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广语丝

第二十六 文化奇观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愿意接触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人,都喜欢经常逛书店。这些店铺里面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特殊商品,使人心胸开阔,智慧大增。有许多无价之宝的思想和价值连城的科技发明,售价却非常低廉,有时只有儿块钱甚至几毛钱。一个国家的兴衰信息,经常也可以从书店中获得。

全国解放以来,书店中一般的气氛是庄重的,健康的,也是正常的。但也有两次显著的例外。第一次的例外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时候,书店里冷冰冰的,静悄悄的,如入无人之境;或者像有些笑话所说,只见鲁迅走在金光大道上。

第二次的例外出现在一九八五年“创作自由”以后。那时候,书店里像接受了一种魔术的驱使似地,突然布满了许多不堪入目的,色情、淫秽、凶杀、打斗等等下流读物。这些东西冒充通俗文学,实际上是杀人不见血的精神污染。它们正是在“不提精神污染”的鼓舞之下,在短短时间里,就从马路报摊很快地爬进了书店的柜台上。这是货真价实的精神污染,是超香港、超澳门,甚至是超英、超美的。感谢上帝,扫黄运动一声炮响,这些奇观都变成了海市蜃楼,确实大得人心,大快人心。当然,黄者已矣,其他污染物如蓝者、灰者或黑者又将如何呢?

然而奇观决不止此。作为传播文化的主要阵地,咱们的书店经常找不到咱们的文化。照道理讲,社会主义国家的国营书店应该是经常不断地积累和传播社会主义文化的地方。可事实并非这样。一个读者要在咱们的书店里找一本有价值的文化书籍决非易事。三十年前出版的,二十年前出版的,十年前出版的,五年前出版的不用说了。就是去年出版的书,到了今年也许就找不到。正面教员的书找不到,就是反面教员的书也找不到。总之,你走进书店里,就会觉着这里并没有什么文化积累,也没有什么文化传播。这里的书籍全都是现买现卖。一本书在很短的期限里面就得销完。销完以后,也许几年之内不再有,也许几十年之内不再有,也许永远不再有。——从此在中国文化的视野之内消失了。这种奇观决不是近几年来才有的。它的观龄可能已经长达四十年了。然而众所周知,文化跟水果不同,它应该不分年月,不分季节地供应年年成长起来的读者,不能间断。何况就是水果,它每年也有一造或两造呢!

最近,还出现了另外一种奇观。大家都知道,《邓小平论文艺》这本书,是中央所提倡,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读一读的。早在三个月以前,首都北京的文艺界已经开过会,提倡要读一读这本书;此后,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文联都提倡读这本书,但是书店里却一直没有这本书出售。一打听,原来这本书分到广东省的只有几十部,市面上根本看不见。哪个单位需要这本书就得直接汇款,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邮购。这是什么缘故呢?难道咱们的书店会认为广东的文艺工作者仅有几十个么?难道会认为这本重要的书籍,——能解决文艺工作者的心灵迷惘的书籍,会比那些精神污染的坏书,——不管它是什么颜色的,销路更差么?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这种奇观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上面所说的现象,是订书太少所致;也有另一种订书太多,造成滞销,以致全国书店库存积压金额以十亿元计,——这又是另一种现象。据说后面这种现象是出自现代派的文艺理论和创作,实在深奥,无人能懂所赐。总之,奇观诡谲,变化多端,也不能一一细说了。

一九九〇年二月十二日,广州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