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疹總論方略
痘疹本是胎時結,發時須待際時行,
如逢疫癘將行後,預解湯丸最有靈。
凡痘疹之病,皆因父母胎毒蓄於命門之中。命門者,右腎相火也,為人身生化之本。或遇冬溫陽氣暴泄,人則感之,觸動相火,至春夏生長之時即發,傳染相似,是謂天行疫癘也。未出痘疹者,但覺冬溫,宜先服解毒之藥,如辰砂散、三豆湯、代天宣化丸頻與之,使毒易出易靨,無傾覆留連之患也。
凡小兒未出痘疹之先,欲預防者,只服代天宣化丸甚效,不可妄下以損胃氣。又如古方辰砂散、油飲子、龍飛膏,予曾試之,未見其效,故未並錄。
凡值天時不正,鄉邑瘟瘡盛發,此天行正令也。欲預防者,只服宣化丸。如脾胃素弱者,更宜調其胃氣,適其寒溫,節其乳食,間以四君子湯加山楂、枳實、青皮、木香之屬與之,使胃氣和暢,榮衛流通,其瘡易出易靨也。
三豆湯方
赤小豆 黑大豆 綠豆(各一升) 小甘草(三兩,生銼)
以三豆淘淨,同甘草入雪水八升(若無雪水,用長流水代之),煮豆熟為度,去甘草,將豆曬乾,又入,再浸再曬,汁盡為度,逐日取豆水煮,任意服之。
代天宣化丸
人中黃(屬土,甲巳年為君) 黃芩(屬金,乙庚年為君) 黃柏(屬水,丙辛年為君) 梔子仁(屬木,丁壬年為君) 黃連(屬火,戊癸年為君) 苦參(為佐) 荊芥穗(為佐) 防風(去蘆,為佐) 連翹(去心酒洗,為佐) 山豆根(為佐) 牛蒡子(酒淘,炒,為佐) 紫蘇葉(為佐)
數藥先視年之所屬者以為君,其餘主歲者以為臣。為君者倍之,為臣者半之,為佐者如臣四分之三。冬至之日修合為末,取雪水煮升麻,加竹瀝,調神麯為丸,用辰砂、雄黃為衣,每服竹葉湯下。
制人中黃法:取大甘草不拘多少,納於新竹節中,緊塞無節空處,放在屎缸中浸七七日,取出曬乾聽用。
預知痘疹吉凶機,氣色都於面部推,
年壽山根尤緊要,紅黃吉兆黑有危。
未病之先有上工,能言輕重吉和凶,
不離氣色分清濁,臟腑幾微阿睹中。
痘疹未出之先,欲知吉凶輕重者,但於面部推之。其色紅黃明潤者吉,青黑昏黯者凶。相書以山根管命宮,年上管疾厄,所以二處尤為緊要也。
首尾汗下須不宜,刻舟求劍豈通醫,
若分虛實能機變,可奪乾坤造化機。
首尾不可汗下,此誠古人深戒之言。然亦自其平症語之耳。若遇風寒外襲,應出不出,則汗劑亦可用也。如大便連日不行,煩悶狂躁,不與下之,寧不夭人命乎?是下劑亦可用也。但能消息虛實與時權變,斯可為通醫矣。
始終通便自調佳,便若艱難事可嗟,
腹脹喘呼多壅遏,急行疏導解留邪。
此言可利則利者也。大抵痘瘡始終小便長而大便潤者為順。若小便或秘,急宜利其小便。若利小便宜用八正散。
八正散
木通 滑石 甘草 連翹 升麻 豬苓 淡竹葉 赤茯苓 瞿麥
燈心水煎服。
如利大便,宜用通幽湯。
通幽湯
紫草 歸梢 生地 麻仁(研) 枳殼 酒大黃 檳榔 紅花 桃仁(泥)
水煎服。
痘疹症候貴和中,胃氣之中最要清,
弦急浮洪休太過,微遲短澀是虛因。
夫人以胃氣為主,所謂弦不弦而石不石也。太過為實,不及為虛,最宜消息。
損塌方將倒陷時,急憑神物強扶持,
虛中補痘無流毒,復腫成膿吉可知。
疹子損破平塌,謂之陷伏,急用神方托裡發表,解毒和中。須要無痘處再出一層,謂之補虛。損破者,復腫灌膿方是吉兆也。服藥無靈者勿治之。
陷伏須分實與虛,莫將補瀉混同施,
若能臨症加斟酌,起死回生只一時。
痘疹傷寒症一般,上工臨病把書看,
莫將汗下輕相試,解表中和命快然。
痘疹發熱與傷寒相似,但傷寒只見一經形症。若痘疹則五臟之症皆見。如呵欠煩悶,肝症也;乍冷乍熱,手足梢冷,好睡,脾症也;面燥腮赤,咳嗽噴嚏肺症也;驚悸,心症也;骩涼足涼,腎之平症也。
以上諸症,獨見多者,即主其臟之毒,特甚者治之。
如肝症多,用川芎、梔子仁、青皮之屬。
如肺症多,用黃芩、知母、地骨皮之屬。
如心症多,用黃連、木通之屬。
如脾症多,用防風、甘草之屬。
惟腎不可有症,如耳熱、骩熱,則邪在於腎,用黃柏、木通、茯苓、豬苓之屬,此其大略也,臨機應變,存乎人焉。凡痘疹未出,疑似之間,不可妄用汗下之藥。汗則虛其表而難成就,下則虛其里而易倒陷,古人戒汗下者,衛生嚴矣。
大法治痘不過解表和中解毒而已。解表如防風、荊芥穗、升麻、葛根之類;和中如人參、白朮、當歸、川芎、陳皮、甘草之類;解毒如酒炒芩連、牛蒡子、連翹、梔子之類也。古人謂如庖人蒸籠之法,欲其松者,此之謂也。
痘疹為陽待熱成,微微發熱始和平,
假如太熱身如火,解毒嘗教小便清。
凡痘疹屬陽,非熱不成,故治痘不可盡除熱。如熱太甚者,毒未發盡,只宜解毒兼利小便,宜以加味連翹升麻葛根湯主之。
連翹(去心酒洗) 升麻(酒洗) 葛根(切) 赤芍 桔梗(泔浸) 甘草梢 酒芩 酒梔子 木通(酒洗) 麥冬(去心) 牛蒡子(酒淘,炒研) 白滑石
上銼,水一盞,淡竹葉、燈心為引,煎服,不拘時下。兼服牛黃丸亦可。
始終能食最為良,平日為人脾胃強,
食少即防中氣弱,淹留引入變瘍瘡。
痘瘡始終能食者,其人脾胃素強,自然氣充實,易出易靨。若一旦食減,即問或咽喉腫痛,或傷何飲食,依法治之。若咽喉腫痛者,治以:
加味甘桔湯
甘草 桔梗 牛蒡(炒,研) 射干 升麻 荊芥
橘皮湯
陳皮 青皮 枳殼(炒) 木香 甘草 山楂肉 白茯苓
水一盞,大麥芽(炒)一撮為引,煎服,不拘時。
如非二症,乃脾胃氣弱不能消食,宜治以:
參苓白朮散
人參 白茯苓 白朮(去蘆,炒) 粉草 山楂肉 陳皮 桔梗 木香 枳殼(炒)
水一盞,捶碎,砂仁一個入內為引,不拘時服。
最宜安靜號和平,表裡無邪志自寧,
忽然躁煩宜詳審,又怕亡神轉悶昏。
痘瘡以安靜為貴,此表裡無邪不必服藥。但有煩躁者,必毒氣壅並,表裡不寧,且審諦之。如爬搔不寧者瘡癢也。不寧者裡熱也。呻吟者痛也。非折肱之手,豈能識其病而用藥也。
治痘先須順四時,風寒暑溫一同推,
莫教異氣來相觸,反復災危在霎時。
大凡治病之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故春病治在肝,夏病治在心,秋病治在肺,冬病治在腎,不可逆也。治痘之人,切須識此,而勿使有誤也。如天有烈風暴雨,酷暑嚴寒,常要謹其帷帳,適其寒溫,寒則蓋覆欲厚,熱則居處欲清。苟傷熱則血氣淖澤而瘡易腐爛,偏寒則血氣凝滯而瘡難起發。若有觸犯,輕者變重,卒生異症,是謂災怪也。如暴風連日而有傷風之症者,宜治以:
桂枝葛根湯
桂枝 赤芍 乾葛 甘草 防風
水一盞,姜一小片,棗一枚,煎七分熱服。
如寒威凜冽而有傷風之症者,宜治以:
正氣散
甘草(炙,三分半) 陳皮 木香 蒼朮(各半兩) 厚朴(薑製) 麻黃 官桂(各三分)
水一盞,姜一片,大棗一枚,煎七分,熱服。
若酷熱熏蒸,有熱病者,宜以:
人參白虎湯
人參 知母 石膏 甘草 香薷 麥冬 藿香
水一盞,淡竹葉、粳米、白扁豆(炒過)為引,煎服。
若雨久浸濕,有受濕症者,宜以:
胃苓湯
蒼朮(泔水制) 陳皮 甘草(炙) 豬苓(去黑皮) 澤瀉 白朮 赤茯苓 官桂
水一盅,煎七分、溫服。
上方要在適中,無犯正氣而已。
痘虛皆言要補脾,補中有害少人知,
虛虛實實休輕放,審症施方貴合宜。
凡痘疹始終以脾胃為主,若飲食如常,六腑充實,此脾胃本強,不須服藥。今人不論虛實,概以四君子湯與之,謂之實實,益增煩躁,害匪輕也。故曰藥不執方,合宜而用。大抵不能食,常泄瀉,瘡灰白者,此氣虛也,宜以:
四君子湯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熱甚生用,補虛炙用)
水煎服。
若能飲食,大便閉塞,瘡焮腫者,此血熱也,宜以四物湯加解毒藥。
當歸身 川芎 生地 芍藥(熱甚用赤,兼補用白)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