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之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臘莉頭

小兒東木旺,陽氣上升,聚結為瘡。女子天癸至,男人出幼,泄其氣而瘡自愈。大凡臘莉必遺尿者,亦上盛下虛之故耳。

厚朴膏 治臘莉瘡,一名梅花禿,初起時指甲撓破白皮,以此膏搽二三次即愈。一二年者,剃頭去靨,搽膏日上二次,不十日光愈。

厚朴(五錢) 檳榔(二錢) 雞子(五個,煮老熟,去皮留黃,用銅杓炒焦,逼取其油,去渣不用)

上用真菜油二兩,浸厚朴、檳榔片一晝夜,慢火熬煎,藥半焦黑,去藥渣,入雞子油,再熬一沸,用磁器盛之,裹泥地三日,出火氣用。

頭瘡附方

治小兒頭瘡。

淡底 細茶 花椒 桃葉(各等分)

上為末。茶油調搽。

治小兒頭瘡胎毒,熱惡痘瘡。

白芷 蚊蛤(各等分)

上為末。有膿乾摻,干瘡清油調。

治小兒頭上生葡萄疔瘡。

川芎 白芷 防風 荊芥 連翹 玄參 桔梗 藁本 赤芍 羌活 當歸 大葉淨瓶根 川龍骨

上水煎服,三四貼安。

治小兒頭瘡。

肥皂(燒存性) 老松香

上各等分,為末。清油調搽。

五般聤耳門

耳者,腎之候。小兒腎經實,其熱氣上衝於耳,遂使津液壅滯,為膿為汁者也,故成五般之症。聤耳者,當有黃膿出是也。膿耳者,常有紅膿出是也。伝耳者,裡面疳臭是也。纏耳者,常有白膿出是也。聾耳者,裡面虛鳴,時有清膿出是也。內服蔓荊子散。然耳雖有五般,其病源一也,而內有積熱上壅,皆風水入耳而成此患,若不速治,久則成聾。

蔓荊子散 內熱耳出膿汁。

升麻 木通 赤芍 桑白皮 生地黃 麥冬 前胡 甘菊 赤茯苓 蔓荊子 甘草(灼)

上用水姜煎,臨臥服。

黃龍散 耳汁出不止。

白礬(煅) 龍骨 黃丹(炒,各五錢) 麝香(一錢)

上為細末。先以綿紋杖子捻卻耳中膿水,用一字摻在耳內,但用之勿合風入。

龍骨散 膿耳。

白礬(煅) 龍骨(各二錢) 黃丹(二錢) 胭脂胚(煅,一錢) 麝香(一分) 海螵蛸(一錢五分)

上末。吹入耳內。

治小兒㿗耳。

石膏(煅) 蚌粉 枯礬 黃丹(炒) 龍骨(煅,各三錢) 麝香(半分)

上末。吹入耳內。

治㿗耳,耳內出膿。

赤石脂 枯礬 文蛤 黃丹 龍骨(煅,各五錢) 輕粉(五分)

上末。吹入耳內。

治㿗耳,膿汁不幹,又蛀竹粉吹入耳,上好。

圓魚殼燒一錢,入枯礬五釐,上末和勻吹入耳內。

語遲門

語遲者,系在胎時,其母卒有驚怖,內動於兒臟,邪氣乘於心,故令心氣不足,而不言也。宜錢氏菖蒲丸,久服取效。

錢氏菖蒲丸 語遲。

石菖蒲 丹參(各二錢) 天冬 麥冬(各一兩) 赤石脂(三錢) 人參(五錢)

上末,煉蜜丸麻子大。食冷溫水下,二十丸至三十丸,以意加減。

齒遲門

齒遲者,稟受腎氣不足,即髓不強,蓋骨之所絡而為髓,髓不足,故不能充其齒,所以齒生遲也,宜芎地湯。

芎地湯

當歸 川芎 熟地 白芍 山藥 甘草

上等分,為末。用溫水調服,或時以末擦齒根,齒即生也。

行遲門

小兒不能行者,腎經之病故也。腎生髓,若稟受血氣不足者,則髓不滿骨,故軟弱而不能行也,宜服六味地黃丸加鹿茸四錢,牛膝四錢。

六味地黃丸

熟地(八錢) 山茱萸 山藥(各四錢) 丹皮 澤瀉(各二錢) 白茯苓(三錢)

上末,煉蜜丸,麻子大。空心溫水送下,三歲以下十九丸,以上倍之。

滯頤門

小兒滯頤者,涎流出而積間也,此係脾冷涎多故也。脾之液為涎,脾與肺冷不能收制,所以津液流出,漬於頤也,宜溫胃散、益黃散。不效,張煥溫脾丹主之。

溫胃散 治脾冷涎多。

半夏(泡) 人參 甘草 乾薑 肉豆蔻 白朮(炒,各五錢) 丁香(一兩)

上粗末。每服二錢,姜三片,食前溫服。

益黃散 吐瀉脾虛不食,米穀不化,困倦力少,滑腸夜起,並疳虛盜汗,並治涎唾流,頷下常濕,名滯頤。

陳皮(一錢) 丁香(二分) 訶子肉 青皮 甘草(灼,各五分)

上用水、姜煎服。

張煥溫脾丹 治脾肺二經俱冷,不能收制。

半夏曲 丁香 乾薑 白朮(各五錢) 青皮 陳皮(各二錢半)

上為末,糊丸,黍米大。一歲十七丸,二歲二十丸,大小加減,米湯送下。

諸熱症

夫熱有虛有實,實則面赤濃黃,氣粗口熱燥,煩渴唇腫,大小便難,掀揭露衣,頻啼暴叫,宜四順清涼飲。虛則面色青白,恍惚神緩,口中清冷,噓氣軟弱,泄瀉多尿,夜出虛汗,其或乍涼乍溫,宜荊防敗毒散加木香、當歸,其熱即退。或表未解,宜惺惺散,少加麻黃,以取其汗。表熱已除,宜小柴胡湯加知母、山楂、麥芽,其熱自平。

四順清涼飲 治實熱面赤煩渴,大小便難。

大黃 連翹 赤芍 羌活 當歸 防風 甘草 山梔仁(各等分)

上用水煎服。

荊防敗毒散 治乍涼乍熱,面色青白。

防風 荊芥 桔梗 川芎 茯苓 枳殼 前胡 柴胡 羌活 獨活 甘草

加南木香、當歸。上用姜煎服。

惺惺散 治表未解,熱未除。

天花粉 人參 細辛 茯苓 白朮(炒) 甘草(各等分)

加麻黃。上用水、姜煎服。

小柴胡湯 治少陽經往來熱。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人參

上水、薑、棗煎服。

蛔蟲門

蛔蟲者,九蟲之內一蟲也,長一尺,亦有長五六寸者。或因臟腑虛弱而動,或因食甘肥而動。其動則腹中痛,發作腫聚,行來上下,痛有休止,亦攻心痛,口中吐沫及清水,貫傷心者則死。診其脈,腹中痛,其脈法當沉弱而弦,今反脈大,則是蛔蟲也。只看人中上、鼻頭、唇口一時黑色,此是蟲咬心痛。

化蟲丸 治蟲咬心痛,來去不定,不思乳食。

鶴蝨(炒) 檳榔 胡粉 苦楝皮(各五錢) 白礬(三錢半,煅)

上為末,麵糊丸,小豆大。三歲三十丸,溫漿水入油□□□□食前如有蟲,皆化為水,大蟲自下,月初服甚妙。

使君子肉(去黑皮,一兩) 川芎 陳皮 厚朴(炒) 白芍 甘草(各二錢半)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陳米飲化下。大治小兒腹痛。

檳榔散 去蟲後服此。

木香 檳榔 人參 黃連 甘草(灼)

上等分,為末。每服一錢,小者五分,白滾湯下。

烏梅丸 治蛔聞食自出,口中吐蛔,久痢皆效。

烏梅(七十五個) 乾薑(二兩半) 黃連(四兩) 蜀椒(炒出汗) 當歸(各一兩) 細辛 人參 附子(泡去皮臍) 桂枝 黃柏(各一兩半)

上為末,用酒浸烏梅,去核,蒸飯杵成泥,和藥末勻丸,麻子大。每服十丸,食後米飲下,日三服,忌生冷物。

腹中有癖

癖者,血膜包水,側僻於脅旁,時時作痛也。惟癖為能發潮,為能生寒熱,故瘧家多蓄黃水,日久而復結癖於中脘,寒熱不已。有是疾者,以此。小兒臟腑和平,榮衛調暢,則津液自然流通,縱使多飲水漿,不能為病。惟失哺失調,三焦關格,以致水飲停滯,腸胃不能宣通,如冷氣搏之,則結聚而成癖。輕者用積滯木香丸,重者用取癖丸。仲陽云:腹中有癖不食,但飲乳是也,當漸用白餅子下之。如不早治,則不能食,脾胃虛弱,四肢不舉,諸邪遂生,羸瘦而成疳矣。

木香丸 治吐乳瀉乳,其氣酸臭,由啼叫不已,以乳與兒,停滯不化,是為乳積。肚硬熱渴吐瀉,由飲食無度,過飽即睡,是為食積。腹痛啼叫,利如蟹渤,中觸忤其氣,榮衛不和,淹延日久,是為氣積。瘧後肚內結癖成塊。

木香(二錢) 蓬朮(二錢) 砂仁(二錢) 青皮(去瓤,二錢) 硃砂(研細,二錢) 代赭石(二錢) 大丁香(二錢) 巴豆(去油,一錢)

上細末和勻,飛白麵糊和丸,麻子大。每服二三丸,乳傷乳汁下,食傷米飲下。

取癖丸 治小兒癖塊大痛,用之如應。

甘遂(微炒,二錢) 芫花(微炒,二錢) 黑牽牛(半炒半生,磨篩取末,二錢) 辣桂(二錢) 蓬朮(二錢) 青皮(去瓤,二錢) 木香(二錢) 桃仁(炒,二錢) 五靈脂(二錢) 巴豆(去油,一錢)

上為末,研和十分細嫩,飛白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一二丸,姜蜜煎湯灌下,泄後冷粥補,仍和胃。

挨癖丸 治乳癖谷癥,腹中塊痛。

青皮(去瓤,三錢) 木香(三錢) 蓬朮(三錢) 生地黃(三錢) 代赭石(火煅,醋淬,研極細末,三錢) 巴豆(壓去油盡,一錢)

上為細末,醋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二丸,食後薑湯下。

檳榔丸 治小兒傷食得之,痛刺脅肋,心胸煩悶,飲食不下,吐逆噁心,久不醫治,漸成痞癖。

檳榔(五錢) 木香(麵裹煨,三錢) 青皮(五錢,去瓤,巴豆三十粒,去殼同炒,去巴豆) 陳米(半合,炒法亦用如巴豆同青皮)

上為細末。蒸餅丸如黍米大。用米飲,食前服。丸數多少,量兒大小、虛實加減。

北柴胡散 治小兒因傷血得之,胸膈鬱悶,痛引小腹,時或攻築,上搶心胸,漸成瘕結之症。

北柴胡(三錢) 人參(三錢) 木香(三錢) 枳殼(三錢) 京三稜(三錢) 檳榔(三錢)

上為細末。陳皮煎湯,調食送服。

褐丸子 治小兒因傷氣得之,心腹膨脹,肚大脅痛,面黃肌瘦,倦怠無力,久而不治,漸成痞塊。

陳皮(五錢) 青皮(五錢) 三稜(五錢) 蘿蔔子(一錢,炒) 蓬莪朮(五錢) 木香(一錢) 胡椒(一錢) 黑醜(炒,取頭末,三錢)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黍米大。生薑三片,泡湯送下,二三十丸。

七香丸 治小兒因傷積得之,其症如腸癖之疾,便利無度,滑不成糞,似痢非痢,結成癖塊。

木香(一錢五分) 丁香(一錢五分) 八角茴香(炒,一錢五分) 枳殼(一錢) 三稜(一錢) 青皮(一錢) 蓬莪朮(一錢,細切,用巴豆七粒,去殼同炒赤色,不用巴豆)

上為細末,煮糊丸如黍米大。每用三十丸,米飲,空心服。

痞結

痞者,塞也。結者,實也。熱氣蘊於胸膈之間,留飲聚於腹脅之內,於是榮衛不能流行,臟腑不能宣通,由脹滿而致癖結,勢使然耳。此實熱之症也,時或發為壯熱,聖惠甘遂散主之。此藥治小兒之痞結,雖服湯藥,時暫得利,而滯實不去,心下堅脹,按之即啼,內有伏熱,諸候併成此疾。宜疏利大便,破結散氣,後宜常服進食丸。

聖惠甘遂破結散 治小兒心胸痞結,蘊聚痰水。

甘遂(麵裹煨,令黃色,二錢半) 青皮(半兩) 黃芩(半兩) 川大黃(煨,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煎至六分,去滓,溫和服。量大小加減,得通利則止,後以冷粥補之。

進食丸 治乳食不消,心腹脹滿,壯熱喘粗,嘔吐痰逆,腹鳴泄瀉,米穀不化,或下痢赤白,腹痛後重,及食癥乳癖,痃氣痞結,並皆治之。小兒胸膈熱實,腹內有留飲,致令榮衛痞塞,臟腑之氣不得宣通,其病腹內氣結脹滿,或壯熱。凡有此病,當疏利大便,破結散氣,宜常服之。

巴豆霜(一錢) 硃砂(五錢) 枳殼(炒,五錢) 當歸(米泔浸一宿,炒) 代赭石(煅,醋淬七次,各三錢) 木香(五錢) 麝(少許)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麻子大。一歲兒一丸,溫米飲下。更量虛實加減,治食積發熱,羸瘦肚大,青筋疳積,肚疼哺露。

積痛

仲陽云:積痛口中氣溫,面色黃白,目無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當磨積而痛自除。有熱者,芍藥甘草湯加乾葛;吐者,加半夏、生薑,或加枳實亦效。

消積丸 治乳食傷積,心腹脹滿,氣粗壯熱,或瀉或吐。

丁香(二十粒) 砂仁(二十粒) 使君子(五個) 烏梅(三個)

上為末,爛飯丸,麻子大,加巴豆二粒,去盡油,同丸。每服三丸,陳皮湯下。

白餅子 治小兒夾食傷寒,其症發熱嘔吐,亦有肚痛者,噯氣。辨得分曉,先用此藥。一服,推下食積,卻用平和藥發散調治,如惺惺散加減,參蘇飲皆可服,卻不可服冷藥。

滑石 南星 半夏(各一錢) 輕粉(五分) 巴豆(二十四粒,去皮膜,用水一升,煮乾,研細如泥)

上三味搗羅為末,入巴豆霜,次入輕粉,又研勻,卻入余藥末,合勻,糯米飲丸,如綠豆大。量小兒壯瘦虛實用藥,三歲以下每服三丸至五丸,紫蘇湯空心下,忌熱物。若三五歲,見壯實者,不以此拘,加至二十丸,以利為度。

錢氏白朮散 治煩渴兼吐瀉。

人參(二錢半) 白茯苓(半兩) 白朮(半兩) 藿香葉(半兩) 木香(二錢) 甘草 乾葛(半兩)

上銼,水煎。發熱甚渴者,去木香;肚痛,加白芍藥。

小沉香丸 和中順氣,嗜食消痰。

砂仁(煨,四錢) 蓬朮(煨,四錢) 香附(炒,一兩) 甘草(炙,一兩半) 沉香(六錢) 甘松(三兩六錢) 益智(炒,一兩半) 舶上丁香皮(一兩四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四十丸,食後溫生薑湯下,或嚼破更妙。

芍藥甘草湯 治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頻數,微惡寒,腳攣急拘疼,及治肚腹胸脅大痛。

白芍藥(炒) 甘草(一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二盞,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積滯

小兒有積滯,面目黃腫,肚熱脹痛,覆睡多困,酷啼不食;或大腸閉澀,小便如油;或便利無禁,糞白酸臭,此皆積滯也。然有乳積、食積,須當明辨之。吐乳瀉乳,其氣酸臭,此由啼叫未已,便用乳兒,停滯不化而得之,是為乳積。肚硬帶熱,渴瀉或嘔,此由飲食無度,過飽即睡,是食積。腹痛啼叫,利如蟹渤,此由觸忤其氣,榮衛不和,淹延日久得之,是為氣積。合用木香丸主之,檳榔丸亦可用。大小便閉者,神芎丸妙甚,是齊推氣亦佳,冷症下積,五珍丸亦可用。

木香丸 治吐乳瀉乳,其氣酸臭,由啼叫不已,以乳與兒,停滯不化,是為乳積。肚硬熱渴吐瀉,由飲食無度,過飽即睡,是食積。腹痛啼叫,利如蟹渤,由觸忤其氣,榮衛不和,淹延日久,是為氣積。瘧後肚內結癖成塊,此方用之屢驗。

木香(二錢) 蓬朮(二錢) 砂仁(二錢) 青皮(去白,二錢) 硃砂(研細,二錢) 代赭石(二錢) 大丁香(一錢) 巴豆(壓去油,二錢)

上細末,和勻,飛白麵糊和丸,麻子大。每服二三丸,乳傷乳汁下,食傷米飲下。

木香檳榔丸 疏導三焦,寬利胸膈,破痰逐飲,通潤大腸。

郁李仁(去皮) 皂角(去皮,醋炙) 半夏曲 枳殼(麩炒) 青皮(去瓤) 杏仁(麵炒) 木香(不見火) 檳榔(各一錢)

上為細末,別用皂角四兩,用漿一碗,搓揉熬膏,更入熟蜜少許,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小兒服可,丸如綠豆大,食後生薑湯送下。

神芎丸 治風熱壅滯,頭目昏眩,口舌生瘡,牙齒疳蝕,或遍身瘡疥,咬牙驚惕,怔忡煩躁多渴,或大小便澀滯,或積熱腹滿,驚風潮搐,並皆治之。

大黃(生) 黃芩(各二兩) 滑石(四兩) 生牽牛末 滑石(四兩) 黃連 薄荷葉 川芎(各兩半)

上細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四十五丸,食後溫水下。一方加蒲黃,止血症用。

是齊推氣丸 治三焦痞塞,氣不升降,胸膈脹滿,大便閉澀,小便亦少。

大黃 陳皮 檳榔 枳實(小者去積) 黃芩 黑牽牛(各等分,生)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綠豆大。臨臥溫熟水下,二十三丸,量虛實加減。

檳榔丸 治小兒疳氣腹脹,胸膈痞悶,喘急不安。

青皮(去穰,同巴豆十粒炒,去巴豆) 蘿蔔子 香附子(炒) 木香(各一兩) 黑牽牛(半兩,微炒)

上為末,生薑自然汁煮麵糊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飲下。

下積丸 治乳食傷積,心腹脹滿,氣粗壯熱,或瀉或嘔。

丁香(二十粒) 砂仁(二十個) 使君子(五個) 烏梅(三個) 巴豆(不去□□□)

上為末,爛飯丸,麻子大。每服三丸,陳皮湯下。

五珍丸 治酒食積通用。

青皮 乾薑(燒存性) 蓬朮 五靈脂(各一兩) 巴豆(去半油,一錢)

上為末,粳米飯圓,麻子大。每服三五丸,米湯下。

快膈消食丸 治小兒宿食停滯,腹脹疼痛。

三稜(煨) 蓬莪朮(煨) 揀縮砂(去殼) 橘皮(去白) 神麯(炒) 麥葉(炒,各五錢) 香附子(炒,一錢)

上為細末,蒸餅丸如黍米大。生薑煎湯,或白湯,食遠服,或作餅子磨服。

香稜丸 治小兒積氣發熱,肚腹膨脹,肢體瘦弱,飲食不滋肌膚。

木香 丁香 檳榔(去臍) 甘松 使君子(去殼) 神麯(炒) 麥葉(炒,各二錢五分) 京三稜(煨) 蓬莪朮 青皮 陳皮 香附子(炒,各五錢) 胡黃連(一錢)

上為細末,蒸餅丸如黍米大。用米飲,食遠服。

腹脹

腹脹多系飲食飢飽,生冷油膩,聚結不散,致傷脾胃,不能運化精微而制水穀,宜厚朴枳實丸。或因久患疳積,及瘧後痞塊不消,皆能腹脹,健脾磨塊丸。脾虛脹滿者,脈必浮大無力,宜補脾分消丸。脹而喘滿,脈實者可下,宜加減推氣丸。

厚朴枳實丸 飲食甜膩,聚結不散。

厚朴(薑汁炒) 枳實(麥炒) 麥芽(炒) 半夏(薑汁炒) 黃連(炒老色) 蒼朮(各一兩) 山楂肉(一兩半) 香附(炒) 檳榔(各八錢) 藿香 白豆蔻(各五錢)

上為末,神麯打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一錢五分,白湯下。

健脾磨塊丸 疳積虛後痞塊不消。

蒼朮(炒) 枳實(炒,各一兩) 三稜 莪朮 香附(俱醋炒,各五錢) 檳榔(四錢) 木香(二錢半) 白豆蔻(二錢)

上為末,神麯打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一錢,白湯送下。

補脾分消丸 脾虛脹滿。

人參 白朮(炒) 茯苓(各一兩) 香附(炒,二兩) 白蔻仁(二錢)

上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白湯調下。

加減推氣丸 脹而喘滿,脈實。

厚朴(薑汁炒) 陳皮 枳實(炒,各五錢) 莪朮(醋炒) 檳榔 黑醜(醋煮炒研,取頭末,各五錢)

上為末,醋打老米糊為丸,綠豆大。看兒大小輕重與之,白湯送下。

腫脹之症有二,一曰氣腫,先腫而後喘,由脾胃虛弱。脾主肌肉,肺主皮膚,土弱不能生金,虛氣上攻乎肺,行於面目,遍身浮腫。治宜五子五皮湯,調脾行氣為主。

五子五皮湯

山楂 葶藶 香附 真蘇子 蘿蔔子 桑白皮 陳皮 青皮 茯苓 姜皮

上等分,白水煎,宜服四五劑,無有不愈。

水腫,先喘而後腫,因上焦煩渴,喜飲茶水、脾虛不能制木,水反侮土,上衝於肺,流走皮膚而光腫也。治宜實脾利水為主,胃苓湯主之。或瀉痢、瘧後、諸病後脾虛發腫者,宜調理脾胃為主,宜以六君子、補中益氣湯治之。如未曾瘧、痢、病後而腫脹者,則從水,氣二腫治之。

又有通身不腫,只有腹腫,彈之如鼓聲,按之卻軟,此脾虛也,亦宜六君子湯加厚朴。設若腹腫,彈之不響,按之如石,此鼓脹也,不治。

或肚大青筋,堅如鐵石,宜於臍之上下左右,離臍心五分,各灸二壯,即消。

腹痛

腹痛之因,邪正交攻,與臟氣相擊而作也。有火痛、冷痛、寒痛、蟲痛、食積痛。火痛者,面赤紋紫脈數,手心壯熱,大便結燥,時痛時止,宜枳殼芍藥湯。冷痛者,面白紋青,手足濕冷,痛甚則厥冷,其由或食冷物,或感寒邪,宜理中湯,甚加附子。寒痛者,面黑紋紅,手足涼,必因食而得之,宜不換金正氣散加羌活、防風、紫蘇、香附、白芷、砂仁、茯苓、麥芽、青皮。蟲痛者,面色變解不常,五色花斑不均,口吐涎沫,宜追蟲丸。食積作痛者,膨脹惡食,肚熱按之痛,噯氣吐瀉,瀉後減,少頃復作,飲食更痛,氣口脈甚,宜消化丸、百傷飲。

枳殼芍藥湯 大便結燥,時痛時止。

枳殼 芍藥 大黃(各二錢) 當歸(一錢半) 甘草(八分)

上用水、姜煎服。

附子理中湯 冷吐瀉,手足厥冷,腹痛。

人參 白朮 乾薑(煨,各一錢) 甘草(五分) 附子(麵包煨,一錢)

上用水煎服。

不換金正氣散 寒痛面赤紋紅,手足涼冷,必因食而得之。

蒼朮 陳皮 厚朴 半夏 藿香 甘草

上用水煎服。

追積丸 下蟲積。

大黃 使君子肉(各一兩) 烏梅肉 木香(雷丸) 蕪荑(各三錢) 牽牛(取頭末) 檳榔(各五分)

上為末,砂糖和為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白湯化下。

導積湯 治吐瀉腹痛,大便後停,乃食積也。

厚朴(炒) 青皮(炒,各一錢) 山楂肉(三錢) 蒼朮(炒) 香附(炒,各二錢) 木香(三分,不見火) 枳實 陳皮 六神麯(各一錢)

上銼,姜引,水煎服,立效,屢驗。

百傷飲 內傷肉食,發熱噦嘔,膨脹,肉食不化。

蒼朮(炒) 厚朴(薑汁炒) 山楂肉 麥芽(炒) 神麯 香附(炒,各一錢) 黃連(炒,八分) 半夏(制) 青皮(炒) 枳實(麩炒,各七分) 乾葛(一錢半) 砂仁(五分) 甘草(四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