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天下书楼 > 痘疹心法

卷之十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解毒類

凡六十八品。

甘草 味甘,氣平,生寒,熟溫,陽也,無毒。入足厥陰、太陰、少陰經。

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解毒,溫中,止渴,解百藥毒。緩能解諸急,熱藥用之緩其熱,寒藥用之緩其寒;生用,大瀉熱火,消瘡疽;熟用,能補三焦元氣,健脾和中,養血補血。梢子生用,除胸中積熱,去莖中痛;節生用,消腫導毒。

刮去皮。凡痘疹常用。取小者生用。惟大補,取大者炙熟用。若欲解疫癘毒氣,於冬至日,將甘草刮去皮,以竹筒一頭留節,盛一頭以物塞之,置厠缸中,四十九日取出用,名人中黃,解痘疹惡毒最佳。

黃芩 味苦,氣平寒,味薄氣厚,陽中陰也,可升可降。入手太陰肺經。

主諸熱,解在肌風熱,泄肺中火邪及胃中濕熱,主天行熱疾,利小腸。枯飄者名宿芩,入肺經,酒炒上行。圓實者名子芩,入大腸,除熱。

刮去外粗,切細,以酒浸,曬乾,再浸,再曬,酒盡為度,瓦器慢火炒焦用。如孕婦出瘡疹者,擇條實黃芩,以水浸試,沉者佳,生用,勿以酒炒,清熱降火,為安胎聖藥也。

黃連 味苦,氣寒,味厚氣薄,陰中陽也,可升可降。入手少陰心經。

解熱毒,瀉心火,止驚悸,止消渴,調胃厚腸,除脾胃中濕熱。主熱氣目痛,及諸瘡腫毒,必用之。

梅師方云:傷寒病,發豌豆瘡,未成膿,以黃連四兩,水三升,煎一升,去滓分服。

擇肥大堅實者,刮去鬚毛,切細,以酒浸,曬乾,再浸,再曬,酒盡為度,瓦器慢火炒焦用,暑月出疹生用。

黃柏 味苦,微辛,氣寒,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足少陰經藥,太陽引經藥。

主五臟腸胃中結熱,瀉膀胱,清小便,降相火。

擇緊厚鮮黃者,刮去粗皮,切細,酒製,如上芩連法。

梔子 味辛,氣寒,氣薄味厚,輕清上行,氣浮而味降,陽中陰也。入手太陰經。

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善除心中客氣,虛煩不得眠。又大病後亡血亡津液,臟腑無潤養,內生虛熱,非此不除。又能屈曲下行降火。

擇七稜及肉鮮紅者。去內熱用仁,以酒製,如上芩連法;去肌表熱和皮用,如上製法。

連翹 味辛,氣平微寒,氣味俱薄,陽也。可升可降。手足少陽經、陽明經藥,入手少陰心經。

瀉心火,降脾胃濕熱,除心經客熱,主諸癰毒惡瘡有神功。去核去穰,以酒浸過,曬乾,研細用。

山豆根 味苦甘,氣寒,主解諸毒,消瘡腫,治咽喉腫痛,猶解痘毒。

經驗方:患麩豆瘡,水研山豆根少許服。

凡用,研水入藥內。

牛蒡子(一名惡實,一名鼠黏,一名大力子) 味辛苦,氣平。

主療風、毒腫、瘡疹、喉痹、風熱痰壅、咽隔不利、頭面浮腫。

王氏博濟治痘疱將出,以牛蒡子炒令熟,杵為末,每服一錢,入荊芥穗,水一盞,同煎至七分,放溫服。如瘡疹已出,更服亦妙。

以酒淘去砂土,又掠去浮面者不用,取沉重者曬乾,瓦器上炒令聲盡,研細用。此痘疹必用之藥。

羌獨活 味苦甘辛,氣平微溫,氣味俱輕,浮而升陽也。

紫色而節密者為羌活,手足太陽引經藥,又足厥陰少陰經藥。黃色而作塊者為獨活,足少陰行經之藥。俱透關利節,乃撥亂反正之主。

擇去腐爛者。痘瘡發表,必用之,二活皆不可缺。

升麻 味甘苦,氣平微寒,味薄氣厚,浮而升,陽也。陽明引經藥,亦走太陰經。

主解百毒,闢瘟疫邪氣、時氣,瘡家之聖藥;解脾胃肌肉間熱,及發散本經風邪。若元氣不足,陽氣下陷者,用此升提陽氣上行。

《聖惠方》治小兒斑瘡及豌豆瘡、心燥、眠臥不安,用川升麻一味,不拘多少,細銼,水一盞煎,去滓取汁,以綿沾汁洗拭瘡上。

《外臺秘要》比歲有病:天行時病,發斑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燒,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不治,數日必死。差後瘢點彌歲方滅,此惡毒之氣所為,以水煮升麻,綿沾洗之。

擇形輕而黑,堅實者第一,細小皮青綠色者佳,謂之雞骨升麻。去黑皮及腐爛者,如瘡出遲,起發遲者,以酒洗過用。

葛根 味甘,氣平,性輕浮,陽也。足陽明胃行經藥。

主消渴,身大熱,解毒,解肌發表出汗。治脾虛而渴,能升提胃氣,除胃熱,治天行時病,壯熱煩渴熱毒。

擇白淨多粉者佳。削去皮,凡發表解肌熱,切細用;若止渴搗碎,以糯米泔濾取粉用。

防風 味甘辛,氣溫,純陽。脾胃二經行經藥,太陽經本經藥。乃卒伍卑賤之役,隨所引而至者也。

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除上焦風邪之仙藥。

擇實而脂潤,頭節堅者佳。去蘆,並叉頭叉尾者不用,發表不可缺。如瘡癢密者,與黃耆同用;如手足瘡不起發者,與白芍、桂枝同用,須以酒洗之。瘡濕者用之,風勝濕也;瘡乾者亦用之。又藥中潤劑。

荊芥穗 味辛苦,氣溫。

辟邪氣,通利血脈,傳送五臟,能發汗動渴,又主瘡瘍,破結聚氣。

取花實成穗者,去灰土用。凡痘子出發不快不透者,皆不可缺。

桔梗 味辛苦,氣微溫,味厚氣清,陽中之陰。

治鼻塞咽喉痛及喉痹,利嗌咽胸膈之氣。治肺熱嗽逆,消痰涎肺癰,又能開提氣血,能載諸藥不下沉,故名舟楫。

擇白淨堅實者,截去頭及兩畔附枝,切片,以米泔浸一宿,陰乾用。

柴胡 味辛,氣平微寒,氣味俱輕,陽也,升也。少陰經、厥陰經行經之藥。

主寒熱邪氣,推陳致新,又有引清氣行陽道,升提胃氣,上行春令。

擇獨根柔軟者,去蘆叉尾者,發表退熱用之。

前胡 味苦,氣微寒。

主心腹結氣,治時氣發熱,推陳致新,去痰實下氣最要。

擇肥實柔軟獨根者佳。去蘆叉尾用。

石斛 味甘,氣平。

治胃中虛熱有功,平胃氣,長肌肉,逐皮膚邪熱痱痛及腳膝軟弱。

擇取新者,去枝節,酒洗,蒸過用。

車前子 味甘鹹,氣寒。

主利水道、小便淋漓。雖利小便而不走氣。療肝中風熱沖目赤痛。

擇去沙土,研細入藥,凡痘疹小便不通,最宜。

白蒺藜 味苦辛,氣溫,微寒。

治身體風癢,去惡血,長肌肉,明目輕身。

擇白者炒,先搗去刺後,研細入藥。痘疹瘙癢潰爛者宜此。

玄參 味苦鹹,氣微寒。足少陰經君藥。

此乃樞機之氣,管領諸氣,上下肅清,而不獨治空中氤氳之氣,無根之火。此乃聖藥也。

擇肥大者,去蘆梢,勿犯鐵。

鬱金 味辛苦,氣寒,純陽。

主血積下氣,涼心止血,破惡血。此芳草也,因輕陽之性,古人以治郁遏。

擇圓而長如蟬蛻,色赤如薑黃者。痘疹陷伏,須此發之。

龍膽草 味苦澀,氣大寒,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

除胃中伏熱,時氣溫熱,止驚惕,治兩目赤腫,睛脹疼痛不可忍。

去蘆,酒洗淨,再浸,曬乾用。瘡疹目赤痛,非此不除。

防己 味辛苦,氣平寒,陰也。通行十二經。

主肺氣喘嗽,殺癰腫惡結,諸蝸疥癬蟲瘡;除邪,利大小便。漢主水氣,木主風氣。

擇紋如車輻堅鮮者佳。如治咳,生研末入丸用,如治痘疹陷伏,須酒洗浸,曬乾用。

瓜蔞根 味苦,氣寒,味厚,陰也。

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唇乾口燥,排膿消腫毒,生長肌肉。

新取入地深大而有粉白淨者佳。凡痘疹潰爛,削去皮用。如大渴者,削去皮,置石缽中擂爛,以糯米泔水攪開,濾取粉,名天花粉,陰乾用。

苦參 味苦,氣寒,沉,純陰。

治時氣惡病,大熱及遍身熱,細疹癢痛,治大風有功。削去皮,切細,酒浸,蒸,再浸再蒸,酒盡為度,陰乾。凡痘疹癢瘙潰爛如癩,以此作丸,效;如咽喉痛,生研細末用。

茵陳 味甘辛,氣平微寒,陰中微陽。入足太陽經。

解傷寒煩熱,行滯氣,化痰利膈。

擇陳久者佳。凡夏月痘疹熱甚,小便不利者宜用。如痘子瘙癢,可為熏藥,以能去濕熱也。

知母 味苦辛,氣寒,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足少陰經本藥。

主消渴熱中。補腎水,瀉腎中火,消痰止嗽,潤心肺,患人虛而口乾者多用。

擇取肥實肉白者,去皮毛,勿犯鐵,惟疹子多用之。

馬兜鈴 味苦,氣寒。

主肺熱咳嗽氣上逆,痰結喘促。

只取向裡面子,去殼膜,炒用。

大黃 味苦,氣大寒,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入手足陽明經。

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性走而不守。瀉諸實熱不通,心腹脹滿,下大便結燥。號將軍,取其盪滌峻快也。

擇堅實錦紋者佳。切,以酒浸,蒸,九浸九蒸,曬乾用,痘疹惟大便不通,腹脹煩躁者宜之,不可妄用。

《聖惠方》治時氣發豌豆瘡,用川大黃半兩,微烘,以水一大盞煎服。

葶藶 味辛苦,氣大寒。

治肺壅上氣,咳嗽,喘促,痰飲,通利水道。走瀉為功,大降氣,病人虛者宜遠。

擇味甜者,以酒淘淨,曬乾,紙上微炒,研,入丸用。惟疹子咳不止宜之。

豬苓 味苦甘而淡,氣平,氣味俱薄,升而微降。入足太陽、少陰經。

解傷瘟疫大熱,除濕利水,治渴。

擇堅實內白者佳。去黑皮,瘡疹惟小便澀者用之。

澤瀉 味甘鹹,氣寒,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入足太陽、少陰經。

治淋閉,逐膀胱、三焦停水,瀉腎邪,除濕行水,為最要之藥。

擇白淨者,刮去皮毛,治與豬苓同。

木通 味辛甘,氣平,氣味俱薄,陽也。

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治五淋,利小便,導小腸熱,出音聲,療耳聾,治鼻塞,散癰腫、諸結不消。

擇小者去皮用。凡痘疹小便不利者最宜之。如痘後發癰毒者,用木通節,酒洗,浸,曬乾。

瞿麥 味辛苦,氣寒,陽中微陰。

治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決癰腫排膿,明目去翳。

摘去枝梗取實用。凡痘疹小便不利,與木通同功。

紫草 味苦,氣寒。

治傷寒時疫,發瘡不出者,利九竅,通水道。

經驗後方,治嬰兒童子患疹痘疾,用紫草二兩,細銼,以百沸湯一大盞泡,便以物合定,勿令氣漏放,如人體溫,量兒大小,服半合至一合。服此藥者,雖出亦當輕減。

擇肥嫩者,去蘆用之。如痘瘡,大便滑利者,勿用。

大戟 味苦甘,氣大寒,陰中微陽。

主行十二水,伐腎邪。

去蘆,泔水浸洗,曬乾。惟痘疹黑陷歸腎,大小便不通,腹脹煩躁者,宜以瀉膀胱之邪,非此勿用。

大青 味苦,氣大寒。

主療時氣,天行熱疾。解一切斑疹熱毒。

凡出疹子用之,痘子勿用。

射干 味苦,氣平,微溫。

止喉疼咽痛不得消息,散結氣,消腫毒。行太陰、厥陰之積痰,使結核自消甚捷。勿久服,令人虛。

掘取新者,去根,切片,以甘草水浸,曬乾。瘡疹咽痛者用之。

菊花 味苦甘,氣平寒。

明目,養目血,去翳膜。

擇花黃味甘,應候開者佳。去枝葉用。主痘後目病。

木賊 味甘微苦。

主目疾,退翳膜,明目,益肝膽。

去節,以酒潤濕,火上烘用,治痘後目疾。

穀精草 味辛,氣溫。

主明目,去膚翳。

淡竹葉 味辛甘,氣寒。

涼心經,除煩熱,止渴。

擇節間有白粉者是。不可以山谷中生者為之。

桑白皮 味甘辛,氣溫。入手太陰經。

瀉肺氣有餘,喘嗽唾血,消痰止渴,去肺中水氣。

新掘取入土深東行者佳,出土上者殺人。刮去青黃薄皮,勿令皮上涎落,細銼,以蜜水浸透,曬乾,再浸,如此三次,炒黃色用。

蔓荊子 味苦辛甘,氣微寒溫。陽中之陰。太陽經藥。

主風頭痛,腦鳴,目淚出。散風邪,除目睛內痛。

擇淨以酒浸,曬乾。痘瘡頭面大腫者宜用。

密蒙花 味甘,氣平,微寒。

主青盲膚翳,赤澀多哆淚。消目中赤脈,小兒麩豆及疳氣攻眼。

擇淨花以酒浸一宿,候乾,又以蜜合調蒸之,曬乾。痘後目病用之。

訶梨勒 味苦酸,氣溫。性急善降。

開胃,澀腸止瀉痢,又治肺氣因火極郁遏,脹滿喘急咳嗽。味酸苦,故有收斂降火。

擇六稜黑色肉厚者佳。去核,痘瘡內虛泄瀉,必用之藥也。

馬齒莧 味酸,氣寒,性滑。

《肘後方》療豌豆瘡。馬齒莧燒灰,敷瘡根上,須臾逐藥出,若不出,更敷良。

用葉小者。節葉根有水銀,入藥去莖節,燒灰不去。

胡荽 味辛,氣溫。

療沙疹豌豆瘡不出,作酒噴之立出。

經驗方:小兒痘疹不出,欲令速出,用胡荽二三兩切細,以酒二大盞,煎令沸沃,胡荽便以物合定,不令泄氣,候冷去滓,微微從項以下,噴一身令遍,除面不噴。

香薷 味辛,氣微溫。

治傷暑,除煩熱,調中溫胃,利小便。肺得之則清化行而熱自下。

用莖穗葉,去根以上半,夏月出痘疹不可缺,清暑故也。

薄荷 味辛苦,氣涼,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入手太陰,厥陰經。

主賊風傷寒,發汗,通利關節,又小兒風泛,驚風壯熱。乃上行之藥,能引諸藥入榮衛。

擇葉小如金錢者佳。去莖用葉,痘疹發表藥用之。

山楂子(一名球子) 味甘酸,氣溫平,陰中陽也。

消食行結氣、健胃。又摧瘡瘍,消滯血。

擇色紅肉厚,無蟲者佳。蒸,去核用。

胡麻(一名巨勝子) 味甘,氣平。

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堅節骨,療疥癬,浸淫惡瘡。

擇如油麻紫黑色者佳。酒淘,浸,曬乾,炒用。痘後或爛瘡者最宜。

生大豆 味苦,氣平。

解諸毒,除胃中熱,五臟結積。

《子母秘錄》治小兒斑疹痘瘡,熟煮大豆,取汁服之。

擇黑而小者,其殼去目中麩翳。

淡豆豉 味苦,氣寒。

治傷寒時疾,發汗,主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

痘疹發表解表宜用之。擇新者、無鹽者佳。

赤小豆 味辛甘酸,氣溫平。陰中之陽藥也。

主下水,排癰腫膿血,熱中消渴,止瀉,利小便,解諸熱毒。

以此煎湯,飲之甚佳。

綠豆 味甘,氣寒。皮寒肉平。

治消渴,丹毒煩熱,風疹,解諸毒未出。

瘡疹者宜煮食,勿去皮,皮能去目翳。

丹砂 味甘,氣微寒。

痘將出密,調服解毒,令出少。

大塊光明者佳。細研水飛,用此物鎮養心神。宜生用。

朴硝 味苦辛鹹,氣寒,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也。

主諸寒熱邪氣,逐六腑積聚,破留血停痰痞滿,大小便不通,推陳致新,治天行熱疾,消腫毒,排膿,軟堅。

梅師方:傷寒發豌豆瘡未成膿,研芒硝,用豬膽相和,塗瘡上,立效。非大小便秘結,煩悶欲死者,不可輕用。

滑石 味甘,氣寒,性沉重。入足陽明經。

主燥濕,實六腑,化食毒,行積滯,逐凝血,解燥渴,補脾胃,降妄火之要藥。

擇白如凝脂軟滑者佳,青黑色粗者不可用。研細,水飛過用。痘瘡潰爛,宜此敷之良。疹毒發渴宜用。

石膏 味辛甘,氣微寒,氣味俱薄,體重而沉降,陰也。入手太陰、少陽,足陽明經。

主時氣肌肉壯熱,大渴引飲。清金制火,潤肺,除三焦大熱,瀉胃火,解肌化斑毒。

擇細理白澤者佳。研極細用。惟疹最宜,痘家少用。

臘雪 味甘,氣寒。

解一切毒,治天行時氣瘟疫。

臘月取,以瓶罌收貯,封固,埋土中候用。

密陀僧 味鹹辛甘,氣平。

主金瘡,口瘡,面上瘢靨。譚氏小兒方:療痘瘡瘢面靨,以密陀僧細研,水調夜塗之,明旦洗云,平復矣。

龍腦 味辛苦,氣溫,屬陽。

經驗後方:治時疾發豌豆瘡及赤瘡,心煩狂躁,氣喘妄語,或見鬼神。取一盞細研,旋滴豬心血和丸,如雞頭肉大,每服一丸,紫草湯下,少時心神便定得睡,瘡復發透,依舊將息取安。

犀角 味苦酸鹹。又云甘辛,氣寒。

主百毒,療傷寒瘟疫,煩悶大熱。

丹溪云:屬陽性走,敗瘡痘後,用此散餘毒。若無餘毒而血虛者,不宜用。

 味甘,氣平微溫。

色白如膏者佳。

《外臺秘要》:比歲有病,天行疹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不即療之,數日必死,此惡毒之氣。世人云:建武中,南陽擊虜,染惹流入中國,呼為虜瘡,諸醫參詳治之方,取好蜜遍摩瘡上,以蜜煎升麻,數數拭之。

蟬蛻 治目昏翳,又風氣客熱,皮膚瘙癢不止。又水煎汁,治小兒出痘疹不快,良。

凡痘疹出不快,或倒陷、黑陷者,擇完全者,以溫酒洗去土,勿去爪翅,研細入藥,調服。若去目翳,去爪翅,研細,入湯調服。

人屎 氣寒。

主療時行大熱狂走。解諸毒,治瘡疹黑陷,燒過服之甚佳。

於臘月東行,取絕乾者,以火燒令煙盡,研細用。

人牙齒 氣平。

除癆,治痘蟲毒氣。

入藥燒用。

忍冬藤(一名金銀花,一名左纏藤,一名鷺鷥藤,一名老翁須,一名水楊梅) 味甘,氣溫,無毒。

主熱毒。

蒲公英 味甘,氣平,無毒。入陽明經、太陰經。

主化熱毒,消惡腫結核者,大有奇功。

蟾酥 五月五日取者佳。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