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片玉痘疹

卷之六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發熱症治歌括

凡一十五首

痘證未形先發熱,吉凶輕重如何說,

熱輕毒淺吉堪云,熱重毒深凶可說。

凡發熱乍進乍退與微熱者,其痘必稀而輕,毒亦淺,不必服藥。若蒸蒸作熱,煩躁昏眩,其痘必密而重,毒亦深,宜以發表解毒托裡。

加味葛根湯

升麻 乾葛 赤芍 甘草 荊芥穗 柴胡 牛蒡子(炒) 桔梗(泔洗) 連翹 木通 防風

水一盞,淡竹葉為引。如大便結加紫草、紅花,作渴加麥冬、天花粉,腹痛加酒大黃,若閉結亦用酒大黃主之。

發熱而渴熱在裡,切忌生冷及冷水,

生津解毒口中和,小渴任之而已矣。

凡發熱作渴,此痘毒內蒸,銷其津液,故令人口乾而渴。微者,頻與炒米湯飲之,切不可以冷水、凍柿、柑、梨、西瓜、菱角食之,反傷胃氣,亦不可以椒薑湯飲之,恐生痘毒而有變化也。渴甚不止者,宜以葛根湯加解毒藥。

生葛汁(如無,葛粉代之) 天花粉 粉草(取粉用) 升麻 麥冬 茅根汁 生地 酒芩

水煎眾藥,和汁服之。

如痘已出齊,或起發或收靨而渴不止者,以:

人參麥冬散

人參 麥冬 葛根 白朮 甘草 天花粉 酒芩

水煎,和竹瀝乳汁服。

如泄瀉不止更渴者,此脾胃虛弱,宜以:

參苓白朮散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木香 甘草(炙) 乾葛 藿香葉(炙,等分)

以上六味倍用水煎服。

發熱腹中急痛時,毒攻於裡不須疑,

大便秘結宜攻下,莫待臨危悔卻遲。

訣云:發熱腹內痛,斑瘡腹內攻,發多防不遠,發少更防癰。可見痘疹腹痛者,即當托裡,使毒得散,不可逡巡以致後難也。若能飲食如常而腹痛者,用:

化毒湯

葛根 白芍 甘草 青皮 木香 枳殼 山楂 連翹

水煎服。

若大便秘結,煩躁作渴腹痛者,宜以:

三黃解毒湯

酒芩 酒連 紫草 紅花 枳實 當歸梢 木通 酒大黃 檳榔

水煎服。

若泄瀉腹痛者,宜以:

建中托裡湯

黃耆 官桂 白芍 人參 白朮 升麻(酒炒) 甘草

水煎服。或桂枝大黃湯亦可。

發熱腰痛毒氣深,幾人此病得惺惺,

人參敗毒真奇絕,痛減瘡稀免損傾。

此痘瘡發熱腰痛者,其症最惡,宜速用:

人參敗毒散 若服此藥痛止者吉,不止者凶。

人參 甘草 升麻 乾薑 白茯苓 桔梗 枳殼 川芎 柴胡 前胡 獨活

水一盞,姜為引,煎七分,入竹瀝同服。或五苓散加獨活通用亦可。

惟有痘瘡能發搐,要識病源屬肝木,

木能勝脾又歸心,風火相爭脾不足。

凡痘瘡發熱有驚搐者,因木邪盛而侮土,以:

導赤散 加辰砂服之即止。

生地黃 木通 小甘草 防風 薄荷葉

燈心引,水煎服。此驚痘甚好,以搐搦發散於四肢。

如痘應出不出,搐搦不止,用:

瀉青導赤散

當歸梢 木通 甘草 梔子仁(酒炒) 羌活 防風 川芎 酒連 淡竹葉

燈心引,水煎,和竹瀝服之。

如不搐,但心煩啼哭者,用:

麥冬導赤散

木通 麥冬 甘草 梔子仁(酒炒)

燈心引,水煎服。

如痘已收靨,餘熱不退而發搐搦者,此慢驚之類也,多不可治。但父母不忍坐視,請而治之,宜用寧神湯合抱龍丸治之,輕者可愈。

寧神湯

石菖蒲 茯神 梔子仁(酒炒) 甘草(炙) 黃連 木通

燈心引,水煎,入竹瀝同服。如虛加人參。

抱龍丸

膽星(四錢) 天竺黃(五分) 牛黃(二分) 辰砂(二錢) 雄黃(五分)

共為末,甘草水煮,蒸餅為丸,不用麝香,以痘瘡忌故耳。

制膽星法:臘月收牯牛膽大者一枚,用南星去皮為末,傾出膽汁相和,再入膽中懸掛天德方上,自陰乾取用。

發熱吐泄如並作,上下毒出無郁兆,

三焦火甚熱中求,日久不止脾胃弱。

凡痘瘡發熱有嘔吐者,有泄瀉者,有吐泄並作者,不可驟止之,令毒上下得出也。但痘瘡見形吐泄即止者,吉兆也。如久不止,先用理中湯和之。

人參 白朮(炙) 乾薑 升麻(酒炒) 炙草

水煎服。

如泄仍不止,用豆蔻丸治之。

木香(三錢) 砂仁(二錢) 肉豆蔻(麵裹煨,五錢) 赤石脂(七錢五分) 白龍骨(五錢) 白枯礬(七錢五分) 訶黎勒肉(五錢)

共為末,水糊丸,如粟米大,三歲五十丸,四歲以下一百丸,陳米飲下。吐泄既止之後,更服調中湯,使脾胃氣實,其痘易壯而易靨也。

調中湯

人參 黃耆 炙草 白朮 白芍(酒炒) 木香 陳皮

棗為引,水煎服。

如三焦火熱甚者,又以清涼之劑解之。

發熱狂言如見鬼,神識不清毒深取,

鎮神解毒以平期,一向不止應不起。

凡痘瘡發熱,妄有所見而讝(南佔二音)語者,皆昏昏好睡,夢中語喃喃者,或狂欲走,尋衣摸床者,皆毒氣內攻,神識不清所為也。急用鎮神解毒之藥,以辰砂導赤湯主之。

人參 白朮 黃連(炒) 梔子(炒) 木通 石菖蒲 麥冬 辰砂(另研)

燈心,水煎,入竹瀝,調辰砂、牛黃末服之。若復舊則吉,不止則凶,不可治也。

遍身發熱四肢寒,脾胃虛弱理須參,

補中益氣令和暖,瘡盛仍前急買棺。

凡痘瘡遍身宜熱,獨耳骩二處宜涼。所以瘡疹之症,頭宜涼,手足宜溫。若反冷者,此脾胃虛弱也。四肢者,脾胃之所主,用:

補中益氣湯

人參 黃耆 白朮 炙草 官桂 歸身 陳皮

病甚者加熟附子,水煎服。如服此湯,手足暖者生,厥逆不退者死。

發熱熏蒸血妄行,不知何道血如便,

但從鼻出方無忌,別道來時總不應。

人身之血不可妄動。痘疹之火,熏灼於內,迫血妄行,隨火而動,或從口出,或從大、小便出,皆死證也。但從鼻出,或有可救之理,宜治之,用:

玄參解毒湯

玄參 生芩 梔子(炒焦) 桔梗 甘草 生地黃 乾葛 荊芥穗

水煎,入茅根汁,加京墨和飲。若疹,煩躁不能收攝,出血不止,此陽痘出血之證,多不可治。

晝夜發熱渾不歇,口舌生瘡唇破裂,

咽喉塞痛食難嘗,解毒黃連合甘桔。

凡痘未出而熱不止,晝夜煩躁,口舌生瘡,唇裂咽痛者,此毒內熏,其熱甚急,治不可緩。急用黃連解毒合甘桔湯治之,不改者不治。

酒芩 酒連 酒梔子 石膏 桔梗 甘草 連翹 薄荷葉 荊芥穗 牛蒡子

水煎,和竹瀝飲之。

發熱身汗不須醫,腠理疏通毒發稀,

如恐汗多陽氣弱,調元的的有神奇。

凡痘疹發熱自汗者,此不必治,蓋腠理疏通,毒氣泄越,無郁遏也。所以謂古人如疱人蒸籠之法,但欲其松者,正此意也。如恐出汗太多,衛氣反弱,痘瘡不能成就者,用:

調元湯

黃芩 人參 甘草 黃耆 白朮 白芍 麥冬

水煎服。如汗不止,加地骨皮、麻黃根。

以豬心肺煮湯兼飲尤妙。

寒熱往來且戰兢,表虛邪正得相爭,

但得柴葛加官桂,入口能教大勢平。

痘疹所忌者,寒戰也。如發熱之時,憎寒振振戰動者,其人表氣素虛;痘疹欲出不出者,留連於腠理之間,邪正爭攻,振振戰者,火之象也。宜用柴葛桂枝湯主之。

柴胡 葛根 甘草 羌活 人參 防風 桂枝 牛蒡子(炒)

水一盞,淡竹葉十片同煎服。

發熱綿綿不見形,其中凶吉事難明,

解肌托裡須斟酌,施治詳明內外因。

凡痘發熱三日便出者,此常期也,如過四、五日猶不出,熱勢綿綿無休歇者,凶吉之兆不可卜也,急與解肌托裡,分內外而治之。疏者吉,密者凶。如勞苦之人,皮膚粗厚,腠理閉塞者,及外感風寒,其瘡為外邪所遏而不易出者,此外因也,宜用:

麻黃解表湯

麻黃(去根節,用蜜與酒炒黑色後聽用) 羌活 升麻 荊芥穗 葛根 防風 蟬蛻 甘草 桔梗 牛蒡子

水煎服,入燒人屎同服。

如虛吐泄,毒氣內陷而不出,及傷飲食陳物,菀莝腸胃之間與毒合併,鬱而不出者,此內因也。內虛者,宜用托裡,以十補湯主之。

黃耆 人參 當歸 厚朴(薑製) 桔梗 官桂 川芎 防風 甘草 白芷

水煎,調牛蒡子末服。

如內實者宜用:

枳實導滯湯

枳實 連翹 半夏(制) 酒連 木通 山楂肉 甘草 紫草 酒大黃

水煎,調檳榔末服。

發表時節少定方,古人專用葛根湯,

能通權變知增減,何必多方立紀綱。

時師治痘者,方其發熱,但知用葛根湯,一見紅點便禁而不用,此仍不知權變也。若醫者意也,藥不執方,合宜而用。如痘見熱除,此表裡無邪,不須服藥,所以不可再服葛根湯。若痘已見,熱甚不退,此毒深於內,尚恐葛根力小不足勝之,寧可止而不飲。

解毒升麻湯最良,紅斑雖見飲何妨,

時師膠柱無通變,一見紅斑不敢嘗。

凡痘發熱,初用解毒之劑,要在審證,用藥不可草草。詳見此門各條之下,庶不重述。但附葛根湯加減之例於後,臨證擇用可也。

葛根湯

升麻 葛根 芍藥 甘草

口渴加天花粉、麥冬、茅根汁。

腹痛加枳實、木通、山楂。

腰膝腳痛加蒼朮、黃柏、羌活、木通。

頭痛加藁本、白芷。

驚搐加木通、竹瀝、薄荷葉、燈心。

泄瀉加人參、白茯苓、訶子肉、白朮。

發狂讝語加石菖蒲、梔子仁、木通、辰砂。

四肢冷加人參、黃耆、乾薑、官桂。

嘔吐加白朮、半夏、陳皮。

衄血加茅根汁、山梔、黃芩、玄參。

咽喉痛加桔梗、牛蒡子、射干。

咳嗽加陳皮、蘇葉、前胡、枳殼。

大便結加生地、紫草、紅花、當歸梢。

多叫哭加木通、山梔仁、黃連、麥冬。

吐舌弄舌加黃連、防風、山梔仁。

常用加桔梗、防風、連翹、荊芥穗、大力子。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