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南宋初年的政治形势
钟相、杨么起义金军渡江南侵宋高宗即位之初,首先处置了张邦昌,但害怕抗金会招致金可能把徽宗、钦宗二帝送回来,从而影响自己的帝位,因此决意走避江南。当时东京留守宗泽请高宗回东京开封,主战派宰相李纲提出“车驾不可不一到京师,见宗庙,以慰都人之心”,“以天下形势而观,长安为上,襄阳次之,建康又次之”1。但高宗都听不进去,即于建炎元年(金天会五年,1127)逃到扬州(今属江苏)。
同年十二月,金军开始第一次大举南侵,兵分两路:西路由娄室攻陕窥蜀,次年攻占陕西中部许多州县。主力为东路由左副元帅宗翰(粘罕),右副元帅宗辅(讹里朵)率领,宗弼(兀术)攻陷京东州县,宗翰从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渡黄河,克兖(今属山东)、郓(今东平),袭庆府(今济宁)等地。建炎三年正月末,金军由徐、泗(今盱眙北)二州奔袭扬州,二月初金军临近扬州之际,高宗仓皇渡江逃到镇江,喘息未定,又逃往杭州。金军小部队虽到达扬州,但主力仍在徐州,加上渡江有困难,金随即焚扬州北返。高宗于二月中旬逃到杭州后,立足未稳。三月初,将领苗傅、刘正彦即发动兵变,迫使高宗让位给3岁的儿子赵旉,孟太后垂帘听政,四月初高宗复位,苗傅、刘正彦后被处死。
高宗决定向金称臣求和,先后派出的两批求和使臣还在途中,金军第二次大规模南侵已经开始。金军仍分东西两路,西路再攻陕以入蜀,东路准备南越长江追击高宗。宋高宗此时正在建康,于是在同年八月间先让孟太后及六宫往洪州(今江西南昌)避难,自己接着于九月间又急忙从建康逃向杭州(升为临安府)。这时,金军宗弼已从京东南下渡淮,分两路南侵,一路从滁、和二州渡江攻江东,另一路从蕲(今属湖北)、黄(今属湖北)二州渡江攻江西。十月上旬,高宗不等金兵来到,随即在风声鹤唳中从临安渡过浙江南逃到越州。当金军宗弼于十一月中旬末渡江进攻建康的消息传来,高宗又于十二月初逃到明州(今宁波),并决定下海以逃避金军追击。金军宗弼随后即由广德军越过天目山,占领临安。高宗则从明州乘船逃到定海(今镇海),随即入海到昌国(今定海),金将阿里也渡浙江追击,取越州。建炎四年正月,金军攻占明州,高宗自昌国南逃台州(今临海)海边,金军阿里入海攻占昌国,并乘海船追击,被宋提领海舟张公裕引大舶击退,高宗又乘船逃往温州。二月初,金军退回临安,宗弼听说宋浙西制置使韩世忠将从江阴截击其后路。于是在二月中旬纵火烧临安城后北返,入平江府。三月,高宗离开温州,由余姚回到越州。宗弼也北返抵镇江,韩世忠以舟师扼江口,金军渡江不成,沿长江西上,黄天荡(今南京东北)之战,金军大败。建康战役中,宗弼又被宋通泰镇抚使岳飞打败。五月中旬初,金军宗弼自建康渡江北返。
伪齐的建立及灭亡1《宋史》卷358《李纲传》上。
伪齐是金继伪楚被灭后在黄河以南重建的又一个傀儡政权。
金朝进攻南宋的最初目的本想消灭南宋,在黄河以南重建傀儡政权,出兵前,金太宗曾说过:“康王构当穷其所往而追之,俟平宋,当立藩辅如张邦昌者。”1金将宗弼渡江穷追高宗未获,不得不渡江北返,说明消灭南宋的目的在短期内达不到,决定随即在已占领的黄河以南地区建立傀儡政权。高庆裔乘机献议于金左副元帅宗翰说:“吾君举兵止欲取两河,故汴京(今河南开封)既得而复立张邦昌。后以邦昌废逐,故再有河南之役,无以恩归他人。”2宗翰即向金太宗推荐刘豫,挞懒也力荐刘豫,金太宗遂同意册立刘豫为伪齐皇帝。
刘豫,字彦游,阜城(今河北交河)人,原任宋朝济南知府,金左监军挞懒攻济南,刘豫杀抗金将领关胜降金。任金京东、淮南安抚使,知东平府兼诸路马步军都总管,节制河外诸军,子刘麟任济南知府,金将挞懒率军镇抚刘豫控制的地区。
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七月二十七日(1130年9月1日),金太宗册立刘豫为帝,国号齐,建都大名(今属河北)府,辖区为原宋朝黄河以南的全部领土。九月九日(10月12日),刘豫在大名府正式受金册命为齐帝,为金的子皇帝,以大名府为北京,东平府为东京,汴州(原北宋首都东京开封府)为汴京,刘豫登基后即仍回东平府,当年仍用金天会八年年号,改次年(金天会九年、宋绍兴元年,1131)为阜昌元年。实际控制区为原北宋的京东、京西两路及淮南路的部分地区,绍兴元年十一月,金又将新占领的陕西诸路划为伪齐辖区。次年四月,刘豫迁都汴京,成为南宋与金之间的缓冲地区。
金朝在伪齐境内驻兵、干涉政治、索要巨额岁币,伪齐在境内又不得民心,宋朝旧臣大多不肯归附,“沿河沿淮及陕西、山东等路,皆驻北军,由是赋敛甚重,刑法太峻,民不聊生”。签军只有30万,其余靠从南宋逃来的溃军,如宋行营左护军副都统制郦琼,流窜于江淮湖湘的李成,逃离荆湖的孔彦舟等。
绍兴三年,刘豫派兵攻陷南宋河南的唐州(今河南唐河)、信阳军(今信阳市)以及湖北的襄阳府、郢(今湖北钟祥)随(今属湖北)两州。当年就被岳飞所收复,刘豫因出师不利,乞援于金,于是在次年七月,金、齐联合南侵。伪齐夺民船500艘,运载战具,派徐文取海道声言攻定海(今浙江镇海);而以刘豫子刘麟率军会合金将宗弼为前军主力,配合挞懒、宗辅分道南侵。步兵从淮北的楚(今江苏淮安)、承(今高邮)南进;骑兵从淮南的泗州(今盱眙南)趋滁州。十月,宋高宗下诏征讨,令淮西宣抚使刘光世守建康,淮东宣抚使韩世忠自镇江渡江。韩世忠用“伏兵四起”的办法打败金兵于扬州大仪镇,别将董旼也再捷于天长县的鸦口(今安徽天长东)。金兵惊溃,宗弼连夜退兵,并命刘麟兄弟退兵,伪齐兵弃辎重亦遁。金兵既退,南宋重新布置防务,由张俊屯盱眙,韩世忠屯楚州,刘光世屯合肥(今属安徽),岳飞屯襄阳。
1《金史》卷74《宗翰传》。
2《三朝北盟会编》卷141,建炎四年七月二十七日引《金虏节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53,绍兴四年四月庚寅。
绍兴六年,伪齐二次分道侵宋,刘麟兄弟窥伺淮南,被宋将杨沂中大败于滁州附近的藕塘镇(今安徽定远东南),伪齐从此即一蹶不振。伪齐不但不能与南宋抗衡,反而常被南宋打败,只是依靠金军的支援,才得苟延残喘,引起金朝许多大臣与将领的不满。加上主张建立赵氏以外的属国,统治原北宋地区的金太宗已去世,首荐建立伪齐的首相宗翰也已去世。绍兴七年(金天会十五年)十一月十八日(1138年1月1日),在挞懒等人提议下,伪齐终于被废,金设行台尚书省于汴州。刘豫被降封为王,宋绍兴十六年(金皇统六年,1146)九月死。
宋金对川陕的争夺早在建炎元年冬金军第一次大规模进攻南宋时,除东路由主帅宗翰、宗辅率军追袭宋高宗外,西路由大将娄室率军攻陕窥蜀,当年十二月,占同(今陕西大荔)、华(今华县)二州。建炎二年正月,入长安、凤翔,关陕大震。建炎三年春,金军又陷延安、鄜州(今富县)。建炎二年春夏之交,高宗正从扬州渡江南逃,惶惶不可终日,大臣中即有人看到川陕和东南关系的密切,知枢密院事张浚首先提出“中兴当自陕始。虑金人或先入陕取蜀,则东南不可保”,并自请任川陕之事1。高宗即任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于建炎二年七月到任,置幕府于秦州,练兵于兴元府(今陕西汉中),任用吴玠、吴璘兄弟为统制。南宋与金在关陕展开的争夺战从此开始,自建炎四年至绍兴四年(金天会十二年,1134)前后五年中,主要的战争有三次。即富平之战、和尚原之战、仙人关之战。
建炎四年七月,金将宗弼从建康渡江到六合后,即引兵趋陕西与娄室会合,由右副元帅宗辅指挥。九月,张浚合熙河、秦凤、泾原、环庆永兴军五路兵号称40万人、马7万匹,在渭水北富平丘陵地带决战,激战半日,金军先败后胜,关陕大震,史称“富平之战”。张浚从邠州(今彬县)退守秦州,关陕从此不能恢复。金军进驻德顺军(今宁夏隆德),张浚再退至兴州(今陕西略阳)。
绍兴元年十月,金左监军宗弼乘上年秋间富平战胜之势,西进至凤翔府西南的和尚原(今宝鸡市西南)。和尚原西南紧靠秦蜀往来要道的大散关,为军事形势之地。张浚任吴玠为陕西诸路都统制,扼守于此。时关陇六路已为金占有,南宋只剩秦凤路的阶(今甘肃武都)、成(今成县)、岷(今岷县)、凤(今陕西凤县东北)、洮(今甘肃临潭)五郡及凤翔的和尚原、陇州的方山原(今宝鸡西)。所以,吴玠的扼守和尚原是死里求生。他吸取富平战败的教训,收散卒,积粮缮兵,为死守计,以图保蜀。又团结附近凤翔人民,使其夜输刍粟助军。金军自宝鸡攻和尚原。金军自侵宋以来,习于常胜,宗弼合10余万人,造浮桥跨渭水上,隔涧与宋军对峙,进逼宋军,吴玠命诸将坚阵以待,更迭休战,用劲弩分番迭射,矢注如雨,金军稍却则以奇兵绝其粮道,进兵夜击,遂大败金军,史称“和尚原之战”,为南宋在陕西最后一道防线的保卫战。
绍兴三年春,金将撒离喝会合伪齐刘麟从商於(今陕西商州至河南内乡一带)攻陷宋金州(今陕西安康),吴玠被动地从河池(今甘肃徽县南)驰1《宋史》卷361《张浚传》。
援饶风关(今陕西石泉西北),与金军展开激战,宋军不支溃退,金军遂入兴元府,四川大震,吴玠放弃和尚原,退守河池南的仙人关,筑垒关右,号“杀金坪”,严阵以待。
绍兴四年二月,金将率步骑10万占领和尚原后,进攻仙人关,吴玠、吴璘以万人坚守关右杀金坪堡垒,以长刀大斧砍杀金骑兵得胜,迫使金军退屯凤翔,史称“仙人关之战”。张浚已于绍兴三年调回临安,陕西一地仅赖吴玠兄弟节制兵马,支撑局面,仙人关之战最大的贡献是保全了巴蜀。
两河、两淮抗金义军与“兵匪合一”的“游寇”
正当金军南侵黄河、长江流域,一方面是两河以至两淮人民义军纷起抗击金军,另一方面却是几股流窜骚扰江西、湖北的“游寇”,在宋军追击下,最后投降伪齐。
两河(河北、河东)或三河(加河南)的“忠义巡社”(或简称忠义军),是当时整个华北地区人民的抗金武装组织的统称,人民“愤于兵乱,自结巡社”,进行抗金斗争1。有一套比较严密的组织,人数多达几十万。南宋初,他们接受南宋朝廷抗战派李纲、宗泽、张所等人的领导,在收复部分失地、截击敌人粮饷等方面,屡建奇勋。
太行山义军以太行山为根据地,太行山脉绵延于两河之间,地处金军南侵途中,有侧击的便利。太行山义军中最著名的是王彦的“八字军”1。八字军以士兵面部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而得名,有众10余万。其总部设在太行山东麓的共城(今河南辉县)西山中,势力达到并、汾、相、卫、怀、泽等地区,他们与金军作战数十次,后归属宋东京留守宗泽。
两河红巾军是北宋末年开始的两河人民抗金的组织,以头包红巾为标志。他们联合宋朝抗金将士,“出攻城邑,皆用建炎年号,见有脱身南归者,往往助以衣粮”2。他们曾劫过金朝左副元帅的营寨,几乎全部将其剿灭,可见力量之大。两淮山水寨是两淮人民自己起来武装,依山阻水,据险负固,与金军进行斗争的武装组织总称。时间从建炎三年(1129)金军从江北徐、泗进攻扬州开始,至绍兴四年(1134)金军北还止。在这短短五年的时间中,两淮著名的山水寨有招信军横山寨和泰州缩头湖水寨。
建炎初,刘位“聚乡民保守横山(今江苏盱眙西北),分乡民为军,使诸弟侄各统之。是时西北衣冠与百姓奔赴东南者络绎道路”,“流移之人,渡淮(原作江,误)入招信(今安徽嘉山东北旧县镇)投横山为乐国”3。张荣原是梁山泊(今山东梁山南)渔人,两宋之际聚众二三百人于梁山泊,攻击金军,人称张敌万。建炎三年金军南攻扬州时,张荣船队南下至楚州(今淮安)鼍潭湖筑水寨抗金,有众万余人。建炎四年十一月,湖结冰,金军踏冰攻寨,张荣率船队南下通州,转入“缩头湖作水寨以守。挞懒在泰州,谋往渡江,欲先破荣水寨,尽载兵于舟,直犯水寨。时荣亦出数十舟”,张荣率军“弃舟登岸,大呼而杀之。金人不能骋,舟中自乱,溺水或陷于泥淖者不可计。挞懒收余众二千,奔还楚州”1。张荣俘杀金军五千余人。当两河、两淮人民义军抗金的同时,南宋京西、荆湖南北、淮南东西诸路因金兵入侵而引起的溃卒、饥民,被野心家利用,流窜各地,蜂起为盗,多的达十多万人,少的也有几万人,骚扰各地州郡,南宋朝廷称之为“游寇”。其中最大的有流窜于江淮湖湘十余州的李成,盘踞荆湖南北数州的孔彦舟以及由江西经湘南窜道(今湖南道县)、贺(今广西贺县东南)等州的曹成,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建炎元年八月丁卯。
1《宋史》卷368《王彦传》。
2《中兴小纪》卷2。
3《三朝北盟会编》卷134,建炎三年十一月十三日。
1《三朝北盟会编》卷145,绍兴元年三月二十日。
较小的如据蕲州(今湖北蕲春北)的刘忠,其中除曹成最后归附韩世忠外,其余李成、孔彦舟、刘忠先后投降伪齐,伪齐亡后降金。
李成原为北宋末年的河北、京东捉杀使,建炎二年八月,乘金兵南下而叛乱,攻掠淮东宿州和淮西光州(今河南潢川)。建炎四年,占淮西舒州(今安徽潜山)。绍兴元年春,已据有江淮湖湘十多个郡,有席卷东南之意,又围江东江州(今江西九江),陷江西筠州(今高安)。被宋将杨沂中与张俊夹攻,李成兵败渡江北走,窜入淮西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东南),李成部将马进为追兵所杀,李成北走投降伪齐。
孔彦舟原为南宋初年的东平府兵马钤辖,金军即将到来时,率领所部劫掠财物,渡淮南犯黄州。建炎四年钟相起义时,孔彦舟攻入鼎州(今湖南常德),后又率众移往潭州(今长沙)。绍兴二年,投降伪齐。
曹成原为禁军拱圣军卒,北宋末金军南侵时,参加张用所部,为东京留守宗泽招安,后受杜充攻击后南下,又随马友进荆湖地区,后率军单独活动,绍兴元年冬,经汉阳(今属湖北武汉),继续南向攻下道、贺二州。南宋命岳飞权荆湖东路安抚、都总管进讨,曹成奔连州(今广东连县),绍兴二年五月,曹成在岳飞追击下向韩世忠部投降。
刘忠,两宋之际起兵于山东,号花面兽。南宋初流窜南下淮西,建炎三年十一月在蕲州为宋军击败后窜入湖南,据岳州(今湖南岳阳)平江县东北的白面山。次年七月,韩世忠进兵岳州,大破刘忠,刘忠北窜淮西。九月,韩世忠部将再次大败刘忠于蕲阳口(今湖北蕲春南),刘忠遂北降伪齐。钟相、杨么起义从南宋建炎四年至绍兴五年,以钟相、杨么为首的农民起义,继承了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时提出的“均贫富”口号,又加上了要铲除封建等级的“等贵贱”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南宋初年土地剥削进一步加剧和农民起义政治纲领的趋于成熟。
北宋末年,金兵侵宋,北方官僚地主等大族纷纷南逃,湖湘地区当南北交通要冲,州县希旨,备加优容。于是那些显贵大族的随从及亲属,倚势恃强,鱼肉细民,侵占湖沼淤田,筑堤成田,恢复过去的剥削生活;而本地的一些歹徒,投充爪牙,助桀为虐。
两湖地区农民赋税负担特重,南宋初朱胜非曾记载:“自桂岭而来,入衡州界,有屋无人;入潭州界,有屋无壁;入袁州界,则人屋俱无。”1钟相,武陵县(今湖南常德)人,出身于小商人家庭。在起义前的二十多年,他利用“左道”(可能是摩尼教)为农民治病,联络群众。他自号老爷,亦称天大圣,并提出“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钟相的心腹裴宥、王宗石、刘衡、杨钦、杨么等,吸收当地“困于赋役”的人“入法”。参加者络绎不绝。北宋末,钟相曾派其子钟子昂率领信徒三百人“勤王”,参加抗金,但中途被解散回乡。
建炎四年二月,金军攻陷潭州,大肆掳掠。游寇骚扰荆南(今湖北江陵)、澧州(今湖南澧县)一带,冒充为“钟相民兵”。钟相“因托言拒彦舟以聚众”,决定起兵,抗拒金军和孔彦舟部的侵扰。参加起义的群众,多数为由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2,绍兴元年二月乙酉。
贫苦农民、渔民与溃散士兵组成的“忠义军民”,还有少数避难来的知识分子。
建炎四年二月二十一日(1130年4月1日),钟相即在其故里天子岗(今常德南)筑垒浚壕,建立农民政权,定国号为楚,自称楚王,改元天载(一作战),子钟子昂为太子,“行移称圣旨,补授用黄牒”2。宣布宋朝国法为邪法,夺官僚地主的财产分给农民,称为“均平”。鼎(今常德)、澧两州及荆湖广大地区农民首先参加,起义军势力很快扩充到洞庭湖周围的19个县,起义军发展到40万人,当月攻入桃源县城,杀知县钱景,又攻克澧州,杀知州黄琮。
同年三月,宋朝廷以孔彦舟为荆湖南北路捉杀使,使其进入鼎州镇压起义军。
南宋孔彦舟看到起义军力量强大不能以战取胜,故意散布歌谣:“爷(指钟相)若休时我也休,依旧乘舟向东流”1,暗示可以和钟相停战言和而使其放松警惕,又派出奸细以请求“入法”为名,打入起义军内部。孔彦舟即乘筏夜渡,以奸细为内应,发动总攻击。三月十六日,钟相大败,父子战败被俘,后被杀害。仅有少子钟子仪逃入洞庭湖。
钟相起义失败后,余部杨么(原名太,因年少,楚人呼幼为么,故名)、黄诚、刘衡、周伦、杨钦、夏诚、黄佐、杨华、杨广等继续斗争,起义中心从武陵迁至杨么家乡龙阳(今汉寿),分置栅寨,聚众10余万。其中以杨么、杨钦、杨华的势力最大。
同年六月,宋朝鼎澧路镇抚使程昌寓由水路前往鼎州赴任,对杨么等施行招安。途经鼎江口时,遭起义军攻击,宋军大败,辎重、眷属等全被起义军所俘,只有程昌寓一人幸免,后又逃往公安。
绍兴元年正月,程昌寓升为主管荆湖西路安抚司公事,制造车船,装载水军,犯夏诚寨,被夏诚打得大败,车船也被缴获。绍兴二年十一月,荆湖、广南路宣抚使李纲和刘洪道、解潜会兵,准备围剿起义军。
绍兴三年四月杨么自号“天圣大王”,且用以纪年。拥立钟相少子钟子仪为太子做领袖。随后派起义军2万人奇袭公安县,截断宋军的饷道,以打破由李纲为主的围剿。四月十六日,宋军罗广所部抵鼎州城西时,以军饷不继,引兵北退,潭州将领刘深、鄂州将领颜彦恭也相继引所部从鼎州返回,李纲所策划的四路官军围剿宣告破产。
起义军充分利用“洞庭重湖”的地利,战士陆耕水战,“春夏则耕耘,秋冬水落,则收粮于湖寨,载老小于泊中,而尽驱其众四出作战,官军陆攻则入湖,水攻则登岸”1。
起义军又打造车船,车船以人踩轮,以轮激水,其行如飞,是水战的主要武器。
绍兴三年六月,宋湖南安抚使折彦质会同辛太等,对杨么起义军进行围剿。荆南府制置使王燮总领舟师,十月率兵抵鼎州沅江上游的鼎口,与起义军接战。官军大败,死伤无数,王燮本人为流矢射中,狼狈逃到桥口,率领神武前军万余人,奔返鼎州。王燮随后进兵岳州,想封锁洞庭湖的东口,以2以上均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1,建炎四年二月甲午。
1《中兴小纪》卷8。
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6,绍兴五年闰二月辛酉;卷90,同年六月癸丑。便“围剿”起义军于洞庭湖中,在岳州之南湘江口的阳武口等处捎泊水军。十一月三日,起义军使用车船进攻,踏车回旋,横冲直撞,将官军战船大小数百艘,尽碾没入水,官军大败。同年十二月,宋廷又派人招安,也都被杀。起义军已扩大到20万人。
绍兴五年二月,南宋朝廷派岳飞前往洞庭湖地区镇压起义军。四月下旬,岳飞率军到达潭州,遣使招降了黄佐。五月中旬,右相张浚到潭州督战。下旬,岳飞移军鼎州。六月二日,岳飞派黄佐潜入杨钦大寨招安,杨钦即率所部战士3000人投降。接着,杨钦又诱全琮、刘铣出降。同时,岳飞又命各州对于起义军投降者多方存恤,首领授官,其余的给以闲田耕种。南宋朝廷又对洞庭湖起义军根据地减免赋税。
岳飞命令诸路官军将紧靠洞庭湖沿岸的各农民军水寨分别包围,同时在环湖周围多筑堡垒,堡堡相连,实行陆地封锁的方针。对于起义军车船的优势,岳飞命令砍伐附近君山上的木头,多打巨筏,以堵拦湖中诸要塞;又以腐木乱草从上流浮下来,使得草木垫积,车船不能行驶。杨钦投降后,岳飞随即派牛皋等进攻杨么水寨,起义军将领陈瑫首先投降,起义军战败,纷纷投降,杨么投水死。十一日(1135年7月23日),岳飞进攻起义军最后据地夏诚寨,夏诚战败被俘,杨么起义终于失败。黄诚随后又斩杨么首级并押钟子仪向官军投降。
第二节绍兴和议
绍兴初次议和
绍兴七年(金天会十五年,1137)二月,宋高宗派王伦赴金奉迎宋徽宗棺木,王伦“入辞,帝使伦谓金左副元帅昌(挞懒)曰:‘河南地上国既不有,与其付刘豫,曷若见归。’”王伦九月末到涿州(今属河北),向挞懒转达了南宋愿代替伪齐成为金朝属国以求和的意愿。同年十一月,在挞懒倡议、首相宗磐(蒲鲁虎)等人的支持下,金废伪齐。挞懒随后送王伦回宋,并说:“好报江南,自今道途无壅,和议可以平达”,“又许归河南地”1。十二月下旬,王伦回到南宋向高宗报告后,高宗随即再命王伦使金以求和。宋高宗决意向金投降求和,并于绍兴八年(金天眷元年,1138)二月下旬,自建康回到临安后,不想再东奔西跑,遂定都临安,但为了表示还要收复失地,因而名义上的首都,仍是还在金军占领下的原北宋首都东京开封府,临安府不称京都而称“行在所”,表示只是“行幸”之所;并以建康作为陪都。三月初,即任命秦桧为右相兼枢密使,处理投降求和事务。
同年四月,宋使王伦到祁州(今河北安国),向挞懒再次表示,宋高宗愿意代替已被废的伪齐作金属国的求和意愿。七月,挞懒又倡议将原伪齐辖区划归南宋,以换取南宋的臣属,不仅得到首相宗磐的赞同,又得到新任右丞相宗隽(讹鲁观)的全力支持。八月,金熙宗终于决定将原伪齐辖区划归南宋,以得到南宋的臣属。并派使臣张通古等与王伦到南宋议和。
十月,当议和的金使即将到来之时,宋高宗首先将反对议和的左相赵鼎罢相,由秦桧独相,主持议和,其他文武大臣不得参与。
十二月下旬,金使张通古到临安,称南宋为“江南”而不称“宋”,用“诏谕”而不称“国书”,并要宋高宗拜接金熙宗诏书,虽遭文武大臣强烈反对,但宋高宗决意投降求和,并对官员们说:“向使在明州时,朕虽百拜亦不复问矣。”1但后来还是以宋高宗在居丧(徽宗丧)期间难行吉礼为借口,改由奸相秦桧于二十八日代高宗拜接金诏书,金将原伪齐统治区河南、陕西地区划给南宋,南宋以称臣,并“许每岁银、绢五十万”两、匹议和2。绍兴九年(金天眷二年,1139)三月中旬,金右副元帅宗弼(兀术)与宋东京留守王伦完成交割河南、陕西地区,金将原在开封的行台尚书省移往大名,后又迁往燕京,宋也随后任命新收回地区的各种官员。
顺昌保卫战与陕西保卫战但是,同年七月,金朝主和的宗磐、宗隽被以谋反罪处死。八月,挞懒也以谋反罪被杀。主战的首相完颜宗幹(斡本)、升任都元帅的宗弼等掌权。绍兴十年五月初,金撕毁和议,决定分兵两路重占已划归南宋的河南、陕西地区。宗弼随即率东路金军自黎阳(今河南浚县)南下,河南各地相继投降。1《宋史》卷371《王伦传》。按:当时挞懒还是元帅左监军,同年十月才升为左副元帅。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24,绍兴八年十二月戊寅。
2《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5,绍兴十年五月戊戌。
顺昌府(今安徽阜阳)是南宋新收复的地区,年近70的知府陈规到任后即屯粮修城。东京副留守刘锜率以原“八字军”为主的1.8万军队,乘船沿淮北上赴任,五月中旬到达顺昌时,金军已经南下,东京被金军占领,并已占领陈州(今淮阳),距顺昌不足300里,刘锜遂决心与陈规共守顺昌以抗击金军。五月末,金军围攻顺昌,为宋军击败。六月初,金都元帅宗弼率亲军到达顺昌城下,在督率10万金军攻城的前一天,“宗弼见其城陋,谓诸将曰:‘彼可以靴尖趯倒耳。’即下令来早府治会食”,根本不把刘锜放在眼里。九日晨,金军大举攻城,刘锜取擒贼先擒王的战略,决定重点攻击宗弼亲统的身穿重甲的亲军,时值盛夏,刘锜采取“早凉则不与战”,到中午过后金军“力疲而气索”时,派精兵5000出南门猛攻宗弼的亲军,“士殊死斗,入敌阵中,斫以刀斧,至有奋手捽之与俱坠于濠者,敌大败,杀其众五千”1。宗弼战败后移指挥部于城西,采取长期围困战略以取顺昌。当晚大雨,平地水深一尺多,刘锜又不断派小部队袭击,两天后宗弼终于支持不住而退往开封。顺昌之战,宋军以少胜多,挡住了金军渡淮南侵的矛头。
在宗弼率东路金军南侵的同时,右监军撒离喝也于五月中旬初自河中(今山西永济西)渡黄河进入同州(今陕西大荔),直奔永兴军(今西安),沿途州县纷纷迎降,金军很快占领永兴军,随即西向凤翔,陕西宋军近半数被隔在陕北。四川宣抚副使胡世将派吴璘率军2万自河池赶往宝鸡,吴璘部将姚仲于凤翔府石壁寨击败金军前锋,金军退屯武功(今武功西)。六月初,吴璘、杨政主动约金将撒离喝会战。宋军击败金军并攻占扶风,又攻击凤翔城西的金军,“萨里干(撤离喝)怒,自战于百通坊,列阵二十余里”,也被吴璘部将姚仲等打败,“杀获尤多”2。吴璘、杨政等布防于渭河两岸,抑制撒离喝南下侵蜀,撒离喝见宋军已有防备,改而想北攻邠州(今彬县),宋军也在北面设防,经多次战斗,青溪岭(今甘肃泾川西南)之战,撒离喝所率北出的金军又被宋军击败,金军又退回凤翔。闰六月中旬,金军又北攻泾州(今泾川北),宋军奋力抗击,金军虽战胜,但伤亡惨重,再次退回凤翔后息兵休战,宋军也撤离河池退保仙人原(今陕西凤县西南),以防金军攻蜀,宋军经过苦战,扼制了金军南侵的锋芒,隔在陕北的宋军也南归蜀地,保存了军力,但陕西已被金军占领。
岳飞北伐与再次和议当绍兴十年五月金军围攻顺昌时,宋高宗首先起用刘光世,驻太平州,节制李显忠、王德两军进援顺昌。六月初,宋高宗接着命韩世忠、张俊、岳飞皆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作全面攻击态势,命张俊进取亳州,韩世忠进取宿州、淮阳军(今江苏邳县南古邳),命岳飞以骑兵出陈(今河南淮阳)、许(今许昌)、光(今潢川)、蔡(今汝南)诸州,应援顺昌刘锜。实际上只是为了防备金军大举南下,宋高宗随即派李若虚前往岳飞军前“计事”,见岳飞于德安府(今湖北安陆),传达高宗要岳飞退兵的旨意,此时岳飞已作好进军中原的部署,因而不同意退兵,李若虚见岳飞抗金意志坚决,愿意自己承担矫诏之罪,支持岳飞北进。
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6,绍兴十年六月壬子、己酉。
2《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6,绍兴十年六月壬子、己酉。
岳飞军于闰六月中下旬攻占颍昌(今许昌)、陈州、郑州、中牟等地,距金军指挥中心开封只有60多里。七月初,又攻占北宋西京洛阳。金都元帅宗弼亲率精骑1.5万,于七月中旬初奔袭宋军指挥中心郾城,岳飞率少量留守部队奋战,击败金军。金军败退后转而进攻颍昌,也被守城宋军打败1。正当金军准备撤离开封北上,河南地区即将收复之际,宋高宗认为金军南侵的威胁已经消失,即命各路宋军退兵回防,张俊首先退兵,韩世忠接着撤退,只有岳飞仍要求抗金,宋高宗下诏不许深入,还将原守顺昌的刘锜所部宋军调回江南,将顺昌防务也交给岳飞,迫使岳飞如不退兵将面临违抗宋高宗班师的诏令和单独抗击全部金军的不利局面。岳飞只得于七月中旬末奉诏退兵。这是金军侵宋以来唯一的一次宋军主动进攻中原地区,并取得辉煌胜利的战局,终于在宋高宗、奸臣秦桧的降金求和中被断送。
绍兴十一年初,金都元帅宗弼又率金军渡淮侵宋,攻占寿春,进至庐州附近,宋军刘锜、杨沂中部奉命进援,并令岳飞东进江州策应,岳飞提出北进中原直接攻击开封,迫使金军退兵的战略,遭到宋高宗、秦桧的拒绝,只令岳飞救援淮西。刘锜率2万宋军赶到庐州,见城池残破,只得退屯东关(今安徽巢湖东南),金军攻占庐州后继续南侵。二月,当金军即将临江之际,王德率宋军渡江北上进驻和州(今和县),宋金两军在和州、含山、巢县,以及昭关(今含山北)、清溪(今含山西南)一带展开激战。金军都元帅宗弼率主力与宋将杨沂中、刘锜等所部决战于柘皋(今巢湖市西北),宋将刘锜率部首先进攻,杨沂中、王德等各率所部继进,金军大败,退守紫金山(柘皋西北)。宋军又败金军于店步,收复庐州。三月,金军于退军途中在濠州(今凤阳西北)设伏,击败宋将杨沂中、王德所部后渡淮北归。
柘皋之战,金军主力10万在宗弼指挥下,仍被南宋次要将领刘锜、杨沂中、王德等所部打得大败,显示了宋金军力强弱转化的态势,改变了此前只有岳飞、韩世忠、张俊三大将左右南宋战场形势的局面。宋高宗意识到金军已不可能威胁到南宋的存亡,他又不愿打败金朝,促使金朝放出宋钦宗作为金朝傀儡而威胁自己的帝位,决心向金称臣求和以保留对南方半壁江山的统治。范同向秦桧献计,要达到降金求和的目的,首先要将抗金最坚决的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兵权收回,于是借赏柘皋之功,召三宣抚使至杭州,随即任命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到枢密院办公。张俊附和宋高宗、秦桧降金求和国策,随即交出兵权,宋高宗乘势宣布撤消三宣抚司,收回韩世忠、岳飞兵权。秦桧也由右相升为左相。
宋高宗、秦桧首先把打击的矛头指向声望最高的韩世忠,五月,“诏韩世忠听候御前委使,张俊、岳飞带本职前去楚州按阅(韩世忠原部)御前军马”1,随后设枢密行府于镇江。张俊向岳飞暗示宋高宗、秦桧陷害韩世忠的意图,为岳飞所拒绝。因为岳飞没有贯彻宋高宗意图,当七月回到杭州后,又反对罢除名将刘锜的兵权,宋高宗、秦桧接着把矛头转向岳飞,也将岳飞留在杭州,只命张俊前往镇江枢密行府措置军务。八月,岳飞被罢官,随后1《宋史》卷365《岳飞传》记载岳飞此次进军中原,有朱仙镇大破金军的记载,其源出自岳飞孙子岳珂的《金佗稡编》卷8《鄂王行实编年》卷5。邓广铭先生考证后,认为:“所谓朱仙镇之捷,只不过是岳珂所虚构的一次战功而已。”详见《<鄂王行实编年>中所记朱仙镇之捷及有关岳飞奉诏班师诸事考辨》,《文史》第八辑,1980年;《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0,绍兴十一年五月丁未。
被罗织谋反罪状,并于十月与部将张宪同下大理寺狱,与此同时,高宗、秦桧加紧进行降金求和活动,韩世忠在反对无效后辞官。十一月,和议成,南宋称臣,划淮为界,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史称“绍兴和议”。十二月末,岳飞终于以“莫须有”的罪名,与子岳云、部将张宪被害。
奸相秦桧自绍兴八年独相兼枢密使以来,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贿赂公行,赃吏恣横,贬斥异己,亲信布满朝廷。绍兴和议后,更是横行不法,遭到军民的普遍反对。其子秦熺升为知枢密院事,秦桧更被吹捧为“圣相”、“元圣”,由少保而太师,封国公,权势熏天,就在秦桧声势煊赫不可一世的绍兴二十年(1150)正月,殿前司后军使臣施全因反对秦桧降金政策,行刺秦桧于上朝途中,被捕后遭杀害,反映了南宋军民反对秦桧降金求和的意向。秦桧于绍兴二十五年十月下旬病危时,宋高宗才将秦桧进封为郡王而令其致仕,子秦熺也进官致仕,秦桧随即病死。朝廷结束了秦桧长达18年的独相擅权时期,但继任宰相如汤思退等仍是秦桧的党羽。
第三节隆兴和议
采石之战
当绍兴二十年(1150)正月施全谋刺秦桧未成的前一个月,金皇统九年(1149)十二月,金副相(平章政事)完颜亮刺杀金熙宗后夺取帝位(死后降封海陵郡王,本卷行文称完颜亮或海陵王、海陵)。完颜亮在帝位稳固以后,决定破坏“绍兴和议”,企图消灭南宋。金贞元元年(1153)由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迁都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并积极备战。正隆六年(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二月,以巡狩名义前往南京开封府。
五月中旬,完颜亮遣使赴杭州,直接向宋高宗提出划江为界,且以军事相威胁。南宋被迫作出防御部署,任命吴锜为四川宣抚使守川,侍卫马军司长官成闵率部3万出戍鄂州,任京西、湖北制置使,节制两路军马,控扼长江中游。任命名将刘锜为江、淮、浙制置使,节制诸路军马,自镇江进驻扬州,负责长江下游全面防务。
七月,金迁都南京开封,随即进行侵宋部署,西路军由徒单合喜、张中彦统兵5万出凤翔,拟取大散关(今宝鸡西南)以扼制宋军出川攻金;中路由刘萼、仆散乌者统兵2万,出蔡州(今河南汝南)进攻长江中游地区;东路为金军主力,由完颜亮自统,拟渡淮取寿春(今安徽寿县)以攻淮西;另派徒单贞统兵2万拟取淮阴以攻淮东;以苏保衡、完颜郑家奴于胶西县(今山东胶州)东南海湾(今青岛西侧胶州湾)率水军由海道南下,直取南宋首都临安。
九月初,金军西线首先出兵攻占大散关后修垒自守。同月下旬,中路金军进攻信阳(今属河南),完颜亮也自开封南下,侵宋战争全面展开。宋高宗于十月初下诏亲征,两淮宋军统帅刘锜扶病自扬州进驻淮阴抗金前线。金军自涡口(今安徽怀远东)大举渡淮,淮西主将王权违背刘锜节制,自庐州南逃昭关(今含山西北),再逃至和州,金军攻占庐州、滁州。刘锜不得已而从淮阴退回扬州。在金军即将到达长江北岸之际,宋高宗准备再次东逃入海,百官也纷纷送家属出城,准备逃亡。在宰相陈康伯等人的反对下,宋高宗决定亲征,遂任命知枢密院事叶义问任督视江淮军马,中书舍人虞允文任参谋军事,统一指挥江淮战事,他们还未从临安出发,王权已弃和州逃到江南的东采石(时属当涂县,今安徽马鞍山市南),金军随即占领和州,完颜亮进抵江北岸的西采石附近的江北渡口杨林渡。另路金军此前已攻占真州(今江苏仪征),并进攻扬州,刘锜等退守瓜洲(今扬州南),扬州为金军占领。时刘锜已病重,奉命渡江退守镇江。
金东路主力虽然取得重大进展,进抵长江北岸,其他各路却进展不大,水军甚至未及出发,即于十月下旬被宋将李宝所率水军自明州千里奔袭,完全消灭于胶西县东南海湾中的陈家岛金水军基地。
当十月初二金军渡淮大举南侵之后数日,金朝后院起火,反对完颜亮穷兵黩武南侵的将领拥立金东京(今辽宁辽阳)留守完颜雍(乌禄)即帝位于东京,是为金世宗,改元大定。一月之内迅速占领黄河以北地区。十一月初二,金帝完颜亮得知消息后,决定立即渡江进攻南宋,于初七日临江誓师,决定次日于西采石渡江南侵。
宋督视军马叶义问初五日才到达建康,当夜免除王权兵权,改任李显忠为都统制,次日即派参谋军事虞允文前往芜湖督促李显忠立即上任,并负责到东采石慰问渡江逃到长江南岸的原王权所部官兵。虞允文到达东采石时,形势已十分严重,遥见长江北岸金军大量水军船只已出杨林渡口,虞允文临时部署宋军进行防御,并命当涂县民兵乘海鳅船冲击金水军船队,击败了金军。次日宋将盛新率军乘船防守于长江江心,控制金水军基地杨林河口,不让一艘金军船只出河入江,宋军又以火攻烧毁金水军的大量船只,完颜亮被迫烧毁其余船只,转往扬州。都统制李显忠到达采石时,采石之战已经结束,随即派李捧率军万余人及船只随虞允文前往镇江防守。完颜亮在扬州下令三日内渡江南侵,金军在采石战败后士气已经很低落,接着金在胶西县东南海湾的水军被宋水军全部消灭的消息传来,由于镇江宋军守备严密,金军将领认为渡江南侵必将战败,加上金世宗已控制了金大部地区,促使金都统制耶律元宜(完颜元宜)等在十一月二十七日杀死金帝完颜亮于扬州。三十日,完颜元宜以金军都督行牒镇江宋枢密行府,以奉金世宗诏令名义而杀死完颜亮,即将退兵以修旧好。金军随即退兵,十二月中旬初已渡淮北归。
采石之战摧毁了金帝完颜亮渡江南侵的企图,也打击了金军的士气,促使金军将领杀死完颜亮后退兵。
孝宗即位貌似强盛的北宋皇朝在金军进攻下很快就灭亡,南宋建立后风雨飘摇几乎无立足之地,高宗的独子又3岁夭折,而且高宗再未生育子女,使上自孟太后下至低级官员,产生了一个共识,认为这些都是因为宋太宗杀太祖夺位所致,只有还帝位于宋太祖后裔,宋朝才能保存。
建炎四年(1130)四月,金军从明州(今浙江宁波)北退,宋高宗从温州(今属浙江)回到越州(今绍兴)并作为行都。八月,孟太后也到达越州。约在绍兴元年(1131)正月,孟太后以做梦的形式秘密建议高宗选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作为继承人,才能巩固宋朝的统治,“高宗大悟”。此后宰相范宗尹的建议又和孟太后相同,于是高宗决定选太祖后裔一人为安定郡王,实际上作为帝位继承人选,受到执政大臣李回、张守等人的赞许。六月,九品小官上虞县丞娄寅亮公然上书,要高宗“于‘伯’字行内选太祖”后裔作继承人1。宋高宗终于在绍兴二年选中宋太祖的次子赵德芳的六世孙赵伯琮作继承人选,但始终只作为宗室,直至金军南侵在即的绍兴三十年(1160)才被立为皇子。
绍兴三十一年(金大定元年,1161)十一月,金将杀死完颜亮后北归,但宋金战争并没有因此停止。当金世宗于十二月中旬到达中都后,下旬即派左监军高忠建为即位报谕使前往南宋。三十二年(1162)正月,当金使即将来临之际,南宋君臣在对金作战还是议和问题上,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宋高宗说:“朕料此事终归于和”,“至如以小事大,朕所不耻”1,仍坚持对金臣属求和的方针。但是在群臣的建议下,企图重划疆界,收回河南地区改1《宋史》卷33《孝宗纪》一。《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1,绍兴元年元月辛酉;卷45,绍兴元年六月辛巳。
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96,绍兴三十二年正月壬辰。
变臣属关系,于是在四月派出贺金世宗即位使洪迈所带的“国书”中提出:“愿划旧疆,宠还敝国,结兄弟无穷之好,垂子孙可久之谋。”2但是,宋高宗深知金朝决不会同意,宋金战争必将大起,再次面临和战不定的政局,决心将责任推给嗣子赵玮(伯琮)。五月末,立赵玮为太子,并改名眘,六月十一日即宣布退位为太上皇,太子赵眘即位,是为宋孝宗。
隆兴和议孝宗即位后,面对的是宋金战争仍在进行中,而且形势严峻。指挥采石之战的虞允文已以兵部尚书出任川陕宣谕使,张浚任两淮宣抚使,副相(参知政事)汪沏视师湖北、京西。孝宗为岳飞平反昭雪,起用因主张抗金而被贬的官员,以鼓舞抗金斗志。但是,宋孝宗在抗金举措上仍受制于太上皇宋高宗,朝中大臣也大多仍执行太上皇降金求和的意志,因而主张由川陕进取中原的虞允文被罢职。
金世宗于大定二年(1162)九月镇压契丹族移剌窝斡起义后,决定与南宋仍按照“绍兴和议”,要求南宋臣属,索回采石之战前后被宋军攻占的淮北州府,并要南宋依旧每年纳贡银绢,为此于十一月初命右丞相仆散忠义(乌者)兼都元帅统兵攻宋。
隆兴元年(金大定三年,1163)三月,金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致书南宋枢密使张浚,要求“凡事一依(金)皇统以来旧约(按指“绍兴和议”)”1,并索取“侵地”和贡赋。南宋关于地位平等和重议划分疆界的要求,遭到金世宗的完全拒绝,宋金之战势所难免。
宋孝宗决定对金作战以改变宋金臣属关系,同年四月,命枢密使、都督江淮军马张浚督军北伐。五月初,张浚命宋将李显忠、邵宏渊分别自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盱眙(今属江苏)渡淮北攻,李显忠首先攻克灵璧,金河南路都统奚人挞不也(《宋史》作右翼军都统萧琦)战败出逃后降于李显忠。邵宏渊兵围虹县(今泗县),李显忠挥师东进,虹县金守将泗州知州蒲察徒穆等向李显忠投降,都督张浚随即渡江前往濠州督战。中旬,李显忠率军进攻宿州,守城金军不遵守坚壁清野守城待援的军令,出城抗击宋军,被宋军打得大败而逃。李显忠军首先攻下宿州北门,邵宏渊军继进,经过激烈巷战,又杀敌数千,攻占宿州。金宿州防御使乌林答剌撤等率残军北逃。
宋军攻占淮北重镇宿州,一度使南宋君臣大为振奋,随即任命李显忠为淮南、京畿、京东、河北招讨使,邵宏渊为副使,孝宗也下诏亲征。
宋军迅速攻占灵璧、虹县、宿州,也震动了金世宗,随即派中使督战,金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撒曷辇)立即率精兵进攻宿州,李显忠率所部主动出击,连日激战,金河南道副统、勇将孛术鲁定方战死,双方伤亡都在万人以上,胜负相当,但邵宏渊不仅按兵不援,而且还制造谣言动摇军心,邵宏渊之子及邵部中军统制等首先乘夜南逃,其他将领也相继南逃,李显忠移军入城后,仍制止不住将领的逃亡。金军加紧攻城,李显忠亲自上城守卫砍杀攻城金兵,邵宏渊仍坐视不援,宋军遂于夜晚撤军南还,诸军溃逃,军资尽失,金军也以伤亡重大而未穷追,宋军遂移军守淮,史称“符离之战”。2《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99,绍兴三十二年四月戊子。
1《金史》卷87《仆散忠义传》。
符离之战,不仅挫折了南宋抗金派的意志,议和活动又开始进行,而且秦桧党羽汤思退重新上台任右相后竭力主和,当南宋遣使议和时,“上皇甚喜,谕上(孝宗)以欲自备一番礼物”,以表示太上皇宋高宗全力支持议和,汤思退随后升为左相。主战的张浚虽升为右相兼都督,竭力反对和议,也得到宋孝宗的支持,但汤思退公然以太上皇宋高宗压制宋孝宗,“请上(孝宗)以社稷大计,奏禀上皇而后从事”。以致宋孝宗很生气地批示:“敌无礼如此,卿犹欲和。今日敌势非秦桧时比,卿之议论秦桧不若。”但宋孝宗仍下诏称:“朕以太上圣意,不敢重违”1,而进行议和活动,却仍想以较好的条件才议和。金军渡淮南下以压宋议和,宋孝宗也积极部署抗金防务。十一月,汤思退被罢相(随后死于贬途中)。在与金议和的草约中,表明不再向金称臣,“请正皇帝号,为叔侄之国,易岁贡为岁币,减十万”1。闰十一月,宋使与金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就上述条件初步达成协议。十二月,宋使以正式国书出使金朝。乾道元年(金大定五年,1165)正月,宋使到达金都面呈金世宗。因和议基本上已于隆兴二年(1164)冬达成,所以史称“隆兴和议”。1《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20《癸未、甲申和战本末》;《宋史》卷371《汤思退传》。1《宋史》卷33《孝宗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