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痘疹心法

卷之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藥性主治及修製法

痘疹之法,其要在分氣血虛實,及發表和中解毒三治而已。經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又曰: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入四肢,濁陰歸六腑。又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味歸精,氣歸神。可見藥有寒熱溫涼之性,酸苦辛鹹甘淡之味,浮沉升降補瀉之用,各有所宜,不可不知也。今將痘疹合用之藥,分氣血解毒三類,各具性味主用,修制於下,以便觀覽檢閱之暇,未必無小助也。

氣類

凡四十五品。

人參 味甘氣溫,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

補上焦元氣,升麻為之使;補下焦元氣,瀉腎中之火邪,茯苓為之使;主補五臟,生津液止渴,治脾肺陽氣不足,胃中冷,吐利。

擇堅實白淨者佳,去蘆用,肺熱咳甚者少用,以苦茶湯浸過無妨。

黃耆 味甘氣溫平,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入手少陽三焦,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性畏防風,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蓋相畏而相使也。

補胃氣,實皮毛,蓋治脾胃虛弱,瘡瘍血脈不行,內托必用之藥也。止虛汗,去肌熱,止消渴,止腹痛瀉利。

擇柔韌皮微黃肉中白者佳。痘家宜生用,補虛宜炙用。痘子不發宜酒炙透用,手足瘡不起,以桂枝煎,酒浸過,炙用。

白朮 味甘氣溫,味厚氣薄,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入手太陽小腸,手少陰心。主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厥陰肝經。

主溫中,強脾胃,進食,止下泄,利小便,和中益氣,生津止渴。

擇內白而堅者,去蘆,刮去外黃皮用。有油者,中腐者勿用。瘡乾者禁用,燥濕故也。止泄用東陳壁土炒過用。

蒼朮 味苦甘辛,氣溫,味厚氣薄,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經。

主除惡氣,闢疫癘氣,健胃安脾,寬中進食,發汗。故蒼朮發汗,白朮止汗。

擇堅實中白淨者,刮去外粗皮令白,切片,以糯米濃泔浸透,摝出曬乾,取向東陳壁土炒黃色用。瘡濕癢者,及下結痂宜用之。痘家常宜燒之,以闢不正之氣,勿制。

陳皮 味辛苦,氣溫,味厚氣薄,浮而升陽也。

導滯氣,止嘔咳吐逆。去白,理肺氣降痰;留白,理脾胃消食。

擇紅黃色陳久者佳。用溫水洗淨,去白者去白,留白者略去筋膜,切,曬乾用。止吐者,以向東陳壁土炒過用。

青皮 味苦辛,氣寒,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入手少陽三焦,足厥陰肝經。

散滯氣,瀉肝氣,消食破積。

擇小而皮薄陳久者佳。用溫水洗浸,切開去中穰與白,令淨,銼碎曬乾。此痘瘡必用之藥,能瀉肝,令不成水疱而作癢也。又起發遲者,癢塌者,並不可缺。

石菖蒲 味辛苦,氣溫。

通九竅,出音聲,主癰腫疥瘙,遍身熱毒痛癢。

于山澗中取之,不聞人聲及不露生者。擇節密者佳,刮去外粗皮,瘡疹驚癇,神妄譫妄者必用之。瘡後不著痂,潰爛成瘡疥者,宜入丸用。

五味子 味酸,氣溫,味厚氣輕,陰中微陽降也。入手太陰肺、足少陰腎經。

主咳逆上氣,生津止渴。

擇肥大潤澤者佳。去梗,酒洗淨,曬乾,痘家咳甚者宜用。

貝母 味辛苦,氣平微寒。

主咳嗽上氣,消痰,又敷惡瘡,能斂瘡口。

擇白而肥大生者佳。去心,溫水洗過,切,曬乾用。

細辛 味大辛氣溫,氣厚於味,陽也,少陰經藥。

散水寒,治內寒,消死肌,又主喉痹。

擇細莖氣烈者佳。去蘆並葉,以溫水洗過,曬乾。宜少用。痘子初發表及癢塌者,用之良。

乾薑 味辛,氣大熱,氣味俱厚,半沉半浮,可升可降,陽中陽也。

能溫脾理中,止吐瀉,去臟腑沉寒。生用發諸經之寒,其餘炮用。

擇新者,溫水洗浸,火炙令胖松用。惟內虛泄利不可缺,內實者戒用。

生薑 味辛,氣微溫,氣味俱輕,陽也。

益脾胃,散風寒,治痰嗽,止嘔吐,能殺半夏之毒。

擇老者,水洗去泥,勿去皮用。痘瘡不起發,灰白色者宜用之。如起發光壯紅綻者不可用。若止嘔吐,須去皮,紙包慢火中煨過用。

麻黃 味苦甘,氣溫,氣味俱薄,陽也。輕清而浮升也。手太陰肺之藥,入足太陽膀胱、手少陰心、陽明大腸經,榮衛藥也。發散風寒,泄衛實,去榮中寒,又消赤黑斑毒。

《衍義》云:病瘡疱倒靨黑者,麻黃去節半兩,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乘熱盡服之。避風,伺其瘡復出。一法用無灰酒煎,但小兒不能飲酒者難服,然其效更速。

擇陳久者佳,摘去根節,先用沸湯泡過三次,曬乾細切,又以蜜酒各半,浸良久,再曬乾,用瓦器炒,令焦黑色。凡痘疹出遲,及痘子黑陷者,倒靨者,並宜用之。

白芷 味辛氣溫,氣味俱輕,陽也。通行手足陽明經。

主一切瘡疥,排膿止痛,內託生肌。

擇白而堅實者,去蛀者,內青黑者不用。凡痘瘡發表及潰爛者,手足發癰毒者,並宜先用之。

附子 味辛甘,氣大熱,其性走而不守,可升可降,陽也。

補助陽氣不足,溫熱脾胃,治四肢厥逆。

擇頂平而圓,重一兩者佳。先以童便浸過,紙包慢火中炮,令極熱去皮臍,切片,再用防風、甘草煎湯,乘熱浸過,曬乾用之。惟痘疹泄瀉,內虛手足冷,寒戰咬牙,灰白色,或癢塌者可用之,其餘不可妄用。

半夏 味辛苦,氣平,沉而降,陽中陰也。入足陽明胃、太陰脾、少陽膽經。

化痰,止嘔吐,益脾胃之氣。

擇白淨臍正而圓者佳,用沸湯泡洗,令滑盡,切片,曬乾。若止咳化痰,再用生薑自然汁浸過。凡渴者禁用,燥津液故也。

木香 味辛苦,氣溫,味厚於氣,陰中之陽也,沉而降。

主邪氣,闢疫毒,能調氣和胃,散肺中滯氣,止瀉渴。

《傷寒類要》云:天行熱病,若發赤黑斑,木香二兩,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

擇形如枯骨,黏牙者佳。不宜見火,諸湯中宜磨服之,此與青皮乃痘疹切要之藥,以其能行氣也,惟泄利藥宜煎服。

肉豆蔻 味辛苦氣溫,入手陽明大腸經。

主調中下氣,止瀉利,開胃消食。皮外絡,下氣解酒毒,治霍亂。

擇油色肥實者佳,用麵包裹,慢火中煨熟,乘熱以重紙包,捶去油,入丸藥內用,乃內虛泄瀉之要藥,非此勿用。

砂仁 味辛苦,氣溫,入手足太陰經。

主虛冷泄痢,治脾胃氣血結滯不散。

擇無殼,米堅實者佳。研碎入藥。凡痘瘡內虛瀉利者宜用,傷食者不可缺。若婦人妊娠出痘疹者,又宜用。帶殼者,炒過研碎入藥,乃安胎之聖藥也。

 味辛甘,氣熱,氣味俱薄,體輕而上行,浮而升陽也。入手少陰經,桂枝入足太陽經。

通榮衛,開腠理,和氣血,散風寒。痘瘡不起發,不光壯,非此不可,乃發表要藥也。

擇薄而味厚者佳。刮去粗皮用。手足痘子發不透者宜此引經,若瘡癢塌,寒戰咬牙者,宜加用之。若內虛腹脹,用厚而味辛者,刮取內肉,名桂心。惟妊婦出瘡不可用,能墮胎故也。

茯苓 味甘淡,氣平,氣味俱薄,能升降,陽也。白者入手太陰,足太陽、少陽;赤者入足太陰,手少陽、少陰。

抱根生者,名茯神。

調胃氣,伐腎邪,降肺火,益氣力,止瀉,利小便,生津液。凡補中氣不足用白,欲利小便用赤,蓋白者能補,赤者能利也。並削去皮用。如心熱神昏者,用茯神去皮,與中木用。

丁香 味辛氣溫,純陽,入手太陰肺,足陽明胃,少陰腎。

主溫脾胃,止嘔逆,去胃中寒。

凡痘瘡泄瀉,脾胃虛弱不足者,必用之。若癢塌,寒戰咬牙,足冷者,此與桂並宜加用之。蓋丁香救里,官桂發表也,非此症不可用。

藿香 味辛,氣微溫,氣厚味薄,浮而升陽也。入手足太陰經。

助脾開胃,溫中快氣,治吐逆,為最要之藥。

葉擇取真者,帶芳香之氣者佳。去枝莖,以水洗去,曬乾用。入烏藥順氣散則理氣,入黃耆四君子湯則理脾。

檳榔 味辛苦氣溫,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中陽也。

消穀逐水,除痰癖,破滯氣,泄胸中至高之氣,能合藥口。

擇形若雞心,正穩尖長,心不虛,中有錦紋者佳。痘疹家惟利藥內用之。研細末入藥,能墜諸藥至於極下也。

枳殼 味苦酸辛,氣微寒,氣厚味薄,浮而升,微降,陰中陽也。

主胸膈痞塞,散結氣,逐水,消脹滿,安胃,化痰涎,消食,又治遍身風疥,去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通利關節,主皮毛胸膈之病。

擇陳久堅厚、不爛、不蛀者佳。以溫水洗浸,刮去穰白,麩炒令熟用。此痘瘡必用之藥,故四聖散有枳殼以能治遍身風疹苦癢,又能開胃消食,利五臟,通關節也。

枳實 味苦酸,氣寒。

大抵與枳殼同。枳殼大,性平而緩治高。高者主氣,治在胸膈。枳實小,性酷而速治下,下者主血,治在心腹,故有高下緩急之分。

消食散敗血,化心胸痰,主風癢痹,通利關節,逐停水,消脹滿。

擇陳久肉厚,不蛀不爛者佳。以溫水洗浸去穰白,麩炒令熟用。

厚朴 味苦辛,氣溫,氣厚味厚,體重濁而漸降,陰中陽也。

溫中益氣,厚腸胃,走冷氣,消宿食,治腹痛、脹滿、散結之神藥。

擇肉厚紫色者佳。削去粗皮,以生薑自然汁塗之,慢火上炙,令透,銼用。凡痘瘡脹,非此不除。

烏藥 味辛,氣溫。

主中惡,心腹痛,蟲毒疰,忤鬼氣,宿食不消,天行疫瘴,治一切氣。

擇肉白者佳,刮去外粗,去蘆用,乃發表中藥。

巴豆 味辛,氣溫。

此斬關奪命之將,不可輕用。盪滌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

去殼,擇取肉白者,去皮膜與心,以銀石器慢火炒令黃色,搗爛如膏,又以重紙捶去油,自散如霜,入丸藥中,惟傷食、腹脹、作痛可用。

大腹皮 味辛,氣微溫。

下一切氣,健脾開胃。

鴆鳥多棲此樹上,細分開,先以酒挼洗去濁,仍以大豆汁洗之,曬乾用。

吳茱萸 味辛苦,氣溫。大熱,氣味俱厚,陽中陰也。入足太陰、少陰、厥陰經。

主溫中下氣,治脾胃傷冷,嘔逆胸滿。

擇粒小者去枝梗,先以沸湯浸去苦汁,凡六七遍,曬乾,於瓦器內慢火炒過,惟痘瘡飲冷傷胃,嘔逆不止者用之。

紫蘇 味辛甘,氣溫。

解肌發表,治心腹脹滿,開胃下食。

用葉惟發表,湯藥用之,手挼令碎。

大棗 味甘,氣平溫。氣厚,陽也。

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

擇肉厚味甘者佳,水洗過,劈去核。凡補藥不可缺,若用作丸,去皮核,搗爛如膏用之。

牽牛子 味苦,氣寒,善走。

主下氣,利大小便,以氣藥引之則入氣,以血藥引之則入血,大瀉元氣,用者戒之!不脹滿,不大便秘者,勿用。

取黑者炒過,研取頭末入丸藥內用,痘疹黑陷,大小便不通,煩躁者,宜用之。非此症,不可妄用也。

烏梅 味酸氣平,陽也。

收肺氣,止下痢,澀腸止泄,去痰止渴。

擇肉多者,以溫水洗去核,令淨用。

杏仁 味甘苦,氣溫。入手太陰經。

主咳逆上氣,下氣定喘,潤心肺,散肺經風咳嗽,消心下急滿痛,散結潤燥。

擇去雙仁者,以湯浸去皮尖,炒令黃色,研如泥用。

粳米 味甘,氣平,微寒。入手太陰、少陰經。

益正氣,止煩渴,止瀉,平和五臟,補益胃氣,其功莫及。杵令精鑿為糜粥,常用之良,其泔水煮溫,止渴猶佳。

陳倉米 味甘鹹酸,氣溫。

除煩渴,開胃氣,止瀉。

取多年倉庚中香黃者佳。凡痘瘡泄渴,甚者可用。此炒熟煮湯飲之。

 味苦甘辛,氣大熱,入行藥勢,能行諸經。

凡痘疹解毒藥,須酒浸洗,炒用,可以通行一身之表。

赤石脂 味甘酸,氣溫。陰中之陽。

止瀉利,澀可主脫。赤石脂為收斂之劑也。

擇赤色細膩者佳。研極細入丸藥內用。痘瘡泄利者,非此不可。

枯白礬 味酸澀,氣寒。

止泄利與赤石脂同功,又治疳蝕瘡。

擇白淨光明者,以瓦罐盛之固臍,火煅過用。入丸藥中,單以止泄。

漿水 味甘酸,氣涼微溫。

主調中引氣,開胃止渴解煩,去脾胃中熱。

以熟粟米入水洗,新鮮白花者佳,陳久者不可用。痘疹大渴,宜飲之。

龍骨 味甘,氣平,微寒,陽也。

主脫,固氣,澀腸。

擇白者研極細入丸,痘疹惟滑泄者用之。

麝香 味辛氣溫。

取當門子,痘瘡惟黑陷者,用此引發表解毒之劑,直入骨髓,透臟腑,拔除毒氣,使之發散也,非黑陷與伏,切忌妄用。

穿山甲 氣微寒。

取嘴爪上甲,以向東陳壁土拌炒,令焦黃色,研極細。此與麝香同功。痘瘡陷伏者,藉此引導諸藥,非陷者勿用,反耗氣血也。

血類

凡一十七品。

當歸 味辛甘,氣溫,氣味俱輕,可升可降,陽也。入手少陰心、足太陰脾、厥陰肝經。頭止血,身和血,尾破血,全用無效。

治血通用,能使氣血各有所歸,故名當歸。和血補血,破血,大補不足。

擇肥軟者去蘆,以酒洗淨,曬乾。如痘子血熱者,用尾;血虛者,用頭身。

川芎 味辛,氣溫,氣厚味薄,浮而升,陽也。少陽引經,入手足厥陰經。

上行頭目,下行血海,通肝經,血中之氣藥也。散肝經風,頭面風不可缺。溫中散寒,開鬱行氣,燥濕。

擇形塊重實如雀腦,色白者佳。凡頭面瘡不起發,或作癢者,非此不可。白芷為之使。

芍藥 味苦酸,氣微寒,氣薄味厚,陰也,降也,陰中之陽。入手足太陰經。

益肝緩中,扶陽收陰,補血,散惡血,脾經之藥。白者補,赤者瀉。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血。冬月減芍藥,以避中寒。

凡痘瘡初發表,或血熱,或小便不利,並用赤;如氣血虛,脾胃弱及和中,並用白。俱酒浸透,切片,曬乾,炒過用之。如瘡癢塌,或手足不起發者,此脾虛也。只用白者,以桂煎酒浸炒用。

地黃 味甘苦,氣寒,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也。

生者大寒,入手太陽經、少陰經。涼血生血,補腎水,真陰不足,瀉脾中濕熱及血熱。

熟者微溫,入手足少陰經、厥陰經,大補血衰。

擇肥嫩大者,水浸驗沉者乃佳。陰乾,生者名乾地黃,凡痘疹血熱者,瘡乾枯者,身大熱者,宜用之。酒蒸黑爛者,名熟地黃,凡血虛者,宜用之,並須酒洗浸,曬乾用。

天門冬 味苦甘,氣寒,氣薄味厚,陰也。入手太陰肺、足少陰腎經。

瀉肺火,療熱侵肺,吐衄妄行,定肺氣咳逆喘息促急,潤燥止消渴。

擇肥大者,湯浸去皮去心,曝乾用。肺火甚者,非此不除。

麥門冬 味甘微苦,氣平微寒,陽中微陰。入手太陰肺經。

治心肺熱,瀉肺中伏火及治血妄行;主口乾燥渴,病後虛熱,能潤經復脈,益血除煩。

擇肥大者去枝梗,湯浸去心用,不則令人煩。痘疹躁渴,最宜多用。

紅花 味辛甘苦,氣溫,陰中之陽。

多用則破血,少用則入心,養血和血,與當歸同功。

子吞數粒,主天行瘡子不出。汁及胭脂能點黑斑,凡痘瘡色紅紫者,血熱也,用花以酒洗曬乾入藥。瘡子黑陷,用子以酒浸曬乾,慢火微炒,研爛入藥。

牡丹皮 味辛苦,氣寒,陰中微陽。入手厥陰、足少陰經。

主驚癇邪氣,瀉陰中火,除衄血吐血。

擇肉厚者去心,痘瘡血熱者宜之。

牛膝 味苦酸,氣平。

主四肢拘攣,不可屈伸,活血生血,能引諸藥下行。腰腿之疾不可缺。

擇長大而柔潤者佳。去蘆,酒洗陰乾用。

蒲黃 味甘,氣平。

主利小便,止血消瘀血,治一切吐衄、腸風、血痢、尿血。若破血消腫,即生用,補血止血,則炒用。

續斷 味苦辛,氣微溫。

主傷,補不足,調血脈,止痛生肌。

擇節節斷,皮黃皺者佳。酒浸,曬乾用。

茅根 味甘,氣寒。

補中益氣,利小便,除瘀血,止消渴,解腸胃熱。

掘取新鮮者,擇肥大白淨者,搗碎,絞取自然汁入藥。

大、小薊梗 味甘苦,氣溫。

主養精保血,止吐血、衄血、下血。

婦人痘疹,經血妄行者,非此不可。

香附子 味甘,氣微寒,陽中之陰。

能下血開鬱,又逐去凝血,炒黑能止血。凡血氣藥必用之,能引血藥至氣分而生血。婦人之仙藥也。

石臼中杵淨,勿犯鐵,以童便浸,曬乾,炒黑,杵末用。

地骨皮 味苦,氣寒,陰也。入足少陰、手少陽。

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及去肌熱,涼血,涼骨。

擇肉厚者,溫水洗淨,去骨,曬乾用。此與牡丹皮同為解肌熱之劑,但牡丹皮解無汗骨蒸,地骨皮解有汗骨蒸。

蘇木 味甘酸鹹,氣平,陽中之陰。

主破血,排膿,止痛消癰腫。

銼細,酒浸,煮取濃汁入藥。

桃仁 味苦甘,氣平,陰中陽也。入手足厥陰經。

主瘀血、血閉、血結、血燥,通大腸。

擇去雙仁者,以湯浸,去皮尖,研如泥用。此與杏仁同潤大腸,但杏仁治氣秘,桃仁治血秘。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