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阿合马
阿合马(?—1282),元世祖时“理财”权臣。回回人,其出生地在花刺子模费纳喀忒(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塔什干西南锡尔河右岸)。早年投靠忽必烈皇后察必的生父按陈那颜,后为察必皇后斡耳朵的侍臣1。
中统三年(1262),忽必烈始命阿合马领中书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专委以财赋之任。是年,发生了李璮之乱,主持中书政务的王文统,因与李璮有牵连而被杀;阿合马等利用忽必烈对汉人的猜忌和“急于富国”、敛财心切的心理,获得了在政坛初露头角的绝好机会。
阿合马于上任的第二年,建言“以河南钧、徐等州俱有铁冶,请给授宣牌,以兴鼓铸之利”。又“奏以礼部尚书马月合乃兼领已括户三千,兴煽铁冶,岁输铁一百三万七千斤,就铸农器二十万事,易粟输官者凡四万石”。这是他“理财”之一法。
至元元年(1264)正月,阿合马又倡言“太原民煮小盐,越境贩卖,民贪其价廉,竞买食之,解盐以故不售,岁入课银止七千五百两。请自今岁增五千两,无问僧道军匠等户,钧出其赋,其民间通用小盐从便”。这一主张在同年七月付诸实行1,使解州盐课猛增了三分之二。增课是他“理财”的又一手法。是年十一月,元廷罢领中书左右部,并入中书省,超拜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进阶荣禄大夫。
至元三年(1266)正月,元廷立制国用使司,阿合马又以平章政事兼领使职。之后,制国用使司提出了一系列的搜括措施,初奏:“以东京岁课布疏恶不堪用者,就以市羊于彼。真定、顺天金银不中程者,宜改铸。”前者直接嫁祸于民,后者势必加重百姓负担。十一月又奏:“桓州峪所采银矿,已十六万斤,百斤可得银三两,锡二十五斤。采矿所需,鬻锡以给之。”如此折算比例,根据为何?史无记载,采矿者当首受其加紧榨取之害。而元廷对制国用使司的上述奏言,则“悉从其请”。
至元五年,廷臣密议立尚书省,以阿合马主持,为架空中书右丞相安童,“乃先奏以安童宜位三公”。商挺等儒臣揭露其夺权之阴谋,遂未得逞2。至元七年正月,元廷罢制国用使司,立尚书省,又以阿合马为平章尚书省事。“阿合马为人多智巧言,以功利成效自负”,“咸称其能”。他又善争辩,丞相线真、史天泽等皆非其对手。忽必烈急于富国,乃“授以政柄,言无不从”。阿合马恃忽必烈对他的信任,竭力攫取权力,以控制朝政。深受儒术与汉法影响的中书右丞相安童,早已对其不满,但“含容久之”,至是,安童对忽必烈说,阿合马的尚书省违反常制,遇大事不从安童等议定奏闻,而径由“尚书省一切以闻”。忽必烈肯定了安童所言,并指出:“岂阿合马以朕颇信用,敢如是耶!其不与卿议非是,宜如卿所言。”安童又奏:“阿合马所用部官,左丞许衡以为多非其人,然已得旨咨请宣付”,在此情况下,他建言,“宣试其能否,久当自见。”也得到忽必烈的同意。这说明1波义耳译:《成吉思汗的继承者》,页288。
1《元史》卷四《世祖纪》一,卷二○五《阿合马传》。本节后面引文未加注者,均见此二处。2《元史》卷一二六《安童传》。
了阿合马的尚书省与安童为首的中书省之间,在权力和用人等问题上的矛盾是颇为尖锐的。同年五月,尚书省奏括天下户口,由于御史台的反对,遂止。括户之目的是进一步搜括百姓钱财,这是阿合马等的第三种“理财”手法。立尚书省之初,忽必烈曾明令规定:“凡铨选各官,吏部拟定资品,呈尚书省,由尚书咨中书闻奏。”可是在执行过程中,“阿合马擢用私人,不由部拟,不咨中书。”丞相安童提出意见,忽必烈令问阿合马。阿合马乃说:“事无大小,皆委之臣,所用之人,臣宜自择。”其无视大汗圣旨,目无中书,已昭然若揭!安童无奈,因请:“自今唯重刑及迁上路总管,始属之臣,余事并付阿合马,庶事体明白。”忽必烈竟“俱从之。”安童之权力至此被夺殆尽。说明阿合马的飞扬跋扈是得到忽必烈的认可的,关键是阿合马的聚敛政策正符合了忽必烈的需要。
至元九年正月,并尚书省入中书省,原来平章尚书省事的阿合马,如今又摇身一变而成了中书平章政事。这次两省合并,表面上是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实际上使阿合马得以进一步控制中书省。因如上所言,安重中书省的权力本来就被夺殆尽了。
至元十年(1273)春三月,尊崇儒术和汉法的真金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这在客观上加重了汉法派的分量。
阿合马于推行搜括之法的同时,千方百计破坏汉法,史载“权臣屡毁汉法”(《元史·许衡传》)。可为证。至元十年他为了搞垮教习人才的国子监,使“诸生廪食或不继”,逼得国子祭酒许衡无法执教,只好请求回乡。至元十一年十一月,安童见阿合马擅财赋权,蠹国害民。乃奏劾阿合马“凡所用非人,请别加选择;其营作官殿,夤缘为奸,亦宜诘问”。忽必烈表面上“命穷治之”。实际上未有动作。相反,安童却于次年七月,被阿合马排挤出了中书省,忽必烈命他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从北平王出镇北方1。至元十二年九月,阿合马等以为兴国用不足,请复立都转运司九,量增课程元额,鼓铸铁器,官为局卖,禁止私造铜器。同年十一月,阿合马奏立诸路转运司凡十一所。其搜括手法仍属故技重演。是年,姚枢与徒单公履曾建言,北盐药材,“可使百姓从便贩鬻”。阿合马则反对,他奏称,“臣等以为此事若小民为之,恐紊乱不一。拟于南京、卫辉等路,籍括药材,蔡州发盐十二万斤,禁诸人私相贸易。”其目的,显然是不使财源流归百姓,实为与民争利!忽必烈称:“善,其行之。”先籍括而后由朝廷专卖,乃阿合马之又一搜括手段。
至元十三年,阿合马威权日盛,恣为不法,顾忌御史台揭发其奸状,乃奏罢诸道提刑按察司,以撼内台。御史中丞张文谦奏复其旧,使阿合马阴谋未能得逞。但从此张文谦自知为阿合马所忌,力求离开御史台。明年,忽必烈授之以昭文馆大学士。张文谦是忽必烈的潜邸旧臣,汉法派的主要成员之一。
至元十五年四月,中书左丞崔斌奏言“阿合马溺于私爱,一门子弟,并为要官”。忽必烈下旨“并罢黜之”。然而终不以此为阿合马之罪。相反,忽必烈却称道“阿合马才任宰相”。同年七月,忽必烈命崔斌迁江淮行省左丞。崔斌到任后,“凡前日蠹国渔民不法之政,悉厘正之,仍条具以闻。阿合马虑其害己,捃摭其细事,遮留使不获上见,因诬构以罪,竟为所害”。1《元史》卷八《世祖纪》五;卷一二六《安童传》。
真金在东宫,“闻之,方食,投箸恻然,遣使止之,已不及矣”(《元史·崔斌传》)。原来被崔斌奏劾免官的阿合马子忽辛、阿散等,于是年十一月却又被复官。
约当至元十七年,礼部尚书南人谢昌元建议设立门下省以封驳制敕。忽必烈“锐意欲行之”。围绕这一议题,皇太子真金、忽必烈潜邸旧臣董文忠、深通儒术的廉希宪等汉法派与阿合马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阿合马觉得于已“不利”,极力阻挠,最后竞由他获胜。(详见本书“真金”条)。至元十七年六月,阿合马奏遣不鲁合答儿等检覆江淮行省平章阿里伯,右丞燕铁木儿钱谷,结果,二人于同年十二月均遭诛。此事与当年崔斌任江淮行省左丞时厘正阿合马“前日蠹国渔民不法之政”不无关系;崔斌已被阿合马诬害而死,与其同列的阿里伯、燕铁木儿当然也难逃阿合马的暗算与报复,惜史无明载。
阿合马在位日久,益肆贪横,援引奸党,骤升同列,阴谋交通,专事蒙蔽,通赋不蠲,众庶流移,京兆等路岁办课至五万四千锭,犹以为未实,如此狂征暴敛,搞得民不聊生,致使天下怨忿。他又诬杀异己,“内通货贿,外示威刑,廷中相视,莫敢论列”。洛阳宿卫士秦长卿,曾愤然上书忽必烈,揭露阿合马为政擅权杀人,并说:“观其禁绝异议,杜塞忠言,其情似秦赵高,私蓄逾公家资,觊觎非望,其情似汉董卓”,“请及未发诛之为便”。(《元史·秦长卿传》)阿合马知道后,任秦长卿兴和宣德同知铁冶事,然后诬以折阅课额数万缗,将他逮捕入狱,籍没其家产偿官,并使狱吏杀之狱中。诬杀异己是阿合马惯用的手法。特别是崔斌之死,“天下怨之”。凡此种种,表明了阿合马与汉法派之间的斗争已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至元十七年十一月,廉希宪卒,其疾笃时,皇太子真金遣侍臣杨吉丁问疾,并问治道。希宪说:“臣病虽剧,委之于天。所甚忧者,大奸专柄,群邪蜂附,误国害民,病之大者。”并进一步建议:“殿下宜开圣意,急为屏除,不然,日以沈痼,不可药矣。”1说出了汉法派欲急除阿合马的心愿。而当时作为汉法派的代表人物皇太子真金,对阿合马的所作所为,早已极为不满,素“恶其奸恶,未尝少假颜色”(《元史·裕宗传》)。
阿合马本人亦知其树敌和积怨太多,所以他平日“极为小心和警惕,常有卫士随从,其寝处不为人所知”,以防不测,整日里提心吊胆。然而,他终究未能逃脱灭亡的命运。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十七日,益都千户王著与高和尚等合谋,乘真金随从忽必烈在上都之机,诈称皇太子还大部作佛事,结八十余人,夜入京城,诱杀阿合马于东宫前,时王著以所袖大铜锤,击碎阿合马脑,使之立毙。阿合马之同党郝祯亦被杀。消息很快奏到忽必烈面前。当他得报之初,很快派枢密副使孛罗等人驰驿大都,将肇事者王著、高和尚等诛杀。事先知情的枢密副使张易亦被杀。但忽必烈也知道,在反阿合马的一派势力中,有包括皇太子真金在内的蒙汉官员在内,具有相当强大的力量,加之阿合马犯有欺君之罪,将商人们为大汗买来的巨大宝石据为己有;益以真金及诸汉官之进言,尽得阿合马罪恶。忽必烈乃大怒说:“王著杀之,诚是也。”并命将阿合马发墓剖棺,戮尸于通玄门外,纵犬啖其肉。“百官士庶,聚观称快”。子侄皆伏诛,没入其家属财产。其妻引住处死,妻四十、妾四百人分赐他人。可见,在揭露阿合马的劣迹中,以皇太子为代表的汉法1元明善:《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见《元文类》卷六五。
派是起了作用的。
从阿合马“理财”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可以确定其最终被杀实属必然,只不过是时间的迟早和处死方式的问题罢了。纵观忽必烈朝的三个“理财”之臣,没一人有好下场便是明证。就阿合马个人而言,当他受宠于忽必烈时,忽必烈虽称道他“才任宰相”,但将其子忽辛仅作“胡贾”看待;当其失宠后,忽必烈骂他为“奴”1。其所以能显赫一时,仅是其搜括之法迎合了忽必烈“急于富国、敛财心切”的心理。他在忽必烈的心目中,犹如一条走狗。识者有言,走狗不走,就要换狗。如今阿合马被杀而无法再“走”,忽必烈当要寻找新的能充当这一角色的人物,于是,卢世荣、桑哥之流乃相继登场,此是后话。
1波义耳译:《成吉思汗的继承者》,页293。
第二节 桑哥
桑哥(sengge,源于梵文的藏语名,意为狮子,?—1291),《史集》记载为畏兀儿人2,藏文《汉藏史集》称他“出身于噶玛洛(bka-ma-log)部落”3,也就是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代(755—797)派驻脱思麻地区(mdo-smad,今青海东部、甘肃东南部和四川西北部)、后来一直留居当地的吐蕃军队的后裔1。《元史》本传说他是胆巴国师的弟子,“能通诸国语言,故尝为西番译史”(即藏语译员);据元人虞集记载,他“本大浮图师之译者”2。《汉藏史集》的记载更详,说他通蒙古、汉、畏兀儿、藏等多种语言,在脱思麻地区汉藏交界之地拜见了帝师八思巴,愿为上师效力,八思巴将他收为译史。汉、藏文史料相印证,说明他出身于藏族噶玛洛部落的记载是可信的。
桑哥谒见八思巴的时间可能是1253至1255年八思巴在脱思麻、朵甘思一带活动期间,但更可能是至元初(1264)从上都回萨斯迦途经脱思麻时。《汉藏史集》记载说:“以后,当他任速古儿赤之职时,因其见识广博,得上师喜爱,多次遣往皇帝驾前奏事。皇帝也因此人之学识和功德,将他从上师处取来。”速古儿赤(sugurchi)是怯薛执事中“掌内府上供衣服者”,但从上文分析,他并非世祖的怯薛,而是八思巴的侍从。八思巴回到萨斯迦后,大概是仿照蒙古的怯薛制度建立了自己的“刺让”(bla-brang,上师私邸)机构,设置了13种侍从官,其中就有掌内室和服饰之官(gzim-dpon)。很可能八思巴把他带到了萨斯迦,成立“刺让”时让他担任了这个职务(同书又载八思巴的司茶侍从是桑哥好友,亦可作为他曾任上师侍从的佐证)。其时胆巴当也在乌思藏。至元六年(1269),八思巴偕同胆巴和13侍从官回京师,进呈所制“国字”(即八思巴字);八年,离京赴临洮居住,而“以教门之事属之于”胆巴1。桑哥大概也是随八思巴来京,并被世祖召用,更可能是由八思巴推荐而担任了总制院的官员。《汉藏史集》记载他当官后在大都帝师居处梅朵热哇(me-tog-ra-ba,意为花苑)旁建了一座向上师求法的佛堂,因此被御史台按治下狱,后世祖邀请八思巴同观歌舞,八思巴乘机奏明桑哥被下狱事,遂得释放。此事发生在八思巴最后一次来京时,即至元十一年,可见桑哥在此之前已任总制院官。汉文史料记载桑哥初受戒于胆巴2,可能是在胆巴主持京师教门事之后。八思巴于至元十三年回到萨斯迦,十七年,乌思藏发生反对帝师和朝廷的骚乱,八思巴被谋害。世祖遣“大臣”桑哥率领大军前往讨伐,此时他已被重新任命为总制院官,并升为院使。次年(1281),他率军到达乌思藏,先后攻下叛乱者所据朗卓康马土城(在今康马县境)和甲若仓之城(在今江孜县境),处死叛首、前任本钦功嘉藏卜,2《史集》第2卷,汉译本页346。
3《汉藏史集》陈庆英汉译本,页179。
1参见毕达克(l.petech):《元代的藏族政治家桑哥》,《匈牙利东方学报》,1980年;仁钦札西:《元代中央王朝的藏族宰相桑哥》,《西藏研究》1984年第2期。
2虞集:《赵思恭神道碑》,《道园类稿》卷四二。
1赵孟頫:《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胆巴)之碑》;参见《红史》东嘎·恪桑赤列校注本注270(陈庆英、周润年汉译本,页214)。按胆巴随八思巴来中原后,初诏居五台山寿宁寺,至元八年留京师,“王公咸禀妙戒”,当即代替八思巴掌领宗教事务。
2《佛祖历代通载》卷二二胆巴传记。
到了萨斯迦。他修建了东甲穷章寺,其门楼采用汉地式样建造;在乌思藏各要害之地留下精兵镇戍,并整治了驿站(令驻军负责驿站,规定由乌思藏各万户人民供应马匹、食粮、帐篷及一切需用之物),然后班师回朝3。
此后桑哥更加受到世祖的宠信,权势显赫,以至侥幸之徒竞趋其门入贿求官。至元二十一年,卢世荣以桑哥之荐白身进用,被任命为中书右丞,主持政务。二十二年正月,桑哥奏请将杭州宋宁宗攒宫和宋郊天台折毁,建造佛寺,诏准之。不久,卢世荣被诛,而他的地位并未受到影响。中书省曾令一汉人市油(当为佛事所需用),“桑哥自请得其钱市之,司徒和礼霍孙谓非汝所宜为,桑哥不服,至与相殴,并谓之曰:‘与其使汉人侵盗,曷若与僧寺及官府营利息乎?’乃以油万斤与之。”(《元史·桑哥传》)其后桑哥交上所营息钱,表现了理财的本领。一天,他在世祖面前论和雇和买事,谈到这件事,世祖益喜,遂有意重用他,给他更大的参预中枢政务之权。至元二十三年正月,根据他的奏请,诏命江淮释教总统杨琏真加遣送南宋宗戚谢仪孙、全允坚、赵沂、赵太一至京入质;七月,命桑哥具列中书省宰执等官姓名奏进以定人选,朝廷上有所建置以及人才进退都让他参与议决。作为掌管佛教和吐蕃事务的总制院使,竟受命预议政府大臣人选,此事颇不寻常,表明世祖已决意用他主持政务了。适此时南士叶李被征召至京,问以治道,叶李也推许桑哥,使世祖益信桑哥可以任相。
至元二十四年闰二月,诏立尚书省,分别任命了尚书、中书两省官,以桑哥为尚书平章政事。中书右丞相安童奏请不用桑哥,别相贤者,不听。中书六部被改为尚书六部,各行中书省也改为行尚书省,统归尚书省领导;除任命行省官要与中书省议行外,其余事务都由尚书省从便奏闻。同年十一月,进桑哥为尚书右丞相,仍兼总制院使(二十五年,桑哥奏改总制院为宣政院,仍兼院使),于是独揽了朝廷大权。
桑哥执政后相继采用了几项措施来解决财政问题。一项是更定钞法,于当年三月颁行至元宝钞。另一项,最重要、反响最大的,是钩考中书省和全国各地钱谷。首先检校中书省,查出亏欠钞4770锭,昏钞1345锭。桑哥志在严厉整治中书以张声威,遂审问省官,参政杨居宽自辩“实掌铨选,钱谷非所专”,桑哥令左右拳击其面,责以用人不当。参政郭佑被责“多所逋负,尸位不言,以疾为托”,也遭到殴辱。十月,杨、郭二人均被处死。以失职之罪竟诛参政大员,殊属苛重,据说桑哥当总制院使时,不少人走他的门路得内旨授官,其中必须通过中书的,有些被杨居宽裁掉,裁不掉的也被记下其得官之由,因此桑哥怀恨,乘机报复1。当时凡仓库诸司无不钩考,声势甚厉,御史台吏王良弼与人议论说:“尚书钩校中书不遗余力,他日我曹得发尚书奸利,其诛籍无难。”桑哥闻其言,捕良弼,以诽谤尚书省政事罪杀之,籍其家。二十五年九月,桑哥以钩考事重,奏置征理司,秩正三品,专治合追财谷。十月,又以各行省欺盗、亏欠钱谷必多,除湖广省已委其平章要束木自查征偿外,奏请派尚书参政忻都、户部尚书王巨济等省、院、台官12人理算江淮、江西、福建、四川、甘肃、安西(陕西)六省钱谷,每省2人,特授印章,并给兵以备使令和护卫。于是钩考范围扩大到了全国(除云南、吐蕃外),各地普遍进行清查和追征积年逋欠钱粮,期限严急。钩考的目的3《汉藏史集》汉译本,页180—181。有关年代参照毕达克《中藏与蒙古》,页22—25。1姚燧:《杨居简墓志铭》,《牧庵集》卷二八。
完全是为解决国用不足问题,这在桑哥至元二十六年闰十月的上奏中说得很明白:“国家经费既广,岁入恒不偿所出,以往岁计之,不足者余百万锭。自尚书省钩考天下财谷,赖陛下福,以所征补之,未尝敛及百姓。”由于旨在多征钱粮,所委任钩考官又多贪饕邀利之人,行省承风,严厉督责下属,唯求增羡,除责偿于亏、盗钱粮的官吏外,势必主要逼取于百姓。特别是江南理算,追征逋欠甚急,“胥卒追逮”相望于道,“民至嫁妻卖女,祸及亲邻”,扬州、杭州两地受害最惨,“延蔓以求,失其主者,逮及其亲;又失,代输其邻。追系收坐,牢狱充牣,掳掠百至”。被逼死者达五百余人1。钩考导致天下骚动,江南“盗贼”蜂起达数百处,可见桑哥所奏“未尝敛及百姓”实际上没有做到也不可能做到。
通过实行钩考追征逋欠钱谷,只能暂时补足一下国用,桑哥在至元二十六年闰十月上奏中就说:“臣恐自今难用此法矣”,据他解释是因为“仓库可征者少,而盗者亦鲜”,其实当时“理算”出来的逋欠数目甚大,“已征者数百万,未征者数千万”(《元史·赵孟頫传》),但由于其人多死(或逃亡),实际上无法追征,只好作罢。于是他提出又一项措施,即增加赋税:盐课每引由中统钞30贯增为50贯;茶课每引由5贯增为10贯;酒醋税课江南增额10万锭,腹里20万锭;大增商税,江南为25万锭,腹里20万锭;有协济户18万,入籍以来只输半赋,今增为全赋。此外,海运江南粮是当时京畿地区粮食的重要来源,桑哥执政后,立行泉府司专掌海运,增置上海、福州二海运万户府。二十五年十月,他又奏请将次年海运粮数由过去每年三、五十万石左右增定为百万石,同时奏请开浚安山至临清的运河(即“会通河”),将此段原陆运夫放罢为民,征其赋入以给开河之费。皆诏准施行。桑哥还提出了另两项增收节支的措施。至元二十五年四月,他奏言:“扈从之臣,种地极多,宜依军、站例,除四顷之外,验亩征租。”准行之。“扈从之臣”系指怯薛,占有大量土地而不纳地税,现在令他们按军、站户体例,占地超过四顷的都要交地税。《汉藏史集》记载桑哥“对怯薛们实行限制”,引起他们的忌恨,当包括这件事。其年十二月,他又提出:“有分地之臣,例以贫乏为辞,希觊赐与。财非天坠地出,皆取于民,苟不慎其出入,恐国用不足。”世祖令:“自今不当给者,汝即划之,当给者宜覆奏,朕自处之。”(《元史·世祖纪十二》)赏赐诸王贵戚(即“有分地之臣”)是当时一项巨大的财政支出,在国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桑哥不得不予以裁抑。按照桑哥的建议,还收缴了安西王相府印。皇子忙哥刺之子阿难答嗣封安西王,另一子封秦王,桑哥认为一藩二王不妥,遂诏罢秦王之封,收还其印;东道诸王胜纳哈儿用“皇侄贵宗之宝”,桑哥谓“宝”非人臣所宜用,奏改授“济南王印”。以上几条都触及蒙古贵族以至皇室成员的权益,桑哥也敢于提出,并被采纳,可见世祖对他的宠信程度。
至元二十五年十一月,大都人史吉等请为桑哥立“德政碑”,诏准之,命翰林学士阎复撰文,题为《王公辅政之碑》;次年闰十月,碑成,树于省前。又敕以秃鲁花(怯薛散班)及侍卫兵百人为桑哥导从,并许其乘小舆而行。其宠荣为出身“大根脚”的蒙古大臣所不及。当时桑哥已掌握了铨调中央和地方官员的人事权,但宣敕还由中书省颁给,桑哥奏言不便,世祖命“自1《元史》卷一七三《崔彧传》;姚燧:《彻里神道碑》,《牧庵集》卷十四。有关钩考之害的记载,还见于阿鲁浑萨里、乌古孙译、程钜夫、赵孟頫等人碑传。
今宣敕并付尚书省”,因此权势益盛。据《元史》本传载,他“由是以刑、爵为货而贩之”,犯法、求官之人“咸走其门,入贵价以买所欲。贵价入,当刑者脱,求爵者得,纲纪大环,人心骇愕”。但由于世祖正信任桑哥,反对他的人都畏惧而不敢言。
至元二十八年正月,世祖在大都东南的柳林(漷州北)狩猎,随从怯薛也里审班(不忽木弟)、彻里(利用监卿)、也先帖木儿(御史中丞)等首先控告了桑哥奸贪误国害民诸罪。彻里尤为激烈,“言色俱厉”,世祖怒责他“丑诋大臣,失几谏体”,命左右批其颊,“血涌口鼻,委顿地上”,彻里仍辩不止,声明自己与桑哥无仇,只是为国家着想1。世祖召不忽木问,不忽木也揭露桑哥蒙蔽皇帝,紊乱政事,诬杀言者等罪。怯薛长(宣徽院使)月赤察儿根据时任尚书平章的怯薛也速答儿的密报,也奏劾了桑哥2。正月二十三日,桑哥被罢去相位,交付审讯。指控他的一条罪状是“沮抑台纲,杜言者之口,又尝捶挞御史”。他上台不久就以诽谤尚书省和非议时政罪杀台吏王良弼和前江宁达鲁花赤吴德,以压制群言。至元二十六年,他奏告监察御史稽照尚书省左右司文簿多有遗漏,提出应令监察御史到省部稽照,署名于卷末,若有遗漏则易于归罪。于是笞监察御史四人。此后御史到省部,司吏持文簿置于桌上而去,使御史陷于遍阅案卷,一有疏忽即获罪,纠弹之职尽废。南台侍御史程钜夫入朝,上疏指摘宰相“惟以殖货为心”,“立尚书省钩考钱谷,以割剥生民为务,所委任者率皆贪饕邀利之人。江南盗贼窃发,良以此也”(《元史·程钜夫传》)。桑哥大怒,将他羁留京师,并以御史台都事王约与程呼应,奏请并诛二人,因世祖不许而止。治书侍御史陈天祥奉命理算湖广钱粮,上疏劾平章要束木凶暴不法,要束木是桑哥的姻亲、党羽,于是桑哥摘天祥疏中语,诬以不道,奏遣使逮捕入狱,欲致之死,直到桑哥事败才获释,系狱达400天。监察御史周祚弹劾江淮行省官忙兀台等奸赃,被反诬以他罪,流放到漠北憨答孙之地,妻子财产没官。这些事实说明桑哥确曾沮抑御史台。世祖令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审辩其事,桑哥持御史已刷文卷来为自己辩解,经反复勘验辩论,终于辞屈。另一条罪状是他实行的钩考和变更钞法、盐酒课以及铨选制度。钩考本来是清查和追征各官府仓库侵盗、逋欠的钱粮,主要是针对官吏贪污、失职的,由于以多征为主旨,层层严责,实际上负担往往转嫁给到百姓身上,成为害民弊政。课税增额自然是加重人民的负担,但似乎并没有受到深究,桑哥下台后,课额也没有减少。最致命的罪状是他结党营私,贪赃受贿,“以刑、爵为货”。中书平章麦术丁和右丞崔彧奏劾他“当国四年,中外诸官鲜有不以贿而得者。其昆弟故旧妻族,皆授要官美地”(《元史·崔彧传》)。其妻族湖广行省平章要束木在他的庇护下,贪暴不法,莫敢谁何;其妻弟八吉由授为燕南宣慰使,也受赂积赃;他还把巩昌总帅府改为宣慰司,以弟答麻刺答思为宣慰使;江淮行省一批长官都是他的党羽,利用钩考搜括民财,受贿肆虐尤为严重。被揭发出来的桑哥党羽还有其他一些人。这些所谓“党羽”大多是以贿赂桑哥1姚燧:《彻里神道碑》;《元史·赵孟頫传》。《汉藏文集》载,世祖听了怯薛们控告丞相贪污的话,说:“对怯薛如何压制,朕知之,与桑哥何干?你们受人贿赂,跟在别人后面,仅听说桑哥有财宝,就找他的罪名,这怎么行!”拒绝了他们的控告。
2元明善:《太师洪阳忠武王(月赤察儿)碑》,《元文类》卷二三。《汉藏史集》也记载,怯薛们控告桑哥,得到了怯薛长的支持。
相结纳的。河间盐运使张庸纳官婢于桑哥,成为他的亲信,得以久居其位,独盗官库钱达三千余锭。斡罗思、吕国瑞因入贿于桑哥、要束木,得授八番罗甸宣慰使。麦术丁、崔彧还指控了一条:“大都高资户多为桑哥等所容庇,凡百徭役止令贫民当之。”这些富户所以能受到他的庇护得免徭役,自然是纳贿所致。关于桑哥受贿事,也见于拉施都丁《史集》的记载。据载,由于一些回回商人拒食蒙古人宰杀的羊肉,世祖大怒,下诏禁回回人抹杀羊(以断喉法宰羊),违者处死,家产抄没以赏告者。这使回回人受到沉重的打击。其后,回回达官贵人别哈丁、沙的左丞、乌马儿、纳速刺丁、忻都左丞等以大笔金钱奉献给桑哥,桑哥遂为之奏称:回回商人都走光了,而且不再来,关税收入不足,珍奇货物也不能运来,都是由于禁抹杀羊所致,应该开禁。于是这条禁令得以废止。《史集》记载的这些向桑哥纳贿的回回达官贵人,就是汉文史料所载肆虐江淮的桑哥党羽。二月二十五日,世祖命彻里率怯薛三百余人抄籍桑哥家资,“得金宝衍溢栋宇,他物可资计者,将半内帑”1。据《史集》载,从桑哥家拿来两个箱子的珍珠和贵重物品,世祖责问他:“你有这么多珍珠,我曾向你要两三颗,你都不给。”他羞愧地说:“这些都是大食达官贵人送给我的,他们都是每个地区的长官。”世祖说:“为什么他们不把珍珠和贵重物品也献给我呢?你把一些粗毛衣带给了我,而把金钱和无比贵重物品归了自己!”2《汉藏史集》也记载说,世祖责问桑哥:“汉人织匠为我织成无缝衣服,献给我两件,你手中却有三件,甚至超过了我,这不是你的罪过吗?”3于是桑哥贪赃罪被证实,拘捕入狱;三月,仆其“辅政碑”。其亲旧党羽先后受到惩办。七月,诏诛桑哥。
1姚燧:《彻里神道碑》。
2《史集》第2卷:汉译本页349。
3《汉藏史集》,汉译本页184。
第三节 卢世荣
卢世荣,名懋,字世荣,以字行。大名人。阿合马专政期间,世荣以贿赂进用,为江西榷茶运使,后以罪废。阿合马死后,元廷之臣讳言财利事,均不能符合世祖的财政需求。于是,总制院使桑哥“荐卢世荣有才术,谓能救钞法,增课额,上可裕国,下不损民”。世祖召见,“奏对称旨”。于至元二十一年(1284)十一月辛丑,召中书省官与之廷辩,右丞相和礼霍孙等辩论失败,均被罢官,世诅重新起用安童为中书右丞相,以卢世荣为右丞,并以卢世荣所推荐的史枢为左丞,不鲁迷失海牙、撒的迷失并为参知政事,前户部尚书拜降为参仪中书省事1。他上任的当天,即奉旨中书整治钞法,“官吏奉行不虔者罪之”。次日,同右丞相安童奏,对已被罢黜的阿合马专政时所用大小官员,其间有才能的,“宜择可用者用之”。世祖“诏依所言汰选,毋徇私情”(《元史·世祖纪十》)。
十二月,卢世荣先后提出几项财政改革措施,被世祖采纳实行者有:一,解除百姓私相买卖金银之禁,听民间从便交易;二,怀孟等路竹货系百姓栽植,官府拘禁发卖,使民重困,又致南北竹货不通,今罢竹监,从民货卖收税;三,江湖鱼课已有定例,贫民采捕,恃以为生,而官府到处拘禁,今后听民采捕;四,站户供给使臣饮食,以致疲弊,今后除驿马外,其余由国家支给;五,关于盐法,每引价钞本只15贯,国家未曾多收,但“官豪诡名罔利,停货待价”,以致卖到80贯,贫民多不得食,今“议以二百万引给商,一百万引散诸路,立常平盐局,或贩者增价,官平其值以售,庶民用给,而国计亦得。”六,关于酒课,“京师富豪户酿酒,价高而味薄,以致课不时输,宜一切禁罢,官自酤卖。”如此则“向之岁课,一月可办”(《元史·世祖纪十》)。
二十二年正月,卢世荣奏称,他曾言除“天下岁课钞九十三万二千六百锭之外,臣更经画,不取于民,裁抑权势所侵,可增三百万锭”。尚未施行而内外多有非议,他请求与台、院官面议。世祖让他直接奏陈,于是他又提出几项具体办法:一,“古有榷酤之法,今宜立四品提举司,以领天下之课,岁可得钞千四百四十锭。”二,钞法虚弊,“莫若依汉、唐故事,括铜铸至元钞,及制绫券,与钞参行。”三,“于杭、泉二州立市舶都转运司,造船给本,令人商贩,官有其利七、商有其三。禁私泛海者,拘其先所蓄宝货,官买之;匿者,许告,没其财,半给告者。”四,“尽禁权势所擅产铁之所,官立炉鼓铸为器鬻之,以所得利合常平盐课,籴粟积于仓,待贵时粜之,必能使物价恒贱,而获厚利。”五,“宜令各路主平准周急库,轻其月息,以贷贫民,如此,则贷者众,而本且不失。”六,“可于各都立市易司,领诸牙侩人,计商人物货,四十分取一,以十为率,四给牙侩,六为官吏俸。”七,“宜于上都,隆兴等路,以官钱买币帛易羊马于北方,选蒙古人牧之,收其皮毛筋角酥酪等物,十分为率,官取其八,二与牧者。马以备军兴,羊以充赐与。”卢世荣所言的“理财”诸法,主要是官营(如酒、铁、海外贸易)或官商合营而官取其利之大部。世祖除对羊马官营放牧一条表示还要考虑外,其余各条都准许付之实施。这些措施有不少确是“裁抑权势侵利”,欲夺之归于政府,同时也有过分征敛之处,反对者必定不少,卢世荣对世祖1《元史》卷二○五《卢世荣传》。后面引文出于此者不再一一注出。
说:“臣之行事,多为人所怨,后必有谮臣者,臣实惧焉,请先言之。”世祖让他放心,谓“疾足之犬,狐不爱焉,主人岂不爱之”。嘱他“饮食起居间可自为防”。
卢世荣又奏请罢行御史台,“改按察为提刑转运司,俾兼钱谷”。尽管御史台及廷臣多以为不可,世祖仍从其言。二月,卢世荣又奏请立规措所,经营钱谷。
卢世荣上任不到十天,御史中丞崔彧即“言卢世荣不可为相”(《元史·崔彧传》),以忤旨罢职。皇太子真金从儒治角度对卢世荣“以言利进”大不以为然,他说:“财非天降,安得岁取赢乎。恐生民膏血,竭于此也。岂惟害民,实国之大蠹”(《元史·裕宗传》)。加上他的“理财”措施有许多因触犯了富豪势要的利益,根本行不通,何况他又是汉人,在等级地位上比起色目人阿合马又低了一等,使其更处于不利的地位。四月初,在卢世荣所上的奏章中,再次表明他内心的忧惧,他希望得到丞相安童的更多支持,并盼世祖能“与臣添力”。回说“朕知之矣”。并皆从其奏事1。
四月初八日,监察御史陈天样就上章弹劾他过去有贪赃劣迹,执政后所奏行者多无成效,其中说到:“今取本人所行与所言已不相符者,昭举数事:始言能令钞法如旧,钞今愈虚;始言能令百物自贱,物今愈贵;始言课程增添三百万锭,不取于民而能自办,今却迫胁诸路官司,勒令尽数包认,始言能令民皆快乐,凡今所为,无非败法扰民之事,既及于民者,民已不堪其生,未及于民者,民又难为后虑。”陈天样建议宜将卢世荣“本人移置他处,量与一职,待其行事果异于前,治政实有成效,然后升用未以为迟。”2世祖乃命安童集诸司官吏、老臣、儒士及知民间事者,同卢世荣听陈天祥弹文,并令他们二人同赴上都。到了上都之后,在对质和审问过程中,卢世荣承认了一些错误,如“不白丞相安童,擅支钞二十万锭;擅升六部为二品;不与枢密院议,调三行省万二千人置济州,委漕运使陈柔为万户管领”等。但加给他的罪名越来越大。同年十一月,卢世荣被处死。
1《元史·卢世荣传》系此事于四月陈天祥上章劾卢世荣之前,《元史》卷十三《世祖纪》十载陈天祥劾卢世荣罪恶之时为至元二十二年庚戌(初八日)。故本处置户世荣上章为四月初。2陈天祥:《论户世荣奸邪状》,《元文类》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