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五章城市和镇市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唐代后期,商品经济发达,促进了城乡工商业的繁荣,城市中居住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的坊市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如首都长安,除原有的两个商业区东市、西市外,部分居民区的“坊”内已有了商业店铺,还有夜市。尽管唐末以后,长安衰落了,但整个社会经济仍继续向前发展,五代时各地的城市又有了新的发展。唐代后期的城市近郊和农村出现的商业中心被称为草市,南方称为墟市,这是新兴的常设或定期的集市,突破了原先只能在县城以上设“市”进行交易的规定,五代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北宋,城市经济向着近代化开放式城市发展,完全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以适应新的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城市管理制度“厢坊制”,到南宋末年,部分城市又演变为“隅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只是沿用旧的名称,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宋时已是街、巷的别称、美称,类同现代的城市。

“镇”已由原先带有军事性质的要地,演变为县以下的乡村经济中心;“市”则是未设“镇”的乡村经济中心。

第一节五代、宋的城市

五代、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开封(今河南开封),唐代为汴州,后梁开平元年(907)建为东都开封府,成为都城,除后唐外,晋、汉、周三朝也建都开封。建隆元年(960)正月,北宋代周,仍建都东京开封府,至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军占领开封,北宋亡。

后梁建都开封时,城周20里余,以原宣武节度使牙城为皇城,后周显德三年(956)建外城,城周48里余,形成外城(新城、罗城)、内城(旧城、里城)、皇城(宫城)三重城池的格局。宋建隆三年(962)扩展皇城的东北部,并按照洛阳宫殿图修建宫殿。北宋朝廷“中书”(中书门下、政事堂、都堂)和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以及一些机要机构,也都设于皇城内的西南部。内城是开封的中心区,不仅大部分朝廷机构设在内城区,而且也是工商业最繁华的地区。外城区原是五代时开封城外的草市及乡村,后周修建新城后,居民日渐增多,工商业也更加兴盛。宋朝建立后,新城外又兴起了新的草市,不仅有不少军营设在这里,而且也有不少官员因城内已无空地而建造房屋于新城外,由于人口的增加与工商业的发展,形成开封城外的新市区。

北宋开封是11—12世纪时世界上最大城市,史书还保存了11世纪初叶这一大城市户数的具体记载:天禧“五年(1021)正月,..(开封)新旧城里八厢,左军第一厢管二十坊,人户约八千九百五十户..;第二厢管十六坊,人户约万五千九百户..;城南左军厢管七坊,人户约八千二百户..;城东三(应作左)军厢,管九坊,约二万六千八百户..;城北左军厢管九坊,人户约四千户..;右军第一厢管八坊,人户约七千户..;第二厢管南(应作两)坊,人户约七百户..;城南右军厢管十三坊,人户约九千八百户..;城西右军厢管二十六坊,人户约八千五百户..;城北右军厢管十一坊,人户都所(两字误,应作约)七千九百户”1。

开封城内10厢128坊有普通居民97750户。开封城外,由于“都城之外,人户军营甚多,相度合置厢虞候管辖”,早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设置了9厢14坊,缺少具体户数记载,以城内每坊平均764户计算,城外新市区14坊约有10696户,全城共约有108446户。即使每户以5口计也有54万多,加上未计入普通户籍的2.3万多僧道(天禧五年,1021),数量不小的皇宫内的人员、至少有数万禁军和厢军以及数以十万计的军人家属,还有大量流动人口,11—12世纪的开封城内及城外9厢的人口当有百万左右(不含乡村及属县人口)。

北宋首都开封宫城正南门宣德门向南的大街,称为御街(天街),经州桥(天汉桥)、旧城(内城)正南门朱雀门、龙津桥,直至新城(外城)正南门南薰门,是开封最主要的大街,州桥至龙津桥是全城的商业中心,尤其以夜市著名,州桥附近的东西大街、朱雀门外的东西大街、宫城东华门外的1《金史》卷48《食货志》。

南北大街等,都是重要的商业街,著名的相国寺内每月初一、十五和逢三、八开放贸易,是著名的“瓦市”,还有许多“瓦子”,进行各种伎艺演出,如说三分(三国)、五代史、神鬼的说书,说诨话、合生的早期相声,小唱、诸宫调、舞旋、散乐等音乐舞蹈,杖头傀儡、悬丝傀儡、药发傀儡等木偶戏,以及各种杂技等。各种酒楼、茶馆更是热闹异常,许多街市清晨五更就开始营业直至后半夜三更,一些饮食店通宵营业,繁华之情况是唐代所不能比拟的1。

开封自靖康元年(1126)被金军攻占后遭到破坏,经济衰落,人口减少,工商业萧条,虽然伪楚、伪齐和金后期都建都于此,改称汴京、南京,但已不能恢复旧貌。

吴越西府杭州、南宋都城临安府杭州,五代时为吴越国都城西府,又是未经唐末战乱破坏的少数城市之一。北宋时,仁宗称赞为“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1。城西的西湖经唐代白居易主持开修,五代时又多次疏浚,再现西湖的美景,促进了杭州的繁华。北宋欧阳修在嘉祐四年(1059)时,盛赞杭州“今其民幸富完安乐,又其俗习工巧,邑屋华丽,盖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而闽商海贾风帆浪舶,出入于江涛浩渺烟云杳霭之间,可谓盛矣”1。说明当时的杭州是座风景如画,居有五六十万人的繁华的外贸港城市。尤其是元祐五年(1090)苏轼主持的大规模的疏浚西湖,是一次带根本性的水利建设,奠定了西湖的基本格局,增添了为后人称美的苏堤及六桥,使西湖景色更为秀美。

南宋初年,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南宋定都临安,此后修宫殿,建城池,虽远不能与旧都开封相比,但繁华兴盛则有过之而无不及,称之为“行在所”,只是表示“首都”名义上仍是东京开封府而已。

南宋临安府城是在五代吴越国的西府城基础上修建的,北部紧缩而东南部扩大,并改土城为砖城,南北长而东西窄,呈腰鼓形,俗称腰鼓城,城周36里。宫城是原杭州知州的牙城所改建,在临安城内东南部的凤凰山下,前朝后寝,前朝主要宫殿为文德殿,是最主要的大殿,始建于“绍兴和议”签订之际,因用度不同而更易殿牌,文德、紫宸、大庆、集英四殿及明堂,实为一殿;也建有收藏先帝文集的阁,虽有龙图、显文等九阁名,实只一阁,宫城是南宋最辉煌的建筑群。

临安也有一条贯通南北的御街(天街),由于南宋宫城建在临安城的南部,这条御街因而从宫城的北门“和宁门”开始,首先是南宋朝廷的中枢机构都堂、枢密院、中书门下省、尚书省及六部等,御道两侧也是商业中心区,茶馆酒楼更是遍布全城各商业街区,每日清晨五更早市开始,直到后半夜三四更才停业,而有一些饮食店更通宵营业,昼夜不停。也有集各种杂技、说1《金史》卷48《食货志》。

1《宋会要辑稿》兵3之3、4,参见同书方域1之2。开封新旧城内原为八厢,因城南、城北两厢分别划分为左、右军厢,遂成10厢。又,关于北宋开封的户口及各种制度,参见陈振:《十一世纪前后的开封》,《中州学刊》1982年第1期。

1北宋首都开封的繁华情况,参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唱艺术于一地的瓦子,主要集中在御街两侧及附近地区,有大瓦子(又名上瓦子)、中瓦子、下瓦子(又名北瓦子)、南瓦子等,以北瓦子为最大,有勾栏十三座,有说书、讲史、杂技、乐舞、木偶戏,以及早期杂剧、说唱等,瓦子中或附近通常有大小酒楼,著名的熙春楼在南瓦子,三元楼在中瓦子,日新楼在下瓦子等,城外郊区也有不少瓦子。还有不少专业性的商业街道,供应这百万人口大都市的各种货物,北关外的米市桥、黑桥,新开门外草桥下南街的米市,是供应全城食米的集散地。此外,如炭桥的药市、官巷的花市、融和坊南官巷的珠子市,以及肉市、菜市、布市等等。2华北的主要都市唐代后期的财赋几乎完全依靠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通过运河将江南财赋运往关中,地处运河要津的汴州,成为中原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并成为军政要地。后梁建都汴州,改为东都开封府,而以洛阳为陪都建为西都河南府,虽然后唐时改都洛阳,而以长安为陪都,但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都以汴州为东京开封府,作为首都;以洛阳为西京河南府,作为陪都。长安、洛阳在唐末、五代逐渐衰落,到北宋时才又逐渐繁荣起来,河南府(洛阳)是京西北路首府,是华北仅次于首都开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河东地区的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是唐代的北都,后梁时是晋王李克用父子据有河东时的首府,后唐、后晋、后汉都以此为据地而夺取政权,为兴王之地,建为北都、北京,后周时北汉割据河东,以太原府为都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五月,灭北汉后降太原府为并州,平毁旧城,移治榆次(今属山西);七年二月,移治阳曲县唐明镇(今太原),后为河东路首府,是河东地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嘉祐四年(1059)十月又升为太原府。

大名,唐末为魏州(今河北大名东),是魏博节度使驻地,为河北地区重镇,后唐庄宗即帝位于此,建为都城东京兴唐府,灭后梁以后,移都于东都洛阳,魏州改为邺都,作为陪都之一。后晋改为广晋府,后汉改为大名府,后晋、后汉、后周都曾建陪都于此,称为邺都,直至后周太祖末年才废。北宋时为河北东路首府和大名府路帅司所在地,庆历二年(1042)建为北京,成为陪都之一,此地地处河北平原南部中心地带,西临黄河,是水陆交通要冲,河北南部的经济中心,城市规模略次于开封、洛阳。

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唐末为镇州,是成德军节度使驻地,西控井陉,为河东、河北交通门户。后唐初建时,曾以镇州为北都,升为真定府。后晋末,辽太宗攻占中原地区时,曾建为中京,作为攻取河东的基地。北宋时为河北西路首府、真定府路帅司驻地,是河北中部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宋州(今河南商丘南),五代后梁宣武军(后唐改归德军)节度使驻地,为大运河上的重镇,后周疏浚运河后,日益繁荣。它是宋朝的兴王之地,后升为南京应天府,京东路、京东西路首府,是京东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著名的应天府书院,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唐代的首都,由于五代、宋代全国政治中心的东移,宋代经济重心已南移,京兆府在全国的地位下降,后梁改为大安府(一2王象之:《舆地纪胜》卷2《临安府》。

作雍州),设佑国(后改永平)军节度使,降为地方性城市,后唐时升为西京京兆府(陪都),废节度使军额,再次成为中心城市。后汉、后周虽仍称京兆府,又设节度使军额,已作为地方城市。北宋时为西北地区首要军事重镇,虽称京兆府,但长官只称知永兴军,军事因素远重于经济因素。直至北宋末“宣和二年(1120),诏永兴军守臣等衔不用军额,称京兆府”3。北方的军事重镇还有秦州(今甘肃天水)、延州(今陕西延安)、定州(今属河北)等。

南方主要城市扬州(今属江苏),地处长江、运河交汇处,唐末遭战乱破坏,加上运河北段淤塞,一度衰落。五代时吴国割据淮南、江南地区,建都扬州,改为江都府,经济逐渐恢复。南唐建立,迁都西都江宁,以江都为东都。后周时占领江都,复称扬州,运河重新修通。北宋时扬州是两淮东路首府,再次成为东南财赋的汇集转运地,也是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唐代为昇州,五代时吴改为金陵府,南唐建为都城,改为江宁府。自隋灭陈,六朝故都建康被平毁,南唐重建府城,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宋初又降为昇州,是江南路,江南东路首府,后升为江宁府。南宋时成为陪都,改为建康府,与镇江(今属江苏)同为江防重镇,是江南的重要经济中心。

苏州(今属江苏),五代时属吴越国,宋属两浙西路,北宋末改为平江府,是唐宋时期的东南财赋中心,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兴盛,北宋末成为外贸商港,南宋时更为繁荣,是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1,说明苏州与杭州的富庶与繁华。而“苏湖熟,天下足”1,又说明以苏州和湖州(今属浙江)为代表的江南农业之发达程度,为苏州等城市的繁荣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州(今浙江宁波),唐代后期即是外贸港口城市,五代时属吴越国,继续得到发展,宋代达到鼎盛时期,南宋升为庆元府。设有外贸机构市舶司,是宋代,尤其是南宋与日本、朝鲜友好往来与通商贸易的主要港口,与东南亚和广东、福建的贸易也很兴盛,是与广州、泉州并列的三大海港,还是重要的海船建造基地。

泉州(今属福建),自唐代中叶建城后,不久即成为东南沿海的四大外贸海港之一。五代时闽国虽以福州为都城,而海外贸易仍以泉州为主。闽国灭亡后,留从效、陈洪进相继割据漳(今属福建)、泉地区30多年,即以泉州为首府,海外贸易更是其重要的经济活动。但是,北宋前期只在广州、明州、杭州设外贸机构市舶司,遂使唐末五代繁华的泉州,不能公开地进行海外贸易。元祐二年(1087)才设立市舶司,外贸得到迅速发展,到南宋后期成为最大的外贸港口,超越了长期占首位的广州。

广州(今属广东),历来是外贸的主要港口,唐代即设有市舶司,成为3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40《有美堂记》。

1首都临安的繁华情况,参见耐得翁《都城纪胜》、佚名《西湖老人繁胜录》、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

1《宋史》卷87《地理志》三。

全国最大商港,五代时为南汉都城兴王府,外贸收入曾是重要财富来源,但后来南汉统治者派兵出海抢劫外商货物,以致外商船舶不敢到广州贸易。北宋灭南汉后,立即在广州设立全国第一个市舶司,直至南宋后期以前,一直是宋朝最大的外贸港口,大量的外商长期居住在广州,熙宁时两次扩建广州城以使蕃汉居民得以安居乐业,促进了广州的繁荣。广州不仅是最主要的外贸海港,而且是华南的中心城市,宋代是广南东路的首府,成为宋代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成都府(今属四川),五代时为前蜀和后蜀的都城,宋灭后蜀,并东西两川为西川路,后分四路,设成都府路,都以成都为首府。宋太宗时虽曾降为益州,终因成都是西南重镇,宋仁宗时重新设府。成都地处富庶的川西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不仅农业、手工业发达,而且是水陆交通中心,商业繁华,当扬州为江宁所取代,江陵(今湖北荆州)也被鄂州(今武汉武昌)所取代的南宋,成都始终是全国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鄂州,五代时先后属吴及南唐。其时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为荆南国首府江陵(今属湖北),宋代统一以后,鄂州先属江南道,咸平二年(999)属荆湖北路。南宋绍兴二年(1132),才取代江陵而成为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江防重镇。

潭州(今湖南长沙),五代时为马氏楚政权首府,升为长沙府。后周广顺元年(951),南唐灭楚,次年,刘言逐南唐军,王逵、周行逢相继掌湖南政权,都以朗州(今常德)为首府。宋灭湖南周氏后降为潭州,但政治重心实际已移至潭州,至道三年(997)设荆湖南路,以潭州为首府,成为政治经济中心。

其他重要的都市,还有闽国南都长乐府,宋福建路首府福州(今属福建);南唐南都南昌府,北宋初降为洪州,南宋升为隆兴府(今江西南昌),是宋代江南西路首府,都是地区性的政治、经济中心。京西南路首府襄阳,南宋时成为边防重镇。西南夔州路首府夔州(今重庆奉节)的中心地位,到南宋淳祐二年(1242)后,为本路的重庆府(渝州、恭州,今重庆)所替代,重庆从此成为川东的中心城市。

第二节五代、宋的城市制度

后梁、后唐时洛阳“坊市制”的破坏

唐代的坊市制度自晚唐以后逐渐破坏,经唐末五代的战乱,坊市制终于被打破,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交换的兴盛,是坊市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逐渐退出中国城市历史舞台的根本原因。

后梁时还大体上保留唐代封闭式的“坊市制”,如开平三年(909)正月,太祖于河南府曾诏令“宜于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夜,开坊、市门,一任公私燃灯祈福”1,欢庆上元节。说明当时洛阳的坊、市门,有诏令才能夜晚开门,大体上还是封闭式的“坊市制”。

后唐时的洛阳,坊已成为小的街区名,至少已有不少坊的坊门只是悬挂坊名以表明街区所在而并无围墙。长兴二年(931),诏令河南府“依以前街坊地分,劈画出大街及逐坊界分,各立坊门,兼挂名额”,诏令中提到许多具体要求,但没有再提及坊门开关时间与围墙,说明已无必要。而且不论是“已有居人诸坊曲内”,还是新划定坊区内,“如是临街堪盖店处田地,每一间破明间七椽,其每间地价宜委河南府估价收买”,或“亦委河南府估价,准前收买”2,这是政府收买临街可以建房开店营业的田地,而不再提及“市”,说明后唐首都洛阳的坊市制大体上已经破坏,只要有需要就可以临街开店营业,其他记载也常以市肆、街市泛指商业街道。有时虽提及坊、市,这里的市即是市肆、街市而非指围有墙垣、市门定时开关的封闭式的市。

后唐都城河南府的附郭县洛阳、河南两县与城内的坊之间,出现了厢,上述诏令即称洛阳城内“诸厢界内,多有人户侵占官街及坊曲内田地”等,这是厢的早期记载,是宋代“厢坊制”的萌芽。天成三年(928)的“金吾每奏左、右厢并平安”1,是将都城洛阳城内的治安分属左、右厢。

北宋都城开封的“厢坊制”

北宋时,逐渐形成以厢统坊新的城市制度“厢坊制”,这首先是从北宋首都东京开封府城开始的。至道元年(995)十一月,宋“太宗以旧坊名多涉俚俗之言”,“诏张洎改撰京城内外坊名八十余。分定布列,始有雍、洛之制”1。这只是一次模仿唐代首都长安与陪都洛阳坊市制度的形式,划定街区标明各坊区域,建小鼓楼,挂上坊名,却并无围墙,更没有东市、西市之类的市。

但是,仍实行唐代首都附郭县“赤县”统治城内及城外乡村的制度,直到咸平三年(1000),开封府首县浚仪县(后改祥符县)的知县樊证请求调为外任官时,宋真宗还“谓宰臣曰:京师浩穰,赤县(开封、浚仪)最为要1范成大:《吴郡志》卷10。

2高斯得:《耻堂存稿》卷5《宁国府劝农文》。

1《旧五代史》卷4《梁太祖纪》四。

1《五代会要》卷26《街巷》。

剧,官得其人,则民事皆理。宜择有操守不畏权豪者为之”2。景德四年(1007)闰五月,又因“京城内外诸厢,比差禁军巡检,盖察寇盗,如闻以觇事为名,取求财物”,京城的县官对此无能为力,所以“宜令开封府侦捕严断”3。开封城内不再由附郭县管而改开封府直接管辖,可能就是在此前后开始的。同年七月,因开封“府事繁剧”,而“诏开封府判官、推官,各增置一员,以狱讼刑法为生事,户口租赋为熟事,分掌之”;当是京城内改由开封府直接管辖后在官制上的反映。当时的开封城内分为旧城内左第一、第二,右第一、第二等四厢,新城内分为城东、城西、城南、城北等四厢,共八厢,由开封府管辖,每厢统二坊至二十六坊不等,共一百二十一坊。每厢设厢典、书手、都所由各一人,称为厢吏,下设所由、街子各数人,行官数人至十多人。“厢”相当于今日中国城市的“街道办事处”。“坊”设坊正,“坊”相当于今日城市的“居民委员会”1。

天禧四年(1020)开封府又改为“推判官止分左、右军厢,无生熟事之别也”2,这实际上是将开封城内划分为左、右军厢两个区,但还不是正式的一级行政单位。为了适应新情况,新城内的城南厢划分为“城南左军厢”和“城南右军厢”,城北厢也划分为“城北左军厢”和“城北右军厢”,分属左、右二军厢,左右二军厢各统五个基层厢。

熙宁三年(1070)五月,以京朝官四人“分治开封府新旧城的左、右厢”,当时称“都厢”,相当于今日城市的四个区政府,分别管辖二或三个基层厢。同年十一月,“开封府近许四厢各置官一员,而逐厢决事不多”,于是“止令京朝官两员分领两厢”3,合并为左、右两厢(即合并为两个区),各辖五个基层厢,长官称“管勾左(或右)厢公事”,机构称“左(或右)厢公事所”,城市设区,这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创举。

元祐元年(1086)六月,恢复为四个都厢;元祐四年再并为两个都厢,绍圣元年(1094)六月,又恢复为四个都厢。“都厢”公事所,可以处理杖罪六十以下的案件。其他情况大体与县级相当,北宋末年常以“四厢赤县”、“四厢十六县”(开封府属县)并提。

南宋都城临安的“厢坊(巷)制”

南宋首都临安府城内原分为左、右两厢(基层厢),绍兴二年(1032)

高宗驻临安,仿照京城(指开封)之制增为四厢(基层厢),治安方面虽由三衙的马、步军司军士分左、右厢巡警,但没有设置行政机构“都厢”。临安府自绍兴八年(1138)正式定都以后,不仅城区日益繁华,而且府城外的草市镇也日益兴盛,“府城之外,南北相距三十里,人烟繁盛,各比一邑”,绍兴十一年五月,首先于城南、城北各设一厢,相当于都厢,称为城南左厢、城北右厢,“差亲民资序京朝官主管本厢公事,杖六十以罪听决”4。乾道时,2《五代会要》卷12《金吾卫》。

3《宋会要辑稿》方域1之12。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7,咸平三年四月庚午。

2《宋会要辑稿》兵3之1;参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5,诸“厢”作诸“庙”,误。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6,景德四年七月壬申。

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6,景德四年七月壬申。

在临安城外又设城东厢、城西厢,也就是城郊设四个区。

绍兴二十六年(1156)十月,“初置临安府左、右厢官二员”,“分掌词讼,以京朝官为之”。当时临安城内除宫城厢外还有左一、左二、左三厢,右一、右二、右三、右四厢(左一厢后分为左一北厢、左一南厢),分属城内左、右两都厢,即城内分为两个区。但到次年六月,即因都厢主管公事官“徇情曲法人多嗟怨”而被撤消1,仍由临安府直接统辖七个(后为八个)基层厢,每厢辖四至十八坊(巷)。

临安的坊就是街巷,只是在巷口立坊名,大多数坊有坊、巷两个名称,通常坊名文雅而巷名俚俗,如融和坊即肉市巷,而德化坊“旧名木子巷,今在对岸潘阆巷口立”2;有的甚至坊巷同名,如天井坊又称天井巷、修文坊又称修文巷;有少数街巷就没有坊名,如新街、后市街、新开北巷、新开南巷等。

由于临安府城内基本上不设相当于县级的都厢,由临安府直接管辖的“在城八厢”,由吏部派大、小使臣(八、九品武官)担任基层厢(相当于今日城市的“街道办事处”)的厢官,“分治烟火贼盗公事”1,类似今日不设区的市。

城乡分治北宋景德四年(1007)以前,各府、州城内与城外的镇市、乡村,都由府、州治所在地的“附郭县”管辖。这年,开封府城内首先改由开封府管辖城内,城外则仍由附郭县开封、浚仪两县管辖。

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二月,“置京新城外八厢,真宗以都门之外居民颇多,旧例惟赤县尉主其事,至是特置厢吏,命京府统之”。不久又增为九厢共十四坊2,多数厢仅只一坊。可能是因新城的城门、城墙阻隔的不便,由开封府直接统治只是试行而未能继续执行。尹洙《题祥符县尉厅壁》记载,东京开封府附郭两县之一的祥符“县治都门外,所部多贵臣家”,而且指出“前世赤县治京师,不以城内外为限制,..今京城中禁军大将领兵徼巡,衢市之民不复知有赤县,此乃因循仪制,岂前世法哉”3。说明开封城外仍是赤县的县尉主其事。熙宁四年(1071)时,王瓘《北道刊误志》也只将新、旧城内八厢一百二十坊列为开封府直接统治,而将新城外的九厢十五坊分别隶属于开封、祥符两县,说明北宋开封的城乡分治是以城墙为界,这大体上是宋代城乡分治的基本形式。南宋首都临安府则将城外的近郊分设城南、城北、城东、城西四个都厢,由临安府直接统治,城乡分治的范围扩大到近郊,远郊才归属钱塘、仁和两个附郭县,这在宋代只是少数城市的统治形式。州、府城的城乡分治在北宋时已普遍推行,北宋末李元弼《作邑自箴·劝谕民庶榜》明确指出:“应原州城下居住人户,不得诣县中陈状”,“此一项唯倚郭县可用”。元至顺《镇江志》卷2:“古无录事司,城内亦隶丹徒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0,熙宁三年五月庚戌;卷217,十一月丙午。2乾道《临安志》卷2《城南北两厢》。

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5,绍兴二十六年十月乙卯;卷177,二十七年六月戊戌。2淳祐《临安志》卷7《坊巷》。

3乾道《临安志》卷2《在城八厢》。

县,宋分为左右厢官以任郡事”。明嘉靖《建宁府志》卷10:“宋分郡城中为四厢,隶本府;郡城外为四乡十二里,隶本县(建安)”,都反映了宋代城乡分治的情况。

县、镇的城乡分治,县城内及镇内的坊巷,由县、镇统辖,县城外及镇辖区内的乡村,则由乡统辖。

城、镇户籍制“坊郭户”

与城乡分治相适应的是城镇户籍制度“坊郭户”的创建,天禧三年(1019)十二月,宋朝廷派员与河南知府“同均定本府坊郭居民等”1,是宋代坊郭户的最早记载之一。欧阳修在庆历四年(1044)时说:“往时因为臣僚起请,将天下州县城郭人户分为十等科差”2。说明宋代坊郭户籍已全面建立。县下的镇内居民,也列入坊郭户籍。

城镇坊郭户以有无常产划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以常产(房屋及财产)

多少划分为十等以承担赋税及科配,但不少地方常将客户(浮客)也划分在十等户内,各地户等划分的财产标准不一,通常富裕州县以九、十等户为下户,而贫困州县则以八、九、十等户为下户,也有将七等户列为下户,下户可以免除科配,城镇坊郭户的负担一般比乡村户重。

治安新制度由于城市“坊市”制度的破坏,原先以坊市为单位的治安制度已失其作用,为了适应新的城市发展形势,自五代由禁军负责京城治安,演变至宋初在城内设置“巡铺”,也称为“军铺”,这是按一定距离设置的治安巡警所,由禁军马、步军军士充任铺兵,每铺有铺兵数人,负责夜间巡警与收领公事。熙宁元年(1068)对巡铺的设置进行调整,并裁撤巡铺86铺、兵士546人。到北宋末,每三百步设巡铺一所,每铺兵士5人。各厢设巡检,新旧城内各设都巡检,旧城内由侍卫马军司、新城内由侍卫步军司负责治安。其他州、府,每厢亦设巡检负责治安。

南宋首都临安府城,建都前原分左、右两厢,各设巡检,绍兴二年(1132)增为四厢,并仿照开封设巡铺,共设120铺,每铺军兵6人。绍兴二十二年时增为150铺,乾道三年(1167)时临安府城内外共设232铺,每铺军兵4人、押铺1人。由于临安城内基本不设都厢(区),治安系统则以左、右厢各设都巡检,城外东南西北四厢亦各设都巡检,由三衙(殿前、马军、步军1《宋会要辑稿》兵3之l,方域1之12、13。

2《河南先生集》卷4。周宝珠《宋代东京开封府》(《河南师大学报》增刊,1984年)第一章第二节“巡捕”:引用同一史料称:“在真宗以前,东京城内由禁军大将领兵巡逻‘衢市之民’。..咸平五年以后,巡捕任务委开封府左右军巡执行。”此说欠妥。按尹洙生于咸平四年,天圣二年进士,历任地方官,景祐元年九月至三年五月在京任馆阁校勘,后被贬为地方官,死于庆历七年。尹洙称:“今京城中禁军大将领兵徼巡”,即是指仁宗时,并非专指“在真宗以前”。又“咸平五年以后,巡捕任务委开封府左右军巡执行”,不知何据。按:“开封府左右军巡”,即是开封府的属官(八品)左右军巡使各一人,沿后唐旧制设置,“掌京城内风火盗贼及推鞫之事”,与禁军之巡捕盗贼是两回事(参见孙逢吉《职官分纪》卷38)。司)与临安府共同负责治安1。

巡铺与巡检、都巡检治安体系的建立,适应了宋代开放式城市新形势的需要。

消防新制度坊市制的破坏,也使原先以坊或市为单位的消防体系失去作用,形成以治安系统专设的“探火军人”、厢巡检、都巡检负责,行政系统的开封府左、右军巡使及厢吏“所由”等协办的新体系。到北宋晚年,据《东京梦华录·防火》记载:“于高处砖砌望火楼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及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之类。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级扑灭,不劳百姓。”这是世界城市史上最早的专业消防队。南宋前期,首都临安府没有专业的消防组织,而是由治安系统的巡铺,左右厢都巡检及行政系统的厢官、府官共同率军兵灭火,这大体上也是当时及此前各州、府城的消防措施。

南宋中叶,临安开始设置专业消防队“隅”,也称“火隅”。最初在城内设东、西、南、北四隅,随即增上、中、下三隅,这是嘉定四年(1211)时的七隅;十四年,又增府隅;绍定四年(1231)增新隅,淳祐四年(1244)增新南隅、新北隅;九年,又增新上隅,共十二隅,各隅都有兵士百人,相当于近代城市的消防中队,负责本地区的消防任务;又有“潜火”七队,“水军队”、“搭材队”、“亲兵队”,以及“帐前四队”,共近900人,由临安府直接掌握,相当于消防总队,负责全城的消防任务。城外也没有多处“火隅”,因辖区较大,每隅所辖隅兵300至500人,以后城内外又增设“火隅”多处。许多“火隅”设有“望楼”,日夜派人守望,发现火情,白天以旗、夜晚以灯的数量多少表示地区远近,并指示方向,火情在本隅辖区内要立即率隅兵扑救,邻隅发生火情则聚集隅兵等待临安府调遣2。南宋中期以后临安的消防组织与措施,是当时世界上所有城市中最完善的,已与近代城市的消防组织相类似。

城市统治的新制度“隅坊(界、巷)制”

南宋中期以后,各州、府城相继设置消防机构“火隅”。南宋晚期,不少城市的“隅”,逐渐兼有治安、行政职能,实际上是以隅代替厢统辖坊巷,城市统治由厢坊制转变为“隅坊制”的新制度1。

元至顺《镇江志》卷2称:“坊隅之设,所以分城市之居民,成井邑之定制。”又称:“古无录事司,城内亦隶丹徒县,宋分为左右厢官以任郡事,旧志弗载,其详不可得闻。中为七隅,归附后(元初)亦颇仍旧。”“归附之初,每隅设坊官、坊司,皆老胥旧吏为之”。大体上反映了南宋后期开始1《宋会要辑稿》食货12之2、3。

2《欧阳文忠公文集》卷116《乞免浮客及下等人户差科札子》。

1宋代首都开封、临安的治安和消防制度,见《宋会要辑稿》兵3之1至12;《东京梦华录》卷3;《梦粱录》卷10。参见陈振:《十一世纪前后的开封》。

的城市制度上的变化。多数城市实行隅坊制是在宋元之际或元初,如至元十三年(宋德祐二年,1276)元军占领临安府,次年即改城内九厢为四隅录事司。清光绪《兰溪县志》卷1引康熙《兰溪县志》称:“城中之地分为四隅,而隅各有坊”,说明隅统坊(巷)的城市制度为后代所沿袭。

坊在北宋时为街区名,统有数条街巷,到南宋初,许多城市的坊与巷实际是一地两名。南宋嘉泰《吴兴志》卷2载:“旧图经统记坊十有六”,“坊名乡地久废,官司乡贯止以界称,今为界十七,分属四厢,南门界、崇节界、飞英界、报恩界[..以上四界左一厢管]..。”说明这里的“坊”、“界”大体相当,是街区名,而嘉定十六年(1223)新定的五十多个坊名,实际已是街巷俗名的改称。这里记载的“坊”先后含义不同,反映了宋代城市制度变化的一个侧面。

第三节五代、宋的镇、市

五代、宋初的小军事要地“镇”

唐代的镇设于较次的军事要地,是小的军事据点,设镇将、镇副,为六、七品武官,统有500名以下的镇兵驻守。镇的数量不多,设置也不平衡,主要设于边远地区,如嘉州(今四川乐山)有22镇之多,而极大多数内地州、府却没有一镇,社会经济发达的太湖地区十余州、府,仅昇州设石头镇。唐末五代,内地设镇稍多,大多已具有地方政权性质。

五代时,镇受州管辖,相当或略低于县,镇长官称镇将或镇使,南唐称知镇事。镇官的官品高低不一,许多镇官的官品高于县令。后梁开平四年(910)诏:“天下诸州镇使,官秩无高下,在县令之下”,镇的地位因而下降。镇在边远地区主要是作为一级政权,如后唐清泰三年(936)六月,秦州(今甘肃天水)奏:“成州元管同谷县,余并是镇,便系征科。今欲取成州西南近便镇,分并入同谷县;其东界四镇,别创一县者。”“州东界有胜仙、泥阳、金沙、栗亭四镇”,“欲并其四镇于栗亭县,其征科委县,捕盗委镇司,从之”。这些镇原是准县级政权,直属成州,现在创设一县,管理民政,而镇司仍保留,只负责治安。由于镇司任务的减少,官吏也相应减少。后汉乾祐三年(950)七月敕:“应诸道州府镇务,只补镇符一员、都虞候一员,余并除废。”1北宋建隆三年(962)复设县尉,诏称:“宜令诸道州府,今后应乡闾盗贼斗讼公事,仍旧却属县司,委令、尉勾当。..其镇将、都虞候只许依旧勾当镇郭下烟火盗贼争竞公事”2,进一步将镇将的治安权限于“镇郭”之内。太平兴国二年(977),宋廷又从藩镇手中收回镇将的任命权,而且主要是以吏任镇将,又降低了镇将的地位。但是,镇将侵犯县令、尉职权的事仍不断发生。以致景德二年(1005)还下诏:“益、梓、利、夔路内镇将,不得捕乡村盗贼及受词讼。”1乡村经济中心“镇”、“市”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镇”作为边远地区小军事要地继续存在的同时,在社会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作为乡村经济中心的新型的“镇”,反映在制度上,这两类镇的镇官也由镇将改称为“监镇”,有时仍习称为镇将,有时也尊称为镇尹。镇属于县,繁华的大镇有时升为县,小县有时降为镇。庆历四年(1044)五月,省河南府颍阳(今伊川东)、寿安(今宜阳)、偃师(今偃师东南)、缑氏(今偃师南)、河清(今孟县西)五县并为镇,“逐镇令转运司举幕职州县官(选人)、使臣两员,监酒税,仍管勾烟火公1参见淳祐《临安志》卷6《火十二隅》。

2史书所载多为“坊隅”,撰者以为隅统坊,因称为“隅坊制”;如同撰者1964年在开封的学术会议上提出北宋开封的厢统坊制度(厢坊制)。

1《五代会要》卷19《县令》上,卷20《陇右道》,卷24《诸使杂录》。事”2。镇官已由吏改为八、九品文武官员担任,主要负责收税和本镇治安。乡村集市除镇外还有市,有的地方将小于市的乡村集市称为步、阜(两者后世称埠),通常设于沿河湖港口。市不设行政长官,繁华或重要的市,有时有县尉或巡检驻市。市在各地有不同的称呼,一般称市、草市,广南称墟市、西川称亥市,墟市、亥市是定期性集市,隔日或三、五日,甚至十日一次集市。通常是步、阜小于市,市小于镇。

镇、市的税收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市都很小,数量也不多,如庆元四年(1198),广南东、西两路官府收税的墟市只有101处,这年又免除21处,保留80处墟市收税。广南经济最发达的珠江中下游的广州、惠州、肇庆3州府14县,开禧元年(1205)共有收税墟市83处,因为各墟市很小,税收不多,每年总共只有2.3万贯钱,还不如经济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镇、市中一个镇、市的税收,因而决定上述83处墟市全部免去税收。尽管这些墟市不大,甚至还有更小的墟市,但对于促进商品贸易,方便居民生活很有作用,所以南宋官员提出:“(广南东、西路)除州县场务差官去处外,其余村疃聚落应有墟市,许民间从便交易,不得收税。”3为官府所采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发达地区不但镇、市较多,规模也较大,由于设镇的标准不很具体,不仅要有一定数额的税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民户,如绍兴五年(1135),歙县城东的新馆,尽管是商旅聚会,年收税2000多贯钱,但因“本处不满百家,不可为镇”1。不少镇也很小,税额也不多,或因而撤消税收;或因与附近其他税务较近形成重复收税,撤消税收以利于商品流通。

镇通常都设收税官,由监镇兼任,较小或边远地区的镇及市不设专职税收官员,而由大镇或县派人收税,称为栏头,或由当地的豪族“买扑”,即承包税额。较大的镇,监镇只负责治安,而另设税官收税,驻有县尉或巡检的镇以及大的市只设税官。监镇通常只负责一般性的治安责任,诉讼、判案属县官府,但大镇的监镇,可以审理并可判处杖罪一百以下的案件,这样的监镇由京官或朝官担任,更大或更重要的镇的监镇,甚至由宰相府直接任命,称为“堂除”。

2《宋大诏令集》卷160。

3《宋会要辑稿》职官48之62。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9。

第四节 辽代的城、镇

以车马为家的契丹人,不同于其先前各游牧民族的是重视城市的建设。

辽朝建城始于建国之前,阿保机的伯父释鲁为夷离堇时,曾“兴板筑、置城邑”2,所建当为《辽史》所载的于越王城(即越王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阿保机任迭剌部夷离堇兼联盟军事首长的次年(902),即于潢水之南建龙化州(今开鲁西南),筑开教寺。此后又相继建羊城以通市易。于龙化州增建大广寺、天雄寺等。

上京神册三年(918),辽于西楼地建皇都(今巴林左旗南),以汉人康默记为版筑使。太宗时改名上京。上京周围27里,有南北二城,北城为皇城,皇城北为大内,建有开皇、安德、五鸾三大殿;有东、西、南三门。大内南门外有大街直通皇城南门,街两旁为官署、庙宇、寺观和契丹贵族住宅。皇城南为汉城,有南北大街和东西横街。横街两端有楼遥遥相望,城内分布有市场、作坊和民居,南门之东为回鹘营,“回鹘商贩留居上京,置营居之。西南同文驿,诸国信使居之。驿西南临潢驿,以待夏国使”1。在建筑形式上采用晚唐的建筑制度,城墙加筑军事防御设施“马面”,城门外加筑瓮城。中京澶渊之盟后,辽圣宗“择良工于燕、蓟,董役二岁,郛郭、宫掖、楼阁、府库、市肆、廊庑,拟神都(北宋都城开封)之制”2,在土河之滨建中京城(今宁城西大名城)。据路振所见,“外城高丈余,东西有廊,幅员三十里,南门曰朱夏门,凡三门。门有楼阁,自朱夏门入,街道阔百余步,..街东西各三坊,坊门相对”。内蒙古考古工作者于1959年开始,对中京进行了有计划的重点发掘,对城市布局、建筑遗址等作了全面细致地调查勘测,结果与路振的记载相符。中京城有外城、内城、皇城。外城四面环绕内城,两者成“回”字形。皇城在内城北部中央,其北墙即内城北墙。中京城布局整齐,东西对称,井然有序。自外城南门至内城南门有一条宽64米的中央大道,东西又各有3条与之平行的南北向街道,5条东西向街道。各街道两旁有排水沟,城墙下有排水的涵洞。干道两侧的坊市,为商贾贸易场所、作坊和民居。外城内还有官署、寺观和馆驿。中京大明塔是保存至今的辽代建筑之一,其规模宏伟壮丽,造型优美,反映了辽代建筑艺术的风格和水平。与上京不同的是中京的宫殿已改为南向,这是辽政权进一步接受汉文化的反映。

东京、南京、西京2《宋会要辑稿》食货18之21。

1《宋会要辑稿》方域12之19。

2《辽史·太祖纪·赞》。

东、南、西三京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修葺使用的。东京(今辽宁辽阳),神册六年修葺,天显三年(928)升为南京,重熙十三年(1044)改为东京。幅员30里,八门,有楼橹。宫城在东北隅,大内建二殿。外城为汉城,有南北市。

南京(今北京)幅员25里,东西南北各二门;内城在西南隅,四门。城中有宫殿、衙署、寺庙、馆舍、球场和防御设施楼橹。“居民箕布,巷端直,列肆者百室”,“城中二十六坊,坊有门楼,大署其额”1,很多坊名仍是唐时旧名。

西京(今山西大同)“广袤二十里”2,四门,道宗时建华严寺安放诸帝石像、铜像。

其他州、镇五京外,由于汉人、渤海人的迁入,草原地区陆续出现了以投下和斡鲁朵的名目建起的居民点,依其人口多少,分别被授以州、县、城的名称。上京道有龙化州、祖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仪坤州(今翁牛特旗西北)、庆州(今巴林右旗北)、降圣州(今奈曼旗西南)、怀州(今巴林左旗西)、饶州(今巴林右旗西南)等,中京有高(今赤峰东)、惠(今赤峰东南)、恩(今赤峰南)、泽(今河北平泉西南)、松山(今内蒙古赤峰西南)等州。为防御的需要,辽朝也在边防重地设置了镇、防、维、招等州(皆在今蒙古乌兰巴托西或西南)边防城。它们的规模虽然无法与中原同级城镇相比,但对以牧业为主的草原地区,它们的出现无疑促进和带动了牧区和整个辽朝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加强和促进民族融合,缩小南北方和农牧业之间的差距都是十分重要的。

东、南、西京三道内的市镇,在辽朝统治时期也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如显(今辽宁北镇西)、乾(今北镇南)、沈(今沈阳)、涿(今属河北)、蓟(今天津蓟县)、易(今河北易县)、蔚(今蔚县)、朔(今属山西)、丰(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等州,它们在辽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辽史·地理志》一。

2《辽史·地理志》三。

第五节 西夏都城兴庆府

西夏正式建国前,党项首领李继迁曾以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改西平府建都。宋天禧四年(1020)李德明迁都怀远镇(今银川),改名兴州。夏显道二年(1033),李元昊继承王位,升兴州为府,改称兴庆,俗称东京。天庆十二年(1205)又改为中兴府。

兴庆府地居宁夏银川平原中心,隋,唐以来,党项、回鹘、吐蕃等民族深入该地区。宋代怀远镇居“河外五镇”之首。其地“北控河朔,南引庆(今甘肃庆阳)、凉(今武威),据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1。宜于农牧,“地饶五谷,尤宜稻麦”,“兴、灵则有古渠,曰唐来、曰汉源,皆支引黄河,故灌溉之利,岁无旱涝之虞”1。以军事地位论,则“西北有贺兰之固,黄河绕其东南,西平为其屏障,形势便利”,四塞险固,可攻可守,具备了建都的优越地理条件。

兴庆府是在怀远镇原有城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李德明迁都时遣官“督役夫北渡河城之,构门阙宫殿及宗社籍田”。从夏显道二年起,在原宫室基础上大兴土木,“广宫城,营殿宇”。夏天授礼法延祚九年(1046),又“于城内作避暑宫,逶迤数里,亭榭台池,并极其胜”1。后来又多次役兵夫数万于贺兰山东“营离宫数十里”。从福圣承道三年(1055)起,历时五年,修建承天寺。兴庆府的建设,从李德明迁都怀远镇起,到夏毅宗谅祚时承天寺建成,前后达三十余年。

据今存明代《宁夏城图》,基本上保存了西夏兴庆府城的轮廓和布局,其城市“周回一十八余里,东西倍于南北,相传以为人形”2,长方形的城池,是由于扩建城池时,受南北两方湖群的限制,只能横向发展,并且因迁就地势而呈朝向为南偏西的城市方位。城周围开挖护城河阔10丈,沟通城内外渠沟水系;又从不同方向引渠水入城,作灌汲水源和充盈宫苑水面之用。兴庆府作为西夏都城,在城市建筑上无不借鉴于唐都长安、宋都开封的规划布局。特别是在城市命名、都城事务管理机关、城门和街坊名称上,都有直接渊源或借用之处。城有南北各二门,东西各一门,门上有城楼建筑。城内街坊呈方格形系统,一般居民密集分布于数十个街坊之内;作为皇家统治与生活中心,有一定规模的宫城建筑,宫室殿宇,官厅衙署,还有为皇家服务的手工业作坊及庞大的兵营和仓库。城西北建有避暑宫,西部贺兰山东麓营建离宫、佛祖院、五台山寺、皇帝陵园,城东15里的黄河岸畔建高台寺及诸浮图3兴庆府是西夏最大的城市,是西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在国内处于十分重要地位。夏天祐垂圣元年(1050),夏辽战争时,辽兵进攻兴庆府,几乎攻破城池。从应天四年(1209)至宝义二年(1227)蒙古成吉思汗四次围攻兴庆府,城市遭到极大的破坏。蒙古灭西夏后,曾对兴庆府居民大肆屠杀,城市被摧毁。

1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77《契丹》引路振《乘轺录》。

1《辽史·地理志》五。

1《西夏书事》卷7。

2《宋史》卷486《夏国传》。

3《西夏书事》卷10、11、18。

第六节 金代的城市与镇市

金朝统治期间,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商业的活跃,既兴起一些新的城镇,原来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也得到恢复。

上京会宁府金初的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城市极为简陋,金熙宗在此营建都城,宫殿建筑渐臻完备,“城郭宫室,政教号令,一切不异于中国(中原)”1,附近有冶铁、铸造金银器物以及陶窑等官私手工业作坊。同时也是中原人士往来之地,“自金人兴兵后,虽渐染华风,然其国中之俗如故,已而往来中国,汴、洛之士,多至其都。四时节序,皆与中国侔矣”2,会宁府户达3.1万多,成为当时女真内地新兴起的一大都市。

中都大兴府海陵王即位后,“国之制度强慕华风,往往不遗余力”,在燕京大修宫室,是为中都大兴府(今北京)。皇城方圆9里,外城30多里,中都城北三市是商业的中心,水陆交通发达,大兴府人口增至22.9万多户,约有百万多人口。《元一统志》记载:旧城四隅有62坊,都是金原中都时的各坊旧名,燕京的修复已极为可观。范成大《揽辔录》记载燕京:“遥望前后宫屋崛起甚多,制度不轻,工巧无遗力,所谓穷奢极侈者。”《大金国志·宣宗帝纪》:“燕京宫阙雄丽,为古今冠。”

南京开封府南京开封原是北宋都城东京,海陵王时曾在这里营建宫室,其宫殿的装饰与规制,也仍尽壮丽之至,遍饰黄金,然后间以五彩,一殿之费以亿万计算。开封府人户达23.5万多户。世宗时,相国寺每逢三、八日开寺,商贩聚此贸易。章宗泰和间,人户已增至74万多户。

其他城市除会宁、燕京、南京等城以外,北方其他一些重要城市,也在不同程度上恢复起来。金朝除先后建过都的上京会宁府、中都大兴府、东京辽阳府和南京开封府等重要京城外,金朝继承辽设五京,诸京城是以京城为中心而设置和发展的地方性中心大城市,与路所在地的府城,构成诸路各都市的地方联络点,并在诸路府城下的府州县地区,出现一些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东京辽阳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都是原辽时的重要的京城所在地,西京大同是金初东西两朝廷的西朝廷,世宗初即位于东京辽阳,金把辽旧京城1嘉靖《宁夏新志》卷1,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参阅汪一鸣、钟侃:《西夏都城兴庆府初探》,《西北史地》1984年第2期。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的城市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北京大定,成为金在北方统治的重镇,不仅城市建制规模宏大,也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城市。金朝境内达到5万户以上的府州有58个,其中达到10万户以上的府州有中都路的大兴府、涿州(今属河北),山东东路的益都府(今山东青州)、济南府(今济南)、淄州(今淄博南)、滨州(滨州西北),山东西路的东平府(今东平西),河北东路的沧州(今河北沧州西北),河北西路的真定府(今正定),河东南路的平阳府(今山西临汾)、绛州(今新绛)、河中府(今永济西),河东北路的太原府(今太原),南京路开封府。达到20万户以上的府有大兴府、开封府和济南府。金代重要的手工业发展点,一般地都在5万户以上的府州。河东南路的平阳不仅是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也是当时著名的文化城市。有的县也因为工商业的发达而成为“名县”。

镇市随着京、路、府、州、县城的恢复,分布在各城之间的乡镇也陆续恢复起来。据《金史·地理志》统计,金时共有镇513个,分布于各路。其中主要分布在山东东、西路(131个),南京路(98个),河北东、西路(71个),河东南、北路(70个),京兆路(37个),大名路(23个),庆原路(23个),其他如凤翔路、北京路、西京路、中都路、临洮路、鄜延路、东京路、上京路为数极少,总共才60个镇。由此可见,金代商业城镇比较发达地区主要是今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广大地区。在金南部与宋相接近地区,虽然实际记载的户数并不多,但这里南北客人来往汇集的并不少。淮安“迩来户口虽增出,主户中间十无一”,而这些客户即“南客北客相经商”1的商人。随着经济恢复,原北宋比较发达的镇,在金代又继续活跃起来,金代密州(今山东诸城)板桥镇商业经济的繁荣可说明这一点。

1《宋史》卷436《陈亮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