鬱散結,瀉脾胃之濕熱,消臟腑之積滯。經云:熱積氣滯而為痢,只宜木香導氣湯、立效散以推其邪、以徹其毒,皆良法也。若下如屋漏水,大孔開如竹筒、魚腦髓者,脈大身熱者,不治,症重也。

木香導氣湯 治痢疾初起腹痛,紅白相雜,裡急後重,發熱噤口,無論老幼,先與一服,甚效。

枳實 檳榔(各一錢) 大黃(一錢五分) 生白芍 川連(各一錢二分) 白茯苓(八分) 木香 朴硝(各五分)

水煎,空心服。小便赤,加滑石、木通。

立效散 治赤白痢疾,膿血相兼,裡急後重疼痛,一服即止。

川連(二錢,酒洗,吳萸一錢同炒,去萸不用) 炒枳殼(一錢)

上為末。空心酒送下,泄瀉米湯下。噤口痢,陳倉米湯下。

六一順氣湯 治痢不問赤白相雜,肚痛裡急後重,渾身發熱,口乾作渴。

柴胡 炒芩 芍藥 枳實 川厚朴 大黃 玄明粉 甘草

上銼。水煎,臨服入鐵鏽水二三匙調服。

上方專治赤痢兼傷寒之神妙也。

噤口痢,多是胃口熱甚,宜用黃連三錢,人參一錢,或加石蓮肉一錢,煎湯終日呷之,但湯下咽便好,立效。

外以田螺搗菴盒臍中,引熱下行故也。

又方 用秤錘燒紅,用好醋淋之,病人開口吸氣吞之。

凡痢噤口,不問赤白,飲食即吐,諸物不納,皆是毒氣熏蒸,胃口熱盛,切不可認胃寒噤口,而用辛熱之藥,宜以前木香導氣湯去大黃、朴硝,入韭汁、陳倉米飲,入一盞於內同服,即愈。

又方 噤口痢,諸藥不效者,用糞缸中蛆,不拘多少,洗淨,瓦焙乾為末,每服一二匙,米飲調服,就思食大效。

薑茶湯 治痢疾腹痛,不論赤白冷熱。蓋姜能助陽,茶能助陰,二者皆消散之,又且調平陰陽,況於暑毒、酒食毒皆能解之也。

老生薑(五大片) 細茶(三錢)

上用白水煎服,或加連根韭菜同搗汁,酒調服。

仙梅丸 治痢疾發熱發渴者。

細茶(二兩) 烏梅肉(二兩)

上為末,蜜勻作丸,彈子大。冷熱水隨下。

黃連香薷飲 治暑所傷,下痢赤色。

香薷(一錢) 扁豆(五分) 川厚朴(五分) 黃連(一錢)

上姜引,水煎。

寬腸枳殼散 順氣止痢。

甘草(炙,六分) 舊枳殼(炒,二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空心沸湯點服。

脫肛

因大腸濕熱下迫故也,宜清熱升提其氣,升麻神應丸。泄瀉久不止而脫肛者,氣下陷,補氣升陽湯。

升麻神應丸 濕熱脫肛。

升麻 防風(各五錢) 當歸 生地 黃連(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一錢,空心白湯下。

補氣升陽湯 氣虛下陷。

人參 白朮(炒,各一錢) 升麻 防風 當歸(各八分) 地榆 烏梅(各七分) 蓮子(去心,三錢)

上加大棗一枚,水煎,空心服。

治大腸虛而挾熱,肛門紅腫。

砂仁 黃連 木賊 加槐花米(炒)

上各等分,為末。米湯送下。

治脫肛熱痛,生蒲黃為末,以豬膠和敷按之。

治脫肛方

蛇床子 甘草(各一兩)

上為末。每用二錢,煎湯洗,效。

治肛門腫熱毒,即愈。

防風 蒺藜 槐角 黃連(各一兩) 陳冬瓜皮(二兩)

上為末。空心酒下,或為散亦可。

升麻和氣飲 治脫肛。

半夏 當歸 蒼朮 赤茯苓 桔梗 陳皮 甘草 枳殼 殭蠶 乾葛 赤芍 白芷 升麻

上用燈心十五根,煎服。

治小兒脫肛,蓋菜籽炒為末,點豬肝服。不效,宜灸龜尾穴三壯即愈。

便血臟毒

議曰:兒生七日之內,大小便有血出者,此由胎氣熱盛之所致也。母食酒面炙煿熱物,流入心肺,兒在胎內受其熱毒,亦傳心肺,且女子熱入心,故小便有之,男子熱入肺,故大腸有之,血出淡淡,有似坯水,盛則其血如鮮。凡遇有此,不可以他藥,只以生地黃根,取自然汁,入蜜少許和勻,溫溫與服,移時自安,男子皆效,甘露飲宜兼與服,茅根、茅花煎濃湯服亦妙,犀角地黃湯亦可服,臟毒聚金丸用之效,地黃丸亦可用。有瘀血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甘露飲 治小兒胃中客熱,牙宣口氣,齒齦腫爛,時出膿血便血。

熟地黃 麥門冬(去心) 枳殼(去瓤,炒) 甘草(炙) 山茵陳 枇葉(炮) 石斛(去蘆) 黃芩 生乾地黃 天門冬(去心,焙,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食後臨臥,溫服。小兒一服分作二服,仍量歲數加減服。

聚金丸 治大便下血。

黃連(四兩,一兩水浸曬乾,一兩炒,一兩泡,一兩生用) 黃芩 防風(去蘆,各一兩)

上件為末,煮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量意加減,以米泔浸枳殼水下,不拘時候。夏月入大黃二兩,三時不須用。或枳殼為末,入前藥為末亦效。小兒,丸綠豆大,亦治血痢。

犀角地黃湯 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發汗,內有瘀血,吐血鼻衄,面黃大便黑。

生犀屑(如無,以升麻代之) 牡丹皮(去骨,各一兩) 生地黃(半斤) 芍藥(七錢半)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服。

千金地黃丸 治心熱腸風臟毒去血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