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八章金的兴起与宋的南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第一节女真族的兴起与金政权的建立

女真先世

女真先世称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源出自靺鞨七部中的黑水靺鞨,原居住在今黑龙江与松花江合流以下的黑龙江流域的南北地区,后来黑水靺鞨有一部分向南迁徙。当契丹建国后,在译名上始被称为“女真”。在女真始祖函普时,生女真完颜部居住在仆干水(今牡丹江、镜泊湖附近)。函普从今朝鲜的咸镜北道(当是黑水靺鞨一支迁于此者)来到居住在仆干水的完颜部,因他为之立约解决了完颜部与其他部族的哄斗,娶同部与完颜邻寨姓结徙姑丹、名鼻察异酋长的室女为妻。后女真众酋长结盟,函普又被推为首领。从此,完颜部内便出现函普一系的完颜氏(宗室完颜)与其原来同部的完颜氏(异姓完颜),以及与函普有族属关系的疏族(同姓完颜)。后来又出现以完颜等几个著姓为主的包括各姓在内的白姓与黑姓几个婚姻集团。

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军事部落联盟函普时女真已进入父权制的氏族社会末期,到献祖绥可时又迁居到海古水,社会发生了显著的变革,开始冶铁、耕垦树艺、修筑房屋、造舟,定居在按出虎水(今黑龙江阿什河)之侧1。昭祖石鲁在绥可发展的基础上,已由亲属部落联盟发展为更加扩大和持久的军事部落联盟,稍立条教,部落渐盛,并接受辽赐给的惕隐官职,在氏族内展开新旧两种势力的激烈斗争,始以完颜部确立的条教治理诸部。在发展斗争中函普家族一系完颜姓虽已取得军事部落联盟首长的地位,而作为军事部落联盟政治辅佐人物则由同部完颜姓中担任。其初是由同部完颜姓的石鲁辅佐昭祖,昭祖称“勇石鲁”,即联盟军事首长;石鲁称“贤石鲁”,即军事首长的政治辅佐,地位相当于后来的国相,女真人军事部落联盟内实行的是军事、政治的二府制,后来作为军事首长的政治辅佐称国相,由雅达担任,雅达属同部完颜姓。由此可见,在景祖没有把国相交给本家族肃宗之前,是由同部完颜家族中选任的。实际上是函普一系与同部完颜氏共同管理军政事。

景祖乌古廼时,是女真军事部落联盟组织扩大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景祖继承其父昭祖石鲁的事业,他在其母徙单氏的支持下,在对本氏族的旧势力和同各部的斗争中确立了自己军事部落联盟首长的地位。景祖把昭祖所建立的军事部落联盟组织更加扩大和发展,对那些不肯听命的各部加以制服,于是“景祖稍役属诸部,自白山、耶悔、统门、耶懒、土骨论之属,以至五国之长,皆听命”1。联盟组织空前扩大和发展起来。景祖被辽任命为“生女真部族节度使”,官属、纪纲渐立。所谓官属,只不过是军事联盟内的职掌分1函普、绥可活动见《三朝北盟会编》卷18引《神麓记》及《金史》卷1《世纪》。1《金史》卷1《世纪》。

工的制度化。《金史·百官志·序》:“金自景祖始建官属,统诸部以专征伐,嶷然自为一国。其官长,皆曰勃极烈,..其部长曰勃堇,统数部者曰忽鲁。”勃堇出现在始祖时,勃极烈是勃堇的转音,勃极烈与勃堇分职,据此记载则出现在景祖立官属时,即勃极烈成为联盟中最高职掌的官长之称,而勃堇为部长之称。但景祖、世祖身为军事联盟首长,仍称“诸部长”、“众部长”,不称“都勃极烈”,地方的小部落联盟首长亦称“都部长”,直至穆宗由于太祖的建议才取消地方称“都部长”的资格。由诸部长改称为都勃极烈,是联盟的部落长向官职演变的结果,联盟首长已不再是单纯的诸部之长,而成为官长之长,康宗去世,“太祖袭位为都勃极烈”2即是这一变化事实的反映。随着这种变化,勃极烈成为联盟内最高官属之称,以他们为主组成官属会议——议事会,而勃堇逐渐演变为一般官吏的称呼。景祖为加强本家族在联盟中的绝对地位,用财物和马匹换取了雅达的国相,由三子颇剌淑(肃宗)担任,从此这个重要职位便由本家族所掌握。景祖凭借着“生女真之俗,生子年长即异居”,命劾者与世祖同居,劾孙与肃宗同居,由劾者、劾孙治家务,世祖、肃宗、穆宗为联盟首长的继承者,从而确立了世袭制,否定了联盟长的世选制。

女真庞大的军事部落联盟形成于景祖时,但是联盟内部不是团结和十分巩固的。此后主要是围绕联盟首长和国相而发生斗争。跋黑是世祖叔父,不仅不能充当联盟长而且世祖命他为勃堇不许领兵。桓■、散达因其父雅达被夺去国相不满,温都部乌春及纥石烈部腊醅、麻产也与联盟离心,于是联合反抗。肃宗、穆宗时斗争仍在继续,如穆宗袭位之初,诸父之子习烈、斜钵与诸兄反对说:“君相之位,皆渠辈为之,奈何?”同部完颜欢都说:“汝辈若纷争,则吾必不默默但已”1。终未酿成大乱。经过世祖到穆宗的斗争,部落联盟异常巩固,“自景祖以来,两世四主,志业相因,卒定离析,一切治以本部法令,东南至于乙离骨、曷懒、耶懒、土骨论,东北至于五国、主隈、秃答,金盖盛于此”2。在发展和巩固联盟中,太祖完颜阿骨打作出重要贡献,如他建议取消地方都部长的称呼,把名称集中到完颜部首领一人身上;他建议令诸部不得擅置信牌、驰驿,把号令统一到联盟中来。

社会组织结构女真部落联盟发展的层次,最初是把亲近的分散的氏族部落联合起来,出现众多的地方的小联盟,其次是把分散的不持久的小联盟结集成为大的联盟,最后以完颜部为核心,统一为一个巩固持久的庞大的联盟,这样国家就即将产生了。从领地看,由氏族部落的领土发展为地方的小联盟和大联盟的领地,最后统一为一个共同的领地。女真建国前,已非氏族血缘,而是以部族的地缘为主要基础的。建国前,女真由氏族社会向国家转变的一切因素都已成熟。

地域是国家形成的必要条件,其突出的表现在以地缘为特点的城堡、村寨组织在各地的普遍出现。在城堡、村寨组织中除由血缘构成的家族外,还2《金史》卷2《太祖纪》。

1《金史》卷68《欢都传》。

2《金史》卷1《世祖纪》。

包括非血缘的居民,在一个家族组织中既包括本家族的成员,也包括来自非本家庭的奴隶(即隶人、奴婢、部曲)或收养的人,通称之为“家人”。这些家族的奴隶不同于奴隶制社会的奴隶,他们还未完全失去人格,尚可随同当兵。一般平民被称为庶人或部民,氏族贵族是指那些“官属”和“耆老”。在女真军事部落联盟时,存在着由氏族贵族组成的贵族议事会和人民大会。《金史·太祖纪》记载:“民间多逋负,卖妻子不能偿,康宗与官属会议,太祖在外庭以帛系杖端,麾其众,令曰:‘今贫者不能自活,卖妻子以偿债。骨肉之爱,人心所同。自今三年勿征,过三年徐图之。’众皆听令,闻者感泣,自是远近归心焉。”这是一次贵族议事会(在内庭)与人民大会(在外庭)同时召开的大会。会议的召集与主持者是康宗,贵族议事会参加者是诸官属,议题是讨论民间逋负与如何还债的问题。先由内庭议事会讨论作出解决方案,然后由太祖在外庭人民大会上宣布。“众皆听令”,即参加大会的民众一致通过,“闻者感泣”,即表示未参加大会的也以感泣之情表示拥护,方案的公布取得了“远近归心”的效果。但随着历史发展的要求,议事会越来越变成官僚的机构,即将由皇帝(原都勃极烈)主持的诸勃极烈(中央的最高统治机构)所代替。

在女真氏族社会的氏族部落中,出现了私人家族的家兵和部落兵——猛安、谋克。开始是非常设的,后来发展为常设的军队,猛安、谋克长成为军职的氏族贵族,并进而演变为生产、政治和军事相结合的地方行政组织。《金史·循吏传·序》记载:“金自穆宗号令诸部不得称都孛堇,于是诸部始列于统属。太祖(即皇帝位前一年)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由以夫计的军事组织改革为以户计的地方行政组织,标志着这种制度是为建立国家而制定的。

在女真社会中,当时还没有出现私人土地所有制,但家族的占有制已经出现,土地所有制的最高权限向国家的代表者君主集中,这也是土地由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化的一种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勃堇与勃极烈成为国家的一般官吏与高级官吏,史称为官人和大官人。勃堇、勃极烈的官制化则与猛安谋克成为社会统治的官(政事)与职(军事)的区别。实际上猛安谋克本身也分为军官、地方官与封爵。

在女真由氏族制向阶级社会的变革中,对完颜部所确定的新的条教的推行,使女真统一民族的形成以及对社会的变革起了重要的催化剂作用,促进了女真各部族制度的统一。女真人由分散的部族发展为统一民族的过程,也就是国家的形成过程,除内部的原因外,也有外部的原因,如辽朝的先进制度对女真的吸引和影响,女真人为了防御契丹保存自己,也加速了女真共同民族意识的形成,同时为了反抗辽朝的残酷剥削与压迫,也加速了其政权建立的过程。

金政权的建立完颜阿骨打嗣位为都勃极烈后,便把反辽作为斗争的主要目标,为反辽进行了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辽天庆四年(1114)九月,辽朝加强对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东)的防御,阿骨打集诸路兵誓师于来流水(今拉林河),举起抗辽斗争的义旗。接着攻占辽的宁江州、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西南的吐什吐)、宾州(今吉林农安东北)、咸州(今辽宁开原)。随着战争的胜利,新的占领区的扩大和降附者的增多,以及女真社会内部奴隶制的增长,旧的氏族制度已不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国相撒改派其长子宗翰和欢都长子完颜希尹等劝阿骨打立国称帝,阿骨打弟吴乞买和撒改、辞不失等又劝进,终于在次年(辽天庆五年,宋政和五年)正月初一日(1115年1月28日)即帝位,国号为金,年号为收国,是为金太祖。

金朝诞生在抗辽斗争的凯歌声中,是在氏族制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奴隶制国家。金朝从建国伊始就确定了以农为本,不改易旧俗,发展奴隶制和抗辽灭辽的对内对外的方针。为建设和巩固新建立的奴隶制国家,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把部落联盟军事首长改称为皇帝,确定皇帝在全国的最高统治地位。立储贰,以谙班勃极烈为皇帝继承人,仍保持兄终弟及制。在中央设最高的统治机构,把国相与勃极烈结合起来称国论勃极烈,把原来由官属组成的贵族议事会改革为由诸国论勃极烈组成的相府。以猛安谋克为地方行政组织,并用猛安谋克改编汉人和渤海人等,因地制宜在女真人聚居地方设万户府路,在原辽地方建立都统、军帅司下的路,在个别地区设都勃堇的路。禁止同姓为婚,确定新的法制,刑、赎并行。命完颜希尹创女真文字。

作为女真人国家产生的诸因素已孕育在氏族社会之中,但那只是雏形,金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女真族奴隶制国家的诞生和确立,但仍残存着氏族制的余痕。

第二节金灭辽

金朝建立,得到辽东渤海杨朴等人的支持,他帮助建立制度,筹划灭辽,所以金在建立政权之初,就已确定了继续抗辽灭辽和取而代之的方针。但是金与辽的战争前后有变化,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属于抗辽战争的时期,后期则为统一战争的时期。

攻占辽东京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即帝位后,坚持抗辽斗争。抗辽斗争的宗旨是致辽之罪,以义师征伐无道,这诚如在来流水起兵,申告于天地时所说:“世事辽国,恪修职贡,定乌春、窝谋罕之乱,破萧海里之众,有功不省,而侵侮是加。罪人阿踈,屡请不遣。今将问罪于辽,天地其鉴佑之。”1收国元年正月,金太祖亲自领兵进攻辽统治东北方女真族的重镇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首先攻下达鲁古城(今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塔虎城),九月攻下黄龙府。辽天祚帝闻讯率契丹、汉军10余万向金军进讨,金太祖以2万兵迎战。两军战于护步答冈(今黑龙江五常西),辽军大溃,死者相属,天祚帝逃往长春州(今吉林大安西北),辽军主力被击溃,为南下夺取辽东京奠定了基础。

在辽军屡败的情况下,辽统治阶级内部不断发生叛变,各族人民起义和士兵厌战的情绪也不断高涨。当时辽国“军中汹汹,迟疑不行”1,溃不成军。辽初对契丹人杀汉人从不加刑,但这时对本族人也不能再信任,“命汉儿遇契丹则杀之”2。于是辽之军民纷纷向金归附。阿骨打兴师与天祚帝相反,对内则不断论功行赏,对来归附的各族人民也尽力安抚。收国二年正月,下诏:“自破辽兵,四方来降者众,宜加优恤。自今契丹、奚、汉、渤海、系辽籍女真、室韦、达鲁古、兀惹、铁骊诸部官民,已降或为军所俘获,逃遁而还者,勿以为罪,其酋长仍官之,且使从宜居处。”3阿骨打在对辽的问题上有作战的长远打算,对所俘附的东京渤海人多行释放或留养,以便日后为其效用。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渤海人等的拥护和支持,起到瓦解敌人的作用。

收国二年闰正月,辽朝的统治进一步分裂,渤海人反辽复国和归顺于金朝的浪潮更加兴起。东京渤海人高永昌据辽东京(今辽宁辽阳)反辽,称大渤海国皇帝,据有辽东50余州,改元隆基。天祚帝派萧韩家奴、张琳等镇压,高永昌向金求援。高永昌的反辽复国,对辽朝来说是民族的分裂,削弱了辽的力量,有利于金朝,但高永昌复国终于要发展为地方的割据势力,对新兴起的金朝来说是所不能允许的,乘机进讨高永昌是金进军抗辽的一个组成部分。四月,太祖以斡鲁统内外诸军,与蒲察、迪古乃会同咸州路都统斡鲁古,合力讨高永昌。辽为阻止金军南下,派军6万攻昭散城(当在今吉林海龙东1《金史》卷2《太祖纪》。

1《契丹国志》卷10《天祚帝纪》。

2洪皓:《松漠纪闻》。

3《金史》卷2《太祖纪》。

南)。金派阿徒罕、乌论石准击辽军,辽军大败,于是斡鲁南下攻沈州(今辽宁沈阳)、东京。五月,高永昌兵败被擒,东京州县尽为金所有,渤海、汉人、易苏馆女真归附,以斡鲁为南路都统。

攻取辽上京天辅元年(辽天庆七年,1117),金军获悉辽在长春州和泰州(今吉林白城东南)方面没有任何准备,奏闻太祖。太祖决定派斜也取长春州,派宗幹、宗雄攻金山县(今黑龙江齐齐哈尔西),然后两路合攻辽西北重镇泰州。宗幹、宗雄所率领的攻取金山县的队伍,行近白鹰林,获辽哨兵七人,纵其一人回县城。县人闻金大军已到,不战自溃,金军顺利地占领金山县。宗雄以兵三千属宗幹,招集尚未降附的诸部。宗幹择选土人之有才干的,以诏书招谕,于是女古、脾室四部及渤海人都降,接着攻下泰州。

同年九月,辽为抵抗金军西进,招募饥民得2万多人,其目的是使这些辽东人报怨于女真,叫做“怨军”,以渤海铁州(今辽宁盖县东北)人郭药师为渠帅。这时在辽统治的境内更加骚动。十二月,金军大举进攻,败辽军于蒺藜山(今北镇、义县之北),拔显(今北镇西)、乾(今北镇南)、懿(今彰武西)、徽(今阜新北)、成(今阜新西北)、川(今北票南)、惠(今建平北)等州。天辅二年正月,辽双州(今铁岭西)节度使张崇降。六月,通(今吉林四平)、祺(今辽宁康平东南)、双、辽(今新民东北)等州800余户来归。这时辽上京已处于被包围之势,辽朝的灭亡大局已定。在这种形势下,引起了金、辽、宋之间关系的新变化,从辽朝方面看大势已去,派太傅习泥烈来封太祖为“东怀国皇帝”,目的在于缓兵以求喘息;从宋朝方面看,见金势强大,辽即将灭亡,也在此时派使到金,约定与金夹攻辽。金太祖为把握灭辽的目标,同意与宋联盟。

天辅四年,金决意攻取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上京留守挞不野投降。天祚帝逃往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城),金班师。天祚帝在中京大定府,闻辽军败,“昼夜忧惧,潜令内库三局官打包,珠玉珍玩五百余囊,骏马二千匹”,准备逃跑。他还厚颜无耻地说:假若女真军来时,我怕什么,我有很多日行三百五十里的骏马,又与宋是兄弟,和西夏也是舅甥关系,两处都可以去,到那里也不失一生富贵。但当他又听到金军已班师未来进攻时,却又洋洋得意地说:“威德可加,彼何能为,复自纵肆。”1这是一张令人可憎的丑恶的亡国者脸谱。

金破辽上京,捣毁了辽朝统治的中心,占有辽过半的土地,金抗辽斗争已取得彻底胜利,即将使金对辽的战争发生转折性的变化。天辅五年(辽保大元年,1121),辽都统耶律余覩来降,得辽虚实。耶律余覩降金,标志着辽契丹贵族内部的分裂,现在的形势已不再是抗辽,而是如何把统一(辽境的)战争进行下去的问题。由金太祖所领导的对辽战争,从此便转向第二个时期的灭辽统一战争。

连克诸京1《契丹国志》卷10《天祚帝纪》上。

金太祖以斜也为内外诸军都统,以完颜昱、宗翰、宗幹、宗望、宗磐为副,率大军伐辽。下诏:“辽政不纲,人神共弃。今欲中外一统,故命汝率大军以行讨伐。”又诏:“若克中京,所得礼乐仪仗国书文籍,并先次津发赴阙。”1以前的对辽战争是“重吊伐之义”,与民除害,现在则是“欲中外一统”,得辽神器代而统治之。

天辅六年,金军攻克高(今内蒙古赤峰东)、恩(今赤峰南)、回纥(亦当在今赤峰一带)三城,取中京,进据泽州(今河北平泉南)。天祚帝逃往鸳鸯泊(今河北张北西北),斜也与宗翰分道追捕,天祚帝又逃到西京(今山西大同)。金军占领西京后,进而招降了天德(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云内(今土默特左旗东南)、宁边(今准格尔旗东)、东胜(今托克托)等州、军。原奔逃在辽的纥石烈部长阿踈被擒。天祚帝又逃入夹山(今萨拉齐西北)。六月,金太祖从上京出发,追击天祚帝到大鱼泊(当即鱼儿泺,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达来诺尔湖),天祚帝又逃去。十二月向燕京(辽南京,今北京)进发,此时燕京小朝廷耶律淳已死,萧德妃出奔,燕京降。金占领燕京,一方面履行与宋订的和约,把燕京六州之地与宋。斡鲁、宗望等继续追捕天祚帝。另一方面,由于已占领原辽汉人的燕云地区,在统治制度上不得不适应新的变化作出新的改变,即在原辽汉人地区仍行汉制,由过去较为单纯的推行猛安谋克制,改为南北面的两种制度并存。天辅七年,金太祖以左企弓为枢密使,设枢密院于广宁(营州治所,今河北昌黎);改平州(今卢龙)为南京,以张觉为留守,后张觉据南京城叛金,杀左企弓。

同年八月,金太祖死,弟吴乞买即位,是为太宗,基本上继承太祖事业,继续平定张觉,张觉叛军被宗望平定,张觉逃奔于宋。张敦固以南京降,复叛,阇母则执杀张敦固。宗望以平州为鉴,奏请不在汉人地区推行猛安谋克制,保留汉制,与知枢密院事刘彦宗共同裁决大事。

抚夏灭辽金对当时西北的西夏没有出兵,主要是争取其对金称藩。天会二年(西夏元德五年),金太宗命宗翰、宗望与西夏商议割地议和,把下寨以北、阴山以南的原辽地割给西夏。西夏向金上誓表称臣,接受金朝的主属。

金太宗即位之初,对宋朝守太祖的命令,与西夏议和,这主要是为稳定南京(原平州)的形势以及进一步擒捉辽天祚帝,这是当时灭辽所需要的,也是为巩固金代辽而统治所需要的。金对宋不断派遣使臣通好。

天会二年(辽保大四年)十月,辽天祚帝想逃往天德军,进驻应州西余睹谷。完颜娄室派兵追击。天会三年三月二十日(1125年3月26日),天祚帝被擒,辽亡。金派李用和等充告庆使如宋。金封天祚帝为海滨王,居于长白山东,天会六年(1128)病死1。

金灭辽后,继辽与宋对峙。金与辽不同,是个新兴起的政权,这个政权的出现和发展使当时南北双方的政治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当时亦不再是金宋夹攻灭辽,而是金代辽与北宋的和战问题。金代辽而为宗主。

1《金史》卷2《太祖纪》。

1《金史》卷2《太祖纪》。

第三节宋的南迁

宋金燕云交涉

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宋徽宗、蔡京、童贯统治集团想乘辽朝衰亡之际,采取联金灭辽的战略,夺取五代后晋割给辽朝的燕、云十六州,以建立万世功业。

政和元年(1111),郑允中、童贯使辽,辽人马植夜谒童贯献灭辽之策,受到童贯的重视,遂约马植归来,马植到宋首都开封童贯家后,上书给徽宗,献计宋派遣使臣自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属山东)渡海到辽东与女真结盟,共灭辽朝,可以夺取五代后晋割给辽朝的燕、云地区。深受徽宗赏识,赐马植姓名为李良嗣,后又赐姓赵。金朝建立后宋曾遣使渡海,但未能登陆而回。重和元年(金天辅二年,1118)马政使金口头表达宋金联合攻辽及燕、云地区归来,金遣散覩等人使宋商议结盟事务。宣和二年(金天辅四年,1120)宋遣赵良嗣、马政先后使金,金亦数次遣使来宋,双方议定夹攻辽朝,辽燕京由宋军攻取,金军进攻辽中京大定府(今辽宁宁城西)等地,辽亡后燕云地区归宋朝,宋将原纳给辽朝的岁币转给金朝,史称“海上”之盟。

但是,由于宋军腐败,缺乏战斗力,数十万大军两次攻打辽南京(燕京),均被辽守军打败,辽南京还是由金军攻占。宋每年加付一百万贯钱为代税钱,随同每年的“岁币”交付给金朝,宣和五年四月,金方将燕京及所属九州中的西部六州归宋。但燕京居民大部已被金俘往东北作奴隶,宋所得的只是“城市邱墟、狐狸穴处”残破不堪的一座空城1,宋设燕山府路统治新得的燕京地区。云州(辽西京)地区,金太祖也表示在宋出犒军费给金的条件下归属宋朝。五月,金已许将朔(今属山西)、武(今山西神池)、蔚(今河北蔚县)三州先归宋,还没有来得及执行,就因同年六月金太祖病死而中止。

金太宗即位之初也是遵守盟约的。天会二年(宋宣和六年,1124),当时的主将宗翰、宗望都反对割山西地与宋,太宗还说:“是违先帝之命也,其速与之。”2宗翰、宗望反对割山西地,《金史·宗翰传》有一段记述很清楚:“宗翰复奏曰:‘先皇帝征辽之初,图宋协力夹攻,故许以燕地。宋人既盟之后,请加币以求山西诸镇,先皇帝辞其加币。盟书曰:无容匿逋逃,诱扰边民。今宋数路招纳叛亡,厚以恩赏。累疏叛人姓名,索之童贯,尝期以月日,约以誓书,一无所致。盟未期年,今已如此,万世守约,其可望乎。且西鄙未宁,割付山西诸郡,则诸军失屯据之所,将有经略,或难持久,请姑置勿割。’上悉如所请。”据此宋朝亦知求山西地并非失约,因之请加币以求之,金太祖不要宋朝的加币独许之,这是把合法占领的原辽地让给宋,其目的是为和好,其条件是“无容匿逋逃,诱扰边民”。宗翰认为宋朝已违反条件的规定,是败约的行为,因此反对再割山西诸镇与宋朝,同时也是从巩固金朝西边的形势出发的。

1《三朝北盟会编》卷16,宣和五年四月十七日引《平燕录》。

2《金史》卷3《太宗纪》。

金军侵宋宋宣和五年五月,降金辽将、金南京(平州)留守张觉据平州(今河北卢龙)叛金,六月初,张觉兵败逃往燕山府,为宋朝收纳,招纳叛亡破坏了宋金盟约,“失信于金,必启外侮”1,宋随后虽将张觉处死并将人头函送给金朝,还是成为金太宗侵宋的借口。

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三月,金俘辽天祚帝,扫清了除西迁的耶律大石外的辽残余势力。金将宗翰奏“宋数路招纳叛亡”,“斡鲁奏宋不遣岁币户口事,且将渝盟”,“宗翰、宗望俱请伐宋”2,金太宗于同年十月下诏攻宋。

金军兵分两路,西路军以左副元帅宗翰(粘罕)为统帅,自西京大同府(云州)南攻太原(今属山西)。东路军以南京路都统宗望(斡离不)、六部路都统挞懒为主将,自南京(平州)西攻燕山。

十一月,东路金军占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十二月初,西路金军统帅宗翰首先派使臣前往太原,要童贯“急行奏请只且割与河东、河北两路地土,以大河为界,存取大宋宗庙社稷”1。童贯立即逃向开封。宗翰随即自河阴(今山西山阴东南)南下,首先攻占已属宋朝的朔州(今属山西),又克代州(今代县)、忻州(今属山西),遂围太原。同月,东路金军进至三河(今属河北),大败宋军郭药师部于燕山府东之白河(当即今北京通县东潮白河),又败另部宋军于古北口(今属北京),郭药师以燕山府降金。

当金军进围太原,占领燕山府消息传到首都开封,昏君徽宗才下诏“罢浙江诸路花石纲、延福宫、西城租课及内外制造局”,“罢道官,罢大晟府、行幸局”2、应奉局等。在金军大举南下的情况下,徽宗只想逃跑,匆忙任命太子赵桓为开封牧,并下诏各地起兵勤王,并企图以太子“监国”名义,将抗金的重任推给太子赵桓。徽宗急于逃往南方,几乎是在吴敏、李纲等人逼迫下,于当年十二月下旬传位给太子,是为宋钦宗。

东路金军在攻打中山、真定两府时,未能攻占,遂越城南下。钦宗即位后,东路金军相继攻占庆源府(今赵县)、信德府(今邢台)。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1126)正月初,东路金军又占领相州、浚州,黄河南岸的守军焚河桥溃逃。初三日消息传到开封,作为太上皇的徽宗立即于当天半夜出逃。东路金军迅即渡河南下,初七日即到达开封城下,开封军民在执政、东京留守李纲的率领下,打退金军的多次进攻。但金使要求宋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并以宰相、亲王为质的条件下退兵时,钦宗决定派九弟康王赵构、少宰(次相)张邦昌前往金军中谈判,当二月初宋钦宗直接主使的宋军夜袭金军失败后,却随即将李纲罢职以示求和诚意,并同意割让三镇。以陈东为首的太学生及数万居民群起反对,要求李纲复职领导抗金斗争,钦宗不得已而恢复李纲执政职务兼京城防御使,但继续进行割地求和的活动。当宋朝勤王军兵不断到达开封,西路金军因久攻太原不克而滞留在河东未能前来。在1《宋史》卷22《徽宗纪》。

2《金史》卷74《宗翰传》。

1《三朝北盟会编》卷23,宣和七年十二月三日。

2《宋史》卷22《徽宗纪》四。

钦宗同意割让三镇,改以三弟肃王赵枢代替赵构、张邦昌由少宰升太宰(首相)作为人质的条件下,二月九日东路金军从开封退兵。西路金军在太原久攻不下的情况下,留部分金兵攻城外,主力转而南下,连下威胜军(今山西沁县)、隆德府(今长治),到泽州(今晋城)时,遇到北上的宋割地使后北返。

徽宗逃到镇江后,随即以太上皇帝圣旨,将东南地区的“递角(报告)”、“纲运(物资)”和“勤王”的军队扣留,掌握东南地区的军、政、经济大权,企图重新上台当皇帝。钦宗为了维护帝位,不仅首先贬逐“六贼”中的王黼、李彦、朱勔,不久又将王黼、李彦、梁师成处死,随后将徽宗身边的童贯、蔡攸,以及南逃的蔡京贬官,并下诏太上皇宋徽宗不得干预政事。徽宗被迫以密信向钦宗表示,愿回开封,“乐处闲寂”,不再“窥伺旧职”(重当皇帝)1,回开封后行动即受到限止。蔡京死于贬途,蔡攸、童贯、朱勔等相继被处死。

虽然宋钦宗下诏割让三镇以求和,但太原、河间、中山三府军民不接受割地诏书,西路金军主将宗翰只得留下部分金军继续攻打太原,自己退回大同。东路金军也在宋将种师中率宋军尾随的情况下,暂时退回燕京。

宋钦宗在李纲等坚持抗金与三镇军民抗拒割地的形势下,二月中旬又废除割地议和的协议。种师中等率军西进增援太原,主力于寿阳与金军遭遇,五战三胜,继续向榆次进发,增援太原。在榆次又与金军相遇,宋军饥困交迫,激战近半日,另两支援军又失期未能到达,种师中部宋军溃败,师中战死,河东其他宋军也连连战败。

八月上旬,金太宗以宋废除割地和议,命宗望、宗翰分率东西路军第二次侵宋。王禀率军民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坚守太原长达八个多月之久,终于在九月初被金军攻破,王禀率军巷战兵败后自尽。十月初,重镇真定府以二千宋军抗击东路金军主力围攻近四十天后被攻占,宋将刘翊巷战后兵败自杀,太守张邈被俘不屈被害。两路金军攻城略地迅速南下,宋钦宗又急忙派出康王赵构为使、刑部尚书王云为副使,前往东路金军统帅宗望军前,再次同意割让三镇。东路金军已经再次渡河南下,金使提出划河为界,宋钦宗立即派出执政官耿南仲、聂昌分使两路金军统帅宗望、宗翰军前,同意划河为界议和,此时赵构、王云才到磁州,王云当即被磁州城人民杀死,康王赵构慌忙退还相州,耿南仲与金使前往卫州,乡兵要杀他们,金使逃走,耿南仲前往相州见康王赵构,相约起兵勤王。聂昌到达绛州,为守军所杀,都未能完成割地议和的使命。

十一月末、闰十一月初,两路金军先后到达开封城下,多次攻城,均为开封军民击退,但宋钦宗和右相何■等竟然听信骗子郭京以所谓“六甲神兵”攻打金军。闰十一月二十五日,郭京声称神兵出战而开城门逃跑,金军乘机攻占开封的城墙。十二月初二日宋钦宗奉上降表,宋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二月六日(1127年3月20日),金下令废宋徽宗、钦宗二帝,四月初,宗望、宗翰押着徽宗、钦宗二帝“及其宗族四百七十余人”北归。

金太宗已决定灭宋,另设傀儡政权以统治黄河以南原宋统治区。在废宋徽宗、钦宗二帝后,下诏册立张邦昌为楚国皇帝,在开封登基为帝,定都城为金陵(今江苏南京)。张邦昌是宋东光(今属河北)人,宣和元年(1119)1《靖康要录》卷4,靖康元年三月二十日。

起在宋朝廷执政。后升任少宰(次相),力主割地求和,并先后副康王赵构、肃王赵枢同为人质,升任太宰(首相)。金在册封他为伪楚皇帝后,于四月初撤军。张邦昌迫于形势,迎哲宗废后孟氏为宋太后,自己为尚书左仆射。金为统治黄河以南地区而设立的伪楚政权,实际上仅历时32天便自行消灭1。

宋的南迁北宋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中旬,钦宗在开封被攻危急之际,以蜡书诏令在相州的康王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同时任命坚守中山府(今河北定州)孤城已达半年之久的知府陈遘为元帅,相州知州汪伯彦、磁州(今磁县)知州宗泽为副元帅,起兵抗金,入援首都开封。

康王赵构于十二月一日于相州建大元帅府,就任大元帅,此时金军早已攻占开封的城墙,北宋处于存亡危急之际,钦宗再次蜡书诏令赵构入援开封。赵构一面传檄河北各州府起兵会于北京大名府,于中旬派小部队南下汤阴(今属河南)作疑兵,自率近万军队出北门北上,经临漳(今河北临漳西南),踏河冰渡过黄河,到达大名。副元帅宗泽率军二千人,信德(今邢台)知府梁显祖率部将张俊、杨沂中及三千军兵,刘光世、韩世忠也率所部,相继到达。副元帅宗泽主张迅速南下援救开封,遭到赵构、汪伯彦的反对。赵构要宗泽打着大元帅赵构的旗号,率数千军兵南下开德府(今河南濮阳),向开封进发以吸引金军。自己则率大队人马于靖康二年正月初逃到东南方的东平府。二月下旬初,赵构等逃到济州。金军建立伪楚后,在济州的群臣即想奉康王赵构在济州称帝以重建宋朝,赵构采纳了宗泽的建议,前往作为宋太祖赵匡胤兴王之地的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然后再即位当皇帝。当金军北撤,伪楚不得不自行消灭以后,垂帘听政的元祐皇后孟氏布告中外,由赵构嗣位当皇帝,张邦昌不仅率在开封百官上表劝进,还赶到南京表明拥戴赵构为帝,并当面认罪。赵构见时机成熟,遂于五月初一日(1127年6月12日)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后建都(行在所)于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而称宋太祖赵匡胤建都开封的宋为北宋。南宋的建立延续了宋政权的统治生命。

高宗即位后,尊元祐皇后为元祐太后(后改隆祐太后,即孟太后),任命黄潜善为执政、汪伯彦为枢密院长官,分别兼任统兵的御营使和副使,实际掌握军政大权。封原伪楚帝张邦昌为太保、郡王,并参决大事。随后任命主张抗金的名臣李纲为右相,六月,李纲首先参奏张邦昌,张邦昌被贬往潭州(今湖南长沙),李纲随即进行抗金部署,荐张所为河北招抚使,招抚河北地区抗金义军,岳飞投张所部下为小军官。又任命宗泽为开封知府(随即升为东京留守、开封尹)整顿首都开封,以备高宗回京。在高宗是回开封坚持抗金斗争,还是南逃的大政方针上,李纲与黄潜善、汪伯彦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高宗被迫表示:“朕当与卿等独留中原,训练将士,益聚兵马。虽1《宋史》卷24《高宗纪》一。《宋史》卷475《张邦昌传》引李纲奏议称“异姓建邦四十余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建炎元年六月庚申,李纲奏议中确是称张邦昌“异姓建邦四十余日”。当是据金太宗二月二十一日发出册立张邦昌为楚帝之日起计算。中华书局标点本《宋史·高宗纪》于此处出注(注三)作“此处四字当作三字之误”的校记,欠妥。

都城(开封),可守;虽金贼,可战。”1同时将孟太后、六宫及卫士家属发往东南,作南逃的准备。当八月初孟太后等离开封府到应天府后,高宗已决定逃往江南地区,遂于八月初升黄潜善为右相,李纲虽同时升为左相,但十多天后即因反对逃往东南而罢相,任相仅两个半月,高宗随即令孟太后逃往江宁。九月,金军按照与伪楚的地界划分,逐渐分兵占领河北、河东州县,而被贬的伪楚帝张邦昌也于同月下旬被处死于贬地潭州。为了躲避金军可能的南侵,十月初一,高宗立即从南京应天府乘船南逃,同月末即逃到扬州。南宋的建立、伪楚的消灭与张邦昌被杀,违背了金太宗不立赵氏而立异姓为帝,作为附属国的条件。宋高宗还否定了北宋钦宗割让河北、河东两路并成为金朝属国的承诺,而且任命了河北招抚使与河东经制使以图收复两河地区,公然与金抗衡。金太宗随即于同年十二月下诏进攻南宋,但在战略上是采取会师河北进攻南宋,还是先取陕西,然后进攻南宋,金军将领意见不一。金太宗决定:“康王(赵)构当穷其所往而追之,俟平宋,当立藩辅如张邦昌者。陕右之地,亦未可置而不取。”1于是,命娄室率西路金军,作为偏师,以进取陕西;左副元帅宗翰(粘罕)率军会合右副元帅宗辅(讹里朵)于濮阳(今属河南),组成东路金军,作为进攻南宋的主力,发动了南宋建立后金军第一次大规模南侵的军事行动。

附表:北宋世系表(960—1127)

1《三朝北盟会编》卷111,建炎元年七月十四日。

1《金史》卷74《宗翰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